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精选25篇)

更新时间:2023-05-15 09:25:42 阅读: 评论:0

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精选25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精心整理的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精选2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 篇1

黑夜中的一盏灯,将会照亮前方的路,给那些沉沦、迷茫、痛苦的人指明前进的方向。

当克里斯朵夫成为一名少年后,他人生的又一幕开始上演。当一颗稚嫩的心在弥漫着黑夜的幻觉的浪潮中涌动,当情欲的巨潮把思想卷走,再把那心狠狠的拍打在荒唐的暗礁上,那颗稚嫩的心早已斑驳,陷入了***的深渊,在黑夜的深渊中打转。

克里斯朵夫经历了几次爱情,却都以失败而告终,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爱别人的人得不到别人的爱。之后他又遇上了阿达,也许没有获得的爱才能更让人刻骨铭心,阿达身上的缺点令克里斯朵夫恼怒;而她对克里斯朵夫思想的践踏,使他最终痛苦的离开了她。克里斯朵夫陷入了黑暗,陷入了令人作恶的烟草味道与残羹剩菜的味道中间,又犯了酗酒的毛病,四周已黯淡无光。

一盏灯的出现,照亮了前方的路,让疲惫的心看到了曙光,挣脱了深渊,看到了满天繁星。高脱弗烈特对克里斯朵夫的一席话,敲醒了他,让他看到自己正像他父亲那样沉沦下去,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结局,父亲的那句“别瞧不起我”和舅舅的指引,使他醒悟,开始了他的反抗。

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 篇2

做事不要太绝对,凡事留一线,有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不要让自己陷入绝境。

克里斯多夫,年纪轻轻,意气风发,有着横溢的才华,大公爵的宠爱,大好的前程,周围的人无不是恭恭敬敬,赞不绝口。这就让这个稚气未脱的孩子变得骄傲自满。他痛恨德国人的“虚伪”,殊不知这才是这个社会的生存法则。他随意批评他人的“过错”,——他认为不正确的地方,不论在谁面前都失去了那份恭敬,那份谦虚。

他甚至可以在亲王们夸赞某个艺术前辈时,去诋毁他们,诋毁那些音乐成就远高于他的大师,换来的是大公爵冷冷的回答。“听你的话,先生,有时人家竟会疑心你不是德国人。”这也就注定了他人生一次巨大挫折的开始,也使他的性格发生了“质”的变化!

但毕竟克里斯多夫有着过人的音乐才华,即使他狂傲,社会的主流都在孤立他,但总会有人欣赏他的才华,为他所倾倒。可现实中的我们有什么呢?我们所谓的特长也只是强于身边的人而已,只是爱好。我们没有狂傲的本钱。做事之前一定要想清后果,权衡利弊,为自己留好后路。否则,我们不一定会像克里斯朵夫一样浴火重生,而会越陷越深,最后走向灭亡。

在生活中,要学会谦虚,懂得尊重他人,知道不能随心所欲发表言论,吸取克里斯多夫遭遇挫折的教训,少走弯路,做事留一线,顺利地走上人生巅峰!

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 篇3

当我们还在11岁时,仍无忧无虑的玩耍,而克里斯多夫却早早地肩负起重任,他发誓要凭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去解决困难,面对令人气愤而烦躁的工作和贵族时常的羞辱,他选择忍受。

然而他内心的愤怒和想法却无法得到家人的理解,之后老约翰也去世了,这对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这对于本就孤独的克里斯多夫无疑是晴天霹雳。身为一家之主的曼希沃反而更加肆无忌惮,这使他陷入了无底的黑暗。正是由于这些不同于一般同龄人的生活经历,导致了他渴望着爱情、亲情和友情,比一般人更加渴望,这时,奥多出现了,无疑是黑暗中的一缕光。

奥多的出现,唤醒了他们久违的童真,把克里斯多夫麻木的心灵重新注入了活力,让他仿佛看见了生活的希望。于是他开始像孩子一样幻想,幻想他们在一起的时候的样子,把对方理想化,把对方看成生命的全部。等到又见面的时候,却又无法敞开胸怀,但最终又回归了自然。正是因为太过压抑而突然释放,导致了他们错把友谊当成了爱情,最后又因为互相猜疑及强烈的占有欲使他们暂时分开了。

即使如此,奥多在克里斯多夫少年时的影响仍是十分巨大的,他使克里斯多夫从黑暗中看到了曙光。

读狐狸怎么写《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 篇4

在父亲去世前的那几天,爱情的失意肆意的践踏他引以为傲的理想。这便是现在的他,克里斯多夫,可以为了所谓的分手,连最爱的音乐也懒得提及,把自己装进了自己编织的套子里不想再面对这一切。

父亲还是去世了,那面孔同祖父当年如出一辙,生前壮硕如牛死后如秋叶一片,此时的他,什么爱情,什么弥娜,什么骄傲的挚爱的音乐,都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

他就那么看着看着,仿佛看到了多年后的自己,由牙牙学语到化成一具尸体。哦,天哪,那该是怎样悲惨一生,直到终结竟然没有任何值得人们铭记自己无悔的事或人。那该是怎样的虚无,抑或是怎样的后悔,那仅有奏响华彩乐章的机会被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

“他看到人生是一场无休,无歌,无情的战斗。凡是要够的上能称为人的人,都得时时刻刻向无形的敌人作战。本能中那些至人死命的力量,乱人心意的欲望,暧昧的念头,使你自己堕落毁灭的念头,都是这一类的顽敌。他看到自己差点儿坠入深渊,也看到幸福与爱情只是一时的欺罔,为的是叫你自己精神解体,自暴自弃。

与我,又何尝不是又一个克里斯多夫。面对成长,事业,爱情,金钱,名利,这一切已经面临将来也不可避免的业障,怎么去处理,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答案已经不重要。做一种子,发好芽,每一片叶子都极尽丰满,在最灿烂的时刻开出最耀眼绚烂的花朵。等到秋天结出累累硕果,即便是化作泥土也要滋养来年的希望。

是的,我已经发芽,正在努力吸取大地的滋养,长好每一片叶子,等待开出人生的第一朵花。

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 篇5

创新,究竟是超于当代的产物,还是一种无稽之谈?

——题记

被奚落的创新,被冷落的乐曲,毫无生机的观众,克里斯多夫的创新,让人难以理解。那么,创新,究竟应该怎样?

提及创新总是会在大脑中想到各种火是奇怪,或是高端的事物。也正是这些创新,在推动社会向前一步一步的发展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但是,创新也是需要有一定的分寸的,有一些属于超于当代的产物,即使一时不会被世人接受,但是总有一天会被理解;还有一种,则是一种无稽之谈,至始至终不会被后人所认同。

举个最常见的例子,相信每个人都用过智能手机,超大的屏幕,炫丽的动画效果,简约的风格,对每一个人都有极强的吸引力。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在大屏多点触控手机这种理念刚刚被提出来的,很多人对此根本不抱任何希望,认为这种产品不会被热销。批评手机缺少物理按键,会不方便输入操作;批评手机屏幕过大,容易破碎;批评手机造价太高,性价比很低等等。但是,如潮水的批评在iPhone4的出世后都烟消云散了,首日销售超过60万部,看起来大家都很喜欢。这种创新,把我们的生活带入了一个大屏多点触控的时代。这就是一种超越当代的伟大创新。

但是,克里斯多夫的那种创新,似乎更像是一种无稽之谈。

他刻意的创新,让观众们无法理解,演奏结束,等来的不是嘘声,更不是掌声,而是一片静默,毫无生机。一个音乐家最可悲的不是被创作的音乐被否定,而是观众听过之后没有丝毫的反应,得不到任何评价。这种创新,就像是一种无稽之谈,始终不能被人理解。

所以,创新,超于当代固然好,如果变成无稽之谈,就不好了!

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 篇6

一个人想要成长,想要成熟,那么最先发生转变的就是思想。把自己脑海中所存有的一切事物重新审视、重新定论。毋庸置疑,小约翰克里斯多夫正处在整个人生重要的转折点。

在经历了两次感情上的挫伤后,他还是对一切事物以一个崭新的角度去思考,去评价。把他以前崇拜的、仰慕的、视为经典的曲目重新定位。这一次他把整个世界弄了个底朝天

他把旧时的经典曲目认为是保守的、迂腐的;把新出的曲目视为激进的,不合时宜的;把女歌唱家充满情感的演奏视为矫揉造作;把指挥家的一成不变看做死板;把观众的鼓掌当做对低俗事物的信奉……一切的一切让克里斯多夫觉得不爽,相对周围的一切持批判的态度。当然他的事业,他的曲目,以经大不如从前了。但是这又怎么样?有谁能阻挡住他思想的转变,思想的升华。克里斯多夫的成熟,的成长。是阻挡不住的。他只是通过哪些批判来告示这个腐朽的世界,我,成熟了。

的确,一个人思想的转变预示着一个人的成长。无论思想如何的转变,最终都是朝着一个方向去演变——越来越成熟。就像我们自己一样。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追求。

小时候的我们,觉得看动画片就是追快乐的时候;父母带我们上公园就会高兴的晚上睡不着;每天都有吃不完的零食就是我的唯一追求。上小学后,能够有个好点的初中就是我们的目标;初中时,拼尽全力有个好高中是我的梦想;现在我,拼死拼活能够考上理想的大学就是我的理想……

空暇时间,回味起自己的逐梦过程:儿时的追求;童年的目标;少年的梦想;青年的理想。一直在转变,而我们也一直随之长大,成熟。

所以说,一个人在思想上固步自封,永远就不会有长进。因为思想的前进就是你在人生之路上的前进。

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 篇7

许多作家,词人写出很多作品,而从未有一篇为人关注,他们在失落沮丧的同时却仍在无休止的循环着,他们依旧写着编着,他们从不知道,读者对他们所作的作品从未有任何感触,在读者的心里完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理所应当的成为了压在箱底沉默于世的。这便是言之无物。

”言之有物“这个道理是《约翰克里斯多夫》中小约翰的舅舅教会我的,高脱弗列特虽只是一个不懂艺术的小贩,从未接触所谓的上层人的生活,而他所唱的曲子却使得小约翰为之着迷。不用作者特别说明我们也能够知道,高托弗列特唱的一定不是什么高深的充满技巧的曲子,也许只是前人留下的,以及来自自然的普通的歌。这些歌或是记叙了前人的历史,或是表现了自然生物的美妙,它们各不相同却有着共同点:内容丰富。我想这也就是这些曲子能被传唱的原因。小说中提到小约翰曾让舅舅听自己作的曲子,这些曲子曾让他在祖父那里收到了夸奖在舅舅口中却成了无聊的东西。舅舅的要求并不高,不是华丽的辞藻,炫耀似的技术,言之有物就够了。

言之有物,我认为人们常说的灵感一词有相近之处,人有了就灵感,就是有了想表达的东西,当他把灵感注于创作,一件独具匠心的富有灵魂的艺术品便形成了。

小说中还提到祖父的创作,我认为他的创作只是为了创作,他工于名利,却无法找到自己的定位,他写的东西东西只能深藏在柜底,他所谓的作品只是单调的符号而已,内涵是空的,听得人听过一遍后马上忘记了。这不禁使我想起古代诗人与现代某些诗人的差距,古人的诗有离愁,有感秋,有立志,有咏物,读过后在心中总会掀起不小的波浪,而如今某些诗人除了表面的形式还能使他们的作品称之为试,其他诗的特质都不见了。

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 篇8

我对于《约翰克里斯多夫》这本书的喜爱,虽说达不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程度,但也可以说是爱不释手,书的主人公那艰苦卓绝的音乐生涯和丰富多彩的感情生活都深深地影响到我。

约翰克里斯多夫出生在莱茵河畔的一个小城,他们家是一个受人尊敬的音乐世家,祖父曾是王府乐队的总指挥,父亲经常酗酒,母亲善良却怕事,以致家境逐渐败落。

约翰克里斯多夫虽长得不好看,但是精神世界极为丰富,对新奇世界的憧憬、对人世的向往使他从小就萌发了做大人物的想法,后来不负众望成为了万众瞩目的天才。其实本书的作者罗曼·罗兰天生是个音乐家,后来阴差阳错走上了文学道路,于是他只能用文学形式表现音乐,可想而知音乐在本书中占的分量。

一、音乐世界

他对音乐的兴趣是由他祖父培养的,后来他父亲发现了他的音乐爱好,于是天天逼他练琴。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虽然这让他对音乐厌恶透顶,但同时音乐已占据了他的内心世界。书中具体描写了祖父和舅舅在他的音乐道路上对他的帮助,比如祖父留心随时把孙子很长的曲调整理起来加入伴奏,取名为《童年遣兴》。并帮他呈报宫廷开了专场音乐会,后来大公爵给了约翰克里斯多夫“再世莫扎特”的夸耀,这使他受到了莫大的鼓舞,也为他的成功音乐道路埋下伏笔。其实在整部小说中,作者却没有对约翰克里斯多夫的音乐作细节描写,也没有将音乐定格在特定的形式和层次上,这正是需要读者需用心去阅读其内涵。

曾经很多人说约翰克里斯多夫是贝多芬的化身,罗曼·罗兰自己却说约翰克里斯多夫是贝多芬式的英雄,他那曲折的一生为他所创造音乐增加了现实感。从书的开篇约翰克里斯多夫就是被河流、大风和大钟唤醒,而后,音乐又伴随了他整整一生,使他超凡脱俗、卓尔不群,帮他克服了人生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惊心动魄,可歌可泣,最终又辅佐他的心灵复归平静的大海,又使他顺利抵达人生的彼岸,所以音乐在此书中占的比例是可想而知的,纵然我们无法拥有那超人的音乐天赋,但是我们能从他追寻音乐的道路中体会到自信、自强。

二、感情世界

约翰克里斯多夫是一个感情极为丰富的人,是正义感和爱的合体,他的感情丰富多出于他特有的冲动和心肠太软的弱点,得别是对待爱情上。先是学生弥娜,但是由于弥娜的母亲的关系,两人被迫分手,又是阿达的背叛,再是萨皮纳和葛拉齐亚的离世,细数他的爱情经历好像都是悲剧收场。爱情的打击还未在内心平息,父亲又醉死在沟里,弟弟都外出打工,他只有与母亲相依为命……

于是约翰克里斯多夫消沉了下去,我庆幸他消沉下去因为他是一个人,有肉体、有感觉、有灵魂的人,我又庆幸他没有永久的消沉下去,在他舅舅的帮助下他找回了自己。说到他舅舅其实还有他的母亲都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易莎——他的母亲和他之间的感情,作者是大手笔的细节描写,在中国历史上有二十四孝的典故,那么外国故事中约翰克里斯多夫的孝顺之心也达到了超乎寻常的境界,特别是他冒着生面危险回国陪母亲最后一晚,那一幕不知会牵动多少人的心弦,让多少人的心灵颤动。当然在那不可忽视的亲情中不会少了舅舅,虽然作者没着力用事例印证约翰克里斯多夫对舅舅高托夫列特的敬爱,但是作者在字里行间说明了舅舅在约翰克里斯多夫音乐、生活中的作用。

爱情,亲情都说了当然不能忘记友情,奥利维出现在一个最平静的时期。如果硬是要分的话,约翰克里斯多夫属于理想者,奥利维是现实者,他们两个在这方面结合得相当完美,因为他们彼此拥有如此纯洁的友谊而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约翰克里斯多夫将这份友谊看得比爱情更重要,因为他大胆让爱,将心仪的女孩让给奥利维并参加了他们的婚礼,而且约翰克里斯多夫为了奥利维改掉了自己几十年粗声大气的习惯,为了奥利维去跟别人决斗,可以说是为了朋友能上刀山下火海,可谓两肋插刀。当然他会得到朋友的回报,奥里维一直是他精神的支持者,甚至最后为他付出了生命,可以说没有奥里维就没有交换爱约翰克里斯多夫事业的颠峰。其实他那丰富的情感源于情感的冲动和心中的那份坚守的正义感,这既是他的优点又是他的致命弱点。他甚至为了搭救姑娘而杀死警察,最后不得不因此过上逃亡的生活,又甚至为了一个只有一面之缘的女孩去揭示一个不应该由他来负责的误会。当然他的情感升华到最高境界就是爱国情感了,他的血管里流动的家居风水布局图解是沸腾的日耳曼民族的血液,所以即使在逃亡的过程中也始终不忘他的祖国。

三、精神世界

虽然丛书的开端一直到结尾,约翰克里斯多夫那份坚守的精神一直打动着我,那份坚持在中国就是“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小的时候受人欺侮从来没有屈服,而后来他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出于对音乐的尊重,竟然对一个唯一肯雇佣他并付给他丰厚薪水的公爵说“我绝不是您的奴隶,我爱说什么就什么!”他毅然辞去了那份优厚的工作。在音乐中他会手舞足蹈,心潮澎湃,但是他自己的世界是单纯、宁静的,直到晚年,他和葛拉齐亚的爱情才是真正的自由。不幸的是,最终葛拉齐亚还是先离他而去,读到这里也不尽让人潸然泪下啊!

夜静得出奇,只能听到窗外呼啸的狂风。合上《约翰克里斯多夫》,突然心中如释重负。或许我们不会有约翰克里斯多夫那么艰苦的音乐生涯,也不会有约翰克里斯多夫那曲折坎坷的命运,虽然约翰克里斯多夫离我们远去,但就如同罗曼·罗兰所说“他用重生代替了死亡”,这是精神的重生,像约翰克里斯多夫的那句名言“我曾经奋斗,曾经流泪,曾经创造,让我在你的怀抱中歇一歇,有一天,我将为新的战斗而生”,这句话一直会燃烧在每一个喜欢约翰克里斯多夫的人的心中。

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 篇9

读到克里斯多夫对他的邻居之一---奚尔曼太太所产生的影响这里,很有感触。

这个不幸的女人死了丈夫,一年后又没了女儿,和婆婆住在一起,她沉浸在失去女儿的悲伤中,几乎是个‘活死人’了:“深色的眼睛没有光彩,没有表情,有时射出一道黯淡的阴沉沉的火焰,照着她蜡黄的扁平脸和瘪陷的嘴巴”。

首先是克里斯多夫的音乐无意中触动了她,她早已枯涸的眼泪再次流了出来:“音乐好比雨水,一点一滴地渗透了她枯萎的心,它又活过来了。”

即使如此,她也并不想认识克里斯多夫,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一件小事彻底地融化了她心里的坚冰……

喜欢和克里斯多夫一起玩的孩子们在经过奚尔曼太太家时,有个孩子对她的妹妹说:“轻一点,吕塞德,你知道,克里斯多夫说过,别打搅那位伤心的太太。”于是,另一个变放轻了脚步,低着声音说话。

奚尔曼太太终于忍不住去抱孩子们;对她们笑,虽然她的笑有点僵硬,因为她没有笑的习惯了;她跑出去对着孩子们说些突兀的亲热的话,正如作者所说:“……她生活的本能与爱的本能都已经苏醒,再也压不下去了。”

之后,在华德莱先生突发心绞痛不幸去世后,他的义女,那个以后毫无依靠的女孩子在奚尔曼太太的争取下,由她抚养了,这下她彻底地从往日的不幸中走了出来,带着那个女孩离开了巴黎,去乡下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你看,在之后,克里斯多夫在奚尔曼太太说他救了她,他还懵懵的,不知何故。

好多时候,你一句善意的话,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眼神,一个不经意的小动作,一次不在意的善举……或许真的可以救一个人。

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要吝啬你的善意,照亮了别人,更是照亮了自己……

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 篇10

在假期中经同学的推荐看了《约翰克里斯多夫》,在我看来它是一本励志的好书。喜欢看《约翰克里斯多夫》,喜欢看他在成长的那一段中经历的混沌、暧昧、矛盾和骚乱。克利斯多夫象年轻的西格弗里德一样,天真、专、,过激、横冲直撞的去征讨当时的社会的与艺术的谎言,挥舞着堂吉诃德式的长矛,去攻击骡夫、小吏、磨坊的风轮、和德法两国的节场。顽强的意志,簇新的天才,被更趋顽强的和年代久远的传统与民族性拘囚在樊笼里。他在和社会奋斗,和过去的历史奋斗,更得和人类固有的种种根性奋斗。一个人唯有在这场艰苦的战争中得胜,才能打破青年期的难关而踏上成人的大道。儿童期所要征服的是物质世界,青年期所要征服的是精神世界。还有最悲壮的是现在的自我和过去的自我冲突:从前费了多少心血获得的宝物,此刻要费更多的心血去反抗,以求解脱。他周身晃动着贝多芬的火苗,从莱茵河大步地燃烧过来,又在法兰西继续着他***的气息。

在学生时代浪漫的我也许不能完全理解,像约翰克里斯多夫一样生活有多么困难,像他火一样渴望美和爱情,无论任何险恶和遭遇都不能阻止他心中不泯的理想有多么困难。工作几年,活生生的现实经历后读他,除了激情与斗志,更多地体察到了约翰克里斯多夫那脆弱柔软的心。期待一个华丽的人生,即使受苦,奋斗也值得骄傲,即使苦难也富有诗意。现在我终于相信,所有苍茫悠远的往事总不免消失于虚空,无论经过怎样的悲喜,对大部分的人来说全部努力最终都不过只是完成了普通生活,而苦难就是苦难,通常没有任何正面意义。即便是靠着自由的热情和意志生活的约翰克里斯多夫也会弹一首他的死敌勃拉姆斯的一首曲子。并唱着:“我感谢你曾经爱过我,希望你在别处幸福。”

不记得是谁说过,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所以在你要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消你能不断的自拔与更新。

但愿克利斯多夫能成为更多人的一个坚强而忠实的朋友,在人生的考验中成为一个良伴和向导。使大家心中都有一股生与爱的欢乐,使大家能不顾一切的去生活,去爱!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泪水随情节随人物感情而流泻——这是真正的精神洗礼。他不曾离去,一直和我在一起,他是用重生代替了死亡。正如结尾他对孩子们说的:“咱们到了,哎,你多重啊!孩子,你究竟是谁?”孩子回答:“我是即将来到的日子。”

我不能准确地形容出自己对《约翰克里斯多夫》的感受,只感到他带给我的感动、启示和力量是以前任何一本书都未曾有过的。或许,我能从心底挤出“强者”两字来做一个笨拙的形容,但书中处处洋溢的奋斗、抗争和苦痛又怎能简单地用“强者”一言概尽。对一个艺术家来说,获得更多人对自己作品的认同,可能就是他对成功的定义,也是他为之奋斗的终极目标。但对克里斯多夫来说,这并不是全部。他虽然和其他人一样,渴望获得到社会,至少是音乐界的承认,但他更大、更强烈的渴望却是对艺术、对真理的追求。为此,他所做的一切,包括了他的音乐和他对巴赫、舒曼、瓦格纳等作品的批判,被当时的社会看作是离经叛道而加以排斥。正如傅雷所说的“为了精神的自由丧失了一切物质上的依傍”。但克里斯多夫所做的一切并不只是年轻的冲动,对传统的抗争始终充斥着字里行间,始终伴随我的英雄一生的坎坷历程。或许,是因为我有不少朋友,所以我不能很好地体会克里斯多夫对奥多、对奥里维那近乎爱情的友情。但每当我合上书,问自己:我真的象克里斯朵多那样虔诚地对待每一段自己的友情了吗?我真的获得了象克里斯多夫和奥里维那样互通心灵的友谊了吗?我真的能象克里斯多夫那样将友谊升华到完全无目的、无功利的境界吗?。我在克里斯多夫高大的身影下低下了头。

对于克里斯多夫晚年的转变,记不得在哪一本书中曾经看到过这样的评论:“他万念俱灰,躲避斗争,向现实妥协。”“他不仅和原来的敌人和解了,而且反过来讥笑从事反抗的新的一代。”我觉得,作出这样评价的人并没有真正地体会克里斯朵夫的斗争精神。克里斯朵夫对青年人的反抗精神从来未曾否定过,他始终是带着赞赏的眼光看待青年人的反抗和斗争,他觉得,在斗志昂扬的年轻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但对传统的反叛,是必须建立在对传统了解的继础之上,克里斯多夫反对的正是那种不顾一切的盲目斗争。而这,正是饱经风霜的长者的睿智。在克里斯多夫心中,始终存在着两个灵魂:“一颗是受着风雪吹打的一片高原,另外一颗是威震着前者的、高耸在阳光中的积雪的峰尖。”

中国的古语说:胜人者力,自胜者强。在全书中,我最为欣赏的就是克里斯多夫晚年的转变,他在这里真正实现了对自我的征服,完成了一个对新的自我的塑造。我想,这可能就是罗曼·罗兰将最后一章命名为“复旦”的缘故吧。怒涛翻滚的黄河奔腾千里,最终注入了大海,在这里找到了自己永恒的家园。如果结合罗曼·罗兰另一巨著《巨人三传》来看,我觉得,永不妥协、永远战斗的贝多芬正是青年克里斯多夫的真实写照,晚年的他则处处闪烁着托尔斯泰宽容、睿智的身影,而他一生对爱情、友情、生活的坎坷追求又与米开朗琪罗如出一辙。罗曼·罗兰将三位巨人的伟大结合在一起,塑造出一个永远的强者——克里斯多夫,我的英雄!

同样是写英雄,同样要让人励志,但《约翰克利斯多夫》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及《牛虻》等等,都有着天壤之别。要我说出理由,我只能这是感觉,阅读后的感觉,是对初恋情人的懵懂感觉,无需解释,无需强调。

不同的受众对故事有着不同的感悟。在这哥盛夏,我躲在小屋子里读《约翰克利斯多夫》,被罗曼·罗兰强烈的操控着。跟着他的笔端而犹如电影镜头一般不停地飘移着,跟着他的主人公在不同的地点奔走,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社会环境抗争。作者用他的人物,表达和阐述着自己特定的、冷静的思维状态,并以此来操纵读者的感情。而我自己只能在作者营造的让人不得不接受的的沉闷的气息中,酸楚地感受到暗藏的涌动与激情,也感受到主人公身上那些属于自己的影子。或是悲愤,或是冲动,或是怜悯,或是萌蘖。

在写下这篇短短的读感时,我又深刻的体会到康德说过的一句话: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个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另一个是我们心中的崇高的道德准则。

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 篇11

我欣赏《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什么呢?很多,比如情节,比如人物,比如语言。但是,许多时候,读书不是读情节,不是读语言,只是读一种感觉,一种感受,一种能撼动你心的真情。我从克里斯朵夫的世界里,感受着一种熟悉而又陌生的情感美、崇高美,我想这是一种普遍的升华了的美,是平常生活里压抑了的美。这种美在每个人的心里,在心灵深处,在许多人渴望的世界里。人是多么孤独的动物啊,然而有时又是多么热闹。

现在这个年龄,重读它,味道真的和高中时读它不一样了。然而,它还是好,那么好,令我深深读进去,令我感慨,流泪,反思。当然,我关注的内容、细节已怎么样炖羊肉经变了。然而,一个人的历程里,总会有一些东西能够激起你的共鸣,让你在回味中沉浸,在沉浸中回味。

克里斯多夫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是他真诚、坦荡、执着、坚强、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虽然他有一个孤独的灵魂,但他更有英雄的血液。他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他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他把风声、水声以及自然界中的一切声响融入在他的音乐里,对音乐产生强烈的情感,虽然他才10几岁就要承担起养家的重任,但这一点都不妨碍他对音乐的追求,虽然所有世人对他的思想很不理解,而且卷入一场斗争而被通缉,被迫流亡法国。所有的不幸,反而促使了他对音乐产生了更强烈的情感,他的音乐造诣更深了。

反过来看看我自己,从小就开始学习钢琴和长笛,虽然有良好的环境好老师,但有时怕吃辛苦,能少练的就少练,反过来看看约翰.克里斯多夫他流落在法国的时候,为了坚持自己的音乐风格,宁可饿死也不肯像那些所谓的上流人士屈服,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精神境界啊!当他有一天功成名就,再也不是那个默默无闻、落魄音乐家了。他的作品都被人们争相演唱。然而,他仍然很淡定,坦然面对这一切,一点都不骄傲。显示了他的平凡和伟大。读完这本书,让我更知道如何克服自己的不足,不放弃、不自卑的面对逆境和困苦;不骄不燥的面对成绩;用情之真,爱之切的心态去面对友谊。我相信,伴随约翰.克里斯多夫整整一生的音乐,从今之后,也会伴随着我,走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相信,音乐不仅让约翰克里斯多夫的世界变得绚烂迷人,也会让我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约翰.克里斯多夫是不是理想中可望而不可及的呢?其实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告诉我们--英雄就是从不向命运低头的人。他喜,他怒,他悲,他痛,但是,他不沉沦。他的生命是为着自己的理想而点燃,他的一切是为了追求而执著。 此外,他一生的桀骜不驯,我认为也相当鼓舞人。永不放弃的抗争,与无时无刻的激情,到了老年无我两忘的恬静,都令人神往!

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 篇12

他出生在莱茵河畔的音乐世家,对应音乐有着过人的天赋,又受他舅舅和祖父的影响,对音乐产生了强烈的情感。他很坚强,才十多岁就要养家糊口,在这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中,他的音乐造诣更深了。但他的思想却不为世人所理解,他很孤独。最终他因卷入一场斗争而被通缉,被迫流亡法国 .

在法国,很多人看到了他的音乐才华,同样,他们对克里斯多夫坚持自己的风格不为理解。因此,他四处碰壁,生活落魄。一个流落他乡的天才,宁可饿死也不肯像那些所谓的上流人士屈服,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情操啊!克里斯多夫,他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他有很多毛病甚至缺陷,但他有一个高尚的灵魂,有一种遇挫不怕,创作不休的精神。这就够了,英雄不是没有卑劣的情操,只是没有被它俘虏罢了。

约翰-曼希沃,从小也是个音乐天才,深受父亲爱戴,对他肆意放纵,不管不顾,使他养成了叛逆任性的性格,为了给父母作对,便娶了一个仆人的女儿,但是对她毫无感情基础,婚后无法面对现实的他只能依靠嗜酒来医学专用自己,他不是无恶不赦的,只是比较懦弱,只能通过这种办法来逃避自己的内心。

而我,现在只是一个小学生,在父母的骄纵下幸福地生活着。偶尔学习上遇到问题,自己都不动脑筋,有困难就想退缩。现在看来,我是多么应该自己***面对问题或者困难,想办法解决呀!

即使读过这本书,我仍然不能完全理解克里斯多夫所处的时代和国情,但是至少他教会了我遇到挫折不能退缩,不能屈服于挫折;不能放弃梦想,放弃希望,放弃憧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坦然面对一切可能到来的困难或挫折,才能使我们的未来更精彩!

《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书在中国青年中曾发生巨大影响,可是,也遭到过蛮横无理的批判。长期以来我们把人性、人道主义当做***的东西加以唾弃。这部书中描写人性和人道主义伟大的篇章,如“安多纳德”及其他关于爱情、友谊、亲情的章节,都被指为资产阶级腐朽感情。记得有人指斥这部书里所描述的无非是爱情、友谊、亲情,而这些只不过是资产阶级货色。这一段历史至今还记得。

读中秋快乐英文《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 篇13

这篇主要想说说我读这本《约翰克里斯朵夫》的感想,因为实力不够,粗读一遍没办法把评论写得自己满意,但毕竟是很鲜活的感想,又不吐不快。

如果我不接触《约翰·克里斯多夫》,我有一些体验,内心隐秘的东西,还有深埋心底的某些情愫,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被激发出来。可是读书的过程,作家用娴熟的技巧,深入人心的细致入微的笔法,竟一点点把你那些精神上的内核级别的东西都激活了。它使你意识到生命在苏醒的感觉。

罗曼罗兰出色的群像塑造能力,让整本书呈现出一种强有力的艺术氛围,你读的过程已经不再单纯认为这仅仅是一部小说,而是一部活的历史,那些角色都真实存在过。

克利斯朵夫想要离开家乡外出闯荡的时候,他的母亲不同意,他的两个弟弟也趁机出来抨击他们的哥哥,说他不孝顺,其实他这两个弟弟才是不孝。他的妈妈整天向他诉苦,就怕他离开。甚至她还用错了方法,她向邻居抱怨克利斯朵夫不孝顺,结果邻居们也说他不孝,简直把他气死了。后来克利斯朵夫不得不逃亡到法国,他们俩又和解了,克利斯朵夫常常写信回家,***亲也写简单的回信。在***亲觉得自己不行了的时候,克利斯朵夫不顾被捕的风险,硬是回家见了妈妈最后一面。

克利斯朵夫的生命中有几段感情,但是都没有发展到结婚,这真是一个巨大的遗憾。如果说他初恋的女孩不值得他爱,他爱过的单身母亲也配不上他,那个傻傻的阿达更是一个笑话,那么他后来遇到几个人都有几分可惜。

你开始真正称得上审视你的内心。因为克里斯多夫奋斗的一生所遇到的艰难险阻你基本也会遇到或者正在经历抑或早已伤痕累累,罗曼罗兰借克里斯多夫的所思所想,恰恰和你某一些想法不谋而合。一旦你开始产生共鸣,你便接着开始接纳那种思想。于是凡不够作者崇尚的标准的,在作者价值观中,不符合对应年龄应该有的情感以及理智的力量,统统被你拿来与自身做对比,然后在这个过程之中修正自己的很多不好的看法。

当你见到克利斯朵夫的面容之日,是你将死而不死于恶死之日。

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之于我的理解,我觉得当读者了解了克利斯朵夫一生的故事,应该能从他的遭遇里看到希望,勇敢的克利斯朵夫会给你启示,让你能够正直地走自己的路。克利斯朵夫也是在生活的磨砺下达到一种超然的境界,既能和这个世界和平相处,又能坚持走自己的路。这是一条战斗者之路,也是一条强者之路。

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 篇14

《约翰克里斯多夫》可以说是一部经典著作,其作者罗曼罗兰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罗曼罗兰也被成为跨越世纪的作家,并与奥地利传记作家茨威格是好友。

小说讲述了德国音乐神童约翰克里斯多夫传奇的一生,从小出生贫苦的小约翰,因父亲酗酒而屡遭毒打,他的父亲原本是宫廷乐师,娶了妻子后落魄不已,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当时法国的现状,小约翰的童年的是苦涩的,逃学,打架,充满仇恨,但对从小具有音乐天赋的小约翰来说,是音乐改变了他的一生,他从父亲和祖父那里学习钢琴,在当时小有名气。长大后,约翰来到巴黎,感受法国的浪漫,法兰西的音乐风情,小说最后说到:“歌颂生命,歌颂伟大!”使整篇小说主旨升华。

读一本书,你就像与一个知己在谈话,用心灵去沟通,用文字诠释伟大,当书中的言语对人有所触动时,那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如果吸取,那对人生的发展是十分有用的。

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 篇15

最近在读约翰克里斯多夫。这是爸爸买来的书,厚厚的两大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之前也知道这是一部名著,但是没读过,见了这么厚厚的书,有点发怯。但是罗曼罗兰写得,而且是傅雷翻译的,想想书的质量应该很高,于是开始读。

读了百十页,真的觉得不愧是经典名著呀,很多人类的共同之心,都很清楚细致地表达了出来,让人觉得非常感动,很有共鸣,应该是以贝多芬为人物原型,很详尽地描写了他的人生历程。但是,这是一本很庄严的书,写得用心,力透纸背,因此读者也需要很恭敬地去阅读,而且人物命途多舛,读起来心始终是悬着的,很相较于轻松的书籍,我读得很累心,于是把它又搁置了几个月,最近又重新拾起,继续读起来。

今天读到约翰克里斯多夫和苏兹的友情,真的令人动容。只想说不愧为经典之作!当克利斯朵夫在孤立无援、四面楚歌的情况下,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苏兹,并打算去找苏兹,从苏兹得知克利斯朵夫要来,就迫不及待告诉朋友,到急急忙忙去车高中生作文等克利斯朵夫反而错过的失落(同时,克里斯多夫找到苏兹家,却没有人,生气而失望地在小城闲逛)。苏兹回来发现克里斯多夫来过而未见,又全城寻找,最后两人才相遇。苏兹本来就年老体弱,但是遇到了克里斯多夫,他精神焕发,陪伴他走了很远的路,而不愿拂克里斯多夫的意,他用自己的一切去细致入微地接待他,却用尽他所有生命的气力陪同克利斯朵夫,到后来默默过世也不远打扰克里斯多夫。各种细节描写,真的如在目前。

这是一本很好的书,希望大家有机会都能读到它。

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 篇16

这一卷的名字是‘女朋友们’,确实是,这一卷,最多最精彩的部分是关于女人的,几个不同的女人:雅葛丽娜、塞西尔、法朗梭阿士、亚诺太太等。她们的成长背景,她们的现在,她们的爱情,她们的需求,她们的事业……

首先是雅葛丽娜·朗依哀。她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巴黎家庭里,但是父母亲只管各自的寻欢作乐,疏于对她陪伴;精神上唯一可以依靠的姑妈,却早早的去世了。这个执拗、混乱、精神脆弱的少女在最孤独狂乱的时候认识了奥里维,马上把他当成救世主一般,非他不嫁了。

他们结婚了。但是当爱情的蜜月期过去了,被爱情吞掉的两个人结果就是开始在爱情里相互毁灭:

“可怜一个人对幸福太容易上瘾了!等到自私的幸福变了人生唯一的目标之后,不久人生就变得没有目标。……然而老是抓住幸福究竟是不可能的……宇宙之间的节奏不知有多少种,幸福只是其中的一个节拍而已;人生的钟摆永远在两极中摇晃,幸福只是其中的一极;要使钟摆停止在一极上,只能把钟摆折断……”

雅葛丽娜由于姨妈的遗产,更有钱了。然而更多的钱并没有让夫妇俩更快乐。精神脆弱的雅葛丽娜开始更烦恼,开始抱怨,开始攻击奥里维,开始在失望中煎熬,找不到活着的意义,最后甚至勾引克里斯多夫……

雅葛丽娜在父亲故世后,和奥里维的关系有所好转,随后她有了孩子,然而孩子并不能充实她的生活,“她所处的可悲的环境终于使她完全迷路。”她的精神病了,她的爱也变成了恨。而由于塞西尔的事情,加速了事情的演变。

塞西尔,克里斯多夫的女性朋友,一个音乐家。她也间接认识了奥里维夫妇,成了他们的朋友。这是个快乐的姑娘,她成了雅葛丽娜和奥里维黑暗的日子中的一道阳光。人可能本性是趋光趋暖的罢,奥里维对塞西尔产生了不一样的感情,并且记录了下来。

在雅葛丽娜正想与奥里维重新开始时,她发现了奥里维写给塞西尔的那些信……

他们俩彻底完了,雅葛丽娜不久就抛弃了奥里维和年幼的孩子,跟情夫走了……

唉,读完她的故事,一声长叹:可怜的雅葛丽娜!她跳进了火坑,毁了她的家,也毁了她自己!

在雅葛丽娜的故事里,摘录一些作者的妙语:

“一半要靠你……——一个人愿意幸福的时候一定会幸福的。”

“其实,倘若一个人的被爱要靠他本身的价值而不是靠那个奇妙与宽容的爱情,那么够得上被爱的人也没有几个了。”

“艺术家是大地的声音。一个有钱人不能成为一个大艺术家。”

“噢,微尘般的幸福,你还留下些什么呢?……我们的心简直想不起你了:因为你在的时候,时间是不存在的。”

“倘若艺术没有一桩职业维持它的平衡,没有一种紧张的实际生活做它的依傍,没有日常任务给它刺激,不需要挣取它的面包,那么艺术就会丧失它最精锐的力量和现实性。”

“因为结了婚的男人只剩半个男人了。”

“但谁去关切女人们的生活和无穷的欲望呢?这些亿兆的生灵,怀着一股热烈的力量,自从有人类起,四千年来老是毫无结果地燃烧着,把自己奉献给两个偶像:爱情与母性,——而母性这个崇高的骗局,对千千万万的女人还靳而不与,对另一部分的女子不过是充实了她们几年的生命……”

“……殊不知只要心不变,肉体的堕落是不足道的。要是心变了,那就一切都完了。”

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 篇17

在奥里维的眼里只有雅葛丽娜时,克里斯多夫孤独了。

他结识了一个新朋友———音乐家塞西尔,他称她为‘夜莺’。

她25岁左右,元气满满,靠自己辛辛苦苦的努力换来小康的生活,她珍惜她得到的一切。

“她为人正直,合理,谦虚,精神很平衡,一无烦恼……”

她不相信男人,因为父亲是个懦弱而懒惰的人,又有一个不成器的兄弟,只知道向家里要钱。她有极高的音乐天分,但是她安分守己,没有野心,老老实实地演奏,淡于名利。她和母亲住的一起,很满足。

她像是克里斯多夫的红颜知己,也相爱着,但无关男女。

这是一个生命力很强的灵魂。

但是,这个看似高大、结实、快乐的姑娘也有了她的忧愁:因为奥里维。有段时间,她频繁出现在奥里维家里,和他们夫妇相伴,而这时候,这对夫妻的相处已经有了很多问题。

奥里维自有一种近乎女性的魅力,对于塞西尔这样一个富于母性又特别喜欢照顾别人的女人来说,自有吸引力,她苦恼着,隐瞒自己的心事,装出快乐的样子。塞西尔喜欢亚诺太太,这个看似柔弱的朋友成了她一时的精神依靠。

塞西尔还是认清了自己的感情,她强大的内心帮助她勇敢地挣脱了这个枷锁。

后来,她收养了奥里维和雅葛丽娜的孩子:“塞西尔被这个借来的母性完全改变了;她显得那么年轻,快乐,细腻,温柔。”

塞西尔精神上又恢复了从前的平静,完成了自我救赎:“爱情的需要,如今在抚爱儿童的感情中得到了满足。”

相较于雅葛丽娜,塞西尔无疑是幸运的。这幸运,也是她应得的。

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 篇18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完了卷一,明白了傅雷先生强烈推荐的理由,刚读了这些,就觉得很惊艳!

瘦弱、苍白、胆小而又坚强的妈妈鲁意莎;事业失意、世故而又不甘心当过指挥家的爷爷老约翰-米希尔;健壮、懦弱、粗鲁、自私、严厉的酒鬼爸爸曼希沃-克拉夫脱;以及到卷一后面才出现的弱小、而又见解独特热爱大自然的舅舅高脱弗烈特,一个个的人物形象都刻画的如此形象立体,通过文字,你可以想象得出那么个人在你眼前。

富有哲理性的句子:

“一室有如一国;一日有如一生。”

“在几步踏级之间,他仿佛过了整整的一生。”

“家……是抵御一切可怕的东西的托庇所。”

“最难受的痛苦就是儿童第一次发现别人的凶恶:……”

“你想编些歌,为的要做个大人物;你想做一个大人物,为的要编些歌。你倒像一条狗追着自己的尾巴打圈儿。”

看到克里斯多夫第一次被太太家的两个孩子欺负而后反抗,最后挨了爸爸的打,真替孩子冤枉,这也提醒自己责备孩子前一定要搞清楚,不能太伤孩子的心了!

还有家里日子难过的时候,才六岁的约翰克里斯多夫竟然以不饿为借口,让弟弟们多吃一个面包!多么懂事的孩子,多么让人生成性目标心疼!他和妈妈拥抱在一起,“他们一句话也不多说,可是彼此心里很明白。”看的人想哭!

爱喝酒的爸爸,时不时醉得不省人事, “那一夜,鲁意莎在发烧的克里斯多夫的床头坐了好久。酒鬼却躺在地上打鼾。”多么的生活化!要是家里也有爱喝酒的人,恐怕对这一场景毫不陌生。

还有那些大篇的克里斯多夫的心理描写,多么的贴合,使人感同身受!还有哪些关于音乐的,那些奇妙的各种的声音,那些大自然的合奏曲,那些精妙的比喻:

“涟波吮着柳枝,唧唧作响。”

“他听见父亲试音的时候,从中奏出一组轻快的琶音,仿佛阵雨之后,暖和的微风在林间湿透的枝条上吹下一阵淅沥的细雨。”

"而多少音乐又跟着那些节奏忙上来,像葡萄藤沿着树干扶摇直上:其中有钢琴上清脆的琶音……"

读起来,是一种享受。

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 篇19

读完了《约翰克里斯多夫》这本书,我感觉自己长大了,明白了很多事,在书中,我看到了我自己,我看到了自己的胆小和不坚持,虽然约翰克里斯多夫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是他真诚、坦荡、执着、坚强、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虽然他有一个孤独的灵魂,但他更有英雄的血液。他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他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他把风声、水声以及自然界中的一切声响融入在他的音乐里,对音乐产生强烈的情感,虽然他才10几岁就要承担起养家的重任,但这一点都不妨碍他对音乐的追求,虽然所有世人对他的思想很不理解,而且卷入一场斗争而被通缉,被迫流亡法国。所有的不幸,反而促使了他对音乐产生了更强烈的情感,他的音乐造诣更深了。反过来看看我自己,从小就开始学习钢琴和长笛,虽然有良好的环境好老师,但有时怕吃辛苦,能少练的就少练,反过来看看约翰.克里斯多夫他流落在法国的.时候,为了坚持自己的音乐风格,宁可饿死也不肯像那些所谓的上流人士屈服,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精神境界啊!

当他有一天功成名就,再也不是那个默默无闻、落魄音乐家了。他的作品都被人们争相演唱。然而,他仍然很淡定,坦然面对这一切,一点都不骄傲。显示了他的平凡和伟大。

读完这本书,让我更知道如何克服自己的不足,不放弃、不自卑的面对逆境和困苦;不骄不燥的面对成绩;用情之真,爱之切的心态去面对友谊。我相信,伴随约翰.克里斯多夫整整一生的音乐,从今之后,也会伴随着我,走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相信,音乐不仅让约翰克里斯多夫的世界变得绚烂迷人,也会让我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 篇20

假期,我在整理书架时发现了一本罗曼。罗兰的作品——《约翰克利斯朵夫》,刚翻开我就被故事里曲折的情节吸引住了。

小说中的主人公克里斯多夫出生在德国莱茵河畔一个贫穷的音乐世家,他从小就为了理想不断努力,在音乐生涯上经历了许多坎坷与不幸,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梦想和沉沦,而是将别人的嘲笑与诋毁当做成功的路标,勇往直前,最终成为一代音乐大师。

克里斯多夫在嘲笑与批评声中日渐成熟,不但没有向世俗和命运低头,而且不断向前迈出新的步伐。想一想,如果他在反对声中气馁、自暴自弃,有怎会成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呢?()他会有那样不凡的 伟绩么?不会,正是他在异国他乡顽强地与命运抗争才能使他征服命运,成就事业。

而我,现在只是一个小学生,在父母的骄纵下幸福地生活着。偶尔学习上遇到问题,自己都不动脑筋,有困难就想退缩。现在看来,我是多么应该自己***面对问题或者困难,想办法解决呀!

即使读过这本书,我仍然不能完全理解克里斯多夫所处的时代和国情,但是至少他教会了我遇到挫折不能退缩,不能屈服于挫折;不能放弃梦想,放弃希望,放弃憧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坦然面对一切可能到来的困难或挫折,才能使我们的未来更精彩!

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 篇21

克拉夫脱,一个在贵族世界边缘的家族,一个昔日风华荣耀而如今却落魄到极致的家族,一个可悲的家族。克拉夫脱家族的祖孙三代,都是被现实所逼的可怜之人。

约翰-克利斯朵夫,他是幸运的,从小生在音乐世家,受祖父和父亲的影响和熏陶,再加上自身的音乐天赋,再年仅七岁的时候就拥有了一场自己的专属音乐会,十三岁的时候便成为了亲王乐队的第一小提琴手。他是不幸的,没有一个天真的无忧无虑的童年,并且有一个是嗜酒成性的父亲,被生活所逼的他不得不在少年时期就挑起整个家庭的重担,在外面受尽了世俗的折磨后,回到家还要忍受父亲的胡闹。他是孤独的,没有人能理解他的处境,只能默默地独自承受一切。他的孤独,虽败犹荣。

约翰-曼希沃,从小也是个音乐天才,深受父亲爱戴,对他肆意放纵,不管不顾,使他养成了叛逆任性的性格,为了给父母作对,便娶了一个仆人的女儿,但是对她毫无感情基础,婚后无法面对现实的他只能依靠嗜酒来医学专用自己,他不是无恶不赦的,只是比较懦弱,只能通过这种办法来逃避自己的内心。

约翰-米希尔,由于无法面对落魄的现实,由于对过往的荣耀愈发追忆,那种强烈想过上流社会生活的情绪就越发强烈。所以在几岁的孙子乱作的曲子中添加自己的成分,借以使他那日后辉煌的孙子和世人不会忘记他。如他所盼望的那样,他的孙儿十分争气,但却不让他省心,最后只能抱憾而终。临死前,他从灵魂深处呼喊的名字竟然是“妈妈”.一个有儿孙的人,临终前的每句话,按我们常人的理解所想应该是未了的心事或是对子孙的寄托,而他却从灵魂深处呼喊出人的一生中最初喊出的名字。在面对生活的压力及心灵的折磨,看透了世界本来的面目及所在社会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不过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梦时,从内心深处挖掘人生最初的真实,寻求母爱,希望能够以出生的第一句纯洁无瑕的话来安慰那颗疲惫而随时都可以停止的心灵。人生就是如此,但有多少人能够在追逐了一生之后会想要找回最初真实的自己呢?

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 篇22

《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书是我年轻时最爱读的,并且不知读过多少遍。这次重读,和以前最后一次读它时,相距有很多年了。

目前我的感受和从前不同的是,我不再把约翰克利斯朵夫看做像普罗米修斯一样的神明,因为我不再有年轻时的那种狂热的激情了。我十分服膺莎士比亚说的:上帝造人,先让他有了缺点才成为人。人的认识、人的理性力量,不是无所不能的,而是有限的。克利斯朵夫也是有缺陷的。

过去我爱读的是这部书的第四卷“反抗”和第五卷“节场”.克利斯朵夫不顾一切想要去涤除艺术界多年积存的油垢,向那批用艺术以外的手段去骗取金钱、地位和名誉的文士进行挑战,那时我是多么倾倒于克利斯朵夫啊!我觉得他说的每句话、做的每件事都成了批评的正义和艺术的真理。

可是,这次重读,我发现,他的批评并不总是对的,有时他做过头了,把值得肯定的作品和值得尊敬的前辈也一概践踏在脚下。我想罗曼罗兰只是把这种反潮流、反传统的极端态度,当做青年艺术家在精神发展历程中的一个时段。虽然罗兰是含着同情的理解去写这样一段精神历史,但并不意味着他要我们都去学他。罗兰在他的剧作《群狼》和《爱与死的搏斗》中,都明确表达了他并不赞成狂热、激进和偏激的观点。

这次重读,我发现罗兰用了一种特殊笔法来写这部书。有些地方我不太喜欢,因为太理论化了。虽然这些叙述体现了作者生活感受的特点,并显示了作者的内在胸怀。

例如,当克利斯朵夫找到一个真正的朋友奥里维以后,奥里维像维吉尔引领但丁游地狱一样,向他步步深入地去揭示法兰西社会的潜在的深层。过去克利斯朵夫所见到的法兰西,只是那些浮在表面的泡沫,而没有见到真正的法兰西精神。奥里维和克利斯朵夫两人在这方面的对话,虽然饱含着深邃的哲理,对我们不能说没有启发,但读来却让我们感到冗长沉闷。这不是文学的形象语言,而是哲理的逻辑语言,我们读但丁的《地狱篇》就没有这种感觉。

重读时,我又发现,从前已经感到但没有进一步去体会的这部书写法的另一特点,就是它像一首宏伟、深厚、具有复杂内容的交响乐。我相信罗兰是个很博学的人,尤其擅长音乐。我读《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书,总感觉到有一种节奏感、音乐感在跃动。时如款款流水,时如汹涌激流,极富于变化,引发出人的各种复杂感受。

比如在“反抗”这卷中,少年克利斯朵夫自从被愤怒的大公爵从宫廷乐师的位子上斥退后,我们感到书中的一切都显得骚动、杂乱,有如发出了兵器的相击声,像一场逼人而来的暴风骤雨。可是急转直下,突然出现了平和恬静、春光明媚、草木青葱、众鸟欢鸣的田园风光,使人感到安详、轻松、平静。这就是克利斯朵夫终于抛弃了一切烦恼,找到了一位敬重他、深爱他的音乐,而从未见过面的苏兹老人。这难道不像在有冲击力的快板之后出现的慢板吗?不知谙熟音乐的罗兰是有意还是无意地做了这样的结构安排。

另外,这次重读,我最喜欢的是第六卷“安多纳德”.这一卷似乎是游离在全书之外、可以***存在的一卷。安多纳德这个人物在前两卷就反复出现过了。这种写法也像交响乐的写法。一位教音乐的友人告诉我,这称之为“主题的再现”.

安多纳德在上一卷和克利斯朵夫在剧场偶然相遇,接着就消失了。第二次再见,是驶往相反方向的两列火车的车厢窗口,他们认出了,但是来不及相互招呼一下,火车就开走了。过了很久,第三次再见,是在喧嚣、嘈杂的巴黎大街上。他们又偶然见到了,都挣扎着企***走向对方,但被车马人流冲散了,像两个流浪星球似地接近了一下,又在无垠的太空中分开了。这样的主题出现了三次之后,紧接着,书的第六卷就是“安多纳德”.我读到这一卷所感到的女性美、人性美、人间的爱,是我在前两次读这书时很少感到的。

《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书在中国青年中曾发生巨大影响,可是,也遭到过蛮横无理的批判。长期以来我们把人性、人道主义当做***的东西加以唾弃。这部书中描写人性和人道主义伟大的篇章,如“安多纳德”及其他关于爱情替谁说话、友谊、亲情的章节,都被指为资产阶级腐朽感情。记得有人指斥这部书里所描述的无非是爱情、友谊、亲情,而这些只不过是资产阶级货色。这一段历史至今还记得。

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 篇23

《约翰克里斯多夫》这本史诗巨制,我读了三个多月,每一次读都不胜的感慨,燕窝是怎样形成的这本书所带给我的震撼。是用语言无法形容的,也许我的词语匮乏,不足以来讴歌罗曼罗兰的伟大,是他带着我们走向了精神社会更高的层面。诚如译者傅雷所讲:“《约翰·克利斯朵夫》不是一部小说,应当说:不止是一部小说,而是人类一部伟大的史诗。它所描绘歌咏的不是人类在物质方面而是在精神方面所经历的艰险,不是征服外界而是征服内界的战迹。它是千万生灵的一面镜子,是古今中外英雄圣哲的一部历险记,是贝多芬式的一阕大交响乐。愿读者以虔敬的心情来打开这部宝典罢!”就是这样的一部伟大小说,带给我内心源源不断的力量和感动。

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被小克利斯朵夫的可爱和编织童话故事的能力所吸引,也许一开始作者就让我们去了解一个孤独的心是如何的成大,莱茵河的星辰和草地是约翰克利斯朵夫小时候最亲切的东西,老祖父很喜欢小克利斯朵夫,向他灌输了不少英雄创造世界的观念,这使他从小就产生了要当大人物的想法,可怜的老祖父在的儿子身上看不到希望的时候,却神气的发现小克里斯多夫早熟的音乐才能,为他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开始,面对家道越来越贫困的境地,小约翰克里斯多夫从小就养成了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在这儿不得不提米希尔,小约翰的父亲,可能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会觉得他很可恶,没有责任,很讨厌,可是当我们看到约翰克利斯朵夫在失去了爱人,看穿了周围虚伪的面孔的时候,也和他父亲一样的时候,我们不能不体会到,他父亲是一个英雄式的悲剧人物,是那个时代最鲜明的产物,鲁伊莎像所有天下的母亲一样,爱着自己的孩子和家庭,这样平凡而普通的人,内心涌动的感情,是不为人知的。也许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一个启航星。只有你遇到了,才会看到未来是美好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启航星是高脱伏烈特,当他们坐在莱茵河畔听着风声,哼着古老的歌调的时候,约翰克利斯朵夫心灵的另一扇窗打开了。当他迷失自我,醉倒在英勇的近义词街边的时候,是高脱伏烈特的一句“米希尔,你就是米希尔”唤醒了在父亲坟前跪着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怎么来评价这个依流浪为乐,客死他乡的大智若愚的高脱伏烈特呢。我只能抱以崇敬的心向他致敬。

年龄的增长也代表着一颗孤独的心需要爱情。当暧昧的情感只需要一个方向的时候,那便同性的友谊也可能转换为爱情,成熟需要一个标志,萨日娜的出现就是这个转折点,也许静静的就好,留在心底里最温存的感觉,往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她的死给了约翰克利斯朵夫留在心底永久的遗憾,也许每个人一辈子或多或少都有过,正如罗曼罗兰写到的“克里斯朵夫也知道,在他心灵深处有一个不受攻击的隐秘的地方,牢牢地保存着萨皮纳的影子。那是生命的狂流冲不掉的。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座埋藏爱人的坟墓。他们在其中成年累月地睡着,什么也不来惊醒他们,可是早晚有一天,我们知道的,墓穴会重新打开。死者会从坟墓里出来,用她褪色的嘴唇向爱人微笑;她们原来潜伏在爱人胸中,像儿童睡在母腹里一样。” 人生就是这样,他的感情也得到了新生,阿达的出现是约翰克利斯朵夫真正的明白,爱情需要找一个共同建设的堡垒,而不是一个人去建造,一个人搞破坏。然而真正的苦难是他不得不踏上离乡的火车,也许我们每个人都离开过家乡。这样复杂的心情我想每个人的理解不同,如今是轮到克利斯朵夫来经历这些途程了;他已经踏上前人的旧路。泪眼晶莹,他望着不得不诀别的乡土隐没在云雾里……早先他不是渴望离乡的吗?——是的,但一朝真的走了出来,又觉得心碎肠断。人非禽兽,怎么能远离故土而无动于衷呢?苦也罢,乐也罢,你总是跟它一平生活过来的;乡土是你的伴侣,是你的母亲:你在她心中睡过,在她怀里躺过,深深爱过的”

在巴黎和在德国的日子是不 一样,在经历了童年的贫困,青年爱情的曲折,流浪他乡的无奈,似乎幸运永远与克利斯朵夫无缘,可是他并不因此被打倒,而是不断的前行, 因为他知道,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所以在你要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消你能不断的自拔与更新,就这样,他保存着自己最真的一面,怕他和世俗一样,慢慢消失。

约翰克利斯朵夫遇到了他人生的知己——奥里维,这是他一辈子最宝贵的财富,是他性格的互补,提到他,不免提到他的姐姐安多纳德,她是这本书里最坚强的最伟大的女性,把一生的信仰和爱给了弟弟,也是约翰克利斯朵夫这辈子难以忘怀的人,一个人的爱情往往就发生在一瞬间,从他们第一次相遇便这样注定,他们的爱情将藏在心底,苦难给了安多纳德一颗孤独和隐忍的心,使她忘掉了自己,这是她的悲哀,可是谁能不说她是高尚的呢。奥里维的出现是代表了巴黎的先进思想文化,也是克里斯多夫人生的有一份财富,他的死,给克里斯多夫的打击如同自己死掉,作者曾经在奥里维去世后这样写到:人生的苦难是不能得一知己。有些同伴,有些萍水相逢的熟人,那或许还宫保鸡丁家常做法可能。大家把朋友这个名称随便滥用了,其实一个人一生只能有一个朋友。而这还是很少的人所能有的福气。这种幸福太美满,一朝得而复失的时候你简直活不下去。它无形中充实了你的生活。它消灭了,生活就变得空虚:不但丧失了所爱的人,并且丧失了一切爱的意义。就是这样,约翰克利斯朵夫迷失了,陷入了一场情欲的陷阱,恰巧真正爱他的人出现拉了他一把,格拉奇亚是一颗伟大的心不在孤独,记得我在读到格拉奇亚在背后帮助克利斯朵夫的时候,我突然觉得人生最大的幸福便是,你孤独的时候,不知道有一个人在想着你,念着你,帮助你,所以伟大的人是永远不会孤独的,她的出现使克利斯朵夫的生命再次泛起波澜,尽管没有结合在一起可是他们的生命已经连在一起,人生最值得珍视的是,遇到了一个爱自己和自己爱的人,扶手到老。当格拉奇犽亚突然离开人世的时候,他不再像奥里维去世那样感情冲动,而是很安静的面对一切。

我们每个人一生会遇到很多不同的人,这些人点缀了我们的生命,我们也点缀了他们的生命,过客和走进生命的人都值得珍视,在克利斯朵夫一生中,所遇到的所有人,在他最后弥留之际都在向他微笑,萨日娜,苏兹老人,高烈伏加特,阿达,亚诺夫妻,阿娜。正如古教堂圣者克利斯朵夫像下的拉丁铭文:当你见到克利斯朵夫的面容之日,是你将死而不死于恶死之日。他带着我们走向了一个精神的世界,使我们不至于迷失在脚下的路上。

每个人都要轮到去登上千古长存的受难的高岗。每个人都要遇到千古不灭的痛苦,抱着没有希望的希望。每个人都要追随着抗拒过死,否认过死,而终于不得不死的人。当克里斯度多夫在弥留之际,我的眼泪禁不住的留下来了,从孩提到成人,最后到死亡,我相信每位读者见证了一个伟大的孤独的灵魂在人世间里如何战斗。每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我都会想起他,我深信,他的生命将永远不会凋谢。有一天我也老了,睡意沉沉,回想起曾经这样的一个强者,我是否可以告诉自己:是否像他一样,在这个世界上战斗过。约翰克利斯朵夫强烈的反抗精神和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的英雄气概是值得我们正在迷失的青年学习的,这样一个英雄的带有悲剧色彩的人物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心灵的震撼,更多的是思考。

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 篇24

《约翰.克里斯多夫》这本书已经读过许多次了,一直想写点什么,却总没动笔,我追求,所以我高贵。但每次捧起她时,都深深地被她感动和激励,于是,再次阅读之后,终于忍不住提起笔来。

我一直觉得,艺术家是一类很"特别"的人,他们是英雄,却是多半不被人认可的英雄。时代似乎总是跟不上他们的步伐,如果他们走运的话,还有可能在活着的时候享受尊崇,如果他们不幸(也许是幸运)的话,就只有穷困潦倒,在死后被人顶礼膜拜了。英国哲学家卡莱尔说过:"他们不是带来光明的英雄,而是探索光明的英雄。正因其探索而无止境,正因其无止境而崇高,所以艺术也就比任何人类的文明更接近永恒。"罗曼.罗兰说,艺术家,尤其是音乐家,是人类中最崇高的一类。

约翰.克里斯多夫的命运无疑是具有传奇色彩的,年幼的时候被称为神童,七岁时就开始承担家庭生活的重担,这个时候社会给予约翰.克里斯多夫的更多的是认可,他还小,还不够坚强,还需要从社会得到欢呼和褒奖,而他也没能大踏步地走到社会认知的前头。但生活的艰难给予他比别人更多的责任,也给予了他比别人更多的灌溉。约翰.克里斯多夫很快就走出了所有人的视线,再也没有人能理解他了,但真正的英雄在吸引朋友的同时也不惮于制造敌人。于是,约翰.克里斯多夫孤孤单单地走向不朽,身边环绕着的是冷眼和打击。他离开了祖国,他失去了最亲爱的朋友,他离经叛道丧失了人伦.但每一次约翰.克里斯多夫都如凤凰涅磐般从死难中复活,一次比一次更坚强。他老来时那种平和和冲淡的意境,已经如皑皑雪山,安详而不可动摇。

约翰.克里斯多夫是不是理想中可望而不可及的呢?其实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告诉我们--英雄就是从不向命运低头的人。他喜,他怒,他悲,他痛,但是,他不沉沦。他的生命是为着自己的理想而点燃,他的一切是为了追求而执著。

当绚烂的春花开遍山崖,当炎炎的夏日灸烤地面,当金黄的落叶堆满胸前,当呼啸的北风如刀锋般掠过颈边,我对自己说:我追求,所以我高贵。

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 篇25

卷三读完了,克里斯多夫的第一册也全读完了。总体感受,卷二和卷三都没有卷一来的那么惊艳,是不是表明自己的阅读水平也有所提高?呵呵,但愿。

在卷二的最后一部,克里斯多夫经历了懵懂的初恋。而卷三,主要就是少年的他遭遇的爱情了。

于莱家的洛莎,一个性格极好但是长得有些差强人意的姑娘,她带些崇拜的感情默默的喜欢着克里斯多夫,最初不为克里斯多夫所知,她在自己编织的梦里虔诚的爱着克里斯多夫,但是克里斯多夫不喜欢她,想想也是,青少年的男性,被异性吸引的往往是美貌的外表或者性感,或者妩媚,或者柔弱这些特点,而可怜的洛莎偏偏这些不占一样,她也受了她的家庭的影响,虽然是个快乐的善良的姑娘,霸道多嘴的妈妈,消极遁世的爸爸,顽固不化的外公,无意间也限制了这个姑娘的追求。但不知为什么,相比较后来的萨皮纳、阿达还有之前的弥娜,我却最喜欢这个洛莎。

再说萨皮纳,这个妩媚而柔弱的寡妇,通过作者的描述,一想起她,就是一幅画:一个慵懒的美人儿,倚着窗出神……她和克里斯多夫的爱情有点虚飘飘的,大概只是青春期的克里斯多夫对着一个这样柔弱的人儿,激发了他身为一个男人的保护欲吧。这个萨皮纳,似乎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这个人物怎么说,就是给人一个很虚的感觉,她是不该再出现在克里斯多夫的生命里的。果然,一场流行性感冒夺走了她,克里斯多夫第一次所谓的真正的爱人就这样没了。

最后是阿达,这个热情的、浑身冒着旺盛生命力的健壮的姑娘,她美丽,带着些野性,她很快吸引了克里斯多夫,克里斯多夫不顾家里和邻里的强烈不满而选择和她在一起,她年轻的身体,旺盛的精力,女人的一些小把戏等等都让克里斯多夫深陷其中。而阿达,这个有些玩世不恭,将爱情作为游戏的轻浮的姑娘,最终做了超过克里斯多夫道德底线的事情,克里斯多夫的潜在的高尚的灵魂最终厌恶而抛弃了她。

但是经历此事,克里斯多夫也迷茫了,开始了短暂的堕落。

舅舅高脱弗烈特,这个高尚的睿智的长辈点醒了他,克里斯多夫走出了阴霾,开启了他人生的新篇章……

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

“他有人生最可宝贵的一个德性:一种永远新鲜的好奇心,不会给时间冲淡而是与日俱增的。…大半的人在二十岁或三十岁上就死了:一过这个年龄,他们只变了自己的影子;以后的生命不过是用来模仿自己,把以前真正有人味儿的时代所说的、所做的、所想的、所喜欢的,一天天地重复,而且重复的方式越来越机械,越来越拖腔走板。”

“唯有垂死的人才留恋生命。凡是自己心中有着太阳有着生命,干吗还要到身外去找呢?”

“一个人在人生中更换躯壳的时候,同时也换了一颗心;…”

“世界上没有一个生物是自由的,连控制宇宙的法则也不是自由的,——也许唯有死才能***一切。”

“每个人都要遇到千古不灭的痛苦,抱着没有希望的希望。每个人都要追随着抗拒过死,否认过死,而终于不得不死的人。”

“爱情与痛苦是望着前面而不是回顾以往的。”

“心的青春是献给太阳的祭礼。”

“所以是他们俩不能接近的不幸,归根到底倒是大幸,…”

“一方面他的灵魂在无穷的岁月中苦苦挣扎,一方面另有一颗清明宁静而非常关切的灵魂,在他心中看着他劳而无功的努力。”

“便是像今天这样灰暗愁闷的日子,你也得爱。”

“…Als ich kann(竭尽所能)。”

本文发布于:2023-05-15 09:25: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7322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约翰   克里斯   多夫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