如何利用心理学研究保护环境的方法
摘要: 该研究旨在探讨心理学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作用, 总结心理学中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研究以及可以用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心理学成果, 并探索心理学在环境保护的问题上如何发展自己。通过对文献进行质的分析, 得出结论: 环境保护工作中亟需心理学的研究, 而现有的心理学中可以直接用于环境保护的成果很少。虽然在环境心理学、生态和绿色心理学的研究中, 已经开始了对环境保护中的心理学问题的研究, 但是研究在量和质两方面都很不足。国内在该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为服务于环境保护, 心理学在理论上应采取新的系统和生态学的范式, 在实践上应探索具体的环境保护的心理学方法。
关键词: 环境保护; 心理学; 生态心理学; 绿色心理学
1、环境保护活动中心理的因素
随着工业的发展, 对环境过度开发所带来的危害愈来愈明显, 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愈来愈大。许多不同领域的科学家把研究的着眼点放在环境本身, 研究环境受到了什么危害, 研究用什么方法可以减少这种危害, 研究如何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和消极影响。如垃圾的循
环利用、减少有害气体和液体的排放、减少对天然林的采伐并植树造林、建立自然保护区等等, 这些努力无疑都起到了一些作用。但是, 在环境破坏和环境保护的矛盾中, 更重要的一个因素却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那就是人的心理对环境保护活动的影响。我们需要研究黄姚古镇旅游景点介绍, 人为什么会危害环境, 如何让人不再危害环境, 并保护和改善环境。在环境保护中, 有关的因素只有两个: 环境和人。其中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 也包括城市、道路等人工环境[ 1, 2] 。人和环境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 他可以是环境的索取者, 也可以是回报者; 可以是环境的破坏者, 也可以是环境的保护者, 或者是环境中的一部分。环境保护问题不仅仅是技术问题, 更多的是心理问题、社会和经济问题。如何让人的行为可以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除进行政治、经济、法律的研究, 还需要进行心理的研究。如果不考虑心理问题, 即使我们研究出了很好的环保技术和方法, 也未必可以实施并取得应有的效果。如植树造林本来是保护环境的有效方法, 我国也积极推广这个活动。但是有些人出于应付的心理态度, 种了树不管, 结果树年年种, 也年年死, 绿化效果大打折扣。再如由于好奇、摆阔、遵循旧习俗的心理因素, 人们吃保护动物的行为屡禁不止。我们可以说, 只有人的思想改变了, 其行为才会改变; 人的行为改变了, 对环境的影响才会改变。目前, 环保工作者已愈来愈重视人的因素。比如, 在自然保护区建立的过程中, 研究如何解决周围的居民所面临的经济和生活问题, 避免自然
保护和居民生活的矛盾, 并让自然保护区的存在有益于居民的生活[ 3] 。不过, 人不是完全理性化的, 阿的多音字其行为也不是总符合自己的真正利益的, 即使是很好的环境保护活动也可能受到人的抵制或忽视。要让环境保护做得更好,我们还是需要对人的心理做更多的研究。女人来自金星
2、现有的心理学与环境保护
现有的心理学中直接可以用于环境保护工作的知识很少。目前, 最基本的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 其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特征。最主流的心理学是认知心理学, 其研究对象是人的认知过程。最为社会所关注的心理学是临床和咨询心理学, 其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冲突, 虽然也关心环境对人的影响, 但是最关心的是人际环境, 而不是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逻辑上, 环境保护所需要的心理学应该属于环境心理学领域的知识。而心理学中也确实有一个分支是环境心理学。它最早出现在20 世纪40 年代20 世纪经典爱情故事70 年代后开始迅速发展。但是, 实际上环境心理学的主流也不怎么关心环境保护问题, 而是研究如何让人工环境更适合于人类。环境心理学是设计师和心理学家合作的产物。最初和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建筑、室内设计等更适合人的生活欢迎光临图片, 符合人们的心愿。主要研究内容有: 环境认知, 即人对环境的知觉和认识。环境应激, 核心问题是确定人对应激源的反应模型。空间行为, 美
国人类学家E.T. 霍尔提出人际距离概念, 区分了四种不同的人际距离, 即亲密的、个人的、社交的、公众的, 酿豆腐认为人际距离与社会文化有关。环境问题的对策也是环境心理学的一个课题, 但是对这个课题的关注相对比较少[ 1, 2] 。我们发现社会心理学对环境保护者有一些用处。如社会心理学中有许多关于如何改变一个人的态度的研究[ 4] 。这些研究对我们改变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态度可能有用处。社会心理学中关于宣传的心理学研究, 也可以让我们做环境保护宣传时得到助益。但是, 我们应该看到, 这些研究不是直接针对环境保护问题的。因此, 要把这些研究的结论应用于环境保护工作, 还需要一些知识的转化工作。总的来说, 现有的心理学对环境保护过程中的心理研究还很不够
3、心理学中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新发展
心理学史家墨菲认为, 心理学的发展和时代精神有极为密切的关系。社会的状态和时代的要求,必然会影响心理学的发展。在这个环境问题愈来愈受到人们关注的时代, 心理学也已经开始了在环境和环境保护中的研究, 但是我们认为还很不够。出现在环境心理学中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是研究全球环境问题和心理学的联系。在该领域建立较早并继续着的重要工作是检验操作范式和基本动机理论, 以改变破坏生态的行为。这些工作所依据的理论各有不同,
有的是传统的行为主义理论, 也有的是社会心理学的理论[5~ 8] 。生态心理学或称绿色心理学是一个更具革命性的发展[ 9~ 14] 。虽然, 有些心理学家认为生态心理学是环境心理学的另一个名称。但是, 另一些心理学家指出生态心理学不是环境心理学的变种。RalphMetzner 等认为, 环境心理学只是现有的心理学的一个应用, 而生态心理学是对现有的心理学的发展。生态心理学对所有现存的学院心理学, 包括心理动力学、客体关系理论、认知理论、行为理论、人本主义和超个人的心理学, 都有所批判, 认为它们都把研究的焦点局限于心理、人际关系和人类生活的社会维度之中, 忽视了生态学的基础。生态心理学是一个自然科学的主要的范式转换, 一个从物理学向生态学的转换, 一个科学模型和基础的进化[ 10] 。从物理学到生态学的范式转换, 对心理学的发展有很深远的意义。它使得我们对待自然的根本态度有了改变。自然不再是我们要征服的客体, 人和自然不再对峙, 而成为了一个统一系统中的不同组成部分[ 9~ 11] 。为了促进这个范式转换, 生态心理学或绿色心理学研究者中, 有些采取了激进的方法。比如, 他们提出用生态地图代替现在的地图。他们建议的地图上不标注城市、道路等人类建筑, 只标注自然物, 如河流山脉等。他们认为这样的地图有助于人们建立正确的生态观[ 10] 。生态心理学对环境保护的关注是空前的。环境保护问题是生态心理学首要关注的问题。不过, 目前这种关注还没有转变为实用性的研究。我们还
很少看到具体解决环境保护心理问题的研究成果。在国内, 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心理学研究几乎可以说还是空白。
4、未来的环境保护问题的心理学研究
对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的活动, 心理学可以做出哪些改变, 才可以真正满足时代的需要呢? 作者认为, 应该包含以下一些方面。(1) 心理学需要一个研究范式的转变。行为主义的心理学在研究范式上, 是以牛顿时期的物理学的范式为基础的。受其影响, 我们实验心理学的方法很多还是沿用百年前研究心理物理学时所用的方法。这些方法对研究感觉和知觉这些简单的心理活动还可适用, 但是对研究复杂的心理问题明显不适用。认知心理学是用计算机模拟人的心理活动, 也没有把人放在生态和社会的环境中研究。为了适合科学的发展, 心理学需要新的范式, 即系统的、生态学的范式。我们需要放弃对主客观的绝对化的隔离, 在环境与环境保护的领域中, 心理学理论范式的转变更为主要。环境, 不应该仅仅看作是人所需要的资源, 或者人要防备的天灾之源, 不是人要征服的自然, 而是人和动植物、和无生物共有的生态圈。在这个范式中, 人保护环境不应该只是为了给人一个好的生存环境, 而应该是为了环境本身。生态心理学的提倡者对这个范式转变已经做了一些工作[ 9~ 11] 。( 2) 心理学
应该发掘古代的生态心理学思想。作者认为,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中, 包含着我们所需要的生态学思想的萌芽。它不认为人和世界是对立和隔离的, 而认为人与环境是一体的。在这个思想的前提下, 早在周代就有不许在动物繁殖季节捕猎的法令和民俗。对中国古代的生态心理学思想的研究工作目前还是空白。我们应该研究发扬这个思想。这不仅是环境和生态心理学发展的需要[ 14~ 17] , 也符合心理学本土化运动的倾向。( 3) 心理学还可以更多的研究什么样的自然环境对人有什么样的作用。这可以增加人对自然环境的理解分期付款商城, 知道哪些自然环境是有用的, 是不可以破坏的。Rachel Kaplan 把与大自然的接触称为绿色体验[ 1] , 认为绿色体验可以起到减少精神压力的作用。心理学家也研究了人们在野外消遣和旅游中的心理特点。但是, 这方面的研究不论是在数量上, 还是在深入程度上都有局限性。未来的心理学家需要在这方面做更多的研究。而这样对一些具体的行业, 如旅游业等会有一些指导作用儿童牙痛怎么办, 有助于旅游业的管理者根据环境特点设计对旅游者最有益的旅游服务。( 4) 心理学应该研究社会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特别是确定某些社会活动对环境是不是有破坏性。例如近期流传的一句口号 要想富, 先修路, 这对偏僻地区发展经济有很积极的作用。但是, 为了富裕、为了修路, 人们忽略了修路对环境可能造成的破坏。目前我国民众有迫切富裕的愿望, 追求富裕这种正当的社会行为却常常导致对环境的破坏。如何解决富裕、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
的矛盾, 或者说如何避免把富裕和环境保护对立起来的社会心理, 都是心理学值得研究的问题, 而且是目前就必须研究的问题,这些研究将会成为一个重要的心理学研究发展点。( 5) 心理学应更多的研究环境破坏者的心理, 以及如何改变他们的心理; 研究环境保护者的心理, 如何激发类似的行为; 研究如何用心理学方法进行环境教育。野牦牛队的队员可以在薪金极为微薄、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去保护环境。他们的动机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同样, 在我国, 特别是我国南部, 吃野生动物的习俗对一些国家保护动物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威胁。我们也迫切需要心理学家研究改变人们爱吃野味心理的方法, 我们可以预期这样的研究将会越来越多[ 18, 19] 。总之, 人的心理因素对环境保护工作有很大的影响。心理学过去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少, 但是,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 随着人们对保护环境的日益重视, 心理学也越来越多地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预期将来这个领域的研究将越来越多。在我国心理学界, 这方面的研究还非常少, 几乎可以说还是一个空白。我国心理学家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这个领域中, 从理论和实践上加以研究,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 俞国良, 王青兰, 杨治良. 环境心理学( M)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200~ 208.[ 2 ] Moore G T.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rearch in North America:History, developments and unresolved issues (M) . Handbook of environmentalpsychology.New Y
ork: Wiley, 1987. 41~ 48, 59.[ 3 ] Roszak T. The Voice of the Earth (M) .New York: Simon& Schuster,1992. 35~ 51.[ 4 ] 时蓉华. 社会心理学(M)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 138~176.[ 5 ] Thomas E, Boyce E, Scott Geller. Encouraging college students to supportpro- environment behavior ( J) .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001,33( 1) : 107~ 125.[ 6 ] Blake Donald E. Contextual effects on environmental att itudes andbehavior( J) .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001, 33( 5) : 708~ 725.[ 7 ] Bechtel R B, Corral V V, Pinheiro J Q. Environment belief syst ems,Unit ed State, Brazil, andMexico( J) . Journal of Cross Cultural Psychology,1999, 30: 122~ 128.[ 8 ] Stokols D. For a more in-depth, scholarly analysis of the internat ionalfield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J) .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5,50: 821~ 837.[ 9 ] Castro P, Lima M L. Old and new idea about the environment andscience ( J) .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001, 33( 3) : 400~ 423.[ 10] Met zner R. The Place and the story: Bioregionalism and Ecopsycho-logy ( Z ) . http:www. rmetzner-greenearth. orgecopsych. html,2001.[ 11] Fox Warwick. Toward A Transpersonal Ecology Developing NewFoundat ions for Environmentalism (M) . Boston: Sahambhala, 1990. 1~ 10.[ 12] Roszak T, Gomes M, Kanner A. Ecopsychology-Restori
ng the Earth,Healing the Mind ( M ) . San Francisco, CA: Sierra Club Books,1995. 12~ 14.[13] Bowers C A. Education, Cultural Myths and the Ecological Crisis( M) . Albany: SUNY Press, 1993. 5~ 30.[14] David O. Ecological Literacy-Educat ion and the Transition to a PostmodernWorld ( M) . AI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2. 32~ 62.[ 15]Clinebell H. Ecotherapy-Healing Ourlves,Healing the Earth ( M) .New York:Haworth Press, 1996. 60~ 72.[16] Devereux P. Re-Visioning the Earth-A Guide to Opening HealingChannels Between Mind and Nature ( M) .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1996. 50.[17] Macy J. World as Lover, World as Self ( M ) . Berkeley: ParallaxPress, 1991. 88.[18] Winter D. Ecological Psychology: Healing the Split Between Planetand Self ( M) . New York:HarperColl ins, 1996. 22~ 27.[ 19] Shepard P.Thinking Animals-Animal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Int elligence( M) . New York:Viking Press, 1978. 15~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