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六义介绍

更新时间:2023-05-15 12:50:18 阅读: 评论:0

诗经六义介绍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以下是收集整理的诗经六义介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诗经六义介绍 1

风、雅、高校夏令营颂

《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风”本是乐曲的统称。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

比较常见的目,如《关雎》、《蒹葭》、《桃夭》、《定之方中》、《柏舟》、《君子偕老》、《伐檀》、《硕鼠》、《伐柯》、《东山》、《鸿雁》、《灵台》、《氓》、《七月》等。

对于《雅》的认识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rd清明防火quo;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也有人说“雅”与“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称呼。还有观点认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乐。《雅》共105,分为《大雅》31和《小雅》74。《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的,有讽刺弊***的。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但是没有情诗。

常见的目如《采薇》、《鹿鸣》、《江汉》、《思齐》(前两属小雅,后两属大雅)等。

《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其中《周颂》31,认为可能是西周时的作品、多作于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鲁颂》4,认为可能是鲁僖公时的作品;《商颂》则认为是春秋以前宋国的作品。

常见的目如《我将》、《有客》、《玄鸟》等。

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比”是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兴”是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京东退款比”的佳例。“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时间都去哪儿了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

“赋比兴”的观念在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不断积累,先由《周礼·春官·大师》总结:“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汉代《毛诗序》的作者,根据《周礼》的说法提出了“诗之六义”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

风、雅、颂是属于《诗经》的文体分类,赋、比、兴则没有说明。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意思是前者是诗的作法,后者是诗的体裁。一般说,赋、比,都比较清楚,兴就有疑问,后人的解释分歧很多。至今也没有定论。刘勰所谓“风通而赋同”,即风雅颂相通,赋则作为诗的一般表现手法,“通正变,兼美刺”,也是相同的,这些都比较好理解,惟独比和兴问题,历代解释很多。概括起来大体上有三种解释的方法,即***治的解说、语言的解说和文学的解说。

诗经六义介绍 2

据古籍记载,我国古代有“采诗”的制度,就是由中央主管诗歌、音乐的官员——太师,负责征集各地民歌献给君主,以考察民情、***绩。《礼记·王制》说:“天子五年一巡守”,“命太师陈风(介绍民歌)以观民风。”说的就是“采诗”。

旧说古代全国采来的诗歌,加上各诸侯国贵族的献诗,以及王朝宗庙里的祭歌,有3000首之多,孔子从中选取305首编为《诗经》。但是据《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记载,吴国公子季札访问鲁国考察周乐,鲁国太师开音乐会招待他,所演唱的歌全在三百之内。可见早在公元前544年以前,《诗经》已经定型了。季札访鲁时孔子才八岁。可见《诗经》并不是孔子编定的。孔子说过“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的话(《论语·什么样的鼻子子罕》)只是说他整理过《诗经》乐曲而已。

《诗经》有今古文之别。《汉书·艺文志》著录的“《诗》:经二十八卷(鲁、齐、韩三家)”,是今文经;“《毛诗》二十九卷”,是古文经。此外还著录有各家诗说十来种。其中今uasb工艺文经诗说除《韩诗外传》以外,均已亡佚;古文经诗说有《毛诗故训传》30卷,即《十三经注疏》所收今本《诗经》。

按照传统习惯,读《诗经》先要明白“六义”天麻的功效和作用。所谓“六义”,就是“风、雅、颂、武秀君赋、比、兴”这六个概念。其中,“风、雅、颂”说的是《诗经》所收诗章的乐曲类别(也就是诗歌的类别);“赋、比、兴”说的是《诗经》所收诗章的写作技巧。下边分别介绍。

《诗经》的乐曲(诗歌)类别:风、雅、颂。

风:就是地方歌曲的意思。因为主要是从各诸侯国征集来的民歌,所以又叫“国风”。共有15个地方,所以又叫“十五国风”。它们是:“周南、召[shao绍]南、邶[bei贝]风、鄘[yong拥]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bin宾]风”,共160首。这些地方大体在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以及湖北北部,主要是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带。

雅:就是正规乐曲的意思。其中又分“小雅”、“大雅”,合称“二雅”。其中大多是朝会、饮燕、典礼等正式场合演唱的诗歌。歌词多为上层人士所作,有些诗还留下了作者的姓名。 比如《大雅·烝民》中有“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之句,可知是周宣王时辅***大臣尹吉甫的作品。“雅”大体以10首歌为一组,叫做“什”。“大雅”计有《文王之什》、《生民之什》、《荡之什》(11首)。“小雅”计有《鹿鸣之什》、《南有嘉鱼之什》、《鸿雁之什》、《节南山之什》、《谷风之什》、《甫田之什》、《鱼藻之什》(14首)。总计“二雅”共105首。

颂:就是赞颂曲(颂歌)的意思。有“周颂”、“鲁颂”、“商颂”三类,合称“三颂”。“周颂”大体是西周的祭歌。“鲁颂”是春秋时代鲁国的祭歌。“商颂”是殷商后人(宋国)保存下来的祭祀先祖的祭歌。“周颂”有《清庙之什》、《臣工之什》、《闵于小子之什》(11首)。“鲁颂”只有四首。“商颂”只有五首。“三颂”合计共40首。

除以上“风、雅、颂”305首诗歌之外,“小雅”里还有六个有目无词的诗题。它们是:《南陔〔gai该〕》、《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这是六支用乐器演奏的曲牌名,叫做“笙诗”。有的书记载《诗经》有311首诗,那是连这六个曲牌也算在内了。《诗经》的乐曲类别,即这个诗集的结构,大体如此。

《诗经》的写作技巧:赋、比、兴。

赋:就是开门见山,直接叙事或抒情。乡村音乐如:“彼狡童(美少年)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郑风·狡童》)直接唱出女孩子相思之苦。

比:就是以比喻的手法叙事或抒情。如:“关关雎***〔jujiu居究〕,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qiu求〕。”(《周南·关雎》)用水鸟的求偶,比喻青年男女的'爱情。兴:维生素b1功效就是先写景、状物,以引起连想,从而叙事、抒情。如“蒹葭[jianxia坚霞]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su素]洄(逆水)从之,道阻且长。溯游(顺水)从之,宛在水中央。”(《秦风·蒹葭》)这首诗先描写秋景的苍凉,从而引起对远方人的思念。 《诗经》的“赋、比、兴”三个字把诗歌的写作技巧作了最简要的概括。

“六义”的理论源于《周礼》的“六诗”。《周礼·春官宗伯》:“太师掌六律、六同,以合阴阳之声……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六诗”到《诗经》序里改称“六义”:“先王以是(《诗经》)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六诗”和“六义”的次序可能因错简而混杂起来)

“风、雅、颂”和“赋、比、兴”本来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把这两者合起来统称为“六诗”或“六义”,是不大科学的,所以孔颖达在《毛诗正义》里特别作了如下的辨析:“‘风、雅、颂’者,诗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非别有卷也。”

孔氏用“大小不同”来区分这两个范畴固然不对(应该说标准不同),但他用传统的“体用”观念来区分“诗之异体”和“诗文之异辞”,说得还是很明白的。而且从他“非别有卷也”的话来看,孔氏分明也觉察到这种分类用的不是同一标准,但是碍于诗序的权威,也就只好强为之说了。

本文发布于:2023-05-15 12:50: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73627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诗经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