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教案人教版篇一
1.通过观察、分析图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计算方法。
2.理解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3. 能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学重点
理解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熟练正确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过程
1、口算:
28÷2 240÷8 36÷3 84÷7= 32-0 48+0
0×12 42×0 0+25 29+0 9×0 14×0
1、 不计算,说出下面各题的商。
292÷2 358÷6 2147÷7 605÷5 488÷4
1、出示28页主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四幅画的内容。
2.嵌入数学问题:(1)4个西瓜,师徒4人,平均每人吃几个?生:4÷4=1
(2)当猪八戒把西瓜全吃光了,其他三人还能分到西瓜吗?引导学生想到:三人一个西瓜业没分到,怎样用算是表示呢?这时可以通过故事情境写出:0÷3=0,并深刻领会其中的含意。
(3)设置另一情境:当零为除数时的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
由于这个内容不是小学时学到的,但为了让学生有个认识,所以可以略带一些,当0作为除数时,是没有意义的。
0÷2 0÷4 0÷5 0÷102384393 0÷0
1、问:怎样列式?怎样计算?结果是多少?
2、同学会用竖式计算吗?学生说说,教师板书。
3、指板演题,问为什么十位上要写0?
4、你有什么看法?学生讨论后,教师把省去的这步去掉。
小结:这题是怎样计算的?
5. 试一试。
505÷5 6018÷6 6015÷3
指第3题问:为什么6015÷3上的中间会有两个0?强调简便写法。
6. 出示计算 420÷3
学生说,教师板书。问:商末尾这个0能省略吗?为什么?强调简便写法。
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要注意什么?
数学网特地为大家整理了商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除法,希望能帮助广大小学生朋友们提高数学成绩和数学思维能力,同时祝大家学业进步!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教案人教版篇二
本节课的内容是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学生的活动较多,教师要在学生活动中做好引导,在活动后及时总结。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特色:
1、重视学生的操作体验。
实际操作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的重要途径,是用任何语言也无法取代的宝贵经历。所以在教学中,当需要学生操作的时候,要给他们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折一折、剪一剪的过程中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重视操作中的适当引导。
学生的操作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但如果不加以引导,难免会流于形式,浪费宝贵的时间。所以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的操作切中要害,教师加强了对学生操作的引导,使学生明确每一次操作的目的,从而让操作真正成为学习新知的助推器。
教师准备ppt课件剪刀正方形或长方形纸。
学生准备剪刀正方形或长方形纸。
欣赏图片,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一组剪纸图片)
师:你们想知道这些漂亮的剪纸是怎样做出来的吗?这些剪纸中藏着哪些有趣的知识呢?我们这节课就可以学到。(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精美的剪纸图案不仅能带给学生美的感受,还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唤起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记忆,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操作实践,学习新知
1、学做轴对称图形。
(1)引导学生一起剪一剪。
(课件出示教材25页主题图)
师:现在我们来观察一下,看看剪纸的步骤是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剪纸的步骤是:将纸对折—→画图案—→剪一剪—→打开。
师:现在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剪刀和纸,一起来做漂亮的剪纸吧。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2)展示作品,发现制作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①组织展示。
师:请大家把做好的剪纸放到黑板上,咱们来办一个剪纸展览吧。
学生将剪好的作品粘到黑板上。
②观察交流。
师:说一说这些图形都是什么图形。你们是怎样做出这些图形的?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操作过程总结出要得到轴对称图形有两个关键点,第一是先把纸对折,第二是对折后只画出图形的一半。
2、想象完整的轴对称图形。
(1)引导学生思考。
(课件出示教材第二个例题中的两幅图)
师:这两个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的一半,你们能猜测整个图形是什么吗?
(学生进行观察、猜测)
(2)组织交流。
师:你们猜测的结果是什么?说说自己猜测的依据。
引导学生说出:轴对称图形对折后,对称轴两边的图形应该完全重合,所以右边的半个图形应该和左边相同。
(3)操作验证。
让学生剪下附页1中的图4,沿对称轴对折后,再沿给定图形的边线剪下,打开,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学生操作后汇报结果:左图打开后是花瓶图案,右图打开后是短袖上衣图案。
3、猜测展开后的轴对称图形。
(1)课件出示教材第三个例题。
师:从题目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字和观察画面明确题意:问题中上面两幅图是对折前后的长方形纸,在对折后的纸上剪出了两个圆形的洞;下面四幅图是展开后的备选图形,要选出一幅正确的。
(2)猜测结果。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独立思考,猜想出结果,再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说说自己是如何进行判断和选择的。
师:先观察一下这两个圆分别在对称轴的什么位置,再想象与它对称的那个圆应该在对称轴的什么位置。
引导学生在交流时说出:下面的圆距离对称轴近,那么与它对称的那个圆也应该是贴近对称轴一边的,同样道理上面的圆距离对称轴远,与其对称的圆也应该是在远离对称轴一边的,因此图(3)是正确的。
(3)操作验证。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对折一下,照着第三个问题中的样子剪出两个圆,然后打开,看看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
学生动手操作后展示作品,验证猜测的结果。
(4)回顾反思。
让学生说说自己猜测和验证的过程,并用自己的话总结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设计意图:学生猜测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验证猜测的结果,更能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教案人教版篇三
1.遵循规律,给学生充分感知的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主张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搭配衣服这个环节,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摆一摆学具,发现不同的搭配方法,接着让学生在摆的基础上在练习本上用不同的符号代表上装和下装,用连线的方法进一步探究,创新搭配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操作,这一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是发展学生用数学符号表示具体事物的能力的体现。
2.调动学习兴趣,使学生全心投入。
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心理来看,越是跟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动有趣的活动,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过生日”的情境,把探究新知与巩固练习都贯穿在这一情境中,一气呵成,使学生自始至终兴趣盎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上装和下装的小卡片圆形小卡片正方形小卡片教学过程
⊙激趣引入,展开教学
师:同学们,今天是聪聪的生日,让我们一起唱一首《生日快乐》歌来祝福他吧!
(教师和学生一起拍手唱歌)
师:(课件出示一个女孩子和她的衣柜)茵茵想穿着漂亮的衣服去参加生日聚会,可是她却不知道怎样搭配,你们能帮帮她吗?
设计意图:生动有趣的动画配上耳熟能详的歌曲,这样的开场会让同学们在兴奋与快乐中接受新知识的学习,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课件出示教材102页例2中的上装和下装图。
师:你们觉得茵茵怎样搭配最漂亮?为什么?(课件出示学生所说的各种搭配图)
师: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手中的小卡片摆一摆,并记录下你们的几种搭配方法。
(学生在小组内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师:哪一组愿意把你们的搭配成果汇报一下?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做得真好,除了摆的方法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和同桌说一说你的想法。
(学生讨论后指名回答)
师:大家说得很好,为了更加准确地知道有多少种穿法,我们还可以用连线的方法。我们可以用字母a表示上装,字母b表示下装,或者用○表示上装,□表示下装,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连一连。
(指名汇报连线的结果,教师用课件演示连线的结果)
预设
生1:我用两种不同颜色的○表示上装,用三种不同颜色的□表示下装,每件上装可以与3件下装搭配,这样就有3种搭配方法,一共有3+3=6(种)或2×3=6(种)搭配方法。示意图如下:
生2:我和他的思路基本相同,只是用a1、a2分别表示上装,b1、b2、b3分别表示下装,也得出6种搭配方法。示意图如下:
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
(指名回答)
师小结:只要我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搭配,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设计意图:通过摆一摆、说一说、连一连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快乐地掌握新知识。
⊙巩固练习,学会应用
1.课件出示教材102页2题。
师:茵茵来到了聪聪的家里,快看,聪聪拿出什么来招待朋友?
(学生回答点心和饮料)
师:你们喜欢什么点心和饮料?为什么?
(学生回答)
师:如果只能选择一种点心和一种饮料,你们有几种不同的选择?
(指名汇报结果)
2.课件出示教材104页4题。
师:小伙伴们来到了数学乐园,大家都想在这里合影留念,如果他们每个人都单独和聪聪、明明分别合拍一张照片,一共要拍多少张照片?请同学们到讲台上演示一下,共同找出问题的答案。
设计意图:以聪聪过生日贯穿整节课,让学生在保持浓厚兴趣的基础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学以致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教案人教版篇四
“认识小数”是学生在认识了万以内的数和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学习了常见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了让这样的概念教学在清晰、简练的基础上“活”起来,本节课的教学特色如下:
1、注重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主动的观察、猜测、验证、交流等活动。本设计根据小学生对身边的事物总是充满兴趣和亲切感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利用课件呈现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小数,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注重课堂练习的趣味性,在游戏中巩固新知。
课堂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趣味性的练习更加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对于知识的巩固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本设计为了避免枯燥的练习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堂练习转化成数学游戏,采用猜谜语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让学生读出谜底中每种小动物的身高数据,以达到巩固小数读法的目的。
教师准备ppt课件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教材91页主题图。
师:请看大屏幕,仔细观察,你们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学生汇报观察到的数学信息。
3、把观察到的数和整数进行比较,发现有什么不同?(观察到的数中有一个小圆点)
4、师归纳并板书:像3.45、0.85、2.60、36.6、1.2和1.5这样的数叫做小数。
5、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小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用处非常大。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小数的世界,来探究它们的秘密吧。(板书课题:认识小数)
设计意图:从日常生活情境入手,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小数引入新课,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学习情境之中。同时把小数和整数进行对比,使学生初步感知小数的特点。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小数的组成。
(1)认识小数点。
师:在分数中有一条线,我们称之为分数线,那么小数中的这个小圆点我们为它起个什么名字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叫做小数点。
(2)观察小数的组成。
师:观察这几个小数,想一想都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3)师举例总结:小数由三部分组成。中间的圆点叫小数点,小数点左边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是小数部分。
2、读小数。
(1)试读。
师:你们会读这些小数吗?谁能试着读一读。
指名读3.45、0.85、2.60、36.6、1.2、1.5。
(2)质疑。
师:同学们在读2.60时,小数点左边的2和小数点右边的60读法一样吗?
(3)议一议:小数点左边的数应该怎么读?小数点右边的数应该怎么读?
(4)小结小数的读法。
小数的读法:从整数部分读起,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整数部分是0的读作“零”;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顺次读出每一位上的数字,不管有几个0,都要一一读出来。
3、初步感知生活中小数的含义。
师:同学们把这些小数写得真漂亮。老师在2.60和0.85的后面加上“元”就是商品的价格,你们知道它们分别表示几元几角几分吗?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汇报。
师小结:用小数表示价格时,小数点左边表示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位表示角,小数点右边第二位表示分。
4、理解小数的含义。
(1)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提出问题。
师:王东的身高是多少?(1米3分米)如果用米作单位怎么表示?
(2)探究小数与分数的关系。
师: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1分米)
师:1分米用米作单位是几分之几米?
师:用我们刚认识的小数表示就是0.1米。
师指着对应的数字问(0.1米):这个0表示什么?(0米,不到1米)这个1表示什么?(1分米)那么0.1米就是1分米。
师:3分米用分数该怎么表示?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0.3米)
师:观察一下这两个小数,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小数点右边都只有一个数字)我们把这样的小数叫做一位小数。
师:观察一下这两个分数,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分母都是10)
(3)小结。
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十分之几的数都可以写成零点几。
5、小数的写法。
师:我们已经会读小数了,大家会写小数吗?大家试着把黑板上这几个小数写在练习本上。
师巡视,收集不同的写法,并板书。
学生判断哪种写法是正确的,从而让学生明白小数点应写在个位数字的右下角,是小圆点。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教案人教版篇五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在东、南、西、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
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教学过程
同学们,你们会背有关东、南、西、北方向的儿歌吗?
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1、以4人小组为单位,根据儿歌让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方向。
2、生观察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什么建筑物?
3、到教室,请各小组的记录纸贴在黑板上,汇报交流各种不同的方法,上方定为什么方向,为什么这样定?
4、学生讨论各种不同方法后,教师讲解地图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引导学生按地图的记录方式,重新整理自己的记录,完成校园示意图。再结合示意图用“东、南、西、北”说一说各种景物所在的位置。
操场
教学楼
北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
4、合作完成教科书练习一的第2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
会在图上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能简单的用四个方向描述行走路线。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教案人教版篇六
1.借助“森林旅游”的购物情境,进一步让学生熟练掌握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通过活动的开展,鼓励学生认真倾听、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善于评价、友好合作,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品质。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小数、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综合应用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机会,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我校地处市中心,学生大多数来自城市,家庭环境较好,购物的生活经验较多。因此,很适宜在本节课里开展由学生扮演顾客和售货员的“购物”游戏活动。
(一)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里?(轻松自然的谈话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新课
1.创设情境。
师:我们的老朋友智慧老人、淘气、笑笑、还有机灵狗也趁休息的时间出去旅游了,想知道他们去哪里旅游了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主题情境图)
2.学生观察情境图,开展数学游戏。
师:你们瞧,他们到了哪里?在干什么?
(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说说森林食品店里食品的名称及相应的价格,并说说笑笑、机灵狗想买什么。)
师:哦,笑笑、淘气他们玩累了,也饿了,想买东西吃。哪位同学自愿来当这个森林食品店里的服务员,为他们来服务呢?请另一个同学来扮演顾客,买东西。
(请两个同学上台表演。)
师:下面,我要请我们班上的每个同学都来参加这个游戏。同桌两个人,一人扮演顾客,另外一人扮演服务员。听清游戏规则:每人都有5分的基础分;“服务员”每解决一个问题并且令“顾客”满意,可加1分;“顾客”能发现并指出“服务员”的一个失误,并被对方认可,可加1分;“服务员”每失误一次扣一分;如果“服务员”能发现并指出“顾客”对自己失误的指控是错的,并能以理服人,那么“服务员”加1分,“顾客”扣1分;在事先规定到第一家商店“森林食品店”购物10分的时间内,积分达到10分以上者,可荣获“优秀服务员”或“精明顾客”的荣誉称号; 在第二家商店“纪念品商店”里,同桌两人可交换角色,重新按游戏规则计分、评比。
(课堂总结,评选“优秀服务员”或“精明顾客”,并让获奖的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把较为生硬的问题情境设计成学生之间互动的数学游戏,把课堂变成商店,把学生变成顾客或售货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相当高。学生在游戏中既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案例点评〗
教师能根据教材的内容重新组织数学活动,采取儿童喜欢的游戏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在熟悉的购物活动中复习小数的加减法、比较小数的大小,不但达到了知识领域的教学目标,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但整节课仅有一个数学活动,略显单调和乏味,另外,活动的规则也过于繁琐。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教案人教版篇七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大小比较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关注对旧知的复习,为学习新知作铺垫。
上课伊始,设计几组整数大小比较的复习题,引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回顾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为下面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奠定基础。
2、关注方法的类比,实现知识的迁移。
类比是根据两种或两类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似,得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的结论。它是一种创造性的数学思想方法。类比在掌握数学概念、理解数学本质、探索解题方法等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小数的大小比较并不难,它与整数的大小比较在方法上基本相同。在教学中将研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类比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掌握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实现知识的良好迁移。
3、关注习题设计的实践性,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设计练习时,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现实、具体的情境中,应用数学解决问题,体现了数学的价值。
教师准备ppt课件卷尺
学生准备卷尺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复习准备。
我们已经学过了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请你们在各题的___里填上“>”“<”或“=”,并说说怎样比较整数的大小。
1001___999 654___543 8321___8436
(1)引导学生明确:当整数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那个数大;当位数相同时,从最高位开始比较,最高位上的数字大的那个数大,最高位上的数字相同时,比较下一位上的数字,以此类推,直到比出大小为止。
(2)老师的身高是1米7分米,如果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1.7米)小明的身高是1米4分米,如果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1.4米)
请同学们观察身高,谁高谁矮?(老师高,小明矮)看来小数也是有大小的。
2、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会了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那么你们想知道怎么比较小数的大小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设计意图:创设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设置复习题,将整数的大小比较和小数的大小比较进行有机的衔接,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同时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谈话导入:(课件出示)学校的运动会上,小明、小刚、小强和小林正在跳高场地上进行比赛,他们使出浑身解数都想为自己的班级争得荣誉,班里的同学们也在为他们呐喊助威。比赛结束,成绩如下:
姓名
小明
小刚
小强
小林
成绩/米
0.8
1.2
1.1
0.9
2、提问:你能排出他们的名次吗?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你是怎样排列的?为什么这样排列?
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5、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注意收集信息,并适时提问,引导学生总结比较的方法。
方法一利用小数的含义来比较。
因为1.2米是1米2分米,1.1米是1米1分米,0.8米是8分米,0.9米是9分米,所以1.2米>1.1米>0.9米>0.8米。
方法二化成厘米后比较。
因为1.2米是120厘米,1.1米是110厘米,0.8米是80厘米,0.9米是90厘米,120厘米>110厘米>90厘米>80厘米,所以1.2米>1.1米>0.9米>0.8米。
方法三借助测量工具进行比较。
在卷尺上找到每个人跳高成绩的刻度,根据卷尺上的位置来比较大小。观察卷尺上的数据,得出1.2米>1.1米>0.9米>0.8米。
师小结:同学们能把新的问题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解决,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经常用到。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教案人教版篇八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课本23-24页的相关内容。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会直观判断轴对称图形,能用对折的方法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欣赏数学之美。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
课件、一些轴对称图形图片、纸和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等。
一、巧设情境,激发好奇心。
花园里有只可爱的蝴蝶在翩翩起舞。一天她遇见了小蜻蜓,对小蜻蜓说:“我们是一家人。”小蜻蜓就奇怪了,我是小蜻蜓,你是蝴蝶,怎么是一家人了。蝴蝶笑了笑说,在大自然里还有很多物体和我们是一家呢。
二、欣赏图片,建立表象。
1、这不,你瞧。蝴蝶找来了什么?
课件出示:蝴蝶、枫树叶、七星瓢虫、蜻蜓、脸谱、交通标志、数字8、飞机、天平、一些字母等。这些图形漂亮吗?学生欣赏各种对称图形。
2、引导观察图形,交流汇报
刚才同学看到的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那么这些图形中你发现都有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师: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生1:我发现他们都很美。
生2:左右一样。上下?
生3:我发现它们是对称的。
师:你是怎么理解对称的?
生3:对称就是左右两边是完全一样的。
3、教学板书“对称”
(1)课题导入
师:是啊,刚才我们看到的其实是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的现象。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研究数学上的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 刘元平三下《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刘元平三下《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2)结合剪纸作品,抽象概念
师:谁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剪出一个葫芦吗?
学生自己操作创作。(先把纸对折后再剪)
教师选几张学生剪得好的轴对称图形贴在黑板上。
找出不同的剪法,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剪的。
师:请大家观察,比较这些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生1:他们的形状不同。
生2:他们的大小也不同。
生3:他们的两边是完全一样的。
生4:这些图形上都有一条折痕。
现在你们把你自己剪的图形重新对折一下,你们会发现他们怎么样?(两边完全重合)是的,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才是轴对称图形呢?
学生回答自己理解的轴对称图形。(对折后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那么这条折痕应该给它取个什么样的名字呢?(对称轴)
老师把课前准备好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灯笼、衣服等)
三、实践操作,深化认识。
1、组织活动——折一折
(1)每个学生剪下附页中的图1,先对折,看两边是否完全重合,再打开,看折痕的位置。
(2)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折一折。组织学生将自己小组折出的对称图形进行展示并汇报各自的折法。
(3)学生认识对称轴,中间这条折痕我们就把它叫做对称轴,用虚线表示。
请学生用铅笔画出你们剪出的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小结:通过折、画,小朋友们都认识了轴对称图形,那么现在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这样的图形。
得出结论: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
折痕所在得直线叫做对称轴。
四、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看下面那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刘元平三下《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2、找一找下列哪些数字、汉字、字母是轴对称图形, 刘元平三下《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3、用对折的方法找出下面图形的对称轴
五、回归生活,体会美感。
1、谈一谈:其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对称的图形、物体,你能说一说吗?
2、欣赏生活、艺术、自然、建筑、剪纸等领域的对称之美。
六、总结全课,升华主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七、板书设计、
轴对称
对折:两边完全重合——轴对称图形
折痕——对称轴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教案人教版篇九
1、进一步理解巩固小数加减计算的算理、算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能广泛应用于生活的价值。
挂图、计分表等。
一、宣布活动内容
1、课题“森里旅游”。
2、出示挂图(课本插图)。说明“森林旅游”的购物情境,营造氛围。
二、活动形式
把“森林旅游”的购物活动组织成同桌之间的数学游戏。其中一人扮顾客,承担提出购物问题的任务,另一个扮服务员,承担解决问题的任务。
这里有两幅(二种情境),当购物地点从森林食品店转到纪念品商店,两人也随着对换角色。
三、活动要求
1、结合具体情境,由顾客提出数学问题。从容易到困难,从简单到复杂,并由服务员解决这些问题。
2、“服务员”、“顾客”都应该加强角色意识,讲究服务态度,讲究礼貌,言语文明。
3、教师巡视,帮助组织活动,注意保持课堂秩序。
四、活动过程
1、出示两张情境挂图。
由于教材上的插图没有注明物品名称。所以,先根据图形形状给物品标上名称。
2、宣布活动规则。
(1)每人有5分的基础分。
(2)“服务员”每解决一个问题并且令“顾客”满意,可加1分。这里的满意包含礼貌用语。
(3)“顾客”能发现并指出“服务员”的一个失误,并被对方认可,可加1分;“服务员”每失误一次扣1分。
(4)如果“服务员”能发现并指出“顾客”对失误的指控是错误的,并能以理服人,那么“服务员”额外加1分,同样,“顾客”应该扣1分。
(5)在事先规定到每家商店购物10分的时间内,积分达到10分以上者,可获“优秀服务员”或“诚信顾客”荣誉称号。
3、发放记分表。
4、活动开始。
同桌同学面对面进行游戏活动,教师进行巡视,加强课堂组织、辅导部分学生。
为增强游戏活动有序而正确地进行,提高准确性,可引导(或准许)学生在活动开始时,先各自记录所要提出的问题,从易到难。然后再把问题向对方提出,要求对方解决。这样也便于检查谁对谁错,从而进行正确地评分。
5、活动小结。
(1)各小组汇报最后得分情况。
(2)评出“优秀服务员”和“诚信顾客”。
(3)小组提供富有新颖的问题,让大家共同分享,引导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富有创意的问题。
(4)分析。总结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领悟什么问题用估算解决,什么问题可以用口算解决,什么问题应该用笔算解决。
五、实践活动
课本第15页的“实践活动”。
这里的第1题,第2题是通过“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与“调查自己家两个月水费、电费开支情况”的实践活动。
要求:
1、按课本要求记录“生活中的小数”。
2、与同伴交流,进一步感受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并分享实践活动的初步经验与良好的情感体验。
3、用数学日记形式记录下自己对“生活中的小数”独特的发现或对调查现状的感受及节省开支建议。
本文发布于:2023-05-22 09:37: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73032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