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更新时间:2023-05-15 23:15:48 阅读: 评论:0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导语: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特定时空中的文化构成了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对生存于其中的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发挥着强大的教育作用,以下是整理的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教育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人才,就是后天的经济与社会。也就是说,要使我们明天的人才成为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强手,要使我们后天的经济和社会引领世界先进潮流,我们必须重视教育创新。然而,在教育走创新之路的今天,我们又不能不面对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剔除糟粕,汲取精华”,认真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承续,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必须选择。

一、对教育创新和传统文化的理解

所谓教育创新就是超越以往的旧思想、旧模式,创造符合时代发展的新思想、新模式。教育创新是不断发展、不断进步、努力实现一种教育终极追求的过程,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需求。它具有非白石湾风景区常丰富的内涵,基本上可以理解为:教育观念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前提;教育体制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关键;教育内容创新是教育创新的根本;教育技术创新是教育创新的保证;融会古今,贯穿中西,是教育创新的途径;提高教育质量,提高人才素质,是教育创新的目的。

传统文化作为一民族***的意识和把握世界的方式,有着自己固定的制度规范和价值取向,体现着独特的民族心理和经验。中国传统文化也不例外:汉代以来,以儒家正统的意识形态体系长期占据着中国主流文化,形成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固有的教育格局,构建了中国古代以家长制为中心的宗法社会结构、以儒教独尊为特征的专制主义伦理本位体系。这种文化对建立在现代社会框架之上的现代教育创新的消极影响,谈几点认识。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创新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价值的影响

教育价值观是人们对教育自身的认识和看法:从春秋时期儒家思想的萌芽到汉代其独尊地大悲咒词位的确立,教育的制度、设施、内容、形式等各个方面都为后来整个封建时代的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育始终是***治的附庸,没有自己***为社会做贡献的能力和方式。重功名,轻效能一直成为传统教育的主流。

在教育和社会关系问题上,我国古代,教育作为社会管理手段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主张“敬德保民”、“为民以德”、“道以德,齐之以礼”,使民“有耻且格”,体现了我国教育受制于***治并服务于***治的倾向。中国历来重视个体的道德修养,而轻视生产、科技知识的文化传统只重视深圳社保卡查询教育与***治的关系,而忽视了教育与其他子系统的如何快速变白联系。中国传统教育奉行“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功利主义理性和“无我”的精神追求,使教育忽视个体的存在,忽视个体的能动性。附属于***治的教育忽视了教育的社会功能,忽视了个体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中的中介作用,这样不仅阻碍了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影响了教育自身的发展。

在教育价值观上,中国传统观念有三个特点:在认知上,重传统重权威;在评价上,重功名;在道德上,重“仁义”、“忠恕”。这种传统观念的社会价值表现在教育领域,就是我国独特的民族教育精神。教育不是为了个体获得发展,而是成为获得功名、扬名显性、改变社会地位的手段。以致目前我园的“应试教育”积重难返。这种落后的价值观念极不利于教育观念的创新,不利于发挥教育的社会价值功能,即教育不能够很好地为社会***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提供服务。

另外,在教育功效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奉行“伦理至上”和“实用理性”的思维方式,以及培养“完人”、“圣人”的客观标准的中庸民族心理,也是我国教育忽视个性、创造性的重要原因。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质量的影响

教育质量观主要指学校本身对教育的观点和态度。

在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曾为历代王朝选送过许多优秀官员,从而延续并推进中国历史的发展。但是,因为科举制,全国上下,从官员到百姓,便简单地把阅读四书五经等同于在朝延求职谋官。在当代,形形色色的选拔考试,也沿袭科举制度的传统,虽然在选拔合适人才、维护人们的受教育公平权力方面确实起到一定的作用。却严重阻碍了教学形式、内容的变革和人的兴趣的发挥。知识传授过于单一,不注重学科综合性、整合性和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基本上是教什么,就学什么考什么,知识就变成了必须有正误答案的东西,学生也没有主观性、个性和爱好,一切都变成了绝对客观的了,形色各异的考试造成了一个过分强调一致性的文化。学生只能是“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只读圣贤书,在教师全面主导下,亦步亦趋地达到某种知识储备标准。创新从而无从谈起。

同时,落后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阻碍教育创新的主要因素。长期的封建社会,儒家思想深入人心,教学形式封闭保守。自“学在官府”开始明清国了监“分六堂以馆监生”,官学基本成为呆板、固定、划一的学生“监狱”。集中授课制的实施虽是社会的进步,但同封建社会后期整个社会系统的封闭保守一样,集体授课也是趋封闭,把学生限制在课堂上、学校中,以严格的制度限制学生,造成了狭隘、封闭的“课堂中心”观,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生个性的发展。

不仅如此,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是阻碍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教师采取“注入式”灌输法教学,学生只能成为被动接受的容器,变成背书和回答老师提问的机器。教师只重视知识的讲授,教学手段十分单一,简单乏味的语词陈述,很难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抹煞了兴趣关系到的诱因,自然难以形成丰富多彩的教学氛围。

在苦不堪言的教学环境中,学生还重负升学考试的压如何合并图层力,在中考高考指挥棒的操纵下,自然而然分数成了评价教学成绩优劣的标准。“谈分色变”,教师、学生、家长均不敢怠慢,只有沿着指挥棒下的“羊肠小道”踟躇而行。这种用一个尺度、一种标准去要求人才的现象,极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也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创新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必须勇于面对,不可等闲视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坚持教育观念更新,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才观的影响

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活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格标准都有不同编号顺序的指向。人才观是人们对培养对象的一种理性认识,属于理想范畴,它同***治理想、社会理想以及对人性的理解有关。在古代社会,教育同***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教育的作用集中于***治方面。

《大学》一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要求培养的人才能够“明明德”,能够“亲民”,从而使个人和社会都能“止于至善”。中国古代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可清楚看出教育的培养目标带有明显的教育***治目的。中国从奴隶社会就通过“学在官府”的管理手段对学校加以控制,进而实现对受教育者思想的控制。在这种违背人性的教育观念下培养出的人缺乏个性和创新精神,也缺乏变革和抗争意识。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希望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士”,成“贤”,成“圣”。虽然有:“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汉刘向)“积财千万,无过读书。……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日,利于行耳。”(北朝颜之推)“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唐韩愈)“人家不必论贫富,惟有读书声最佳。”(唐翁承赞)“惟有吟哦殊不倦,始知文字乐无穷”。(宋欧阳修)“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宋程颐)“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宋朱熹)“书味在胸中,甘于饮陈酒。”(清袁枚)“读书何所求?将以通事理。”(清张维屏)等等如此圣贤之理,但却忽视了人的个性发挥,往往培养出来的“人才”,也使统治阶段大失所望。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的教育仍带有较重的泛***治化色彩,加之教育结构本身的不合理性,以致我国培养的人才存在相当的比例失调现象,培养的人才大多个性化思想缺失、创造性思维能力不足、思想僵化保守,严重地影响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一体化的系统,社会的全面发展,要求教育要培养各种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延续。按照同一类型模子铸造出来的人才,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延续。按照同一类型模子铸造出来的人才,是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应注重“个性化”和“社会化”的统一。既要求受教育者必须通过文化的养成实现个人生存的社会有序发展的目的,又要体现个性差异,实现社会中的创新和变革。

三、实现教育创新的基本构想

当今时代最突出的特点是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影响教育发展和人才成长的环境与过去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要深入探索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规律,更新教育观念,确立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教育观和人才观。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价值观

实现教育创新,首先要首力于思想的转变。树立现代教育价值观是实现教育创新的关键,教育不仅服务于***治,更重要的是它能动地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普遍规律。马克思特别指出它是培养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社会生产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基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与社会生产紧密相关。因此,教育本身的内容、形式及结构也越来越变得多样化。教育是***治的附庸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重道德,轻科学”是不正确的治学态度。教育应注重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求学生系统地学习科学知识、综合技术;进行动手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培养追求真理、创新、献身科学为人类造福的科学精神,同时,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做到科学和人文的有机整合,使现代教育焕发青春和活力。

(二)明确教育方向,发展创新的教育质量观

明确教育方向是顺利实现教育创新的有效途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发展创新的教育质量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变革。

1、改革教学内容,增强时代性。教育内容创新是教育创新的根本。近十年来,我国虽然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上不断变革,但总体而言,教学内容依然陈旧、落后,尤其是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活动能力等方面显得不足。近年来,许多国家都把教学内容、课程改革视为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的突破口。为加快教育创新步伐,推动教育现代化,我们的教育内容革新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吸收各学科领域的最新的科学成果,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体现出时代特色;

(2)学科内容要结构化,这便于学生掌握各学科知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法则,从而达到触类旁通、兴一反三的学习效果;

(3)课程设置要综合化,打破学科界限,加强学科的联系,开设综合课程,协调好各类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

2、变革教学方法,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传统的“注入式”的灌输教学就是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典型例子。改革陈旧教法,以“启发式”作为总的指导思想,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

3、完善教育组织形式,实现教杂技表演学形式的多样化。一些国家正积极改革,探索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如:班级教学、分组教学、个别教学等。目前,我国基础课程改革,将研究性学习纳入其中,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也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而实现教学组织形式的不断革新。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学生的特点来探索和寻求与之相适应的最优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实现教育创新的.必由之路。

4、革新教学手段和评价制度,注重评价的全面性。教育技术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保证。加强学校现代化教学技术装备,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是教育自身创新与发展的需要,也是科学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必然需求。

(三)更新培养目标,确立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观

我国教育要实现现代化,在重视基础知识传承的同时,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应成为我们主要的教育目标。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开拓型、创造型的人才,要求人们具有适应社会现代化的全面素质,即:

(1)具有迎接科技和经济发展挑战的选择、获取、吸收的行为方式和应变能力;

(2)具有自学参与社会活动和进行国际交往、人际交往的能力;

(3)具有基本文明修养、心理素质、审美情趣和发展个性的能力;

(4)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所以,学校教育应该培养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全方位、多层次、多类型的现代人才。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一方面有着独特的天赋,若施以适应其特点的教育,人人都可以成才。我国传统教学从来都是按学习成绩把学生分为好、中、差三等,成绩好的学生被视为“人才”,受到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成绩差的则往往受到厌披肩围巾弃,遭到批评或指责。在这种传统人才观的指导下,学生的个性完全被抹杀了。社会发展需要改变唯升学是人才、唯升学金融投资都能成才的人才观,确立行行了状元,个人能成才的人才观。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现代人才,应是贯穿于现代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

同时,实现教育创新必须改革教育评价制度。在评价主体上,除了教师的评价外,还应充分调动学校、家长和学生自身评价的积极性,形成评价主体的多校化与开放性。在日趋一体化的国际环境中,文化和教育不可能也不应该固守传统的一隅。在开放的世界中,中国教育应以宽广的胸怀,吸纳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洋为中用,将自身独特的文化经验纳入到全球性的视野中去,使民族性与全球化接轨,推进世界文明、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拓展

文化对教育有什么影响呢?

一、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二、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1、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特定时空中的文化构成了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对生存于其中的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发挥着强大的教育作用;

二是一定社会的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和课堂文化,对教育活动起着无形又强大的影响作用。

2、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

一方面它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这是它与文化构成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另一方面它的实践者及实践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特质,如思想观念、价值倾向和行为方式,这是它就成为文化本体。

由此可见,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在社会文化中具有十分特boxe殊的地位。一方面,文化通过教育活动得以传递和深化;另一方面,文化通过教育发展得以丰富。

本文发布于:2023-05-15 23:15: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7484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化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