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

更新时间:2023-05-14 20:25:56 阅读: 评论:0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精心整理的《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1

一、说教材说明

本课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先观察一些常见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交流观察到的发现,从而得出观察物体沉浮的科学方法。

第二部分是完成实验二,先预测所观察物体的沉浮,并让他们说说想法,然后让学生实验,观察更多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从而知道哪些物体预测错了,根据学生的讨论让学生明白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第三部分就是进入本课的重点探究活动,让学生探究萝卜由小到大、橡皮由大到小时它们在水中的沉浮状况。

从而明白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这三个部分的内容安排环环紧扣,步步深入,让学生在探究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马上生成一个新的问题,即进入下一个探究活动。

二、 2学情分析

学生在探究物体的沉浮上一定很感兴趣。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判断出一些常见物体的沉浮情况。也会很自然地想到物体的沉浮与它们的大小、轻重有关。因此学生在探究物体的沉浮时会积极投入,充分发挥出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动手探究后,会发现原来的认识可能有偏差。这就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明白实践是证明猜想的最好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教学内容及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研究方法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科学知识目标: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科学探究目标:

1、对物体的沉浮做出大胆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四、说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并进行大胆猜测,以及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测,得出结论,明白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难点是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究和与他人的合作,明白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五、说材料准备

1、教师用:水槽、萝卜、小刀、橡皮、烧杯和鸡蛋

2、学生用:水槽、一号材料袋、二号材料袋和实验记录单。

六、说教学流程

(一)魔术引入,初步感知沉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这里我设计了魔术“会游泳的鸡蛋”来引入新课,立刻就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而且这一魔术也是和本课内容密切相关的,从而能够顺利展开本课的`教学。

(二)讲解判断物体沉浮的标准

在这个环节里,我先让学新的挑战生自由阐述他们心中的想法,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判断物体沉与浮的标准。接下来,再用课件出示三幅***,学生分别说出每幅***中物体的沉浮情况。其中第三幅***的物体是悬浮的状态,这一环节的设计我主要是想让学生知道悬浮也是浮的一种,但在小学阶段是不需要出现悬浮概念的,只需要知道这种状态也是浮就行了。这样既可以考察学生对判断标准的理解情况,也能成为后面实验的理论依据。

(三)实验一,观察物体是沉还是浮,确定科学的观察方法。

教师课件出示石子、木块、泡沫、啤酒少先队员队礼瓶盖这四种材料,让学生猜测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接着适机提问:要想知道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有什么好办法呢?学生自然会想到可以用实验来验证。接下来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拉肚子的故事再由学生汇报结果。其中啤酒瓶盖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根据啤酒瓶盖的不同情况请学生分别展示操作方法,师提出问题:哪种方法更合理呢?学生自由交流想法,师总结并用课件出示观察物体沉浮的科学方法。

(四)实验二,观察更多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渗透科学思想。

我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想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况,同样让学生大胆猜测,再进行实验,实验后学生会发现很多实验结果都与猜测不同,从而引导学生懂得科学真理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得出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

(五)实验三,探究同种物体沉浮的规律。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两个小实验,一个是观察萝卜由小到大时的沉浮状况,另一个是观察橡皮由大到小时的沉浮状况,目的是想让学生明白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通过直观的实验学生能很快领悟其中的道理。

(六)魔术揭秘

针对课前做的魔术,进行揭秘,让学生明白魔术中其实也是蕴含着许多科学道理的。这一环节设计也能起到前后呼应的效果,也为下节课的教学埋下伏笔。

(七)课后小结

学生先交流本节课的收获,师做最后小结,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七、说板书设计

大小相同 重的易沉 轻的易浮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轻重相同 小的易沉 大的易浮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说课稿2

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下第一单元《沉和浮》的第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一、 说教材

《沉和浮》单元的学习要求是希望学生优秀员工推荐理由们能获得关于物体沉浮和物体本身大小、轻重以及承载液体关系的认识;经历一些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丰富自己的原有经验,并对原有的经验进行修正和完善;同时通过活动学习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本单元第一课时,所形成的科学概念是要为后续的学习活动作铺垫和服务的。使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经历“发现——否定——在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过程从而认识到:相同大小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轻重一样的物体,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我对教材、学生的了解与分析,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知道物体在水中有的沉,有的浮;大小相同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轻重相同的物体,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过程与方法:2、经历一个科学探究过程,通过控制某个影响因素来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在探究活动中积极思考,善于合作交流;通过探究活动修正、完善自己的原有认识。

三、教学的重、难点

纵观全课,我认为本课重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观察研究物体的沉浮现象,知道物体在水中有的沉,有的浮;大小相同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轻重相同的物体,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2、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怎样通过控制某个变找规律的数学题二年级量来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四、说教学方法

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澳洲探亲和学法指导采用了直观教学、情境教学、启发教学、和突出自主探究、自主交流、对话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十分典型的“实验观察——发现——推测——证实” 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了解有关沉与浮的更多问题。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学习环境下,在他们的教师和学生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和通过自己意义建构而获得的。

五、说教学准备

材料的选择和处理,是本节课突破重难点的关键。因为材《罪与罚》料准备的典型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堂课的最终效果。本课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要进行几次对比实验,而对比实验的关键就是要控制无关因素的影响。如何控制呢?就需要在材料上下工夫。 为此,我准备了:

1、教师用:木块(小)、石头(大)、铁的啤酒瓶盖。

这组材料符合学生的原有认知,可以帮助学生检验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

2、学生用:

第一组:钥匙(大)、马铃薯(大)、牙签(小)、螺丝帽(小)塑料泡沫(大)、马铃薯(小)、木块(大)、曲别针(小)、蜡烛(大)。

这组材料中有一些干扰材料,让学生从中发现“矛盾点”:物体的沉浮不一定与大小轻重有关。

第二组:大小相同重量不同的铁块、铝块、塑料块、木块。

第三组:重量相同体积不同的一组圆柱体。

这两组材料能完善,提升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建立新的认知平衡。

六、说教学流程

1、实验观察设计问题情境。

出示木块、石头、铁的啤酒瓶盖,先让学生猜测它们的沉浮,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经验可能猜测出:木块小、轻,能浮在水面;石头大、比较重,能沉在水底;而瓶盖的沉浮学生可能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沉,一种认为浮。然后进行实验验证,先由我来做木块和石头的演示实验,实验结果与学生的猜测会一致的,而啤酒瓶盖的实验,我会从“认为能浮”和“认为能沉”的学生中分别找一名学生来做演示实验,通过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指导学生得出正确观察物体沉浮的方法和判断沉浮的标准是将物体放在水中观察,为后续的探究活动打好基础。

这时教师再创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可能跟什么有关”照像机这个问题情境将学生引入到新的探究活动中。

2、学生操作,探究新知。

在探究活动开始前,我先让学生说说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可能跟什么有关,学生的回答可能是多样的,我将大小、轻重这两个影响因素板书在黑板上。然后出示第一组材料,让学生进行第一个探究活动,实验前我提出如下要求:

1、首先推测这些物体在水中是沉的还是浮的,把推测结果记录在表格中。然后进行实验验证,2、带着下面三个问题进行实验:

①把这组材料分别按从大到小和从轻到重的顺序排队后,再进行实验验证。

②实际观察结果怎样?有没有推测出错的物体?有没有无法确定沉浮的物体?

③你们发现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大小有关系吗?

通过汇报交流,学生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大小没有关系。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会产生新的认知矛盾,抓住这个最佳时机,我又引导学生进入到第二个探究活动中去——物体的沉浮是否与物体的轻重有关。

出示第二组材料:大小相同重量不同的铁块、铝块、塑料块、木块。

让学生推测这组物体的沉浮之后,带着如下问题进行实验观察:

①观察这组材料有什么特点?

②什么样的物体沉在水底?什么样的物体浮在水面?

③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通过以上实验引导学生会得出结论:大小一样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

随后,我将这组材料和第一组的材料同时放在实物展台上,让学生比较它们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用第一组的材料观察时看不出物体的沉浮和轻重有关呢?向学生渗透对比实验法,利用控制某个变量的方法来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在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提问: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有关吗?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将学生带入到第三个探究活动中:物体的沉浮是否与物体的大小有关。

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修改和完善实验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将第三组实验材料发给各组进行验证活动,汇报交流学生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轻重一样的物体,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再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物体容易沉?(很大却很轻)什么样的物体容易浮?(很小却很重)

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教学环节是因为新课程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而且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伊尔马托夫的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

因此,在本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我采用了一放一收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突破本课的重难点。一放:是指放手让学生利用有结构的实验材料来探究沉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有什么样的关系,只有给学生足够的学习、观察、讨论、交流、探究的时间,学生才能探索出沉浮的奥秘;一收是指:每次学生完成实验后将用过的实验材料收回来,重新发给另一组实验材料,防止用过的材料干扰下一个环节的研究效果这一放一收的组织形式,充分张扬学生个性,挖掘学生潜能,同时我紧紧抓住学生认知的矛盾冲突,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既调动了学生积极探究的和热情,又一步步把学生带入有趣的科学探究之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3、知识拓展

按照教材达到的认知水平,到了本单元第七课《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就会发现学生仍然说大的马铃薯沉、小的马铃薯浮。学生的原有认知没有得到提升。针对这个问题,我设计了“知识拓展”这个环节帮助孩子达到一个更高的认知水平——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是物质本身。

出示一个马铃薯,依次切成大小不等的块儿,观察在水中的沉浮与整个马铃薯放到水中是否有相同的现象。思考:这些马铃薯的沉浮与大小、轻重有关吗?如果没有关系,那么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

(或许大部分的学生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不要着急,让他们带着这个问题到课外继续研究,当他们学习第七课看到大小两个马铃薯在水中同时沉,而在盐水中同时浮时,就会明白的。)

七、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

大小相同 重的易沉 轻的易浮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轻重相同 小的易沉 大的易浮

以上是我的说事故反思课内容,有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本文发布于:2023-05-14 20:25: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7143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物体   水中   说课稿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