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3-05-15 13:16:26 阅读: 评论:0

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会有考试,接触到试题,借助试题可以更好地对被考核者的知识才能进行考察测验。什么样的试题才是好试题呢?下面是整理的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滁州西涧①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淮中晚泊犊头②

[宋]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注】①《滁州西涧》作于德宗建中四年,当时诗人正在滁州刺史任上。②苏舜钦曾被诬陷,削籍为民,流寓苏州。此诗系诗人回苏州途经淮中时所作。

两首诗分别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诗作简析。

解析:分析诗为什么手机连上wifi却上不了网人人生态度的不同,可结合注释和春草、渡船两个意象,抓住诗中表现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词语,如韦诗中的“怜”“自”,苏诗中的“孤”等,结合具体内容展开分析。

答案:韦诗体现了诗人超逸脱俗、恬淡闲适的人生态度,诗人怜幽草,听黄鹂,处在一种极其安静闲适的心境之中,因而即使春潮春雨突然来袭,自也会和那个自横的野渡孤舟一样,处之泰然。

苏诗体现了命途多舛的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诗人于“春阴垂野”处欣赏“幽花一树明”的生机,于古祠孤舟旁看满川风雨、春潮奔腾的壮阔。压抑、孤寂的现状与壮阔、奋发的精神形成鲜明对比。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

临江仙

[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

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

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注】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解析:联系注释中的信息:遇人讥讽“大笑”,“后一举登第”,以及诗歌中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称自己“入高空”“赴蟾宫”,结合“看我碧霄中”等,可以总结出词人的人生态度:幽默、乐观、志向高远。注意不要只是空洞地下结论,要结合词句分析印证。

答案:①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

②侯蒙乐观自励志对联七字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鄙,而是想象成去“蟾宫”折桂。

③侯蒙志向高远。结局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3、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说你的看法。

解析:这首诗写舟行江上时诗人的见闻和感受。昨夜一场雨,且满江风浪,诗人便担心一夜过后可能青山绿树等美好风景受到摧残,可当诗人怀着疑虑不安的心态卷起“孤篷”时,却发现美景依旧。立足于诗歌内容,品味人生哲理: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是不可遏止的。

答案:(我的看法是)风雨是暂时的,风浪总归要平息,总会见到青山绿树,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

4、(2014浙江六校联考)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塞路初晴

雍陶

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

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

行子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请结合全诗分析最后两句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言外之意。

解析:品读尾联,从“喜闻”的内容,以及“闲看”的美景,可以判断出诗人对草原的热爱和对和平的向往之情。

答案:人们听说边疆无战事之后,悠然欣赏三三两两的游骑在秋日的草原上游猎。诗人借描绘傍晚塞外雨后的壮观***景,义正词严地告诫企***犯边的胡人,唐朝***队严阵以待,守护边疆,表达了诗人对草原的热爱和对和平的向往之情。

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共25分)

(请将以下第1&mdash笔记本突然关机;6题的答案选项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瘫痪(huàn) 踌躇(chóu) 家醅(pēi) 强聒不舍(ɡuō)

B、菡萏(hàn) 撺掇(cuān) 睥睨(bì) 义愤填膺(yīnɡ)

C、孪生(luán) 嗔视(zhēn) 愧怍(zu) 周道如砥(dǐ)

D、庇荫(pì) 宽恕(shù) 哂笑(shěn) 盘曲嶙峋(xú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更胜一筹 穷愁潦倒 销声匿迹 油光可签

B、海枯石烂 天衣无缝 土豆肉丸子津津有味 相形见绌

C、美味家肴 锲而不舍 锋芒毕露 味同嚼蜡

D、尽态极妍 狂忘自大 遮天蔽日 隐姓埋名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看到西宁市海湖新区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人们不禁赞叹:“西宁的变化太大了!”

B、在改革发展的新时代,我们年轻人要怀着目空一切的豪情壮志,敢于迎接任何

前所未有的挑战。

C、据调查:在各种不文明行为中,市民对不遵守交通法规乱闯红灯的行为深恶痛疾。

D、诵读经典对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提升学生修养,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是

不容置疑的。

4、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宁市快速公交的正式运营,极大地缓解了市武侠精神内交通拥堵。

(在“交通拥堵”后加上“状况”)

B、我国人工栽培牡丹的历史大约有三百年左右。

(删去“大约”或者“左右”)

C、在那壮美的青藏高原上,是我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

(删去“在”和“上”)

D、做为新时代的公民,我们要养成并且提高认真阅读的习惯。

(将“并且”改为“和”)

5、给下列新闻拟写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本报讯(记者 郑思哲)5月12日上午,省减灾委员会组织省民***厅、省卫计委、武警青海总队、省公安消防总队、省气象局、省地震局等成员单位和西宁市、城西区有关部门共60多家单位,在西宁市新宁广场开展“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

今年5月12日是第八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减少灾害风险 建设安全城市”。围绕今年“防灾减灾日”的主题,5月9日至15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省减灾委员会及有关部门将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开展防灾减灾文化及科学知识的宣传工作,并以社区、机关、学校和企业为平台,开展防灾减灾系列活动。

同时,在“防灾减灾日”当天,省内各市(州)、县也组织相关单位在本地区广场、中心街道,通过举办专题展览、发放宣传资料、组织消防平潭特产灭火演练、防灾减灾科普知识进社区、进学校等活动同步进行集中宣传。

A、我省在西宁市新宁广场开展“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

B、我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

C、我省开展“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

D、我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活动。

6、下列各项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罗曼罗兰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他认为当时的欧洲是一个需要伟人的社会,为此他写作了《名人传》。我们在初中阶段还学过其他法国作家的作品,如都德的《最后一课》、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等。

B、《水浒》作为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课文《智取生辰纲》就选自《水浒》。

C、《荷叶 母亲》的作者冰心,是我国现代散文家、小说家。《金色花》的作者泰戈尔,是印度文学家,1913年获诺贝尔奖。这两首散文诗都借助具体的形象歌颂了母爱。冰心的《繁星》《春水》是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而写成的。

D、“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篇幅一般不长。如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的《马说》、

一、语言知识与语言应用

第1题单选 依次在横线上填上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近年来,全省对乱收费现象进行了专项治理,加大了查处力度,使之得到了有效__________。

②然而,当地有关部门仍固执己见,坚持这种破坏历史文化遗产的“旧城改造”,__________ 在1998年拆除了遵义会议会址周围的大片历史建筑。

③北京的圆明园,自康熙四十八年起,先后__________ 了一百五十多年,荟萃了中外盛景,被誉为“万园之园”。

A、遏制 私自 修建

B、遏止 擅自 营造

C、遏止 私自 修建

D、遏制 擅自 营造

参考答案:D

第2题单选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他在国内体育界和社会上知名度都极高,在国际上也有较大影响,堪称炙手可热的名人。

B、美国***府准许石油公司在阿拉斯加天然公园里钻井的决定,引起国际环保组织怨声载道。

C、这部刚获得梅花奖的剧本深刻地揭示了新与旧、美与丑、文明与野蛮等错综复杂的矛盾。

D、对于房价在全国略胜一筹的北京来说,经济适用房的低价位无疑对工薪阶层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参考答案:C

第3题单选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工业经济海外联谊会第一批发展团体会员上百家、海内外理事近百人,已成为本市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群众社团。

B、文章中间某些方位的说明仍欠模糊,如“土地上”的表述不明,应该为“画面上部右侧”,这才能把“挖井人”的位置确定下来。

C、一条广告语的好坏,不仅在于文字的精致,构思的巧妙,还要考虑受众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

D、适度的自我批评,实际上是把心理之船停泊在一个平静的“码头”,而超越个人实际的高目标,则容易造成心理的失衡。

参考答案:D

第4题单选 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词义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倍增(成倍地增长) 倍尝辛苦 股份 恰如其分(办事的做法正合适)

B、毕露(全部显露) 毕恭毕敬 辨析 辩才无碍(泛指能言善辩)

C、雏议(自己的议论,谦辞) 雏凤展翅 假寐 不假思索(无须假装思考)

D、厉行(严厉实行) 厉精***治 精萃 出类拔萃(品德才能超出常人)

参考答案:B

第5题单选 选用下面的句子为文段填空,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湖上也好,山上也好,天空中也好,__________ , __________, __________ ;到处都在动,都是不均衡,是离奇变幻,是光怪陆离的阴影和线条的无穷的混合和错综,而万物之中却隐藏着宁静、柔和、统一和美的必然性。

①没有一丝完整的线条②没有一个同样的瞬间 ③没有一片完整的色彩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②③①

参考答案:B

第6题单选 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字的读音与所给的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片(pian) 片面 片刻 分片 片言只语

B、强(qiang) 强大 强制 坚强 强词夺理

C、供(gong) 供销 口供 提供 保证供给

D、仆(pu) 仆人 仆从 公仆 前仆后继

参考答案:A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0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建筑成为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首先是因为它凝聚着人类物质生产的巨大劳动,是人类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直接成果。建筑虽然起源于防寒、祛暑、荫蔽、安全等实用生活要求,但在建筑史上,人类对解决生活实用而付出的创作劳动却远远不如对非实用的方面付出的多。宫殿、庙宇、祭坛、陵墓、教堂、纪念碑、园林等,这些全部或基本上服务于精神生活的建筑,其成就远超过了住宅、作坊、堡寨等服务于物质生活的建筑。建筑形式、建筑风格的演变,往往是一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最敏感的见证。在西方,人们形象地称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历史”。

人对建筑的美感,客观上来源于建筑的形式,舒畅、别扭、恐怖、惊讶、幽静、轻松、肃穆……这是视觉反应的直觉情绪;质朴、刚健、柔和、雍容、华贵、纤秀、端庄……这就进入了初步的审美判断。所有这些主观的感受,无不是建筑的序列组合、空间安排、比例尺度、造型式样、色彩质地、装饰花纹等等外在的反映。但是这些感受(美感)又不是抽象的,其中往往包含着某些特定的内容,因而使得建筑的美感有可能突破单纯形式美的法则而深化发挥。

像秩序井然的北京城,宏阔显赫的故宫,圣洁高傲的天坛,诗情画意的苏州园林,清幽别致的峨眉山寺,安宁雅静的四合院住宅,端庄高雅的希腊神庙,威慑压抑的哥特式教堂,豪华炫目的凡尔赛宫,冷峻刻板的.摩天大楼……所有这些具体感觉形式,无不包含着深刻的历史因素,以及毕业季歌曲整个时代的民族的审美倾向,无不包含着悬念、感触、素养、格调等因素。建筑的美感是朦胧的,是抽象的,但又可以是具体的;是无声的空间凝聚,但又可以是有声有色的时间的延伸。

目前对建筑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甚至给建筑美学下一个定义也是困难的。但是,把建筑作为一项艺术冻鲍鱼门类,从它的艺术特征、它的艺术风格和它的形式美法则入手加以研究,无疑将有助于探索更为深入广阔的课题,例如,建筑美感的组成因素,特别是它的心理构成因素,建筑创作的形象思维特征,自然美与环境美的美学内容,形式美的形式与发展,等等。

第7题单选 在西方,人们形象地称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历史”,其原因是( )

A、建筑凝聚着人类物质生产的巨大劳动,是人类自觉改造客观世界的直接成果。

B、建筑服务于精神生活成就突出,其形式、风格的演变,常是一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见证。

C、建筑是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而对其具体观照会获得更多的美学感受。

D、建筑服务于精神生活,也服务于物质生活,两者都包含了历史审美因素。

参考答案:B

第8题单选 第二段中画曲线的句子“某些特定的具体内容”主要指的是( )

A、客观上来源于建筑形式的美感,既是直觉情绪,又是初步的审美判断。

B、所有的主观感受,都是建筑组合、尺度、式样、花纹等外在形式的反映。

C、建筑美感的深化和发挥大大地突破了单纯的形式美法则,从而获得更多内容。

D、建筑包含着深刻的历史因素,整个时代的民族审美倾向,以及悬念、感触、素养等主观因素。

参考答案:D

第9题单选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中画横线的词语,在内容表达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说明人们对建筑感受是具体的。

B、文章的第一段是从建筑美感的来源、具体内容、流变性三个方面阐述作者观点的。

C、本文结尾提出了作者的主张,要从建筑艺术特征、艺术风格和形式美法则人手加以研究建筑美学。

D、全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布局谋篇,叙议结合,有的放矢,充分阐述了当今建筑美学研究的课题缺陷。

参考答案:D

第10题单选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建筑美学的研究历史悠久,虽然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完整体系,但将来必定成为一门艺术性较强的新兴学科。

B、建筑美感源于形式,但随着时代向前发展,所有美感必将突破单纯的形式美法则而以升华。

C、建筑美感终会明确具体,并成为有声有色的时间延伸,从流动到稳定,从单纯到复杂。

D、建筑美学研究应该作为一项艺术门类,它必定有助于课题空间拓展、深入探索和建筑学健康发展。

参考答案:D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鲁迅路口(节选)

张承志

今年又一次去了绍兴。该看的上一次早已看过,若有所思的心里有些寂寞。城市正在粉刷装修;拆掉刚盖好的大楼,改成黑白的绍兴色。可能是由于天气的原因吧,这一回头顶是万里晴空,总觉景色不合书里的气氛。在鲁迅故居门口,车水马龙根本不理睬远路的游客;滔滔河水般的群众之流,擦着制作的假乌篷船一涌而过。我犹豫着,最后决定不再买票进去。

与其说是来再一次瞻仰遗迹,不如说是来复习上一次的功课。那一次在冬雨中,我们走过了一条条街道,处处辨认着遗迹和背景。那几年我潜心南方的游学,事先读足了记载,到实地再加上草***笔记。我辨认着,小街拐角坐落的秋瑾的家,青苔沾湿的青藤书屋,还有山***、会稽山、古史传说的夏禹陵。蒙蒙冷雨中的修学令人愉快,追想着那些日子,盼着再重复它一次。

虽然我明白这是一处危机潜伏之地。渐渐地我们终于明白了,这个民族不会容忍异类。哪怕再等上三十年五十年,对鲁迅的大毁大谤势必到来。鲁迅自己是预感到了这前景的,为了规避,他早就明言宁愿速朽。但是,毕竞在小时代也发生了尖锐的对峙,人们都被迫迎对众多问题。当人们四顾先哲,发现他们大都暧昧时,就纷纷转回鲁迅寻求解释。我也一样,为着私人的需要,寻觅到了这里。

同伴是本地人,对是否进去参观无所谓。我也觉得要看的都看过了,门票要四十元呢,或者就不进去了吧。路口上,车声轰轰人声鼎沸,不由你过分地斟酌徘徊。于是胡乱决定离开,心里一阵滋味索然。

就这样,这一次在绍兴过鲁门而未进。虽然脚又踩过这块潮湿土地,端详过秋瑾的遗墨,进入了徐锡麟的卧室,我没有迈过那个路口。我想保护初访的印象。冬雨的那一次我夹在一群小学生里一拥进了三味书屋,后来就亲身站到了百草园。那时的感觉非常新鲜,自己的小学生时代,以及自己孩子的小学生时代一霎间都复活了。那不是来瞻仰伟人的故居,而是回到自己的孩提时代。一股那么亲近的冲动,曾在人流拥挤中幼稚地浮现。从鲁迅家的大门口迈步,左右转两个弯,隔一两条小街,原来三百步之内,就是秋瑾的家。初次意识到这一点时,我心中不由一惊。他们住得这么近!……果然还是要到现地,才能获得感受。我不住地遐想。彼此全然不相识是不可能的,即便没有借盐讨火做过亲密邻里,也会因为留学一国彼此熟识。若再是朋友,就简直是携手东渡了。后来去了徐锡麟的东埔镇。冬月来时,以为东埔路远不易到达,这一回才知东埔镇就在眼前,公路水路都不消一阵工夫。这么说,我寻思着,***徐锡麟的家乡就在咫尺——这几个人,不但是同乡,而且是同期的留日同学。站在路口上,我抑制着心里的吃惊,捉摸着这里巨蟹和金牛配对的线索。一切的起源,或许就在这里?

第11题简答 作者专程来瞻仰鲁迅的故居,为什么过其门而不入?

参考答案:城市在粉刷装修,总觉景色不合书里的气氛。许多人以鲁迅为饭碗,使作者兴趣索然,全没有了当初的美好感觉。

第12题简答 冬雨中的那一次初访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文中为什么两次写那次初访?

参考答案:留下了新鲜而亲切的印象。两次写那次初访,一是为了与现实作对照,二是为下文由于失望而过鲁门而不入,结果获得了新的发现作铺垫。

第13题简答 文章结尾一句“一切的起源,或许就在这里?”从全文看,应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作者面对鲁迅故居路口的变化,追寻他选择文学创作之路的原因。他认识到应当从鲁迅的留学经历中寻找答案,鲁迅的选择应当与秋瑾和徐锡麟有关。

第14题简答 写出表现作者冬雨中初访绍兴时心情的词语。(至少写出4个)

参考答案:令人愉快,盼着再重复,感觉非常新鲜,亲近的冲动。

第15题简答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篇散文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作者不仅探寻鲁迅的足迹,也思考鲁迅的同乡秋瑾与徐锡麟可能对鲁迅的影响。

B、文章以“该看的上一次早已看过,若有所思的心里有些寂寞”开头,以“站在路口上,我抑制着心里的吃惊”结尾,表现了对鲁迅故居路口变化的不快。

C、文中对冬雨的那一次初访鲁迅故居的描写充满诗意,却不肯言明时间,是因为对作者来说时间并不重要,“那一次”的经历才是最宝贵的。

D、文章第三自然段说“但是,毕竟在小时代也发生了尖锐的对峙”。“小时代”是指鲁迅生活的时代,是相对我们生活的大时代而言的。

E、文章的标题“鲁迅路口”有深刻的寓意。在“鲁迅路口”,最能照出人们心灵的善恶美丑,也最能引发人们的深入思考。

参考答案: A C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9—20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试题。

早梅

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第19题简答 自古诗人以梅花人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个“早”字,请说说作者是如何突出“早”字的?

参考答案:寒”突出了早梅凌霜独开;“不知”和“疑是”是从人的感觉上写出此株梅花与众不同,早于其他梅树而“花先发”。

第20题简答 有人说王安石的“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和本篇可谓异曲同工,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同:张、王二诗都是先疑为雪,后知是梅。

异:张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王诗则从嗅觉上写出梅的香气,并由此判断出那不是雪。

五、阅读下面苗得雨的短诗,根据要求作文。

第21题简答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前,曾在海***担任要职。一天,一位好友向他打听海***在加勒比海一个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向四周看了一看,压低声音问:“你能保守秘密吗?”

对方答:“当然能。”“长方形周长那么,”罗斯福微笑着说,“我也能。”

罗斯福婉转地拒绝了对方的提问要求,既不伤害对方的感情,又保守了秘密。

请以“拒绝”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参考答案:略

本文发布于:2023-05-15 13:16: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7368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模拟试题   语文   答案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