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学名词解释】

更新时间:2023-05-21 14:26:29 阅读: 评论:0

1. 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儿童简易窗花健康概念的几个特点:从健康到疾病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
健康的概念使医学的着眼点扩大了,研究领域也扩大了。
健康必须从心理学和社会学侧面加以衡量,健康的概念从个体扩大为群体(研究对象)。
影响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那么促进健康的对策是多途径、全方位的。
2. 影响健康的因素: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生物因素、健康保健系统
生命烈火3. 三级预防(three levels of prevention):也称综合预防(comprehensive),即以人群为对象,针对健康发展过程的不同时期,全方位地搞好预防、治疗和康复等保健服务。
三级预防下分第一级预防、第二级预防、第三级预防
4. 第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也称病因预防,即采取各种消除和控制危害健康的措施,防止健康人群发病。
首先,应制定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政策和策略,如全民健身运动计划、居民膳食指南、预防高血压纲
要的基本原则等;其次,采取具体措施保护环境,如通过工艺改革控制工业“三废”的排放、加强消毒灭菌净化病区环境等;第三面向大众推行保健措施和开展健康教育,如预防接种、定期体检、慎重使用抗生素
5. 第二级预防(condary prevention):又称临床前期预防或“三早预防”即在疾病尚处于临床前期时作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预防措施,对传染病要早报告、早隔离,可及早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流行蔓延,对非传染病诊断愈早,预后愈好,二级预防措施包括普查、定期检查,高危人群的重点监护及专科门诊等。
6. 第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又称临床预防,预防病情恶化,防止并发症、病残和死亡,促进康复、努力恢复病人的劳动和生活能力,延长寿命。主要措施有专科治疗或由社区建立家庭病床,开展社区康复,加强心理咨询和指导。
7. 初级卫生保健(primary health care, PHC):是一种基本的卫生保健,它依靠切实可行、学术可靠又受社会欢迎的方法和技术,是社区的个人和家庭积极参与普遍能够享受的,费用也是社区或国家依靠自力更生精神能够负担的。它是国家卫生系统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是国家卫生系统的中心职能和主要环节。
初级卫生保健的内容:(1)增进必要的营养,供应足够的安全饮用水。
(2)创建清洁卫生的环境。
(3)开展妇幼保健及计划生育工作。
(4)主要传染病的预防接种。
(5)地方性疾病的防治。
(6)针对主要卫生问题展开健康教育。
(7)常见病和常见伤害的有效处理。
(8)提供基本药物。
8. 卫生学(hygiene):研究外界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阐明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规律,提出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卫生标准)和卫生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外界环境因素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心理环境等。
9. 全科医学:是一门整合生物医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以个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
范围,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新型医学学科。
10. 环境(environment):是指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或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它包括了两大部分,即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1. 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出现之前就客观存在的各种自然因素总和。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12. 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其中存在着许多队机体健康有利的因素。
13. 次生环境(condary environment)是指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环境。主要是由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排放大量“三废”。
14.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a):原生环境中水、土壤中某些元素含量异常,也会对当地居民身体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是地方病的一种。
15. 生物圈(biosphere):是指有生物生存的地球表层,包括地球上一切生命有机体(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范围大致包括了12km深的地壳、海洋及15km以内的地表大气。
16. 环境问题可分为三类,即原生环境问题(包括地方病和自然灾害等)、次生环境问题、社会环境问题。
17. 构成环境的主要因素有: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社会心理因素
18. 生态系统(ecosystem):是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的环境所构成的一个有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的功能系统。
生态系统一般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界四大要素所组成的整体。
19. 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指生态系统中各要素保持相对稳定和相互适应的动态平衡。
20. 食物链(food chain):是指在生物体之间,一种生物为另一种生物的食物,并为其提供物质和能量的这种链状关系,通过食物链物质和能量实现转移。
21. 生物富集作用(bioconcentration):又称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指环境中某些污染物含量在生物体之间沿着食物链逐级增高,使生物体内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
又能组什么词22. 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由于各种人为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并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
23. 公害(public nuisance):严重的环境污染。
24. 公害病(public nuisance dia):因严重的环境污染而引起的区域性疾病。
25. 环境污染物的来源: (1)生产性污染: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工业“三废”,即废气、废水、废渣;农业生产中的农药等
(2)生活性污染
(3)其他污染,如交通运输——产生噪声及大气污染
胎儿发育标准对照表家庭炉灶、家庭燃气热水器等
26. 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由于大量含氮、磷物质的废水进入水体,使水中藻类植物大量繁殖,水的感官和化学性状恶化。
27. 赤潮(red tide):海湾的富营养化,含红色素的藻类大量繁殖。
28. 水华(algae bloom):湖泊富营养化
29. 肥水:地下水富营养化
30. 自净(lfpurification):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自然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环境污染物浓度或总量降低,称为环境的自净。
环境的自净能力有限;某些物质难以自净。
31. 分布(distribution):环境污染物通过吸收后,随血液和淋巴液分散到全身各组织的过程。
器官或组织的血流量及组织对毒物亲和力是影响化学物在体内分布的最关键因素。
32. 贮存库(storage depot):有的组织器官中化学物含量虽高,但未显示明显的毒作用,此部位被称为贮存库。
33. 物质蓄积(material accumulation):进入机体的污染物或其代产物,如不能完全排出而逐渐蓄积于体内。
34. 功能蓄积(function accumulation):毒物进入体内,用现代检测技术不能发现其在体内有明显贮留,但由该物质引起的功能改变却逐渐累积,导致机体对该毒物的反应性增强。
35. 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进入体内的环境化学物,在体液或组织内参与机体固有的复杂生化过程。使其本身的化学结构发生一系列变化,此过程被称为生物转化。
36. 生物解毒作用(detoxication):经过体内的转化,多数环境污染物的毒性降低。
洋酒十大排名37. 生物活化作用(bioactivation):少数化学物经过生物转化毒性增强。
38. 排泄途径主要有四:①经肾脏随尿排出;②经肝、胆通过肠道随粪便排出;③经呼吸道排出;④随各种分泌液如汗液、乳汁、唾液、月经及毛发指甲排出。
39. 毒性(toxicity):是化学物引起身体损害的能力。
40. 毒物(toxicant)指存在于自然环境中较少剂量进入人体后能引起机体病理性损害的的化学物质。
生活环境中存在的毒物称为环境毒物,而存在于生产环境中的毒物成为生产性毒物。
41. 常用的毒性指标有致死剂量(lethal do)(包括绝对致死剂量(LD100)、最小致死剂量(MLD或LD01)、最大耐受剂量(LD0)、半数致死量(LD50))、阈剂量(threshold do)(急性阈剂量和慢性阈剂量)、最大无作用剂量(ED0)、毒作用带(toxic effect zone)(急性毒作用带(Zac)和慢性毒作用带(Zab))
别叫我宝贝42. 绝对致死剂量:毒物引起全部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如再降低剂量,即有存活者。
43. 最小致死剂量: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的个别成员出现死亡的剂量,低于此剂量即不能引起死亡。
美国老师
44. 最大耐受剂量:毒物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高于此剂量即可出现死亡。
45. 半数致死剂量:毒物引起一般受试对象出现死亡所需要的剂量,又称致死中量。它是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也是对不同毒物进行急性毒性分级的基础标准。毒物的急性毒性与LD50呈反比,即急性毒性越大,LD50的值就越小。小学国防教育教案
46. 阈剂量(threshold do)指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需要的最低剂量,即最小有作用剂量(minimal effect do MEL)。又可分为急性阈剂量(acute threshold do Limac)和慢性阈剂量(chronic threshold do Limch)
急性阈剂量:与毒物一次接触所得的阈剂量。
慢性阈剂量:为长期反复多次接触所得的阈剂量。
(一种化学毒物的急性阈剂量比慢性阈剂量要搞)
47. 最大无作用剂量(maximal no effect do, ED0)指毒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受试对象接触,用现代的检测方法和最灵敏的观察指标不能发现任何损害的最高剂量。
48. Zac =LD50/Limac
Zch =Limac /Limch
Zac值小说明毒物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小。
Zch值达,说明Limac与Limch之间的剂量范围大,由极轻微的毒效应到较为明显的中毒表现之间发生的过程较为隐匿,不易被发现,故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反之,则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小
49. 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特点:广泛性、多样性、复杂性、长期性
50. 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主要表现形式:
(1)急性作用:环境污染物于短期内大量进入机体可引起急性中毒和死亡,如伦敦烟雾事件(由于燃煤产生SO2、烟尘大气污染),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2)慢性作用:主要表现为
①慢性中毒(chronic poisoning)如日本的水俣病(minamata dia)及痛痛病(itai itai dia),是环境污染造成慢性中毒的典型实例。
②致癌作用③致畸作用④致突变作用

本文发布于:2023-05-21 14:26: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72050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环境   剂量   毒物   引起   化学   生物   因素   预防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