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说课稿 说课稿一等奖(九篇)

更新时间:2023-05-22 05:13:00 阅读: 评论:0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说课稿 说课稿一等奖篇一

本框是第一节内容的深化,由内外因的共同作用导致事物的变化,哪么事物变化的状态是怎样的呢?这是本课要解决的问题,它的侧重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教育,为下一框的方法论,乃至全课教学目标中思想觉悟的提高奠定基础。

1、在知识方面:要使学生认识量变、质变的含义,理解质变量变的关系。

2、能力方面: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理论的能力,反之,本框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教学中还要注意学生举一反三,善于联系、联想的思考能力。

3、觉悟方面:侧重点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教育,为下一框题集中进行方法论、人生观方面的教学奠定理论观点的基础。

1、重点: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既是本框重点,也是全课的重点之一。从世界观、方法论和人生观教育的有机结合来看,搞好这一问题的教学,不仅可为下一框,更重要是为下册的教学奠定基础,从实际中看,这些观点,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它更是辩证法的基本内容之一。

2、难点: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与排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这一问题,教材没有展开,学生理解可能会有难度。

本课的教学方法应以实际事例为依托加强理论分析为主,再由学生讨论在学习中如何体现与运用这一理论,以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在难点突破上,应以事例为主进行分析,特别应举一些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态度密切相关的例子,如8-1>8的学习方法,启迪学生思维。

以学生朗读或放录音的方法播《荀子·劝学》全文,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要“积跬步”,“积小流”,以及如何才能“至千里”、“成江海”,由此引出: [一、量变、质变的含义(板书)] 继续由学生讨论如何才能“至千里”“成江海”得出: [就不会有千里,不会有江海。进而让学生懂得:我们在平常的学习中,知识积累的重要性,从而提高思想觉悟。 教师总结: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的变化发生,所以,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 教师再由“田忌赛马”的动画的播放,引出。 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序的变化引起质变,引导学生讨论这一理论在学习中的运用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与觉悟。比如,用8小时学习的效果还不如用7小时学习,用另外的一小时锻炼身体,同样8小时,效果却不相同。

教师通过过渡引出: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板书)] 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 其一,这里可结合第三课的矛盾主次方面的转化来讲,做到复习旧课,提高水平,增强学习知识的系统性。 其二,要讲好量变到一定的度必然引起质变,也只有达到一定的度,能才引起质变的区别。 为下节课讲好坚持“适度”的原则和“重视量的积累”这一知识点打下基础。 最后教师总结质变不是变化的结束而是新的量变的起点,加强学生“发展观”的教育,提高觉悟,用题目练习的方式巩固新课。 1、量变,质变的含义 量变与质变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2、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说课稿 说课稿一等奖篇二

[说教材]

一、 说课内容: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级小学音乐沿海版第十二册第三课欣赏民族管弦乐曲《瑶族舞曲》。

三、 教材分析:

《瑶族舞曲》原为作曲家茅沅、刘铁山根据民间歌曲《长鼓歌舞》为素材而写成的管弦乐曲,后经作曲家彭修文移植为民族管弦乐合奏曲。乐曲为复三段体结构,感情丰富、音乐形象鲜明,生动地描绘了瑶族青年男女在节日夜晚欢歌漫舞的情景,表达了瑶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赞美之情。

四、教学目标:

1、 体验瑶族人民在节日欢歌漫舞的热烈气氛,培养学生热爱中国民族音乐的爱国主义情感。

2、 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联想、想象让学生体会音乐表现手段在塑造艺术形象中的作用。

3、 了解和熟悉乐曲的主题,掌握瑶族音乐的风格特点,节奏特点。

五、教学重点:

1、体会音乐表现手段在塑造艺术形象中的作用。

2、掌握瑶族舞曲的节奏及音乐风格特点。

六、教学难点:

1、 分析作品内部的主题变化发展。

2、 给舞曲创作打击乐伴奏谱。

[说教法]

六年级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音乐知识不断积累,对乐曲各种音乐要素的分析能力不断增强,本节课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及已有的音乐水准进行教学,所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一、教师点拨、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想象力和观察分析力,让学生联想瑶族人民在表演歌舞时的情境,动手创作,动脑分析,动口说想象的思路,学生亲身参与乐曲的分析,创作,充分体现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育原则。

二、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找出瑶族音乐的特点,并为舞曲创作伴奏,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三、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的先进手段,创设情境,以较多的信息量,丰富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加学习的兴趣,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图形、图象、音频、视频等媒体,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感知音乐,更加了解音乐作品及音乐形象。

四、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指出,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综合的音乐训练,依赖听觉、运动觉,以至于整个身体的感应来不断提高学生对音准,节奏、力度、音色等多方面的鉴别。本节课采用奥尔夫教学法,运用民族打击乐器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多声部训练和合奏训练,加强对主题音乐的理解。

五、注意从实际出发,创设情境,面向全体学生,启发学生动脑思维,采用尝试教学法,指导学生自学,让学生动手进行音乐创作,观察分析,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创造能力都得到提高。

[说学法]

音乐心理学学科的研究指出:音乐欣赏应分成四个不同的层次,即从音响感知出发,进入感情体验与想象联想阶段,最后达到认识领悟音乐的思想,背景,意境,创作手法等理性阶段,只有把四者紧密结合,彼此影响,相互作用,才能达到一个感性、理性统一的“全方位”欣赏阶段,为此,我创设一个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

一、 在教学中把教法与学法联系起来,有意识地进行学法的指导与渗透,不仅让学生学会,而且让学生会学。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实行“四多”,即多听、多想、多讨论、多创作,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育心理学中提到联觉现象,即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我们利用多媒体助教的手段,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从对乐曲听觉上的感觉升华到对乐曲的联想,联想到瑶族人民表演歌舞时的情景。

三、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独立主动地探究知识,变被动为主动。

[说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1、 先让学生讲对少数民族的认识和看法。2、 点题:《瑶族舞曲》。3、 看一组瑶族风情的介绍片段。

引起学生对少数民族的兴趣,点题,引起学生倾听的愿望。采用多媒体影像,创设情境,让学生了解瑶族的风情及音乐特点。

二、欣赏全曲:1、 体会全曲情绪,说出音乐所表现的情景。2、 介绍作曲家和音乐创作背景。3、 介绍瑶族的民族风情和音乐特点。

让学生感受舞蹈的热情奔放,从而感受乐曲的美妙之处,进入舞曲的情景。

三、分段欣赏:1、 引子部分:633 633|633 633|17 1.2|3.2 3.2|2.1 1. 7 | 6 0 |a. 先提问:引子部分的情绪、速度、拍子是怎么样的,引子的作用是什么?表现了怎么样的情景。

b.听录音,请学生回答问题。引子描写的情景:在月光下,把人们带进了瑶寨。c. 在老师引导下让学生找出瑶族长鼓舞的节奏型。 χ χχ | χ χχ |

2、音乐a段:第一主题:63 36| 2. 1 |72 17|6.5 3|6.7 12|3.5 32|123 21|6 0| a.先提问:a段第一主题的情绪、速度、拍子是怎么样的,表现了怎么样的情景。b.听录音,请学生回答问题。描写的情景:抒情、优美、瑶族姑娘翩翩起舞。c.为第一主题音乐设计伴奏谱小铃:χο|χ ο| χ ο | χ ο |双响:οο|ο ο|χχχχ|χχχχ|铃鼓:οο|οο| χ— | χ— |大鼓χχχ|χχ| χχχ| χ χ |注:大鼓模仿长鼓的节奏。

第二主题:63 2321| 61 63|63 2321|61 63|661 221| 25 3 |232 121|6.0 |a. 听录音

b.再提问: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有何联系又有和不同。情绪、速度、拍子是怎么样的,表现了怎么样 的情景。描写的情景:热情奔放的小伙子加入姑娘们的舞蹈行列。

c.视唱第一、第二主题音乐,让学生从旋律和节奏上进行对比。

d.为第二主题音乐设计伴奏谱拍手:χο|χο|χο|χο|

2、 音乐b段:3 3- |1 1- |1 3- |33 1- |6 1 1 |3 6363|2.1 21|6 - - |a. 提问:b段音乐与a段音乐有何不同。情绪、速度、拍子是怎么样的,表现了怎么样的情景。b. 听录音,请部分学生回答。描写的情景:歌唱性跳跃的节奏,表达了瑶族青年对美好生活的憧憬。c. 划拍视唱b段旋律。d. 为b段主题音乐设计伴奏谱。小铃:οχχ|οχχ|οχχ|响板:οχχ|οχχ|οχχ|大鼓:χοο|χοο|χοο|

启发学生的思维,运用联觉现象,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从音乐中找特点,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

启发学生的思维,运用联觉现象,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展开音乐思维,运用联觉现象,想象音乐中所创设的情景。

引导学生从音乐要素上对比音乐的联系和变化,增强对音乐的认识。

引导学生区别b段旋律与a段旋律音乐的不同拍子。引导学生对比音乐的联系和变化,增强对音乐的认识。采用奥尔夫教学法,运用民族打击乐器来加强对主题音乐的理解。

四、全曲欣赏:1、 带问题欣赏全曲,分析乐曲的曲式结构。2、 用打击乐器为乐器伴奏(学生根据不同音乐主题转换伴奏谱)

3、 请学生分析曲式结构复三段体结构:引子+a(a` a``)+ b + a用图形表示:引子+▲(△`△``)+●+▲

通过身体律动来体验瑶族歌舞的特点,增强学生对音乐韵律的亲身感受。}

让学生分析、总结,用图形谱形象、直观地分析曲式结构。

五、总结1、 让全体学生讨论对瑶族长鼓舞的舞曲节奏的认识和对瑶族音乐的体会。

2、 教师归纳作为本课的总结。

通过讨论来提升学生对乐曲的全面认识。

总结升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板书设计]

《瑶族舞曲》

音乐结构、情绪:

1、 引子部分:乐曲在模仿长鼓的节奏轻轻地奏出,描写了在月光下,人们进入了瑶寨。

2、 a段音乐:

第一主题:抒情、优美,犹如一位美丽的瑶族姑娘在翩翩起舞。

第二主题:热情、奔放,瑶族小伙子们加入姑娘们舞蹈的行列。

3、b段音乐:抒情、安宁,歌唱性跳跃的节奏,表达了瑶族青年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4、a段音乐再现:把音乐推向全曲高潮,乐曲在强烈的全奏声中结束。

[说教育科研]

一、本课采用奥尔夫教学体系,运用民族打击乐器来加强对主题音乐的理解。

二、通过尝试教学法的教学,指导学生如何自学,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精神、活跃了思维,发展了智力。

三、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利用多媒体助教的手段,创设音乐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五、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率。

说课稿 说课稿一等奖篇三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陋室铭》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的第二篇文言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作者自述其志,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是一篇精读课文。因短小,一课时学习完毕。

(二)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培养文言语感,能对照注释和工具书粗知文意,让学生自主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章。《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言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目标定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铭”和一些文言虚词、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技巧及陪衬的表现手法。

4、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技巧及陪衬的表现手法。

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经过以往的阅读训练,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本文的字词难度也不是很大,再加上课前的认真预习,因此只要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一定能很顺利的完成,重点和难点也可以很好地解决。

(一)导入新课

根据两篇短文的共同点——都是“托物言志”的文章而定的教学目的,即让学生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技巧,所以我在在导入时就让学生明确“托物言志”的特点,因此会这样导入“古代文人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方式,而常常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叫做“托物言志”。这两篇短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篇短文《陋室铭》”。

(二)作家作品简介及“铭” 的介绍

了解作者及其写作本文的一些写作背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但不宜花过多时间,所以我会直接多媒体呈现刘禹锡资料及相关写作背景,让学生有个大致了解。另外,“铭”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对这种文体及其特点的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朗读及疏通文意

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欢迎学生与名家挑战,读得准确,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学生读得好的地方,学生师范读;学生读得不好的地方,教师示范度。师生互比,共同提高。激起学生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在模仿与挑战中,体会进步的快了,为学生诵读奠定基础。

学生翻译。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采用两人小组讨论翻译的形式,一人读一人译,互相帮忙指正,师适时指导,归纳总结。小组代表疏解文意。

(四)研读课文,分析品味。

采用师生合作探究的形式,深入文本。从以下环环相扣的四个问题入手赏析课文内容,其中重点探讨为什么可以说“通过写交往之朋友的‘不俗’衬托自己的不俗,表明自己也是‘鸿儒’?”,让学生明白交友要慎重的道理,并启发学生要择善友交,但首先他们要成就、完善自己,让自己有“择”人的资本。

a、陋室,陋室,陋在何处?(看图画、看课文 )

b、在作者看来,陋室真的陋吗?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c、“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这句话是怎样引出的?

d、本文还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写陋室的优美的自然环境。以景之雅见“惟吾德馨”,明“陋室”不陋。)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写陋室往来客人的不俗,可知室中主人也绝非俗人。)师: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通过写交往之朋友的“不俗”衬托自己的不俗,表明自己也是“鸿儒”,是否可以这么推知其人?(跳至幻灯片十)

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

(简而言之就是)要想知道一个人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着他的为人。所以要了解一个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够了,从中可以看到他的价值取向。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于丹教授)

交友要慎重!择善友交,但首先你要成就、完善自己,让自己有“择”人的资本。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写室中事,可见陋室主人的高雅的生活情趣。)(回幻灯片九)

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运用类比,以古贤自况,表明自己也具有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孔子的“何陋之有”与前文“斯是陋室”遥相呼应……)

小结:陋室简陋狭小,陈设简单,确实简陋,而斯是陋室,有景可观,安静清幽,有鸿儒谈笑来往,可抚琴读书,无乐音乱耳,无公文劳累身心,因此,作者身在陋室,却不觉陋室之陋。我们说这篇短文是托物言志的文章……

(五)结合板书再梳理全文,明作者心志。

通过直观明白的板书与学生再次梳理全文,并突出重点地做个课堂小结是必要的,那么,除了小结“这篇铭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之外,我还给学生准备了一篇关于本文的赏读美文《坚守心灵的净土》,旨在通过这篇美文能够对学生人格思想等方面有所启发。最后就是当堂背诵与默写的强化训练,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一些与文句相应的幻灯图片,让学生直观形象地对文本留下深刻印象。

四、板书设计

板书既要简洁明了,便于学生识记,又应该是课文的线索图示,能概括本课学习重点。为此,我设计了简洁明了的板书,此板书融入了本文所提的几个问题,并体现了本文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使学生通过板书对文章一目了然,且加深理解。

山、水 陋室 不陋 主人

环境 优美清幽 不慕荣利

陋 室 (托物) 朋友 客人不俗 不求闻达

生活 情趣高雅 安贫乐道

主人德馨(言志):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

说课稿 说课稿一等奖篇四

下面我将与各位分享一下我对课文《秋天的雨》的教学设想。

《秋天的雨》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的一篇课文。课文文质优美,是学生积累语言和练习写作的一篇好教材。教材选编课文的目的是围绕"秋天"这个专题,使学生边读边想象,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语言的魅力。《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上写秋天,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写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对事物有观察,但是此阶段学生并不会仔细、耐心观察事物,因此学生对秋雨、秋天有一定的生活积累,但并未有深入了解,本文的景物特色正好能将学生带入场景之中,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培养语言感悟、积累和运用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课文描写的景物特点。

3、激发观察自然、热爱自然的兴趣和感情。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为: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课文描写的景物特点。

【难点】激发观察自然、热爱自然的兴趣和感情。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品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一)导入新课

上课开始,我会以谈话的方式询问学生最喜欢哪个季节,根据学生的回答,导入课文《秋天的雨》。

此阶段的学生善于表达自己,乐于表达自己,运用谈话的方式能够最大限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初步感知

紧接着我会请学生按照以下的引导,完成对生字词的学习:

先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的生字词;然后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自主解惑后同桌交流;最后教师集中教学生字新词,学生再次齐读课文。

做完这一系列准备工作之后,学生扫清了阅读障碍,再次朗读一遍课文,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三)深入研读

深入品读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课文使用多种修辞手法,把秋天人格化,把秋天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或事物,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于是我将根据文章特点,将品读教学分为三个部分进行教学,每一部分都运用谈话、多媒体辅助、想象等方法,让学生理解课文,把握文章景物的优美。

首先是第一个部分:看看秋的颜色

我会请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你是怎样理解"五彩缤纷"的?同时出示多媒体投影;在感受到五彩缤纷后,引导学生读出五彩缤纷。考虑到学生并不能一下子就读出感觉,因此必要情况下教师范读指导,学生倾听后再读,读出五彩缤纷的味道。

接着是第二部分:闻闻秋的味道

此部分引导学生读读课文,并配乐,尝试读出秋的味道,相信有了前面的朗读指导做铺垫,学生能够很好地朗读。

最后一部分:听听秋的声音

先请学生找一找"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中小喇叭吹的是什么?然后再指导学生读。

通过配乐和课件再现情境的方法,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中,让他们对阅读文本产生兴趣。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走进语言文字,体会感悟文本。

(四)巩固提高

本文语言优美,为了让学生有更好的语言积累,课上鼓励学生即时记忆,尝试背诵课文。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请学生说一说本课学习了哪些知识是对学生本课学习成果最好的检测。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对话。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并能够实现情感的升华。

基于此,本课作业:

(1)写一首诗(编写歌词)

(2)把秋天的景物画下来。

说课稿 说课稿一等奖篇五

《学会说点道理》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后的写作训练。目的是通过作文训练明确说点儿道理的方法,提高学生们正确表达自己意见的水平。教材利用学过课文中的说理性语句进行导引,就恰当地说点儿道理做了三点提示,分别是卒章显志、夹叙夹议和托物言志。其中本单元学习的《陋室铭》和《爱莲说》更是托物言志的名篇,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新课标对初中阶段学生写作要求是:“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本单元写作训练旨在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思考,并在记叙、描写中穿插感想、体悟,综合提升思考和表达能力。根据单元写作训练意图,我把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

1、 知识能力: 通过朗读学过课文中的说理性文段,明确说理的重要性,掌握说理的形式和作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体会写说理性语句的技巧,综合提高表达能力。

3、情感价值观: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流畅地写作叙事性文章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叙述与议论的结合。

2、观点的明确,精当的议论。

教学策略:

1 回顾式教学策略。以学过的课文为载体,引导学生掌握说理形式和作用。

2任务型活动策略。从一开始的赏析范文再到分析不同形式的文段以及改错式训练,一环套一环的任务布置和完成驱动学生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往往会使课堂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学习策略:

1上课勤思考,多动脑。学会自我分析,自我检查。

2 通过交流,合作探究学习,能够开阔思路,更好地领悟到写作技巧。

提炼方法——加深理解——明辨技巧——提高能力

【以任务型教学作为课堂教学设计之理念,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任务为基础”的教学原则, 贯彻“教中学,学中用”策略,真正使学生学以致用。】

主要有文海寻踪、名段回味、举一反三、知错能改、大展身手等五大环节。

导入:恰当地说点道理,犹如平湖中的一蓬绿荷,又如芳草地上的一树桃花,往往可成为记叙中的一抹亮色,成为我们作文生辉的亮点。(一)文海寻踪

教师活动:投影展示学过课文中的说理性语句。如《紫藤萝瀑布》、 《伟大的悲剧》的结尾。

学生活动:朗读语句,理解说理性语句,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意图:回顾性学习既能巩固旧知识,又能做到温故而知新,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

(二)名段回味

教师活动:投影展示学过课文中三段说理性语句。

学生活动:有感情朗读语句,根据课文分析其所在位置,探究其作用,尝试总结不同类型的说理及其作用。

意图:此环节能够掌握学生对学过课文的领悟程度,在熟悉中思考并总结规律。

(三)举一反三

教师活动:屏幕展示三段话,给同学提供分析材料。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分析、相互交流、耐心专注倾听后解决疑难问题。

意图:典型训练,巩固提高。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关注个体差异,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

(四)知错能改

小组活动:组内交流、讨论、释疑、解难;组员合作探究,采用多方案,筛选后明确;全班交流,总结注意事项。

教师活动:巡视各组,倾听、指导、答疑、解惑。

意图:同伴之间互助合作活动,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研讨过程;研讨中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全班交流展示中也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五)大展身手:

作业(任选其一):

1、在提供的语段中的合适位置,任选学过的方法,加入恰当的议论。50字左右。

2、 生活中总有一些事情会触动我们的内心,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会让我们铭记终生。请同学稍加思考,回顾自己印象深刻,触动心灵的事情。把这件事叙述清楚,并能恰当地生发出议论,说点儿道理。

意图:适当拓展综合练习,以巩固本课所学会的知识,并运用到写作当中,使学生形成相对稳定的读写能力。作业难易程度不同,学生可根据自身能力进行选做。

说课稿 说课稿一等奖篇六

《曹冲称象》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这篇课文讲了曹操的儿子曹冲小时候称象的故事,教育我们应该多观察、遇事多动脑筋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多的语文学习已经具有初步理解词语能力。但曹冲称象这个历史故事远离孩子们的生活实际,需要借助多媒体的图片和动画等帮助理解。根据本课生字很多的特点,选用一个课时的时间,让学生完成识字、写字,让他们对课文有一些初步的了解,第二课时重点在于理解课文,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教学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懂得只有动脑筋,才能解决生活中问题。(教学难点)

这样设计,是在充分尊重低年级阶段目标的前提下,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功能,从而体现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是学生学“语”习“文”,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体,我在遵循低年级学生自身情况特征以及语言阶段性特征,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兴趣,在组织课堂教学中利用朗读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掌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第一课时,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大象图片,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再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随后课件出示生字词,学生自由认读、指名读、领读、比赛读等不同形式让学生会认会读,对个别易出错的生字词重点指导。然后再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好每一自然段,感知课文大意。最后指导书写,按照正确的笔顺书写生字并组词。

2.第二课时复习字词导入,再出示大象图片,让学生围绕图片讨论探究,相机指导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描写大象的句子,进而质疑导入:这么重的大象怎么称呢?这样设计本环节的目的是:利用图片和文中句子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抓住“有的···有的···也有的···”理解官员们不合理的称象方法,就顺理成章的理解了曹操“直”摇头的原因。接着学生同桌合作、探究,利用找找,画画,读读,找到曹冲具体称象的方法,抓住表示顺序的关联词“把···再把···然后···”读懂曹冲称象的方法,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曹冲称象的方法,体会这个方法的可行性。

我这样设计本环节的目的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亲自去感受,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在我的引导下,突破本课的难点。

最后把“你还有哪些称象的好方法?”这样一个发散性思维的问题抛给学生,这样设计可以激发学生去大胆构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达到了升华主题的目的,即遇到问题要多动脑筋。

4.称象

官员们(有的···有的···也有的···)

曹冲(把···再把···然后···)

说课稿 说课稿一等奖篇七

6的分解组成一课是来自于幼儿园小朋友学习的课本当中。大班6的分解组成说课稿,我们来看看下文,欢迎阅读。

1、幼儿通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感知6的分解组成,掌握6的5种分法。

2、在感知数的分解组成的基础上,掌握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互相交换的规律。

3、发展幼儿观察力、分析力,记录能力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感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习并记录6的5种分法。

能较熟练的掌握6的分合规律,进行数学和游戏活动。

教具:黑板上画上两个小盒、、6个雪花片、6的分合式需要的数字、扑克牌6张,雪花片若干,印有6的分合式的作业纸每个小朋友一张。

复习5以内数的分解组成

教师:小朋友,我问你、5可以分成4和几?

幼儿:孙老师,我告诉你,5可以分成4和1

教师:xxx,我问你,4和1合起来就是几?

幼儿:孙老师,我告诉你,4和1合起来就是5.

师:小朋友们,看一看黑板上有什么 ?有几片雪花片?(和幼儿一同点数共六片)出示“6”的数字卡。

师:孙老师要把6片雪花片分到两个小盒里,有几种分法。请小朋友来帮我分分。

1、请幼儿来分雪花片。

幼儿将6片雪花片分在两个小盒里,请幼儿说一说自己分的结果,教师将幼儿每分一次的结果用数字记录下来。

2、教师和幼儿一起总结出6的5种分法,观察幼儿无序的分法,引导幼儿进行调整,总结出“6”可以分成1和5、2和4、3和 3、4和2、5和1的有序分解式。

3、引导幼儿了解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互相交换的规律。

游戏猜猜看 :

1、教师出示6张扑克牌,分在两只手上,请小朋友看一只手中的扑克牌数,猜出另一只手有几张牌,猜出后点数验证。

2、 幼儿两两结对,玩猜雪花片的游戏,方法同上。

幼儿人手一张作业纸,进行填写,教师巡回指导。指导策略:1、 对于有困难的幼儿提供雪花片,让幼儿操作填写2、完成快的幼儿,教师准备另一张6的加减法作业纸供幼儿练习。

说课稿 说课稿一等奖篇八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为《乙醛》,属于高二化学有机部分,本节内容计划安排为两个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策略、教学程序五个方面对第一课时的内容作如下阐述:

醛是有机化合物中一类重要的衍生物,由于醛基很活泼,醛可以发生多种化学反应,在有机合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各种含氧衍生物相互转化的中心环节(醇 醛 羧酸),也是后面学习糖类知识的基础。

乙醛是醛类的代表物。教材在简单介绍了乙醛的分子结构和物理性质之后,从结构引出乙醛的两个重要化学反应:乙醛的加成反应和乙醛的氧化反应,把乙醛与乙醇联系起来,并结合乙醛的加氢还原,从有机化学的反应特点出发,定义还原反应;通过乙醛的氧化反应,又把乙醛和乙酸联系起来,同时结合乙醛的氧化,给出有机化学中的氧化反应定义。让学生明确有机与无机中关于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区别。

学好乙醛的性质,明确乙醛和乙醇、乙酸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能更好地掌握醛类及其与醇类、羧酸的关系,建立有机知识网络。因此本节课在这一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并结合本课的特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乙醛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掌握乙醛与氢气的加成反应和乙醛的氧化反应。

②通过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三者之间的关系,提高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

②训练学生重视善于运用化学实验手段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对具体化学事物的感性知觉到理性思维的科学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关注与社会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②结合本节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形成科学的认识论,认识物质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科学规律。

(二)教学重点:乙醛的分子结构,乙醛的加成反应和乙醛的氧化反应。

教学难点:银镜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有机化学中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概念与无机化学中氧

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区别。

教学方法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一)实验探究

采用实验探究法, 以实验为主线,以结构理论为指导,通过假设→实验→观察→思考→讨论→归纳总结,得出探讨物质性质的科学方法。

如:对醛基结构的分析,猜想乙醛有还原性,做银镜反应实验,通过观察银镜,分析形成银镜的原因,讨论归纳得出乙醛具有还原性。

(二)情景教学

运用启发式的语言,不断创设新的问题情景,可将教师讲授转化为启发诱导,把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

如:在上课初始提问书写乙醇催化氧化的化学方程式。通过分析产物乙醛和反应物乙醇结构的不同及相互关系,在温习乙醇性质的同时,启发学生思维导入新课——乙醛。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

(三)辅助教学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教学中要时时指导学生认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教给学生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形成化学学科素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会以下几点:

① 研究物质的基本规律: “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

② 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归纳总结。

③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善观察、勤思考、多动手、巧记忆。

课堂上分析乙醛分子的结构,探究其化学性质,指导学生自学,启发学生思考,掌握乙醛的加成反应及氧化反应的原理。强调有机化学中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概念与无机化学中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区别。

本节课教学设计、意图如下:

(一)情景引入

创设问题情景回顾前面已学有关乙醇的反应:乙醇催化氧化。

(二)新课

1、乙醛的分子结构:

(1)展示乙醛分子的球棍模型,由学生写出乙醛分子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和官能团。

乙醛可以看成是甲基跟醛基相连而构成的化合物,醛基中含有碳氧双键。

(2)提醒学生注意醛基的写法:-cho或

在-cho中,h和o的位置不能够颠倒。

2、乙醛的性质

(1)物理性质:通过观察实物了解乙醛物理性质(色、味、态),通过乙醛的水溶性实验了解乙醛能与水互溶。

(2)化学性质:

(a)加成反应

将乙醛的官能团醛基中的碳氧双键与烯烃中的碳碳双键类比,得出乙醛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同时由乙醛分子中加入氢原子,引出有机化学中还原反应的定义,即有机物分子中加入氢原子或失去氧原子的反应叫还原反应,说明乙醛具有氧化性。

ch3cho+h2 ch3ch2oh

(b)氧化反应

2ch3cho + o2 2ch3cooh

乙醛催化氧化成乙酸,引出有机中氧化反应的定义。乙醛得氧叫氧化反应,具有还原性。

乙醛不仅能被氧气氧化,还能被弱氧化剂(如银氨溶液、新制的cu(oh)2悬浊液)所氧化。

分析银镜反应时注意难点突破:

①乙醛发生银镜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乙醛分子得到氧被氧化生成乙酸,同时ag+被还原成ag,银氨络离子释放出nh3,碱性环境中乙醛最终转化为乙酸铵,而nh3极易溶于水难放出气体。

②该反应方程式如何书写?

乙醛得到1个氧原子被氧化升2价,ag+→ag被还原降1价,根据电子转移守恒故ag(nh3)2oh计量数配2,4个nh3分子有1个成盐,剩3个nh3 分子,2个oh—提供一个氧原子给醛成酸,剩2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成1分子水。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利用氧化还原原理分析的过程中科学地掌握一个有机化学中很难的化学方程式,避免了死记硬背。

工业上可采用该原理制水瓶胆,不过是用葡萄糖(含醛基)代替乙醛,这为以后葡萄糖的学习奠定基础。

分析乙醛与新制的cu(oh)2反应应注意以下几点 :

① 如何配制新制的cu(oh)2悬浊液?

② 反应发生的条件:碱性环境、加热至沸腾。

③ 与银镜反应方程式类比分析得出乙醛与cu(oh)2反应的方程式。

(三)课堂思考

乙醛能被ag(nh3)2oh溶液氧化,乙醛能否被酸性kmno4溶液、溴水氧化?会出现什么现象?乙烯与乙醛都能使溴水褪色,原理是否相同?

(四)小结

醛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烃的含氧衍生物衍变关系:醇→ 醛→羧酸

(五)课后思考:依据有关反应原理设计实验证明乙醇氧化的氧化产物为乙醛。

(六)板书设计

第五节 乙醛 醛类

一、乙醛

(一)乙醛的分子结构

分子式:c2h4o 结构简式:ch3cho 或

(二)乙醛的性质

1、物理性质 色、味、态、水溶性

2、化学性质

(1)乙醛的加成反应

ch3cho+h2 ch3ch2oh

(2)乙醛的氧化反应

2ch3cho + o2 2ch3cooh

ch3cho+2ag(nh3)2oh ch3coonh4+2ag↓+3nh3+h2o

ch3cho+2cu(oh)2 ch3cooh+cu2o+2h2o

(三)乙醛的用途

说课小结:教与学有机结合而对立统一。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体现,教师必须善于驾驭教法,指导学法,使学生愉快地、顺利地、认真地学习课本知识从而提高能力,完成教学目标。

说课稿 说课稿一等奖篇九

《谈中国诗》一文,是谈论中国诗歌的特征。先交代谈论中国诗的根本立场,即采取比较文学的立场。接着概括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外国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中国则不然,先有抒情诗,后有戏剧诗,没有史诗。然后阐述中国诗的四个特点。一是篇幅短小,“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比了西洋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二是富于暗示性,“言有尽而意无穷”。这富于暗示,“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三是笔力轻淡,词气安和。“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这是由于中国诗调较轻,比不上西洋诗调的沉重;又由于中国古代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中国诗“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四是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文章最后指出,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像各国人都是人一样,中国诗和西洋诗,共同点多于不同点。

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运用比较方法展开论述的写作特点,体会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的积极作用。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二、了解中国诗的特点,欣赏旁征博引的论述风格。

三、感受本文生动、机智的语言,体会其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形象的妙处。

1《谈中国诗》一文课文容量很大,旁征博引,涉及范围很广;不少内容深邃,牵涉一些理论问题,这给学生阅读带来不少困难。为此,建议由教师提供一些相关资料;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进图书馆或者上网查阅有关资料,以帮助理解课文

2.反复诵读,了解大概。本文写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词造句、行文布局、佳构机巧、言语妙喻都需要深入口味,反复吟诵。

3、.串通文义,学习文法。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此文结构最大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别具风采。

4、不求全貌,雕琢精义。理解本文的另一要点在于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细琢;特别是文中生动奇巧的妙言妙语,要用心揣摩体会。3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在查找资料的基础上让他们敢于说出别的不一样的声音

5、学法:感受鉴赏 思考领悟 发现创新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诗歌,大家能背几首吗?(学生试背三两首)那么,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自由发言: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等)如果要更进一步了解诗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板书课题《谈中国诗》)

本文发布于:2023-05-22 05:13: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72812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说课稿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