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经典读书心得体会篇一
书中有4个“人物”——两只小老鼠“嗅嗅”“匆匆”和两个小矮人“哼哼”“唧唧”。他们生活在一个迷宫里,奶酪是他们要追寻的东西。有一天,他们同时发现了一个储量丰富的奶酪仓库,便在其周围构筑起自我的幸福生活。很久之后的某天,奶酪突然不见了!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使他们的心态暴露无疑:嗅嗅、匆匆随变化而动,立刻穿上始终挂在脖子上的鞋子,开始出去再寻找,并很快就找到了更新鲜更丰富的奶酪;两个小矮人哼哼和唧唧应对变化却犹豫不决,烦恼丛生,始终固守在已经消失的完美幻觉中追忆和抱怨,无法理解奶酪已经消失的残酷现实。之后,唧唧最终冲破了思想的束缚,穿上久置不用的跑鞋,重新进入漆黑的迷宫,并最终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哼哼却仍在对苍天的追问中郁郁寡欢……
“奶酪”自然是个比喻,代表我们生命中的任何最想得到的东西,它可能是一份工作,也可能是金钱、幸福、健康或心灵的安宁等等。
生活在这样一个快速、多变和危机的时代,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着与过去完全不一样的境遇,人们时常会感到自我的“奶酪”在变化。各种外在的强烈变化和内心的冲突相互作用,使人们在各种变化中茫然无措,先是追问——到底是谁动了“我的奶酪”然后对新的生活状况无所适从,不能正确应对并陷入困惑之中难以自拔。如果你在各种突如其来的变化中,总耽于“失去”的痛苦、“决定”的两难、“失望”的无奈……那么生活本身就会成为一种障碍。生活的迷宫很大,你会滞留在其中一角安身立命,久了,年纪渐长,就“懒得变动”,或者是“没有勇气和活力”再去变动和追寻。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它是一个可爱的故事,简便愉快地便澄明了混沌的生活。当一位被变化所困惑的人坐在一面肮脏的镜子前,期望看清自我的真面目而不得时,《谁动了我的奶酪》就像一位智者,用一条白毛巾从容不迫地擦去镜子上的污迹,让困惑者真正发现自我的问题所在。
一位诗人说,“今日,全世界都需要安慰”。作者正是迎合了世界性的巨大心理需求,用一个小小的寓言打开了人们的心扉,给人带来一种内在的勇气,去直面“软心理问题”(即医学病态心理之外的个人心理问题,又叫“正常人的心理问题”)这种每个人都肯定存在的心理障碍。
《谁动了我的奶酪》告诉我们一个最简单的应对方法,那就是把跑鞋挂在脖子上,时刻准备穿上它,在千变万化的世界里奔跑追寻。
经典读书心得体会篇二
花了1个月的时间看完了它,很惭愧自己像老牛走路似的看书速度,却也不敢恭维自己看得有多精。读完后,心里有股淡淡的惆怅感觉,朦胧中,总觉得自己身上依稀有思嘉的身影。读完《飘》,它确实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更唤起我对过去的懊悔。同时,对书中的描述的人生、友情、爱情,我也感触颇多。
关于人生的善与恶,我不敢妄加评论,因为,毕竟我走的人生路还不及三分之一。十六岁的我,想法也许是很幼稚的。《飘》中女主人公思嘉·奥哈拉并不是传统观念的好女人,她有着迷人的外貌、聪慧的头脑、坚强的内心、果敢的行为。同时,她也骄傲、贪婪、虚荣、追求实际,甚至曾经有过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她渴望爱情,不顾一切世俗观念,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但当感情和现实利益相冲突时,她毅然将经济需求放在首位。如果说我佩服思嘉,那我更衷情于瑞德,因为我也同样的崇高自由,他的豪放不羁,他的现实,他的勇敢,都传神地说明了他在乱世社会中成长的1个人才,是在乱世生存与发展的强者,强者应适应任何1个社会,这也成了1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在经济社会中对精神的取舍,在面对新生事物时,是适应还是回避?思索过后,相信我们会有更多的启发!
谈到友情,虽然在《飘》中,作者并没有极力去描写友情,但媚兰对朋友的这份友情仍然是让我羡慕不已。记得桑费有句话:“朋友有3种:爱你的朋友、恨你的朋友、忘记你的朋友。”我想媚兰就是那种爱思嘉的朋友。她对思嘉感恩、感激,甚至为了她可以去死,她的真心在临死前终于让思嘉明白她是她唯一的真正朋友。在人的一生当中,谁能没有朋友?有几个真正的朋友便成了人一生最珍贵的东西。对待朋友,最好也是最真的办法--那就是真心!
读完了整本书,我也摘出了最喜爱的两句话:
“美貌并不能使人高尚,衣着也不能使人尊贵。”--警告爱慕虚荣的人。
“我向来不是那样的人,不能耐心地拾起一些碎片,把他们黏合在一起,然后对自己说这个修补好了的东西跟新的一模一样,一样东西破碎了就是破碎了一一我宁愿记住它最好时的模样,而不想把它修补好,然后终生看着那些碎了的地方”。
一遍匆匆的略读,并不能体味多少真谛,也许,等我再读几遍时,会有更多的收获吧。
经典读书心得体会篇三
泰州的汤兴桥两年前因车祸摔成植物人,身高1米5的母亲魏美英悉心照顾体重180斤的儿子。魏美英为唤醒儿子,用刷子刷儿子的脚心,不停地和其拉家常。沉睡两年多的汤兴桥,不久前终被母爱“唤醒”。
通讯员冯兆宽张恒扬子晚报记者王国柱
2年前儿子遇车祸成植物人
今年31岁的汤兴桥前年因车祸受伤变成了植物人,是母亲不离不弃,两年如一日的精心照料,让他重新醒了过来站了起来。苏醒后的汤兴桥感慨地说道,是母亲又给了他第二次生命。“没有妈妈就没有我今天。”昨天,已经能较完整表达自己意思的汤兴桥告诉记者,一旁是其娇小的母亲魏美英。“那一天,他睁开眼睛叫我妈妈,我眼泪流了下来,我两年的工夫没有白费。”魏美英动容地说。
对汤兴桥来说,20xx年3月23日是个黑色的日子。这一天,在上海打工的他赶回兴化林湖乡岳父家吃晚饭,晚宴中他听说一位亲戚家门窗未关,便立即离席骑摩托车赶往该亲戚家,欲帮其关好门窗,谁知在途中发生车祸,头部受重伤。汤兴桥随后被送往医院进行抢救,手术后却一直处于昏迷状态,成了植物人。
天天“刷脚心”不知用坏多少刷子
汤兴桥的母亲魏美英从那一刻起就守在了汤兴桥的身边。她每两三个小时就给儿子翻一次身,不间断地给儿子捏捏胳膊按按腿。为早日唤醒“沉睡”中的儿子,不管其是否能听见,魏美英一有空闲就在儿子床边呼唤他的名字,跟他“拉家常”。在请教医生后,魏美英得知用刷子刷脚心可以刺激病人的敏感神经,可以加快唤醒植物人的进程。就这样,她找来了一把刷子,每天来回刷儿子的脚心,一刷就是上千次!新刷子变成了旧刷子,上面的毛“倒伏”下来,对儿子的刺激变小了,魏美英便重换一把。两年来,魏美英已经记不得刷坏了多少把刷子。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前的一天,汤兴桥终于从昏迷中苏醒过来,喊了一声“妈妈”。
因不堪重负,汤兴桥的妻子去年离家后,一去不复返。前几年,丈夫因癌症离开人世,所有的家庭重担全压在魏美英一个人身上。每天早上,魏美英得早早起床做饭,照顾儿子穿衣、洗漱,同时还要照顾小孙女的饮食起居,然后骑着旧自行车接送小孙女上学。
单给体重180多斤的儿子翻一次身,身高1米5的魏美英便要使出全身的力气。但魏美英硬是凭着顽强的毅力坚持了下来。为照顾好儿子,夏天别人乘凉,魏美英在家忙得满头大汗;冬天别人在取暖,她要洗着儿子换下来尿布,冻得直打哆嗦。“儿子是我生活的支柱,无论如何我要想办法使他重新站起来!”在魏美英的心目中只有这样一个信念。
在魏美英的精心照料下,儿子汤兴桥渐渐地能扶着站立起来。为了教儿子走路,魏美英找来一根绳子扣在儿子小腿上,再请邻居们帮助搀住儿子,自己则在前边使劲用绳子拉动着儿子的脚。几个月下来后,如今的汤兴桥已经能扶墙慢慢走路了。魏美英告诉记者,儿子汤兴桥目前还需进行颅骨修补。庆幸的是,泰州一位好心人得知情况后主动与她家联系,愿意出资给汤兴桥修补颅骨。
经典读书心得体会篇四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如是说。无疑的,我们正生活在太平盛世,而且,很幸运地生活在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但是,物质的极大丰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思想的复杂化又使这个世界变得有些物欲横流、光怪陆离、人心浮躁。然而,有一种力量,却能够净化心灵、锤炼精神、提升品味,这就是——品读经典。
经典是什么?经典就是从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历经岁月考验、经过大浪淘沙,最终传承下来的最具典范性和权威性的著作或作品。她是人类思想的精华、文化的精品、文明的精髓,体现着普世的价值、道德的追求和写作技艺的极致,已成为人类民族语言和思想的象征符号。面对经典,她让人赞叹,令人顶礼膜拜;品读经典,她让人深思,使人警醒,催人奋进。
犹记得,在卷帙浩繁的书海之中,《西游记》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惩恶扬善的故事筑起了无数少年人天真浪漫之梦;《三国演义》纵横沙场、金戈铁马的英雄篇章激荡着多少人心中的热血;《水浒传》梁山好汉义薄云天、血性儿女的生死传奇也勾起了我们对自由和公平正义的向往和追求……
然而,在当今社会,经典的力量正在被漠视,网络文字消费已成为阅读的主流方式,人们日渐习惯于在电脑上、手机上翻看网络小说,在路边的杂志摊上浏览各种诡异志怪故事,而图书馆中一部部经典作品渐渐蒙上了越来越厚的灰尘。人们淡忘了,学术大师们无不仰仗博览群书的深厚底蕴,民族的.强大无不扎根于文化的繁盛。我们已经不太习惯从佶屈聱牙的经典作品中汲取知识和力量了。
前不久,著名法学家梁彗星教授卖掉了北京的房产,斥资数百万元在老家建了一座图书馆,希望家乡人民可以从中获取知识,更加了解外面的世界。但图书馆建成开馆后却常常无人问津,有时一整天也没有一个读者。这样的结果让梁教授不解和寒心。在梁教授看来,快餐文化日益盛行,经典书籍不断蒙尘,实在是一个民族的悲哀、一个时代的悲哀。梁教授卖房兴建图书馆试图弥补家乡与时代的文化鸿沟,好像是以堂吉珂德式的理想主义来挽救一个时代的阅读危机。这几乎是注定要失败的,但是,他虽败犹荣;梁教授此举说明世间文人的执著还在,文化复兴的希望尚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相信,也许有一天梁教授的图书馆会人来人往,日渐红火,书声书香会在古镇飘浮,经典之作会潜移默化地融入古镇人的血脉之中。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贫瘠的精神沙漠正在覆盖心灵;这更是一个最好的时代,经典作品的光芒正积蓄着力量。
在这样的时代,我们要学会珍惜经典,她是先人最好的赠予;我们要经常品读经典,从中汲取知识和力量。品读经典,方能“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承古人遗志,续昨日辉煌。品读经典,终将塑造我们的人格:若为匠,腐泥成瓷,再现千古唐三彩;若为士,苍劲笔力,挑灯执笔书写千年的篇章;若为医,悬壶济世,制药施针救万民于死伤;若为师,因材施教,抚育学子桃李芬芳。
经典读书心得体会篇五
最近,我读了《朝读经典》这本书,书中有很多教我们立志、学习、做事情的好文章、短篇小说和经典语录,让我百看不厌。其中,“学先立志”这篇文章让我受益匪浅。
“学先立志”中说道:“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意思是:对学习而言,没有什么比立志更重要的了。
不树立志向,就好比种庄稼时不先植根,而只顾着给它培土、灌溉。这样做尽管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最终还是一无所获。这是要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抓住根本,确定目标是成功的关键。
是啊!我们做一件事,首先要设定一个目标,然后不断朝着目标前进,最终会有收获。如果没有目标,就像一只无头苍蝇,整天飞来飞去,无所事事,最终可能一事无成。可见,决心是非常重要的。
纵观历史上的伟人、圣贤,我们身边的一些成功人士,都是从小就树立起远大志向的。邓亚萍从小就喜欢打乒乓球,她梦想有一天能在世界上展示她的才华。
但由于身材矮小、双腿粗壮而被国家队拒之门外。但她并没有气馁,而是把失败转化为动力,刻苦练习技巧,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打开了梦想的花蕾——她站在世界冠军的领奖台上。
对于我们的小学生来说,如果你想取得好成绩,在学习上取得成功,你必须树立远大的志向和目标。在实现大目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设定一些小目标,近期的目标,一个接一个地去实现。
就像我们要不断提高,巩固自己的学习成果,先上班级第一,然后上全年级第一……在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提高思想境界,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锻炼身体,实现德智体美和劳动的全面发展。
当然,实现既定目标并非易事,但我们需要有坚定的信心、毅力,不断克服各种困难和矛盾,排除各种“障碍”、“绊脚石”。只要我们坚持,坚持再坚持,奋斗,奋斗再奋斗,我们就会离成功越来越近。
南宋著名思想家朱熹说过:“立身先立学,立学先立志”更有言云“有志不在年高”。我们更应该珍惜大好时光,常立志不如立长志,认真学习,早日成为栋梁之才。。
经典读书心得体会篇六
我认真阅读了孟繁华教授的《赏识你的学生》一书,这本书从家长、学生、教师等角度,选择了一个个典型的案例,来诠释成功教育的奥妙所在,每个故事的后面还附有家长留言,专家评析,生动而又引人入胜,故事情节又往往出人意料,处处闪耀着智慧的火花。故事的主人公往往是一些被人们认为智力低下的学生,这些学生,在教育者的启发、赞赏、激励下,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走上成功之路。下面,我主要阐述一下我的几点感触:
赏识是沟通、平等,是生命之间交往的桥梁。真爱学生,才会像书中那个和花儿说话的孩子,低着头、弯着腰,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才能从每位学生身上找到金子般的闪光之处。长期以来的“精英教育”致使很多学生因为评价制度的偏颇成为所谓的“差生”,而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最广泛地提高人的素质。现代智力理论也表明,人的智力绝非仅是学习能力。“一支铅笔有多少种用途?”——无数种,更何况万物之灵的人!
爱是尊重。作为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是最基本的师德的表现。尊重学生就是尊重每位学生的人格、自尊心、个性、情感、甚至隐私。教师应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更要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一个人若没有了自尊,没有了自我,是难以想像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到:当学习困难的儿童跟能力较强的儿童在一起上课、学习的时候,需要对他们有特别的关心和耐心。不让一句话、一个手势使得儿童感到教师已经对他的前途失去了信心。
书中有这样两个故事:有一个爱拉小提琴的男孩,每天吱吱喳喳地拉,每个人都忍受不了他的嘈杂的声音,甚至连家人都不愿多理会他,他觉得自己失败极了,只有跑到后山,面对着花花草草,他才有继续拉的勇气。有一天,出现了一个老人,安静地听他拉完,甚至为他鼓掌,小男孩兴奋极了。老人说“我是聋的,但我能感受到你拉得很好~~”男孩子开心极了,每天早早起来,到后山只想为唯一的聋了的老人听众拉上一段,几个月后,男孩子的琴技突飞猛进,而其实这位“聋”老头是一个资深的小提琴演奏家。
美国有一个家庭,母亲是俄罗斯人,他不懂英语,更看不懂儿子的作业,但每次她都认真地把儿子的作业拿在手上,仔细地看,由衷地赞叹:“太棒了!”然后小心翼翼地把作业挂在墙上,逢客便讲:“瞧,我的儿子的作业多棒!”客人当然点头附和:“真不错!”儿子受到了鼓励,每次都争取比上一次好,成绩一天天地提高,成为杰出的人。
《赏识你的学生》中专家说道:“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和理解至关重要。只有善于理解生命,才能真正达到对孩子的理解。”要理解学生,必须把学生看成一个独立的人格体,必须与孩子进行平等地对话,善待每一个生命,用真诚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要达到这种境界,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不断去摸索,实践——试着去了解每一个学生,试着去知道学生需要什么,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才是他们能够接受的……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形成自己的一种技巧,甚至形成一种人格魅力。《让孩子摆脱噩梦》中写到李圣珍老师救治了许多的“问题孩子”,她的成功正是教育教学艺术、人格魅力的体现——用自己的生命去理解与爱另一个生命赏识的辨证观。
新课标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既有知识结构、教育方式等方面的更新,又有对教学目的和对学生评价方式的调整,其核心便是教育对“学生主体”的尊重,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而《赏识你的学生》——就是这本书,为教师们提供了与学生最直接、最深切、平等的心灵关照的机会。
从《赏识你的学生》这本书中,折射出一个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案例;折射出教师善待每一个生命的教育理念;折射出几个永不磨灭的关键词:尊重、信任、理解、欣赏、激励、宽容……天下的孩子相貌不同,性格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渴望听到喝彩。作为一个教育者,又何必吝啬简单的一句:“孩子,你能行”呢?
我坚信“给学生多一点关爱,多一份宽容,就有多一份收获”,只要有爱,学生健康成长的梦想就可成真。
经典读书心得体会篇七
老虎到底会不会吃人,有人告诉你,老虎其实很害怕人类,它只吃禽兽,只是有些人是人面兽心,老虎以为他们是动物;而有些动物虽是兽面,却怀善心,所谓兽面人心,和好人一样,头顶上有灵光,虎豹看见就逃窜,鬼怪也远避。
你想辨别善恶吗,有人告诉你,在海外某个国度,人们不用走路,都踩着云朵随意飘行。只是云彩的颜色各异,善人的脚下是彩云,恶人的脚下是黑云。云彩的颜色与身份和财富无关,但是可以随着人心的善恶而改变。
你想公平交易吗,你想结交君子吗,有人告诉你有一个君子国,在那里漫天要价,就地还钱的买卖原则来了一个完全颠倒,那里不仅有和谐的社会制度,良好的社会风气,而且有勤谨俭朴的官吏和开明礼贤的国君。
太多不可思议的事情,有些事是我们的美好心愿,有些事我们想都不敢想,然而《镜花缘》的作者李汝珍却大胆地在书中阐述了他的设想,不仅让我们脑洞大开,也使得读者收获了很多知识。
李汝珍是清代的有理想、却很落魄的穷秀才,平生喜欢钻研,博学多才,《镜花缘》是他的代表作,与红楼梦相似,书中描写了很多神仙和梦境,虽然艺术价值远非红楼梦可比,却也展示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水平和远大的思想抱负。
书中最出彩的是一位落魄书生唐敖的海外见闻,由此引发一系列故事。武则天时代的唐敖曾经多次参加科举考试,最后一次虽然高中了探花,却被言官举报他与叛贼徐敬业和骆宾王勾结,最后不得不心灰意冷,发誓不再进入仕途。
之后他与经常在海外做生意的大舅子一起出海散心,于是他们看见了很多千奇百怪的趣闻轶事,最后唐敖一心想成仙,武则天也江山易位,但其中很多波澜曲折的故事却耐人寻味。
很多人盼望着公平与和谐的太平世界,在古代老子曾经描述了他心中美好的世界: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在国外有乌托邦的思想:没有剥削压迫和贫富差距;国内也有桃花源的境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无论古今中外,追求美好生活都不能算是一种奢侈,而是发自内心的精神需要,只是制度和经济环境的限制,有些话只能变着花样说出口,有些话却要冒着杀头的风险,于是有智者,也有勇者,更多的是莽撞而下场很悲催的愚者!
经典读书心得体会篇八
这是一本温暖、坚强的书。
我想:这本书就像一部略带伤感的电影,让我回味无穷,当我读到“他闭上眼睛,他开始轻柔地唱起歌来。柑橘与柠檬啊,圣克雷蒙的钟声说。”那一刻我的心跳停止了,为故事而悲伤,为他而哭泣。
故事源于一个回忆——一个名叫托马斯。皮斯佛的回忆,回忆很长,时间很短,从“十点五分”开始,到“查一分六点”结束,七个小时又五十四分钟,分分秒秒,包含着生命流失,也包含着那童年的美好回忆。
童年,是人们可以公开见面的地方,是圣洁而不可被玷污的美好回忆,莫波格把童年写得像童话,把姑婆婆写成狼外婆,而他们就是那童话故事的主角。
美好的回忆过后,自然就是残酷的现实,前面的一切故事都指向美好的结局,可是结局并非美好,反而意想不到。
一九一四年到一九一八年是查理、小托的参战期间,那是一场毁灭性的战争,给无数人带来了灾难,战争一直持续不断,也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
查理便在这场战争中,当成了代替品,在军事法庭草率的判断下,一个人的生命,在不到二十分钟就被打发了。他本是那么勇敢、正义,是全家人的守护者,却只是因为上校的一句“爱国责任”就打发他到了战场。在那里,他违抗了错误的指令,保住弟弟小托的生命,却迎来自己的死亡。他直到最后一刻都在坚守个人的良知,却没能让命运向他屈服,不得不说他是个英雄。
小托,柔弱、善良、纯粹的一个孩子,他在哥哥的守护下长大。通过那漫长却又短暂的记忆,一夕之间,少年老成,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困境,终于,他学会了坚强。
电影终究也会结束,故事也到了末尾,那伤感的结局意想不到,就算那个勇敢的男人查理已逝世,但我相信,他的灵魂会在那歌声中飞扬,在那充满回忆的“柑橘与柠檬啊”的歌声中飞向远方。
经典读书心得体会篇九
本来,只想写下自己读后的感想,但是千头万绪,没有简洁的语言能够表达我的感受。于是又重新翻看着这本传记,自觉而然地写下了这篇浓缩了的文字。明白许多人都了解贝多芬的身世,我明白的或许很浅显。
但我明白,我是用心去读这本传记的,我至始至终也被贝多芬伟大的人格所感动着。我为贝多芬最后的陨落而悲痛,我不禁也仰天问道:“为何这么伟大而杰出的音乐家,却是这样悲烈的命运”是只有痛苦才能造就伟人吗
贝多芬一生为人类创作了那么多可歌可泣的不朽的音乐作品,而他却是这般孤独,当人们为他的乐曲赞赏、狂欢激昂时,他们是否真的明白、懂得了贝多芬那颗对大自然满腔的热爱之心呢
那些得益于大自然的声音而从贝多芬心灵深处流泄出来的音乐,如果人们懂得的话,为什么他们就没有如爱自然、爱他的音乐那样,去热爱贝多芬这位伟人呢贝多芬又何至于屡屡陷入生活的困境而步履维艰呢
也许,也许贝多芬正是在这种艰难的困境中,才写出那么汹涌澎湃、大气豪迈的作品。是的,他的作品的确也激励着人们有勇气去战胜生活的艰难险阻。无疑,贝多芬的人格也是伟大、卓越的,从他的身上,我们的确得到了许多做人的启示和用心向上的精神食粮,他对人类的贡献也是无以比拟的。
然而,从中不是也看到了另一种利益与金钱的关系么那些表面为贝多芬的音乐叫好,实则并没有领会贝多芬的音乐,这不能不让人感到哀伤!为什么贝多芬的音乐就没能感动这样一群人呢如若是这样,岂不辜负了贝多芬耗费一生心血和辛劳写就的音乐巨作吗
也许我的言辞有些激进,然而我也是心痛呀!一句话吧,期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像贝多芬那样,扼住命运的咽喉,敢于和命运博斗,做一个生活的勇者!
本文发布于:2023-05-21 21:06: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7240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