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内心的冲突》读书笔记范文(通用6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笔记头疼,下面是整理的《我们内心的冲突》读书笔记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们内心的冲突》的作者是卡伦·霍尼,一位德裔美国心理学家。童年时期父亲对霍尼的贬低与嘲讽、母亲偏爱哥哥与对她的冷落,让霍尼的童年生活颇不快乐,但也为她日后踏入心理学的领域埋下了种子。
霍尼认为我们内心的冲突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多时候,我们会不得不在各种背道而驰的愿望之间做出决定:比如,我们既想独处,又想有朋友相伴;既想学医,又想学音乐;既想自由创业,又想拥有稳定的工作;既想赞同别人,又想反对别人。
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然而,很多人选择忽略这些冲突的存在,随波逐流,任由事情摆布,享受着这种内心的“平静感”。而这本书让我认识和了解自己内心的冲突,帮助我更好地认识自己,打破虚假的平静。正如书中所说,若想认识冲突并做出选择,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有时需要一个***的空间,是真心想要独处,还是只是为了逃避社交?
第二、发展自己的整套价值观。从别人那里接受到的信念始终无法成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也很难以这些信念为基础来作出选择。当出现新的占据主流的信念时,又很容易不假思索地将旧的信念抛弃。往往复复之中,就会始终无法理解内心的冲突因何而起,也就无法认识冲突。因此,非常有必要建立一套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第三、有意愿和能力做出选择并且承担责任。
就如书中所言:虚假的平静其根源在于内心的迟钝,根本不值得羡慕,而且还必定会使我们虚弱无力,一遇到风吹草动就缴械投降,所以,有意地去体验冲突也可以成为我们人生的一笔财富。
我读了心理学大师卡伦霍妮的代表作《我们内心的冲突》。卡伦霍妮的文字温暖又充满力量,简洁生动,即使是非心理学专业的人,也能轻易的读懂她的著作。如果你想了解自己,《我们内心的冲突》是一本不错的读物。
《我们内心的冲突》指出,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我们总是与我们想成为的人背道而驰,于是产生了很多内心冲突。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扰,我们常常困惑于自己为什么如此自相矛盾。为了解决这些冲突,人们常常虚构出自己的理想形象,认为自己是完全正确的,将责任推给他人。与此现在什么最赚钱同时,不同性格的人还会发展出不同的应对策略,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防御机制。在《我们内心的冲突》中,卡伦霍妮指出了三种不同的防御机制:顺从型的人亲近他人,对抗性的人虞兮抗拒他人,疏离型的人疏远他人。但问题是,这些防御机制并没有消除冲突,反而让我们感到恐惧、焦虑和绝望,让我们无法真诚的投入到任何关系或工作中,在泥潭里越陷越深。
看起来情况非常不乐观,但是作者在《我们内心的冲突》中同样给出了解决之道。作者在这本书的最后一个部分,详细描述了如何在根本上解决内心冲突,消除由冲突带来的恐惧、焦虑和绝望等。虽然作者是站在心理***师的视角教导***师们该如何处理,然而对于roots个人来说,仍然有很多启发。比如在解决方法的第一个步骤中,作者提到要了解冲突造成的影响。
我想,对于我们自身存在的冲突,以及我们自己说做的无意识努力,我们常常是觉察不到的。然而这些冲突却真真实实的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负面的影响。通过观察这些影响,能够让我们进一步觉察和思考。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能解决问题,我们是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人往往比自己以为的更加迟钝。
通过阅读《我们内学校后勤管理制度心的冲突》,我对自己更加了解了。我本身是顺从型人格,我也确实感觉到了因为自己的防御机制所带来的.内心冲突,但是这些冲突是怎么产生的,要如何解决我在读这本书之前并没有清晰的概念。这本书,帮助我了解我自己。
当然,学习心理学,也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别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科学,正如我们生活在人群的包围中一样,我们不可能没有对人的探究欲,不管这个欲望是向内探究自己,还是向外探究他人。但是读书的过程切忌给自己或他人贴标签,将书中的概念和现象当做壳子套在任何人头上。毕竟不管是我们自己还是他人,都是鲜活而复杂的人,书籍只能帮助我们了解人们性格的某一个片面。如果想了解人,我们需要不带任何预设,与真实的人去沟通和相处,如果带着书中的结论预设他人,无疑会让我们陷在一团迷雾中,永远看不清楚。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说得不错,既然不顺心,还不如去放飞自己。
读过《我们内心的冲突》,不难发现,书中提到的三种人格,无论是顺从型人格、对抗型人格还是疏离型人格,其本质都是在逃避,他们逃避着真实的生活,各自用自己的方式诉说着“人生在世不称意”。
我们的内心,因为什么才会起冲突呢?我想大nbu备份概是因为选择吧。每一天我们要做出各种各样的选择,做选择就难免会有冲突。这些会使你的内心不那么痛快,就像听到天使和魔鬼在你耳边叽叽喳喳的说个不停,你会因为正义而听从天使的建议,还是会为了利益而陷进魔鬼的诱惑?
提到这个,让我不得不又想起性善论与性恶论,人之初,或许善恶都不是“本性”,构成一个人性格的因素有太多太多,我们每日的行为大部分取决于外在而非自己最真实的想法。
读《我们内心的冲突》就像在看医学课本那样,学到哪就感觉自己得了什么病,从而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什么精神症,但是读到最后不禁释然了,我们大部分人都是一个综合体,就像炒一道菜,不同的人拿着相同的食材还是会做出不一样的味道,究其原因,可能就是多半勺盐或者早出锅一分钟的差别。书中提出了很多贴近生活的问题,我也因此陷入这种冲突中感觉无法认清自己,但是最后才发现,这些本来就不需要弄明白,是什么味道,只有自己尝了才知道。
既然我以那句诗当了标题,不如就让我们继续用李白来举例子。众所周知,这位大仙是出了名的随心所欲,可他并不是完完全全的疏离型人格。面对“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的盛大宴会,纵然他“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可还是没有当场爆发,喊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体现了他顺从的一面。反之,他也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勇敢,有“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无畏,这里面包藏着他想要反抗的心。一个人的形象是立体的,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得意,也会有“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的颓废,这并不矛盾,或者说,我们每个人就是这诸多矛盾的统一体。
李白的诗句体现的是道家的处事风格,在道家那里,世间万事万物都是“道”,所以,无论是驯服的猫狗还是凶猛的野兽亦或是在无人之地绽放的花朵,它们都是“道”,这种感觉就像是一个“人”,一个有着奇妙性格的活生生的人,但其中道理太过玄妙,那么现在我们还是来重点谈谈作为主流的儒家思想。
儒家的思想有明显的积极入世的态度,而且强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等级关系)处理社会内部问题,这明显的体现了卡伦霍妮理论中“顺从型人格”的特点——“亲近他人”的特点,当然,这种亲近是建立在等级观念和公序良俗的基础之上的:父慈子孝、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建立在等级制度上的亲近必然也是不平等的,对低等级人的“仁”也抱有一定“施舍”的味道。
再说等级关系,等级关系实际上是强弱关系,取决于实力强弱,利益分配的多寡。而维持这种不平等关系的靛颏需要是控制和被控制。卡伦霍妮说顺从型人格需要一位“能够控制他,并满足他所以需要”的“伙伴”,而显然,儒家思想中不乏这些“伙伴”的身影: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孔子这里没有过分强调被控制和被压制),“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儒家思想的初期中,这些“伙伴”的作用并不明显,各阶层的人都要依正理,不过到了后期被某些***治投机分子的篡改下,变成无条件的服从和被控制,沦为***治工具,***哲学。利用儒学的地位和教化作用,将一代代人塑造成顺从型人格。
卡伦霍妮认为,顺从型的人,最重视的就是他和别人在情趣和爱好上的共同点,不在乎不同点。而在这方面,儒学似乎体现了对抗型人格的特点:“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当然这种对抗型的比率不高,没有激烈的对抗,甚至最后还是落在共同点上,因为儒家还是强调友善待人,求同存异,同还是站在重要位置的。
儒家的仁和中庸之道也十分体现卡伦霍妮关于顺从型人格的描述:“他建立的基础是仁慈、怜悯、爱、慷慨、大方和谦逊等”“他可能是为了和别人和谐相处,免得双方出现矛盾,所以做人一点都不张扬”因为“这些需求的核心,其实都是心中对于亲密关系和归属的渴求”超脱于社会规范的束缚会使他感到不适,中庸是一条不错的道路,不过这条道路上也有着缺乏创新批判精神、“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等等问题。中庸之路走向极端,就成了不中庸的中庸。顺从型人格的对归属的渴望被过分放大会带来进一步发展的阻力。
虽然我们现在所学到的知识是多元化的,可是我们作为中国人,受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的影响,还是习惯顺从的,因为儒士是顺从型人格的典型代表,哪怕早早的就受到了新思想的感染。不过从这一点上我们还是要感谢儒家思想的,它在客观上稳定了社会秩序,让生活中的“好人”更多了,换句话说,正是因为这种思想,让我们在塑造理想形象的时候,不会有人塑造出杀人放火的恶魔形象。拿我自己来说,在与人意见不合的时候,我常常会选择屈从于大多数,不轻易说出自己的想法,尽管我每次都在为要不要说出来而作斗争。就像书里说的,脾气特别好的人也有过掐断别人脖子的念头,可这个念头仅仅是一个念头,它会好好的藏在心里,不会表达出来,所以从外界看,我还是一个接近于顺从型人格的人。中国人是有反抗意识的,只不过没有机会表现出来,这才有了鲁迅笔下麻木无情的看客,可是,一旦这种反抗意识被激发出来,就会有强大的力量,可以让我们在反抗恶势力的战斗中取得胜利。
哪一种人格不是一种逃避呢?亦或者说是一种压抑。我们因为害怕生活中即将也许会遇到的“恶意”,从而压抑自己最真实的想法,用顺从、对抗或疏离的方式保护自己。而根据前面提到过的,不仅仅是顺从型,任何一种人格过分突出都会给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带来阻力,而这当然不是要让我们摆脱所有的内心冲突,去像庄子那样抱着葫芦去追求什么“绝对的精神自由”,而是要正视这些冲突,让蜗牛的英语自己能够更好的生活。
当然,我想卡伦霍妮并不是想让我们完全想明白你喜欢的人是“真正喜欢”还是“应该喜欢”,而是希望所有人可以“找到自己并成为更好的自己”。
做出选择是有风险的,我们也不可能做到时时刻刻都保持理性,那么不如就让我们理直气壮的放出我们感性的一面,做自己内心的主人。
每个人都有心理问题,但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的心理分析师。相信问题都是可以解决,抱着积极的态度和理性的思维去剖析自己的行为和心理,寻找这二者分别作为表象和本质的联系。要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不遗漏到这个联系中的无意识因素。这样也能练习用更全面的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消极情绪的危害非常大。包括害怕,自卑,自己压抑,过于依赖他人,对于v外界的东西过于看重等等,消极情绪会形成习惯,会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积累起来人愈加无力和麻木,既失去发现问题的敏锐力,也失去解决问题的动力,越来越虚假越来越会找借口越来越无力面对真实的困难,生活充满打击。作茧自缚又难以自拔,永生陷在失控的牢笼中。
一定要对自己真诚。这样才能把消极的心理暴露出来。
人生终究是处理两种关系:和他人的关系与和自己的关系。和他人的关系可以等同于自己向外界索取,关心,尊重等等。这是被动的,一个不幸运的人可能就是碰不到真爱等等,所以就不要对他人过于苛求,树立***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自己的关系可以等同于自己对世界给予,要结合自己的才能找到正确的给予道路,文中说想成为作家但又写不出文章结果针灸培训学习陷入痛苦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积极扩大实践。弗洛伊德都是片面的,我们普通人就更片面了。我们的想法经历了实践获得反馈后才能检验合理性,经历过实践才会产生新的想法从而使认识更加完善,马克思再三强调过我就不赘述了。
总之带着脑子多做实事,不要仅仅满足于大脑活动。第一比如享乐,很多享乐不过就是麻木,逃避现实和跟风,虚无罢了。因行尸走肉剧情此一些人变成机器,lor和他人的复制品。第二比如痛苦,反复咀嚼痛苦然后迁怒他人或者责怪自己,不断的内耗后把自己变成虚弱无力的甩锅,自卑一族。第三纸上谈兵,思而不学没用,只学不做一样没用。理论永远是死的,理论终究是实践的辅助环节,理论只是提供片面待考证的思维方法。看书不实操等于没看,要对自己真诚,对目标真诚,不要流于形式。
本书分析不同类型的神经症,说的很详细,具体。所有的神经症都源于内心深处无法调和的冲突,不管是基于外界价值观的压迫还是曾经的经历,人的三种基本需求:亲密,孤僻,对抗,在一个内心世界无法和谐共处,导致某种程度的某一倾向占据主导。而这种以某一倾向为主导的人格,总是不可避免的压抑其他两个方面的本能需求,内心无法统一。这些无法整合的冲突有人用理想化形象来加以掩饰,有人用盲点法来屏蔽自己。
在社会运转的大齿轮中,人们的情感体验、道德感的极度麻木,导致人与自身的极度疏离,内心***。不仅将外界的人与人分隔成不同的类别,区别对待,还用“合理化”的推理来自欺。真实自己与理想化形象之间的差距必须通过推理来抹平。为防止人格***的危险,过度自制倾向之强,在常年累月之后转变成了对各种情绪的抑制,不论这些情绪是热情,性激情,自怜还是怒火。某部分现代人,连爱情,婚姻和性的欲望都消失了,这不过就是典型的神经症的表现吧。最具干扰性的怒火,需要投入更多力量来遏制,但人们文字居中怎么设置忽视了自制的强迫性本质。如果自制由于任何原因不起作用了,他会被恐惧包裹,甚至是担心自己发疯的恐惧。“自以为是”也能派上用场,消除内在的怀疑,杜绝外来的影响。
整本书非常专业,需要认真思考才能搞清楚逻辑关系,甚至一段话要重复读好几遍。如果身边有类似的情况的人,还需要代入思考,辩证分析。
厌恶自己是一切心理疾病的根源!
不同于弗洛伊德对人心理***的悲观态度,卡伦·霍妮认为人完全有改变现状的能力,并在文章末尾提供了一定的解决办法。
亲近他人,以他人为中心,完全忽视自己的感受,重视爱情与***的作用,隐藏自己内心的敌意与报复欲望。因为隐藏敌意,又无法真正获得亲密关系,冲突一直存在。
抗拒他人。以自己为中心,将错的通过外化作用投射给他人。强调意义与利益,极度追逐权力,以此获得安全感。
疏远他人。对获得安全感已经绝望,待在自己创造的理想化形象的世界里,不与他人接触,就不会破坏人格的一致性。
疏远自己。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人,为了获取某些权力、地位、名望,伪装为另一种性格并获得了成功,如此他就会变得畏惧、讨厌他原本的人格,担心原人格会破坏他的生活。同理,当一个人小时候生活在一个只要求你听话的家庭里,你的自由意志就会无情的被粉碎。同时,你的安全感来源也变成了由他人给予,变得极度渴望他人的赞赏、喜爱、肯定。
在三种基本冲突中,我是在家庭里以抗拒他人为主,疏远他人为辅。在外面社会里,我又以亲近他人、疏远他人同时作用的倾向。神经症的复杂由此可见一斑。
在被他人批评时,就感觉像天塌了一样,整个世界都暗淡无光。在遭到他人赞赏时,就感觉世界百花齐放,一时多少豪杰。那么,原因何在呢?
畏惧自己,厌恶自己。
在过去生活的岁月里,依靠这副面具获得了赞赏、荣誉、肯定,主观上生出了安全感。认为你的自己是完全无用的,害怕会丢失现在的一切久而久之,就变成了强迫性内驱力,患上神经症。
你会体验到,当真正发现自己、成为自己时,你会喜极而泣,你会看到:原来这才是你自己,原来你就是生命!
愿每人都能成为真实的自己。
本文发布于:2023-05-14 23:49: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71905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