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汉语词语,公文的一种格式,是指对上级有所陈请或汇报时所作的口头或书面的陈述。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报告的范文模板,希望能够帮到你哟!
大学生就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字篇一
我们这次调查的主题是有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在此之前,我并没有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的经历,所以我并没有什么实际经验。所以我更想要看看我能否很好地完成这次社会实践调查任务。同时,也想经过亲身体验让自我更进一步了解社会,在实践调查中增长见识,锻炼自我的才干,培养自我的韧性,更为重要的是检验一下自我能否胜任面向社会的工作。想经过社会实践调查,找出自我的不足和差距所在。
从这次的调查活动中我认识到,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不仅仅要学好书本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能把书本上的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动脑的同时也要会动手。如果没有了实践,理论将会是一纸空文,无用武之地。如果没有了实践,我们所学的知识也就不会再有发展。所以我十分重视这次的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因为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能够检验和巩固我所学的知识。
社会是一所能锻炼人的综合性大学,仅有投身到社会中去,才能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今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使我们学有所用,在实践中成才,并有效的为社会服务,体现大学生的自身价值。而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就恰好给我们大学生供给了接触社会、深入了解社会的良好机会,这也能让我们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发挥聪明才智,为以后走上社会做好准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调查使我们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尤其是我们学生,只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环节,往往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发挥的不很梦想。经过实践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就是紧密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在实践中检验自我的知识和水平。经过实践,原先理论上模糊和印象不深的得到了巩固,原先理论上欠缺的.在实践环节中得到补偿,加深了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消化。“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社会实践调查并不像我们最初想象的简单,而是充满了艰辛和挑战的,但我们选择了坚持。在短短的几天的社会实践调查活动中,我有了前所未有的收获,也有了许多深刻的感悟。
做完了这次的社会实践调查后,我更加了解到我们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当然问题是多方面的,但我们还是能在我们自我身上找到一些不足。社会是日新月异的,所以机遇无处不在。所以我们首先要学会的就是把握好机遇,不要好高骛远错失良机。同时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同社会、同国家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我们应当时刻关心社会的最新动向,千万不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仅有紧跟社会的动向,了解社会现实,才能为自我的人生做出正确的选择。
在这次假期的社会实践调查活动中,我抱着提高自我社会工作本事的目标,努力完成这次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同时也从调查活动中检验自我的工作本事。在这次的社会实践调查中我收获不少,其中我认为以下四点在完成调查的工作中是最必不可少的:
一.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如何与别人沟通好,这门技术是需要长期的练习。以前工作的机会不多,使我与别人对话时不会应变,谈话时有冷场,这是很尴尬的。但经过这次的调查工作后,我与人沟通的本事有所提高。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良好的沟通能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事半功倍。
二.在社会中要有自信。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而是对自我的本事做出肯定。在工作中,我明白了自信的重要性。你没有社会工作经验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的本事不比别人差。社会工作经验也是积累出来的。没有第一次又何来二、第三次呢有自信使你更有活力更有精神。
三.在社会中要克服自我胆怯的心态。实践活动没开始的时候,自我就害怕了。自我觉得困难挺多的,自我的社会经验缺乏,等种种原因使自我觉得很渺小,自我懦弱就这样表露出来。但其实有谁一生下来就什么都会的,当你克服心理的障碍,那一切都变得容易解决了。几次的尝试后就能够克服自我内心的恐惧了。如师兄师姐所说的“在社会中你要学会厚脸皮,不怕别人的态度如何的恶劣,也要简便应付,大胆与人对话,工作时间长了你自然就不怕了。”有句话说得好:“仅有征服自我才能征服世界。”我相信只要有勇气,一切事情都会变得简单起来。
四.工作中不断地丰富知识。知识犹如人体血液。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在这次的社会实践调查活动中,我深深地感悟到知识犹如浩瀚的大海,并且相互交织。我们想要完成这次的社会实践调查,还需要许多其他的知识。因为一份社会实践调查的制作需要多方面知识的应用,所以我们需要查阅很多的资料,学习新的知识,才能完成一份有质量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在这次的社会实践调查活动我学到了许多东西,如强化了我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本事,但我也发现我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所以我会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朝着自我的目标不断奋进。
大学生就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字篇二
在这个火热的夏天,我暂别了大学中舒适悠闲的生活,和同学一齐进行了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在这次的活动中,我学到了许多学校学不到的知识,也有了许多的感悟。
我们这次调查的主题是有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在此之前,我并没有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的经历,所以我并没有什么实际经验。所以我更想要看看我能否很好地完成这次社会实践调查任务。同时,也想经过亲身体验让自我更进一步了解社会,在实践调查中增长见识,锻炼自我的才干,培养自我的韧性,更为重要的是检验一下自我能否胜任面向社会的工作。想经过社会实践调查,找出自我的不足和差距所在。
从这次的调查活动中我认识到,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不仅仅要学好书本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能把书本上的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动脑的同时也要会动手。如果没有了实践,理论将会是一纸空文,无用武之地。如果没有了实践,我们所学的知识也就不会再有发展。所以我十分重视这次的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因为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能够检验和巩固我所学的知识。
社会是一所能锻炼人的综合性大学,仅有投身到社会中去,才能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今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使我们学有所用,在实践中成才,并有效的为社会服务,体现大学生的自身价值。而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就恰好给我们大学生供给了接触社会、深入了解社会的良好机会,这也能让我们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发挥聪明才智,为以后走上社会做好准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调查使我们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尤其是我们学生,只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环节,往往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发挥的不很梦想。经过实践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就是紧密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在实践中检验自我的知识和水平。经过实践,原先理论上模糊和印象不深的得到了巩固,原先理论上欠缺的.在实践环节中得到补偿,加深了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消化。“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社会实践调查并不像我们最初想象的简单,而是充满了艰辛和挑战的,但我们选择了坚持。在短短的几天的社会实践调查活动中,我有了前所未有的收获,也有了许多深刻的感悟。
做完了这次的社会实践调查后,我更加了解到我们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当然问题是多方面的,但我们还是能在我们自我身上找到一些不足。社会是日新月异的,所以机遇无处不在。所以我们首先要学会的就是把握好机遇,不要好高骛远错失良机。同时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同社会、同国家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我们应当时刻关心社会的最新动向,千万不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仅有紧跟社会的动向,了解社会现实,才能为自我的人生做出正确的选择。
在这次假期的社会实践调查活动中,我抱着提高自我社会工作本事的目标,努力完成这次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同时也从调查活动中检验自我的工作本事。在这次的社会实践调查中我收获不少,其中我认为以下四点在完成调查的工作中是最必不可少的:
一.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如何与别人沟通好,这门技术是需要长期的练习。以前工作的机会不多,使我与别人对话时不会应变,谈话时有冷场,这是很尴尬的。但经过这次的调查工作后,我与人沟通的本事有所提高。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良好的沟通能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事半功倍。
二.在社会中要有自信。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而是对自我的本事做出肯定。在工作中,我明白了自信的重要性。你没有社会工作经验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的本事不比别人差。社会工作经验也是积累出来的。没有第一次又何来二、第三次呢有自信使你更有活力更有精神。
三.在社会中要克服自我胆怯的心态。实践活动没开始的时候,自我就害怕了。自我觉得困难挺多的,自我的社会经验缺乏,等种种原因使自我觉得很渺小,自我懦弱就这样表露出来。但其实有谁一生下来就什么都会的,当你克服心理的障碍,那一切都变得容易解决了。几次的尝试后就能够克服自我内心的恐惧了。如师兄师姐所说的“在社会中你要学会厚脸皮,不怕别人的态度如何的恶劣,也要简便应付,大胆与人对话,工作时间长了你自然就不怕了。”有句话说得好:“仅有征服自我才能征服世界。”我相信只要有勇气,一切事情都会变得简单起来。
四.工作中不断地丰富知识。知识犹如人体血液。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在这次的社会实践调查活动中,我深深地感悟到知识犹如浩瀚的大海,并且相互交织。我们想要完成这次的社会实践调查,还需要许多其他的知识。因为一份社会实践调查的制作需要多方面知识的应用,所以我们需要查阅很多的资料,学习新的知识,才能完成一份有质量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在这次的社会实践调查活动我学到了许多东西,如强化了我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本事,但我也发现我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所以我会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朝着自我的目标不断奋进。
大学生就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字篇三
创业就业背景:毕业生即将走出校园,他们可以选择的,或许不只是进入一个差强人意的工作单位,解决“就业”难题。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摒弃了竞争激烈的“就业”带来的压力,开始走上创业的道路,开拓自己的精彩人生。那么,分析“就业”与“创业”这两个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却截然不同的两种生存方式,它们各自在刚走出象牙塔的莘莘学子们心里占据怎样一个地位?就业形势如何?创业到底难不难?
就业难的原因:大学生不像以前那么珍贵了。现今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而就业岗位不多,这就造成了就业竞争十分激烈。这就是就业难的实质。就业时应注意哪些:简历不要乱投;没投过的公司来电,拒绝之;实习要先交钱的,没门;不签约就让干活的,考虑考虑,多方核实一下;不轻信任何口头承诺。创业所遇到的困难: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启动资金:除了家庭资助,绝大部分创业大学生没有其它经济来源。目前,也有一部分大学生通过勤工俭学积攒下来部分资金,但创业初期的花销,经常会远远超支。
二.缺乏市场经营经验:大学生有激情、有抱负,但在实战中往往是“眼高手低”,对具体的市场开拓缺乏经验与相关的知识,在创业过程中很可能会因“纸上谈兵”而败北。
三.心理承受能力弱:从小学到大学,十几年的.学校生活,相对风平浪静少有挫折,在这种大环境下,大学生创业者们也普遍比较脆弱。其实无论何种创业都会有风险,创业的同时即应该有“风险意识”,要能承受住风险和失败,能够经得起市场的锤炼。
四.创新能力不强: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视技术创新。很多大学生只看到他人成功后的表象,不顾时间、地点的差异,盲目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自己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步他人后尘。
五.所学知识与实际运用联系不紧密:很多大学生创业者的实际创业项目和
自己所学专业不相符,或是自己所学的学科知识用不上。如此的“不搭界”既是所学知识资源的浪费,又是对创业时机的延误。
纵观如今中国大学生就业市场需求,以及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对当代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取得更好的发展,总结出相关对策如下:
1.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
2.社会:观念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
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北大才子卖肉”很正常。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同时建议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
3.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1)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教育部每年公布的各大高校就业率必然给学校施以压力和动力,学校只顾教育不管就业行不通了。
(2)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职业能力之缝谁来填?目前情况下高校得担此大任。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等系统,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3)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
(4)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给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既弥补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在高等院校中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目标、指导内容,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逐步推进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并且在就业指导的同时推进对学生的人生教育,提高学生对素质教育的认同度和参与的积极性。
(5)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 解决大学生创业就业问题,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表现,也是改善民生、富民强国、促进和谐的大事。大学生毕业后没事干,是人力资源的最大浪费,对于家庭,对于社会,都会产生许多负面效应,必须加以高度重视和有效解决。创业就业大学生优先,应该形成共识和行动。一靠政府给足政策措施,支持扶持到位,二靠大学生自身发奋努力,科学选择,三靠社会提供竞争机会,并能消除性别歧视,男女生均等就业机会。只有三股绳扭成一股绳,我们的大学生才有希望创业和就业。
大学生就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字篇四
创业就业背景:毕业生即将走出校园,他们可以选择的,或许不只是进入一个差强人意的工作单位,解决“就业”难题。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摒弃了竞争激烈的“就业”带来的压力,开始走上创业的道路,开拓自己的精彩人生。那么,分析“就业”与“创业”这两个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却截然不同的两种生存方式,它们各自在刚走出象牙塔的莘莘学子们心里占据怎样一个地位?就业形势如何?创业到底难不难?
就业难的原因:大学生不像以前那么珍贵了。现今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而就业岗位不多,这就造成了就业竞争十分激烈。这就是就业难的实质。就业时应注意哪些:简历不要乱投;没投过的公司来电,拒绝之;实习要先交钱的,没门;不签约就让干活的,考虑考虑,多方核实一下;不轻信任何口头承诺。创业所遇到的困难: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启动资金:除了家庭资助,绝大部分创业大学生没有其它经济来源。目前,也有一部分大学生通过勤工俭学积攒下来部分资金,但创业初期的花销,经常会远远超支。
二.缺乏市场经营经验:大学生有激情、有抱负,但在实战中往往是“眼高手低”,对具体的市场开拓缺乏经验与相关的知识,在创业过程中很可能会因“纸上谈兵”而败北。
三.心理承受能力弱:从小学到大学,十几年的.学校生活,相对风平浪静少有挫折,在这种大环境下,大学生创业者们也普遍比较脆弱。其实无论何种创业都会有风险,创业的同时即应该有“风险意识”,要能承受住风险和失败,能够经得起市场的锤炼。
四.创新能力不强: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视技术创新。很多大学生只看到他人成功后的表象,不顾时间、地点的差异,盲目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自己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步他人后尘。
五.所学知识与实际运用联系不紧密:很多大学生创业者的实际创业项目和
自己所学专业不相符,或是自己所学的学科知识用不上。如此的“不搭界”既是所学知识资源的浪费,又是对创业时机的延误。
纵观如今中国大学生就业市场需求,以及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对当代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取得更好的发展,总结出相关对策如下:
1.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
2.社会:观念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
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北大才子卖肉”很正常。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同时建议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
3.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1)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教育部每年公布的各大高校就业率必然给学校施以压力和动力,学校只顾教育不管就业行不通了。
(2)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职业能力之缝谁来填?目前情况下高校得担此大任。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等系统,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3)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
(4)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给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既弥补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在高等院校中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目标、指导内容,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逐步推进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并且在就业指导的同时推进对学生的人生教育,提高学生对素质教育的认同度和参与的积极性。
(5)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 解决大学生创业就业问题,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表现,也是改善民生、富民强国、促进和谐的大事。大学生毕业后没事干,是人力资源的最大浪费,对于家庭,对于社会,都会产生许多负面效应,必须加以高度重视和有效解决。创业就业大学生优先,应该形成共识和行动。一靠政府给足政策措施,支持扶持到位,二靠大学生自身发奋努力,科学选择,三靠社会提供竞争机会,并能消除性别歧视,男女生均等就业机会。只有三股绳扭成一股绳,我们的大学生才有希望创业和就业。
大学生就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字篇五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相当严峻的就业形势,这场经济危机不仅影响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还导致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各校大学生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面对危机我们应该何去何从呢?麦可思公司连续两年调查应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状况,对大学生就业情况进行了描述。调查发现,虽然应届毕业生在毕业时的就业率较低,但半年后的就业率有明显上升。不同专业和学校类型毕业生的就业率有所差异,不同地域和不同类型企业或单位接受毕业生就业的数量不同,不同专业、职业、就业单位的毕业生薪资水平不同。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率 工资水平
高校扩招后本科毕业生的第一年,毕业人数比上一年增加了44.6%;20xx年毕业生280万人,比上一年增长32.1%;20xx年毕业生达到了338万人;而20xx年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五百多万人;20xx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
一. 大学生就业率
(1)不同类型大学生的就业率有所差别。研究型大学(“211”高校)毕业生的半年后就业率为94%,毕业时就业率为88%,半年后就业率比毕业初始就业率高6个百分点。非研究型本科大学(非211普通高校)的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0%,毕业时就业率为59%,约三分之一的就业是在毕业后半年内实现的。高职/专科院校毕业生的半年后就业率为84%,毕业时的就业率为43%,近一半的毕业生是在毕业半年后才找到工作。
从学校的专业类型来看,外语、外贸类的高校就业率较高。比如,在被调查的2113所院校中,就业能力指数排名最高10所院校分别为:外交学院、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北京语言大学、广东外语外贸易大学、深圳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上海杉达学院、上海海事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等。
(2)就业率最高的本科专业前10名为:机械电子工程(100%)、医学检验(99.1%)、医学影像学(99%)、注册会计师(98.4%)、物流工程(98.3%)、勘查技术与工程(98.2%)、建筑学(97.9%)、车辆工程(97.7%)、信息安全(97.2%)、过程装备控制工程(96.8%)。从中可见,这些专业的就业率,最高的达到100%,最低的也有96.8%。在就业率最高的专业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其专业性很强,其他专业毕业生不易进入,这些专业所就业的领域是中国增长较快的行业或职业,如医学仪器、建筑业、运输业、注册会计师等。这表明,对专业训练要求较高的专业其就业率处于最高行列。另外,在就业率最高的10
个本科专业中,月薪在2500 元以上的有8 个,2500 元以下的只有两个。总体而言,就业率最高的本科专业,薪资也较高。
就业率最低的本科专业前10 名为:音乐表演(72.1%)、运动训练(73.9%)、中医学(77%)美术学(79.5%)、音乐学(83.9%)、生物技术(84.2%)、体育教育(84.3%)、生物工程(84.3%)、农学(84.6%)、应用心理学(85%)。就业率最低的专业主要集中在两大类专业,一个大类是艺术类专业,包括美术、音乐和音乐表演专业;另一个大类是生命科学类专业,包括医学、生物学和农学专业。就业率最低的本科专业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都在85%以下(含85%);绝大多数月薪都在20xx 元以下,只有三个专业刚刚超过20xx 元,大大低于本科应届的2483 元的平均水平。这说明,就业率最低的本科专业,“薪情”也不乐观。
(3)最热门本科专业(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的供应量和就业量。这10个热门专业的半年后的失业人数达6.7万,占本科总失业人数的32.9%。其中三个专业的毕业生在半年以后失业人数在万人以上,另外,这10个热门专业的`半年后就业率分别为9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91%(英语)、95%(会计学)、91%(国际经济与贸易)、91%(工商管理)、86%(法学)、92%(电子信息工程)、96%(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89%(汉语言文字)、90%(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另外,由于上述这10个热门专业的毕业生数量庞大,虽然失业率并非最高,但实际的失业人数很大,这10个专业中有九个列位于失业人数最多的十个本科专业中,仅有“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这个专业之外。热门专业失业严重,十个最热门专业占了本科半年后失业总人群的32.9%,对各高校、地区和全国的失业总体水平影响最大。对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的招生人数采取宏观控制,消除供给结构性失业,才能有效降低失业总水平。
调查显示的最冷门的10个本科专业(就业人数最少的专业)分别为水产养殖学、医学影像学、编辑出版学、审计学、勘查技术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药物制剂、运动训练、医学检验和德语,这10个专业的就业需求量都超过毕业生的供给量。冷门本科专业的就业量少,供应量也少,因而就业率相对较高,其中的10个最冷门的专业名列就业率最高的专业。
二. 大学毕业生的薪资水平
(1)薪资水平与预期。毕业生就业前的薪资期待值底线都低于毕业半年后的实际薪资。这可能是由于毕业生们普遍感受到就业压力而不敢对薪资有过高期待。本科的月薪期待值底线比毕业半年后的实际月薪少了806元,相差幅度为32.4%;高职/专科的月薪期待值底线比毕业半年后的实际月薪少了419元,相差幅度为24.2%。这说明,应届大学毕业生对薪资的期待底线值与实际薪资有一定差距。
本科毕业生的月薪水平明显高于高职/专科毕业生。另外,在本科高校毕业生中,不同类型学校的毕业生薪资水平也有所不同。研究型大学(“211”高校)本科毕业生半年后的平均月薪为2949
元,而普通本科高校(非“211”高校)毕业生半年后的平均月薪为2282元,研究型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平均月薪高出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34.1%。
(2) 薪资的地域差异和企业类型差异大学毕业生薪资水平的地域差异。行政等级越高的城市,毕业生的月薪越高。在直辖市就业的毕业生的平均月薪几乎高出地级城市毕业生的三分之一,收入分配的地区差异在毕业生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中外合资/独资企业的毕业生月薪远高于其它类型企业,月薪水平排在第二位的是国有企业。反映出了在不同类型用人单位的毕业生的月薪差异。
三. 总结
综合上述数据分析结果,我们发现,应届大学毕业生在刚毕业之时的就业率较低,但毕业之后的一段时期内就业率明显提高。这意味着,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促进工作不应该只针对在校的将要毕业的大学生,高校、政府相关部门和就业促进机构帮助大学生就业的工作应该延续至大学生离开校院之后,这样的话,大学生的就业还将会进一步提高。其次的一个发现是,不同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失业人数有所不同,以及各类专业毕业生从事不符合本专业的工作的比例和数量也有所不同,这说明,目前我国高校各类专业的招生人数与市场人才实际需求有所差距,如果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的确定更多考虑市场需要,可以更有效地降低大学生失业人数和非本专业就业的可能性,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还有一个发现是,目前应届大学毕业生对其薪资水平预期已降到相当低的水平,低于他们实际获得的平均工资水平。这说明,大学生期待过高工资而导致他们不能顺利就业的说法不完全成立,目前这一因素已不是导致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一个主要原因。最后还有一个值得注意得现象,从事不同职业的毕业生薪资水平差距很大,金融服务业及相关行业和其它一些新兴技术行业的新就业者收入较高,而一些传统的、同时又极为重要的社会公共服务行业的新就业者的收入则偏低。比如,在基础教育行业和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行业的新就业者的薪资明显低于毕业生平均工资水平,而实际上这些行业的工资水平并不低,较资深的教师和医生可称得上是中高收入者,对新进入者采取低工资的策略,有可能会降低这类行业未来的人才素质。
大学生就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字篇六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相当严峻的就业形势,这场经济危机不仅影响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还导致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各校大学生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面对危机我们应该何去何从呢?麦可思公司连续两年调查应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状况,对大学生就业情况进行了描述。调查发现,虽然应届毕业生在毕业时的就业率较低,但半年后的就业率有明显上升。不同专业和学校类型毕业生的就业率有所差异,不同地域和不同类型企业或单位接受毕业生就业的数量不同,不同专业、职业、就业单位的毕业生薪资水平不同。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率 工资水平
高校扩招后本科毕业生的第一年,毕业人数比上一年增加了44.6%;20xx年毕业生280万人,比上一年增长32.1%;20xx年毕业生达到了338万人;而20xx年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五百多万人;20xx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
一. 大学生就业率
(1)不同类型大学生的就业率有所差别。研究型大学(“211”高校)毕业生的半年后就业率为94%,毕业时就业率为88%,半年后就业率比毕业初始就业率高6个百分点。非研究型本科大学(非211普通高校)的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0%,毕业时就业率为59%,约三分之一的就业是在毕业后半年内实现的。高职/专科院校毕业生的半年后就业率为84%,毕业时的就业率为43%,近一半的毕业生是在毕业半年后才找到工作。
从学校的专业类型来看,外语、外贸类的高校就业率较高。比如,在被调查的2113所院校中,就业能力指数排名最高10所院校分别为:外交学院、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北京语言大学、广东外语外贸易大学、深圳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上海杉达学院、上海海事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等。
(2)就业率最高的本科专业前10名为:机械电子工程(100%)、医学检验(99.1%)、医学影像学(99%)、注册会计师(98.4%)、物流工程(98.3%)、勘查技术与工程(98.2%)、建筑学(97.9%)、车辆工程(97.7%)、信息安全(97.2%)、过程装备控制工程(96.8%)。从中可见,这些专业的就业率,最高的达到100%,最低的也有96.8%。在就业率最高的专业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其专业性很强,其他专业毕业生不易进入,这些专业所就业的领域是中国增长较快的行业或职业,如医学仪器、建筑业、运输业、注册会计师等。这表明,对专业训练要求较高的专业其就业率处于最高行列。另外,在就业率最高的10
个本科专业中,月薪在2500 元以上的有8 个,2500 元以下的只有两个。总体而言,就业率最高的本科专业,薪资也较高。
就业率最低的本科专业前10 名为:音乐表演(72.1%)、运动训练(73.9%)、中医学(77%)美术学(79.5%)、音乐学(83.9%)、生物技术(84.2%)、体育教育(84.3%)、生物工程(84.3%)、农学(84.6%)、应用心理学(85%)。就业率最低的专业主要集中在两大类专业,一个大类是艺术类专业,包括美术、音乐和音乐表演专业;另一个大类是生命科学类专业,包括医学、生物学和农学专业。就业率最低的本科专业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都在85%以下(含85%);绝大多数月薪都在20xx 元以下,只有三个专业刚刚超过20xx 元,大大低于本科应届的2483 元的平均水平。这说明,就业率最低的本科专业,“薪情”也不乐观。
(3)最热门本科专业(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的供应量和就业量。这10个热门专业的半年后的失业人数达6.7万,占本科总失业人数的32.9%。其中三个专业的毕业生在半年以后失业人数在万人以上,另外,这10个热门专业的`半年后就业率分别为9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91%(英语)、95%(会计学)、91%(国际经济与贸易)、91%(工商管理)、86%(法学)、92%(电子信息工程)、96%(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89%(汉语言文字)、90%(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另外,由于上述这10个热门专业的毕业生数量庞大,虽然失业率并非最高,但实际的失业人数很大,这10个专业中有九个列位于失业人数最多的十个本科专业中,仅有“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这个专业之外。热门专业失业严重,十个最热门专业占了本科半年后失业总人群的32.9%,对各高校、地区和全国的失业总体水平影响最大。对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的招生人数采取宏观控制,消除供给结构性失业,才能有效降低失业总水平。
调查显示的最冷门的10个本科专业(就业人数最少的专业)分别为水产养殖学、医学影像学、编辑出版学、审计学、勘查技术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药物制剂、运动训练、医学检验和德语,这10个专业的就业需求量都超过毕业生的供给量。冷门本科专业的就业量少,供应量也少,因而就业率相对较高,其中的10个最冷门的专业名列就业率最高的专业。
二. 大学毕业生的薪资水平
(1)薪资水平与预期。毕业生就业前的薪资期待值底线都低于毕业半年后的实际薪资。这可能是由于毕业生们普遍感受到就业压力而不敢对薪资有过高期待。本科的月薪期待值底线比毕业半年后的实际月薪少了806元,相差幅度为32.4%;高职/专科的月薪期待值底线比毕业半年后的实际月薪少了419元,相差幅度为24.2%。这说明,应届大学毕业生对薪资的期待底线值与实际薪资有一定差距。
本科毕业生的月薪水平明显高于高职/专科毕业生。另外,在本科高校毕业生中,不同类型学校的毕业生薪资水平也有所不同。研究型大学(“211”高校)本科毕业生半年后的平均月薪为2949
元,而普通本科高校(非“211”高校)毕业生半年后的平均月薪为2282元,研究型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平均月薪高出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34.1%。
(2) 薪资的地域差异和企业类型差异大学毕业生薪资水平的地域差异。行政等级越高的城市,毕业生的月薪越高。在直辖市就业的毕业生的平均月薪几乎高出地级城市毕业生的三分之一,收入分配的地区差异在毕业生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中外合资/独资企业的毕业生月薪远高于其它类型企业,月薪水平排在第二位的是国有企业。反映出了在不同类型用人单位的毕业生的月薪差异。
三. 总结
综合上述数据分析结果,我们发现,应届大学毕业生在刚毕业之时的就业率较低,但毕业之后的一段时期内就业率明显提高。这意味着,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促进工作不应该只针对在校的将要毕业的大学生,高校、政府相关部门和就业促进机构帮助大学生就业的工作应该延续至大学生离开校院之后,这样的话,大学生的就业还将会进一步提高。其次的一个发现是,不同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失业人数有所不同,以及各类专业毕业生从事不符合本专业的工作的比例和数量也有所不同,这说明,目前我国高校各类专业的招生人数与市场人才实际需求有所差距,如果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的确定更多考虑市场需要,可以更有效地降低大学生失业人数和非本专业就业的可能性,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还有一个发现是,目前应届大学毕业生对其薪资水平预期已降到相当低的水平,低于他们实际获得的平均工资水平。这说明,大学生期待过高工资而导致他们不能顺利就业的说法不完全成立,目前这一因素已不是导致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一个主要原因。最后还有一个值得注意得现象,从事不同职业的毕业生薪资水平差距很大,金融服务业及相关行业和其它一些新兴技术行业的新就业者收入较高,而一些传统的、同时又极为重要的社会公共服务行业的新就业者的收入则偏低。比如,在基础教育行业和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行业的新就业者的薪资明显低于毕业生平均工资水平,而实际上这些行业的工资水平并不低,较资深的教师和医生可称得上是中高收入者,对新进入者采取低工资的策略,有可能会降低这类行业未来的人才素质。
大学生就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字篇七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进行改革,高等教育加快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步伐,高校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现。如今现在的岗位越来越多,但是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的大学生少之又少,那么新时代的大学生如何在毕业时候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是每个大学生都要做充足的准备,通过本次实践调查,分析大学生就业状况以及大学生为就业所需要提高的素质能力和就业工作指导,寻求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途径。引言:
如今中国的就业形势将异常严峻,企业用人需求下降的趋势难有根本性转变;回流的农民工以及新增的需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将面临难以转移就业的问题,导致农村失业问题加重;城镇低学历青年以及规模不断增大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将更加困难。随着我国现阶段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社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增长缓慢,因而造成就业矛盾十分严峻。同时,毕业生就业市场化与毕业生滞后的就业观之间的冲突显得十分突出,毕业生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就业的态势尚未形成,人才供需构性矛盾仍然存在,这些都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时下又将是毕业生就业的高峰期,为了更好的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和对目前就业形势的认识,我们组织了此项调查,由此进一步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以便为学校提供未来就业指导工作的资料与对策依据,也使在校大学生在整个大学学习期间进行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就业准备,培养大学生追求最优选择和最佳就业的精神与品质。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问题分析:
(1)就业市场供需失衡
大学生的就业源于市场的需求。一方面,毕业生人数每年呈上升趋势,给劳动力市场的消化造成难度。另一方面,在金融危机冲击之下,劳动力需求不足与新增劳动力需求萎缩;再者,企业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大幅减少,企业在招聘时首先考虑专业对口、综合职业能力强的毕业生。
(2)大学生存在观念误区且缺少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还存在就业后稳定性差、离职率高的问题。只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工作,不愿意去偏远地区工作,虽然他们对社会生活显示出较强的热情与好奇,但缺少理性思考与合理规划,表现在工资的高低、待遇的好坏成为择业的首要准则。而对职业规划,更多的人忽视其在就业过程中的重要指导作用,多数学生都没有详细、科学的规划。因此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将直接影响大学生未来的前程,避免大学毕业生在盲目求职过程中造成人力资源不必要的浪费。(3)实践能力弱
很多学校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忽视了他们的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有知识储备而不会灵活运用已成为大学生的`普遍现象。虽然有些学校开办社会实践课,试图让学生所学到的课本知识与实际工作相合,但是安排的时间太少,实践效果并没有达到,导致了大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只能纸上谈兵。
(4)对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不了解,存在信息不对称
调查显示,70.63%的学生对20xx年的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不了解,信息不对称严重影响毕业生的择业与就业。他们只顾埋头苦读、热衷考证或忙于各类社团活动,却忽略了解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的重要性,而在实际就业供需矛盾面前手无策,另外用人单位招聘信息的发布缺乏时效性。
关于高校问题:
(1)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职业能力之缝谁来填?目前情况下高校得担此大任。高校应该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加强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合。不断进行教育改革,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专业设置、课程构要满足市场所需;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等系统,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2)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
关于大学生自身的应对与改变:
自强自立,努力增强综合素质,树立科学就业观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第三,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总本次调查仅局限于徐州地区的高校,时间仓促,收集的数据虽不能全部体现中国当今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但是这些数据基本反映了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金融危机使得我国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这种情况下调查分析大学生就业状况,从中探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方法。缓解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不仅需要依赖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解决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社会、学校、学生自身和企业单位等各个方面,需要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社会、企业,包括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政府应重视研究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社会分工。继续推进就业体制改革,明确国家、高校和劳动人事等政府部门的职责和管理权限。确立学校在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地位及应承担的权利义务。加快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使毕业生就业工作摆脱目前困境,走上正轨。
言:总之,就业难既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的多种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政府部门就必须加大对就业扶持的投入,制定一些积极的就业扶持政策;企业要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做到不轻易裁员,在招聘过程中,不要过分强调经验,给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一个机会;学校要做好全方位的就业服务工作。除此之外,就业问题的解决还是要靠大学生自己,这也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所在。
大学生就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字篇八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进行改革,高等教育加快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步伐,高校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现。如今现在的岗位越来越多,但是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的大学生少之又少,那么新时代的大学生如何在毕业时候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是每个大学生都要做充足的准备,通过本次实践调查,分析大学生就业状况以及大学生为就业所需要提高的素质能力和就业工作指导,寻求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途径。引言:
如今中国的就业形势将异常严峻,企业用人需求下降的趋势难有根本性转变;回流的农民工以及新增的需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将面临难以转移就业的问题,导致农村失业问题加重;城镇低学历青年以及规模不断增大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将更加困难。随着我国现阶段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社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增长缓慢,因而造成就业矛盾十分严峻。同时,毕业生就业市场化与毕业生滞后的就业观之间的冲突显得十分突出,毕业生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就业的态势尚未形成,人才供需构性矛盾仍然存在,这些都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时下又将是毕业生就业的高峰期,为了更好的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和对目前就业形势的认识,我们组织了此项调查,由此进一步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以便为学校提供未来就业指导工作的资料与对策依据,也使在校大学生在整个大学学习期间进行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就业准备,培养大学生追求最优选择和最佳就业的精神与品质。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问题分析:
(1)就业市场供需失衡
大学生的就业源于市场的需求。一方面,毕业生人数每年呈上升趋势,给劳动力市场的消化造成难度。另一方面,在金融危机冲击之下,劳动力需求不足与新增劳动力需求萎缩;再者,企业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大幅减少,企业在招聘时首先考虑专业对口、综合职业能力强的毕业生。
(2)大学生存在观念误区且缺少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还存在就业后稳定性差、离职率高的问题。只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工作,不愿意去偏远地区工作,虽然他们对社会生活显示出较强的热情与好奇,但缺少理性思考与合理规划,表现在工资的高低、待遇的好坏成为择业的首要准则。而对职业规划,更多的人忽视其在就业过程中的重要指导作用,多数学生都没有详细、科学的规划。因此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将直接影响大学生未来的前程,避免大学毕业生在盲目求职过程中造成人力资源不必要的浪费。(3)实践能力弱
很多学校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忽视了他们的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有知识储备而不会灵活运用已成为大学生的`普遍现象。虽然有些学校开办社会实践课,试图让学生所学到的课本知识与实际工作相合,但是安排的时间太少,实践效果并没有达到,导致了大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只能纸上谈兵。
(4)对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不了解,存在信息不对称
调查显示,70.63%的学生对20xx年的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不了解,信息不对称严重影响毕业生的择业与就业。他们只顾埋头苦读、热衷考证或忙于各类社团活动,却忽略了解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的重要性,而在实际就业供需矛盾面前手无策,另外用人单位招聘信息的发布缺乏时效性。
关于高校问题:
(1)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职业能力之缝谁来填?目前情况下高校得担此大任。高校应该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加强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合。不断进行教育改革,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专业设置、课程构要满足市场所需;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等系统,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2)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
关于大学生自身的应对与改变:
自强自立,努力增强综合素质,树立科学就业观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第三,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总本次调查仅局限于徐州地区的高校,时间仓促,收集的数据虽不能全部体现中国当今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但是这些数据基本反映了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金融危机使得我国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这种情况下调查分析大学生就业状况,从中探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方法。缓解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不仅需要依赖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解决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社会、学校、学生自身和企业单位等各个方面,需要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社会、企业,包括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政府应重视研究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社会分工。继续推进就业体制改革,明确国家、高校和劳动人事等政府部门的职责和管理权限。确立学校在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地位及应承担的权利义务。加快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使毕业生就业工作摆脱目前困境,走上正轨。
言:总之,就业难既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的多种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政府部门就必须加大对就业扶持的投入,制定一些积极的就业扶持政策;企业要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做到不轻易裁员,在招聘过程中,不要过分强调经验,给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一个机会;学校要做好全方位的就业服务工作。除此之外,就业问题的解决还是要靠大学生自己,这也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所在。
大学生就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字篇九
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人才市场规则、就业的有关政策和就业的基本知识了解不够,缺乏就业的有关准备,缺乏对择业技巧的掌握,对就业市场的适应度比较低。为此,就当前的就业形势,开设职业指导课,加强职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应该成为高职院校领导和教师关注的重要问题。
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是判断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是高职院校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衡量高职院校工作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其毕业生是否受到社会的欢迎,是否具有较高的就业率。毕业生的就业率与毕业生的个人素质密切相关。毕业生的个人素质好,就会得到市场的认同,学校的就业率就高。因此,为提高学生个人素质,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开设职业指导课就显得格外重要。
开设职业指导课,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了解就业创业的有关知识;正确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的职业认知、职业能力、职业兴趣和个性特长;掌握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和必要的就业创业技巧;树立高尚的职业理想和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培养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克服在就业创业时存在的盲目性,自觉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特点,顺利就业或自主创业;逐步实现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适应社会,不断发展,走向成功。
通过开设职业指导课,使学生了解职业的涵义、特点、产生、演变以及职业的分类、职业群和发展趋势,培养职业意识;了解产业、行业、专业的历史沿革、现状、发展前景以及本专业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作用;认识专业、熟悉专业,树立热爱专业的思想,培养敬业意识。使学生了解时代对人才的要求,社会、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明确高职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认识自己的身心特点、学识能力与未来职业需要之间的差距,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意识地根据未来工作的需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使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更新就业观念,能够收集和整理就业创业信息,做好就业创业的思想、学识、技能、心理、材料等方面的准备;掌握自我推荐、面谈、面试、求职等就业技巧和创业必备的知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适应、社会适应、环境适应和人际关系适应能力;培养创业品质、创新意识、创业能力,掌握创业的法律和有关知识;培养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
从学校的实践来看,职业指导课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的指导,认识自我与正确定位的指导,创业意识与创业品质培养的指导,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培养的指导,就业、创业信息搜集与利用的指导,就业准备与职业道德的指导,择业技巧与职业选择的指导,职业适应与职业发展的指导等。职业指导课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职业指导课的内容必须反映客观规律,符合学生实际;要按照职业指导的总体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职业指导涉及人才学、市场学、公共关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门学科,具有综合性特征。职业指导要与文化课、专业课、实践课有机结合,形成科学完整的体系。职业指导的方法、途径、手段必须符合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理,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力形成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职业指导应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2.开放性原则。职业指导的目标、任务、内容决定了它的开放性。职业指导的方式、途径必须打破单一的从书本到书本、从课堂到课堂、从理论到理论的封闭式状态。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参加有计划、有目的的社会实践,可以请优秀毕业生、专家、用人单位、劳模及有杰出贡献的人才来校作报告,与学生座谈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职业,了解职业,把握时代要求,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
3.实效性原则。职业指导应体现重在指导、突出应用的原则。职业指导的目标要适当,要适应形势对人才的要求,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需要。职业指导的内容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贴近学生的实际,职业指导的方法、途径要切实可行,要努力做到目的与行为统一、内容与形式统一、思想与实际统一,采取各种手段,通过各种途径,搞好每一项教育活动,完成每一个阶段的任务。
4.以人为本的原则。职业指导的目标、任务、内容、途径、方法、手段等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要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和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个别差异,进行确有成效的指导,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职业适应能力得到加强。要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动机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参与职业指导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要讲清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正确地认识当前的就业创业形势。要使学生明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有利于正确地认识当前的就业创业形势,形成正确的职业理想和创业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明确创业的方向,正确地选择职业或自主创业。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有充分的准备,形成正确的心态、良好的职业道德、恰当的技巧、强烈的创业意识、丰富的创业知识、一定的创业能力,从而顺利地走上社会、适应社会。要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当前的就业创业形势,面对机遇和挑战,增强自信,树立信心,这是学生就业与创业成功的前提。只有坚信自己能够成功的人才会成功。讲就业创业形势要注意五点:一是要从正面讲;二是要坚持二分法;三是要讲清关键是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四是创业的道路是不平坦的,既要有信心,又要经过艰苦的奋斗;五是可以请专家、学者或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作就业创业的形势报告。
2.要教育学生明确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通过讲授社会发展的特征以及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从而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刻苦学习,奋发成才。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可以归纳为五个转换:从操作型向智能型转换、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换、从职业型向社会型转换、从传承型向创新型转换、从从业型向创业型转换。教师可以结合学校和专业的情况用生动有说服力的例子进行讲解,也可以请厂长、经理、校友作报告。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职业理想是个人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职业理想有利于确定人生发展的目标,有利于增强人生前进的动力,有利于激励人生价值的实现。本课程的重要任务就是通过教育和实践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讲课的时候,要结合案例讲清职业理想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或请成功人士与学生座谈,帮助学生学习他人成功的经验。
3.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道德是调节个人与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界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教育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所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很重要的内容应该贯穿在本课程的始终。在教学中要重点讲解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和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
4.要教育学生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掌握必要的择业技巧。这部分内容指导性比较强,学生也比较感兴趣,对学生的成功就业帮助也比较大,可以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讨论交流,重点讲授就业心理准备、就业材料准备、应聘应试技巧和求职成功技巧。要告诉学生企业不欢迎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容易求职成功。
5.要教育学生更新就业观念,正确地选择职业。高职学生能不能顺利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就业观念。有人总结成“四不管”:不管姓公姓私、不管脏累苦险、不管远近长短、不管临时长期。也有人总结成“五个不必”:不必一步到位、不必从一而终、不必徒有虚名、不必怕冒风险、不必互相攀比。
6.要教育学生树立强烈的创业意识,培养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努力提高创业能力。要使学生树立强烈的创业意识,走创业之路,这是本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这部分内容要重点讲清创业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培养创业意识,要结合创业成功案例进行讲解。就业、创业心理品质是指就业、创业过程中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起调节作用的个性特征。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是实现就业和成功创业的极其重要的内在因素。立志创业者,必须敢想敢干、有胆有识,必须具有克服困难、战胜逆境、艰苦奋斗的坚韧品质。只有具备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人,才有可能创业成功。这部分内容应重点讲授个性心理品质与创业的关系、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和不良个性心理品质的调适等。强烈的创业意识和优良的创业心理品质是创业活动产生的源泉和动力,而创业能力是创业成功的基本保证。创业能力是一种能够顺利实现创业目标的特殊能力,是创业基本素质的核心。创业能力包括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能力。没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创业目标是很难实现的。因为,必须加强有关创业能力知识的教育。这部分内容重点讲授创业能力的作用、创业能力构成和创业能力的提高。
7.要教育学生了解创业的实务知识,熟悉创业的基本程序。这部分内容各校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讲授,也可以安排学生自学。创业实务知识、创业基本程序和生产经营管理知识对以就业为主的学生可作为一般了解要求,以学生自学为主。但对于以培养创业型人才为主的学生应采取课堂讲授和自学相结合的方法,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的创业能力。要告诉学生,即使自己暂时不打算创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对提高自身的素质,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也是很有帮助的。因此,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
职业指导课涉及面比较宽,既有职业理想、择业观念、创业意识、创业能力方面的内容,也有创业心理品质、创业实务知识、创业决策、求职技巧、职业选择等方面的内容。本课程以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就业观念、就业准备、择业技巧、职业选择、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能力、创业实务知识等要素构成了逻辑严密的整体框架。鉴于本课程教学内容比较丰富,但教学课时相对不足,而且各校又有不同的校情,因此,本课程建议采用单元式教学。单元式教学可以给各校各专业提供比较大的选择性,可以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比较大的调节空间,增加本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大学生就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字篇十
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人才市场规则、就业的有关政策和就业的基本知识了解不够,缺乏就业的有关准备,缺乏对择业技巧的掌握,对就业市场的适应度比较低。为此,就当前的就业形势,开设职业指导课,加强职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应该成为高职院校领导和教师关注的重要问题。
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是判断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是高职院校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衡量高职院校工作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其毕业生是否受到社会的欢迎,是否具有较高的就业率。毕业生的就业率与毕业生的个人素质密切相关。毕业生的个人素质好,就会得到市场的认同,学校的就业率就高。因此,为提高学生个人素质,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开设职业指导课就显得格外重要。
开设职业指导课,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了解就业创业的有关知识;正确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的职业认知、职业能力、职业兴趣和个性特长;掌握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和必要的就业创业技巧;树立高尚的职业理想和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培养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克服在就业创业时存在的盲目性,自觉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特点,顺利就业或自主创业;逐步实现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适应社会,不断发展,走向成功。
通过开设职业指导课,使学生了解职业的涵义、特点、产生、演变以及职业的分类、职业群和发展趋势,培养职业意识;了解产业、行业、专业的历史沿革、现状、发展前景以及本专业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作用;认识专业、熟悉专业,树立热爱专业的思想,培养敬业意识。使学生了解时代对人才的要求,社会、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明确高职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认识自己的身心特点、学识能力与未来职业需要之间的差距,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意识地根据未来工作的需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使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更新就业观念,能够收集和整理就业创业信息,做好就业创业的思想、学识、技能、心理、材料等方面的准备;掌握自我推荐、面谈、面试、求职等就业技巧和创业必备的知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适应、社会适应、环境适应和人际关系适应能力;培养创业品质、创新意识、创业能力,掌握创业的法律和有关知识;培养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
从学校的实践来看,职业指导课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的指导,认识自我与正确定位的指导,创业意识与创业品质培养的指导,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培养的指导,就业、创业信息搜集与利用的指导,就业准备与职业道德的指导,择业技巧与职业选择的指导,职业适应与职业发展的指导等。职业指导课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职业指导课的内容必须反映客观规律,符合学生实际;要按照职业指导的总体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职业指导涉及人才学、市场学、公共关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门学科,具有综合性特征。职业指导要与文化课、专业课、实践课有机结合,形成科学完整的体系。职业指导的方法、途径、手段必须符合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理,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力形成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职业指导应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2.开放性原则。职业指导的目标、任务、内容决定了它的开放性。职业指导的方式、途径必须打破单一的从书本到书本、从课堂到课堂、从理论到理论的封闭式状态。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参加有计划、有目的的社会实践,可以请优秀毕业生、专家、用人单位、劳模及有杰出贡献的人才来校作报告,与学生座谈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职业,了解职业,把握时代要求,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
3.实效性原则。职业指导应体现重在指导、突出应用的原则。职业指导的目标要适当,要适应形势对人才的要求,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需要。职业指导的内容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贴近学生的实际,职业指导的方法、途径要切实可行,要努力做到目的与行为统一、内容与形式统一、思想与实际统一,采取各种手段,通过各种途径,搞好每一项教育活动,完成每一个阶段的任务。
4.以人为本的原则。职业指导的目标、任务、内容、途径、方法、手段等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要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和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个别差异,进行确有成效的指导,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职业适应能力得到加强。要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动机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参与职业指导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要讲清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正确地认识当前的就业创业形势。要使学生明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有利于正确地认识当前的就业创业形势,形成正确的职业理想和创业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明确创业的方向,正确地选择职业或自主创业。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有充分的准备,形成正确的心态、良好的职业道德、恰当的技巧、强烈的创业意识、丰富的创业知识、一定的创业能力,从而顺利地走上社会、适应社会。要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当前的就业创业形势,面对机遇和挑战,增强自信,树立信心,这是学生就业与创业成功的前提。只有坚信自己能够成功的人才会成功。讲就业创业形势要注意五点:一是要从正面讲;二是要坚持二分法;三是要讲清关键是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四是创业的道路是不平坦的,既要有信心,又要经过艰苦的奋斗;五是可以请专家、学者或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作就业创业的形势报告。
2.要教育学生明确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通过讲授社会发展的特征以及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从而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刻苦学习,奋发成才。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可以归纳为五个转换:从操作型向智能型转换、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换、从职业型向社会型转换、从传承型向创新型转换、从从业型向创业型转换。教师可以结合学校和专业的情况用生动有说服力的例子进行讲解,也可以请厂长、经理、校友作报告。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职业理想是个人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职业理想有利于确定人生发展的目标,有利于增强人生前进的动力,有利于激励人生价值的实现。本课程的重要任务就是通过教育和实践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讲课的时候,要结合案例讲清职业理想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或请成功人士与学生座谈,帮助学生学习他人成功的经验。
3.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道德是调节个人与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界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教育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所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很重要的内容应该贯穿在本课程的始终。在教学中要重点讲解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和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
4.要教育学生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掌握必要的择业技巧。这部分内容指导性比较强,学生也比较感兴趣,对学生的成功就业帮助也比较大,可以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讨论交流,重点讲授就业心理准备、就业材料准备、应聘应试技巧和求职成功技巧。要告诉学生企业不欢迎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容易求职成功。
5.要教育学生更新就业观念,正确地选择职业。高职学生能不能顺利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就业观念。有人总结成“四不管”:不管姓公姓私、不管脏累苦险、不管远近长短、不管临时长期。也有人总结成“五个不必”:不必一步到位、不必从一而终、不必徒有虚名、不必怕冒风险、不必互相攀比。
6.要教育学生树立强烈的创业意识,培养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努力提高创业能力。要使学生树立强烈的创业意识,走创业之路,这是本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这部分内容要重点讲清创业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培养创业意识,要结合创业成功案例进行讲解。就业、创业心理品质是指就业、创业过程中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起调节作用的个性特征。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是实现就业和成功创业的极其重要的内在因素。立志创业者,必须敢想敢干、有胆有识,必须具有克服困难、战胜逆境、艰苦奋斗的坚韧品质。只有具备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人,才有可能创业成功。这部分内容应重点讲授个性心理品质与创业的关系、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和不良个性心理品质的调适等。强烈的创业意识和优良的创业心理品质是创业活动产生的源泉和动力,而创业能力是创业成功的基本保证。创业能力是一种能够顺利实现创业目标的特殊能力,是创业基本素质的核心。创业能力包括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能力。没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创业目标是很难实现的。因为,必须加强有关创业能力知识的教育。这部分内容重点讲授创业能力的作用、创业能力构成和创业能力的提高。
7.要教育学生了解创业的实务知识,熟悉创业的基本程序。这部分内容各校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讲授,也可以安排学生自学。创业实务知识、创业基本程序和生产经营管理知识对以就业为主的学生可作为一般了解要求,以学生自学为主。但对于以培养创业型人才为主的学生应采取课堂讲授和自学相结合的方法,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的创业能力。要告诉学生,即使自己暂时不打算创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对提高自身的素质,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也是很有帮助的。因此,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
职业指导课涉及面比较宽,既有职业理想、择业观念、创业意识、创业能力方面的内容,也有创业心理品质、创业实务知识、创业决策、求职技巧、职业选择等方面的内容。本课程以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就业观念、就业准备、择业技巧、职业选择、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能力、创业实务知识等要素构成了逻辑严密的整体框架。鉴于本课程教学内容比较丰富,但教学课时相对不足,而且各校又有不同的校情,因此,本课程建议采用单元式教学。单元式教学可以给各校各专业提供比较大的选择性,可以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比较大的调节空间,增加本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大学生就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字篇十一
学院:艺术学院 班级:10级环艺班 姓名:...学号:.....
一.实践目的:
为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大学生就业形势,也为了帮助在校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就业信息与今后的在校规划,故决定在这个暑假作此点差实践,
二.实践时间:20xx.4.1.---20xx.4.25
三.实践途径:
通过走访荣成的大小民营企业,采访企业中的历届大学毕业生与负责人,通过发放问卷,向他们收集更多更全面的第一手资料,更好的了解大学生的就业情况。
四.实践过程:
在25天的实践时间里,我走访了大量的企业,调查了以大学毕业生为主体的历届毕业生就业状况和职业发展状况;并且走访的企业基本包括了各个行业(制造、销售和服务等)以及各种规模,共收回了大约200份有效问卷。因此,这次得到的调查结果是具有相当的可信度的。
此次调查实践问卷主要涉及了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现在工作情况设问
2.针对工作满意度的设问
3.是针对自我效能感即工作胜任状况的设问
4.针对自我期许和对企业的期许设问
5.针对就业信息和就业途径设问
6.大学期间的活动锻炼对就业的影响
7.企业的用人标准和学校教育的优劣势
8.在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具有多少程度的影响
五.实践结果及相关分析:
经过我们的统计初步得到了以下结果:
1.工作情况
目前大学生选择工作日渐趋于理性,能够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例如:对工作方向的选择、对工作岗位的选择等。现在已经逐渐渐形成了为自己选工作的良好态势,而不是以前的为专业选工作。统计结果显示,约有34%的毕业生现在从事的工作与自己所学专业没有什么联系,只有38%的毕业生现在从事的工作与自己所学专业联系比较密切。而且从现在的社会发展观察,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先找一份工作,找到自己立足社会的经济来源,再找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同时,没换过工作的毕业生大约只占38%,而大约有42%的在职大学毕业生换过2份以上工作。
2.工作满意程度
半数以上的毕业生表示对自己现在的工作满意,只有约5%表示对自己现在的工作不满意。
其中,在对现在工作最满意的方面选择中被调查者大都选择了与同事的和睦相处这一项,而对现在工作最不满意的方面中薪水一项则占据主要地位。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现在对薪金的要求大学毕业生也趋于
理智,能够对自己做出较为理智的断,不是一味的偏低,也没有过度的追求高工资。
3.自我效能感即工作胜任状况和自我期许以及对企业的期许 约97%的毕业生表示能够胜任现在的工作,但是实践能力差和缺乏一定的专业技能成为了毕业生工作压力大的主要原因,相应的超过半数的毕业生表示在企业中最希望能得到专业技能的提高,而希望得到晋升和出国深造总共只占了21%。由以上可以看出,被调查的毕业生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更注重是自身素质于专业技能的提高,而不是简单的只是为了暂时的利益。
4.就业信息和就业途径
通过调查毕业生在毕业时最关心的信息分别是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形势以及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分别达到了36%和20%,这说明大学毕业生希望与招聘单位能有一个沟通的机会。另外求职技巧也成为了一个关注的热点,这说明在学校里开设就业指导课和就业指导讲座的确是很有必要性。他们表示,通过专门的就业讲座、就业指导网站和校园招聘大会的形式能比较容易获得当时的就业信息。但他们同时表示校园招聘大会实际效用不大(与招聘单位反映的情况一样),渐渐兴起的网络求职和传统的人才招聘市场是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途径,而效仿国际的通过熟人介绍的方式就业亦占有一定的比重(这可能与我们在荣成做调查的局限性有关:在荣成部分的民营企业是家族企业,可能导致了通过熟人介绍的方式比重过高)。
5. 大学期间的活动锻炼对就业的影响
从问卷结果显示,约67%的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曾担任学生干部,而表达能力(凸显于人际交往与业务洽谈),实践能力(凸显于实际业务操作),交际能力(凸显于与领导同事交往及业务洽谈)的锻炼成为日后工作收益最多的部分。由此可见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类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担任学生干部则,可以让自己得到各方面的能力锻炼,累积到日后工作所需要的经验。
6.企业的用人标准和学校教育的优劣势
58%的毕业生认为企业在招聘人员最看重的是个人的综合素质,另外还有20%的人认为是专业知识。而实践能力的创新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被认为是学校现在最缺乏的方面(与上面可以互相印证),学校名气已不在是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唯文凭论”已向“用文凭论”转变,而“唯人才论”则逐渐兴起。相应的`实践能力的创新、专业知识被认为是与他人竞争同一岗位的优势所在,同时吃苦耐劳精神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成为了一个优势因素。如今在职场上,个人的素质已成为影响求职的主导因素,只有在学校打好基础,努力提升自己的内涵与修养,才有可能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7.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的影响
通过问卷结果的统计,我们看到半数左右的毕业生表示在大二、三开始考虑就业问题,大概10%的人大一就开始考虑,剩下的人则在大四或毕业时才开始考虑。
在高校职业规划选项中,只有约11%的人知道职业规划并知道怎样规划,而59%的人则不了解职业规划。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至少在最近几
届大学毕业生中,绝大部分的人在大学里职业规划意识淡薄。而且,绝大部分人表示学校提供的职业生涯发展课程没有太大的帮助。只有9%的毕业生对学校提供的职业生涯发展指导相关的讲座表示满意,但同时有25%的人表示当时学校根本无此项服务。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各高校还未普及,而且课程质量普遍不高,不能达到学生的需求。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及相关讲座,以及提高提供就业指导质量应该成为各高校的重要任务。 六.实践感悟: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我深深体会道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必须重视实践能力的提高,多参加社会实践和做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兼职工作,不能再只局限于书本和课堂,而是要做到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争取日后能早日适应社会。 同时,在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在大学里我们应该积极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是为自己创造好的就业条件的重要条件。
七.实践总结:
通过假期的这次调查实践,我收获很多。不仅更深的了解目前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也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对于日后的人生规划和发展方向都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更近距离的接触神会,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要对在此次调查实践中与我合作、配合的大学生、指导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表示感谢。
大学生就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字篇十二
学院:艺术学院 班级:10级环艺班 姓名:...学号:.....
一.实践目的:
为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大学生就业形势,也为了帮助在校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就业信息与今后的在校规划,故决定在这个暑假作此点差实践,
二.实践时间:20xx.4.1.---20xx.4.25
三.实践途径:
通过走访荣成的大小民营企业,采访企业中的历届大学毕业生与负责人,通过发放问卷,向他们收集更多更全面的第一手资料,更好的了解大学生的就业情况。
四.实践过程:
在25天的实践时间里,我走访了大量的企业,调查了以大学毕业生为主体的历届毕业生就业状况和职业发展状况;并且走访的企业基本包括了各个行业(制造、销售和服务等)以及各种规模,共收回了大约200份有效问卷。因此,这次得到的调查结果是具有相当的可信度的。
此次调查实践问卷主要涉及了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现在工作情况设问
2.针对工作满意度的设问
3.是针对自我效能感即工作胜任状况的设问
4.针对自我期许和对企业的期许设问
5.针对就业信息和就业途径设问
6.大学期间的活动锻炼对就业的影响
7.企业的用人标准和学校教育的优劣势
8.在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具有多少程度的影响
五.实践结果及相关分析:
经过我们的统计初步得到了以下结果:
1.工作情况
目前大学生选择工作日渐趋于理性,能够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例如:对工作方向的选择、对工作岗位的选择等。现在已经逐渐渐形成了为自己选工作的良好态势,而不是以前的为专业选工作。统计结果显示,约有34%的毕业生现在从事的工作与自己所学专业没有什么联系,只有38%的毕业生现在从事的工作与自己所学专业联系比较密切。而且从现在的社会发展观察,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先找一份工作,找到自己立足社会的经济来源,再找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同时,没换过工作的毕业生大约只占38%,而大约有42%的在职大学毕业生换过2份以上工作。
2.工作满意程度
半数以上的毕业生表示对自己现在的工作满意,只有约5%表示对自己现在的工作不满意。
其中,在对现在工作最满意的方面选择中被调查者大都选择了与同事的和睦相处这一项,而对现在工作最不满意的方面中薪水一项则占据主要地位。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现在对薪金的要求大学毕业生也趋于
理智,能够对自己做出较为理智的断,不是一味的偏低,也没有过度的追求高工资。
3.自我效能感即工作胜任状况和自我期许以及对企业的期许 约97%的毕业生表示能够胜任现在的工作,但是实践能力差和缺乏一定的专业技能成为了毕业生工作压力大的主要原因,相应的超过半数的毕业生表示在企业中最希望能得到专业技能的提高,而希望得到晋升和出国深造总共只占了21%。由以上可以看出,被调查的毕业生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更注重是自身素质于专业技能的提高,而不是简单的只是为了暂时的利益。
4.就业信息和就业途径
通过调查毕业生在毕业时最关心的信息分别是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形势以及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分别达到了36%和20%,这说明大学毕业生希望与招聘单位能有一个沟通的机会。另外求职技巧也成为了一个关注的热点,这说明在学校里开设就业指导课和就业指导讲座的确是很有必要性。他们表示,通过专门的就业讲座、就业指导网站和校园招聘大会的形式能比较容易获得当时的就业信息。但他们同时表示校园招聘大会实际效用不大(与招聘单位反映的情况一样),渐渐兴起的网络求职和传统的人才招聘市场是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途径,而效仿国际的通过熟人介绍的方式就业亦占有一定的比重(这可能与我们在荣成做调查的局限性有关:在荣成部分的民营企业是家族企业,可能导致了通过熟人介绍的方式比重过高)。
5. 大学期间的活动锻炼对就业的影响
从问卷结果显示,约67%的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曾担任学生干部,而表达能力(凸显于人际交往与业务洽谈),实践能力(凸显于实际业务操作),交际能力(凸显于与领导同事交往及业务洽谈)的锻炼成为日后工作收益最多的部分。由此可见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类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担任学生干部则,可以让自己得到各方面的能力锻炼,累积到日后工作所需要的经验。
6.企业的用人标准和学校教育的优劣势
58%的毕业生认为企业在招聘人员最看重的是个人的综合素质,另外还有20%的人认为是专业知识。而实践能力的创新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被认为是学校现在最缺乏的方面(与上面可以互相印证),学校名气已不在是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唯文凭论”已向“用文凭论”转变,而“唯人才论”则逐渐兴起。相应的`实践能力的创新、专业知识被认为是与他人竞争同一岗位的优势所在,同时吃苦耐劳精神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成为了一个优势因素。如今在职场上,个人的素质已成为影响求职的主导因素,只有在学校打好基础,努力提升自己的内涵与修养,才有可能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7.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的影响
通过问卷结果的统计,我们看到半数左右的毕业生表示在大二、三开始考虑就业问题,大概10%的人大一就开始考虑,剩下的人则在大四或毕业时才开始考虑。
在高校职业规划选项中,只有约11%的人知道职业规划并知道怎样规划,而59%的人则不了解职业规划。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至少在最近几
届大学毕业生中,绝大部分的人在大学里职业规划意识淡薄。而且,绝大部分人表示学校提供的职业生涯发展课程没有太大的帮助。只有9%的毕业生对学校提供的职业生涯发展指导相关的讲座表示满意,但同时有25%的人表示当时学校根本无此项服务。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各高校还未普及,而且课程质量普遍不高,不能达到学生的需求。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及相关讲座,以及提高提供就业指导质量应该成为各高校的重要任务。 六.实践感悟: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我深深体会道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必须重视实践能力的提高,多参加社会实践和做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兼职工作,不能再只局限于书本和课堂,而是要做到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争取日后能早日适应社会。 同时,在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在大学里我们应该积极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是为自己创造好的就业条件的重要条件。
七.实践总结:
通过假期的这次调查实践,我收获很多。不仅更深的了解目前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也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对于日后的人生规划和发展方向都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更近距离的接触神会,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要对在此次调查实践中与我合作、配合的大学生、指导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表示感谢。
大学生就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字篇十三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进行改革,高等教育加快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步伐,高校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现。如今现在的岗位越来越多,但是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的大学生少之又少,那么新时代的大学生如何在毕业时候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是每个大学生都要做充足的准备,通过本次实践调查,分析大学生就业状况以及大学生为就业所需要提高的素质能力和就业工作指导,寻求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途径。
引言:
如今中国的就业形势将异常严峻,企业用人需求下降的趋势难有根本性转变;回流的农民工以及新增的需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将面临难以转移就业的问题,导致农村失业问题加重;城镇低学历青年以及规模不断增大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将更加困难。随着我国现阶段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社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增长缓慢,因而造成就业矛盾十分严峻。同时,毕业生就业市场化与毕业生滞后的就业观之间的冲突显得十分突出,毕业生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就业的态势尚未形成,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这些都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时下又将是毕业生就业的高峰期,为了更好的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和对目前就业形势的认识,我们组织了此项调查,由此进一步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以便为学校提供未来就业指导工作的资料与对策依据,也使在校大学生在整个大学学习期间进行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就业准备,培养大学生追求最优选择和最佳就业的精神与品质。
(1) 就业市场供需失衡
大学生的就业源于市场的需求。一方面,毕业生人数每年呈上升趋势,给劳动力市场的消化造成难度。另一方面,在金融危机冲击之下,劳动力需求不足与新增劳动力需求萎缩;再者,企业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大幅减少,企业在招聘时首先考虑专业对口、综合职业能力强的毕业生。
(2)大学生存在观念误区且缺少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还存在就业后稳定性差、离职率高的问题。只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工作,不愿意去偏远地区工作,虽然他们对社会生活显示出较强的热情与好奇,但缺少理性思考与合理规划,表现在工资的'高低、待遇的好坏成为择业的首要准则。而对职业规划,更多的人忽视其在就业过程中的重要指导作用,多数学生都没有详细、科学的规划。因此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将直接影响大学生未来的前程,避免大学毕业生在盲目求职过程中造成人力资源不必要的浪费。
(3)实践能力弱
很多学校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忽视了他们的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有知识储备而不会灵活运用已成为大学生的普遍现象。虽然有些学校开办社会实践课,试图让学生所学到的课本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但是安排的时间太少,实践效果并没有达到,导致了大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只能纸上谈兵。
(4)对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不了解,存在信息不对称
调查显示,70。63%的学生对20xx年的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不了解,信息不对称严重影响毕业生的择业与就业。他们只顾埋头苦读、热衷考证或忙于各类社团活动,却忽略了解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的重要性,而在实际就业供需矛盾面前束手无策,另外用人单位招聘信息的发布缺乏时效性。
关于高校问题:
(1)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职业能力之缝谁来填?目前情况下高校得担此大任。高校应该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加强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不断进行教育改革,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等系统,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2)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
关于大学生自身的应对与改变:
自强自立,努力增强综合素质,树立科学就业观 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第三,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 总 结 本次调查仅局限于徐州地区的高校,时间仓促,收集的数据虽不能全部体现中国当今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但是这些数据基本反映了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金融危机使得我国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这种情况下调查分析大学生就业状况,从中探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方法。缓解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不仅需要依赖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解决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社会、学校、学生自身和企业单位等各个方面,需要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社会、企业,包括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政府应重视研究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社会分工。继续推进就业体制改革,明确国家、高校和劳动人事等政府部门的职责和管理权限。确立学校在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地位及应承担的权利义务。加快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使毕业生就业工作摆脱目前困境,走上正轨。
结言:总之,就业难既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的多种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政府部门就必须加大对就业扶持的投入,制定一些积极的就业扶持政策;企业要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做到不轻易裁员,在招聘过程中,不要过分强调经验,给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一个机会;学校要做好全方位的就业服务工作。除此之外,就业问题的解决还是要靠大学生自己,这也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所在。
大学生就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字篇十四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进行改革,高等教育加快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步伐,高校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现。如今现在的岗位越来越多,但是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的大学生少之又少,那么新时代的大学生如何在毕业时候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是每个大学生都要做充足的准备,通过本次实践调查,分析大学生就业状况以及大学生为就业所需要提高的素质能力和就业工作指导,寻求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途径。
引言:
如今中国的就业形势将异常严峻,企业用人需求下降的趋势难有根本性转变;回流的农民工以及新增的需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将面临难以转移就业的问题,导致农村失业问题加重;城镇低学历青年以及规模不断增大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将更加困难。随着我国现阶段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社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增长缓慢,因而造成就业矛盾十分严峻。同时,毕业生就业市场化与毕业生滞后的就业观之间的冲突显得十分突出,毕业生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就业的态势尚未形成,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这些都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时下又将是毕业生就业的高峰期,为了更好的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和对目前就业形势的认识,我们组织了此项调查,由此进一步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以便为学校提供未来就业指导工作的资料与对策依据,也使在校大学生在整个大学学习期间进行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就业准备,培养大学生追求最优选择和最佳就业的精神与品质。
(1) 就业市场供需失衡
大学生的就业源于市场的需求。一方面,毕业生人数每年呈上升趋势,给劳动力市场的消化造成难度。另一方面,在金融危机冲击之下,劳动力需求不足与新增劳动力需求萎缩;再者,企业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大幅减少,企业在招聘时首先考虑专业对口、综合职业能力强的毕业生。
(2)大学生存在观念误区且缺少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还存在就业后稳定性差、离职率高的问题。只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工作,不愿意去偏远地区工作,虽然他们对社会生活显示出较强的热情与好奇,但缺少理性思考与合理规划,表现在工资的'高低、待遇的好坏成为择业的首要准则。而对职业规划,更多的人忽视其在就业过程中的重要指导作用,多数学生都没有详细、科学的规划。因此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将直接影响大学生未来的前程,避免大学毕业生在盲目求职过程中造成人力资源不必要的浪费。
(3)实践能力弱
很多学校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忽视了他们的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有知识储备而不会灵活运用已成为大学生的普遍现象。虽然有些学校开办社会实践课,试图让学生所学到的课本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但是安排的时间太少,实践效果并没有达到,导致了大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只能纸上谈兵。
(4)对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不了解,存在信息不对称
调查显示,70。63%的学生对20xx年的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不了解,信息不对称严重影响毕业生的择业与就业。他们只顾埋头苦读、热衷考证或忙于各类社团活动,却忽略了解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的重要性,而在实际就业供需矛盾面前束手无策,另外用人单位招聘信息的发布缺乏时效性。
关于高校问题:
(1)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职业能力之缝谁来填?目前情况下高校得担此大任。高校应该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加强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不断进行教育改革,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等系统,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2)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
关于大学生自身的应对与改变:
自强自立,努力增强综合素质,树立科学就业观 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第三,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 总 结 本次调查仅局限于徐州地区的高校,时间仓促,收集的数据虽不能全部体现中国当今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但是这些数据基本反映了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金融危机使得我国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这种情况下调查分析大学生就业状况,从中探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方法。缓解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不仅需要依赖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解决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社会、学校、学生自身和企业单位等各个方面,需要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社会、企业,包括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政府应重视研究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社会分工。继续推进就业体制改革,明确国家、高校和劳动人事等政府部门的职责和管理权限。确立学校在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地位及应承担的权利义务。加快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使毕业生就业工作摆脱目前困境,走上正轨。
结言:总之,就业难既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的多种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政府部门就必须加大对就业扶持的投入,制定一些积极的就业扶持政策;企业要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做到不轻易裁员,在招聘过程中,不要过分强调经验,给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一个机会;学校要做好全方位的就业服务工作。除此之外,就业问题的解决还是要靠大学生自己,这也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所在。
大学生就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字篇十五
在每年的寒暑假,高校都会要求在校大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活动,其意图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接受教育,增长知识的同时能锻炼出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起辩证的思维方式,做到服务社会。但是高校在倡导社会实践时,是不是真正是大学生学以致用,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的良好结合。为了更全面客观地了解在校大学生每学期所写社会调查报告的实际情况,笔者对本校和其他院校的一些同学对社会调查及写社会调查报告的心态进行了调查。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大学生的社会调查很大程度上还是流于形式,对社会调查报告的重视度不够,质量普遍不高。
在所调查的大一至大四的120名学生中,笔者发现大一的学生对社会调查及社会调查报告的重视度在四个年级中是最高的,因此原创的比例也是最高的,可以达到70%左右。笔者分析这是因为大一新生入校不久,能够认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另外,由于不确定社会调查报告在自己大学生活中的分量,所以也比较重视。但是从所写社会调查报告中发现,他们分析问题和辩证思维能力相比高年级同学还是不够深入透彻,对于事物的看法也是停留在表层的一、两个点上。而在所调查的大二学生群中,他们已经有了些社会调查报告的经历,知道这个报告的含金量,所以对此并不是很放在心上,很多学生都是在刚开学期间,拼命地赶报告,自己动手写的基本只占30%。因此,纵观他们所写的社会实践报告,可以发现一个现象:标注日期基本是在开学第一周左右。
至于大三的学生,更是抱着一种临阵磨枪,不快也光的态度,所以同样一篇社会调查报告在不同的班级甚至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中重复利用并不奇怪。不过对于认真对待的同学,他们在社会调查报告中所流露出的观点较之低年级学生,更加有自己的独特性,分析问题时更具有针对性,比较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谈到大四的学生,由于就业、考研等问题,能在这方面花功夫的屈指可数。
笔者在网上搜阅相关资料的同时,发现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在对淮阳的旅游资源进行了调研后,写出了3万多字的《淮阳县旅游资源整合营销方案》,这份报告引起了淮阳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表示愿意拿出10万元购买这一社会实践调研报告。然而这支社会实践小分队做出一个大胆决定,表示愿意将这份社会实践报告无偿献给淮阳县政府。从这个实例中,我们知道这才是高校一直号召学生从事社会实践,写社会调查报告的真正意义所在。一方面加强了学生从事社会实践的动手能力,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也为社会做了贡献,实现了大学生的自身价值。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全国大大小小的众多高校中,能够真正做到这样的大学生毕竟为数不多。笔者分析,原因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规范有待加强
由于高校对大学生的社会调查报告没有严格的要求,对社会调查报告的质量也没有明确的规范,这样导致论文本身的重要性没有很好地传达给广大学生。久而久之,在学生中,渐渐形成了社会调查可有可无的这样一种心理,对社会调查报告更是很少认真组织编写。
2.互联网成为了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的产地
当今社会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广大学生组织社会调查报告提供了捷径。对于很多学生而言,写社会调查报告变成了一件“ctrl+c”和“ctrl+v”的事。所以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上排名靠前的几篇社会调查报告的点击率也是相当之高。
3.学生的主动性不够
随着物质生活的显著提高,目前大学生的主动性呈现下降的趋势。很多时候能过关就行,不愿意往更高层次发展。这种人生观和价值观和以前的大学生比,表现出很大的不同。这也是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自然当代的这一群体对社会调查报告的质量追求不高,对其认可度更是不够。
4.实践方式与社会需求有矛盾
很多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社会所需难以挂钩,难以达到企业的要求。所以学校在活动的'项目、内容和形式的设计上,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挺高他们参加社会实践调查活动的兴趣,把社会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与专业实习相结合、与科研项目开发相结合、与就业创业相结合,使社会实践活动提升了内涵,增强社会实践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层次性,从而也增强了实践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保持了鲜活特色,同时也缩短了学生走向社会就业的适应过程。
无论是思想发动、策划组织、专业支撑、项目申报、教师带队、提供条件、建立基地、总结表彰、巩固成果,还是重点组建团队、分散活动加强管理、打造特色品牌活动项目上,高校应努力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
针对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少有佳作、大多是应付式思想的现象,笔者认为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努力:
1.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应体现时代特征和社会要求
当代许多大学生专业不对口,发现自己所学知识难以达到市场需求,从而缺少了很多从事社会实践的机会,自然对社会调查报告也是采取不在乎的态度。
2.高校要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促进他们对社会的了解,提高自身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的认识,实现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更好结合,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应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创造有利条件,同时采取相关鼓励政策刺激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3.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政府应该发挥市场无形手的作用,促进企业和高校的联系和合作,提供一定的专项经费支持,并鼓励用人单位参与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政策导向。
4.高校要对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的质量严格把关
高校可以通过开展活动、讲座等多种形式提高当代大学生对社会调查报告的重视,让他们能积极地的参与到社会实践研究中去。
总之,要想使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不流于形式,提高其社会实践能力,从根本上考虑,高校还是要创造坏境,结合市场需求来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当然,政府也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宏观调控作用,更重要的是,大学生自身要提高主动性,讲求诚信,不能过度依赖他人。
大学生就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字篇十六
在寒假的8月14日至18日的5天里,在妈妈的帮助下,我通过网络、电视、报纸新闻等等手段调查当代大学生的就业情况。
首先,我通过网络、新闻查找相关信息了解到,20xx年全国大学生毕业生人数将持续增长,普通高校的毕业生达到630万,又受经济危机影响,经济形势也不是很好。人力资源服务商发布了20xx年年中薪酬报告,通过对5866家企业的调查显示,今年企业给毕业生的平均起薪较20xx年有近10%的增长,达到2694元,与xx年基本持平,而毕业生期望工资为2935元,较企业实际给薪高出9%左右。根据不同学历的统计,20xx年大专生平均起薪工资为1607元,本科生为2321元,硕士生为3254元,博士生为4681元,较20xx年分别上涨9.47%、14%、10.45%和8.23%,本科毕业生今年的涨薪幅度较大。
据初步统计,20xx年我省高校毕业生预计有53万人,同比减少0.2万人,其中,毕业研究生3.6万人,比今年增加0.3万人;本科毕业生23.2万人,比今年增加2.6万人;专科毕业生26.2万人,比今年减少3.1万人。这是上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扩招以来,我省高校毕业生总数首次出现负增长,虽然降幅较小,但已经出现了拐点,总量尽管依然较大,但是压力出现趋缓势头。
报纸信息时报关于大学生就业一栏写到,xx年40万人,20xx年50万人,20xx年60万人,这是近三年在广东求职的高校毕业生人数。根据广东省教育厅数据,20xx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超过39万人,加上外省入粤求职及往年暂缓就业的毕业生,再次有超过60万高校毕业生在广东求职。“如果我不在招聘会上,那么我就一定在去招聘会的路上”,这是当前许多大学毕业生的忙碌状态。广东省政府参事王则楚在就业出路中指出,政府应该想办法来更多的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帮助大学生就业,给他们搭建平台,比如说农村,还是很需要大学生村官的,需要农业技术人员,九年义务教育当中,需要大量的大学生去充实基层的教师队伍,我们在城市也要给他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我还是强调,大学生还是要放下架子,转变就业观念。在安置大学生就业方面,珠三角中小企业具有很大的吸纳作用。政府要从政策上给予倾斜,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给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积极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鼓励、引导大学生往远处看,看到自己和企业的长远发展,从自身能力培养的'角度选择合适的岗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副院长霍海洪认为将实践教学与就业相结合是关键。广东商学院就业中心副主任、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陈静认为应届毕业大学生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很重要。现在许多大学生海投简历,到处面试,这样效果并不好。建议还是先对自己的职业进行定位,加强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确定方向以后,再从这个行业里选择合适的企业。其实,学生应该在大学一开始就对自己的就业发展方向做一个大致的规划,并且不断地改善。华南师范大学学工部部长胡庭胜指出20xx届大学生就业形势回暖,相对于20xx年来说是事实。经济逐步复苏,对人才需求量自然增加,反映到各高校明显的变化是用人需求量显著增多。从今年10月份开始,广东省教育厅组织的几场大型招聘会来看,企业用人需求量增大。其中,与企业相关的金融、it等服务行业用人需求回暖最明显。但是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尽管经济回暖促使20xx年大学生就业环境有所缓和,要看到一个现实是,广东生源不愿意离开广东就业,而广东地区依然保持着全国大城市中就业需求量最大的前三甲。在广东高校毕业人数增加,加上上年未就业大学生,省外来广州就业大学生这个人数今年也在增加情况下,与岗位数量增加相比,岗位数量增幅并无显著优势。所以20xx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可以肯定的是,从今年及往后几年,广东的就业形势还不会出现缓和局面,依然保持着高位紧张状态。究其原因,仍然是三个老大难:人才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地方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与人才流向不平衡矛盾依然严峻;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与现实之间差距依然没有缓解。
不过,现在的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已经开始有所改变了,在珠江台的630新闻报道里,有一部分的80后大学毕业生在车衣工厂里做衣工,从最基层的做起,他们对自己的就业有很好的规划。他们打算从最基层的做起,更好地了解工厂的运营情况,同时,也能和工厂里众多员工打好关系,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再去竞争管理经理的职位。厂长也表示,这些有一定的文化的人,且具备相关的管理知识,以及做过工厂最基层的工作,是有能力把工厂管理的很好,工厂乐意将这些人升职做经理。
我妈妈的社会经验丰富,根据她的建议,在妈妈的陪同下,我们去了南方人才市场实地观察。南方人市场里有很多人去应征,不少人都是面试了好几间公司。一些工作多年的人,他们技术娴熟并且经验丰富,很多公司很乐意聘请他们,给予的福利也很好,他们找工作难是因为给予的工资不够高,不愿做。而一些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他们找工作也难,是因为嫌工资低,并且社会阅历不足。
还有,从我参加的小学聚会里知道,我的小学同学里有很多人都已经出来工作几年了,他们不像大学生的要求那么高,就安安分分的打一份工,都从最基层的开始做,锻炼口才,广交朋友,丰富阅历,慢慢地爬上高的职位,有的人的工资比大学生的还要高呢!
总而言之,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仍旧存在,只要在校大学生在假期通过兼职或实习,积攒工作经验,为往后的工作打基础,这些人往往比没有打工经历的人更成熟、社会适应力更强。并且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正确,不好高骛远,不歧视某些职业,能从基层做起,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就不会那么严峻。
大学生就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字篇十七
在寒假的8月14日至18日的5天里,在妈妈的帮助下,我通过网络、电视、报纸新闻等等手段调查当代大学生的就业情况。
首先,我通过网络、新闻查找相关信息了解到,20xx年全国大学生毕业生人数将持续增长,普通高校的毕业生达到630万,又受经济危机影响,经济形势也不是很好。人力资源服务商发布了20xx年年中薪酬报告,通过对5866家企业的调查显示,今年企业给毕业生的平均起薪较20xx年有近10%的增长,达到2694元,与xx年基本持平,而毕业生期望工资为2935元,较企业实际给薪高出9%左右。根据不同学历的统计,20xx年大专生平均起薪工资为1607元,本科生为2321元,硕士生为3254元,博士生为4681元,较20xx年分别上涨9.47%、14%、10.45%和8.23%,本科毕业生今年的涨薪幅度较大。
据初步统计,20xx年我省高校毕业生预计有53万人,同比减少0.2万人,其中,毕业研究生3.6万人,比今年增加0.3万人;本科毕业生23.2万人,比今年增加2.6万人;专科毕业生26.2万人,比今年减少3.1万人。这是上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扩招以来,我省高校毕业生总数首次出现负增长,虽然降幅较小,但已经出现了拐点,总量尽管依然较大,但是压力出现趋缓势头。
报纸信息时报关于大学生就业一栏写到,xx年40万人,20xx年50万人,20xx年60万人,这是近三年在广东求职的高校毕业生人数。根据广东省教育厅数据,20xx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超过39万人,加上外省入粤求职及往年暂缓就业的毕业生,再次有超过60万高校毕业生在广东求职。“如果我不在招聘会上,那么我就一定在去招聘会的路上”,这是当前许多大学毕业生的忙碌状态。广东省政府参事王则楚在就业出路中指出,政府应该想办法来更多的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帮助大学生就业,给他们搭建平台,比如说农村,还是很需要大学生村官的,需要农业技术人员,九年义务教育当中,需要大量的大学生去充实基层的教师队伍,我们在城市也要给他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我还是强调,大学生还是要放下架子,转变就业观念。在安置大学生就业方面,珠三角中小企业具有很大的吸纳作用。政府要从政策上给予倾斜,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给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积极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鼓励、引导大学生往远处看,看到自己和企业的长远发展,从自身能力培养的'角度选择合适的岗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副院长霍海洪认为将实践教学与就业相结合是关键。广东商学院就业中心副主任、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陈静认为应届毕业大学生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很重要。现在许多大学生海投简历,到处面试,这样效果并不好。建议还是先对自己的职业进行定位,加强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确定方向以后,再从这个行业里选择合适的企业。其实,学生应该在大学一开始就对自己的就业发展方向做一个大致的规划,并且不断地改善。华南师范大学学工部部长胡庭胜指出20xx届大学生就业形势回暖,相对于20xx年来说是事实。经济逐步复苏,对人才需求量自然增加,反映到各高校明显的变化是用人需求量显著增多。从今年10月份开始,广东省教育厅组织的几场大型招聘会来看,企业用人需求量增大。其中,与企业相关的金融、it等服务行业用人需求回暖最明显。但是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尽管经济回暖促使20xx年大学生就业环境有所缓和,要看到一个现实是,广东生源不愿意离开广东就业,而广东地区依然保持着全国大城市中就业需求量最大的前三甲。在广东高校毕业人数增加,加上上年未就业大学生,省外来广州就业大学生这个人数今年也在增加情况下,与岗位数量增加相比,岗位数量增幅并无显著优势。所以20xx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可以肯定的是,从今年及往后几年,广东的就业形势还不会出现缓和局面,依然保持着高位紧张状态。究其原因,仍然是三个老大难:人才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地方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与人才流向不平衡矛盾依然严峻;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与现实之间差距依然没有缓解。
不过,现在的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已经开始有所改变了,在珠江台的630新闻报道里,有一部分的80后大学毕业生在车衣工厂里做衣工,从最基层的做起,他们对自己的就业有很好的规划。他们打算从最基层的做起,更好地了解工厂的运营情况,同时,也能和工厂里众多员工打好关系,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再去竞争管理经理的职位。厂长也表示,这些有一定的文化的人,且具备相关的管理知识,以及做过工厂最基层的工作,是有能力把工厂管理的很好,工厂乐意将这些人升职做经理。
我妈妈的社会经验丰富,根据她的建议,在妈妈的陪同下,我们去了南方人才市场实地观察。南方人市场里有很多人去应征,不少人都是面试了好几间公司。一些工作多年的人,他们技术娴熟并且经验丰富,很多公司很乐意聘请他们,给予的福利也很好,他们找工作难是因为给予的工资不够高,不愿做。而一些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他们找工作也难,是因为嫌工资低,并且社会阅历不足。
还有,从我参加的小学聚会里知道,我的小学同学里有很多人都已经出来工作几年了,他们不像大学生的要求那么高,就安安分分的打一份工,都从最基层的开始做,锻炼口才,广交朋友,丰富阅历,慢慢地爬上高的职位,有的人的工资比大学生的还要高呢!
总而言之,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仍旧存在,只要在校大学生在假期通过兼职或实习,积攒工作经验,为往后的工作打基础,这些人往往比没有打工经历的人更成熟、社会适应力更强。并且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正确,不好高骛远,不歧视某些职业,能从基层做起,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就不会那么严峻。
大学生就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字篇十八
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愈来愈多,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普遍关心和有待解决的问题。毕业生正面临着严峻的就业考验。而大学生就业作为大学生人生一个重要的关口,初次就业和第一份工作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成才和成长,因此,选择工作务必要慎重。
作为一名即将走入毕业的大学生,我认识到这一严重的问题后,决定亲自进入这一市场进行调查。今年寒假我随高邮市高璐宝食品有限公司的有关人员去人才市场进行招聘,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时间,但让我感触很深,也让我对目前的就业形势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必定会对我明年的就业有所帮助。以下便是我总结出来的对目前大学生就业观的`分析。
首先,大学生在择业时会考虑报酬问题。虽然薪水不是大学生选择企业最重要的因素,但是薪水无疑是人们对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非2500元或3000元不干”,这曾经是媒体广泛报道的大学生找工作时定下的月薪数。如今,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一年比一年大,大学生就业的工资底线也越来越低,随着大学毕业生薪水的下降,很多用人单位在薪金制度上也有了很大转变:不再以人定薪,而是以岗定薪,更强调员工为用人单位带来的实际利润。
职场中的机会永远不是遇到的,而是争取到的。同时很多大学生认为他所选择的第一份工作只是作为他今后发展的一个过度口,积存经验。除了薪酬是学生考虑的重要因素之外,工作环境、企业声誉与企业文化、工作富有挑战性、工作的稳定性、户口和住房、社会保障体系等因素也是学生们重点考虑的因素。
大学生对于选择工作时因素的看重,与他们认为的工作意义是直接相关的。在大学生看来,最重要的工作意义是自我实现,其次是生存的必须条件以及个人兴趣所在。而“学以致用”在找工作中似乎没有得到太多体现。有很多大学生对“专业对口”的看法是,找工作尽量专业对口,但不必强求”。还有小部分的人认为“专业并不重要,只要工作合适就行”,也就是说有大半的人并不强求专业要对口,在工作中发展自己学了4年的专业知识。而认为“应该专业对口,在工作中发展自己的专业知识”的人只有少数。经常在那里听到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说,最重要的是能找到工作,混口饭吃,先养活自己。
然而,有很多企业在人才招聘上,也遇到了不少难题。很多企业认为目前有很多大学生就业眼高手低,或者嫌工资低。很多学生着重选择国有企业、大中型企业、外资企业,而相对一些中小型企业情况不是很好,他们认为某些大学生只是抱着学经验的态度,把小公司作为自己进军大公司的跳板,发展不长,对他们公司的长久发展不利。这也是个非常现实的观点,抱有这种思想的人应当慎重的考虑。
此外,大部分人都热衷于名牌企业或者外企,认为比较有面子。其实我认为很多中国本土的中小企业也很有发展潜力,不一定要局限于所谓的外企,给别的国家的人打工,这样才更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
大学生就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字篇十九
在每年的寒暑假,高校都会要求在校大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活动,其意图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接受教育,增长知识的同时能锻炼出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起辩证的思维方式,做到服务社会。但是高校在倡导社会实践时,是不是真正是大学生学以致用,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的良好结合。为了更全面客观地了解在校大学生每学期所写社会调查报告的实际情况,笔者对本校和其他院校的一些同学对社会调查及写社会调查报告的心态进行了调查。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大学生的社会调查很大程度上还是流于形式,对社会调查报告的重视度不够,质量普遍不高。
在所调查的大一至大四的120名学生中,笔者发现大一的学生对社会调查及社会调查报告的重视度在四个年级中是最高的,因此原创的比例也是最高的,可以达到70%左右。笔者分析这是因为大一新生入校不久,能够认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另外,由于不确定社会调查报告在自己大学生活中的分量,所以也比较重视。但是从所写社会调查报告中发现,他们分析问题和辩证思维能力相比高年级同学还是不够深入透彻,对于事物的看法也是停留在表层的一、两个点上。而在所调查的大二学生群中,他们已经有了些社会调查报告的经历,知道这个报告的含金量,所以对此并不是很放在心上,很多学生都是在刚开学期间,拼命地赶报告,自己动手写的基本只占30%。因此,纵观他们所写的社会实践报告,可以发现一个现象:标注日期基本是在开学第一周左右。
至于大三的学生,更是抱着一种临阵磨枪,不快也光的态度,所以同样一篇社会调查报告在不同的班级甚至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中重复利用并不奇怪。不过对于认真对待的同学,他们在社会调查报告中所流露出的观点较之低年级学生,更加有自己的独特性,分析问题时更具有针对性,比较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谈到大四的学生,由于就业、考研等问题,能在这方面花功夫的屈指可数。
笔者在网上搜阅相关资料的同时,发现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在对淮阳的旅游资源进行了调研后,写出了3万多字的《淮阳县旅游资源整合营销方案》,这份报告引起了淮阳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表示愿意拿出10万元购买这一社会实践调研报告。然而这支社会实践小分队做出一个大胆决定,表示愿意将这份社会实践报告无偿献给淮阳县政府。从这个实例中,我们知道这才是高校一直号召学生从事社会实践,写社会调查报告的真正意义所在。一方面加强了学生从事社会实践的动手能力,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也为社会做了贡献,实现了大学生的自身价值。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全国大大小小的众多高校中,能够真正做到这样的大学生毕竟为数不多。笔者分析,原因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规范有待加强
由于高校对大学生的社会调查报告没有严格的要求,对社会调查报告的质量也没有明确的规范,这样导致论文本身的重要性没有很好地传达给广大学生。久而久之,在学生中,渐渐形成了社会调查可有可无的这样一种心理,对社会调查报告更是很少认真组织编写。
2.互联网成为了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的产地
当今社会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广大学生组织社会调查报告提供了捷径。对于很多学生而言,写社会调查报告变成了一件“ctrl+c”和“ctrl+v”的事。所以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上排名靠前的几篇社会调查报告的点击率也是相当之高。
3.学生的主动性不够
随着物质生活的显著提高,目前大学生的主动性呈现下降的趋势。很多时候能过关就行,不愿意往更高层次发展。这种人生观和价值观和以前的大学生比,表现出很大的不同。这也是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自然当代的这一群体对社会调查报告的质量追求不高,对其认可度更是不够。
4.实践方式与社会需求有矛盾
很多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社会所需难以挂钩,难以达到企业的要求。所以学校在活动的'项目、内容和形式的设计上,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挺高他们参加社会实践调查活动的兴趣,把社会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与专业实习相结合、与科研项目开发相结合、与就业创业相结合,使社会实践活动提升了内涵,增强社会实践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层次性,从而也增强了实践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保持了鲜活特色,同时也缩短了学生走向社会就业的适应过程。
无论是思想发动、策划组织、专业支撑、项目申报、教师带队、提供条件、建立基地、总结表彰、巩固成果,还是重点组建团队、分散活动加强管理、打造特色品牌活动项目上,高校应努力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
针对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少有佳作、大多是应付式思想的现象,笔者认为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努力:
1.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应体现时代特征和社会要求
当代许多大学生专业不对口,发现自己所学知识难以达到市场需求,从而缺少了很多从事社会实践的机会,自然对社会调查报告也是采取不在乎的态度。
2.高校要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促进他们对社会的了解,提高自身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的认识,实现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更好结合,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应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创造有利条件,同时采取相关鼓励政策刺激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3.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政府应该发挥市场无形手的作用,促进企业和高校的联系和合作,提供一定的专项经费支持,并鼓励用人单位参与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政策导向。
4.高校要对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的质量严格把关
高校可以通过开展活动、讲座等多种形式提高当代大学生对社会调查报告的重视,让他们能积极地的参与到社会实践研究中去。
总之,要想使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不流于形式,提高其社会实践能力,从根本上考虑,高校还是要创造坏境,结合市场需求来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当然,政府也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宏观调控作用,更重要的是,大学生自身要提高主动性,讲求诚信,不能过度依赖他人。
本文发布于:2023-05-22 08:19: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7296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