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

更新时间:2023-05-17 01:11:32 阅读: 评论:0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

科学之旅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通过回忆周晔伯父鲁迅先生生前为别人做的几件事以及他给“我”的教益,从“四周黑洞洞的”表现了旧社会的黑暗。下面是为您收集整理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伯父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我年纪还小,根本不知道鲁迅是谁,以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送挽联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就在伯父去世那一年的正月里,有一天,是星期六的下午,爸爸妈妈带我到伯父家里去。那时候每到周末,我们姐妹三个轮流跟随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去团聚。这一天在晚餐桌上网购平台排行榜,伯父跟我谈起《水浒传》里的故事和人物。不知道伯父怎么会知道我读了《水浒传》,大概是爸爸告诉他的吧。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一本是《表》①,一本是《小约翰》②。伯父已经去世多年了,这两本书我还保存着。

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儿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对他说:“大伯,您前后赤壁赋原文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

“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他嚼着东西,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

“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我望了他们半天才说。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城乡收入差距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新年的手抄报的。”

“那怎么——”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有一天黄昏,呼呼的北风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赶着回家。爸爸妈妈拉着我的手,到伯父家去。走到离伯父家门口不远的地方,看见一个拉黄包车的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

我们走过去,看见他两只手捧着脚,脚上没穿鞋,地上淌了一摊血。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上海市公积金管理中心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怎么了?”爸爸问他。

“先生,”他那灰白的抽动着的嘴唇里发出低微的声音,“没留心,踩在碎玻璃上,玻璃片***脚底了。疼得厉害,回不了家啦!”

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拉车的感激地说:“我家离这儿不远,这就可以支持着回去了。两位好心的先生,我真不知道怎么谢你们!”

伯父又掏出一些钱来给他,叫他在家里休养几天,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

天黑了,路灯发出微弱的光。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我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伯父和爸爸回来的时候,我就问他们。伯父的回答我现在记不清了,只记得他的话很深奥,不容易懂。我抬起头来,要求他给我详细地解说。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伯父逝世以后,我见到他家的女拥阿三。阿三是个工人的妻子,她丈夫失了业,她愁得两只眼睛起了蒙,看东西不清楚,模模糊糊的像隔着雾。她跟我谈起伯父生前的事情。她说:“周先生自己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重活儿。”

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创作背景

此文写于1945年鲁迅逝世九周年之际,周晔作为鲁迅的思想汇报总结亲侄女,从小即亲身感受了鲁迅的关心和爱护,亲眼看到了鲁迅无相框卡纸微不至地关心劳苦大众,热爱劳动人民,勇敢地与***势力作斗争。这些事情都深深感动着周晔,在她长大后更是经常怀念着鲁迅,所以在鲁迅逝世九周年之际,作者更是情难自抑,写下了这篇回忆性的叙事散文。

文学赏析

此文从小处落笔,结合作者个人的感受,回忆了伯父鲁迅生前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说明了鲁迅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全文脉络清晰,叙事清楚,具体亲切,给人印象深刻。

从内在的思想感情线索看,是按自身——身边——身外(他人)的体验,来反映文章中心——“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为别人”即文中提到的作者及下一代少年儿童、车夫、女佣及劳苦大众;“为自己想得少”,即为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派的罪恶,同情救助劳动人民,不怕“碰壁”、“一点也不在乎”自己的病,也正因为这样伯父才会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从外在的叙事线索看,大体上是按近期——远期——近期的时间安排,从鲁迅逝世、万众哀悼这件事写起,然后触景生情地转入对伯父生前的点滴回忆,分别叙述了四件事:伯父借谈《水浒传》启发教育作者认真读书;伯父在笑谈“碰壁”中抨击旧社会;伯父热情地救护和帮助黄包车车夫;伯父关心女佣阿三。最后则是总结伯父是一个怎样的人,点明主题。五个片段看似并无紧密联系,实际结构相当完整。第一段是果——鲁迅受到人民的爱戴,后几段是因——鲁迅受到爱戴的原因。最后总结,呼应开头主题。

另外,作者非常善于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来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如“救助车夫”一段,为了准确地写出鲁迅兄弟俩救治受伤车夫的情景连用九个动词——“扶、蹲、半跪、拿、夹、拿、洗、敷、扎”,突显了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感人形象。而且文章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方式,回忆自己的亲身经历,使文章生动、真实、感板壁人,更具说服、感染力。

作者简介

周晔(1926~1984),又名克真,生于上海,周建人长女。小时常由父亲带领去鲁迅家,因此早在中学读书时,就写出《伯父鲁迅二三事》,帮助广大少年学生了解鲁迅,新中国成立后收入中小学教科书,并经日本友人译成日文,流传于日本。1936年10我没有他有天没有地有打一字月19日鲁迅去世,她写了《追悼鲁迅先生》一文,收于《鲁迅先生纪念集》。1949年5月,调任上海市***管会干事。1950年4月又调全国总工会女工部任秘书,帮助瞿秋白夫人杨之华整理撰写过多篇追忆瞿秋白的文章。1958年9月,调《工人日报》任编辑。1972年10月调出版系统,负责组建海译文出版社,任社长。她提出要加强外国文艺及社会科学的介绍工作,坚持出版高层次的作品,反对庸俗的市侩文化,积极推动与国外出版机构的交流与合作,还大力支持了《新英汉词典》的编辑与出版。

本文发布于:2023-05-17 01:11: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7799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伯父   课文   鲁迅先生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