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化自信专题发言稿篇一
文化曾经的缺失是中国难以治愈的疤,在那个闭关锁国的年代,中国这头曾经吼一吼都会令世界为之胆寒的雄狮,却一度沉睡不醒。下面是小学生作文网 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文化自信作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文化自信作文篇1
文化有共性有个性,但对于民族文化来说,正如鲁迅所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是的,一个民族要立足于世界之林,文化是基石,是一个国家实力强盛的标志,是每一个国人的自信之源。
面对日趋激烈的经济竞争和那些渐渐被取代的传统文化,很多人对此都感叹不已。
近些年来,许多国家的母语都渐渐被英语所代替。就拿中国来说吧,上小学的娃娃,自己的母语还没有学利索,便学习英语,让中国人从起跑线上就丢失了自己国家的文化,持续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学,英语各种考试等同于母语,甚至超越母语。就拿大学来说吧,好些专业没有了大学语文,但却先要有英语过级考试,才能获得文凭。如果细心地作一下调查,不知道有多少学子因为学英语困难而产生了厌学情绪,或考不上理想的大学。可是,毕业之后,又有多少人真正运用上了英语呢?能不能将已经成为“规矩”的英语过级考试改为选考呢?又能不能将大学语文纳入必学科目,将母语的考试列入过级必考而成为“规矩”呢?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重拾文化自信显得就犹为重要了。
不久前,网友陆续把一些中华民族的传统老规矩搬上了网络,希望它能重新走上文化舞台,有人说这是封建思想在作祟,在这个人人平等的世界,那些老掉牙的思想早应该被淘汰掉了。而有的人又说,中国的文化古老而又死板,不像外国文化先进。如果说前者的思想有激进之处,那么后者却是一种极度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只觉得异族的文化更优秀,于是放弃自己的文化而依附在别人的文化下度日,那是典型的失去了文化自信。如此,迟早有一天,这个国家会像它的文化一样,从此消失在世间。因此,不管是好是坏,只要是自己的,都应该保留。对于那些过时了的,可以陈列在博物馆,对于那些还适应时代需要的就好好发扬。
如果说“笑不露齿,话不高声”过于拘束,但我们可以在特定场合不要目中无人地放肆,让言行举止午休总该可以吧?如果在公开场合“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实在太累,你可以在家里随意放松。因此,不要说这些“老规矩”是死板的文化,我们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它变得更加灵活,更加的富有时代内涵的。
记住,民族要有自信心,必须要有文化自信;要有文化自信,必须重拾传统文化,再造中华文明的复兴。
文化自信作文篇2
当欧风美雨席卷亚洲众人争相追捧,当崇洋媚外已成潮流国民日益沉沦,我们的传统文化日益没落。无论是旅游创意园展出高仿真山寨版狮身人面像,还是国内诸多开发商竞相模仿国外特色建筑,无不昭示了我们日渐萧索的传统文化,不禁想问,我们的文化自信都去哪儿了?
中国,一个存在几千年的文明古国,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了内涵丰富的中华文化,无论在哪个方面,都是别具一格的无价珍宝。我们不是没有享誉世界的著名建筑,也从未失去倾倒众生的文化内涵,可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越来越避讳属于我们自己的灿烂物化遗产反而去追逐他国的历史古迹?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本土文化被遗忘在角落里落满灰尘而外来者却被竞相追捧呢?
正如方哲萱所言:“我们懂得民主自由,却忘了伦理纲常,我们拥有音乐神童,却不识角徵宫商,我们能建起高楼大厦,却容不下一块功德牌坊,我们穿着西服革履,却没了自己的衣裳。”的确,在标榜西化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西方节日风靡全国气氛浓厚,而传统佳节的风俗却鲜有人能够记起,一座座四合院被强行拆除,尘烟还未散尽之处一栋栋高楼大厦却拔地而起……时代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现代文明,却也冲击着我们悠久而厚重的传统文化。
然而,比起飞速发展的时代,更加强烈侵蚀着传统文化的,是丧失了民族自信心的我们。受那一点点“拿来主义”思想的驱动,我们忽略了清幽淡雅的案头山水,却迷失在现代主义错综复杂的抽象线条之中;我们很少懂得那一抹江南烟雨的淡淡哀愁,却沉醉在异国他乡的阳光之下不愿醒来……不禁怀疑,在这“冷漠侵蚀心灵,热忱反而被强行流放”的今天,有多少人还保留着一颗赤诚的心,去挽救、去珍视我们自己的文化?
那么,在这因文化自信的缺失而导致了文化创意缺失的今天,我们是否应重拾那散落在时光罅隙里的丝丝情感,不再盲目追捧、不再崇洋媚外,而是真心实意地去挖掘、去探索我们自己所拥有的深厚文化,去感受、去品味那中华韵味的独一份美好?
文化自信作文篇3
文化曾经的缺失是中国难以治愈的疤,在那个闭关锁国的年代,中国这头曾经吼一吼都会令世界为之胆寒的雄狮,却一度沉睡不醒。自大的君主,愚昧的国人,与世界先进文化的脱离导致我们几个世纪的落后,那些曾经的耻辱给中国文化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几个世纪后的今天,在所有人都认为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苏醒了时,我们是否应该让中国文化也再次站在巅峰,引领世界。
历史的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千年时光弹指一挥间悄然滑过,回想几千年前屹立于世界之巅的中国文明--那令人惊叹的四大发明,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以及一系列的科学成就,这些无一不昭示着中国文化曾经的繁荣与昌盛。而如今,经历过近代那场持续一百多年的耻辱的我们,却不再相信祖先代代传承至今的古老文化,转而把西方文化奉为经典,一味的批判中华文化的腐朽与落后。可是,请试想,假如中华文明真的没有与时俱进,那么为什么世界四大古文明如今只剩我们这一支还依然在迸发活力,为什么经历了如此多的坎坷,它依旧屹立于世界东方,岿然不倒。我们的文化一直都在创新啊,只是有些人不曾发觉罢了。就拿汉字来说,经历了小篆、隶书、楷书再到行书,到如今,简体汉字已被我们应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设想一下,假如我们还要写那些壁画繁琐的字体来表达自己,那么生活中会平添多少不便!
其实我们应该为自己的文化感到自信,因为它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因为它为人类的文明进步所做的巨大贡献,也因为它曾带领中国冲向世界的巅峰!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哪一项不是改变世界前进步伐的发明啊。而且中国的茶道、功夫、儒学思想更是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马可波罗曾在他的游记中赞美中国是"物产丰富的天朝大国",让无数的西方人神往。拥有着这样优秀过去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为自己的文化感到自豪!不必依仗于外国人的肯定,我们的文化底蕴本就比他们深,为什么还要他们来肯定。中国人少的只是那一份对于自己文化的信仰与自豪,只要再多一份自信和从容,我们一定可以让华夏文明在二十一世纪焕发出无与伦比的活力,让世界看到中国这头沉睡的巨石在苏醒后究竟可以爆发出多么大的威力。
孔子学院在全球三十多个国家开办,无数的外国人慕名进入;"中国年"在俄罗斯成功举办,吸引了大批外国游客前往游览;中国的功夫之乡每年也都吸引大批外国人前来拜师学艺。这一切都证明了中国文化对于世界的吸引力。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一个国家的文化强大了,这个国家才会真的强大。试问,一个只有gdp支撑的国家,又能在复兴之路上走多远!
我们要不断发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让文化成为祖国崛起的坚强后盾。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要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自信。我相信,终有一天中国会令世界刮目相看,中国文化会再次引领世界!
文化自信专题发言稿篇二
重建文化自信
作者:马浩亮来源:香港《明报》时间:2014年05月20日与前几任中共领袖相比,习近平表现出对儒家文化异乎寻常的浓厚兴趣。5月4日,习近平视察北京大学,首站就是到北大人文学院,与哲学家汤一介促膝交谈,探讨大型国学丛书《儒藏》的情况。而在与师生座谈时,其主题是“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用了相当篇幅阐释中华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意义。
演讲引经典,强调古为今用。
习近平指出: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在6000 多字的讲话中,习近平引用儒家经典语句多达20 多处,譬如“君子义以为质”(《论语》)、“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孟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礼记?大学》),此外还有管仲、诸葛亮、顾炎武等人的名言。习近平
总结
说:“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实际上,在此之前一个月,习近平在欧洲学院演讲时,也着重介绍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造就了中国人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和精神世界。历任领袖最崇儒,掀民间风潮。
无论是检视主浙时期的《之江新语》,还是5 年副主席时代的党校讲话,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作为最高领导人的系列言行,习近平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推崇,都表现得十分明显。
去年11 月底,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期间到中国传统文化具标志意义的曲阜,参观孔府和孔子研究院,翻阅《孔子家语通解》和《论语诠解》这两本书时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并强调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圣口一开,这两本原本靠作者贴钱出版的书,一夜之间洛阳纸贵,摆上各大书店最醒目位置。习近平的这句话也被直接印在两本书的腰封上。
借鉴道德规范,治社会歪风。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与中办主任栗战书参加贵州团会议时,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谈到贵阳孔学堂的情况,引起习近平关注,仔细询问。他并提到,明朝时王阳明曾经在贵州参学悟道,希望贵州在这方面继续深入探索。
与前些年于丹等“学术超女”掀起的时髦国学热相比,习近平尊孔崇儒无疑具有深远的政治和社会动员意义。其一,当下的中国环境污染、食品安全、拐卖诈骗等恶性事件不断,道德滑坡,行为失范,堪称是“礼崩乐坏”。要扭转这一局面,非一朝一夕。习近平执政以来出台的八项规定、整顿四风、“光盘行动”等,从一丝一粟着手,颇见成效。儒家在中国历史上教化黎庶、规范伦理方面的成功经验,正可借鉴发扬。这是“修身齐家”之义。
重建文化自信,展复兴大计。
其次,作为一个强势政治家,习近平有着复兴民族的雄心壮志。他在强调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之后,又提出了“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历来有很强的文化自豪感,只是鸦片战争后,在西方的坚船利炮下,文化自信被严重损害。当今中国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国际地位也显见抬升,但若无文化自信做支撑,中国就难以完成复兴大业。纵观古今中外历史,强国必须有立足本国的强势文化。满口马恩列斯,是成就不了真正的汉唐气象的。儒家思想体系是中国最可宝贵的传统文化财富,舍此无他途。孔子不姓社也不姓资,只姓中,推行起来不会遭遇太多意识形态阻力。这可算是“治国平天下”之义了。习近平在北大还讲到: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不禁让人联想到蒋中正当年一再宣扬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既张,国乃复兴”。历史车轮滚滚,风云回环往复,个中兴味,真堪细品也。
文化自信专题发言稿篇三
文化自信
(一)
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笔者体会,文化自信背后的理论逻辑主要立足于以下三方面强大而丰富的思想理论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怎样对待民族历史?怎样对待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和确立文化自信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我们党一贯重视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一贯重视借鉴民族历史经验。早在延安时期,我们党就十分注重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强调:“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他在《同英国记者斯坦因的谈话》中指出:“中国历史遗留给我们的东西中有很多好东西,这是千真万确的。我们必须把这些遗产变成自己的东西。”特别值得指出,1943年5月26日《中共中央关于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团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要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这一运动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思想上的创造才能,一如他们在革命实践上的创造才能。”该论断明确以中央重大决定形式,把我们党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中国历史、中国文化逐步结合,第一次与革命实践的创造才能相提并论,称为我们共产党人“在思想上的创造才能”,可谓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积淀了厚重质朴的民族精神。其中以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为代表的文化价值与精神理想,不仅跨越时空、超越国界,而且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因此,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红色革命文化资源
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奋斗史,也是不断孕育革命精神,弘扬革命文化的红色历史。
在建党初期,党的缔造者们不怕牺牲,不畏艰难,坚定理想信念,孕育了党的红船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曾阐释其深刻内涵,就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明确把红船精神提升为“中国革命精神之源”的新高度。在随后土地革命时期,形成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以及“人民利益至上,坚定理想信念,不怕牺牲,独立自主,实事求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依靠人民,艰苦奋斗”的长征精神。在抗日战争时期,形成了我们党的精神高地延安精神,它是我们党坚定信仰、富于理性、充满激情的革命精神的集中表达,内涵丰富。主要表现:一是无私奉献的精神。集中体现于白求恩身上。“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二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集中体现于张思德身上。“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三是实事求是的精神,这既是党的思想路线,又是毛泽东思想的精华。正是在延安精神的引领下,党赢得了人心,获取了文化领导权。在解放战争时期,形成了应对历史性考试的西柏坡精神。其内涵主要表现为“两个务必”,即“务必使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是我们
1 党即将在取得全国政权时又一次精神洗礼,体现了思想上的深谋远虑。纵观党的革命文化发展进程,集中体现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党在奋斗历程中积累的最宝贵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必须立足于红色革命文化资源,使其精神内涵一脉相承,使我们党能青春永驻,永葆先进性。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
旗帜就是方向,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关乎命运。高举什么样的文化旗帜,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开辟什么样的文化道路,是一个政党的生命之源与精神之钙。
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先进文化来武装全党,坚定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诞生了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代表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阶段的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有人担心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会丢掉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为此大可放心,正如艾思奇曾言:“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中国化,就因为马克思主义有一般的正确性,正因为它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是‘万能的’。倘若它没有这一般的正确性,倘若它仅仅是特殊的东西,那就完全谈不到‘化’的问题了。……决不会因为要中国化而丢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相反地,真正的中国化,就是要真正地能够把握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中国共产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其性质决定了必然要努力建设顺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这样才能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当然,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虽然立足于这三方面强大而丰富的思想理论资源,但并非妄自尊大,把世界先进文化拒之门外。对此,我们党一直持开放态度,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征程中,当然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但既非简单照搬,又非随意模仿,而是从中国问题出发,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二)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专家讲习之一
继“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从严治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等三个讲习单元之后,本报“新时代湖北讲习所”专栏今起新推“坚定文化自信”讲习单元,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论述,约请省内外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习,推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提要
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文化自信有独特内涵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那么,何谓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这样的底气从何而来? 沈壮海:我们处于一个文化热战的时代,在文化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努力地要提升自己的文化国力,以在文化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提振文化国力首先是自己的自信心要起来,可以说这是一个时代性的、世界性的课题。在文化热战愈演愈烈的世界图景中,我们的文化实力在不断增强,但客观而言,我们的竞争力还不够强,话语权还不够大,文化的魅力还亟待增进。提振我们的文化自信,在新时代展现中华民族文化的新创造新风采,赢得优势、展现魅力,时不我待。
2 我们中国人讲的文化自信有我们自己独特的内涵。概括而言,我们要增进的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对于自我文化理想、价值、活力以及前景的确信。这里的“中华民族”,是身处当下时空交汇点上的中华民族,是承接历史荣光、心怀百年夙愿而致力于新建设的中华民族;这里的“自我文化”,即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既包括我们的先民留下的优秀文化遗产,也包括我们正在进行的文化实践,包括我们所应努力开创的文化新气象。这些规定性的聚合,展示着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的本质与内涵。在我看来,我们要确立的是立足当下继往开来、立足中国直面世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当今时代的中华民族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绝对不只是向后看——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怎么样,而是还要站在五千年文明的基础上,看到我们现在怎么样、将来怎么样。文化自信的建设关系到我们精神力量的涵养、精神家园的安放、精神共识的凝聚、精神支柱的构筑、精神能量的激发,与我们的国运、民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称之为“三个事关”——事关我们的文化安全,事关我们民族精神的独立性,事关国运兴衰。
我们的文化自信源自于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明史,来自中华民族凝心聚力、自强不息的创新创造。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指出:“有这样伟大的人民,有这样伟大的民族,有这样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也是我们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创造和开拓,成就了我们屹立于世的充足底气,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我们同样要更加自觉地以新作为新创造新气象,为我们的自信铸就新的强劲支撑。
文化自信是对每一个人的普遍性要求
记者:如何理解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沈壮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更基础是从文化自信的基本性、基础性这个角度讲的。文化自信是对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位炎黄子孙提出的一个普遍性要求,不论你是不是共产党员,只要你是中华民族的一员,都要有一种文化自信,这是普遍性的要求。此外,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也要有文化的基础。有了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度认同,可以进一步地深化、增进我们对当下的中华民族所走的道路、所坚定的理论、所坚持的制度的认同和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广泛的自信,是从文化存在形式、涉及领域的广泛性角度来讲的。文化有广义、狭义、中义之分。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地渗化、浸润、呈现于物质的、制度的成果与载体之中。思想文化领域显然是文化,制度领域也有文化,物质领域也有文化。文化渗透于各个方面。从这个角度来讲,不论从制度的角度,还是从物质文明的角度来讲,背后的底蕴、底色都有精神的问题、文化的问题,所以我们讲文化自信是更广泛的自信。
更深厚是从文化影响人心的深入性以及培养我们当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文化资源的丰厚性角度来讲的。从深入性角度来讲,文化发乎人心,直指人心,当它和人心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深入人的习性之后,就成为人们一种深厚的、内在的不可撼动的精神力量。五千年的文明、无比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自信的历史基石。讲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强调的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深远意义。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记者: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于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身处日趋多元化、全球化的文化环境下,如何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使之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沈壮海:坚定文化自信,要与文化的创新创造紧密地结合起来。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创造之间,是相互增益、相互砥砺、相互发明的关系。与此同时,在增进文化自信的过程中,我觉得还要特别重视文化精神自信、文化能力自信、文化道路自信的涵养、增进问题。
一是要坚定文化精神的自信。文化精神是一个文化体系里所蕴含的基本的、起主导作用的思想内容,具体展现为理想追求、价值体系等。在这个方面要自信。要自信我们的文化中有值得我们坚定追求的美好理念、价值引领在里面,这是文化自信的根本性内容。如果认为我们的文化在思想内容方面没有值得追求的,那整个文化自信无法建立起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下为公、义以为责、实事求是、革故鼎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等,都是中华文化理想和价值体系的鲜明标识,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我们民族能够几千年文明延续不断,并且能在新的起点上走向复兴,和这种文化基因的传承、文化精神的引导是有关的。
3 二是要坚定文化能力的自信。文化本质是人的创造,文化自信归根到底是对作为创造主体的人的自信。没有对文化创造主体创造新文化能力的自信,一个民族就不可能有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自我效能感、自觉担当和主动作为。从历史上来看,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这是我们民族文化能力的体现;另外一个方面,我们还要看到,当下的中华民族也有能力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我们要增加这种自信,不能说古代中国人很有智慧、很能干,我们现在望尘莫及、望古兴叹。我们既要看到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气势恢弘的文化创造能力,也要看到当代中国人应该具有的、实际也具有的且不断增进着的文化创造能力。
三是要坚定文化道路的自信。文化道路自信指对于我们当下文化发展所走的这条路的自信。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民为中心、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以创新为动力、以开放为取向、以人才为根本,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坚持内容建设与体制改革并重,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等等,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基本内涵。增进文化道路的自信,就是要增进当今时代的中华民族“走自己的路”的信心与定力,扎实迈好我们发展中的每一步,建设彰显中华民族智慧、气度和神韵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精神的自信、文化能力的自信、文化道路的自信放在一起,整体构成了我们文化自信内容的主要方面,哪一个方面都不可或缺。没有对文化精神的自信,就没有坚定的理想和追求;没有对我们文化能力的自信,就没有主动担当和开创未来的信心和精神状态;对我们当下走的路犹疑不定,也不可能开创文化的新辉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我们应当有这样的自信心,更应当有这样的自觉行动,为创造中华民族文化的新辉煌付出实实在在的努力。
(三)
文化自信承载中国梦
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散发着无尽魅力,其深层原因就在于中国文化本身的自信、耐力和定力。中国梦的盛放,让人类多样文明汇聚的大舞台呈现更加绚丽的光彩
讲述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智慧,分享国家间“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相处理念,细述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文化基因……习近平主席欧洲之行,举止言谈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风采和文化自信。
这是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时代,不同文化频繁交流,观念激荡俯拾皆现。超越国界的有形限制,让文化交流互鉴为人类进步提供精神助力,成为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国顺应时代潮流,睁开眼睛看世界,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中国积极开展对外文化沟通交流,保持着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
中华文明一脉相承延绵5000多年,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为人类文明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如同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所看到,“中国最强的软实力根植于自身文化之中,后者曾深刻影响了西方文化”。
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国以自身的实践告诉世界,只有坚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信念,坚守全社会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一个国家才能持续发展、不断进步。
一位法国知名人士在参观中国文物展览时曾说:“我现在明白了,你们改革开放搞得这么好不是偶然的,你们3000年前就很杰出啊!”可以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民族精气神的支撑。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是文化之美所在。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中华文化润物无声,绽放光彩。潜移默化,滴水穿石,让偏见和误解消于无形。美国哈佛大学的校园里,有关中国古代哲学的课程炙手可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向大洋彼岸的先哲寻找人生的答案。全球470多家孔子学院为中外文化交流搭起一座座汉语桥,“文化年”“国家年”“交流年”等大型文化活动,为外国民众立体感知当代中国敞开一扇扇窗。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散发着无尽魅力,其深层原因就在于中国文化本身的自信、耐力和定力。
文化成果丰硕,文化气韵悠长,世界将更广泛更深入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旺盛活力和无穷魅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中国梦的盛放,让人类多样文明汇聚的大舞台呈现更加
4 绚丽的光彩。
(四)
文化自信 实现中国梦的“加速器”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来源和底牌。
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又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文化自信承载中国梦。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思想的导向,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提高人的素质和增强综合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增强文化自信,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思想文化、多元文化和人文文化。中华民族5000多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是国之精髓。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子孙后代开启智慧的钥匙。今天,我们发掘和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正确导向,防止人为另类导向,防止社会哗众取宠,防止众人无稽之谈。
大力培育革命文化。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既是5000多年中华民族在特定历史时空下的具体体现,更是今天我们增强文化自信,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实依托。今天,重温革命历史,传承先烈精神,就是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革命文化,在行动中铭记,在缅怀中传承,从日常小事做起,在平凡岗位上作出一己之力,不负昨天、无愧今天、开创明天的磅礴力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
大力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先进文化是有“颜值”的文化,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今天,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改善文化民生,积极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建设好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尤其要优先发展关系人民群众切身文化利益、城乡群众易于共享的公共文化事业,如大力推进互联网公共信息服务点、乡镇文化站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以农村为重点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等等。建成城乡分布合理、功能齐全、规划科学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为发展先进文化奠定坚实基础。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原动力和“加速器”。文化自信能以其巨大感召力增强全民族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放眼未来,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文化自信去开天辟地,建设美好精神家园,共同编织美丽幸福“中国梦”。
(五)
文化自信与实现中国梦
——坚定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石
一、文化自信的调研与其重要性的分析解说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那当今有多少大学生了解文化自信到底是什么呢?据我调查分析下来,真正了解文化自信的人不足百分之五,近百分之四十的人只是模糊了解文化自信的内涵,而近半数大学生竟然并不知道文化自信的意义。那文化自信到底是什么呢?
***多次在重大场合引经据典,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掀起了中国文化热。跟着***的节奏,我们的文化自信再次得以提高。在当代,文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维度。[1]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文化融合加剧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更应为中国社会各界所重视与扶持。我们须知,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文明的创造力所在,只有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才能保证中华民族的持续健康成长。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那么,何谓文
5 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在2014年2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之后的两年间,习近平又对此有过多次论述:“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2016年5月和6月,习近平又连续两次对“文化自信”加以强调,指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要引导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上,习近平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其语境更为庄严,观点更为鲜明,态度更为坚决,传递出这既是文化理念又是指导思想。文化自信于是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自此我国“三大自信”变为了“四大自信”,文化自信也上到了一个新的平台,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成为了并驾齐驱的存在。那如今又有多少大学生相信中国文化对于中国有着比西方文化更加积极的影响呢?大约有百分之六十的学生相信中国文化比西方文化更能带动中国的发展。有多少大学生了解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呢?大约百分之六十的同学并不清楚文化自信这个新兴的概念。
文化自信之所以那么重要,***已经给出了答案,因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因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更因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文化自信为解决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题指明了正确方向。为坚定不移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供了正确指导。为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奠定了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基。是***提出的时代课题。
二、实现中国梦的调研与分析解说
据我以网络问卷的形式调研出来的结果显示,有百分之三十的同学不了解中国梦的内涵与提出背景。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力几代中国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此后,他又在很多场合对中国梦进行了深刻阐述。中国梦一经提出,就释放出强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封禁、开辟未来的一面精神旗帜。中国梦之一重要战略思想,充分体系哪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是新一届中共领导集体对全体任命的庄严承诺,是党和国家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内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而对于如何实现中国梦只有百分之二十三的同学能毫不犹豫地说出自己所认为的实现中国梦的路径。而我认为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干才能梦想成真。2012年2月。***在广东考察工作时强调:“面向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考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艰苦努力,距离目标越近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我们必须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从我做起。只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戮力同心、不懈追求、竭力奋斗。我们就一定能够到达中华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
三、
文化自信与实现中国梦我认为只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定会对于实现中国梦有着巨大的助力。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正当的精神旗帜。在新民主主义革民使其,当就提出来建设新文化的奋斗。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重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迫切要求我国由一个文化大国
6 转变成一个文化强国,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几点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而作为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理应为自己国家的文化感到自豪,在这千年的沉浮中我们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新时代的崛起而消亡,恰恰相反,在这短短的几十年中,中国在用令他国睁目结舌的速度迅速发展起来,给予他国以巨大的危机感,无论过去,现在还是不久的将来我们都有充足的理由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感到骄傲和自信。从整个社会来说,充分整合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特点,提升舆论引导力水平;要鼓励文化领域的创新发展,打造相关文艺精品,用更多充溢正能量的文化产品教育人、感化人,从而营造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氛围。重现当初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鼓励大胆探索,深入研究和回答中华崛起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而从人民自身来说只有激发了自身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才会有更加浓厚的爱国意识,才会为自己的祖国贡献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从而强大祖国,促进中国梦的实现。
综上而言,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精神基础,群众基础,使所有的中华民族儿女们凝聚成一个坚不可摧的集体,每个人都以中华民族为荣,以中华民族为靠山,每个人都为中国贡献出自己,互相不离不弃。这样的中国何愁中国梦不圆,这样团结的中国何愁不再度强大起来,振我中华!
(六)
文化自信的本质与当代意义
●传统是非常重要的。从个人来说,从生到死有一定的时间段,人人如此。唯独传统和内在于传统的伟大精神、智慧与理念没有时间段,它超越时间。
●中国现在已经不再像旧中国那样在世界政治舞台缺位,或扮演敬陪末座没有发言权的小媳妇角色,而是带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带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带着解决世界面临的问题的中国方案、建议和话语,自信地走向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民国时期出现过一些有贡献的著名学者,中国人不会忘记他们的文化功绩和学术贡献。但是当时的中国,国势孱弱,文盲众多,是在国际上没有发言权的中国。如此中国,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从何而来?仅仅靠少数文化名人,不可能撑起民族自信的大厦。
●文化的发展史犹如绵延的万里群山,其中有低谷有平原有高峰。只有群星灿烂、高峰迭起、蔚为壮观,才是一个拥有如此丰富文化遗产的中国应该有的文化大国文化强国的样子。建立一个文化繁荣兴盛的大国,其难度堪比建设一座精神的万里长城。
有个学生问我:什么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主体是谁,信什么?我参观故宫看到的是琳琅满目的珍藏国宝,无非是展品;参观长城,巍峨雄伟,气势逼人,无非是旅游景点;参观国家图书馆,诸子百家,各种类书汗牛充栋,无非是藏书,放在书店就是文化商品,在课堂里就是课本。凡此种种与文化自信有什么关系?他深感困惑。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这为我们从理论上阐明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指导。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文化的历史起源、发展、精神特质和精髓的总体性判断,是秉持对中华文化的科学、礼敬、继承、创造性推进的基本立场和态度。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立足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高度才能理解文化自信问题,否则我们看到的只是文化的物质载体或各种文化具体的物化形态,彼此分离,一枝一叶,无法把握中国文化的内在总体精神和文化自信问题的当代价值。“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在文化自信的理解上也是这样。
文化自信: 新时代的大问题
文化问题的研究具有时代性。不同时代提出什么样的文化问题是时代的反映。文化问题的研究,随着社会时代不同会提出不同的问题,而不同问题显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如果说,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反映的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前途的失望,而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则是西方把由于向外扩张引发的矛盾转变为以文明冲突作辩护的政治需要;西方马克思主义和西方“新左派”对文化问题的研究,是由于无力为解决资本主义问题找到出路,聚焦于对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工业社会的7 文化批判。在当代,文化成为一个世界热点问题是与资本主义工业化、城市化所引发的精神失衡相联系,与道德失范、审美价值失落、信仰缺失相关。总之,人们的精神处于一种饥渴状态,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大大促进了文化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文化问题研究属于文化学范围,是文化学者们的任务。
西方不存在特别突出的文化自信问题。几百年来,西方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处于强势地位,向外输出所谓西方文明,对它们来说,主要是存在文化自大和文化霸权。西方文明优越论和以救世主的姿态向外输出西方文明与文化殖民,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几百年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文化观。虽然近些年也有学者写过关于西方文化衰落的著作,如美国学者阿瑟·赫尔曼的《文明衰落论——西方文化悲观主义的形成》,但只是对历史上几位哲学家关于西方文化衰落的叙述,跟文化自信问题没有特别直接的关联。
文化自信问题在当代中国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既是基于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在民族苦难和奋斗中民族自强和文化自觉的展示,又是当代中国面临的民族伟大复兴对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迫切需要;既是对全体中国人树立文化自强自信心的鼓舞,又是对当代一切否定中华民族文化的回击,包括百多年由于受侵略受压迫造成的某些人中残存的民族自卑情结的解扣。现在国内国外、网上网下都有些言论,贬低中华文化,否定中华民族的历史贡献,否定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史、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歪曲改革开放历史,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的大问题”。“大问题”这个提法是对文化自信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处重要地位的重大判断。
“四个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擘画未来,绘制蓝图,为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论和精神支柱。尤其是其中的文化自信,由于文化的特殊本质和功能,发挥着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作用,因而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具有文化和精神支撑作用,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定民族的自尊、自强。中国现在已经不再像旧中国那样在世界政治舞台缺位,或扮演敬陪末座没有发言权的小媳妇角色,而是带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带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带着解决世界面临的问题的中国方案、建议和话语,自信地走向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离开十九大提出的主题,离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总体构思,离开当代中国面对的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斗争,我们就弄不清文化自信何以是大问题这一重大判断。
谁的自信:
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自信
文化自信,当然不是文化的自我自信。文化并非主体,主体是人。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领导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创新者,是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建者。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离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胜利,当然不可能有文化自信。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自信是深深植根于我们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的,是从人民的拥护和爱戴支持中吸取力量的。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同时是中华民族的自信和中国人民的自信。文化自信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统一。其中,由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它是汇集了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有理论、有组织、有纪律,站在时代前列、引导时代潮流的政治集团,因而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是文化自信的主体。要问文化自信是谁的自信,首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自信。
当然,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主体地位和中华民族作为文化自信主体地位是一致的。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没有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就不可能孕育和培养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文化具有地区性,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地区文化;民族有民族文化,中国各个民族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地区文化,具有地区性,它的范围可以界定;各个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可以识别。但中华各民族有自己的共同的主体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不是各民族文化的叠加、总和,而是各民族文化长时期逐渐融合而成的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是既超越地区、超越民族又体现在地区文化和民族文化之中的中华各民族的共同的文化。因而中华民族共同文化也就是中华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8 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中国共产党的品格就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就是凝聚并代表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能离开国家。正确的文化观不能离开正确的国家观。国家对于共同文化的形成和认同至关重要。要形成和维护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必然要有一个统一的而非分裂的国家。民族是文化的主体,而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中国各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统一而强大的国家保障。当一个国家被消灭或处于分裂时,它的文化发展也会中断。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没有中断,因为中国自古至今始终是中国。中国人是龙的传人。中国有过分裂,但统一是主导的。即使当时存在不同的民族政权,它仍然处于中国这个大的疆域之内,因而极容易统一,中华民族的文化保存和继承相对完好。历史证明,当国家分裂,文化发展的血脉会中断,何谈文化自信!
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同时是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或许有人说,这是空话。你看近百年来中国人是一盘散沙,是用革命烈士的血蘸馒头治病的愚民,是围观看杀头的看客。不错,鲁迅先生曾经深刻批评这种国民劣根性,但他不是把批评矛头指向人民,而是批判旧的社会和旧的制度。鲁迅没有失去对中国人和中华民族的自信。他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强调,中国并没失掉民族自信力。近代中国人的一盘散沙是统治者的“治绩”。中国近代表现的国民劣根性并非中国人本质特性,而是朝廷腐败和社会腐败的“治绩”。中国共产党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观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毛泽东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这种中国人民的文化,就其精神方面来说,已经超过了整个资本主义的世界。”不依靠人民,不以人民为中心,所谓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就会是一句空话。文化自信当然包含人数众多的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自信。各个文化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非物质文化的创造者和传人都能从自己专业领域发现文化自信的历史根源和文化传统,也都能以自己的创造性贡献强化人民的文化自信。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学者和专家以一个拥有丰富文化传统和当代文化的文化自信大国学者参与世界的文化交流极为平常。可以预期,在世界文化学术论坛和文化交流中,中国学者会日渐增多。单面输入和接受的时代已经结束。中国学者广泛参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就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
当然,我们不能把文化自信问题只归结为文化人的自信。我们有些学者津津乐道民国时的学者如何如何,仿佛那时是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中国有着充分的文化自信。这是一种错误的历史观和文化观。毫无疑问,民国时期出现过一些有贡献的著名学者,中国人不会忘记他们的文化功绩和学术贡献。但是当时的中国,国势孱弱,文盲众多,是在国际上没有发言权的中国。如此中国,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从何而来?仅仅靠少数文化名人,不可能撑起民族自信的大厦。
文化自信问题不仅属于文化,它与国家的强大、民族的独立不可分。在20世纪30年代,曾发生过中国文化的出路何在的争论,参加者主要是文化学者,无论是全盘西化论者还是中国文化本位主义者,都无法真正确立中国文化的自信。全盘西化论者固不用说,即使文化本土派也并未真正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在文化范围内争论中国文化出路和自信问题是不可能解决的。毛泽东在1940年撰写的《新民主主义论》,站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高度,把文化问题与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与中国出路联系在一起讨论。《新民主主义论》第一章开头提出的就是“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紧接着第二节的标题是“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并且明确提出了中国文化的领导权和指导思想:这种文化“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任何别的阶级的文化思想都是不能领导的。”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不解决,中国不获得解放,不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重新树立民族文化自信的。
信什么:
中国文化特有的精神标识
要坚定文化自信,不能只看到物,看到文化的载体,而要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无论是文物还是典籍,都只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主体是人,而灵魂是载体中的内在精神。如果我们从故宫无数国宝的藏品中,从难以计数的中华优秀传统经典中,从万里长城和中国历朝种种巧夺天工的文物和建筑中,看不到其中蕴藏的中华民族的创造力,看不到其中蕴涵的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理念,当然无法理解为什么能从中获得树立文化
9 自信的信心。因为文化自信,是对中国历史和无数经典中包含的丰富哲学智慧和政治智慧、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治国理政理念,从如此多的巧夺天工的文物中,体悟到经典中包含的作为独特标识的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理念,从物质文化的创造物中发现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中华文化丰富的内涵和精髓,可不是走马观花式地参观、旅游,漫不经心地阅读能把握的,需要正确的文化观和理解水平。在艺术品市场的拍卖中,我们从艺术品市场对一幅字画、一件青铜器、一件名贵窑瓷的天价中,惊讶地看到它的商业价值,但不意味着懂得它的文化价值,更何况有能力把这些被拍卖的艺术品与文化自信联系在一起。马克思说过,“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文化的本质和文化自信是建立在对中国文化载体中内在蕴藏的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和中国理念的总体性理解基础上的。它体现在中国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中,贯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中。为什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这样一本论述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书中要从中国历史开始,说“在中华民族的开发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典籍。在很早的时候,中国就有了指南针的发明。还在一千八百年前,已经发明了造纸法。在一千三百年前,已经发明了刻板印刷。在八百年前,更发明了活字印刷。火药的应用,也在欧洲人之前。所以,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已有了将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毛泽东如此充满信心地重述中国历史、中国的文明发展史和文化发展史,为对中华民族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而自豪,就是因为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明史、文化史、发明创造史和历史杰出人物,体现的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巨大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智慧。我们的先人能做到的,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一定能做到,一定会不辱先人,继承这种精神,完成中国革命大业并继续建设一个美好的新中国。
传统是非常重要的。从个人来说,从生到死有一定的时间段,人人如此。唯独传统和内在于传统的伟大精神、智慧与理念没有时间段,它超越时间。你看,孔孟老庄已经逝世两千多年,唐宋八大家,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苏(轼)、辛(弃疾)、陆(游)、姜(白石)这些著名诗人词人,也都逝世千年以上,至于许多国宝的年代难以确定,都是古董。可文化并不会因为年代久远而丧失它的价值。其中承载的思想仍然在哺育一代代中国人,后人从阅读、诠释中理解其中蕴藏的精神、智慧和理念。流传至今的古代文物中保留的文化信息仍然存在,它的精美绝伦技艺和艺术精神仍然在向当代人传达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力。现在不是在呼唤工匠精神吗,看看我们祖先制造的青铜器、四大名瓷,看看景泰蓝,看看种种光彩夺目、令人叹为观止的工艺制品,那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我想起了《庄子·知北游》中的“大马捶钩”的故事:“大马之捶钩者,年八十矣,而不失豪芒”,一生“于物无视也,非钩无察也”。庄子别有寓意,但就捶钩技术来说,也算是一种“精于一”的工匠精神。农业时代的工艺也许过时,但这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对处于工业化或后工业化时代的我们,仍然具有榜样作用。
有些人指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机械唯物主义,认为它不承认精神、思想和理念的作用,这不是误解就是有意曲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它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高度重视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马克思的名言:“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你看,马克思承认精神是一种武器,承认思想的能量如闪电雷鸣。它一旦沁入人的心灵,就会发挥无比巨大的威力。在我看来,没有一种哲学比马克思主义哲学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承认精神作用的“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嘲弄。中国古人都懂,“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体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俱伤矣。”“此三者,不可不慎守也”。
有人说,现在我们不是已经全盘西化了吗,还讲什么中国的文化自信?我们穿西装、吃西餐,我们乘坐的飞机、高铁,使用的手机、电话等等,不都是源自西方吗?各个民族的文明从来都是相互影响的。我们可以说“胡化”,我们许多蔬菜水果源自当时的西域;我们也可以说,日本、韩国和越南汉化、唐化;也可以说,现在的西方正在中国化,因为我们的日用产品,包括具备技术含量的高端产品不断出口到西方,到处可以看到“中国制造”甚至是“中国创造”。把文明的传播、相互引进借鉴和全盘西化混为一谈当然是错误的。全盘西化的本义不是指文明和文化的交流,而是指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和历史传统,企图变成另一个国家的翻版。这是不可能的。我们的改革开放让中国参与世界性交往,但中国仍然是中国,中国文化仍然是中国文化。
没有一个民族能完全抛弃自己的文化传统,因为文化融于血脉之中,成为民族的灵魂。我们的生活方
10 式,我们的绘画,我们的文学艺术——总之,凡是中国人在灵魂深处都会有中国文化的胎记,中国人的创作不可能完全脱离中国传统的影响,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保有我们文化的民族特色。当然,我们并不排斥西方文化,相反我们应该吸取西方优秀文化,但它不能改变中国文化的民族特色。毛泽东在与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用织帽子来比喻,说学外国织帽子的方法,要织中国的帽子。外国有用的东西,都要学到,用来改进和发扬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还说,应该越搞越中国化,而不是越搞越洋化。洋为中用,这是毛泽东的一贯主张。
文化自信当然包括对中国革命斗争中创造的红色文化的自信。红色文化和我们的实际生活,和实际斗争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我们不是生活在古代中国,而是生活在现代中国。由于不存在时代的隔膜,它们用不着诠释、解读、争论、辨伪、考证,或各自立说,更容易为人民理解和接受。《红色家书》和《烈士诗抄》中一封封充满家国情怀的家书,一首首充满炽热革命激情的绝命诗,其中包含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精神,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移孝作忠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习近平总书记赞扬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形成优良的革命精神,无不与之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无论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都是红船精神的继续发扬。红船精神的核心就是革命精神,是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仰。
文化自信是不能断流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文化自信当然要更重视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它是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直接继承“红船精神”开辟的革命文化,又是基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新的文化。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新形态,人类历史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社会形态。如果说,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预示着人类发展的总方向,那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一种更具先进性的文化,具有人类文化发展方向的导向性的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正在建设中。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人物、道德榜样,就在我们生活中。
如果要问文化自信究竟信的是什么?可以肯定地回答:信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含的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和中国理念,信的是红色文化中的革命精神和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信的是把国家、社会和个人提升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
文化自信的使命: 建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国历史上本来就是文化古国、文化大国、文化强国。近百年的苦难和列强侵略掠夺,使中国国弱民穷、科学落后、文盲遍地,文明古国成为文化弱国。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经过六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国迎来了富起来、强起来的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的誓言,代表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决心,也代表了近百年来中国历史上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而前仆后继、英勇牺牲的烈士的初心。中国共产党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没有忘记无数曾经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为建立自由、民主、独立的强大中国而牺牲的烈士。矗立在**广场中心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镌刻着的碑文,就是要子孙后代牢记为革命而牺牲的先烈的初心。
不忘初心,也是近百年来革命烈士头可断、血可流,永不动摇、奋斗到底的决心。我想起了秋瑾的咏梅诗:“冰姿不怕雪霜侵,羞傍琼楼傍古岑。标格原因独立好,肯教富贵负初心?”秋瑾是为革命而牺牲的女中豪杰,她的初心就是推翻腐败的清政府,追求国家的自由和富强。秋瑾以自己在浙江绍兴轩亭口英勇就义,诠释了自己的不忘初心,也代表了一大批民主革命时期为中国革命牺牲的烈士的初心。
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中就包括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包括推
11 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文化大国、文化强国。没有文化的复兴,也就没有全面实现现代化,中华民族的复兴就会因缺乏精神和文化的支撑而后劲乏力。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一项非常困难而长期的任务。因为时代不同、条件不同、环境不同,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比毛泽东当年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的文化建设任务更为艰巨。在一个国际交往频繁,各种文化碰撞和相互交融,思想多样、利益多样的当代中国,各个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构建,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全体人民尤其是青年一代,都需要长期坚持不懈。这个任务在一定意义上比其他建设更困难,因为它涉及的是人,而人的理想和信仰会遇到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壁垒障碍。思想是个最微妙最难深入的领域,对有些人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个黑洞。这是个任何压力和强迫都无效的领域。文化领域是知识分子最为集中的领域。要讲究文化建设的领导方法,要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和文化政策,要吸取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充分调动广大知识分子与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爱国主义热情,使文化建设成为广大知识分子和文化工作者的一项自觉的任务。
文化建设不等同于意识形态建设,但其中确实存在意识形态问题。文化建设属于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建设,不可能去意识形态化、去政治化、去中国化。文化建设,既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又需要立足当代现实,结合时代条件,创造出具有时代价值、反映人民愿望的高水平的文化产品。
文化的发展史犹如绵延的万里群山,其中有低谷有平原有高峰。文化名人和传世巨著的出现,并非累世能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应该创造条件以便培养更多的文化名人和出现更多的名篇巨著。只有群星灿烂、高峰迭起、蔚为壮观,才是一个拥有如此丰富文化遗产的中国应该有的文化大国文化强国的样子。建立一个文化繁荣兴盛的大国,其难度堪比建设一座精神的万里长城。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一切有责任感、使命感的文化工作者,一定要不辜负我们的时代、不辜负我们的党、不辜负人民对我们的期待,以自己的作品推动文化自信走向更高层次。
文化自信专题发言稿篇四
文化自信 摘要
文化自信源于对文化的认知了解,升华于价值认同,融于实践,发扬于交流、包容与并蓄。在文化自信的引导下,我们更能看清文化中国的缺失与遗憾,树立中国形象,并指导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走得更稳,走得更远。作为当代青少年,响应国家号召,了解文化自信的生成机制,理解其内涵也是必要的主题。
关键词 文化自信 民族 传统文化 软实力 引言 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文化的重要性在于他组成了一个国家、民族的根系。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所禀赋和拥有的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保持坚定的信心和发展的希望。在对其文化抱有强烈信任和发展的理想信念之下,才能获得坚持和坚守的信心,才能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才能克服前进路上的艰难险阻,才能激发发展创新的活力。
在外听到中国人满带自豪感谈起最多的,是中国的美食,而不是电影、音乐、文学这些立场更鲜明的载体。为什么?仔细想来,书籍、电影、音乐这些方面,我们都面临有着或多或少输入输出的不对等。因为我们自身或是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未能开阔、平等地进行这些更多反应文化的对外交流。你可以在北京上海吃到顶级的西餐和日料,是因为外界没有像对待某些音乐、电影或图书那样把牛排和披萨标为“破坏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在认识西方的漫漫长路上,有人说有一个槛,越过和越不过看到的景象截然不同,这个槛便是:针对中国的舆论封锁和误导是西方精英阶层自觉而有意识的行动,且旷日持久,从十九世纪便开始了。但这样允许外国美食涌入中国并没有让热干面或是北京烤鸭消失或受挫,反而让传统的中餐馆学习到了西方餐饮业在流水化生产和管理。可以说在美食文化上,我们有足够的自信以开放的态度对待自身和舶来品,也有能力对外来物进行消化改进。央视制作精良的《舌尖上的中国》通过对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让人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这足以看出我们渐长的信心和对自身文化逐渐清晰的认知,而其他文化载体也将是一样。
有学者认为,中华传统文化与世界上其他文化相比,在艰难险阻的克服中彰显了其优越性。一是唯有中华文明延续五千年而不衰。罗素曾说:“中华文明是唯一从古代存留至今的文明:。从孔子的时代以来,古埃及、巴比伦、马其顿、罗马帝国都先后灭亡,只有中国通过不断进化依然生存。二是自秦以来中国历经两千多年而最终保持统一,不像欧洲那样分成众多国家,这与中华文化不无关系。三是中华文化在历史上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华文化是世界主流文化之一,对西方文化也曾产生过重要影响,只是在19世纪以后才开始衰落。四是在世界几大文化体系中,中华文化排他性最小、包容性最强,世界三大宗教都在中国存在和发展。五是在世界各国中,中国的古文献资料最为丰富,为文化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优越性,是我们树立文化自信的依据。
因为中国是个不仰人鼻息的大国,是近代史上从没有完全沦为西方殖民地的国家。是已有核弹保卫自己不再受侵略的军事强国,是人类历史上创造并延续了独一无二文明的智慧民族。何谓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所禀赋和拥有的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保持坚定的信心和发展的希望。在对其文化抱有强烈信任和发展的理想信念之下,才能获得坚持和坚守的信心,才能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才能克服前进路上的艰难险阻,才能激发发展创新的活力。简而言之,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深刻把握和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对中华优秀文化价值予以充分肯定,以及对中华优秀文化生命力抱有坚定信念。
我们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它能“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扶危济困”的公德意识,“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价值理念等,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此外,“天人合一”、“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以人为本”、“民惟邦本”的治国理念,“载舟覆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止戈为武”、“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儒法并用”、“德刑相辅”的治理思想,“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一直是中华民族治国理政的思想渊源。甚至,我们正努力建设的小康社会的“小康”这个概念,也是出自《礼记•礼运》,是华夏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
中国有强大的文化根基和强劲的文化发展势头,但事实不容忽视,那就是中国目前还只是一个文化大国而不是一个文化强国,我们文化软实力的表现与物质硬实力的日益强大并不相称。如何提高文化软实力?践行文化自信,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习近平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他还指出:“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中国年"在俄罗斯成功举办,吸引了大批外国游客前往游览;中国的功夫之乡每年也都吸引大批外国人前来拜师学艺;一届又一届精彩的“汉语桥”比赛;来华的留学生越来越多„„这一切都证明了中国文化对于世界的吸引力。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一个国家的文化强大了,这个国家才会真的强大。至今已开办十年有余的孔子学院,便是我们推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良好实践。截至2015年12月1日,中国已在13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00所孔子学院、1000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学员总数达190万人。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华文化之花,有能力借孔子学院及其他诸多实践之力,开遍世界。
文以化人、文以载道,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走出国门,让文化自身说话,使其成为不同语种、不同地域、不同国家和平交流沟通的媒介。在展现中华文化风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呈现中国和平发展、和平崛起的理念,阐明“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不同于很久之前拿破仑所说“当中国醒来之时,世界将为之发抖。”然而中国却并不是具有征服本性的,中华文明有其和平本质,这也是我们敞开怀抱给世界时要让他人知晓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欲人勿疑,必先自信”。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面对外来游客、留学生时,当代青年该有的是作为主人的自信和从容。文化立世,文化兴邦。坚定文化自信,大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为中国经济、外交和安全影响力的扩展提供更加有效的软保护、构筑更有利的软环境,为我们的强国自信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我们必须重视的时代课题,也是正在大学校园里接受教育、形成自己思维方式的大学生们、青年们应该正视的责任。参考文献
1黄晓波 论文化自信的生成机制 科学社会主义2012(03)2边芹 谁在导演世界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6 3马妮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与文化创新之路—从费孝通的文化自觉观谈起[j].社会科学辑刊2013(3)
4王岳川 文化输出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5鲍展斌文化创新与文化自觉理论视野2016(07)
6廖小琴 文化自信:精神生活质量的新向度 齐鲁学刊 2012(2)7孔润年 文化纠结与文化自信 甘肃理论学刊 013(6)
8陈一收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自信思想理论导刊2016(07)9丁国旗 我们的文化自信从何而来 湖南社会科学 2012(01)10王希军 卓成霞 东岳论丛 201334(3)
本文发布于:2023-05-23 23:44: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7512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