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翻译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此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ldqu沙发摆放效果图o;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下面为大家整理了《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帮到大家!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代: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注释
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七色光“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
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创作背景
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公元1181年至1徐正文192年间。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纸杯做灯笼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拓展:《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
【原文】
《丑奴儿(1)书博山(2)道中壁》
作者:辛弃疾
少年(3)不识(4)愁滋味,爱上层楼(5)。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6)。
而今识尽(7)愁滋味,欲说还休(8)。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9)!
【注释】
1.丑奴儿:即《采桑子》。四十四字,平韵。
2.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3.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4.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5.层楼:高楼。
6.强说愁:无愁而晋升空间勉强说愁。强:勉强地,硬要
7.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8.欲说还休:想说而最终没有说
9.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翻译】
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愁苦的滋味,
喜欢意乙登上高楼,喜欢登上高楼,
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因要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
想说而终于没有说,想说而终于没有说却说不出,
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赏析】
《丑奴儿》是词牌《采桑子》的别名。宗孝宗淳熙九年(一一八二)至宋光宗赵惇[dūn]绍熙二年(一一九一),辛弃疾受投降派的排斥,不受重用,在江西省信州(今上饶市)家中闲居。博山就在信州地区,作者经常来往此地。这首词就是他经过博山时,写在墙壁上的作品。
这首词写出了作者两种不同思想感情的变化。上片写他少年时代,天真烂熳,没有遇到过挫折,不知道愁苦是什么滋味,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他虽然没有愁苦,可是为了写词,也学着过去一些文人的样子,勉强写出个“愁”字来。这是作者少年时代纯真感情的再现。“不识”,不知道。“层楼”,高楼。
撒组词组下片写他归南宋三十年来,深受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空有满腔抗金救国的热情,却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过着闲居的生活,白白地虚度年华。所以,他说&ldquo权益部;而今识尽愁滋味”。“识尽”,是说深刻地体味到了。但是,他这郁结在心头的愁苦,又向谁去诉说呢?谁又来听自己的诉说呢?他回想到,自己过去陈述过积极抗金、收复中原的策略,不但未被朝廷重视,反而因此受到投降派的迫害。现在,投降派仍然把特朝***,根本不会支持他抗战的主张。所以,他认为还是不说的好。“欲说还休”是说:虽然想说,结果还是没有说。这表现了作者痛苦和矛盾的心情。他内心充满了愁苦,却无处诉说,也无法诉说,只有找个话头来说吧:“却道天凉好个秋!”意思是说:我只有说,天凉下来了,是多么好的秋天啊!
这首词有独特的艺术特色,最突出的一点,是关于水的句子构思巧妙。它写作者少年时代,没有愁苦,偏偏还要“强说愁”。后来有了“愁”,即使在容易引起人们愁苦的秋天,也不说“愁”,反而说秋天好,秋天凉快。这种“欲说还休”,强作欢颜的构思,更能够表现出隐藏在作者思想深处的心理矛盾霍尔巴赫和极端痛苦。这不仅使作品生动、活泼,而且读来有笑中含泪的艺术效果。
本文发布于:2023-05-14 16:43: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70935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