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精心整理的《老子》读后感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老子》,在班主任工作上我不断得到应证的就是:班主任,要善于示弱。这于我自己是有深刻的体验的。当班主任半学年了,应该说现在还带得不错了,但是自己的评价迥异。我的班主任之路经历了两个清晰的阶段:严格甚而严酷的铁血***策阶段,宽松和平的无为而治阶段。比06年9月刚接手一年级班主任工作的时候,喜欢和学生较劲,钉是钉,锚是锚,对待学生非常严厉。在管理上以严格闻名。时间渐长,治班风格有了
很大的变化,比较崇尚微笑型的无为而治,以温柔恬静着称。
两种治班策略外人不一定看得出来,两种风格的好坏可以从自己的精神状态的变化来比较。
前段时间,我比较尖刻凌厉,经常处于一种焦灼的急躁状态,常常举轻若重。而后来,我很平和从容,淡定温柔,常常能够举重若轻。联系《老子》,觉得自己的'变化是可喜的。作为班主任,能够示弱,善于示弱,其实也是智慧的表现。
第一、善于示弱,是忍一忍。
班主任成熟与否更多的是表现在对矛盾的态度上。年轻班主任比较容易“示强”,遇事沉不住气,往往习惯戴个“放大镜”,不知觉中就把小事看成与朱元思书练习题了大事。我们常说教育无小事,这没有错,这是要求老师在战略上重视点滴的教育行为。但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教育更无大事。班主任常常面对的鸡毛蒜皮的小事。哪怕是后果可能比较严重的,我们也不妨把它们化解为小事情来看。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更何况治个小班。这样看问题,就能够让自己放松心态,“减轻”手上那点“特权”的意识,平等平和地和学生对话,平
静平淡的来分析事情的因果。示弱,就是尽量多站在各个学生的立场上来看问题,尽可能得看得全面一点儿。只要避免了在第一时间勃然大怒拍案而起,班主任就能真正赢得处理问题的主动权。忍一忍,其实是一种宽容。
第二、善于示弱,是等一等。
没有永远奔泻而下的河流,总有回水的地方,总有停滞的地方。这些地方,对教育而言,就是宝贵的“迂回”之所。大刀阔斧在一般意义上是好的,但是在教育上,却往往坏事。因为人是这样的一种东西,他坚定而又动摇,他聪慧而又愚蠢,他理性而又迷乱。这个特点决定了人的很多问题完全可以自己解决,但要有一个前提——你要给他时间。时间才是真正的利刃,能够最彻底地斩断人心中的一些狂乱的想法和阻止人的可笑的行为。所以,班主任一定要以静制动,以低控高,制造“等待”的契机,把握“等待”的分寸。一直太急甘霖会变成洪水猛兽,教育也是一样。什么时候应该是和风细雨,什么时候应该是狂风暴雨,这全应该在班主任的运筹帷幄之中。等一等,其实是一种教育的信心,或者说是一种信念。
第三、善于示弱,是变一变。
刚开始班主任工作的时候比较容易犯自以为是的错误,习惯“一根筋走到底”,撞死南墙不回头还以为自己执着。其实,慢慢就会知道,世间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的道理。班主任工作的艰难在于:你工作的对象是人,而且是还不成熟的儿童,善变是他们最突出的特点。因此,你既要以不变对他们的善变,更要以变对他们的变。有了这个底,你就为自己的永远微笑找到了充足的理由。在教育信念上,班主任应该坚如磐石,但在具体策略上,班主任应该是条“变色龙”。你要有“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本事,要给学生创造瑰丽多彩的校园生活,要让学生感受到你就是一本未来生活的百科全书和绚丽画册,应接不暇精彩纷呈。你要让学生晓得你是一位战术多变的领导者,你会气势磅礴的降龙十八掌但是不屑用,你经常使的是捉摸不透的十六诀空明拳。变,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少对多,以曲绕直…&沙漠狐hellip;灵活的教育变式会让你面对各种各样的孩子都能自信满满,进退有术。变一变,其实是一种教育战术。
善于示弱,不是委曲求全,不是逃避放弃。老子说得好:能承受全国的侮辱,才配做社稷之主;能承受全国的灾祸,才配做天下之王。同理,能承受学生误解的,能忍受等待煎熬的,能禁受变化磨砺的,才可能是成熟的,幸福的班主任。
成语应接不暇:应接不暇[yìng jiē bù xiá],意指暇,空闲。“应接不暇”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後亦用“应接不暇”比喻事情繁忙,难以应付。[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王子敬云:“从山***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坏。”[典故]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一书,记江湖地摊载汉至东晋间的轶事琐语。其中有一篇描述晋代书法家王献之对浙江会稽山一带优美风景的赞美。王氏说:“从北边的山阴县出发,一路上群山层叠,云雾缭绕,松柏挺立,潭湖清澈,又有瀑布倾泻而下,美景多得看不完,让人无法一一观赏。”後来“应接不暇”就被用来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亦用於比喻事情繁忙,难以应付。
成语大刀阔斧:原指使用阔大的刀斧砍杀敌人。后比喻办事果断而有魄力。如: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十八回:“当下催***劫寨,大刀阔斧,杀将进去。”又如:世界上原有两种人:一种是大刀阔斧的人,一种是细针密线的人。——朱自清《山野掇拾》
读《老子》,我自然而然地融入那个无欲,无求,无我的自然空灵的世界,“道”的世界,是自然的世界,恬淡平静里蕴含无限玄机。或许,没有读《老子》之前,我对老子及其思想一直停留在历史课本上——“无为而治,消极避世”。
在花费了颇长时间研读之后,掩卷之余,不免为自己先前那狭隘片面的肤显示器白屏浅理解羞愧不已!老子其人格,是伟大的、高尚的;其精神看似波澜不惊,但体察其深处,却让人感受到一种隐幽的忧郁和痛苦之情。读罢此书,我能深深地、切实地感受老子也是热爱人世,关心人世的。与孔子采取的积极入仕以推行仁义不同,老子另辟蹊径,探究人与自然,人与道法,人与天地的内在关联,极力使人道符合于天道自然无为的客观规律来求得自己的理想社会。唉!可惜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和孔子一样,在有生之年,老子的思想也未能被圣人所重视。那怎么办呢?孔子选择了著书立说,论诗书,授弟子;而飘逸的老子,没有了俗世的`羁绊,选择了更富历史传奇性的方式——夕阳古道,羸弱青牛,函谷关口,飘然而逝。老子是智慧的。
第四十三章里,“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在天下最坚强的东西中自由穿行),好比人的舌头和人的牙齿——当你老了的时候,坚硬的牙齿都掉光了,而柔软的舌头却依然存在。“柔能克刚”,这个现实的规律被老子三言两语揭示出来。又及五十八章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灾祸啊,幸福紧靠在它旁边;幸福啊,灾祸正在里面躲藏),这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里提到的唯物辩证法的具体阐释,看似矛盾的“幸福”和“灾祸”,在特定的时空,特定的环境,却能相互地转换,或者说和谐地共处。行文至此,让我想到了“塞翁失马”。
塞翁失马,焉知其非福耶?焉知其非祸耶?老子是浪漫的。除却对现实的讨论,《老子》里不乏空想的意象的成分。例如第四章、第二十五章里对“道”的描述:“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我不知道它是何物之子,它似乎先于天帝而产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母”(有一物体,混然而不可分,在天地形成之前即已产生。它寂静而无声,空虚而无形!是唯一的存在,永远不会变更。它循环运行,永无止怠,可以作为天地的命根)。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浪漫的民族,民族性的浪漫则可以体现在文学上,而老子的道家哲学恰恰开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从“道”的解释,开始,浪漫延续在《老子》的字里行间,延续在屈平的《离骚》、《天问》,延续在太白的“飞流之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老子又是孤独的。老子希望天子能循天道,修玄德,不要过分追求盈满。
他认为虚静而不盈满的君主才能有所作为,功用才永不衰竭。他还主张人们都效法那泽被万物却“不争”的睡——“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而且,君主还要做到“不争”,即是“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因为“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不争,还体现在不以武力、兵强而争于天下,故而底层的劳动人民得以休养生息,过上太平的日子。老子完全是出于一种古代的人道主义,从体恤劳动人民的角度出发。然而,老子的主张、理想已经不可能为当时的社会现实所认同、容纳。试想,在那一个打着“尊王攘夷”幌子的春秋时期,“家天下”名存实亡,礼崩而乐坏,兼并土地,掠夺财产才是各诸侯热衷干的事,哪个朝廷还会听得见一个周王室守藏之吏的话呢?回到氏族社会?无为?开什么玩笑!可以想象,道不行的老聃是凄怆的、隐忧而痛苦的!所以,就有了函谷关口,老聃的青牛孤独的身影(幸好,他还有函谷关关长尹喜这个铁杆粉丝,在他“莫知其所终”前让他著下《老子》)。
虽然,老子的抱负在那个社会巨变的历史时期不得实施,但《老子》里很多修身的经验我们却可以借鉴。比如我们应当像天地那样自然地、无所偏私地普爱万物;比如不要有心的追求作为,有心便会“妄作”;又如,为人处世,我们应当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虽然我们不能像圣人那样“被褐怀玉”,“方而不割,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廉而不刿”,但是基本的道德行径,我们还是能明白并实践的。
读《老子》,不能不提到“道”。“道”是什么呢?根据老子所说,这个“道”是万物之本原,它先于天地而存在,是天地万物更是人类所应遵循所应效法的最高准则和典范。“道”效法自然,其存在本身就是自然之永恒规律,不会有任何改易变化;它虚寂幽玄,但功用却永无穷竭;它混沌素朴,和光同尘,顾伟天地万物之宗;只知它先于天地而存在,却不知它究竟由何而有。我想,或许“道”是不存在的,又是无所不在的;或许,“道”是无形无状的,又是充塞宇宙的。或许,“道”就在我们心中……
中国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我国思想史上影响最大的,有四大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那就是: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中国佛学和宋明理学。这四大思想传统的一个共同点是,它们的学问都是生命的哲学,他们的智慧都是人生的智慧。这就是说,中国哲学的智慧是从伟大精神人格中、从哲学家的实践行为中流露或显现出来的。中国哲学家是先知、诗人和圣贤的综合人格。他们透视现在,玄想未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把高尚的理想拿到现实世界来实现。
原始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文约义丰,《庄子》诙诡谲奇。《老》《庄》不独表达了特殊的生存体验、宇宙观念、人生智慧,而且代表了特殊的中国艺术精神,是各类艺术的灵魂和源头活水,堪称世界文化的奇葩。读《老》、《庄》既要用理智,又要用感情,要有自己对生活的体悟,甚至要投射全幅的生命。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世界文化史上的瑰宝。老子所著。其人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是轴心文明时代最著名的思想家,道家著名代表,又被奉为道教的鼻祖。
《庄子》一书(庄子著,其名周,先秦著名思想家,道家著名代表。)是道家与道教的经典,主要强调的是整体的和谐与物我的相通,是我国文学史上不朽的源泉。包含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语言风格接近,思想连贯,自成一体,乃庄子自著,是全书之核心。庄子的精神,也正是中国艺术精神和中国美学精神。
“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恍恍惚惚的东西,无形无状,混而有一。它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为“万物之母”,是一个终极实在,是万物的根源,是一种不受局限的.、无终止的、一切事物的源泉与原始浑朴的总体。“道”不是一静止不变的实体,而是永远不停息的流转与变迁的一个过程。道是整体与过程的统一。道具有否定性和潜在性,它创造和维持了每一肯定的和实在的事物。在这一历程中,潜在变为现实,否定变为肯定,空无变为实有,一变为多。同时,又伴随着相反的历程。在这里,相反相成的辩证公式决定了变迁的过程。“道”还可以视作阴阳、刚柔等两相对峙的力量、事物、原理之动态统合。在人生论上,老子强调“无为而无不为”;主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认为,真正的智慧,必须从否定入手,一层层除去表面的偏见、执着、错误,穿透到玄奥的深层去。宇宙真相与奥秘,是在层层偏见剥落之后才能一步步见到的,最后豁然贯通在我们人内在的精神生命中。
其实道家与儒家殊途同归,最终都是强调个人与无限的宇宙契合无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道家通过否定的方法,否定知识、名教,甚至一切外在形式的束缚,包括儒家仁义的束缚,化解人生之忧;追求的自由是精神的超脱***,人与天地的合一。所以庄子要化解物形,才能作逍遥无待之游,达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道家之“道”本体虽具有“自然而然”的特性,但在深层上仍具有价值、意义本体的含义。“道”成为最高准则和最后目的,“为道”即展开了道家人生价值的各种内容。庄子所主张的精神自由即以对最高本体“道”的冥悟契会为前提。
道家认为,个人应当追求永恒的逍遥与解脱。庄学讨论了人的生存处境。此身有限,吾生有涯。以有形有限之生投入天下,人要面对无限的时空、知识、意义、价值,这一“无限”令他不安。在熙熙攘攘的人世和各色人等的不同欲望之追逐竞争中,人心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痛苦,人往往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如何化解这些痛苦、困惑?庄子的人生哲学启迪我们由现实到理想,由有限到无限,这一自由观的背景是反对唯我独尊,主张宽容。承认自己的生存、利益、价值、个性自由、人格尊严,必须以承认别人的生存、利益、价值、个性自由、人格尊严为先导。这种平等的价值观肯定、容忍各种相对的价值系统的意义,决不抹杀其他人的利益、追求,或其它的学派、思潮的存在空间。这样,每一个生命就可以从紧张、偏执中超脱出来,去寻求自我超拔的途径。人们从超时空的境界中还要再回到现实中来。到最高境界时,道家又以道为出发点地向下流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道家理想也要贯注到现实人生之中。
“大道废,有仁义。”仁义礼法正是在大道荒废、国家混乱、家庭不和的时代,才成为社会的急需。老子在这里主要不是批评儒家,而是讲述道德仁义出现的背景。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老子采取了追问的方式解释了从“公天下”到“私天下”的蜕变过程中,由于人们普遍信仰和具有原始宗教意味的“道”的旁落,而后才需要强调人之内在的“德”;内在德性的削弱,才勉力保留起码的怜悯心、同情心与推己及人之“仁”;总体的道德原则──“仁”的沦丧,才需要强调部分的道德原则和合宜、适宜的行为──“义”;义行的丧失,则只有靠外在的秩序、规范之礼乐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并维系社会,包括使财产与权力的分配秩序化。
老子是我国古代诸子百家中最具神秘色彩的人物,他给后人留下了一段扑朔迷离的传说。最近我读了《老子的智慧》这本书,老子的智慧看似虚幻无边,其实蕴藏着许多实实在影响我们生活的人生哲理。
老子是我国春秋战国初期著名的大思想家、哲学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智慧在管理、做事、做人、处世、修身等方面都能给人们以指导,让人们以平常的心态、正确的方法去解答那些看似复杂的人生难题,并以一种轻松的心态去感悟、印证人生的成功。老子的智慧耐人品味,在如今人心浮躁的社会,让我们以一颗平常的心去感受老子的一字一句:
一、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老子管理思想中的核心之处,是老子最经典的智慧。“无为”不是消极、无所事事、不做事情,而是强调不任意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要求人们的思想及行为顺应自然、符合自然,但又决不能消极的听任自然,而是认为人要在符合自然要求的情况下行动,才能在花费力气较少、遇到挫折较小的情况下,达到自己的目的。将这一管理智慧应用到现代管理中,就是强调管理者要顺应自然、顺应趋势、不违道、不随意而为,踏踏实实地寻找切实可行的发展之路,达到“无为而治”的目的。就拿我们学校来说,几年来,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顺应形势的要求,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寻求先进的管理经验,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加以创新,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建立并完善了各种制度,形成了符合学校实际的管理制度,使学校在“规范化、精细化”的管理轨道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基本上实现了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成就了“科工现象”
二、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的思想中蕴含着很多做事的智慧,如:道可道,非常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等等。“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老子做事智慧之一,就是要求做事要从根本做起、从小事做起。换言之,天下之事都必须从简单、细微处入手。所以想成就大事者,需要从小事做起,从细微处着手,这样大事、难事慢慢就会变成小事、易事。我们都知道没有学生何为学校?对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来说,招生工作就是头等大事。在拿我校招生工作来说,我们也曾经历过“僧多粥少”的时候,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有深刻体会。为了广聚人气,我们一方面分析形势,吃透***策,领会精神;另一方面,要求全体教职工全面了解学校情况,讲学校概况、、实验实习设备、师资力量、校企合情况、学生实习就业情况、对口升学情况以、学生在校一天的作息情况以及学校管理情况等等方面,都要牢记于心,讲起来如数家珍;第三方面,对待来校参观的学生及家长,要做到宾至如归,对他们的问题做到有问必答、不厌其烦。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招生工作一年一层楼,首先在职业学校招生中出现限分数的要求。招生工作在省市属学校中成为领头雁。由于人气指数高涨,使学校各项工作蒸蒸日上,成为社会各界和本系统中被关注的对象。
三、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在老子看来,真正的智者应具有“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内敛功夫,如此既能在立身处世等方面表现的从容自若,有能避免事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是一种大境界,要想做到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一方面要“修”,加强自己的内在修养,以海纳百川的胸襟看待世间人事;另一方面要“练”,注意积累经验,掌握、顺应事物的本质规律,不苛求抱怨,以自己的参悟身体力行,以求的更大的发展。
老子的经典智慧思想读起来很有味道,在闲暇之余读一读,慢慢咀嚼、细细品味老子的思想,将能修身养性,在繁忙中得到解脱,在迷惑中得到清净。细细品味老子的智慧,吸取其精华来给我们的加强营养,这也算另一种意义上的“充电”吧!
成语无为而治:无为:无所作为;治:治理。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如:春秋·鲁·孔丘《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又如:故儒家主张‘恭已正南面,垂拱而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郭沫若《十批判书·和秦王***的批判》
成语身体力行:身:亲身;体:体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如:《淮南子·泛论训》:“圣人以身体之。”《礼记·中庸》:“力行近乎仁。”又如:先生以致知格物为基址(址),以身体力行为堂奥。——清·张惠言《承拙斋空传》
前记:“我读《史记》”的栏目全为个人读书笔记昼居池上亭独吟,亦或全属个人体会和心得,并非学术研究,仅记己之所欲与所思,奈本人才疏学浅,所言会有缺或漏,甚至会胡乱所言,请勿见笑。以前读书,不喜于笔记,导致后来时间长了由于个人的“健忘”所致,也便和没读过一样,所以现在也就记一点。
本篇名亦叫《史记。老庄伸韩列传》,这应该更为准确些,但我读的版本上称《老子韩非列传》,也就将之为题。
老子者,姓李,名耳,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着《老子》,亦称《道德经》。关于老子,《史记》也言极为少。且在他着《老子》后,便不知了去向。史书已有的,我不再言。曾记《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最初涉及此段《道德经》是在高三的时候,听我们数学老师给我们背诵的,那时候他是教给我们用来解数学题的,最初觉得好玩,也就每节课跟着老师背,后来感觉还真如老师说的那么回事,可以用来解题。有趣之余,便是对老师和古人老子的敬佩。当时就后悔没通读过《道德经》,要不那高考数学肯定能多考几十分,也不单为此,更有的是我们古代人们的智慧对我的吸引。说起将《道德经》用在解数学题上,也许大家和我当时一样的心里,“好奇、甚至觉得诡异”,其实真的如此,我对《道德经》的参悟肯定没我那老师的透彻,但我还算明白了过来。此意仅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大致可以理解为“以不变应万变”之类。
关于《道德经》,遗憾读得甚少,也并非全有所悟。但有一点,便是我们古人几千年以前便已悟出的人性哲理,当今的人们却还需要许多人为文以呼吁,这便是卫校有哪些专业很令人甚觉叹息。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
《史记》“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而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娇祭之牺牛乎?养食之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一段,尤为感慨。面对“千金、重位”,却不为所动,且发出“无污我,…终身不仕…”之豪言,在今日社会,当是甚为难有了。古人之如此心境,深感敬佩。所谓“食人之禄,为人当差”,即便有“千金、重位”那也是多些“食粮”,“喂饱”了好“入大庙”。站得越高,望得越远,可是站得越高,路也就越绝,倒不如平地上之自由快活。古人便有“不为五斗米折腰”之说,而在今下,便怕难有了,为了生存,我们都在苦苦挣扎,还哪管得了“入不入庙”呢,只要有米便很够了。现在正如社会所言“大学生多如牛毛”,多数毕业了都在为着工作而发愁。没毕业的也就参考用人单位之所需,尽力把自己改造得更符合他们的要求,以便以后毕业了“有庙可进”,甚是悲哀啊,寒窗苦读若干年,并不是为自己之志,为自己之所爱,而是为满足别人之所需。于是不管它是有兴趣的,没兴趣的,甚或讨厌的,都学学吧,为了达到别人之要求,只能这样了。那所谓“天赋”什么的,我们也就没余力去考虑了,所有的志向留给“有余力”的时候再说吧!莫非是如人们所说“人才”太多了么?不觉如此。花终究还是长在自然里的美,花盆里根据人们的意愿所培育的,只会越来越扭曲。
者,京人也,故郑之贱臣。着书二篇,号曰《》。对此无所记。
关于韩非,很早便已经读过他的'传记。要比今日读的更为详细和全面一些。该篇《老庄申韩列传》也对他的记载比较多。然对前人的著作,每个人读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韩非亦和众多不得志之能人一样,也是一个悲剧性人才。在韩国不受韩王重用。奋力写书,着下《孤愤》等书十余万字。身为人臣,深知向君王游说之难处,便着下《说难》,他的《说难》终为后人所用,然他自己却在还未得志之时因受同门李斯之所妒忌,便被其害。每次读到这里,便为之叹息。今时社会不也一样么,只是程度很方式变了而已。兽为食物而灭同类,其人也如此,都为下臣,却为更能在君王面前讨些重用便杀同门。自古便如此,也就成性吧!
该篇所列四位,皆为圣人,他们的东西并非我一日便可参透的。也就记下些读时所思。
写完感觉甚好,尽管所写下之言语极差,但在写的同时,又在反复查看《史记》,这让我的理解更为之透彻了不少。
成语为五斗米折腰: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为了微薄的俸禄而弯腰行礼。比喻没有骨气。如:《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成语才疏学浅:疏:浅薄。才学不高,学识不深(多用作自谦的话)。如:《汉书·谷永传》:“臣才朽学浅,不通***事。”南朝·梁·刘勰《·神思》:“若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闻。”又如:在下虽有此志,只是才疏学浅,年纪又轻,经练更少。——清·吴趼人《痛史》第十一回
在工作之余,翻看汪大海、胡卫红编著的《跟老子学无为领导跟孔子学有为管理》拜读此书让我跟随汪大海的脚步走近老子的道家学。学完整个上篇,在感受到了思想家老子的聪明、睿智,被他的丰富的哲学思想所折服。叹服之余,我不禁把老子思想与自己的组长工作以及班主任工作联系起来,进行了思考。得到一些启示,写出来以与老师交流、探讨。
体会之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德经》第1章)
“道可道,非常道”,可以通俗地表述为:你所说的规律既是规律,也不是规律。还可以进一步表述为:你可以运用你掌握的规律,但不可执迷于你掌握的规律。
“名可名,非常名”,书上虽没有直接解释,我认为:规律可以说清,可以说明白,但又不完全说明白。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你不说它也存在天地之间,你掌握它,描述它应用它,他就能成为万物的根源。
规律存在于实践一切事物之中,以人类的有限的智慧,不可能全然掌握,但我们仍然要利用自己的有限智能,尽可能掌握并利用它。作为年级组组长和班主任:将如何去掌握和利用规律呢,老子给我指出了道路:经验交感。组员们之间的交流、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教师家长交流、学生和家长的交流、家长和家长的交流。只要都充分的交流一切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
体会之二:
告别“伟人”时代
老子给领导者们指出了一条相反的`路径——丢掉心中“伟人”的幻影,保持谦卑的姿态:
江海所以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道德经》第66章)
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之主,因为它们善处卑下之地,所以成了百川之主。
孤零零地耸立一峰,如何以低姿态容纳百川,汇集成海的空阔境界?
一个人的伟大之处,就在于知道自己的渺小。人,不过是茫茫宇宙中的一粒微尘,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不妨以谦卑之心面向世界,将姿态放到摈斥最低。如此,就为容纳新知、容纳他人、容纳世界留出了最大的心灵空间,从而在这个有限的时间里,让生命的价值放出最璀灿的光芒——虽然人生如流星般飞逝,但那一瞬间的闪光,也足以照亮整个世界。
读完这一段让我深深感到:做班主任要“心中有孩子。”“做领导,心中要有下属或职工”你和他们是平等的。在此我想从我的班主任工作来谈我的想法。
作为班主任首先要有爱心,要“以己之爱,启动心灵”,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精髓,是教师最宝贵的职业情操。千万别忘记陶行知先生的告诫:“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中有牛顿,在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我们应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的博学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用善良的情感去熏陶学生,用宽容的胸襟去感化学生。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提醒自己提高教育素养。我们应该平等地对待班里每一位孩子,尤其对于特殊生,我们更要倾福字大全注更多的关爱。在我们的课堂里,不应高高自居,应该俯下身来,静听孩子的心声。
体会至三:
“上善若水”,什么意思呢?老子的意思是说,圣人像水一样。在我们常人眼里,圣人应该是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及的,如同高山耸入云端,只可仰望、膜拜,怎么能像水呢?不可思议!然而,思想家老子把圣人比为水,则是看到圣人像水一样的品格(这正是我们常常忽视的!):水是柔弱的,“天下莫弱于水”;水是自高而下的,流淌不止;水是生命之源,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是多么伟大啊!圣人就像水一样,从高处流向广大民众,滋养民众心田,与民众结合一体,打成一片,圣人之为圣人,缘出于此!
班主任又何尝不应像水呢?作为班级管理者,班主任也要有水的品格。班主任要像水一样,永远向下流淌不止,流向每一个学生,滋养每一个学生的心田,繁荣学生的精神家园;要像水一样,能容纳百川,“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载着所有学生 ,驶向成功的彼岸;要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用真挚的爱去善待每一个学生,使其茁壮成长,在奉献中体会班主任工作的快乐与幸福。
老子的儒家学说博大精深,我虽不能完全读懂,但是通过学习此书的通俗讲解,让我受益匪浅。我们的教育意识要在“有”“无”之间的灵活转换。管理和领导思想与方法也要在“有”“无”之间的灵活转换。至于怎么转换还有待于继续学习和研究,才能使自己的领导与管理水平更上一层楼。
门头沟师范毕业的我,早就苛求读一读老子的《道德经》,但二十多年来却不断没有读成,直到我们新中的读书沙龙成立后,我的夙愿才美梦成真。
当我第一次翻开陈鼓应著的《老子注释及评介》这本书时,我被出版序中的一段话深深地吸收了:“老子是朴素的自然主义者,他所关怀的是如何消解人类社会的纷争,如何使人们生活幸福安宁。他所希冀的是:人的行为能取法与“道”的自然性;消弭战争的祸患;扬弃朴素的生活,引导人们真诚朴质的生活形态与心境。“读完作者的这段话,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多么积极入世、关怀民众的老子呀,这哪里有消极出世影迹。所以从那一天起,我爱上了老子的《道德经》,固然书中有许多难认的繁体字,固然今年工作与家庭的担负很重,但我仍然对它爱不释手,不只读书沙龙的活动从未缺席,而且准备上好的笔记本,将每一章节誊写背诵;以至在节假日,外出骑游时也随身背上它,在新建的观景台上,河南的云台山上,河北的梨花峰上,我都高声诵读过它。
屡次学习诵读后,我的出一个结论:《道德经》确是一部好书,仅仅半年的学习就给了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很大的影响。
首先,它“自然”“无为”的思想影响了我的教育教学观。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道之尊,得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但是不敢为。”
这几则里都有一个共同的词“自然”。“自然”“无为”是老子哲学最重要的一个观念,老子以为任何事物都应该顺任它本身的情状去开展,不用参与外界的意志去强力限制它。由于事物自身就具有潜在性和可能性,在它的潜在性和可能性面前,我们人类是不能够强作妄为的。
“自然”“无为”这一朴素的哲学观念提得多好呀,又是多么的顺应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呀。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生命体,有着本身的潜在性和可能性,我们做教员的只能在别人生重要的学习阶段巧妙地引领他,而不是强作妄为地压制他,驯化他,将千百学生如机床普通消费成一模一样的'机器零件。这个道理,两千多年前的老子曾经将它精简地提炼为4个字:“自然”“无为”,可两千多年后的我们却经常在冗杂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它迷失,做出种种不论童性,不顾个性,以至丧失理性的愚笨举措。基于此,在我被冗杂的工作搞得临事而迷时,在我被学生的问题弄得焦头烂额时,我总不忘读一读、背一背《道德经》中那几句“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整天”以此来警示本人“自然”“无为”才是正道,耐心妄为只会坏事。
其次,它“虚”“静”的观念也影响了我的生活。
“致虚极,守静笃”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整天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王,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生活在战争纷乱的战国时期的老子,面对不时涌现的战争、亲离子失的社会场面,他提出了“虚”“静”的观念,他以为万物的本源是“虚”“静”的状态,它不只主张为***应求喧嚣,个人的生活也应在烦劳中求静逸,在忙碌中能静下心来,在耐心中稳定本人。
反观两千多年后的今天,“钱权”似乎成了人们生活中独一的目的,大家每天都在围着它们团团转,小孩子为了未来能挣到更多的钱权而苦读,成人们为了在人前夸耀本人具有的钱权而苦营,老人们为了给儿孙和本人的养老留下更多的钱权而苦熬,好一派钱权为磨盘,众人为了个人的钱权而不停地拉磨、扬尘的场景呀!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世间,我们真的应该“虚”一下,“静”一下了。所以,在这个暑假里,我抛下了家务、学习和工作,骑上一辆普通的自行车,历时几十个小时,单独一个人骑行了两百公里。当我一个人在暑热未退的八月,骑行在109国道上,享用着那难得的孤寂中的喧嚣与虚致时,似乎身心伸展到了无限的大,无限的轻松,也霎时明白了:多欲的世界里,我们更应求喧嚣。“虚”“静”中才有自我的空间,随之“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就脱口而出,语虽未惊扰路旁枝丫上的婉转啼鸣的小鸟,却聩动了我的心灵与灵魂。
真心感激新中的读书沙龙,是你让我有了这样一个静心读书的时机,亦真心感激两千多年前老子的《道德经》,是你让我以届不惑之年的女人真正不惑。
断断续续,把白云先生的《老子之道》一书读完了。至道学宫微信公众号中解读的《道德经》更偏重于文字的解读,可作入门之用,而出版的《老子之道》一书对《道德经》的解读,则更加的深入。读完后的感觉是,老子《道德经》通篇,都是围绕着“去人复天”四个字来展开论述的。
天,天之道。人,人之道。去人复天,就是要去人道,复天道。凡是道德经中所说的无为,都是指不要为人之道,所说的有为,都是指要为天之道。
什么是天之道呢?万物皆为一道所生,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虽然天下万物皆为道所生,万物的生长收藏也皆为天道使之然,但天道从不将天下据为己有,万物只是循天道自然而然的生活,本自然。
老子所推崇的时代,是上古三皇时期,天人未分,万物与我为一,天下是天的天下,而不是人的天下。人与天地和谐并存,没有人之道的奇技***巧。人人天德足全,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这里说的德,是天之德,而非人之德。婴儿刚生下来时,天德足全,而随着后世丧道,伪诈四起,婴儿慢慢的长大,被社会的尔虞我诈玷污,天德之缺,人德之厚,不复赤子之心。
什么是人之道呢?简单来说就是人们的奇欲。人都有欲望,这很正常。但人的欲望也分正欲和奇欲。吃饭,睡觉,结婚,生子,这都是人的正欲,天道使之然,符合天道的人欲,都是正欲。不符合天道的欲望,就是人之奇欲。
日月山川,树木花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已经很美了,但人却喜欢追求高楼大厦,钢筋水泥。鸟语虫鸣,高山流水,大自然的天籁之音已经很动听了,但人却喜欢追逐摇滚打击,听觉刺激。新鲜食材本身已经很美味了,但人却制作各种添加剂,调料,追逐味觉刺激。
有吃有喝有钱,人们本身已经很富足了,但却还是不满足,追求更多的财富,更多的金银软细,难得之货。随着欲望一步步升级,花样越来越多。普通之物已经无法带来更多刺激,于是飚车,蹦极,***。本来男女之情天作之合,非要搞人兽恋,同性恋,搞丁克。本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非要熬夜作死。
人在奇欲的路上是没有尽头的,奇欲非天道使之然,而是人之道所使,既非天道,故不足,不足,就会争,有争就会斗,有斗则有兵,最终走向天下大乱,这是一条不归路,最终的方向只能是一个,毁灭。一己之身失道则毁身,一家之身失道则败家,一国之身失道则亡国。
人人都想要难得之货,为了避免走向毁灭,于是人为的发明了礼。儒家之礼来救场,就是让人们行合于礼,大家不要争,不要抢,以免兵戈相见。礼非天之道,而为人之道,你可以定你的礼,我也可以定我的礼,凭什么要听你的。于是就有了伪诈,有人守礼,就会有人不守礼。
这时候法家应运而生来救场,对于不守礼之人,以法律的名义惩治他。但问题是,法为人之法,非天之法,天生天杀,变成了人生人杀,谁来确保人之法的正统性,正义性?你可以定你的.法,我也可以定我的法,凭什么要听你的。最后还是要以暴力一较高下,血流成河。问题是,今天你能打赢我,明天你没了,换了新人,又会有新的法律。况且世间之事层出不穷,以有限之法律,永远无法约束无限之世事,最后只能沦为法无禁止即可为的混乱地步。
可见,随着天下失道,人们在人之道的路上是没有尽头的,失道而后礼,失礼而后法。礼法皆为人之道,皆上海方特为人言,人言,皆不足以成为判准,只有天之道,才能成为恒久的,不变的,唯一的判准,因为天道***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人是如何走向一步步的失道之路的呢?在于最关键的第一步,见可欲。如何才能去人复天,让人们重返天道的怀抱,避免走向毁灭呢?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失道,正是因为人之奇欲丛生,只有禁绝人之奇欲,人民才能重新变得淳朴,天下才能避免在人之道的路上走向毁灭。
有人说,现在不是过的好好的嘛,怎么说人之道会让人走向毁灭呢?其实我们人类一直面临着濒临灭绝的境地,在人之奇欲的追逐之路上,得不到就骗,骗不到就抢,抢不到就打,原子弹氢弹可以让地球毁灭无数次,人类随时面临着灭绝,自己把自己毁灭,恐怕是这个星球上最可笑又可悲之事。
反者道之动。随着大道丧,人们往而不反,在以人灭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且停不下来。为什么停不下来呢?因为这本身就是一条不归路,你今天发明刀,我明天就发明***,发明炮,人人自危而没有安全感,直到有了原子弹,大家发现再打下去,都得死,才有了一时的表面平静。越是平静,越是说明暗流涌动,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灭绝,堪称奇迹。
怎么让大家都放下刀***呢?这不是件容易的事。谁都不敢先放。蛮夷根本不懂天道,只知积人道之厚,指望它们放下刀***是不可能的事。唯有华夏以战止战,以天道的名义,克人之道,让天道之光普照天下。到了那时,才有可能谈复归于天道。这也是为什么老子一直在讲用兵之道的原因。
去法以复礼,去礼以复道,这是一条漫长的去人复天之路。
学了《道德经》,一个特别强烈的感受是老子思想所处的智慧高度和对自然的领悟及对人类社会关系的宏观视角。对事物发展的辩证和转化能给出融入自然规律的基本解剖。特别难能可贵的是能够脱离“从众定势思维”的习惯而***地接近于自然。
老子《道德经》的另一个广博在于任何人读之可以感悟出个体自己领域内的内涵和外延。也就是每个人都可以读出自己贴切的答案和个体标准。
以上是从宏观上对《道德经》的感受。而在微观上,老子对自然存在、科学、宇宙守恒、人文、国家管理、战争、人性、生命、名利、权位甚至物理都有自己独到精确和细致的认识。
下面对《道德经》的某些段落、重要的文句与自己的观念给出个人的感受:
(1)首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章)
“道”可以泛指,自然的方面可以指自然规律,如:星系的运动轨道,物质的自然混成及固有的运动轨道和方式;人文方面可以指人道、道德、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
“可道”是指出宇宙自然规律的确定性和因果关系。也就是宇宙的自然规律的可以被人类认可和确定的现象。
“非常道”又指出人类一旦用言语文字来表达就存在着不确定现象。用物理的观念来分析就可以认为是一种动态的存在使一切都不确定。也可以认为是指出人类的有限性而难于道出自然界的全部或准确的自然动态。
“名可名”就是人类对一切现象的命名,名可名是老子认可了人类思想活动对自然的命名。另一方面,又用“非常名”区分了“人类的名”和“自然的不可名”。
所以这样的一对排比句道出了宇宙无常和人类有常的界限。前面简单的6个字“道可道,非常道”就道出了人类不同参照系下的各种理论体系的存在是一种自然存在的现象。
(2)“无为而无所不为”是一脍炙人口的名句。
无为,不是字面上的直解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当你不做违反自然和违***规则的事件时,你所做的其它事件就是无所不为。当然,在这里对“什么是违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无为”事件的判断是必须具有各种层次的经验和高度智慧。
举一些在自然低层次且简单的例子;例如:你不会游泳,就不要只身跳入海里。不跳海就是一种“无为”。这种不跳入水里就是一种经验的“无为”,而这种无为会给你的生命存在带来关于该问题的保障,这种保障就是一种变相的“无所不为”。上面举的例子是较为简单而浅显的例子,任何人都可以根据经验给出相应的、各种参差不同层次的“无为”和“无所不为”。
(3)人发地,地发天,天发道,道法自然。(25章)
这是一句用大小来定性宇宙存在的相互包容顺序,特别是老子在那个时代能够发现出了我们所看到的天被“道”所包容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宇宙观。更有对宇宙的'存在给出了终极的自然存在观,而不是给出“神造”的自我臆测,这也是当时时代难能可贵的自然客观存在观念。
在这一章里,还有一句话是“人也大”,这一句主要是对人类精神伟大的特指,换句话,可以认为,人类的精神思维世界可以包容天地而存在。
(4)战胜以丧礼处之(31章)
老子在强兵反战与孙子的战略思想同出一辙,是以不战而胜为上上,而战胜以丧礼处之。说明老子对生命的尊重和不得以而为之的战争策略。
(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章)
在这一句话里,是很有趣和抽象的。本解突出用现代物理的思路与之对应。为何老子认为三生万物,是说明老子认可这个宇宙是只有三样最基本的东西吗?那么,寻找这三样事件与现代物理学对应的是什么?就个人的分析就是“运动”、“空间”、“自然力”这三样;可以认为万物都是这三个事件组织而成的事件,没有更多于这三样的东西存在。这是对三生万物的物理分析。
从此可以推出,二生三的物理意义。“二”就是“动”、“力”这二个事件的存在产生物质的“三”。三就是万物。再往上推,“一生二”中的“一”指的是整体的宇宙,就是我们这一个宇宙,而宇宙是产生动、力这“二”个现象的根源,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进一步可以认为动力互相转换是自然存在的因果关系。
最后,老子认为,道是宇宙存在的基本源头,也可以认定在自然角度上这个道是指特定的运动轨道。在人们对老子的分析中,主要认为他的道,因此把他称为“道家”。其实,对于德,是老子不能忽略的另一个主要元素。德产生道和道产生德是互存的两个基本元素,这也是81章用《道德经》命名的一个主要内涵。与之对应的是物理学上的《动力学》;可以认为道是由德决定的。对应于运动轨道是由力产生的物理现象。任何轨道如:导弹的运行轨道,物体的运动轨迹都脱离不了力的作用。也就是道是被力所决定的因果关系。反过来,力是由运动的道所产生的现象是人类难于直观觉察到的事件。关于这一点,将来的物理学定会给与正确的认识。因此,宏观地可以认为道德经可以对应于动力学,这是从物理学方面给与抽象观测的认定。由于当时动力学没有得到普遍的认识和推广,把“德”对应于“力”对于我们分析老子的自然科学观或许会有点牵强附会。
感谢甘肃张掖的祁振宸老师来苏州上开发光体时推荐的《德道经》,让我有机会透过熊春锦先生的系列著作的引导,简单正确读《德道经》,读老子心得体会。
3月底从北京德慧智邮购了部分书籍,前面几天读《慧性***文思维教育》,意识到诵的重要性。4月1日开始每天清晨6点在小区河边读大本简体带拼音的《德道经》,从头读到尾刚好一个小时。出门前将小丫读诵的《德道经》CD放入机器里,让孩子在它的背景中醒来。
不到一个星期,九岁的孩子突然要求要学习做饭菜,说自己学会了以后妈妈如果不空或不想做饭时他就可以为大家做。在与外人接触时也越来越变得彬彬有礼,愿意主动招呼(不知是听经的原因还是从他爸爸身上潜移默化来的,过去他是和我一样对人为外冷内热型不愿意主动招呼)。他向我们提的问题也充满哲理。比如:钱物和人哪个重要?世上最难的事情是什么?大人为何喜欢追究过去、争来争去、自己都没有做好却喜欢指责批评小孩子?这些问题其实在德道经中都有答案。大人学习读诵,孩子在无为(仅听CD没有读)中即获得。这不得不让我们惊叹经典的力量。读到《国学道德经典导读》一书第三章第五节熊春锦先生讲述汉字是道德文化的记录时,萌发了学习繁体字的决心(过去曾不解先生王彦赟在追求效率速度的现今社会为何还坚持写繁体字,现在通过学习了解古人造字的非凡前瞻性,才终于豁然开朗对他心生敬意),便立即换简体版为熊春锦先生校注的《老子德道经》繁体竖版。
身边喜欢读书的年轻姑娘姬晓晨花了两天时间抄写完繁体竖版的《老子德道经》后与我分享,说开始抄写德篇时很费力,坚持抄完到道篇时就变得出奇的顺利。不知她的这一体验是否可证明了要得道定要先修德以及熊春锦先生校注时恢复《德篇》放前《道篇》置后还《老子德道经》原貌的重要意义?事实上我在开始大声读诵时也有和晓晨类似的体验。4月9日读到附在《老子德道经》一书后的《经典诵读心诀》,立即改变之前没有目标的盲读,而是在练习完开发光体课程所学的七个能量之后,借着全身在光的沐浴时观想老子与自己融合再读,发现诵读变得更加轻松,明显感应到声音的共鸣。再将自己诵读过程中得到的启发与熊春锦先生的校注对照(前面仅读繁体经-文并没有看注释),发现不谋而合的地方越来越多了,或许这就是频率接近后能与古人居,与古人谋吧。今天早上在平江客栈禅修和儒教两房外的花园里读时,右小腿前面开始有阵阵热流。声音的启动结合观想能产生更大的能量共振,这是与由杨子***、郑锦燕导师传授的起源于美国欧林的开发光体课程 原理殊途同归。看来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在很早就都已经发现宇宙能量的秘密。这两位华人心灵导师能将美国的开发光体课程教导传授得比起源中心还要成功,这其中一定得益于导师从小对国学经典的学与实践 四年前在上海锦燕导师曾说过她这辈子离开之前要完成的三件事:
一、创办掌上明珠学苑,
二、讲道德经还此经之真貌,
三、传讲龙华经)。
不断调整改变自己到自然(即自燃,甘愿燃烧自己为世界服务)的状态,依照经典或上师(品德高尚,思想光明之师)引导去乐行,就能掌握简单诀窍获得宇宙大能。
在十一天的时间中虽然仅凭自以为然的方式在读《德道经》,也很清楚继续下去的收获定会更多,终因无法等待忍不住内心的冲动写下上述初读的心得,期望能吸引更多的朋友加入诵读经典、为人格播下积极正面的种子为命运收割成功富裕的果实,为全国各地不断在身体力行推广德慧智的经销商们喝彩。相信有越来越多家庭的`诵读,中国的国学道德之光定会在全世界绽放。要提醒大家的是,万法归一,每个人都有最适合自己的修行方法(修正自己行为让其合道与自然融合之法),这需要在对自己充满信心(信心不足者推荐利用简单的心理学科技工具--内在交谈全脑开发大师之金头脑组合 对自己潜意识作有效改变、提升)的前提下开放、积极、脚踏实地去发现,切忌死搬硬套、东施效颦让自己失去自由,徒生烦恼而误解经典归罪上师。
感谢一直在世界各地不遗余力传播国(医)学文化的当代国学名家熊春锦先生,将自己的智慧凝结成清明正义的文字、简单生动的***表,竭力还经典之原貌,让一直在迷茫甚至错误中等待的人能重新认识老子,吸收《德道经》中的精华,做道德的修真者。推荐有信心的朋友读上的熊春锦先生在柏林中国文化中心《老子德道经》导读报告--浅论道德救世,定会受益匪浅。
祝福所有朋友
道德之路精进
皆得暇满常见交通标志人生
虽然我学习《道德经》的时间很短,信息也不容易理解,但我在张兼维教授精彩的讲座中了解了《道德经》,学到了一些人生哲学,这是我以前从未接触过的,所以这确实是我一生中宝贵的一课,让我受益匪浅。张教授在讲课过程中也加入了许多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还提出主张,大家对《道德经》的理解和感受不一样,要多互相交流讨论。在这里,我就说说自己学习《道德经》后的看法和讨论结果。
《道德经》的核心是道。它继承了《周易》、《洪范》等著作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揭示了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并提出“天道自然无为”的无神论思想。《道德经》文学丰富,视角独特,思想深刻,数据深刻。时至今日,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总的来说,在治国安邦、规划用兵、处理国际关系、现代企业管理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简而言之,就是人学习、修养、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精神标准。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在老子之前,人们认为宇宙万物都是上帝统治的,最高的上帝是天,也被称为天帝。这种观念直到春秋时期社会大变才改变。老子是一个从哲学层面自觉而明确地否定天帝的早期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道论”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说,“道”是万物之母:“道可以是道,但很道。很有名,十。没有什么是世界的开始。是的,万物之母。”(《第一章》)也就是说,作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永远存在。道的运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宇宙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它是宇宙之母。
“无为而治”。老子的“道论”,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天人观”。所以老子的人生哲学和***治哲学,基本上都是以人为本,顺其自然。至于怎么治国?他认为最好采取“无为而治”的方法,让人民过自由的生活,无为而治,听其自然发展,从而达到治理好国家的目的。在老子看来,无为就是有所作为,“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这个意思。老子反对以刑、礼、智治国。他反对增加人民的税收,反对拥有强大的***队。他说:“谁乐意杀人,谁就不可能在这个世界上成功。”(《第三十一章》)他也反对工商业,反对知识,反对文化。在老子看来,如果人类社会不要“智”、“仁义”、“智利”,国家就要被统治。这三件事不足以治国。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人专注于“简单”,少一些“私欲”,不求知识,这样才能没有后顾之忧。
老子向往的梦幻世界是一个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他说:“一个人少的小国,让人民有所富余,让人民宁死也不远走他乡。虽然有船,但是没地方坐。虽有兵,无话可说。这样人们就可以再次使用它。甘其食,美服,安宅,乐风俗,邻国,鸡犬之声,民不往来。”(《第八十章》老子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休养生息、缓解剥削的迫切愿望。老子说,人为什么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那是因为他们的君主收了更多的税。“民以食为天”(《第七十五章》)。他还说,“人不怕死,你为什么怕死?”(《第七十四章》)这反映了老子***治思想中的改良因素。但小国寡民的梦想是幻想,违背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但要看到,老子的行动是对奴隶社会制度不合理的攻击,但对后世改良思想家和空想社会改革者的影响是深远的。
对立互补。老子理论的精髓是他的高明辩证法。我观察了自然界的变化,生与死的关系,新与旧的关系,社会史与***治成败、福与祸的关系,在事物中发现了一些辩证的规律。《道德经》,也深刻地论证了对立面相辅相成,事物必然颠倒的道理。老子说,有与无是天生的,难与易是相辅相成的,长与短只有相互比较才能揭示,不同的声音产生和谐,前后对立,有先后之分。总之,我承认事物是在矛盾中发展的。任何事物都必须是颠倒的,即事物发生变化时向相反的一面过渡,必要时完全变成相反的一面。因此,老子一再警告统治者,他们必须摆脱那些极端和过度的措施,不
那么,事情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世界也就因此失去了。在他看来,一个好的统治者必须知道弱胜强的道理。为了证明弱胜强,软胜强,他举了很多例子。他经常用水来比较自然力的伟大和人类的'高尚品质。他说:“世界上没有什么比水更弱,但没有什么能战胜强者。不容易。柔胜刚,弱胜强,天下不知,可为也。”(《第七十八章》)意思是世界上没有比水弱的东西,没有比水更强的攻击力量这个事实是无法改变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不明白,软战胜硬,弱战胜强,但是没有人能做到。老子认为,在发展的过程中,弱者是不可战胜的,这对于人们认识到新势力是不可战胜的,具有进取意义。
当然,老子的辩证自然观直观、原始、简单,缺乏科学论证。同时,他的辩证观缺乏不可调和的战斗精神,受到时代和阶级的制约。尽管如此,《道德经》中灿烂的思想火花,是值得我们珍惜的历史遗产。
我们要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来看待和学习《道德经》。老子的思想并不都是正确的、科学的,但仍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哲学思想,对我们当下的生活仍有借鉴意义。也许,在未来的生活中,《道德经》会帮助我走向成功的彼岸。
本文发布于:2023-05-17 18:59: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7953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