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礼仪常识

更新时间:2023-05-15 01:12:18 阅读: 评论:0

殡葬礼仪常识

在中国,也许你不是第一次听这个词语了,丧葬礼仪作为人生的四大礼仪之一,在古代就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从落葬前后繁复的仪式,不难看出生者对死者的眷恋以及人类对鬼神的敬畏。但是如果要让你从事丧葬礼仪这个行业,那可需要一定的勇气和胆识呢。但是在国外,殡葬礼仪已经成为一类成熟的职业了。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殡葬礼仪常识,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国人历来尊崇“死后为大”的传统观念,对于故去人们的殡葬仪式都比较复杂。豫北的殡葬礼仪,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报丧:亡故亲人的事主,一般都会先请来几位辈分较高的族人和通晓礼仪的“执客”,共同商定下葬日期。下葬分“逢七”和“逢五”,而且还有“忌土&r太阳结婚dquo;的避讳。“忌土”按照姓氏稍有不同,有的姓氏忌六月和腊月,有的姓氏忌三月和九月(均是农历)。如果正好赶上“忌土”的月份,是不能开挖墓穴的,只能在墓地旁边临时搭建“丘坟”,到清明节、中元节等“鬼我爱中华节”时再举行正式下葬仪式。下葬的日期定下来后,事主会请专门的人分赴亲朋好友家报丧,通知下葬日期。

哭路:当收到亲人亡故的消息后,亡人已经出嫁的姐妹、女儿、侄女、孙女等要从自己家里一直哭回到事主家里。在哭路开始前,还有给家里的上辈如婆婆磕头报丧的仪式,上辈会准备黄纸和鞭炮,并派人陪同回娘家。因为边哭边走毕竟不怎么顺当,路程较远的,也没有那么多力气,很多人都是从自己家里出来哭出自己居住的村子,就不再哭了,直到快进入娘家的村子时再开始放声大哭。

入殓:当亲朋好友都到齐后,要给亡人穿上寿衣(大部分在去世时已经穿上),抬到棺材里入殓。棺材里面会撒入草木灰,一般要找七户人家的草木灰,并要象征性地付给这七户人家几毛钱。寿衣不能有扣子,如果有扣子,一定要摘下,但不能用剪刀等铁器剪掉。

送盘缠:亡故的第二天晚上,要给亡人“送盘缠”,也就是在十字路口焚烧黄纸和纸折的元宝等,祈愿亡人的灵魂顺利升天,遇到难题可以“花钱”保险硕士打通关节,不会被恶鬼欺负。对于已经出嫁的女儿、侄女、孙女等,黄纸的重量有—个规定:必须是九斤四两。“九、四”大概是“救死”的谐音,寓有盼望亲人能够活过来的愿望。

三天和封口:亡故的第三天,亲朋好友会赶到事主家里进行祭奠。到晚上,要进行封口仪式:封死棺材的盖子。在封口前,亡人的大儿媳要端上一碗清水,给他“净面”:用棉花蘸上清水,擦拭脸部。擦一下,扔掉棉花,再用新棉花蘸水擦拭,反复若干次。剩下的清水,大儿媳还要喝下去。“净面”后进行遗容瞻仰,亲朋好友按顺时针的方向环绕棺材一周。在这个环节,忌讳泪水洒到遗体上,以确保亡人安心上路。

出殡:按照既定日期,亡泰安府故的第七天或第五天,亲朋好友会再次来到事主家里,一同参加出殡仪式。事主家里会搭建灵棚,摆上亡人遗像,遗像前再摆上五份馒头(每份五个)、五份荤菜、五份素菜,以及酒壶、酒杯,供人祭奠。灵棚前侧两边用白纸黑字书写“慎终须尽三年孝,追远常怀一片心”等样式对联,横批一般是&学校活动英语ldquo;当大事”或“祭之以礼”。出殡的时间一般都安排在下午三、四点钟,棺材安放到一架由十六人抬的“仪杠”上,萧伯纳经典语录男人们在仪杠前面,女人们跟在仪杠后面。这时候,亲朋好友以及如何写好读后感街坊邻居还要按照类别,推选一名主祭带领大家再次进行集体祭奠。祭奠的形式很复杂,有“二十四拜”“巧十三”等。

下葬:在从事主家里到墓地的路程上,仪杠是不允许着地的。执客会时不时地大声吆喝“孝子谢仪杠会{罗”,男人们就回身磕头感谢抬仪杠的人。棺材安放到墓穴后,亡人的近亲还要认真观察棺材的方向、方位等。都满意了,才会封土筑坟。不过,由于这时候亲人们都比较悲痛四年级手抄报内容,坟丘不会筑得很大。下葬后的第二天,近亲还会再次上坟封土,称之为“复三”。下葬后第三天,亡人的儿女要带上礼品,到姥姥家受泪,表明自己对亡人的孝心。整个殡葬仪式基本就结束了。

除了以上主要仪式外,还有“过七&rdquo发字组词;(从去世那天开始计算,每七天上坟烧一次纸,七七也称为尽七)、“百纸”(去世的第一百天上坟烧纸)、一周年、二周年、三周年等。在那些主要仪式中,还包含很多细节性的活动,如:点长明灯、扎社火、缝孝鞋、做孝衣、撕香帽、扯分手布、摔牢盆、撒引路纸斗等。

“人过三年,啥也不啥”,尽管殡葬礼仪如此繁复,通透的人们还是会悟出一些道理的。如果生前对亲人尽了孝心,这些礼节,只能是那些不孝装孝的`人们讲排场的载体。对这些排场,删繁就简也好!

拓展:哭丧传统殡葬礼仪

自古以来,殡葬礼俗中一大特色就是哭丧,其中以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最受世人的重视。

为了表达对死者的孝顺和怀念之情,出殡的时候按旧俗全体后代特别是男人们“唱哭”。在我国传统习俗中认为,如果哪家死者在黄泉路上没有响彻天地的哭声相伴,其子孙后代将会被视为不孝、成为笑柄。为了求得孝的美名,有些地方花钱请人哭丧,甚至出现了职业性的哭丧夫或哭丧妇,据说也收入不菲。

据历史记载,早在汉代时期就有了由执绋者唱挽歌送丧的风俗,挽歌的代表性作品是《韭露》、《蒿里》,而且规定了《韭露》是为王公贵人出殡时唱、《蒿里》则是为士大夫和一般百姓出殡时唱。挽歌入礼,在汽车发动机维修汉晋时代兴起,到南北朝时更加流行。后来,唱挽歌的场合就已经不再局限于出殡送葬这一礼节了,挽歌成了表达心中的痛苦、对亡者的深切思念等凄楚情感的一种宣泄。现代民间哭丧歌也称挽歌,从形式上来看可以分成如下三类:

其一为“散哭”。一般来讲,散哭就是想到什么就哭什么,搭着什么就唱什么,没有限制。

其二为“套头”。主要的内容有“抱娘恩”、“十二个寻娘”、“十二月花名”等,哭的时候是哭别人的好处、诉自己的苦楚。

其三为“经”。“经”是结合殡葬仪式来唱的。病人死后,由女儿或者媳妇唱“买衣经”、“着衣经”等。据说哭的时候眼泪不能够掉到死者的身上, 否则的话尸体就会变成僵尸,没有办法腐烂,也就不能轮回了。另外一种说法是,阎罗王看到死者的身上有泪痕,就会把他拒之门外,死者就只好在阴间之外受无边的苦。另外,“着衣经”要在涨潮的时候唱,因为“涨”字有积攒家财的意思。如果在这个时候哭,他的家业就能够像潮水一样不断地高涨。

但是,无论哪种形式的挽歌,都是亲属对死者表示的思念之情。

此外,在民间还有这样的习俗:出殡当天清早,长房媳妇要唱“开大门”。因为民间认为,人死了就会被打人十八层地狱,不哭开大门的话,死者就会在阴间受罪。出殡的时候,女儿或媳妇要唱“出材经”,回来后唱“床祀经”。唱“亭子经”是为了让死者能够在阴问路上歇脚乘凉。当设灵台的时候,要唱“灵台经”。这种唱经的习俗大多由女性来主持,目的是为了让死者平安地到达阴间。

本文发布于:2023-05-15 01:12: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7210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殡葬   礼仪   常识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