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格式

更新时间:2023-05-17 07:34:56 阅读: 评论:0

职称论文格式

在日水牛皮凉席常学习双鱼男和白羊女、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职称论文格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职称论文格式

1.标题: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副标题除外)。

2.作者姓名,单位,按“作者姓名(单位全称,所在省,城市,邮***编码)”格式。

3.摘要:学术论文应提供摘要,用第三人称写法(不以“本文”、“作者”等为主语,可用“文章”),不超过200字。

4.关键词:3-6个,中间用分号“;”相隔。

5.基金项目:获得基金赞助的论文应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并在圆括号内注明项目编号。

6.作者简介:作者姓名、出生年、性别、供职单位全称及职称、详细地址、邮编、电话。

7.正文:4000字以内为宜,结构要严谨,表达要简明,语义要确切,论点要鲜明,论据要充分,引用要规范,数据要准确。

8.文内标题:要简洁、明确,层次不宜过多,层次序号为:一、(一)、1、三级标题。

9.数字用法:凡是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各种记数、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夏历和清代以前的历史纪年用汉字,并以圆括号加注公元纪年;邻近的两个数字并列连用以表示的概数,采用汉字。

10.表格:采用三线表,表内序号一律为阿拉伯数字,表序与表题居中置于表格上方。

11.参考文献:对引文作者、出处、版本等详细情况的注明。

格式与示例:

(1)专著格式:主要责任者.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示例:翱翔蓝天[1]陈朝阳,王克忠.组织行为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论文集格式:作者.题名[文献类型标识].编者.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示例:[2]刘守胜.中国历史分期之研究[A].关鸿,魏凭.人生问题发端——斯年学术散论小芋头怎么做好吃[C].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内存和储存的区别1.

(3)期刊文章格式:主要责任者.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刊名,年,卷(期).

示例:[3]吕文良.产业结构变动与产业***策选择[J].社科纵横,2003,(5).

(4)报纸文章格式:主要责任者.题名[文献类型标识].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示例:[4]丁士修.建筑工程管理[N].建设日报,2005-12-24(11).

同一专著、论文集、期刊、报纸文章,都一律只用一个天蝎座女星序号,而且要把页码统一标注在文章中相应序号之后。

参考文献的不同类型用不同的大写字母标注,如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刊:[P]。

12.注释:用于对文内某一特定内容的解释或说明,其序号为:①②③……注释置于页脚。

职称论文模板范文

【摘要】职称评审工作改革一直在各种争议中被部分地区和单位做着一些尝试与探索,时至今日,改评为聘仍然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其中的利和弊怎样看待?如何权衡?本文着重对取消职称评审工作存在的种种弊端进行分析和研究,使职称评审改革向着能够继续发挥激励人才、培养人才、科学评价人才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职称评审;改革;弊端

自改革开放后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聘任制度以来,已有整整二十余年的时间。

回顾这二十年职称改革工作的实施情况,不仅增强了专业技术人员在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中的责任感,也提高了专业技术人员的社会地位,稳定了专业技术队伍。

通过对学术、技术、专业水平及成就的考核和评价,调动了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了人才的成长和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并为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提供了积极的意义。

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有的***策,特别是职称评审制度所暴露出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论资排辈、降低标准吃零食的好处、扩大评审范围和片面强调学历、论文等问题在评审过程中日益突出。

在这个过程中,人事部已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部分职称系列由评审改为参加统一的资格考试,一部分职称系列过渡为考评结合,但大部分职称系列仍采取评审方式。

2000年,中科院率先取消职称评审,改评为聘,按需设岗,按岗聘任,岗位与职称挂钩。

距中科院实行改评为聘已整整九年,九年前当中科院首先举起这面职称改革的大旗时,许多学校在深受职称评审所引进的诸多矛盾和问题的困扰的同时也争相效仿,改评为聘一时方兴未艾。

作为国内一流大学的代表北大也对职称评审工作做了大胆的改革与探索,一些管理机制灵活的民办高校的职称管理模式几乎都由聘任取代了评审,但时至今日,改评为聘仍然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其中的利和弊怎样看待?如何权衡?始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职称评审与聘任相结合仍然是各单位专业技术职务管理的主要方式。

那么,改评为聘的现实弊端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和探讨一下:

一、目前缺乏取消职称评审制度的社会环境和条件

职称改革作为我国社会体制改革的一部分,要与国家劳动人事制度、工资制度、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相衔接,取消职称评审,只能与聘任职称弹弓怎么玩挂钩。

对于方式相对灵活、动态管理的聘任职称来说,必须建立相应完善的配套***策才能够更好的应对改评为聘的职称管理模式。

许多***策和制度的颁布与实施,是依据社会发展和进步,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取消职称评审,现在是不是最好的时机?各方面承受能力和相应的保障措施是否完备?在哪一级的单位、部门实施?都是目前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如果职称评审在未实行任何过渡***策的前提下取消,势必会挫伤许多人的积极性。

二、评审获得的职称资格较聘任取得的职称在社会人才评价中的认可度更高

目前,职称评审已经逐渐规范到对专业技术人员相应的等级有较完善、全面的规定和条件,特别是一些硬指标作为职称评审的规则、规定,客观上对少部分庸才、南郭先生有一定的防范、过滤作用。

尽管职称评审仍然存在着各种矛盾,但不容置疑,评审获得的.职称资格较聘任取得的职称在人才评价中的认可度更高,人们习惯认为聘任职称仅仅是对一个人阶段性能力的评价和认可,而通过评审获得的职称资格才是对一个专业技术人员学术水平和能力的综合评价。

因此,即便实施聘任制的单位,一些专业技术人才仍然希望争取到相应评审组织的职称资格认可。

在人才流动频笈多王朝繁的今天,通过一级评审组织评审的职称资格在人才市场中的人才评价中普遍能得到学术水平、业务能力、工作成绩的广泛认可。

职称评审在长期的实践中,已经成了衡量知识分子贡献大小、学识多寡和勤恳程度的一台心理天平。

三、取消职称评审更可能被主观人为因素左右

从大家所熟悉的钱钟书先生所著的《围城》中,我们可以看出,早在***前我国大学的职称就已经实行了岗位聘任制,由校长根据个人的经历、才智直接聘任教授、副教授和讲师。

从方鸿渐一行应聘三闾大学的过程,我们不难看出岗位聘任制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从资历、学历、人情、能力综合因素的考虑,有可能并不能杜绝庸才得聘,人才落聘的陋症,优秀人才的价值同样不能得到应有的认定。

社会现状是在现有的体制下,人情、关系在社会方方面面都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职称聘任制使人为的作用比重加大,更容易产生暗箱操作和腐朽,任人唯亲、任意拔高或降低条件这些人为的因素左右聘任结果都在所难免。

最后还有可能走向两个周末休息极端:一是在规模有限的高校内,同专业、相近专业及学科对同行的评价存在同行是冤家的说法,条件苛刻。

二是本着抬头不见低头见,怕得罪人的想法,随意放宽条件,显然这两种做法都有失公正。

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实施至今的职称评审制度如果一旦被取消,势必要暴露出其他更大的矛盾,改评为聘的公正性必将受到很大的置疑。

由于缺乏评审条件的制约,监督机制差,职称对于专业技术人员来说,不仅起不到激励作用,一定程度上反而还会挫伤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四、聘任制更有可能滋长科学研究的学术短期行为

职称聘任管理是岗位管理的延伸,因而决定了在聘任制度、办法和条件的制定上,较职称评审管理周期相对更短,要求专业技术人员多出成果快出成果,由此,不可避免地造成科研工作的短期行为。

有一些学科需要做大量的实验、深入的研究和长时间的思考才有可能形成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有一些科学研究不仅需要长时间沉下心来去尝试去探索去钻研,而且有可能奉献了毕生的精力和智慧,最终都没有得到预期的收获有些甚至是失败,但尽管是失败都为之后的研究和后人留下宝贵的经验,还有一些科研成果需经历相当长时间的考验,才能证明其价值所在。

如果改评为聘,必然会引导专业技术人员过分关注业绩成果,违背科学研究的客观规律性,就其长远发展战略来说,对基础性科学研究的影响更大,难以做到科学研究的厚积薄发。

如今的职称评审已经滋生了大量科研造假、论文拼揍抄袭、相互挂名、***手写作等学术腐朽现象,许多论文论著的发表与出版,不是为了传播学术观点,展示研究成果,而仅仅是为了评职称,改评为聘,只会让这种情况愈演愈烈。

职称评审的公正性、客观性不仅仅依据一种办法、制度,而是建立在一种机制和环境下,单纯地改革、改良,其作用微乎其微。

职称评审并非象现在许多业内人士所说的几乎起不到激励作用,而是如何把握、如何操作在评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把职称待遇由终身制转变为一定监督下的与考核相结合的制度。

取消职称待遇的终身制,而不是取消职称评审,毕竟在一种新的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建立以前,这还不失为一种衡量标准。

参考文献:

[1]刘万英。对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的思考[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9。

[2]杨咏梅。张东.关于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工作的探讨[J].管理观察,2009。

[3]谢村。兰华荣。夏卧武.浅谈高校教师职务评聘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

[4]许衡。汪进生.关于职称改革评聘分开问题的思考[J].***石油学院学报,1999。

[5]张开祝。傅志明.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离制的构建及其功能的理性探讨[J].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1998。

本文发布于:2023-05-17 07:34: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7876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职称   论文格式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