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基础-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更新时间:2023-05-21 14:20:57 阅读: 评论:0

名词解释
绪论
1、毒理学(toxicology)毒理学的传统定义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
2、现代毒理学:它已发展为所有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学科。
2      3、替代法(alternatives):又称“3R”法,即优化试验方法和技术,减少受试动物数量和痛苦,取代整体动物实验的方法。
一.毒理学基本概念
1、易感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即反应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2、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
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3、生物学标志(biomarker):是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后虞美人古诗,对该外源化合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暴露标志 效应标志 易感性标志
4、暴露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xposure):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射表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暴露于外源化学物的信息。
5、效应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ffect):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其他改变的指标,包括反映早期的生物效应结构和(或)功能改变及疾病的三类标志物,提示与不同靶剂量的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物有关联的对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
6、阈值学包粽子(threshold:为一种物质使机体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即低于阈值时效应不发生,而达到阈值时效应将发生。
7、致死剂量或浓度:指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外源化学物引起受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通常按照引起动物不同死亡率所需剂量表示
8、生物有效剂量(biologically effictive do) / 靶剂量(target do):是指送达剂量中到毒作用部位的部分。
9、给猫取名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LD100或LC100 指引起一组受试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10、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指引起一组受试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11、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 MLD,LD01或MLCLC01指一组试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12、最大非致死量或浓度LD0或LC0:指在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13、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LOAEL: 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引起机体某种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14、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NOA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外源化学物不引起机体可检测到的有害作用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15、观察到作用的最低水平LO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与适当对照机体比较,一种物质引起机体某种作用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16、未观察作用水平NOEL:在规定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与适当的对照体比较,一种物质不引起机体任何作用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说明文答题技巧
17、毒性(toxicity):是指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
18、中毒(poisoning):是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根据病变发生的快慢,中毒可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
19、毒物(poison): 是指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机体损伤的物质。
20、毒效应谱(spectrum of toxic effects):指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取决于外源化学物的性质和剂量,可引起多种变化。
21、效应effect是量反应表示暴露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后所引起的一个生物个体器官或组织的生物学改变。
22、反应respon是质反应指暴露某一化学物的群体中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率,一般以百分率或比值表示。
23、应用剂量(applied do):是指直接与机体的吸收屏障接触可供吸收的量。
24、吸收剂量(absorbed do)/内剂量(internal do):指已被吸收进入体内的量。
25、给予剂量(diministered do)/潜在剂量(potential do):是指机体试剂摄入、吸入或应用于皮肤的外援化学物的量。
26、送达剂量(delivered do):是指内剂量中可达到所关注的器官组织的部分。36计有哪些
27、选择性毒性(lective toxicity):指一种化学物质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生物无害;或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发挥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具毒作用。(非课本摘录)
esql
29、慢性毒作用带:为急性阀剂量与慢性阀剂量的比值。
青菜怎么炒好吃28、急性毒作用带:为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阀剂量的比值。 
30、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31、内源性化学物:是指机体内原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所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32、损害作用(ader effect):是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者降低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33、适应:是机体对一种通常能引起有害作用的化学物显示不易感性或易感性降低。
二.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
1、半减期(half life)外源化学物的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它是衡量机体消除化学物能力的一个重要参数。
2、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又称代谢转化,指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经历酶促反应或非酶促反应而形成代谢产物的过程。
4、/气分配系数(blood/gas partition coefficient:气体在呼吸膜两侧的分压达到动态平衡时,在血液内的浓度与在肺泡空气中的浓度之比。
5、膜动转运(cytosis):指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某些颗粒物和大分子物质的交换过程,以转运时生物膜的形态发生变化为特征。
6、分布(distribution):指外源化学物吸收进入血流或淋巴液后,随体循环分散到全身组织器官的过程。03043
7、排泄(excretion)是外源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不同途径排出机体的过程,是生物转运的最后一个环节。
8、代谢解毒(metabolic detoxication):外源化学物经生物转化以后成为低毒或无毒的代谢物,这一过程称为代谢解毒。
9、代谢活化(metabolic activation):外源化学物经生物转化后,毒性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明显增强,甚至产生致突变、致癌和致畸作用,这种现象称为代谢活化。生成亲电子剂、自由基、亲核剂、氧化还原剂。
10、Ⅰ相反应(pha Ⅰ biotransformation):经过氧化、还原和水解等反应使外源化学物暴露或产生极性基团如-OH、-NH2、-SH、-COOH等,水溶性增高并成为适合于Ⅱ相反应的底物。
11、Ⅱ相反应(pha Ⅱ biotransformation):指具有一定极性的外源化学物与内源性辅因子(结合基团)进行化学结合的反应。
12、脂/水分配系数lipid/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当一种物质在脂相和水相之间的分配达到平衡时,其在脂相和水相中溶解度的比值。
13、吸收abosorption:外源化学物从接触部位透过生物膜屏障进入血液的过程。
三.毒作用机制
1、自由基(free radical):是在其外层轨道中含有一个或多个不成对电子的分子或分子片段。化学物通过接受一个电子、丢失一个电子或共价键均裂而形成自由基。
2、非遗传毒性致癌物(epigenotoxic carcinogens):化学物并不改变DNA或诱发突变但在慢性进入机体后却诱发癌症,称之为非遗传性致癌物
3、终毒物ultimate toxicant是指直接与内源靶分子反应或引起机体生物学微环境的改变、导致机体结构和功能紊乱并表现毒物毒性的物质。

本文发布于:2023-05-21 14:20: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72045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化学   外源   剂量   机体   作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