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标志技术的研究进展

更新时间:2023-05-19 06:24:37 阅读: 评论:0

属马跟什么属相犯冲
鱼类标志技术的研究进展
摘要 鱼类标志技术在鱼类遗传育种和引种驯化中得到广泛应用,同时它也是一种研究鱼类分布、种群密度、洄游和鱼类资源等的重要方法。综述了鱼类标志技术的种类、优缺点及研究应用等,以期推动鱼类标志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 鱼类;标志技术;研究进展
鱼类标志技术在鱼类遗传育种、引种驯化、种群的密度、死亡、补充、生长和生产力等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另外,在种群估算、资源评估、洄游和分布等领域中成为一种重要研究手段[1]。在我国,鱼类标志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有关的报道较少。本文综述了国内外鱼类标志方法的种类、优缺点及研究应用,为国内研究者提供借鉴,以期促进我国鱼类标志技术的发展。饥肠辘辘造句
1标志技术
1.1挂牌法
挂牌标志法是最古老、使用最广泛的标志方法,依据固着在鱼体上的不同方式,可将常用的挂牌标志分为3[2]穿体标志(transbody tag),包括盘状标志(disc tag)、管形标志(spaghetti tag)、带状标志(streamer tag);前十装修公司箭形标志(dart-tag),包括箭头标志(arrowhead tag)、T型标志(T-bar tag);内锚标志(internal—anchor tag)。前2类标志常常固着在鱼体背部,后者则固着在鱼体腹部。挂牌标志由于实施的费用低廉、易被发现及回收简便而使用广泛。
1.2剪鳍法
剪鳍法是指将鱼的1个或多个鳍条全部或部分切除,全部切除会阻碍鳍的生长,从而产生永久的标志;部分切除则因鳍条的再生只能产生短期的标志。一般而言,再生的鳍条在一定程度上会发生扭曲。因此,还可辨认[3],但也有少数研究者发现再生鳍条很难辨认。汤建华[4]采用切一侧尾鳍方法对真鲷进行标记放流,结果尾鳍能再生长,经过一段时间后已分不清尾鳍是否被切,可见剪鳍法并不完全可靠。剪鳍法是一种常用的标志技术,作业简单而迅速,适合于大部分鱼类,但它不可用于个体的识别。
1.3内藏可视标
内藏可视标综合了传统的内标和外标的优点,将标完全埋入体内,但在体外可通过肉眼检视。目前,常用的内藏可视标有2种类型[5]内藏可视橡胶标(visible implant elastomer tag VIE标),是某种橡胶材料和颜料的混合物,有红、蓝、绿、黄等颜色,该标志物在注入鱼体时呈液态,大约1h后可变成固态。内藏可视字母数字标(visible implant alphanumeric tagVIA标),它由很薄的塑料片制作,该标可分为不同的颜色,上面写有字母、数字、符号,以便区分不同的个体,一般植入鱼体比较透明的组织,以便肉眼检视。内藏可视标常用的标志部位是脂眼睑、头部薄且色素较少的软组织和脂鳍,它的优点是不需要处死鱼或回收标就能鉴定标志鱼。
1.4编码金属标
编码金属标(CWT)是由直径0.25mm的磁性金属丝制作,标上刻有编码,可区分不同个体。该标是通过标志枪注入鱼体内,注入的伤口小,易愈合,很少引起鱼体组织的损伤,与体外标相比,几乎不影响鱼类的捕食、游泳和生境选择[1]。它有不同大小规格,可应用于个体很小的鱼类。标志鱼的检测有自动检测仪和便携式检测仪2种设备,自动检测仪虽然价格贵,但可大批量处理渔获物,能自动分拣、计数标志与非标志鱼。便携式检测仪通过
手工操作,检测速度慢,但价格低,多用于少量渔获物的检测,缺点是需要确认不同个体时,还得把标从鱼体取出,并在解剖镜下读出编码。
1.5被动整合雷达标
被动整合雷达标(PIT标)是由电子电路构建的一个独特的标志系统。它包括标、励磁系统和信号接收与处理单元。细小的PIT标不带能量,但可受外部扫描仪强烈信号的激发,将其信号传送到扫描仪上,再经过信号处理转换成字母数字编码[1]。标志方法是采用带有12号针头的注射器注射标志,位置是胸鳍后方、腹鳍前方的腹中央区域。PIT标比编码金属标和内藏可视标大得多,适用于较大规格的鱼。
1.6入墨法
入墨法是通常注射着色液于鱼体背部皮下来标记鱼类,注入着色液长度约春节手工制作12 cm,着色液颜色有不同选择。研究发现,入墨标志容易褪色,在石斑鱼、真鲷和牙鲆的放流中都有这种现象[6]。因此,该方法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1.7微卫星标记
微卫星呈共显性遗传,容易检测,在亲代和子代之间遵从孟德尔遗传分离和自由组合规律,加之其突变率较低,因而成为个体识别和家系识别中一类重要的分子标记。目前,采用单个或多个微卫星位点进行标记,区分不同家系,已经在一些水产养殖经济动物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大西洋比目鱼(Hippoglossus hippoglossus[7]、大马哈鱼(Oncorhnychus spp.[8]、美国龙虾(Homarus americanus[9]等。
2国内外标志技术的使用概况
2.1处组词国内概况
在国内,鱼类标志技术广泛应用在鱼类遗传育种与放流研究中,而且研究者大多选用切鳍标志和挂牌标志。俞豪祥等[10]采用剪切鳍条(腹鳍或胸鳍)标记鲫鱼,开展其人工选育。俞豪祥[11]也对7种鲤科鱼类(草鱼、青鱼、鲢鱼、鳙鱼、团头鲂、鲤鱼、银鲫)剪断背鳍软条,观测其标志效果,约2个月后伤口处形成1节瘤状突起,该瘤状突是1个坚硬的骨头,经组织学观察该标志性硬突不会消失,区分效果十分明显。立石贤等[12]切除真鲷种苗的尾、腹鳍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种苗因鳍切除导致的死亡率不超过10%,除尾鳍切除鱼外,腹鳍、胸鳍切除鱼2.53.0年期间内的识别率都在80%以上,特别是切除腹鳍的
再生软条不足,可作为永久标志。张德华等[13]研究钻井噪声与振动对草鱼(Ctenopharyn godonidellus)生长的影响,采用剪鳍标记试验鱼与对照鱼区分。胡国成等[14]在进行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的生长选育时,采用剪鳍标记不同世代的罗非鱼,同池混养,评价子代F6F7F83代罗非鱼的生长性能。薄治礼等[15]用挂牌标志青石斑鱼,放流入舟山朱家尖水域,研究青石斑鱼的洄游分布和移动习性,探讨其人工增殖。林金裱等[16]为了解在大亚湾放流黑鲷的生长情况及探讨增殖黑鲷资源的可行性,采用椭圆形铝合金薄牌标志平均体长为60.2mm的黑鲷进行放流。
由于剪鳍对鱼体造成伤害较大及挂牌标志易丢失,研究者开始采用染色和CWT标志鱼类。薄治礼和周婉霞[17]比较了用体外挂标志和体内注射着色液(入墨法)方法对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青石斑鱼(Epinephelus awoara)的幼鱼(人工培育幼鱼和野生幼鱼)和野生成鱼进行标志放流试验,结果表明,挂牌标志法只获得放流当年重捕记录,而入墨法可获得当年、第2年和第胃炎是什么症状3年的重捕记录。但入墨法也有缺点,容易褪色。杨德国等[18]1998~2002年期间,采用CWT标记人工繁殖的中华鲟(Acipenr sinensis Gray)稚鲟和幼鲟进行人工放流,研究鲟鱼的生长、洄游习性及地区分布,结果表明,该标志的保留率高,不易脱落。
杭州有什么好玩的地方景点推荐近年来,由于国内广泛开展鱼虾类的选育研究,标记量大,主要采用荧光和PIT标志来进行标记。佟雪红等[19]顺畅的近义词在研究建鲤与黄河鲤的杂交优势时,从建鲤自交子代、正交F1和反交F1中各取300尾鱼,采用PIT标记试验鱼。虽然该标志方法价格昂贵,但具有易检测、保留率高、可区分不同个体等优点。李刚[20]在进行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的人工选育时,在其左右腹部不同腹节注射荧光标记,用于区分不同家系。李素红等[21]为研究中国对虾(PenaeusFenneropenaeuschinensisOsbeck))杂交优势对自然感染白斑综合症病毒的抗病力分析时,从中国对虾选育群体的42个全同胞家系中各取40尾作为试验材料,采用VIE标记进行同池混养。目前,笔者在开展加州鲈的选育研究,采用VIE标记区分不同家系,该标记的优点是价格便宜、保留率高、肉眼可识别。也有采用新兴的标志技术——微卫届分子标记作为标志,如孔杰等[22]利用微卫星标记引物的基因扫描技术对中国明对虾7个半同胞家系和16个全同胞家系进行识别研究。结果表明,该项技术可以准确地把7个半同胞家系的子代个体间、16个全同胞家系的子代个体间以及总的31个全同胞家系的子代个体间区别开,且能准确把这些家系产生的任意子代个体定位到各个家系。

本文发布于:2023-05-19 06:24: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69113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标志   鱼类   标记   研究   技术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