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共性(Translation Universals)
1.定义:翻译文本的普遍特征,即在译文而非原文中产生的典型的语
言特征,这种特征被认为与翻译过程所涉及的特定语言对无关。
Baker《语料库语言学与翻译研究:暗示与应用》(1993)
2.理论源流
A.河东狮吼台词将翻译视为一种独立存在的语言形式。(有很大争议)
B.探寻翻译行为的普遍法则和规律。
3.第一代翻译共性假设
A内容:Baker和Laviosa提出了第一代翻译共性假设:显化、简化和传统化(或规范化)。马蜂养殖即与原创文本相比,翻译文本更简单、可读性更强;歧义更少、表达更清楚;更符合译入语传统,独创性更低。
双璧传说
B缺陷:假设概念界定模糊不清,相互重叠。相比较而言缺乏对另一个重要的翻译共性—隐性的研究基本没有提及。
4.第一代翻译共性理论后新的共性假设
翻译共性既可指翻译过程中特定的方法,也可指翻译产品相对于非翻译文本的语言特征。对此,Chesterman(2004)提出了“S共性”和“T共性”的区分,前者指从原语到译入语的翻译过程中的共性;后者指翻译文本与译入语非翻译文本相比的共性。根据后来黄立波对黄立波(2008)对语际显化和语内显化的划分,这对翻译共性也不妨译为“语际共性” (S-universals)和“语内共性” (T-universals)。
综合来说,目前的翻译共性研究仍然处于发展阶段。
前语料库时期的翻译共性研究(pre-corpus)
普遍认为,前语料库时期的翻译共性研究与基于语料库的翻译共性研究是以Baker的《语料库语言学与翻译研究:暗示与应用》(1993)为标志划分的。
走出迷宫
定义:是指大规模机读翻译文本用于翻译研究之前,通过人工采集原文与译文文本,并对与翻译有关的语言现象进行人工对比、分析和统计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翻译共性研究主要表现为从词汇、句法和文体等角度关注简化、显化和范化三方面问题。
1.简化
A定义:指译者在目标语文本中对原语文本中的“语言/信息下意识地简单化”处理的倾向。(Baker “Corpus_bad translation studies:The challenges that lie ahead”)内容主要涉及对词汇、句法和文体的简化。
B分类:可分为由两种语言系统差异所造成的强制性简化(obligatory simplification),和由翻译过程本身、译者偏好、目标语语文规范等因素造成的非强制性简化(Optional simplification)两大类.
C发展:语料库翻译研究途径正式提出之前对简化现象的探讨主要有Blum Kulka&Levenston、Vanderauwera、Baker等,其中,Vanderauwera的研究可以说具备了语料库翻译共性研究的雏形,她所论及的简化手段大都属于非强制性简化的范畴,缺点:但在
讨论中句法与文体之间的界限不甚清楚,总体上看只是翻译实践中译者遵循目标语语言使用规范的一些归化手法。
2显化
A定义:显化的概念最早由Vinay&Darbelnet作为一种文体翻译技巧提出,是指将原语中隐含的信息在目标语中加以明示,此类信息在原文本中可以根据语境或情境获得。(Vinay,J.P.&J.Darbelnet.1958/1995.Comparative Stylistics of French and English-A Methodology for Translation)
B发展
在语料库翻译方法提出之前,有关显化的研究主要有Vinay,Darbelnet、Nida、Nida,Taber、Vanderauwera、Blum_Kulka
、Klaudy
景观工程施工方案
B1:Vinay&Dar-belnet是从对比文体的角度提出这一概念的,他们将显化和隐化视为一组
对立的文体翻译技巧,常与信息的获得与损失相联系。所涉及的显化包括词汇显化和信息显化两种。注:这两类显化表面上都是语境或情境要求的结果,但从本质上讲依然是语言系统差异造成的,属于强制性显化的范畴。
著作:Comparative Stylistics of French and English-A Methodology for Translation
B2:菊花决明子茶Nida&Taber指出好的译文往往多少会比原文长,主要是因为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会通过明示原文中的含蓄信息在适当限度内增加译文的冗余度。他主要是从语言文化差异和方便译文接受者理解原作的角度来探讨翻译中的新信息现象.
著作: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B3:Vanderauwera指出了译者所采用的各种显化技巧,这些技巧均不在语言系统差异影响之列,但与译者的个人文体偏好不无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来用语料库研究译者的文体奠定了基础。
著作:Dutch Novels Translated into English:The Transformation of a`Minority'Literature
B4:Blum_Kulka从翻译中衔接与连贯的转换入手提出了显化假设(the explicitation hypothesis):翻译过程会使译文相对于原文更加冗长,其表现形式为衔接方式的显化程度提高。这一假设有两个特点:第一,将显化视为翻译过程内在的属性,摆脱了语言系统差异的影响,使显化研究具体化;第二,从句法的非强制性转换入手,将译者的文体偏好作为参数之一。Blum_Kulka的论断为后来基于语料库的翻译共性研究提供了重要思路。
文章:Shifts of cohesion and coherence in translation
B5:Klaudy将显化分成强制性显化、非强制性显化、语用显化和翻译内在显化四类,各类之间尽管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合,却让我们认识到显化现象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在此基础上能对翻译共性做出更加全面的认识。
文章:Explicitation
鲈鱼3范化
定义:范化是指“遵循、甚至夸大目标语中典型模式和做法的倾向。(Baker 文章 Corpus_bad translation studies:The challenges that lie ahead)姜夔暗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