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因机制的研究进展_陈卫明(论文资料)

更新时间:2023-05-27 13:06:27 阅读: 评论:0

感觉的功能,而感觉又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言行的依托。诚
如《脾胃论》所述:“视听明而清凉,香臭辨而温暖,此内受天之气而外利九窍者也。”而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是脑与外界联系的通道,脑不仅通过经络得到气血津液的濡养,而且将五脏、四肢百骸连为一体,行使其正常的生理功能。正如《锦囊秘彔》所说:“脑为元神之府,主持五神,以调节脏腑阴阳,四肢百骸之用”;《灵枢·海论》谓:“髓海有余则轻劲有力,自过其度。”就是对脑主四肢百骸、运动的概括。王清任对脑主运动的解剖结构和机理早有认识:“人左半身经络上头面而从右行,右半身经络上头面而从左行,有左右交叉之义。”并认为“脑病时,气亏则半身不遂”。女生接吻
脑主神明,与记忆密切相关。在明代,汪昂《本草备要》就提出记忆与脑相关:“吾乡金正希先生,偿语余曰`人之记忆皆在脑中',小儿善忘者,脑未满也,老人健忘者,脑渐空也。”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对脑主记忆功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灵机记性皆在脑者,因饮食生气血,长肌肉,精汁之清者,化而为髓,由脊髓上行入脑,名目脑髓。盛脑髓者,名曰髓海。……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于脑,……。两目即脑汁所生,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于脑,……。鼻通于脑,所闻香臭归于脑,……。看小儿初生,脑未全,囟门软,目不灵动,耳不知听,鼻之知闻,舌不言。至周岁,脑渐生,囟门渐长,耳稍知听,目稍有灵动,鼻微知香臭,舌能言一二字。至三四岁,脑筋渐满,囟门长全,耳能听,目有灵动,鼻知香臭,言语成句。所以小儿无记性者,脑髓未满;高年无记性者,脑髓渐空。小儿周岁脑渐生,舌即能言一二字。”将记忆、视觉、听觉、嗅觉、语言功能皆归于脑,精辟地
分析了认识、记忆与各种特殊感觉的关系。2 髓空脑萎,智痴神呆
脑主神智、诸窍、百骸,且与精神活动、记忆及各种感觉相关,决定了脑病必将引起精神、智能、记忆、感觉及运动等多种机体功能障碍。《灵枢·口问》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医参》云:“脑髓纯则灵,杂则钝,耳目皆从属令,故令聪明矣。”提示脑髓喜盈满而恶亏,脑窍贵通灵
而厌扰,至清至纯,无杂无邪,方能发挥其正常功能。如正气不足,气血津液不能充养于脑,或邪实,瘀血痰浊阻闭脑窍,或虚实夹杂,均可使元神失去依托,神机失常,运转失灵,而出现神志呆顿、健忘、行为失常等神志和精神症状。3 痰滞淤结,窍闭神痴
瘀血可致痰,痰浊也可以致淤,两者常互为因果,错杂为病。《丹溪心法》曰:“汁沫与血相搏,则合并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故痰滞碍血可致血淤,血瘀湿滞可致痰凝,必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但去瘀血则痰水自消,且水病则累血,痰病亦可化为淤”。高度概括了痰、淤关系,为后世痰淤互结致病理论奠定了基础。痰、淤互为因果的关系不外乎以下几方面:一方面瘀血阻络,津液循行不畅,停而为痰,即“血不利则化为水”,“血淤即久,亦能化为痰水”,出现痰淤交阻于局部或全身;另一方面,血瘀气滞,津液失于输布,聚而为痰,即《赤水玄珠》所谓:“津液者,血之余,行于脉外,流遍一身,若天之清雾,若血浊气滞,则凝聚为痰,痰乃津中之变,无处不到。”同样,痰也可通过局部阻塞
脉络和影响全身气机而致瘀,如同《证治准绳》云:“痰积既久,如沟渠壅遏淹久,则倒流逆上,瘀浊臭秽无所不有,如不疏决沟而欲澄治已壅之水,而使之清,是无理也。”既指明了痰浊致淤,又提出了其治疗大法。痰浊淤血既成,或阻塞脑络,元神失养;或蒙闭脑窍,浊而不纯,均可致愚致呆。有研究者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双侧前额叶中部背侧及基底部皮层、颞叶皮层及皮层下灰质(丘脑尾核及壳核/苍白球复合体)的局部脑血流量均有明显下降;重证抑郁病人的前额皮质,前扣带回皮质和尾状核的脑血流及糖代谢降低。脑为清灵之府,阳气之所聚,最忌浊邪壅塞。如痰浊等病理产物蕴积于脑则成为诱发脑病的重要因素,脑卒中、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均与痰淤阻痹脑络有关。
由此可见,V a D 的病位在脑,多由正虚与邪实的交互影响,渐致脑髓失养而萎,脑络被阻而闭,最终导致痴呆的发生。这些观点与现代医学对V a D 病因、病理的认识不谋而合。
收稿日期:2006-12-20; 修订日期:2007-02-24
作者简介:陈卫明(1980-),男(汉族),安徽蚌埠人,现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学士学位,主要从事中药新药药效与毒理学研究工作.
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因机制的研究进展
陈卫明,徐 鸽,金若敏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新药药理毒理研究中心,上海 201203)
摘要:目的腰椎间盘突出症(L D H )是因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并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的一
种综合征,其中以腰及下肢痛为最主要的临床表现。近代研究表明,椎间盘突出的发病主要与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生物
力学、自身免疫、细胞因子及一氧化氮等几个方面作用有关,下面就腰椎间盘突出发病机理做一综述。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 发病机理; 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 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05(2007)06-1502-03
R e s e a r c ho nt h e E t i o l o g i c a l Me c h a n i s m o f L u m b a r I n t e r v e r b r a l D i s c H e r n i a t i o n
C H E NW e i -m i n g ,WUG e ,J I NR u o -m i n
(C e n t e r f o r D r u g S a f e t y E v a l u a t i o n ,S h a n g h a i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C M ,S h a n g h a i 201203,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
O b j e c t i v eL u m b a r i n t e r v e r b r a l d i s c h e r n i a t i o ni s a s y n d r o m e c a u s e d b y t h e d e g e n e r a t i o no f i n t e r v e r b r a l d i s c ,t h e d i s -r u p t i o n o f c a n u l u s f i b r o s u s a n dp r o t r u s i o no f n u c l e u s p u l p o s u s w h i c h i r r i t a t e s o r o p p r e s s e s n e r v e r o o t .C h i e f c l i n i c a l m a n i f e s t a t i o n
i s t h e p a i n o f l u m b a r a n dl o w e r l i m b s .M o d e r n r e s e a r c h e s s h o w e dt h a t l u m b a r i n t e r v e r b r a l d i s c h e r n i a t i o n w a s m a i n l y r e l a t e d w i t h s o m e a s p e c t s s u c ha s t h ed e g e n e r a t i o no f i n t e r v e r b r a l d i s c ,v i t o d y n a m i c s ,a u t o i m m u n i t y ,c y t o k i n e ,a n dn i t r o g e nm o n o x i d u m ,e t c .H e r e i s r e t r i e v a l o f t h ee t i o l o g i c a l m e c h a n i s mo f L u m b a r i n t e r v e r b r a l d i s c H e r n i a t i o n .
K e y w o r d s :L u m b a r i n t e r v e r b r a l d i s c h e r n i a t i o n ; E t i o l o g i c a l m e c h a n i s m ; R e s e a c ha d v a n c e m e n t ; R e t r i e v a l   腰椎间盘突出症(L u m b a r d i s ch e r n i a t i o n ,L D H )又称腰椎纤
维环破裂症或腰椎髓核脱出症。它是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病变
以后,在外力的作用下,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血管或脊髓等组织所引起的腰痛,并且伴有坐骨神经放射性疼痛等症状为特征的一种疾病。主要症状为:腰痛及坐骨神经痛、间歇性跛行、马尾综合征、肌瘫痪等。近代研究表明,L D H 发
·
1502·时珍国医国药2007年第18卷第6期L I S H I Z H E NM E D I C I N EA N DM A T E R I AM E D I C AR E S E A R C H 2007V O L .18N O .6 
病主要与以下几方面因素有关。
1 退行性病变
腰椎是人体负重、活动的枢纽,呈生理性前凸,椎间盘后薄前厚,随年龄增长,纤维环及髓核的含水量逐渐降低,蛋白粘多糖的量也逐年下降,胶原纤维逐渐溶解,髓核也会失去弹力及膨胀性能,这样就造成在受外力时,腰椎间盘易发生萎缩、弹性减弱等退行性病变,髓核也可能从纤维环薄弱处外突。近年研究发现,椎间盘退行性变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1.1 蛋白聚糖
1.1.1 蛋白聚糖的结构功能椎间盘内的A g g r e c a n主要分布在髓核,可以使椎间盘总离子数大于血浆而形成盘内高渗透压,控制带电溶质在组织内的分布和转运,保证椎间盘的营养供应。
A g g r e c a n还可通过核心蛋白的作用与I型和Ⅱ型胶原纤维的结合,改变胶原纤维的表面性质,使胶原纤维形成延迟或形成较细的纤维,从而防止椎间盘等结缔组织的钙化,是椎间盘保持粘弹性、抵抗外来压力、吸收震荡的生物力学特征的生理基础。
1.1.2 A g g r e c a n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椎间盘退变始于椎间盘基质的退化,A g g r e c a n损耗则是基质退化最早的表现,会导致以髓核为主的椎间盘基质含水量减少、粘弹性下降,导致Ⅱ型胶原的合成减少,增加弹性较差的I型胶原的合成,分泌蛋白酶增多;随着胶原等蛋白质成分的改变,基质网状结构遭到破坏,髓核弹性进一步丧失,引发纤维环的劳损,整个椎间盘组织的退变就此形成。总之,A g g r e c a n的含量和成分变化是诱发椎间盘退变、导致椎间盘与椎体生物力学功能紊乱和丧失的一个重要原因[1]。1.2 细胞凋亡作用大量研究表明[2],退变腰椎间盘组织中存在大量凋亡的软骨细胞,当软骨细胞死亡增加,其合成细胞外基质的能力下降,不能有效地维持椎间盘基质的渗透压,从而导致椎间盘脱水及退变。F a s蛋白是由椎间盘细胞膜所表达,其功能增强可导致组织细胞破坏的加剧。研究发现,在退变腰椎间盘组织中,F a s,F a s l表达增强,椎间盘细胞可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F a s l的方式激活表达F a s的椎间盘细胞,造成细胞调亡作用增加[3]。在退变椎间盘组织中,某些细胞因子如I L-1,I L-6,T N F, P G E
2
儿童芭蕾
等可能上调F a s的表达水平,产生超常的凋亡作用,导致椎间盘组织中细胞数量减少,进而引起椎间盘基质成分的改变,最终表现为椎间盘生理功能的受损和破坏,即椎间盘组织退行性变。
1.3 营养作用退变的发生同营养供应的改变密切相关[4~6],椎间盘的营养主要依靠软骨终板通路和纤维环外周通路供应,当椎间盘周围血供减少时,导致降解的基质大分子聚集和椎间内水含量降低,细胞代谢功能障碍或者死亡,椎间盘内压力明显增高且引起软骨终板破裂,椎间盘物质通过裂口进入椎体,妨碍了椎间盘营养的供应,更加快了椎间盘退变和突出的发展。可以认为,腰椎间盘的退行改变是L D H发生的一个重要基础。
2 生物力学
2.1 生物力学特性由于腰椎间盘在支撑体重、缓冲外力中起很重要的作用,生物力学因素对椎体生长板有着重要的影响[7]。T h o m p s o nR E等[8,9]发现,椎间盘受压时表现为向四周膨出,在脊柱前屈、后伸或侧弯时,都会承受一定的张应力,且纤维环不同方向上强度不同。由于腰椎经常会处于不同程度的前屈、侧屈及扭
转,因此会增加椎间盘的应变量,如在人椎间盘中,以L
4-5、L
5
-S
1
负重最大、活动最多,而它们相对水平面的角度较大,是躯干活动剪切应力的中心。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即出现退行性变,纤维环和髓核退行性变不平衡,纤维环的软骨纤维变性较为明显,其韧性也随之减低[10]。
2.2 生物力学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正常力学环境对软骨终板P G(蛋白多糖)代谢影响较小,各组分含量保持相对稳定,而异常生物力学环境则可直接导致终板P G含量的不断减少和成分比例的改变,进而导致椎间盘的损伤。力学负荷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对椎间盘存在影响[11]:①椎间盘基质环境的变化:异常生物力学通过影响水分含量、离子组成、渗透压等大大地改变椎间盘细胞的代谢。②静水压:静水压会因椎间盘细胞代谢异常而发生改变。③基质金属蛋白酶:异常的机械负荷能促进M M P s的合成,抑制T I M P s,造成M M P s/T I M P s失衡。同样表明适当的应力刺激能促进基质的合成,应力丧失或异常增高则出现椎间盘细胞合成基质成分减少,分解加速,椎间盘发生退变。④细胞凋亡:体
内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异常应力作用下可引起椎间盘细胞凋亡;并且在不同作用时间和不同作用强度下,对椎间盘中不同类型细胞的影响亦不相同。
3 自身免疫
煮海螺椎间盘是人体最大的无血管封闭结构,组织被纤维环包绕,自出生以来与自体血循环隔绝,因而具备自身抗原性。髓核中的隔绝抗原与机体免疫系统接触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是引起椎管内组织炎症反应的主要原因。
3.1 体液免疫研究发现[12,13],L D H患者血清和脑脊液I g G,I g M 增高,随着L D H病程的加重,患者脑脊液和血清免疫球蛋白逐渐增高,严重者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内合成免疫球蛋白。其可能的机理为:神经根遭受突出的椎间盘机械性压迫和自身免疫反应性炎症改变,导致血脑屏障的破坏,神经根内的毛细血管、微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入脑脊液。
3.2 细胞免疫椎间盘组织中的Ⅰ、Ⅱ型胶原、糖蛋白和软骨终板基质是潜在的自身抗原,可激发机体产生由迟发超敏反应性T 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导致椎间盘的早期退变。T细胞和B细胞及椎间盘抗原的不断作用会产生体液免疫反应,表现为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升高;同时神经根损害引起的脱髓鞘变性物质和椎间盘抗原物质进入脑脊液,可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免疫活性细胞产生免疫球蛋白。正常椎间盘中无巨噬细胞存在,腰神经根被压迫后,椎间盘髓核组织作为自身抗原引发自身
免疫反应,很多巨噬细胞出现在脱髓鞘神经纤维中,由巨噬细胞分泌某些活性物质可对白介素-1、肿瘤细胞坏死因子、环氧合酶-2等的活化起促进作用,可介导自体免疫反应,引起椎间盘和神经根的损伤[14,15]。另有研究证明,Ⅳ型胶原也参与了椎间盘组织的免疫反应,是椎间盘退变的早期指标之一[16,17]。
以上提示免疫机制在L D H发病中有一定作用,但其确切机制及与临床的相关性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4 细胞因子
4.1 基质金属蛋白椎间盘基质主要由胶原、蛋白多糖、水和弹性蛋白构成,L D H也主要表现为基质内蛋白多糖、胶原和弹性蛋白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含量及类型的变化。实验证明[18~20],M M P s与椎间盘退变有关,M M P s的功能:一是几乎能降解除多糖以外的全部E C M(细胞基质)成分。二是使别的M M P s激活,形成瀑布效应。其中,M M P-1是降解I型胶原的主要蛋白酶,主要由结缔组织细胞、内皮细胞、巨噬细胞所产生,其作用底物主要是间质胶原(Ⅰ,Ⅱ,Ⅲ型胶原),除Ⅳ胶原外,可降解Ⅶ型胶原、明胶、蛋白多糖。M M P-3是基质金属蛋白酶中的另一重要成员,它能降解蛋白多糖、层连蛋白、纤维连接蛋白以及Ⅱ,Ⅲ,Ⅳ,Ⅴ,Ⅸ型胶原等成分,还能活化以酶原形式分泌的M M P1~4,随着椎间盘的退变或老化,髓核中M M P-3活性升高。M M P-9是主要来源于中性白细胞、巨嗜细胞、软骨细胞等,主要作用底物为Ⅳ、V、Ⅶ、X、Ⅺ型胶原,纤维粘连蛋白、弹性蛋白和蛋白多糖,能够
有效降解明胶和胶原降解的初级产物[21]。M M P-7可以水解包括Ⅱ/Ⅲ/Ⅳ型胶原、蛋白多糖、弹性蛋白、纤维连接蛋白(L N)、层粘连蛋白(F N),它的另一功能是激活胶原酶包括已发现存在于间盘内的其它M M P S,如M M P-1,M M P-3,M M P-2和M M P-9。综上提示,M M P s与椎间盘退变突出有关。
此外,还存在一种可以消化A g g r e c a n(聚集蛋白聚糖)的金属蛋白酶A D A M T S-4,研究证明A D A M T S-4与椎间盘组织退变有关[22]。
人参种子
4.2 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
·
1503
·
L I S H I Z H E NM E D I C I N EA N DM A T E R I AM E D I C AR E S E A R C H2007V O L.18N O.6时珍国医国药2007年第18卷第6期
素作用于L D H过程是通过影响M M P s(基质金属蛋白酶)的生物活性以及抑制基质中蛋白多糖的合成来完成。在手术摘除的突出椎间盘组织中,发现含有I L-1α和I L-1β免疫反应细胞,且这些细胞的数量
与L D H突出的程度有一定相关性[23]。白介素-1α可以刺激L D H基质中蛋白多糖的降解,显现明显的时间和浓度依赖性[24,25],能刺激滑膜细胞和软骨细胞产生前列腺E
2
,还能刺激滑膜细胞和软骨细胞合成过量金属蛋白酶,破坏软骨基质,抑制软骨细胞合成蛋白多糖。I L-6是一种重要的炎症介质,在多种免疫反应中均有增高,退变的椎间盘组织可自发分泌I L-6,造成局部组织的炎症反应[26]。
T N F-α(肿瘤细胞因子-α)是强有力的炎性细胞因子,突出腰椎间盘细胞可产生T N F-α。由于椎间盘内蛋白多糖主要是蛋白聚糖,T N F-α可以通过影响蛋白聚糖含量的变化来导致椎间盘的退变,在关节软骨中,T N F-a促进金属基质降解酶(M M P s)的产生和分泌,引起软骨基质的降解,并可抑制软骨细胞合成具有透明软骨特性的蛋白聚糖和Ⅱ型胶原,促进生成有纤维母细胞特性的I型胶原,从而使软骨细胞变性死亡,从某种程度上说明T N F-α表达越高,椎间盘细胞退变进程越快[27~30]。可以认为促炎因子T N F-a和I L-6可能共同加剧椎间盘的退变,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I L-4作为一种常见的抗炎因子,可强烈抑制T N F-a,I L-6等促炎因子的合成。
4.3 生长因子椎间盘退变不仅与上述因子有关,生长因子和炎性因子亦可能为椎间盘退变的重要原因[31]。生长因子可以促进椎间盘细胞增殖和基质合成,在椎间盘组织发育和成熟过程中可能具有一定
的调节作用,不同生长因子可以作用不同的椎间盘区域或细胞,但随年龄增加,其表达量逐渐减少,如T G F-B(转化生长因子-B)和b F G 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突出腰椎间盘组织中,T G F-B、b F G 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 G F-2)等合成代谢因子减少[32],T G F-B和E G F(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很少或没有,而I L-2,I L-6,T N F-2α等分解代谢因子则增加。其中,V E G 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一种重要的血管生长刺激因子,可通过促进血管生长及提高血管通透性的作用来加速突出椎间盘组织的吸收,在突出髓核组织的血管形成中成为增效剂,对椎间盘退变的演化过程有着重要作用[33]。
在与L D H有关的细胞因子中,有些(如5-羟色胺、组织胺、磷脂酶2、磷酸二脂酶2和6-酮-前列腺素1α、细胞外调节激酶等)主要起致炎因子作用,在纤维蛋白的诱导下,它们含量增加必然会促进椎间盘细胞外基质降解及椎间盘中的炎症反应,最终导致L D H及相关症状的发生[34,35]。另外,大量研究已经证明髓核增加了脊神经根中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从而也说明一氧化氮与髓核的病理生理效应有关,参与了L D H的发病[36,37]。
近年研究还发现[38],遗传因素在椎间盘退变中也具有一定影响作用。针对以上病因,目前临床上已经通过如调解和干预A g g r e c a n代谢、免疫与细胞凋亡抑制、M M P s抑制等途径来治疗L D H,均在不同程度上取得较好疗效。
综上所述,目前对于L D H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已经有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更加有力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熊晓芊,邵增务,杨述华.聚集蛋白聚糖与椎间盘退变的研究进展
[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5,15(1):55.
[2] 赵长青,王利民.凋亡与椎间盘退变[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5,7(2):169.
[3] 李小川,李 雷.F a s/F a s L基因在退变腰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及诱
导凋亡作用[J].中华医学杂志,2005,25(24):1718.
[4] 刘海心,王德春,胡有谷.椎间盘的营养与退变[J].中国矫形外科
杂志,2006,14(1):863.
[5] 范小良,范顺武,秦 安.锥体终板与椎间盘退变[J].国际骨科杂
志,2006,7(27):246.
[6] 李卫国,邱 勇,王 斌.脊柱节段血管阻断对椎间盘退变发生发
展的影响[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4,14(6):348.
[7] 王守丰,邱 勇.生物力学因素对椎体生长板的影响和临床意义
[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6,16(4):301.
[8] T h o m p s o n R E,P e a r c y M J,D o w n i n g K J e t a1.D i s c l e s i o n s a n d t h e m e-
c h a n i c so ft h e i n t e r v e r t e b r a lj o i n tc o m p l e x[J].S p i n e,2000,25
(23):3026.
[9] M e a k i nJ R,H u k i n s D W.E f f e c t o f r e m o v i n g t h e n u c l e u s p u l p o s u s o n t h e
d e f o r m a t i o no f t h e a n n u l u s f i b r o s u s d u r i n g c o m p r e s s i o n o f t h e i n t e r v e r t e-
b r a l d i s[J].J B i o m e
c h,2000,33(5):575.
[10] 熊 敏,张建众,徐 吉.腰椎间盘突出病程中腰椎生理弧度僵直
的生物力学改变[J].中国临床康复,2003,7(6):933.
[11] 柳根哲,徐 林.椎间盘退变生物力学的研究现状[J].中国矫形外
科杂志,2005,13(11):856.
[12] 周则美.免疫球蛋白I g G及I g M含量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病理分型
的相关性[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4):2040.
[13] S p i l i o p o u l o u I,K o r o v e s s i s P,K o n s t a n t i n o u D,e t a l.l g Ga n d l g M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i n t h ep r o l a p s e dh u m a ni n t e r v e r t e b r a l d i s c a n ds c i a t i c ae t i o l o g y [J].S p i n e,1994,19:1320.
[14] We h l i n gP,C l e v e l a n d S J.N e u r o p h y s i o l o g i c c h a n g e s i nl u m b e r n e r v e
r o o t i n f l a m m a t i o ni nt h e r a t a f t e r t r e a t m e n t w i t hc y t o k i ni n h i b i t o r s[J].
S p i n e,1996,21:931.
[15] K o b a y a s h i,S h i g e r u B a b a,H i s a t o s h i.E f f e c t o f M e c h a n i c a l C o m p r e s s i o n
o n t h eL u m b a r N e r v eR o o t:L o c a l i z a t i o na n dC h a n g e s o f I n t r a r a d i c u l a r
I n f l a m m a t o r y C y t o k i n e s,N i t r i c O x i d e,a n dC y c l o o x y g e n a s e[J].S p i n e,
2005,30(15):1699.
[16] B e t z P,N e r l i c hA,Wi l s k eJ,e t a1.T i m e d e p e n d e n t p e r i c e l l u a r e x p r e s-
s i o n o f c o l l a g e nt y p eⅣl a m i n i n a n d h e p a r a n s u l f a t e p r o t e g l y c a n i n m y o-
催眠手电筒
f i b r o b l a s t s[J].I n t L e
g a l M e d,1992,105:169.
[17] 王湘达,陈伯华.Ⅳ型胶原在退变椎间盘中的表达及意义[J].青岛
大学医学院学报,2003,39(3):318.
[18] 魏见伟,王德春,胡有谷.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因子与腰椎间
盘退变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6,16(4):304.
[19] G o u p i l l e H,J a y s o n M,V a l a t J,e t a l.M a t r i xm e t a l l o p r o t e i n a s e s:t h ec l u e
t oi n t e r v e r t e b r a l d i s c d e g e n e r a t i o n[J].S p i n e,1998,23:1612. [20] K a n e m o t o M,H u k u d a S,K o m i y a Y,e t a l.I m m u n o h i s t o c h e m i c a l s t u d y o f
m a t r i x m e t a l l o p r o t e i n a s e a n dt i s s u e i n h i b i t o r o f m e t a l l o p r o t e i n a s e i nh u-
m a ni n t e r v e r t e b r a l d i s c s[J].S p i n e,1996,21:1.
[21] C r e a nJ K,R o b e r t S,J a f f a r y D c,e t a1.M a t r i x m e t a l l o p r o t e i n a s e si nt h e
h u m a n i n t e n r e r t e b r a ld i s c:r o l ei n d i s cd e g e n e r a t i o n a n d s c o l i o s i s.
婴儿吐舌头是什么原因S p i n e,1997,22:2877.
[22] H a t a n o,E i j u,F u j i t a,T a k u y a,E x p r e s s i o no f A D A M T S-4(a g g r e c a n a s e
-1)a n dP o s s i b l e I n v o l v e m e n t i nR e g r e s s i o no f L u m b a r D i s cH e r n i a-gtx960显卡
t i o n[J].s p i n e,2006,31(13):1426.
[23] D o i t a M,K a n a t a n i T,O z a k i T,e t a l.I n f l u e n c e o f m a c r o p r o t e i n a s e s:t h e
c l u e t o i n t e r v e r t e b r a l
d i s c,d
e g e n e r a t i o n[J].S p i n e,1998,14:1612.
[24] G r o n b l a dM.S p i n a ld i s o r d e r s:b a s i cs c i e n c e[J].A c t a o r t h o pS c a n d
S u p p l.1998,281:32.
[25] 田庆显,胡有谷,郑洪军等.白细胞介素-1对椎间盘蛋白多糖代
谢的影响[J].中华骨科杂志,2000,20(4):242.
[26] T a k a h a s h i,N a o t o,K i k u c h i,T N F-aa n dP h o s p h o r y l a t i o no f E R K i n
D R Ga n dS p i n a lC o r d:I n s i g h t.sI n t oM e c h a n i s m so f S c i a t i c a[J].
s p i n e,2006,31(5):523.
[27] 胡绪江,邵增务.外源性肿瘤坏死因子-α对腰椎间盘退变影响的
实验研究[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6,16(7):541.
[28] V a l d e s,A n a M,H a s s e t t,G e r a l d i n eM B B S.R a d i o g r a p h i cP r o g r e s s i o no f
L u m b a r S p i n e D i s c D e g e n e r a t i o nI s I n f l u e n c e db yV a r i a t i o na t I n f l a m-
m a t o r y G e n e s:AC a n d i d a t e S N P A s s o c i a t i o nS t u d y i n t h e C h i n g f o r dC o-
h o r t[J].s p i n e,2005,30(21):2445.
[29] K a w a g u c h iS,Y a m a s h i t a T,K a t a h i r a G,e ta l,S p i n e,2002,27
(14):1511.
[30] 赵太茂,刘 森,宋红星,等.突出椎间盘组织中T N F-α与I L-b
的表达及意义[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999,9(1):17.
[31] 龙厚清,李佛保.腰椎间盘中转化生长因子B
1
的合成和基因表达[J].脊柱外科杂志,2004,2(2):84.
(下转第1512页)
·
1504
·
时珍国医国药2007年第18卷第6期L I S H I Z H E NM E D I C I N EA N DM A T E R I AM E D I C AR E S E A R C H2007V O L.18N O.6 
糖均值为(7.45±3.10)m m o l/L,可建立较理想的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16]。
2.3 自发性D M[4]是指动物未经过任何有意识的人工处置,在自然情况下发生的D M。包括B B(B i o B r e e d i n g)鼠、d b(d i a b e t e s)鼠和N O D(n o n-o b e s i wd i a b e t e s)鼠等常用的1型D M自发性动物模型,以B B鼠尤为理想。常用的2型D M自发性动物模型有中国地鼠(C h i n e s eh a m s t e r),G K(C o t o-K a k i s a k i Wi s t a r r a t s)大鼠和N S Y鼠(N a g o y a-S h i b a t a-Y a s u d a)。而肥胖Z u c k e r大鼠(o b e s e Z u c k e r r a t)则是研究2型D M伴高血压的理想的动物模型[17],嗜沙肥鼠(p s a m m o m y s o b e s u s),P O则适用于L A D A的研究。S H H F 肥胖大鼠有较强胰岛索抗性,可能是胰岛素分泌过多导致更多的有赖于脂肪和性别的危险效应[18]。O L E T F(O t s u k a L o n g-E v a n-s T o k u s h i m a F a t y)大鼠[19]是1984年由日本制药公司开发的自发性2型糖尿病鼠种。该鼠胆囊收缩素(C C K)-A受体m R N A的表达完全缺失,其携带的O D B1和O D B2基因与糖尿病的发病有关。该鼠贪食,不好运动,体形肥胖,逐渐出现糖尿病的临床表现。早期以胰岛素抵抗、糖脂代谢紊乱为主,以后逐渐出现胰腺功能减退,晚期合并糖尿病肾脏病变,与人类2型糖尿病极为相似。自发糖尿病模型是在自然发生糖尿病的个体和糖负荷发生异常的个体中实施遗学控制(近交系、突变系等)获得的。如果糖尿病的病态能够作为系统特征表现出来或突变基因能被固定下来的话,则能够
作为病态模型分类的。但这一阶段的病因依然是不清楚的。另一方面,制作病因模型必须制作出转糖尿病基因的动物来用于分析糖尿病的特性。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在动物体中无论是导人或是敲除和人相同的糖尿病基因,都不能肯定会显示出和人完全相同的病态。自发性糖尿病模型只有在各个变异基因被弄清之后,并发现了相对应的人的致病基因才有可能说有了病因模型[20]。目前国内外不少部门可供应这些动物模型,但价格十分昂贵,且对饲养和繁殖此类动物的条件要求较高,在近交系中常出现变异,繁殖后代的个体差异大,需要专用的动物房及专人管理。
2.4 转基因模型[4]研究者按照自己的意愿,借助于实验手段来控制实验动物的特定基因组分及其表达等,而使动物表现特有的遗传性状,此称为转基因技术,运用此技术干预的动物称为转基因动物。有关l型、2型糖尿病和M O D Y的转基因糖尿病动物均有报道。随着对糖尿病研究的逐步深入,相应的糖尿病动物模型发展势在必然。越接近于人类的动物模型将越受欢迎。转基因动物的建立将为糖尿病研究提供更科学有效的工具。日本的研究者曾报道[21]转录因子I C E R通过竞争性抑制其他的转录激活因子直接与胰岛素基因相结合,有效地抑制胰岛素基因转录,同时,在糖尿病状态下,胰岛内I C E R同分异构体的表达增强,因此培育了I C E R 转基因鼠,发现该鼠可表现严重的高血糖,I C E R可强有力地抑制体内胰岛素基因的转录,引起严重的胰岛素缺乏性糖尿病。
3 讨论
了解糖尿病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发展概况可为此疾病发病机理、遗传因素及其治疗的研究提供必要的依据。由于实验动物与人类之间有较多的偏差,所以至今还没有一种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特征完全吻合。为了深入对疾病的探讨,我们必须依赖于实验动物及模型,这需要我们继续对该方面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同时在选择糖尿病动物模型时,需根据研究目的和实验条件,合理地培养和利用实验动物。
参考文献:
[1] 王艳静,叶华虎,邵军石.猕猴自发性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初步探讨
[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4,14(1):13.
[2] 廖 蓉,谭 毅,王鸿雏.糖尿病研究和动物模型[J].实验动物科
学与管理,2001,18(2):36.
[3] 汪 治.果蝇可作为研究人类糖尿病的模型[J].生物技术通报,
2003,2:44.
[4] 黄 松.糖尿病动物模型研究现状及进展[J].广西医学,2002,24
(1):46.
[5] 刘学政,萧 鸿.链脲佐菌素致大鼠糖尿病模型的研究[J].锦州医
学院学报,2001,22(4):11.
[6] 黄 波,刘学政,庞东渤.不同途径注射链脲佐菌素致大鼠糖尿病
模型的研究[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3,24(1):19.
[7] 刘 霆,张桂珍,卜丽莎,等.S T Z小剂量多次注射诱导大鼠胰岛素
依赖性糖尿病动物模型探讨[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2001,27
(6):578.
[8] 司晓晨,尚文斌,卞慧敏,等.链脲佐菌素加高脂膳食诱导2型糖尿
病大鼠模型[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15(5):383.
[9] 郭啸华,刘志红,李 恒,等高糖高脂饮食诱导的2型糖尿病大鼠
模型及其肾病特点[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2,10(5):290. [10] 周敏.实验性糖尿病动物模型研究及其进展[J].浙江中医学院学
报,2001,25(5):79.
[11] 艾 静,郭 健,张永春,等.四氧嘧啶致大鼠高血糖模型的实验研
究[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1,35(2):94.
[12] 叶燕丽,王辉云,王莲桂,等.四氧嘧啶制作大鼠糖尿病模型--剂
量探讨与方法改进[J].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2001,18(2):54. [13] 郑里翔.S T Z和a l l o x a n联合使用复制实验性糖尿病大鼠模型[J].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999,15(8):758.
[14] 董叫云,陈志龙,青 春,等.糖尿病动物模型制作及进展[J].中华
国际医学杂志,2001,1(2):148.
[15] 郭欲晓,罗谋伦,林志彬.静注卡介苗建立免疫性胰岛素抵抗模型
[J].药学学报,2002,37(5):321.
[16] 席守民,王宗保,张秋菊,等.饮食诱发Ⅱ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的研究
[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03,11(2):28.
[17] R u t hK a v a,M.R.C,G r e e n w o o d,等.糖尿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二)
[J].北京实验动物科学,1992,9(2):41.
[18] S y l v i nA,M e C u n e,P e t e r B,等.S H H F/M c c-c p大鼠[J].北京实验动
物科学,1992,9(2):44.
[19] 刘彦君.自发的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O L E T F大鼠[J].国外医
学内分泌学分册,1999,1(1):90.
[20] 方厚华,仇志华.糖尿病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J].实验动物科学与
管理,2001,18(2):39.
[21] 新的糖尿病模型:小鼠胰岛细胞过度表达I C E R的研究(A D A2001
年会,45-O R)[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2,22(1):58.
  (上接第1504页)
[32] 彭宝淦,姜笃银.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转
移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其意义[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5,15
(6):353.荠菜的做法大全
[33] 陈 飞.突出腰椎间盘组织V E G F的表达及其意义[J].中国医师
杂志,2005,7(10):1314.
[34] 叶君健,宋继红.腰椎间盘突出髓核组织磷脂酶A2表达的临床研
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6,21(4):259.
[35] 胡宝山,丁 悦.纤维粘连蛋白E D A+片段在椎间盘中的表达及意
义[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14(5):371.[36] B r i s b y H,B y r o dG.O l m a r k e r Ke t a l N i t r i c o x i d e a s a m e d i a t o r o f n u c l e-
u s p u l p o s u s-i n d u c e d e f e c t so ns p i n a l n e r v er o o t s[J].J O r t h o pR e s,
2000,18(5):81.
[37] K a n g J D,S t e f a n o v i cR a c i c M,M c I n t y r e L A.T o w a r d a b i o c h e m i c a l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h u m a ni n t e r v e r t e b r a ld i s c d e g e n e r a t i o na n d h e r n i a t i o n:
C o n t r i b u t i o no fn i t r i c o x i d e,i n t e r l e u k i n s,p r o s t a g l a n d i nE2,a n d,m a t r i x
m e t a l l o p r o t e i n a s e s[J].S p i n e,1997,22(10):1065.
[38] 谭平先,李 健.遗传因素在退变性椎间盘疾病中的研究现状[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14(5):387.
·
1512
·
时珍国医国药2007年第18卷第6期L I S H I Z H E NM E D I C I N EA N DM A T E R I AM E D I C AR E S E A R C H2007V O L.18N O.6 

本文发布于:2023-05-27 13:06: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7924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椎间盘   细胞   糖尿病   退变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