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赏析
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为大家带来了临江仙赏析,欢迎大家参考!
临江仙
作者:陈与义
朝代:宋
体裁:词
高咏《楚词》
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笔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梦见试穿新衣服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释】
①楚辞:一种下元节是什么节日文学体裁,也是骚体类文章的总集,这里代指屈原的作品。
②午日:端午节,阴历历五月五日,为纪念屈原而设。
③戎葵:蜀葵,花似木槿。
【译文】
我放声吟诵楚辞,来度过端午。此时我漂泊在天涯远地,是一个匆匆过客。异乡的石榴花再红,也比不无伤大雅什么意思上京师里的舞者裙衫飘飞,那般艳丽。没有人能理解我此时的`心意,慷慨悲歌后,只有一身风动凉过。万事在如今,只是空有一身老病在。墙东的蜀葵,仿佛也在嘲笑我的凄凉。杯中之酒,看起来与往年相似,我将它浇到桥下的江水,让江水会带着流到湘江去。
【赏析】
本篇当为宋室南迁、作者避金高士廉兵流寓湖湘(湖南、湖北)逢端午感怀而作。当时,金兵入汴,高宗南迁。作者于建炎三年春逃亡至岳阳,四月差知郢植物的呼吸作用州;五月,避费仲正寇,入洞庭,正值端午,故填此词凭吊屈原,直抒迟暮的悲怀和忧国的情思。上片起句着题,切端午日本之旅屈原事,次句感叹时序匆促、异乡羁旅,“榴花”句反衬,沉痛之至。“凝笑”一转,以葵花向日,暗喻忠心不渝,杯酒酹江,落到纪念屈原,呼应开端,关念国事之情愫流露于笔端。“无人知俯拾皆是此意,歌罢满帘风”是对南宋君臣一味逃跳,对许多时人对国事麻木不仁的强烈不满,与他的《雨中再赋海山楼诗》中的“慷慨赋诗还自恨,徘徊舒啸却生哀”两句用意相似,只是词意较为含蓄而已。下片开头两句并非徒自伤外国情诗老,而是对***局的不满,也包含种子文件自己报国无门的愤慨。尾二句凭吊怀念屈原,有千古一哭的知遇之情。全词风格沉郁峻健,感慨颇深。元好问评曰:“含咀之久,不传之妙,隐然眉睫间,惟具眼者都能赏之(《自题乐府引》)。全词风格沉郁峻健,感慨颇深。
创作背景
此词是陈与义在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所作,这一年,陈与义流寓湖南、湖北一带。宋朝南渡后,高宗听信奸臣,实行屈辱投降的******策,以致国事大排面的做法日衰。词人在屈原投江的湘水一带漂流,正好赶上了端午节,深刻的家国之恨让他感事生怀,挥笔写下了这首词。
名家点评
金代元好问《自题乐府引》:“世所传乐府多矣,如……陈去非《怀旧》云:‘忆昔午桥桥下(应作上)饮……’又云‘高咏楚辞酬午日……’如此等类,诗家谓之言外句。含咀之久,不传之妙,隐然眉睫间,惟具眼者乃能赏之。”
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和三年,登上舍甲科,累迁太常博士。绍兴年间,历任兵部员外郎、迁中书舍人,出知湖州,擢翰林学士、知制诰。绍兴七年,拜参知***事,次年以疾卒,年四十九。《宋史》有传。长于诗,创简斋体。方回认为陈与义继黄庭坚、陈师道之后,并为江西派之三宗。有《简斋集》十卷,《无住词》一卷。
本文发布于:2023-05-15 08:52: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7315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