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动结式的句法语义分析

更新时间:2023-05-25 13:30:57 阅读: 评论:0

汉语动结式的句法语义分析
为统一解释动结式的论元实现,本文首先介绍了小句嵌套理论,并在小句分析法的基础上引进了致使义,对汉语动结式的题元角色分派问题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在探讨动结式的论元结构整合过程中,本文首先介绍了根据动结式语义关系对动结式论元结构整合有影响的界限原则,并指出其不足之处,然后着重运用生成句法中的移位理论,并引进话题移位这一方式对动结式的生成做出合理解释。
标签:动结式 小句分析 论元结构 整合 移位
一、引言
动结式是指“攻破、看懂、洗累、笑疯、唱红、饿死”之类的黏合式述补结构。动结式的语义结构类型,都是指由于述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发生而导致补语动词所表示的状态的出现或变化(施春宏,2007)。而在研究动结式的句法结构特点时,一般将动结式看成由述语动词和补语动词整合而成的结构式,认为动结式实际代表着一个复合事件,即致使事件(causative event,也称使役事件),它是由使因事件(causing event)和使果事件(caud event)这两个子事件整合而成,
分别由构成动结式的述语动词和补语动词来代表;两个子事件之间存在着一种致使关系。在致使结构中,一般将致使关系的引发者即致使者称作致事(caur),将致使关系的承受者即受使者称为役事(caue),以区别于底层动词(述语动词和补语动词)所支配的施事和受事。
对于动结式的整合过程,近年来汉语学界大多是运用论元结构(argument structure)理论来讨论动结式中的两个底层动词(即述语动词和补语动词)的论元如何提升为动结式的论元结构。如下面两个动结式都有两种意思:
(1)她唱红了这首歌
a.她唱这首歌,歌红了
b.她唱这首歌,她红了
(2)宝玉骑累了马
a.宝玉骑马,马累了
b.宝玉骑马,宝玉累了
“唱红”和“骑累”之所以成为多义的结构,正是由于它们的整合过程的不同造成的,而这种多义性也一直在学界引起很大的争议跟分歧,在这里,本文将着重运用生成句法理论并结合相关的语义学概念对汉语动结式的句法生成进行分析。
二、小句嵌套
本文也将采用学界对动结式句子构成的一般看法,将其看作是由两个子事件,即致使事件和使果事件整合而成。两个子事件之间存在着一种致使关系。例如:
(3)爸爸点亮了油灯
在“点亮”所表达的复合事件中,使因事件是爸爸点油灯,使果事件是油灯亮了。即:
爸爸点亮了灯(爸爸点灯,灯亮了)。
与其相似的例子还有:
(4)奶奶站累了(奶奶站,奶奶累了)
(5)小王看懂了图纸(小王看图纸,小王懂了)
晕轮
(6)小红哭红了眼睛(小红哭,小红的眼睛红了)
据此可以看出,不论动结式所表达的是何种意思,都可以将其看作是两个句子嵌套而成,补语谓词的论元投射成小句,作主动词的补足语,主动词原有的内部论元变化,转而补语谓词的论元都会实现为动结式的论元。拿以上例子再作分析:
(7)奶奶站累了 站[奶奶 累]
(8)小王看懂了图纸 看[小王 懂 图纸]
(9)小红哭红了眼睛 哭[眼睛 红](马真, 1997)
这样,通过将补语谓词的论元投射看成小句的方式就可以比较准确地分析出动结式的论元分配情况。
下面再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来看一下采用小句分析的方法是否合理:
(10)兔子追累了猎人
(11)小说看哭了妈妈
若不考虑小句分析法,但从这两个句子中的述语动词和补语动词来分析,“追”是作为二价动词,分配两个题元,须带两个主目语,即“兔子”和“猎人”,而“累”属于一价形容词,分派一个题元角色,须带一个主目语,即“猎人”,这样的话,从这个句子的表层结构来分析,句中的“猎人”似乎承担了两个题元角色,违背了题元准则,应该不成立,但实际是合法的,由此断定,这种分析是不正确的。“小说看哭了妈妈”的分析也一样。下面用小句分析的方式对以上两个句子做出分析:
(12)兔子追累了猎人 追兔子[猎人 累]
(13)小说看哭了妈妈 看小说[妈妈 哭]
我们将补语谓词投射成的论元看作小句,并且都作为主动词的论元,似乎可以解释得通。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在述语动词投射成的主句“追兔子”中,“追”同样分派了两个题元,也就是说采用小句分析的方法仍旧不能合理地解释句子中的题元分派问题。
为了对以上这类句子的论元配价问题做出解释,我们引进致使义(Caus),下文将作出详细分析。
三、致使义下的动结式论元配价分析
在引进致使义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动结式中致事(caur)的来源和类型,施春宏(2007)曾做出过以下分类:
一是由述语动词的施事提升上来的致事,称为显性致事(overt caur)。例如:
(14)a.爸爸点亮了油灯圆形的东西>考核评价
b.孩子(读这种书)读傻了
c.孩子哭醒了妈妈
二是由述语动词的受事提升上来的致事,这里称作隐性致事(covert caur)。例如:
(15)a.这种书把孩子读傻了
b.生冷食品吃坏了他的胃
c.这些冒牌电脑把张三倒赔了三万块钱
三是由独立于述语动词和补语动词的参与者所充当的致事,这里称作外在致事(external caus
肺气肿体征er,也有人称作独立致事)。例如:
(16)a.这场饥荒饿死了不少人
b.三个月的大旱干死了所有的庄稼
c.一个噩梦哭醒了孩子
四是有人还同时将动词性成分考虑在内,将其单独作为一类,成为活动致事(active caur)。例如:
(17)a.读书把眼睛读近视了
每个英语 b.他刷标语刷坏了几支排笔
c.倒这批冒牌电脑把张三倒赔了三万块钱。
而本文认为,上述第三、四种情况的分类太过绝对,我们上述讨论的“兔子追累了猎人”“小说看哭了妈妈”两类句子中的致事既含有动词性的成分(“追兔子、看小说”),又有独立于述语动词
和补语动词的意味(“猎人追,猎人累”;“妈妈看,妈妈哭”),与“兔子、小说”的关系又并非太紧密),因此本文将这两种情况看作一类,来探讨它们的论元配价情况。
我们引进致使义(Caus)来分析上述这类动结式的论元实现问题,假设动结式的句子中含有一种隐性的致使义(Caus),能够引进论元,由于它可以引进论元,因此Caus肯定不属于体(aspect)或是时态(ten)等功能范畴。下面我们通过引进致使义,并按照小句嵌套的形式对下列句子作如下分析:
(18)田间活儿累病了爷爷
田间活儿 致使 爷爷累病了:[田间活儿 Caus 爷爷累] [爷爷 病了]
(19)孩子哭醒了妈妈
孩子哭 致使 妈妈醒了:[孩子哭 Caus 妈妈醒] [妈妈醒了]
(20)兔子追累了猎人
追兔子 致使 猎人累:[兔子 Caus 猎人累] [猎人累了]
(21)小说看哭了妈妈
看小说 致使 妈妈哭:[小说 Caus 妈妈哭] [妈妈哭了]
将这类动结式句子看作有一个隐性的致使义,一般认为“致使”类动词为三价动词,在句中分派三个题元角色,按照含有致使义的这种假设,再加上前文提到的将动结式的补语谓词的论元投射看成小句的方式,我们可以准确地对动结式中述语动词和谓语动词的题元角色分派做出解释。
教师退休祝福语四、动结式论元结构的整合原则
上面通过引用致使义(Caus)和采用小句分析的方法对汉语动结式论元的配价问题作了讨论,下面将着重讨论一下动结式论元的结构整合情况。
学界对动结式整合过程一般是根据动结式中V所支配的主体论元和客体论元跟R所支配的主体论元和客体论元之间的关系来刻画的。同指(co-referencial)关系就是指两个论元所指相同;异指(disjoint referencial)关系就是指两个论元所指不同。我们通过分析论元之间指称关系的同异,可以发现动结式论元结构整合的基本原则。根据施春宏(2005,2008)的分析,动结
鹫峰国家森林公园式的语义结构类型虽然很多,但是它们论元结构的整合过程遵循着下面这个基本原则——界限原则(Bounding Principle)。
述语动词和补语动词之间存在着一个隐性的句法界限,影响着底层论元向高层论元结构投射的过程。一般情况下,使因事件的参与者占据动结式之前的句法位置,而使果事件的参与者占据动结式之后的句法位置。大体上说来,在界限原则支配下的底层论元提升过程可以归纳为三条规则:
规则一:在底层动词没有同指论元的情况下,V的论元向界限之前提升,R的论元向界限之后提升;例如:小红哭红了眼睛(小红哭,眼睛红了)。
规则二:如果底层动词有同指论元,则需要叠合,主体论元叠合后提升到界限之前,成为动结式的致事;其他论元叠合后提升到界限之后,成为动结式的役事或与事;例如:奶奶站累了(奶奶站,奶奶累了);她读懂了这篇文章。(她读了这篇文章,她懂了这篇文章)。
规则三:当V的客体论元跟R的所有论元都不同指时,需要在拷贝动词的帮助下提升到动结式之前。例如:衣服洗累了妈妈(妈妈洗衣服,洗累了)。
根据动结式的语义特点提出的动结式在论元选择和句法配置上的界限原则,然而这一原则似乎还不能作为一个严格的句法规则来使用,有一些现象不能用它来解释。例如:
(22)a.喝醉:他喝酒+他醉了——他喝醉了酒
b.吃饱:我吃饭+我饱了——我吃饱了饭
述语动词和补语动词的主体论元同指,两者叠合后可以提升为动结式的主体论元。此时,根据界限原则,述语动词的客体论元“酒”和“饭”就不能提升为动结式的客体论元,而是通过动词拷贝的标记形式引入。(施春宏,2005)可是,例(22)中述语动词的客体论元却无标记的出现动结式客体论元的句法位置上,这就违反了界限原则。
寿光蔬菜
这是运用界限原则及其限定规则对汉语动结式作出的解释,下面我们利用生成句法中的移位理论对动结式的句法生成现象作出解释。我们对下列句子做出分析:
(23)a.小红哭红了眼睛——小句分析:哭[sc眼睛 红]——眼睛 哭-红[sc t眼睛 t红]
b.我玩忘了一件事——小句分析:玩[sc我 忘 一件事]——我 玩-忘[sc t我t忘 一件事]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从底层结构生成表层结构的过程都是小句主语的移出。换句话说,一致性的表现在“小句主语的移出”。但这里需要弄清楚一个问题,即移位的动机。在生成句法中,能不能移位,以及移到哪儿,都不是随心所欲的,得有一个动机。再来分析上面的例子:小句是由补语谓词的题元投射而成,是使果事件,因而可以将小句中的T的特征值看作是[-ten],故无法指派格位给小句中的主语,但结果谓词可以指派给小句中的宾语格位,因而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宾语可以不必移出去,(解释例句b中的“一件事”没有移出去的原因)。但是在主句中,主动词还是可以指派格位,因而主语位置有格位却没有题元角色,小句中的主语有题元角色但是没有格位,这样,小句中的主语就可以移位到主句的主语位置上,作为整个动结式的主语。

本文发布于:2023-05-25 13:30: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77156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结式   动词   论元   致使   结构   句法   分析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