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学生心理论文题目篇一
教师是辛勤的园丁,灌溉祖国的花朵,肩负培养祖国接班人的重任。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事业观、以及价值观,避免学生畸形发展。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会为影响其教学行为,甚至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当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使用心理知识调调整自己的心态,使其始终保持乐观、平和、向上的健康心理状态,同时为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一方面,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是学生尊敬的对象,学生模仿能力较强,教师可以将自身的心理健康影响转化为一种教育资源,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进而熏陶感染学生,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也大有益处。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心理出发,设计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心理矛盾与冲突,采用科学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两个方式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心理环境。因此,作为奋斗在教育事业第一线的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掌握有关心理咨询和辅导的知识,热心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同时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心理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掌握心理辅导的相关知识,团结家庭与社会的力量,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不能将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素质教育不再是一个口号,我们要多元化评价学生。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多使用正面语言激励学生,为学生创造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教师不再高高在上,而是以朋友的身份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加深师生之间的情义。
2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
各级政府应当重视教育,尤其是心理教育,辅助教师的工作,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及时帮助教师解决问题,维持教师情绪,使教师带着积极情绪进入课堂教学。首先,学校应当配备专业的心理教育教师,或者派教师定期参加心理教育的专业培训,完善教师队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服务。其次,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增加教师的培训内容,不仅要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开发能力,同时还要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实现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长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最后,教育部门要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定期组织培训活动,普及有关。例如:构建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及时帮助教师解决心理上的问题,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增强其自我调节能力,使其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保证后面的课堂教学工作有序进行。
3学校担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
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个教育体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并帮助教师在参与和实践心理健康教育中不断学习和提高教育能力。首先,对初中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有关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掌握自我调节的技术。课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心理卫生与健康的理论部分;二是实际训练操作。第一部分的课程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实现,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全面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后一部分的课程是最有效的训练方法,主要包括:角色扮演、人际交往、相互询问等,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手段,从而使学生可以及时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组织不良后果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其次,设立热线信箱。通过这种方式与学生进行交谈,避免出现学生由于害羞或者碍于颜面等问题将问题搁置,导致学生出现心理疾病。同时学生在叙述的过程中,教师要仔细聆听学生的苦恼,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促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最后,设计心理咨询教室。随着社会的发展,课程改革的深化,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日益迫切,因此,建立心理辅导室势在必行。如今学生已经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他们由从前的拘束、害羞转变为落落大方地进行心理咨询;从以前的怀疑态度转变为充分信任。心理咨询服务不仅仅是学生的需求,这这个时代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非常复杂的课程,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必须积极参与课程教学活动,打开学生的心扉,了解学生的思想,及时解决学生心理上的问题,实现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
看过xxx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xxx的还看了:
中学生心理论文题目篇二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与方法为使样本具有代表性,参照驻马店市重点与普通中学生人数分布比例,计算出样本构成比,采取分区分层取样,在驻马店市6所中学共调查中学生544人,重点中学219人(40·26%),普通中学325人(59·74%),其中,初中生334人(61·4%),高中生210人(38·6%)。男生290人(53·31%),女生254人(46·69%)。年龄11~19岁,平均(15·04±1·77)岁。
1·2调查工具90项症状清单(scl—90);中学生生活事件调查粗表。参考国内外有关生活事件量表[1~3],选择了48项与中学生有关的生活事件条目,内容主要涉及学习、人际关系、恋爱、疾病、意外事故等方面,采用团体集中调查。
2结果
2·1中学生scl—90量表各因子分和痛苦水平的分析(表1)。
计算初、高中scl—90各因子的均值,发现中学生以强迫、人际敏感、抑郁、偏执四项因子分相对较高。并且高中生各因子分均高于初中生,经协方差分析有显著性(p<0·05~0·0001)。多数中学生因子痛苦水平达中度以上,高中生也多于初中生,其中,亦以强迫、人际敏感、偏执、抑郁四项因子达中度痛苦水平以上的人数为多,高中生明显多于初中生,经χ2检验有显著性差异。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性焦虑四项因子分的均值女生高于男生(t检验,p<0·05~0·0001),四项因子痛苦水平达中度以上的人数,女生也明显多于男生(χ2检验,p<0·01)。重点中学学生与普通中学学生scl—90各因子分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2·2中学生18项主要生活事件标准回归系数、强大、频度均值等级(表2)。
3讨论
另发现与中学生心理应激反应关系密切的18项生活事件主要涉及“独立意向”与亲子关系矛盾、担心高考、人际关系、恋爱等方面的压力,初高中生又各有一些特点,此外,视力下降对中学生心理上的不良影响也应引起重视。这些主要心理应激因素是中学生心理咨询的重点,如何指导中学生在“独立意向”、恋爱交友和性教育、与父母和老师关系处理等方面的正确发展,是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点,为此,在培养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显得十分重要。针对中学生心理应激的共性问题应开展一些群体性心理辅导、社会适应性训练等,可望使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在萌芽之际就得到了解决,对有效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可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明园主编.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第一版.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3,155~159
2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31
3赵靖平,郑延平,杨德森.低年级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7,1(2):76
4季建林,徐俊冕,夏镇夷.83例大学生心理咨询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0,4(1):34
5季建林,夏镇夷,徐俊冕.不同专业大学生scl—90评定结果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0,4(3):123
中学生心理论文题目篇三
现代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不仅躯体、生理健康,还应该精神、心理健康。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在校中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再者,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更甚者,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中学生存在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亭阁假山、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生物园里生机盎然,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学生在曲径廊亭中看书,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睬和踢,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曾听过这么一件事,有一间学校学生老喜欢用脚踢门,为改变这个坏毛病,学校安装了一扇玻璃门,结果玻璃门完好无损。我们从中得到了启示,于是在校园内各个角落安放了40多个环保型的果皮箱,果皮箱天天擦得光亮如新,草地上竖起木板,写上“请爱护我们吧!”等恳请的话语,果然学生不忍心破坏,过去的坏毛病也改了。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有的还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据了解,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行为咨询方法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指出“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的倾诉者,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我们的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二.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改变评价方式。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语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被誉为“德国普通教育之父”“德国教师的教师”的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严厉的面孔和训斥、咒骂学生是一种恶劣的行径”。我们应学习借鉴英国教育的优点,英国教师对学生评价时从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我们教师缺乏这种意识,对学生太求全责备了,我们应学会赞美,让学生能不断地从中得到鼓励。
教师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美国中小学参与心理咨询的人员有如下几类人:有关的医疗专家、健康专家、教育专家(包括教育专家、学科教师、特殊教职人员、资源人员)、行政人员、学生、家庭成员和学校协助部门等。教师始终生活在学生之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心理指导。我分管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有一次,我到心理咨询室了解情况,我发现我班学生×××徘徊在门外,我觉得应该帮助他。于是经常找他闲聊,了解到他因学习压力过重,致使学习紧张、焦虑,成绩下降,进而产生自卑心理,结果恶性循环。找出症结后就能“对症下药”,我与他分析原因和寻找解决的办法,他初中成绩拔尖,父母期望过高,高中基础不扎实,学习竞争激烈,一时无法摆脱失败的困惑,便产生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无法静下心来学习。我提出如下几个解决办法:一、调整学习方法,夯实基础;二、树立成功意识,不断激励他,肯定他所取得的成绩;三、调整心态,摆脱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只要做到努力就行,不要考虑成绩的名次;四、学会放松,到大自然中慢跑,释放精神压力,保持轻松、精力充沛的良好状态。经过多次的心理疏导,他的情绪终于较为稳定,成绩也稳步上升,2002年高考总分取得631分的成绩,各学科中最高分是语文659分,我心中有说不出的欣慰!看来,中学生心理失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习造成的心理压力,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引导学生如何面对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三.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因篇幅所限,社会因素在此暂不谈及。)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参考书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
2.《教育文摘周报》2003年
3.张世富主编《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4.郑维康主编《青少年心理咨询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5.邱炳武主编《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科学出版社
中学生心理论文题目篇四
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更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需要,因此,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时代发展需求以及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提出了一系列适合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对新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和实践应用进行了阐述。
心理健康;心理障碍;教育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剧,现在的高校大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健康问题也由此更加凸显。逃学、玩游戏、悲观厌世甚至自杀现象时有发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所引发的不良影响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因此,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由于种种因素限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很多高校没有一套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既不能很好地满足大学生心理上的需要,也大大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充分发挥[1]。因此探索如何在新时期开展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并且构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并且适合于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得已经相当普遍,并且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心理学课是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而且还形成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流派,掌握并创造了多种独具特色的实际操作模式。在国内,很多高校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大都只是注重专业技能的教育,而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注重政治思想表现,轻视健全人格的培养,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混为一谈。
1、适应性心理障碍。适应性心理障碍主要存在于大一新生中,由于大一新生刚从中学来到大学这个新的环境,因此有些学生就会产生一些不适应,比如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对于大多数新生来说,来到一个陌生的校园,崭新的面孔、生疏的群体、不同的风俗人情、甚至不同的方言都会让学生感觉不适应,感觉不知所措,常常会感到与人难以交流,从而产生寂寞孤独感。对于新生来说,还会产生一些学习上的不适应。大学的生活不像高中那么紧凑,自由支配的时间比较多,所以很多学生就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这些课余时间,也不知道如何学习和生活,从而觉得大学生活非常无聊、枯燥、乏味,结果会有挂科、留级、目标不明确,浑浑噩噩地度日等现象出现。
2、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障碍。由于大学生都是集体生活,人际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倘若搞不好人际关系,将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心理健康都将会有不良的影响。然而,由于各人的性格、生活背景的不同又会产生一定的思想上的隔阂,所以,由人际关系而引发的困惑和苦恼就会出现。来到大学,一般都非常期望能够建立友好与和谐的人际关系,而这种期望又过于理想化,对别人要求过高,因此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会导致大学生对自己人际关系的不满,认为自己人缘不好,不会处理问题,造成错误的归因。而这种错误的归因往往又会反过来对人际关系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他们就很容易会产生自卑怯懦、自暴自弃、嫉妒猜疑、悲观厌世、孤僻冷漠等方面的心理障碍,这对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乃至身心健康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
3、学业方面的心理障碍。由于大学的学习和中学的学习不同,所以,就会有一些大学生出现学习方面的心理压力,有些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或者学不会,这样很容易自暴自弃甚至走极端。甚至有些学生无法正常完成学业,这对其心理造成的影响非常严重。而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压力更大,一方面,他们要正常完成学习,另一方面,由于目前高校扩招,毕业生增多,找工作比较困难,要想找一个理想的工作就更是难上加难。在他们就业时会遇见犹豫、彷徨、忐忑不安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就会给临近毕业的大学生造成巨大的压力,不仅是学业更是就业的压力,这些压力可能会以一种不正常的举动宣泄出来,如打架斗殴、喝酒闹事、悲观厌世等。如果不对其进行正确的疏导,将会对学校乃至社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
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少数确实有心理问题而需要救助的学生,更是为了在大学校园推广及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能够正视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帮助同学们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挖掘自己的潜力,正确面对和处理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挫折,更好地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体系,健康快乐地成长,进而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以期达到身心健康发展。所以,要切实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构建一套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1.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辅导中心。高校可以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者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并且成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并且有贡献精神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对于专职心理辅导老师来说,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心理咨询水平,并且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这样可以给大学生提供准确、高效的心理咨询服务;对于兼职心理辅导老师来说,要有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基础,并且热爱心理咨询工作且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将负责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工作,并且制订每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计划,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协调和运行工作,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服务。
2.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高校应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开设一套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在内容上,要不仅涉及到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还要着重于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品质、挖掘潜力,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使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能在真正意义上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在形式上,可以采用互动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在人数不多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进来。
中学生心理论文题目篇五
论文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体育活动
论文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对榆林市部分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所做的抽样调查显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中学男女生情绪方面都存在严重的问题,男生在自尊自信方面的问题比较严重。进一步分析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活动之间的相关结果显示,男女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活动状况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相关特征。
1研究目的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育,思维方式趋向成熟,但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许多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病态人格等。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的现状,本文对部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了抽样调查。目的在于了解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实际状况,分析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活动之间的内在关系。
2研究对象
从榆林市十所中学中选取1000名学生,每所中学100名,其中,男生450人,女生550人。
3研究方法
3.2问卷测试法采用《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问卷》测试,具体由六个方面组成:(a)自尊自信;(b)情绪稳定性;(c)人际交往;(d)学习适应性;(e)意志品质:(f)处事态度。自尊自信量表由20个项目组成;情绪稳定性量表包括20个项目;人际交往量表由21个项目组成;学习适应性量表由22个项目组成;意志品质量表由18个项目组成;效度量表由14个项目组成。量表使用方便、可信。
3.3自陈问卷法测试所用的《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问卷》为自陈问卷,采用三级评分法,统一由受测学生依据自己的情况逐题自评。回收后统一处理,在记分前先检查学生的答题情况。如果发现受测学生对某个问题所给的若干备选项目,连续多次打“×”,说明回答不认真,答卷作废;如果发现个别题目中受测学生同时选择了两种答案,一般按后一个答案记分。心理健康调查问卷一并发放,总计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问卷955份,其中有效问卷940份,有效回收率为98.43%。
4结果与分析
4.1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从表1、2中可以看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女生更为严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由自尊自信、情绪稳定性、人际交往、学习适应性、意志品质和效度6个分量表组成,从各分量表可以看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结构特征。从各分量表看,女生在情绪的稳定性、学习适应性方面存在的问题较严重,属差等以下水平分别占41.88%和24.79%,男生在自尊自信方面有问题的比例较大,占30.88%,情绪稳定性方面虽不如女生的比例大(16.18%),但处于中等水平者仍占41.18%,这些表明,中学生无论男女,在情绪稳定性方面都存在着较严重的问题,这一特点也反映了这一年龄阶段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中学生正处于青年期,情绪体验强烈,两极性突出,情感情绪的迁延性强,且具有文饰性、封闭性和曲折性,所以,情绪的产生和平息常常是疾风骤雨式的,带有明显的冲动性和爆发性。同时,由于青年初期学生己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和集体感,情感体验具有较长的延续性,从而形成持续时间较长的心境。如果由于挫折或失败引起的不良心境延续下去,就会影响人际关系,也会有损身心健康,男生在自尊自信方面处于差等以下的比例比女生更高。男生之所以更多、更容易出现低自尊自信,这与男生自尊心强,更注重竞争,有更强的期望得到集体与社会尊重的意识有关。由于自尊心是与活动的成败相对应,与成就感、自信心相联系的,所以如果一个人在各种竞争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功,他的自尊心和参加竞争活动的自信心就会不断提高和增强。但是,如果自尊心过强,表现为妄自尊大、目中无人,在挫折的情况下很容易转向自卑心。而中学阶段正是处于中考、高考的准备、冲刺阶段,繁多的考试、竞赛、排名层出不穷,这就更容易使具有较强自尊的男生体验到挫折感、失败感,从而导致自我评价降低,自信心下降。
女生在学习适应性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处于差等水平者达24.79%,明显高于男生。学习适应性量表包括学习环境、学习态度和学习技能三方面。从女生学习适应性的结构特征看,女生主要表现为学习技能方面的适应性较差。女生之所以更多、更容易表现为学习不适应,这与她们较敏感、更易受到挫折、情绪波动大以及能力、认知方式有关。青春期女性的大脑右半球发育慢于左半球,男性的大脑右半球发育快于左半球,所以,女生的空间能力较男生差。从认知方式看,女生大多是依存性的,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较少独立性,易受外来暗示,对朋友和群体的依赖性较强。在记忆方面,女生以机械记忆为主。加之女生的敏感、情绪波动大的特点,使她们在中学阶段比男生表现出对学习有更多的不适应。
4.2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活动状况的相关
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中学男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活动状况均呈显著相关,且呈现出不同的相关特征:男生心理健康的总水平以及各分量表得分与其对体育的喜爱程度呈显著相关,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各分量表得分与其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呈显著相关。这表明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多地受其实际参加体育活动锻炼的影响,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其对体育活动的态度更密切。我们认为,这一结果反映了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活动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喜欢体育并不一定必然身体力行地参与体育锻炼活动。这是因为对体育态度的结构包括认识、情感和意识三个方面,即包括对体育活动的目的、意义、价值的理解和评价,对体育活动的情感体验以及体育活动的行为反应。一般来说,三个成份是协调、一致的,或是能认识到体育在强身健体上的意义和价值,喜欢体育并积极参加,或是与此相反。但是,体育态度的三个要素有时并不协调一致。有研究表明,三种之间的相关程度是不同的,情感与行为倾向的相关程度高于认识与行为倾向的相关程度。当认知成份和情感成份不一致时,一般地,情感成份就决定了行为倾向。本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男生只要表现出对体育的积极态度,就会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而中学女生喜欢体育和积极地参与体育是两回事,她们对体育喜爱或许只停留在认知层次上,表现为关注、欣赏体育,却不积极的投身到体育活动之中。
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是与实际参与锻炼状况相一致的。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活动的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次数显著相关的结果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只有积极的投身到体育锻炼之中,心理健康水平才能得以提高。从表3中可以看出,男生的体育态度与心理健康总量表以及各分量表显著相关的是自尊自信、情绪稳定性、人际交往、意志品质和总量表;女生体育活动次数与心理健康总量表以及各分量表的相关情况是:高度相关是自尊自信、情绪、人际交往、学习适应性中的学习态度和总量表得分;显著相关是学习适应性中的学习环境、学习技能、学习适应性和意志品质。这表明中学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无论从总的心理健康水平还是从各个分量表都与其实际参加体育锻炼的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学男生除了学习适应性,其余各方面也都与体育活动密切相关。
5结论
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身体和心理的发育以及思维方式等趋于成熟,但是,由于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以及人际交往、青春期心理适应等方面的困扰,导致了一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因心理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层出不穷,给学校、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后果,因此,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已经成为现代学校体育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针对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部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了抽样调查,了解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了其体育活动状况原因,探讨了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5.1心理健康调查结果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中等级的男女生分别为29.4%和50.4%,心理健康水平为差等级的男女生分别为16.2%和11.1%,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5.2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活动的关系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活动均呈显著相关。这一结果与人们对体育所具有的心理功效的认识是相一致。它说明体育作为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手段与方法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5.3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活动状况呈现的相关特征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活动状况呈现出不同的相关特征。男生心理健康的总水平以及各分量表得分与其对体育的喜爱程度呈显著相关,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各分量表得分与其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呈显著相关。男生的体育活动态度与体育活动次数呈显著相关,女生的体育活动态度与体育活动次数无显著相关。这一结果也表明,女生对体育的态度与体育行为倾向明显的不一致。它提示我们,指导女生的体育锻炼活动不能仅停留在体育态度的转变,而应使其逐步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使其身体力行地投人到体育锻炼之中。
5.4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体育锻炼对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能有效地调节中学生身心矛盾,减轻学生心理压力,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它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健康意识、主动探索和勇于实践的精神以及充分发展个性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从学校体育的特点与功能来分析,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体育锻炼能有效促进中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发展;(2)体育锻炼能提高中学生德性修养,培养良好的品德;(3)体育锻炼能净化学生的情感,达到治疗心理疾病的目的;(4)体育锻炼有助于发展学生个性,提高社会适应能力;(5)体育锻炼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协作精神;(6)体育锻炼能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提高学生的意志力;(7)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学生的精神压力,消除其心理紧张。
6建议
建议各中学建立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巧和心理训练方法的体育教师队伍,在体育教学中把体育精神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促进中学生的身心向更加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健康教育的观念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信任、理解学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学科特点,从各方面教学内容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提高预防医学和自我心理保健意识能力。
中学生心理论文题目篇六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中,中学校园这块净土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冲击,许多学生因为面临升学的压力,而导致心理脆弱;同时,媒体的发达,使海量的信息不断的涌入学生的视线,当前的中学生面临着更多的诱惑,也必然陷入从未有过的迷茫;另外,留守儿童的增多,独生子女问题,都是导致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诱因。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开展,迫在眉睫。
1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坚持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主,个别辅导为辅”的教育原则,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不断修正对自我的认识,增强自我的调控能力过程中,越来越能对抗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各种挫折和压力,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要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注重活动体验和心灵感悟,追求“教学无痕”的最高意境和“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为指导思想。
2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目标
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标准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第二,能够适应环境,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懂得谦让;第三,生活中能拥有幸福感;第四,工作中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初中心理健康教师要立足于以上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生活、学习予以适时的指导,达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目的。
完善学生的人格发展
初中阶段,正处于个体人格的形成时期,正确的指引,将无疑会促进学生人格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人格健全的青少年应该是豁达包容,富有责任感和同情心的;应该有广泛的兴趣,充满了求知欲;应该有坚定的意志,愉快的情绪。心理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在校青少年的人格发育,并在必要的时刻做出积极的引导
3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初中阶段是人生中思维发展和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学生告别了小学时候的懵懂,生活的圈子和学习的内容都在增大、增多,这时,他们开始思考“我是谁”这样的哲学命题。所以,心理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模式,展开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营建工作。
专题讲座形式
专题讲座是一种比较好开展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它需要教师在讲座之前进行一系列的调查,例如:开展班级问卷形式,调查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或者比较关注的问题,然后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最终确定讲座题目。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在学校范围内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知名度,营造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大量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初中心理健康的专题讲座命题的主要是围绕“考试焦虑”“情绪的调节”“做真实的自己”“培养自制力”等几个方面。
课程辅导形式
一般情况下,初中心理健康课的课程安排是两周一节,教师可以利用这节课的时间设计一些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心理课程,侧重于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全面培养。例如:《自信心的训练》、《挫折下的心理指导》、《正确面对与他人的矛盾》、《人际关系指导》、《自我心理修养指导》等内容,都适合拿到课堂上来,心理教师可以通过灵活的教学形式,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思考,帮助学生预防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或者对已经产生的轻微心理问题进行适当的疏导和指正。
个体咨询形式
个体咨询是着眼于少数学生展开的一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其一,在开学初,心理教师可以下发到各个班级一些心理问卷,在问卷中可特设一栏:“有困惑的学生可以在这一栏划对勾,等待心理教师的预约。”其二,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可以设一个心理信箱,学生如果想预约心理教师进行个体咨询,就可以在信箱内留言。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心理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咨询辅导,一定要做好案例辅导的记录,同时要坚守保密的原则,且不可把学生的访谈信息以任何形式泄露给任何人,包括学生的班任和父母。
网络交流形式
中学生心理论文题目篇七
如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不容乐观,因心理原因产生的问题越来越多,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迫切需要。本文旨在通过调查探求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健康教育措施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日益加快,大学生承担着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日益凸现出来,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然而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发展慢,未能充分发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节作用。因此,通过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现状分析,有助于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个月前,我们使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抑郁自评量表”与“焦虑自评量表”三种贴近大学生日常生活与学生心理联系密切的量表对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的新生进行了心理测试调查。此次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平均水平低于正常群体水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集中在强迫、抑郁、 焦虑、恐怖等方面。
研究表明一个人心理健康如果出现问题,那么他在其他各个方面都会受到影响。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可见如今大学生心理问题愈发严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原因可以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主要原因可以分为六点。
本文发布于:2023-05-19 10:32: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69335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