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坊社区的现代城市释意_析围寺而居

更新时间:2023-05-28 07:18:38 阅读: 评论:0

文章编号:1009-6000(2014)07-0116-05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B
基金项目: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2013BAJ03B00),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攻关计划(2011-411-0083),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资助项目(131074925)。
作者简介:齐一聪(1989-),男,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建筑设计及其文化、城市遗产保护、城镇化研究;
张兴国(1951-),男,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导,从事建筑历史与理论、地域建筑研究;
贺增,宁夏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
回坊社区的现代城市释意
——析围寺而居
Back to the Lane Community Interpretation Modern City -from around the Mosque and Speak
齐一聪张兴国贺增
QI Yicong ZHA NG Xingguo HE Zeng
摘要:
在被城市经济主导下的城市体系建构过程中,多数的精神文化内涵都被忽略,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亟不可待,地域性的本土化聚落模式从城市视角透视着重要影响,围寺而居作为回族典型聚落模式对于现代的城市各个方面有着不同的启示,而看似与当下城市格局格格不入的回坊空间却对于城市发展存在诸多正面意义,文章通过城市视角剖析围寺而居的构建体系与动力机制,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不同地区的回坊,得出其对于现代城市的文化建构、历史延续等重要作用的共通性,揭示其精神内涵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提出保护与应用此种模式的重要性,为民族聚落的延续和现代城市的未来发展寻找复杂的帄衡。
关键词:
回族;围寺而居;城市文化;建构;机制研究;聚落
Abstract: In the city which is do minated by the economic system in the process o f construction, the spirit of the most cultural connotation are ignored , badly needed for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blem, regional localization of ttlement pattern angle into the i mpo rtant in fluence fro m the cities. Around the temple as a typical ttlement pattern of hui nationality in all aspects for the modern city with di fferent inspirations, and emingly and back into the lane space o f the urban pattern fit for city's development has many positive significance.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city around the temple in the build system and incentive mechanis m,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rearch and analysis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back lane, concluded its culture to the modern city construction, an i mportant role in history continuation of convergence, to reveal its spirit connotation for positive rol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 ment o f city, puts forward the i mportance o f the prote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is model, for the continuation of ethnic groups and the future develop ment of the modern city looking for complex balance.
Key words: the hui nationality; the hou around the templ e; the hou; u rban culture;construction; mechanis m rearch; ttlement
“坊”,方也,言人所在之里为坊。坊不仅是一个地域概念,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文化。回族寺坊是我国回族社会一种特殊的传统社会聚落组织形式。《萍洲可谈》载“
:广州番坊 , 海外诸国人居住 , 置番长一人 , 管勾番公事 , 专切招邀蕃商。”自此 , “坊”这一概念被引入
回族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 , 其名称在一些地区被保留 ,而在另一些地区被新的名称所替代 , 但在实质上其已成为普遍存在于回族社会的社
图1  西安回坊,转自清嘉庆《长安县志》
图2 西安回民街清真寺分布
图3 西安回坊中自建房
图4 西安回坊与环境关系窥视
区形态 [1]
。相比较在经济条件下片面维持 的现代社区却带来了各种违背城市可持续 发展的现实问题。回坊这种象征符号的适 应性往往比新兴社区物质形体的适应性更 有效和节省资源,围寺而居的向心性对衍 生集约城市模式(空间规划)的潜在意义 正是当代和谐城市的塑造趋势所需。对 此,我们应该从新审视和估价柔性关联极 强的“熟人社区”回坊。
1.1.1 自身的发展限制与环境的遏制
西安市政府自 1991 年就开始对历史 街区内的部分街道进行改造,由于回坊群 众依寺而居的习俗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 坊民们表现出比较强烈的抗拒心理 ,  无形 削弱民众对社区改造的信任度。但如今回 民街作为老城区唯一未被完全改造的城中 村,诸多矛盾亟待消化,例如 , 基础设施 落后、无序违章搭建(图 3)、建筑自身日 益破败、垮塌、周边建筑的高度扩张对回 坊街区原始天际轮廓线的不断冲击(图 4)、 过渡商业化和人口膨胀所引起的人居环境 恶化,新的外界文化对回民自身心理冲击 等。这些社会问题致使回坊空间当今处于 一种进退两难的窘迫境地。
1.2 同心清真大寺与环境肌理
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围寺而居的回 坊空间形态衍生、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机制 与西安鼓楼回民聚集区有着明显区别,是 一个漫长的从无到有的演变过程,《考工 记》言 :“智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也, 谓之工。”明初回回才大量入居,到清末 回民聚集区才形成相对稳定的规模,据光
绪《帄远县志》载 :“惟毛居士井、红城水 皆汉民,县城、豫旺城汗回杂处,其余村 堡悉回部。”围寺而居这种帄面布局形式 在此拥有更多自主性和随意性,没有任何 建筑规划师参与,房子呈现出自然生长的 密集形态。然而自由的布局形式并不等于 没有组织的布局,从周边道路肌理可以得 出一种向心秩序,以礼拜寺为中心的同心 圆结构模式(图 5、6)。这些街道的整体
性和秩序感,再加上宗教和民族特色显示 当地人对回坊空间独特的理解方式,更体 现了清真寺在传统时期对整个区域起到的 重要作用和地位。甚至从广义上来讲,这 种以清真寺为中心形成的卫星社区模式与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即恩维的“卫星城”理 论有着某种形神相通之处。
1 实例解析 1.1 西安回民街
西安回民聚居区的形成最早可上 溯到唐代 , 西安回民街帄面布局受礼 制、哲学、宗教所左右,遵循方正严整 的方格坊里空间布局,坊中建寺,演绎 出一种多元化的独特场所——回坊。随 坊市制度的废弛,这种聚落形态经历了 由相对独立的封闭性寺坊社区 , 转变为 开放性象征社区的发展历程,并形成独 特性的“依寺而居,依坊而商”的街坊 模式。从文化地理学的观点看,这种多 元化文化空间是回族地
域文化的集中表 现 , 记载着城市的发展信息,蕴含丰厚 的城市和民族文化底蕴。现如今西安“回 坊 ” 包 括 北 院 门、 大 学 习 巷、 西 羊 市 外、大皮院、东羊市、北广济街、桥梓 口等一大片区域 , 基本继承明清格局(图 1)。一坊之内居民依寺而居 , 构建体系 上呈典型的寺、坊交错重叠格局,礼拜 寺,道堂等宗教建筑群之间构成着回坊 格局基本骨架节点(图 2)。其中位于街 区化觉巷内距今已经有 1200 多年的历史 的西安化觉巷清真大寺是迄今为止我国 最具特色、保存最完整、最典型的中国 式清真寺之一,寺内有一幢明嘉靖五年 (1526)国子监李时荣撰写的碑文说:“北 宋靖康二年(1127),金灭北宋之年曾对 原有清真寺进行维修”。印证西安回民坊 悠久的历史。柠檬冰糖
图5 固原老城围寺而居的中心建图6 同心清真大寺城市肌理解
析筑——同心清真大寺
图9 回访社区共同作用机制与社区瓦解关系
图7 老城的城市视线剖析图8 城市发展中的视线剖析
人文与社会│HUMANIT Y AND SOCIET Y
2 共同的动力机制
2.1 形成伊始
回族这种围寺而居的聚落形式具有其
特有的原创性,同时又和以诸葛村为代表
的传统血缘宗族“以崇祀建筑为中心,民月亮用英语怎么说
居辐射构筑”的聚落格局有着相通性。当
聚居人数达到一定数量时,一些基础设施
就会衍生出来,回族最鲜明的就是礼拜寺
这种多功能建筑,礼拜寺的选址对聚落空
间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自然地理条件是
人类聚落选址的关键因素,如《汉书晁错
传》所云:“古之徙远方以实广虚也,相
其阴阳之和,尝其水泉之味,审其土地之
宜,观其草木之饶,营邑立城,制里割宅,
通田作之道。”这种秩序与围寺而居的模
式有着相同的逻辑思维,礼拜寺的出现产
生一种召唤效应,继而会以一定社会等级
电饭煲的使用方法秩序为法则,以礼拜寺为核心形成的生长
模式,为寻求帄衡,继而根据社会、气候、
地形等因素又会演变出诸如高房子等建筑
形式。矛盾与帄衡时刻存在,回坊这种聚
落形式在这种复杂的关系中发展成熟。
2.2 复杂的帄衡
回民大分散的特点具有族体形成、生
存和维系较难的重大缺陷。而依寺而居和
回坊“存在”这种物质结构行之有效的弥
补了这一缺陷。回民坊这种特有的“共同
体”性质以信仰缘、地缘、血缘、业缘相
互交织的柔性“四维一体”社会结构得以
整合与维系(图 9),回族伊斯兰教教派众
多,然而回族相同教派遵循邻近原则,宗
教信仰、价值观的相同塑造了极强的内聚
力,由于回族对婚姻有着严格要求,长时
行政组织领导间积聚、族内通婚导致回民坊内家家有亲
属关系,并且经济产业形成了生产供销产赤手空拳
业链,经济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加深回坊民
众的整体性,逐渐形成一集成的城市结构。
2.3 严峻现状
近代以来在西方“现代性”的标尺和
“东方学”的话语之下,传统被“污名”化 ,
被视为社会发展的重负和现代化的绊脚石。
然而 , 事实上我们每代人的现代性都是建
立在前人创造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的 ,
作为文化的人无法跳出历史之外而创造历
史 , 传统文化作为文明的积累和生产力的
组成部分 , 构成了社会发展与再生产的历
史前提与基础[2]。同心清真大寺地处县城
东南郊,近年来随着大规模城镇化的来
袭,这种多重特色的空间布局受到严重挑
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原本清晰的
空中视觉轴线被建筑高度的不断扩展所打断
(图 7、8); 旧城改造忽视对街道图形与图
底关系 ; 同心县移民工程打破既有人口和
物质结构,但未及时对其进行重塑……。
2.4 瓦解的“力学”公式
安尔碘现如今“四维一体”社会结构在城市
化等诸多“力学”因素挤压下呈现出一种
分崩离析的状态,致使回坊社区走向瓦解
的这些“力学”因素涵盖着社会方方面面 :
①回坊空间的社会性无形中在向生产性转
变;②城市社会空间的分化与社会阶层的
分化;③回族内部的社会分化和群落的
世俗化;④寺院经济实力欠缺对社区活力
的影响;⑤城镇化与回坊社区的对顶等等。
这些元素交织形成了一个亟需解答却复杂
难解的“力学”公式 , 如图 9。
3 现代释意
“一切社会制度或习俗、信仰等等的
存在 , 都是由于它们对整个社会有独特的
功能 , 也就是说 , 对外起着适应环境、抵
抗外力 , 对内起着调试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现代城市研究
2014.07
图10  西安回坊局部天际线
图11 西安回民街街道尺度
殆有甚焉
图12  同心县围寺而居空间实体 图13  同心县围寺而居空间实体
建筑是一种屋顶设计的艺术,多端的“第 五立面”与天空图底的背景关系存在着一 种虚实和有无的关联,这种关联具象在天 空与建筑边界的凹击变化之中。回民寺坊 用不同形式的直线、折线、斜线与曲线等 线性连续塑造了其鲜明的层次错落天界线, 同心县将自然元素体柔曲的山脉作为整幅
画面的背景,以尖耸的邦克楼和圆润的穹 顶为核心的制高点发散开来,达到一种帄 远近击的构图法则,如图  12、13。 3.2.2  街巷空间秩序及街道肌理
以街道为交通体系大动脉,结合另 一个函数层次通道小巷、广场等空间节点 形成回坊整体空间秩序的循环体系,院落 作为肌体细胞壁维护着机体内的社区民众,
形成以邻里为单元构建紧凑型的空间结构、 道路网络,呈现出社区、街坊、院落、住
宅逐渐收缩的空间形态。这种道路交通网 格勾勒出协调统一的道路形态。社区结构 由清真寺维系,长者、贤者、能者、权者 多居于寺坊附近的地方,在看似自我营建 的体系真正存在着“规划”结构的动力机制, 如图  14、15。 3.3 解决城市矛盾
当代社会已经变成看不清“场所”的 有机体,只能用合理主义与功能主义去做 事,这导致城市人性的丧失,城市矛盾日 益击显。回坊这种人文意义的空间形态恰 巧成为一剂良药。
当代城市住宅区、商业区、娱乐区等 功能分区过于绝对化导致城市功能过于单 一,城市边缘不断外扩,城市结构不断松 散,回坊这种聚落模式将土地达到最大利 用率,城市功能混合的土地利用优化了资 源配置,缓解住房紧缺、郊区极化、就业 难等社会难题,同时回坊的社会约束对犯
罪发生机率达到有效控制。作者在对如何 获得伊斯兰教基本知识的途径进行统计之 后发现,93%    的穆斯林学生是通过家庭和 清真寺教堂,其余通过书籍或网络等途径。
集体之间关系的作用。”[3]
3.1 构建城市文化
城市普遍出现“特色危机”与“社区 沦陷”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建筑文化的多 元化的缺乏,另一方面是由于城市自身文
化特色的乏力。回坊具有鲜明独特的民族、 群体或地方文化特征,这种心理文化结构 符号俨然已是塑造城市特色的重要依据。 新旧并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过去与 现代交融,维护这一城市固有的空间品质 便是对城市特色的保护与再造,更是对 城市历史印记的传承,围寺而居这种聚落 形态保护的紧迫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生活生产方式,在回坊空间,宗教活
动最为突出,“民系”共同体性质的凝聚;
②依寺而居的空间格局;③传统的路网格
局及街道尺度;④公共、半公共、半私密、 私密空间秩序的协调机制;⑤原有天际线 维护;⑥社区建筑色系的统一;⑦传统民 居建筑单体的维护与适应性再利用。城市 文化资本既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 也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在文化意义上的表 现 , 同时还是对内创造城市凝聚力 , 对外
创造城市辐射力和内化优质结构的核心要 素。通过城市文化资本的建构 , 可以整合 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心理等方 面的各种要素 , 使之形成一个文化整体 , 最终达到城市内各要素整合并形成 1 + 1
> 2 的效果。[4]
3.2 帄衡城市美学
凯文·林奇在对美国三个城市的认知 地图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著作《城市 意象》一书,并提出基于人的意向上的城 市五要素:道路、边缘、区域、节点、标 志。回民围寺而居的构图形式附有的天际 线、路网肌理、景观设置、色彩构成、动 线节点空间设计、街巷灰空间处理、街道 界面尺度(图 10、11)构成了城市美学这 些特有的基本要素,是城市地域性发展的
重要基因载体,同时也是当代城市设计的 重要根源。
3.2.1  以清真寺为“主峰”的天际线
《 道 德 经》 所 云 :“ 三十 幅 共一 毂, 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 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 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中国
图14  西安回房道路层级示意图 图15  同心清真大寺周边道路肌理图
人文与社会│ HUMANIT Y  AND SOCIET Y
元,增长速度高达 22.0%  [5]。作为西安市 著名旅游景区的回民街,对提升城市经济 有着重大贡献。
3.5 构建地域化的城市人居环境 当代社区建设中最困难的是社区自身
特色文化和社区认同感的形成。长期的历 史文化积淀使得回坊居民对这种聚落模式 产生了较强的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由于
懈怠
回族对生活聚落有着特殊物质和精神需求, 穆斯林民众对自己的居住环境的依赖程度 要远远高于其他民众对自己社区的依赖程 度,回民“大分散,小聚集”的分布模式 决定了回坊的地域特性,虽然这种聚落形 式出现了很多问题,但这种回族“文化生 存岛屿”却是营造现代地域化城市人居环 境的源泉。
3.6 特殊的城市设计手段
以“回坊”为分模数的微元设计手法, 对分析和解决当代城市轮廓线模糊、建 筑群比例失调和重点建筑形的适当等重要 城市设计有着重要指导意义。以清真寺为 中心形成的卫星社区,有可辨别的中心和 边界,传统的邻里结构与街区组织增强城 市方位感。同时例如清真寺这种公共建筑
的选址和规模相对性的影响周边人口密度、 建筑三维布局、容积率等元素,通过新型 范式调整使其适应现代语境,成为 C H 的 一种可持续空间语法。
这说明家庭和回坊社区是回族穆斯林文 化传承的主要“载体”, 回坊社区无形中 成为一种教育场所,弥补了社会教育缺
陷。如果围寺而居的聚落形态被粒子化, 那么通过共同的宗教生活方式,这一社
区内部相互交流、互动的频率大为减少, 居民矛盾产生的概率将会大幅升高,同 时这种多样化的社会阶层混居住宅体有 助于维护社会和谐,为贫困无着的穆斯 林提供力所能及的生活保障。回坊是回 族聚集状态的文化岛屿,能增强民族认 可,增强内聚力,维护民族和帄。 3.4 提升城市经济的触媒
城市民族社区动态的少数民族生活 氛围情境和历史古迹共同构成了城市民 族社区的旅游吸引力,通过打造民族特 色旅游街区,西安回民街已经形成一种 能产生连锁反应的城市触媒,作为中国 穆斯林
连接世界的“桥梁”,西安鼓楼回 坊如今不仅形成了完善的文化经济产业 链和旅游产业集群,带动老城区活力复 兴,同时促进历史社区与现代文化,国际 文化与地域文化的不断融合,成为一种 城市“软实力”。例如,2010 年西安游客 突破 5000 万。其中,接待海外游客 84.2 万人次,同比增长 25.1%,接待国内游客 5201 万人次,同比增长 34.67%。2012 年 1 月到 9 月西安市旅游总收入 479.12 亿
4 结语
城市化的“爆炸”摧毁着原有的社区 结构 , 传统回族社区也亦处于瓦解之中 , 核 心聚居点将由原来帄房时代的“围寺而居” 被高楼大厦的近寺而居或远寺而居所取代, 回族居住社区的特色正在消失,所谓社区 沦陷。然而在以“住宅小区”为代表的现 代主义城市走入死胡同的背景下,回坊具
备着现代社区存在的三个普遍功能 :  社会 功能、空间区域和外部认同。这种极具人 文意义的空间形态——城市族群社区重新 击显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潜在意义。 ( 注 :照片除图 1 外,均为自绘、自摄。)
参考文献:
[1] 闫国芳 .“回坊”的形成演变及功能化浅 论 [J].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2001,(1):11-13. [2] 杨文炯 , 张嵘 . 城市回族社区结构的变迁 及其文化影响 :以西北地区的城市回族社区为 个案 [J].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 学版  ,2008,(3):5-10.
[3] 拉德克利夫·布朗 . 夏建中,译 . 社会人 类学方法 [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2 :3. [4] 张鸿雁 , 白友涛 . 大城市回族社区的社会文 化功能 :南京市七家湾回族社区研究 [J ]. 民族 研究  ,2004(4):38-47,108.
[5] 左海茹 . 西安旅游 2010 递交完美答卷,给 力 2011[N ]. 西安晚报 , 2011-03-04.
现代城市研究2014.07

本文发布于:2023-05-28 07:18: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79794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城市   社区   文化   空间   社会   发展   建筑   形成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