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古代著作《孙子兵法》读书心得篇一
这本书主要写了一些历史战役中的将帅们都是运用什么样的战略取胜的。孙子是想要告诉将帅们:“兵者国之大事也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意思就是说军事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这本书不能不看的。
《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军事经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辉的哲学著作,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贵的遗产。孙子在书中揭示的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不仅受军事学家所推崇,在经济领域、领导艺术、人生追求甚至家庭关系等方面,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呢!
从书中我了解到《孙子兵法》是我国最早的军事理论专著,从它诞生起到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了。全书共有“计篇”、“作战篇”、“谋攻篇”等13篇。里面有许多精彩的战例,像计谋篇中的“武王牧野誓师灭殷商”,作战篇的“商鞅立法奖军功”等等都是大家熟悉的故事。《孙子兵法》中的谋略规律就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流传至今的真理,更说明了孙武是一个非常伟大、杰出的谋略家与军事家。
《孙子兵法》中的各种战术、策略不仅在军事有着重要贡献,而且深入到政治、外交、企业经营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当今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在研究《孙子兵法》,甚至把它视为兵法谋略经典。
《孙子兵法》真不愧是我国的瑰宝,历一颗璀璨的明星!
古代著作《孙子兵法》读书心得篇二
谈起《孙子兵法》这本书在国内外久副胜名,它是我国最古老的保存完好的兵书,不仅古代战场采纳其中的战术战法,就是当今世界军事行动上也延用。它不仅在军事上使用,它的基本原则和思想也已经渗透到了政治、经济、生活等各个领域。企业的发展、竞争、管理等都重视和应用它,它其中的管理智慧值得企业深思。读这本书最有感触的有以下两点:
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这句话在激烈的企业竞争、企业必须熟知“彼”,比如竞争对手的资料、市场、经济对外政策等,了解本企业外部环境对自己的威胁,迅速而准确的进行调整,决断来完善本企业的不足,达到企业目标。对于“知己”,就是认识到企业自身力量和内部决策的执行、生产经营规模,做到企业自己心中有数,奖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结合起来,更好、更高效的运作。
二、“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的社会,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活动的步伐加快,对企业来说竞争更加激烈,在这样特别严峻形式下,企业的,必须做到提前预判形式,做出超越其它竞争者的策略,才能由补被动变主动,获得竞争的优势。
《孙子兵法》的智慧在生活中也在不断的体现及延伸,谁运用的,那必定是位强者。
古代著作《孙子兵法》读书心得篇三
《孙子兵法》不应该被只看做兵法,而是一部教人解决问题的书籍。可以这样讲,世界上的大多数问题,都可以通过《孙子兵法》解决。
我读《孙子兵法》也不是很久,暂时只理解了一部分“知”
《孙子兵法》很强调“知”,而且其理论也都是围绕“知”而展开的,有了“知”,才能有“谋”,而有了“谋”才能有“行”。如果没有“知”,就不能“谋”,不能“谋”谈何“行”。
《孙子兵法》里的“知”有几个意思:
第一是知道事情的各个方面的情况,知道了事情的各个方面情况,你才能根据这些情况针对性的采取行动。
第二是知道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一件事情,普通人只能看表面,聪敏人看第二层,智慧的人看第三层,境界越高,看的越深,就越能见到很多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而这些地方都是胜利的根本。(一支股票涨了一块钱,一般的人只看到这股票涨,就跑去跟买,老股民知道这股票上涨的空间很小了,到了卖的时候。资深股民知道这股票脱离了市场本质,已经被操纵了。别的庄家知道这股票被操纵了,还知道操纵的手法,知道什么时候跌什么时候涨。如果没有足够深刻的见地认识,你能赢吗?)
第三是知道事情发展的规律,很多事情虽然很复杂,但很多事情都有其大致的规律的,这就是老子说的“道”,孙子说,知道事情的发展规律,能避免,能提前应对,能正确的处理,所以,对事情的发展要有足够预见力。
第四是知道自己,无论你处理事情,你和别人对弈,无论你做什么,这里面都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自己”,在这些里面,“自己”始终都是一分子,所以说,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是成功的第一步,知道自己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缺点什么,才能正确的将自己的才能展示出来。
除去这些外,《孙子兵法》还有一些很深刻的理论,都是很有意思的话,也有很深邃的智慧,如果你不能将整本书都仔细研究的话,也可以根据你的情况,挑出这些话,有空的时候琢磨一两句,也是很有益处的。
古代著作《孙子兵法》读书心得篇四
孙子在他的兵法思想中,论述了对待不同的敌人要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而在商场中面队不同的竞争对手,同样也要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要分析自己在市场中所处的地位,对于强弱不同的竞争对手,要采取不同的商业策略,以求在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比如商战中经常采用的“避实就虚”等策略就是孙子兵法思想的运用。我最的文章是檀道济唱筹量沙,里面写的是:
公元420年,刘裕废去晋恭帝司马德文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宋,史称“刘宋”。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消灭了北凉,统一了北方。
有一次,北魏军又来进犯济南,檀道济率领大军应战。这一仗打得非常激烈,在短短的二十多天里,双方交锋三十余次,每次交锋都是宋军获胜,北魏军节节败退,一直退到山东历城。宋军虽然连战连胜,但是有些轻敌,防备也有些松懈。北魏军征战多年,也不是吃素的,深知粮草重要。他们趁宋军不备,派精锐骑兵突袭宋军的粮草,放火把宋军的粮草烧了。檀道济的将士虽然英勇善战,但是断了粮草就没法下去。檀道济懊丧之极,与百般无奈中准备从历城退兵。北魏军得知宋军缺粮撤退,急忙派大军追赶,想把宋军围困起来。魏将暗暗想到:眼下没有了粮草,不要多少天一定不战自乱,便可将宋军一举消灭。宋军战士眼看到大批魏军围上来,都有些,檀道济却不慌不忙的命令将士就地扎营休息。
当天晚上,宋军军营里灯火通明,檀道济就亲自带领一批管粮草的兵士在一个营寨里查点粮草。敌人的探子偷偷地向营里探望,只见一只只米袋里都装着雪白的大米。魏兵的探子赶快告诉魏将,说檀道济营里的军粮还绰绰有余,要想跟檀道济决战,准是打败仗。魏将得到情况,以为宋军虽然被烧了些粮食,并没有断粮,现在撤退,只是想自己上当,这个老狐狸,自己差点就上了他的当!其实,魏将上了檀道济的计。檀道济在营房里量的并不是白米,而是一斗斗的沙土,只是在沙土上覆盖着白米而已……
檀道济真是,靠自己的镇定和计谋,保全了宋军,让宋军安全的打道回府。在里面,许多人都是用自己脑袋里的计谋和策略,打赢了许多的仗,或者用自己的办法,烧毁敌人的东西或精兵,或擒拿敌人的精兵。我们只要读了《孙子兵法》这本书,头脑里肯定会有许多的知识,也特别聪明。《孙子兵法》里还有很多好看的,就像我写的这篇《孙子兵法》其中的一篇一样,学到很多的策略和计谋。在中,要镇定,不能慌慌张张的,比如说:你遇见歹徒了,然后他用刀架在你的脖子上,首先,你不能慌张,必须听从歹徒说的每一个字,如果你不服从,他有可能把你杀了。到了一定的地点,歹徒把你放下了,你就必须想,我该怎么逃走,有什么方法逃走,这就必须要计谋了,你必须先看看周围的地形,看那个屋子有几个门,几个窗户,你就必须计划好从哪个门出去最有利或从哪个窗户最有利,所以,可能会用到《孙子兵法》哪一篇故事的计谋了。就比如说我在和我爸下象棋的时候,就必须想好策略,比如我的车走哪里不会被他吃掉,比如我怎样才能保护好我的帅,这些都是要策略的。下棋像打仗一样,以前有些古代人不能用嘴说我被包围了,只能靠下棋告诉对方我被包围了。下每一步棋都是要深思熟虑,假如下一盘棋,我输了,可以无所谓,但是打仗是不能输的,可能最后一仗,我输了,那我的城池就可能被别人给抢走,所以要算计要对方下一步该走什么,我下一步该走什么,这些都是要策略、计谋。假如我的车被对方吃了,我就要想我该用什么来保护帅,不能一输了车就特别慌张,要学檀道济那么的镇定,被烧了粮草也不会大叫:“什么,魏军居然烧了我们的粮草,我们的战士怎么办?我们的那些宝马怎么办?我们会不会饿死?我们会不会被魏军抓去?”他不会这样,他在考虑下一步会怎么做,怎样才能让魏军趁虚而入,这些,都需要计谋、策略和镇定。
《孙子兵法》让我们联系生活,让我们学到在生活中所需要的知识,这些都很重要,学会这些来保护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强。
古代著作《孙子兵法》读书心得篇五
孙子兵法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军事巨著,其深邃的战争理论、精准的战略眼光以及无可挑剔的战术运用,让多少战争神话上演,使多少不世名将诞生!读来荡气回肠,发人深省。禁不住总结了一下心中的感受:
一宏,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站在人类的生死存亡高度来定义战争,宏观大义,发人深省,可见孙子是深恶战争的,但又深知只有用战争的形式才能真正阻止战争,故其修兵书绝非是赞成战争。
二略,孙子言略归于形势虚实之道,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算也;奇正相生,如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行,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可见孙子反复强调创造性和变化性的重要性,他指出战争要创造出战略上的优势而使敌虚,反复变化自己的用兵使之实。从后代无数百站百胜的名将的用兵来看,创造不存在的优势和飘忽不定的用兵正是他们的取胜之道。
三计,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扶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孙子毫不避讳的提出战争就是耍诈,这与春秋时期堂堂之鼓,阵阵之旗,兵对兵将对将兵车对兵车的战争形式背道而驰,却引领了之后数千年的中外战争。
四谋,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孙子深知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道理,故提出战争最终目的是使敌人不与我为敌,使想法不和者同我想法而已,能用别的办法达到这个目的就最好不要用战争。多么先进的军事思想啊,历史的长河中不就挂满了那么多因谋而息的战例吗?
五行军作战,孙子在针对具体的行军作战中提出了诸如粮草、地形、道路、士气、对待俘虏、军令的如一、优势与劣势的辩证变化等等一系列军事细节的掌握与灵活运用,指出每个细节都能决定战争的胜负,决定无数生灵的生与死。
孙子兵法不仅仅是一部军事著作,她是一部集哲学、算学、社会学、法学和人学为一体的恢宏巨著,前无古著,后无来者呀!
古代著作《孙子兵法》读书心得篇六
一本好书,会让你感动,会让你有空灵飘逸感,会让你百看不厌,会让你捧腹大笑阅读作为人类最好的学习方式之一,自有书籍文字伊始,人类就在阅读中传承着文化,开启心智。而一些经典名著的阅读,更是人类思想文明的精华,值得后人去研究,发现。第一范文网读后感栏目为您提供以下读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孙子兵法》是春秋末期我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所著的一部军事经典著作。孙武的生卒年月现已不可考。他本是齐国人,后移居吴国,因擅长兵法,被吴国大臣伍子胥推荐给吴王阖庐。孙武将其所撰兵法13篇献给吴王,阖庐遂以孙武为将,出兵西破强楚,北威齐晋,扬名诸侯之间。孙武最后终老于吴国,葬在吴都巫门外。
孙子在开篇即提出了作战取胜的五个重要因素。“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指的是好的出兵理由,使民心倾向你这边。道是为了得民心,做到上下同欲。“天”、“地”强调作战的天时、地利条件。“将”说的是领导者的策略、领导能力。“法”强调法规纪律。
“ 凡 此 五 者, 将 莫 不 闻, 知 之 者 胜, 不 知者 不胜”。在古代,将领只要熟知上面五点作战的时候就可以取得胜利。
在计篇中孙子提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说明孙子战争保持一种谨慎的态度。“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这表明孙子对于是否进行战争相当审慎;“兵贵胜,不贵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则表明孙子对如何进行战争相当谨慎。
孙子认为战争胜败的五项基本因素是: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帅,五是法制。政治,是讲要使民众和君主的愿望一致。天时,是讲昼夜、阴晴、寒冬等季节变化。地利,是讲远途、近路、险要等地形条件。将帅,是讲才智、诚信、仁慈等条件。法制,是讲部队的编制、将帅的职责等部队基本情况。
孙子认为用兵作战不单是军事力量的对比,它主要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因素的决斗。战争是以有生力量为主的物质基础上进行的智力斗争,使用诈术是它的特征。用兵作战以欺诈为原则,要领在于诡诈(欺骗)。其诡道思想在“诡道十二法”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诡道十二法”:1、能而示之不能2、用而示之不用3、近而示之远4、远而示之近5、利而诱之6、乱而取之7、实而备之8、强而避之9、怒而挠之10、卑而骄之11、佚而劳之12、亲而离之。诡道“前四条”是以相反的形象迷惑对方,使对方不辨真假。“后八条”是因势利导造成不利于对方而利于我方的假象。
孙子探讨了与战争有关的一系列矛盾的对立和转化,如敌我、主客、众寡、强弱、攻守、胜败、利患等。《孙子兵法》正是在研究这种.种矛盾及其转化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其战争的战略和战术的。《 孙子》认为,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关键在于正确地认识战争情况。它提出一些正确认识战争情况的原则和方法。1、“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强调在敌对双方激烈对抗的战争中要取得胜利,作战指导必须建立在对彼己双方情况的全面了解之上2、“践墨随敌,以决战事”。即善于根据战场敌情的变化,去运用适宜的战法。为此,作战必须要预有准备,“先为不可胜”,但决不能墨守成规,一切都要以敌情的变化为转移。3、“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孙子》认为:“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两军相争,双方都存在有利的一面,也存在危险的一面。聪明的战争指导者应该把利弊俩方面都考虑到,而不能只看到有利的一面或有害的一面。4、要善于观察敌人并了解敌人行为的本质内容。《孙子》认识到既要了解战争中的现象也要了解现象背后的本质。但是要了解本质通常要费一番功夫。“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它强调认识战争情况必须把一切不易注意到的细微现象都收集到,全面了解敌情,并且要对收集到的情报“微妙”一番,即经过认真的思索,以抓住本质,抓住敌人的真实意图。
《孙子兵法》开篇就强调战争是国之大事,必须慎重对待。其后,它又不断强调难关,“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告诫君主和将帅,对待战争要“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兵凶战危,“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军事思想。它强调不需要战争,就使敌人俯首称臣,这是战争的一种不战而胜的思想。这样就不用伤害百姓人民、下属甚至自己。其实这是一种人文主义精神。
《孙子兵法》是现存中国和世界军事理论史上最早形成战略体系的一部兵学专著,寥寥千余字,但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涉及到战争规律、哲理、谋略、政治、经济、外交、天文、地理、等方面内容,堪称古代兵学理论的宝库和集大成者,在世界广为传播。《孙子兵法》有极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我们从中能够得到很大的启发。
古代著作《孙子兵法》读书心得篇七
据史书记载,在赵括率兵出征前,赵括之母曾劝告赵王千万不要派赵括挂帅,此去必定失败,因为赵括“目空一切、视打仗如儿戏”。但赵王不听,结果赵国兵败,被坑杀将士40万。
马谡在出征时也是立功心切,并自认是孔明第二,结果痛失街亭,使整个战役功败垂成。
美国二战著名将领麦克阿瑟因对日作战有功,同时凭借其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便骄横跋扈,最终败在装备落后的志愿军手下。
所以,不用算命就可以通过将帅的情绪和性格看出未来的必然结果。
在《平汉录》中记载了一段明代初年军事家刘伯温的一段战前分析:
(陈)友谅剽而轻,其志骄;(张)士诚狡而懦,其器小。志骄则生事,器小则无远图。若先攻士诚,(陈)友谅必空国而来,使我疲于应敌,事有难为。先攻友谅,(张)士诚必不能逾姑苏一步以为之援。
此段话语中,没有提及对方是否精通兵法,所分析的都是对方将领在性情方面的弱点。
在《论语》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可以作为证明:
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呢,就干起来;不用呢,就收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够这样吧。”子路说:“您假若率领军队,找谁共事?”孔子道:“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就去渡河,这样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共事的。我要共事的,一定是面临工作便恐惧谨慎,善于谋略而能完诚任务的人。”
另外,在《三国演义》中,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所论的都是诸侯、统帅的志向和器量,而不是武器的精良和拥有军队的数量,只是对敌方庞大的军力采取了谨慎的态度。在著名的“官渡之战”前,曹操的谋士郭嘉所作的精辟的分析主要是针对袁绍性格方面的弱点和曹操在用人方面的优势,最终促使曹操敢于与之决战并最终取得胜利。纵观历史,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以上都能充分证明事业成败的关键在于领导者所具备的品格。因为军队的命运全系在主帅一个人身上,主帅如果被喜、怒、哀、乐等情感所困,再好的计谋也是无用的,再强大的、拥有最先进武器的军队也是必定要失败的。这说明:再高超的聪明才智都会被情感所压制或埋没!
现在经常有人在“人才”的概念问题上争论不休,主要原因是在感情和公私原则方面概念不清楚。首先,不能控制自己感情的动物就是畜生,而能够控制自己感情的动物才是人,很有学问和本领而又能控制自己感情的人(为公)可以称为人才(廉颇、诸葛亮等人),很有学问和本领但不能控制自己感情的人(为私)就会畜生不如(赵括、马谡之辈)。只有从公共利益出发,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廉颇知错必改,诸葛亮鞠躬尽瘁,百姓能够蒙其福荫;如果从个人利益出发,必定助长傲慢情绪,赵括和马谡就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才干,以至断送了全军将士的性命甚至国家的命运,所以说“畜生不如”。同时,这也是评价“君子”与“小人”的标准。看到这里,绝大多数人可能都会认为作者的见解过于偏颇。
其实不然,《孙子兵法·计篇》第一句话就是:“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兵法·火攻篇》又说:
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是关系到百姓生死、国家存亡的重要领域和根本问题,是必须认真仔细研究体察的。”又说:“明智的国君应该慎重考虑这一问题,贤良的将帅应该认真处理这一问题。没有好处就不采取行动,没有取胜的把握就不用兵,不是到了迫不得已的危急关头就不用兵。国君不能因一时的愤怒而发动战争,将帅不能因一时的怨恨而出阵交战。符合国家的利益就可以用兵,不符合国家的利益就停止行动。因为愤怒之后可以重新欢喜,怨恨之后也可以再有高兴。但是,国家灭亡了便不可能复存,人死了就不会再生。所以,对于战争,明智的国君应该慎重对待,优秀的将帅要小心警惕,这是安定国家、保全军队的重要原则。”
那些“调和派”的论点,在《孙子兵法》面前就是小人之言!奸佞之言!亡国之言!
刘备为替关羽、张飞报仇而引发的吴蜀彝陵之战,就是“主以怒而兴师”招致惨败的典型例证。“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司马懿宁忍诸葛亮所施“脂粉之辱”,兵不齐而不出战,可谓典型。也是“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的最好例证。
古代著作《孙子兵法》读书心得篇八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理论著作,也是全世界最古老的兵书。
《孙子兵法》内容博大精深,逻辑严谨缜密,主要写了关于军事学的一些问题。全书共有十三篇,每篇都有一个明确主题,在《计篇》中提出了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强调将帅在治理军队。孙子说过:“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此话说:说古代,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国民的生死和国家的存亡,所以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和研究。
在《作战篇》中提出了“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这些强调的都是将帅的重要性。孙子说过“凡用兵之法,驰车之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财,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这话说古代的时候,凡兴兵打仗出动战车千辆,辎重车千辆,车队十万,越地千里运送粮草,这样一来,前方后方所需的费用,外交使节往来的开支,车辆器械的供应,武器装备的保养补充,每天耗费很大,只有准备充分,然后十万大军才能出动。
《谋功篇》的核心是要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完美的胜利成果。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谋略代替死拼硬打。
《孙子兵法》不权深刻地影响中国古代战争史,在西方国家亦享有极高的声誉。
事实上,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积淀,《孙子兵法》始终在提醒大家,怎样处理问题?如何把握机遇?用什么办法取得成功?它不断引人们去思考,去探索,不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工作,能使人受益良多。
古代著作《孙子兵法》读书心得篇九
双休日,我和爸爸去逛书店,我一眼挑中了摆在书架最高端的孙子兵法,因为我早就听说书中记载了许多对军事的独到见习以及让人防不胜防的军事策略。
故事主要讲了,《孙子兵法》由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所作。里面记载了各种军事策略,以及兵法范例从古至今,无一缺漏。
而其中最令我深刻的一则故事是《兵者,国之大事》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想要保卫国家,捍卫民族的话一定是从政治。天时。地利。将领。法志这五点来判断的。
可见想要打好一场仗也是需要内因和外因来配合的。只要自己的武将好而且占尽天时地利这场战争的胜利权非你莫属,换言之我们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不仅学习环境要好,而且还要自己爱学习,这样才能读好书。
曾经又一次老师布置的作业是背课文,可我不愿意背,在家里开小差耗时间,老爸见了批评道:“现在学习环境那末好,为什莫不好好珍惜呢,而且我们逼你学习,你永远读不好,只有自己肯学,我深受感悟。
也有一次临近期末大考了,我由于自己要学,而老师讲的是关键的考试知识,我做好了充分的考前准备,因此我取的了有意的成绩。
我从《知者,国之大事》这则故事中我体会到要想打好一场仗不光光需要地面上的优势,还要自己的将领会打仗。想要学好习不光光要老师好。环境好。而且还要自己爱学习。肯学习。
古代著作《孙子兵法》读书心得篇十
这本书很多人都读过,可是往往理解不够深入。首先,所谓“兵家”,其实是一种世界观,讲的是一种竞争关系。竞争是自然界的常态,一旦有竞争,就必然有胜利者和失败者的区别,甚至不是生存就是死亡。这本来是不争的事实。很可惜,许多人给它赋予了玫瑰色彩,或者加上很多其他的道德偏见,把本来简单的局面模糊化了。其结果,是犯了错误而不自知。
大自然也有十分和谐的一面。万物生长,互利共赢,生生不息。关于和谐与循环,另外一本书讲得很充分,那就是《易经》,暂不详述。有人认为,《易经》偏阳,《孙子兵法》偏阴。本质上,这两者都是关于“信息是否对称“的运用。与人相处共事,以和谐为目的,必须以诚相待,尽量双方交换的信息对称、透明,双方共赢。与人竞争关系,以斗争为目的,必须以诈为立,尽量使双方信息不对称,让对方掌握自我的虚假信息,而自我却掌握对方的真实状况,在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错误,恰恰是搞反了,与家人相处时使用了兵法模式,与竞争对手的相处过程中选择了不设防的和谐模式。
言归正传。很多人以为《孙子兵法》讲的就是“兵者,诡道也“。满肚子阴谋诡计,就能够天下无敌了。恰恰相反,《孙子兵法》讲的谋略,常常是公开的阳谋,并且潜藏在公开的事物之中。孙子认为,获得胜算的方法,靠的是八个字:“知彼知己知天知地”。很多人以为原文里面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那是误解。原文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是说,知彼比知己重要,了解对手比了解自我重要,这样打起仗来才不会有危险,而不是盲目追求什么“百战百胜”。然后,有了实力,有了天时地利人和,想不赢都难。
从实践者的角度,如果只用三句话概括《孙子兵法》,那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以正合,以奇胜”,“出其所必趋也”。如果只能浓缩成一句话,那就是:“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如果只能用一个字概括,那孙子兵法的妙处就是一个字:“无”。敌方有形,我方无形。敌方呆板,我方计谋变化无穷。
孙子曰:“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做一件事情,如果能够经过谋略,而不是“打打杀杀”,那是境界。如果做不到,那就能够经过交际、交流、军事威慑、人事关系等等软实力,解决问题,也是极好的。实在不行再打。打的时候万一不能智取,最终才是强弓硬弩攻城。所以必须慎战,那里面有三个原则必须遵循:“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孙子用兵法,说要“以正合,以奇胜”。这个奇正法,有很多不一样解释。一般指正面军队迎击敌人,用预备队侧翼袭击。或者也能够反过来,让“正”和“奇”位置互换,侧面的是正规主力,给敌人施压后,突然从正面用预备队袭击。另外,还能够引申开去,指战争打法的常法和变法,常规战法和奇谋战法互相交替无穷,最终法无定法,才是最厉害的兵法。
至于具体怎样打的问题,《孙子兵法》提出了最深刻的思想之一,就是只在敌人最脆弱的时候发动攻击,并且只攻击最脆弱的敌人。这个看起来平淡无奇的东东,在自然界里面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狮子和猎豹总是袭击掉队的羚羊和老弱病残的斑马,从来没见过猎手为了挑战难度去冒险追逐身强力壮的猎物。可是人类是奇怪的动物,会为了显示自我水平之高,而故意以卵击石,挑战自我。竞争过程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追求“成就感”。多么荒谬啊。孙子曰:“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真正善于打仗的将军啊,反而没有名气,因为战胜的都是容易战胜的敌人。所以,能做到“胜于易胜”的才是真正的高手。
真的要开打,必须要快!速战速决,为上策。并且,兵贵神速不单单指进攻快,也指撤退快。那为什么说“持久战“也是一个法宝?因为,选择速战速决还是持久战,主要看双方实力的比较,强者尽可能争取主动、速战速决,弱者尽量在斗争中壮大自我,必须采取持久战思路,打游击。但不论哪种策略,都要做好充分细致的战前准备。
“致人而不致于人”说的是要调动敌人,使自我处于主动的地位,使对方处于被动的地位。怎样才能做得呢?有个小技巧:“先夺其所爱,则听矣”。先打击对方的要害,对方就乖乖听话了。如果这么做有困难,还能够用利益去诱导对方。马伯庸说:“人性从来都是趋利避害,能够背叛忠义仁德,但绝不会背叛利益。”如果攻击对方弱点的策略无效,就要用利益诱使对方露出破绽,聚而歼之。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对战双方都是读过兵书的人,都有谋略,假设实力也相当,那最终什么因素决定了他们的输赢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对敌方谋略的提前知晓和确认,那里面能够是逻辑推理和猜测演绎,也能够是“策作形角”的实证式试探。如果确定准确,则必有相应的对策和行动,这个过程还不能让对方明白自我已经明白。如果己方谋略泄露,则必然招致失败。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赢在“信息不对称”。这就解释了军方历来重视情报工作的原因了。
为了使敌人上当,必须运用战略欺骗。而战略欺骗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我方摆出一种战略事实,诱使敌方获知并取得自我的一种对我方意图的战略确定,并且深信不疑,并且采取了相应的行动(或不行动)。第二个层次是我方继续实施另一种战略事实,敌方可能知悉也可能不知悉,可是由于主观确定被第一层的意识误导,对我方行动会视而不见。第三个层次才是我方对敌方的实质性打击行动。
下头再谈谈“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其实这句话不是叫你打仗的时候,“山高皇帝远”,能够随便乱来,而是要随机应变,该打则打,该退则退。并且,要勇于承担风险,做人做事有担当。这点尤其困难,很多战例的失误,就是栽在这一条上头。所以说,拿破仑的滑铁卢战役,也是输得其所了(能够参考《人类星光闪耀时》)。好的将军,必须“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作出了高风险的决策,然后不躲避,承当相应后果,这乃名将之风,国之大幸。
最终说点感慨:兵家的思维,以常常逆反为可贵,虽可战无不胜,但难养浩然之气,终非顺天理之举,很可能过不好自我的一生。故,这类思维模式,不可或缺,却也应属不得已而为之。或曰:用之有度。
古代著作《孙子兵法》读书心得篇十一
《孙子兵法》被世人誉为“世界第一兵书”,历代有注解批校者二百余家,各版本约四百余种,各译本近三十语种,影响甚广。《孙子兵法》十三卷,谈用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环环相扣以制敌,蕴含了多条行军打战的黄金准则。战国时韩非就说过,“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皆有之。”唐朝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日本,美国等国家也有大量的学者在研究孙子兵法,并赞叹不已。身为中国人,我们自然更应该研读先贤留下来的文化遗产。
读罢此书,我想做的工作是:基于自己的理解,重新将其归纳整合;其次是讨论《孙子兵法》在古代中国军事领域所起的重大作用;最后结合当今普罗大众对此书的看法,提出部分国人对《孙子兵法》的误读。
一.《孙子兵法》讲什么
(一)练将,治卒
行军打战,首先离不开人,上到将领,下到士卒,如果没有经过严格挑选,强加训练,那么整支军队就是一盘散沙,一上战场便顷刻溃不成军。所以说,练将,治卒应该是战争的首要准备条件。
第一,对将领的要求是“智,信,仁,勇,严”,将领要足智多谋,赏罚有信,爱护部下,勇敢果断,治军严明。这里,我们要特别提一下,《孙子兵法》虽然是用来指导严酷的战争,但其中蕴含了儒家“仁”的思想。《势篇》便提到“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主将不苛责下属,不把战败的责任往士兵上推,才有利于军心的团结。“地形篇”更是提到“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为将者要懂得施恩于部下。
将领不仅要为人宽厚,还要有军事谋略,也就是“智”。“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值得赞赏的是,孙子还提出了“将受命于君”但“君命有所不受”,这在古代中国封建专制的情况下可是相当难得。原因其实也简单,古代交通通讯并不发达,而战争局势却是瞬息万变,法令的传达往往是不及时的,并且君主对战局的了解也不如将领清楚,这就要求君主要赋予将领指挥作战的自主权。
孙子还提到“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这也就要求君主在任命将领时,要综合考虑将领的各方面素质,做到任人唯贤。
第二,治卒。其实《孙子兵法》并没有侧重讲怎样训练士卒,就算涉及到了,也是间接地讲。比如,《军争篇》就提到“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作战时能够以金鼓,旌旗一耳目,想必离不开平时对士卒的训练。“行军篇”也讲到“令素行以教民”,这便要求将领平日便要对士卒严加训练,做到“令行禁止”。
但也仅此而已,孙子没有细致地去讨论怎么挑选士卒,训练士卒,但是行军打战,“人和”可是重中之重,这个缺漏也许算是《孙子兵法》的一个不足吧。正如戚继光所说,“孙武之法,纲领精微莫加矣。第于下手详细节目,则无一及焉。”戚继光也谈行军作战,但与《孙子兵法》不同的是,他结合实战经验所创立的建军学说相当具体细致。我们看看《纪效新书》,从选兵到练兵,从各色兵器的配合使用到诸兵种的协调行动,都介绍得再清楚不过,务求实效。
(二)作战的流程
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练好将,治好卒,我们再来谈在战场上如何厮杀。我分三个部分来讲《孙子兵法》所提到的战争流程,也就是战争开头的筹措工作,战争进行中的具体应对方法,和战争的最高目标。
1.战争未开,谋略先行。孙子所提到的,战争还没开打便要先做的两件事,一是定计,二是蓄势。孙子曰:“多算胜,少算不胜。”打战之前,要是将领对战局没有全盘的规划,那么军队就像是无头苍蝇,找不到制敌制胜的突破口。再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藏于九地,动于九天”,先要做好防守工作,使自己处于攻不破之境地,再等待时机,打败敌军。
2.《孙子兵法》集中讲的便是战争行进中的战略问题。个人认为,孙子的战略思想的核心是“机变”。其实,就算有哪一步兵书写得多好多厉害,将领也不可能单单凭借纸上知识出奇制胜,这就要求为将者脑子要灵活,懂得随机应变。机变,就是在了解天时,地利的情况下,避实击虚,以曲为直,以患为利,以进为退,综合采取火攻,用间等战术。同时,要对敌方的行动有较为准确的估测。《行军篇》里有段描写极为精彩,“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真可谓是一叶落而知天下秋,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3.从《孙子兵法》看来,作战的最高目标有二。一是速战速决,二是全胜。作战篇讲到,“兵贵胜,不贵久。”每一次战争其实都是劳民伤财,士兵的征集,物资的供应,不仅虚耗国库,还扰乱了老百姓的正常生活,战事拖得越久,对一个国家所造成的经济负担久越重,这也是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全胜”,是孙子战略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孙子提到,“全国为上”,“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又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如同从汉字学看“武”是由止戈构成,孙子严格说来并不偏爱战争,甚至是想避免战争。原因不是他爱好和平,而在于,战争就是消耗资源(日费千金),最棒的作战,是不战而胜。与抗日战争时期日本的“三光”政策不同,我们古人讲求的是“慎战”,希望能用比较和平的方式,较少的人员伤亡去换取战争的胜利。所谓“打天下容易,治天下难”,战火一开,战场上便少不了“马革裹尸”的残酷景象,而且,火力开得越大,对占领区所造成的损害也就越严重,战后的修复更是一个难点。
二.《孙子兵法》在古代中国军事领域所起的重大作用
古代中国爆发的战争,多是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的对抗。中原地区以农为本,爱好和平稳定,而北方游牧民族逐水草而生,生性凶悍。姜戎在其著作《狼图腾》中提到,“农耕民族可能早已在几十代上百代的时间里,被粮食蔬菜农作物喂养得像绵羊一样怯懦了,早已失去炎黄游牧先祖的血性,猎性无存”。不谈文明的发展程度,农耕民族的战斗力其实比不上北方游牧民族。
《史记》对匈奴人有描述:“匈奴,……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毋文书,以语言为约束。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毋弓,尽为甲骑。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因为生存的地理环境使然,北方游牧民族要同残酷的自然环境做斗争,包括自然灾害和野兽袭击。我看完《狼图腾》后的一个感觉就是:北方游牧民族身体里涌动着的是狼性的血液,甚至是妇女还有小孩,他们在与狼作战的过程中所展现的勇气和力量都是惊人的,那里的人们才真可谓“全民皆兵”。
相比起游牧民族的“全民皆兵”,农耕民族的特点却类似“散兵游勇”。农耕民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他们与外界的交换活动是很少的,在没有天灾,战乱,苛政的情况下,他们的生活就算不富裕,也至少是平和有序的。因为长期局限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内,他们几乎没有“国家”的概念。也因此,林语堂说,“中华民族是一个由个人主义者所组成的民族,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家庭而不关心社会。”那些远离政治中心的人们更是觉得“天高皇帝远”。古代中国人的这一特点跟我们的邻近国家日本相比,根本是截然相反。我看过一本介绍日本的书,名字是《菊与刀》,据这本书介绍,日本天皇在国民的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对天皇尽忠,报效皇恩在他们看来是最为光荣的事情,也是理所应当的义务。中国儒家也讲“忠”,也注重君臣之道,但是老百姓对君主的顺从是压迫式的,日本国民对天皇的爱戴是发自内心的,是源于他们的义务观。对国家,对君主的认同感的不同,造成了古代中国农耕民族的“散”,也是日本虽为弹丸之国也敢侵略中国的一个原因:日本人好战,而且热衷于为天皇而战。既然农耕民族的特点是“散”,那么这样的民族如何来作战,怎样抵御外侮?这时就需要有作战的“谋划”了,需要一批具有军事才能的优秀将领,《孙子兵法》所讲的实战的策略对于指挥农耕民族的作战就具有重要的意义了。
三.部分国人对《孙子兵法》的误读
1.将《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相提并论
大家应该都熟知宋襄公治军所闹下的笑话。泓水之战中,宋襄公打着“仁义之师”的旗号,处处礼让楚国军队,等楚军摆好阵势后,宋军才去攻打楚军,最后宋军溃败。孙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社会变革日趋剧烈、战争规模日益扩大的时代。战争指导者在复杂的战争环境中,逐步认识到“诡诈”,或者说是“战略”,是作战中不可少的一个因素。于是,孙子突破了春秋前期以前崇尚和遵循“周礼”,讲究堂堂之阵、正正之师的作战观念,提出了“兵者诡道”、“兵以诈立”的战争指导思想。
提及《孙子兵法》,很多人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是,“兵者,诡道也。”再加上孙子在“用间篇”里谈论了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这五间之事的厉害,所以很多人对这本兵书的印象便是:教人如何出“奇”招,凡言兵即可用诡。但是,一支正规的军队打战不可能仅仅靠着一些“奇招”“险招”。“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而“正”是战争中所遵循的最实用,最基本的战略,过分强调“奇”,可能会使军队疏于日常正规的攻守,不够重视估量整体的军事实力,而存在对战争的侥幸心理。像“空城计”等计谋不是什么时候都能起作用而不被敌方识破的。但是偏偏有些人把《三十六计》中的“瞒天过海”,“借刀杀人”,“声东击西”,“暗度陈仓”,“上屋抽梯”等计谋也一并归入《孙子兵法》名下,使得一部兵书摇身一变为一本“小人”书,专门教人如何使诈。用一个“诡”字来定义《孙子兵法》显然是有偏颇的。
戚继光也反对这种错误观点,他说:“此‘诡’字,非诡诈于心之谓……所谓诡其形以示敌,非在我治兵为将,存心制行,发号施令,俱要诡也。今人行检奇怪,即依附曰:‘兵者,诡道’,将事该如此。呜呼!”
2. 《孙子兵法》不如一卷训兵书
我在网上看过一个帖子,有人是这样批评《孙子兵法》的,“兵法类比艺术,纪效新书之类的就是素描写生的基本功,孙子兵法是啥?讲了一大通艺术的分类原理,其实绝大多数只能培养一批眼高手低的庸才。”其实,这样的批评也是有原因的。比方说,《孙子兵法》之《计篇》讲“多算胜,少算不胜”,那么如何落实这个战略的规划?《形篇》讲“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那么,如何做好攻守,攻是如何攻,守是如何守?《势篇》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也就是说,管理人数众多的军队,能够像管理人数很少的军队一样,这是属于军队的编制问题;指挥大部队作战,能够像指挥小部队作战一样,是由于旌旗鲜明,号令严肃。问题是,如何调派部队?如何组织编队成团?士兵如何识别军旗各种颜色进而接受命令?《虚实篇》里讲“形兵之极,至于无形。”那么主攻和佯攻的兵力怎么分派?遇见不利情况如何处理?类似的问题有很多,也因此很多人看了《孙子兵法》后,还是一头雾水,不知道打战究竟该怎么打。我们很多人就算看了《孙子兵法》,也不知道如何上战场杀敌。似乎,孙子谈兵法,与赵括纸上谈兵没什么不同。
这里就引出一个问题:孙武是不是一个纯粹的军事理论家,而缺乏实战经验?
关于描述孙武用兵打战的文献确实很少,可以说几乎没有,仅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有所提及。《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说,“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下面的故事大家都很熟了,介绍《孙子兵法》十三卷的书大都把这个故事作为前言来介绍孙武这人。《史记》一书接着说,“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这场战争名为柏举之战,孙武以3万兵力,击败楚军20万,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柏举之战是春秋末期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大战,史学家称它为“东周时期第一个大战争”。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尉缭子曾赞道:“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所以说,一口断定孙武是个纯粹的军事理论家的说法是有失偏颇的。
回到问题上来,“《孙子兵法》当真不如一卷训兵书吗?”我认为最根本的问题是:《孙子兵法》是写给谁看的?假若它是为一般的将领,一般的士卒而写,那确实,不如看司马穰苴所写的《司马法》,宋朝的《武经总要》,《行军须知》来得实在。明代戚继光所著的《练兵实纪》、《纪效新书》更是将练兵用兵之法描述得一清二楚。不过,我们在上文已经提及,《孙子兵法》是孙武初次面见吴王,给吴王看的。这本书的高度,是战略的制定者,战略的决策者以及他们的参谋人员才有必要读的,士兵和一般的军官,读孙子兵法没有多大意义,因为他们看待战争的角度和视野,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孙子兵法》所提炼的原则是颠仆不破的基本原则,甚至是把军事问题抽象归纳到了哲学高度。其它的兵书,多是从养兵练兵,队形,纪律,组织等多方面对这些基本原则进行阐释分析,进而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
《孙子兵法》以精辟洗练的文字系统阐述了从战争准备到战争实施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构建了中国古典兵学的体系,书中的理论观点及所蕴含的兵学文化观念和思想方法对后世兵家战将影响极大,它的价值绝对是不可小看的。因此,称《孙子兵法》不如一卷训兵书的说法是绝对错误的。
《孙子兵法》采取了“舍事而言理”的方法,从宏观上揭示了军事活动的一般规律,语句高度凝练,但在具体应用时面临很多问题。所以,我认为,要想研读《孙子兵法》,还需要涉略像《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一类的兵书。戚继光特别注重从实际出发,把经典理论著作中的思想与实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他所写的兵书堪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他的军事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孙子兵法》的影响,而且更进一步融入自己的实战经验。研究戚继光这类具体而微的兵书,了解练兵作战的具体操作,对我们理解《孙子兵法》所高度概括的战争基本准则有很大的帮助。
3.对《孙子兵法》热的冷思考
诚然,《孙子兵法》不仅是一部兵书,讲为将之道,五事七计等军事谋略,里面还包含了儒家的“仁”的思想,辩证法等哲学思想,这部兵书在当今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都还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当今泛起一股国学热,我们都大谈特谈对优秀传统文化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孙子兵法》可算是被“用”得相当彻底。现在各国都重视经济的发展,《孙子兵法》与商战,应该是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了,不仅是国人尊崇,日本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说:“《孙子兵法》是天下第一神灵,我们必须顶礼膜拜,认真背诵,灵活运用,公司才能发达。”商场如战场,《孙子兵法》一书对于指导商业竞争确实有所助益。但是,我所不能理解的是,怎么还有人把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作文教学,图书馆工作,秘书工作,篮球竞赛,炒股,乃至税务稽查工作,都统统与《孙子兵法》沾了边。看来《孙子兵法》还真是光辉普照全球,照耀万物?把好好的一本兵书当成了万金油,这里抹抹,那里抹抹,难道就是重视传统文化,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表现?不是吧,这只会让一本军事宝典变成了一块狗皮膏药。
香港著名评论家梁文道曾提到,对经典最经典的解释是:“没多少人读,但是人人都谈的书。”《孙子兵法》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很多人都大谈特谈,却没有从头到尾认真看一看,以致于对其存在误解。从上文的讨论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孙子兵法》不愧为兵学圣典,它的战略高度也许是今人也达不到的。
古代著作《孙子兵法》读书心得篇十二
众所周知,孙子兵法是中国古籍的经典之作,通读全篇,有一点很有意思的地方。在中华文明主要讲求“仁义礼智信”的深刻儒家文化氛围里,有这样一部“兵者,诡道也”,这种仁义并不占据核心地位的著作传世至今,这样的差异很有值得玩味的地方,是否正是这样才说明了孙子兵法是经过长期历史检验具有实用性的著作呢?其实这种差异是求同存异的。
儒家和孙子兵法都是要完成目标,不同的是,儒家的最高目标是平天下,如此宏大目标的实现方法最终一步步推演到“人”这个核心上,“仁义礼智信”都是对人的修行要求,通过人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的修行,最终实现平天下;而孙子兵法更讲究竞争性,讲究的是做事的道天地将法,人不是成事唯一因素,环境以及人与环境的互动同样重要。
因此,相比起来,孙子兵法更有直接的实用价值,所以即使到了今天,只要是有纷争的地方,孙子兵法都有用武之地,而现今,除了国际关系外,最大的纷争场就是商业战场了。
上文提到“道天地将法”,联系商业,就是经营企业要符合道,即符合社会运行规律。天,是掌握好时机;地,是要深刻了解市场需求环境,规避劣势;将,是要有专业能力的可以带团队的核心人才;最后是要运用好方法。非常符合当今战略所说的外部、内部环境分析以及战略选择。
孙子兵法围绕这一核心思想写就了13个篇幅,在讲述道天地时直接融入相关的将法要领。全书主要有五大内容:一、战略运筹,二、作战指挥,三、战场机变,四、军事地理,五、特殊战法。
我重点阅读的行军、地形、九地和火攻篇,就是军事地理和部分战场机变的内容。行军篇分别从地理位置、敌军状态和军队管理三个角度讲述了处军相敌的要领,地形篇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九地篇讲的是依“主客”形势采取相应的战术,火攻篇讲述以火助攻的方法。
这四块内容如果联系到商业,我做了以下思考和对应:
行军篇强调的是在竞争环境下,企业在日常运营中的竞争风险管理。文中提到的各种地理位置对应的是企业当前所处的客观环境,因此企业运营要像孙子兵法一样划分不同的环境,预测风险,并准备应对方案;这些应对方案有一些共同点,就是最好要“视生处高”,就是站在高处是最有生机的,也就是说对竞争风险的管理,最好占据当前环境最有利的位置,站在高一层的层面来看待竞争风险,因此也就出现了当今的头部效应和赢者通吃,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成为市场的领头羊是竞争风险管理的方法之一。
竞争风险管理不能只管理自己的位置,还要摸清敌军的状态。敌军状态这一部分对应的就是企业竞争对手的状态,孙子兵法提供了一个从现象推演竞争对手实际目的的模板,对企业而言就是在暂停抢占市场的运营期,要摸清各种对手的行动作为预警信号,并建立起预警体系。而这个体系的良好运行还需要团队的力量,孙子兵法在此提到了员工对公司的认同感与制度之间的抗衡与联系。
除了企业的日常竞争风险管理,接下来企业面对的就是市场,进入了地形篇。当今在全面互联的市场环境下,在国内范围看,地形对商业竞争并无太多意义,但其实它可以理解为客观的消费群体特征,企业可以学习孙子兵法构建消费群体特征画像。本篇还强调了做这些工作需要合格的将领,商业中就是这个专业模块的团队领导者,并且职责划分要明确。
九地篇则从市场竞争者角度描述市场占有的格局,在我们以地形篇分析消费群体后,还要了解这些消费群体市场已经被哪些其他企业所占领,读后感·九地篇的思维就是如何选择细分市场以及如何进入细分市场的思维。虚与委蛇,迷惑竞争对手,以及合理利用管理团队成员的心理状态,是有效的进入细分市场手段之一。
因此,地形篇和九地篇可以说分别是市场营销理论中很重要的初始部分,分别对应分析市场机会和选择目标市场两块内容。
火攻使用了君子善假于物的思维,比如借用机构资金、找到风口。更重要的是在接近于整篇文章的尾声的时候,强调战争的目的,在读者可能沉浸于各种道法之时,不忘初心:战争应时刻以国家利益为准绳,竞争应为企业目标服务,不能出现将领为了邀功只考虑一场战役的成败,而是这场战役是否能够有助于实现企业目标,并且考虑战役之后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守住和管理好新获得的市场。
综上,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道天地将法,实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因此,对敌我信息的完全获取非常重要,所以产生了最后一篇,用间篇,目的就是通过各种手段尽可能多的收集对手信息。这引出一个新的问题,收集信息固然重要,但是收集所有相关信息其实是不现实的,这就像求最优解一样,理论上收集了所有的信息就能求出明确的解或者无解,但还要考虑收集信息成本与做出决断时刻的均衡点。
古代著作《孙子兵法》读书心得篇十三
《孙子兵法》是古人传下来的一本书,它记载着古人打仗时用的计谋和策略,还有办法。《孙子兵法》分为始计、作战、谋攻、军形、兵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这几类,记载着很多的知识。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人。他的生卒年代不详,大约与孔子属同一时代而稍晚。每个原文后面,都有一个写那个意思的战例。读罢此书,我想做的工作是:基于自己的理解,重新将其归纳整合;其次是讨论《孙子兵法》在古代中国军事领域所起的重大作用;最后结合当今普罗大众对此书的看法,提出部分国人对《孙子兵法》的误读。
一.《孙子兵法》讲什么
(一)练将,治卒
行军打战,首先离不开人,上到将领,下到士卒,如果没有经过严格挑选,强加训练,那么整支军队就是一盘散沙,一上战场便顷刻溃不成军。所以说,练将,治卒应该是战争的首要准备条件。
第一,对将领的要求是“智,信,仁,勇,严”,将领要足智多谋,赏罚有信,爱护部下,勇敢果断,治军严明。这里,我们要特别提一下,《孙子兵法》虽然是用来指导严酷的战争,但其中蕴含了儒家“仁”的思想。《势篇》便提到“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主将不苛责下属,不把战败的责任往士兵上推,才有利于军心的团结。“地形篇”更是提到“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为将者要懂得施恩于部下。
将领不仅要为人宽厚,还要有军事谋略,也就是“智”。“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值得赞赏的是,孙子还提出了“将受命于君”但“君命有所不受”,这在古代中国封建专制的情况下可是相当难得。原因其实也简单,古代交通通讯并不发达,而战争局势却是瞬息万变,法令的传达往往是不及时的,并且君主对战局的了解也不如将领清楚,这就要求君主要赋予将领指挥作战的自主权。
孙子还提到“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这也就要求君主在任命将领时,要综合考虑将领的各方面素质,做到任人唯贤。
第二,治卒。其实《孙子兵法》并没有侧重讲怎样训练士卒,就算涉及到了,也是间接地讲。比如,《军争篇》就提到“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作战时能够以金鼓,旌旗一耳目,想必离不开平时对士卒的训练。“行军篇”也讲到“令素行以教民”,这便要求将领平日便要对士卒严加训练,做到“令行禁止”。
但也仅此而已,孙子没有细致地去讨论怎么挑选士卒,训练士卒,但是行军打战,“人和”可是重中之重,这个缺漏也许算是《孙子兵法》的一个不足吧。正如戚继光所说,“孙武之法,纲领精微莫加矣。第于下手详细节目,则无一及焉。”戚继光也谈行军作战,但与《孙子兵法》不同的是,他结合实战经验所创立的建军学说相当具体细致。我们看看《纪效新书》,从选兵到练兵,从各色兵器的配合使用到诸兵种的协调行动,都介绍得再清楚不过,务求实效。
(二)作战的流程
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练好将,治好卒,我们再来谈在战场上如何厮杀。我分三个部分来讲《孙子兵法》所提到的战争流程,也就是战争开头的筹措工作,战争进行中的具体应对方法,和战争的最高目标。
1.战争未开,谋略先行。孙子所提到的,战争还没开打便要先做的两件事,一是定计,二是蓄势。孙子曰:“多算胜,少算不胜。”打战之前,要是将领对战局没有全盘的规划,那么军队就像是无头苍蝇,找不到制敌制胜的突破口。再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藏于九地,动于九天”,先要做好防守工作,使自己处于攻不破之境地,再等待时机,打败敌军。
2.《孙子兵法》集中讲的便是战争行进中的战略问题。个人认为,孙子的战略思想的核心是“机变”。其实,就算有哪一步兵书写得多好多厉害,将领也不可能单单凭借纸上知识出奇制胜,这就要求为将者脑子要灵活,懂得随机应变。机变,就是在了解天时,地利的情况下,避实击虚,以曲为直,以患为利,以进为退,综合采取火攻,用间等战术。同时,要对敌方的行动有较为准确的估测。《行军篇》里有段描写极为精彩,“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真可谓是一叶落而知天下秋,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3.从《孙子兵法》看来,作战的最高目标有二。一是速战速决,二是全胜。作战篇讲到,“兵贵胜,不贵久。”每一次战争其实都是劳民伤财,士兵的征集,物资的供应,不仅虚耗国库,还扰乱了老百姓的正常生活,战事拖得越久,对一个国家所造成的经济负担久越重,这也是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全胜”,是孙子战略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孙子提到,“全国为上”,“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又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如同从汉字学看“武”是由止戈构成,孙子严格说来并不偏爱战争,甚至是想避免战争。原因不是他爱好和平,而在于,战争就是消耗资源(日费千金),最棒的作战,是不战而胜。与抗日战争时期日本的“三光”政策不同,我们古人讲求的是“慎战”,希望能用比较和平的方式,较少的人员伤亡去换取战争的胜利。所谓“打天下容易,治天下难”,战火一开,战场上便少不了“马革裹尸”的残酷景象,而且,火力开得越大,对占领区所造成的损害也就越严重,战后的修复更是一个难点。
《孙子兵法》在古代中国军事领域所起的重大作用
古代中国爆发的战争,多是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的对抗。中原地区以农为本,爱好和平稳定,而北方游牧民族逐水草而生,生性凶悍。姜戎在其著作《狼图腾》中提到,“农耕民族可能早已在几十代上百代的时间里,被粮食蔬菜农作物喂养得像绵羊一样怯懦了,早已失去炎黄游牧先祖的血性,猎性无存”。不谈文明的发展程度,农耕民族的战斗力其实比不上北方游牧民族。
古代著作《孙子兵法》读书心得篇十四
利用工作之余把《孙子兵法》读了两遍,从书中我了解到《孙子兵法》是我国最早的军事理论专著,从他诞生起到此刻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他蕴涵了普遍的、朴素的、辩证的真理,数千年来《孙子兵法》和孙武在国人的心目中已经成为百战百胜、决战决胜的钢铁统帅的代名词及其圣经,《孙子兵法》能够说是中华民族5000年礼貌的结晶之一。
时间掩不去《孙子兵法》的魅力,读他如饮纯酒,又如醍醐灌顶,很多感慨心得,不吐不快。《孙子兵法》能够涉及到我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此刻从我个人的角度谈谈读《孙子兵法》后的体会和感想。
一、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说的是: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够不认真研究的。再联想到我们的企业,道理也是一样的:中建五局作为国字号中央直属企业,19_年成立到20_年之间,经历了初创发展阶段、曲折发展阶段,94年到95年五局规模到达这一阶段值30个亿左右,但随后出现下滑,一向到20_年,经营规模徘徊在20亿上下,企业得不到发展,就直接影响到职工的生活、福利,在当时的状况下,几个月拿不到工资,职工无事可做是常见现象,20_年鲁局长出任执掌五局后,迅速调整管理思路,完善企业体制,对企业进行重组,并紧盯市场发展方向,实现了三到五年时间解困脱贫、进而做强做大五局的规划目标,并高瞻远瞩透过转型发展,再加上五局“信和”文化的落地生根,使得五局能有这天的成就,这离不开五局各级领导班子的英明领导、员工的共同努力。
二、孙子曰: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说的是:善于用兵的人,兵员不征集两次,粮秣不运输三回,军需自国内取用,粮秣就敌国征集,所以军队的粮秣就能够保证足食了。该策略能够引申到工程项目管理上:一个工程项目做得好不好,首要一条是人的因素,而人的因素首当其冲的就是劳务队伍的选取,我个人觉得选取好劳务队,工程目标的实现就成功了一半,同时管理上也相对要简单些,所以劳务队尽量要选定那些资金实力雄厚、社会信誉好、管理力量强、人员综合素质高、人源充沛、业绩较好的队伍。否则,一但队伍没有选取好,后患无穷,因为劳务队一但进场后,如在施工过程中人员数量跟不上、人员素质差、管理脱节、班组更换频繁、甚至于劳务队更换的话,就会对工程进度、工程质量造成致命一击,并对经济上造成巨大损失,管理上也会造成混乱,并对士气造成巨大影响。再个,大宗材料如:钢筋、水泥等进行厂家集中采购,减少了中间环节,自然也就大大降低了工程成本,并能有效的保证钢筋、水泥的及时到位,不至于影响工期;至于河砂、卵石等材料,则能够工程所在地选取临近的供应商,同样能够降低运输费用,从而能够有效降低材料的单价,同时也理顺好了地方的关系。
三、孙子曰: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收也。说的是:用兵法则,不要指望敌人不来打,而要依靠我们自我有了准备等待他;不要指望敌人不进攻,而要依靠我们有了使敌人进攻不下的力量和办法。项目管理也是如此:一个工程在开工前进行策划时,就应提前思考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因素,并提出预防措施和解决方案,从而做到防范于未然。如工程建设过程中经常有这种状况出现:在主体一次结构施工时,往往因雨水季节来临,致使河砂、卵石供不应求,使得商品砼搅拌站经常性断料或供应不及时,既影响工程进度,也影响工程质量;在砌体工程施工时,不是砖砌体大幅涨价,就是砌体供不应求,甚至短期断货;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还有可能因建设单位资金短缺而不能及时支付工程款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遇到这些问题怎样办?的办法就是提前进行思考,制定相关预案,一但出现异常状况,也就能很简单的应对,而不至于对工程造成较大影响。
《孙子兵法》能够说一部百宝全书,深刻理解了这部书,就能很好的运用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去,就能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企业,为企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古代著作《孙子兵法》读书心得篇十五
读书,就像是谈恋爱。
当你遇到一个人,有了余生要执子之手的觉悟,那才是真正地发生了感情;
当你读到一本书,有了余生要与书偕老的感悟,那才是真正地发现了好书。
第一本被笔者列入人生必读、常读、精读的书籍,著于两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时期,走过战国的烽火,经历秦汉的纷争,穿越唐宋元明清;从竹简,到帛书,到宣纸;从卷轴,到线装,到平装。
该书为《孙子兵法》。
一.爱其苗条
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
如果以书比人。厚可当枕之书,是丰腴之人,却不免有肥头大耳之憨;薄如蝉翼之书,是瘦削之人,却难有风姿绰约之态。
而《孙子兵法》,堪称绰约多姿,有多一分则赘,少一分便瘦的妙处。
好书不在于字数多少。
《孙子兵法》十三篇、五千言。不过大部头小说的一个章节,甚至比一篇论文的字数还少。但是,就是这么五千言的著作,自成书之日起,便历久不衰。堪称倾国倾城倾天下,让无数人尽折腰。如三国时的枭雄曹孟德,为之作注,成为《孙子兵法》注家第一人。这位“观兵书战策多矣”的枭雄称《孙子兵法》“所著深矣,审计重举,明画深图,不可相诬。”如南北朝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在其巨著《文心雕龙》中提到:“孙武《兵经》,辞如珠玉,岂以为习武而不晓文也。”如北宋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提到《孙子兵法》:“但用孙武一二言,即可成功名。”
诸如此类的盛赞,不胜枚举。
《孙子兵法》在全世界有数十种翻译本,流传至世界各地。国外人士亦是视之为奇书。
如被誉为“经营之神”的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对《孙子兵法》极度膜拜:“中国古代先哲孙子,是天下第一神灵,我公司职员必须顶礼膜拜,认真背诵,灵活运用,公司才能兴旺发达。”如美国共和党主席阿特伍德,自称“《孙子兵法》是我一生中仅见最博大精深的战略文件”,并且,阿特伍德“每两天就会读一次”,每读一次便会“肃然起敬”,“而益发觉察自己的藐小”。篇章只有十三篇,字数只有五千言,而如此简约瘦削的著作,却在两千五百年间深得众人欣赏与热爱,这十三篇五千言中必有魅力。
岂是颜如玉可媲美?
二.爱其多姿
纵观古今对《孙子兵法》的赞誉,横看中外对《孙子兵法》的致用。《孙子兵法》的意义已经突破了作为兵书的范畴了。
《孙子兵法》在世界上已经渗透到经济、商业、教育、管理、体育、医疗、家庭、生活等诸多方面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以及我国港台地区的企业管理者,率先将《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推广到企业间竞争和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出现了许多巧用兵家谋略,获得成功的企业与企业家。
如日本兵法经营塾的塾长大桥武夫,1957年便用《孙子兵法》的理论指导其公司的经营管理,开始了他的“兵法经营生涯”,后来,大桥武夫发表了专著55部,多处引用《孙子兵法》的内容。日本中国台湾南朝鲜的经济界中,一些知名人士、工商巨擘,如石坂泰山、土光敏夫、王永庆、孙法民等人,大多想当熟悉《孙子兵法》。
在美国和日本的体育界中,棒球足球等体育竞赛也普遍采用了《孙子兵法》的竞争原则,许多运动员对《孙子兵法》中的精妙警句脱口而出。在医学界,有人将《孙子兵法》的理论与治病结合起来,取得良好的效果。日本还有许多人应用《孙子兵法》的原则,写出了《孙子与人际关系》《孙子与高考战略》《孙子兵法与恋爱》等大众读物。
未读《孙子兵法》时,对各界各人士的吹捧,半信半疑。
读罢《孙子兵法》,其短短五千言,真理俯拾即是。如此多姿多彩的五千言,实在不能言其瘦削如槁木,实则别有天地。
三.爱其亲切
即使是两千五百年前的书,然后,时间的悠久,历史的变革,并没有让这本两千五百岁的书籍与我们产生隔阂。然后,《孙子兵法》对笔者而言是亲切的。印象中,与权谋有关、与兵法联系的文字,必定带有不可一世的冷漠,甚至有让人难以启齿的阴险。
然而作为“世界三大兵书”之一、“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鼻祖”的《孙子兵法》是热情的,是光明的,是激励人心的。
作为兵法,《孙子兵法》倡导“慎战”,第一篇《始计篇》便提出了“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的慎战思想。第二篇《作战篇》便讲述了“久暴师则国用不足”的战争与经济与人民生活的关系。第三篇《谋攻篇》道明了“不战而屈人之兵”“必以全争于天下”的至上兵法。
诸如此类的兵家思想,表面上在指导战争的进行,实则处处彰显和平的思想。
在军事领域,世界处于和平状态,莫不因为《孙子兵法》提出的“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一伟大兵家理论,才有不单纯以武力解决纷争的国际局面。而对笔者个人而言,《孙子兵法》是良师是益友,其书五千言,包罗万象,深入浅出。将许多对个人发展有利的道理揭露出来。生活就是战争——同人争,同天争,同万物争,同疾病争,还有同自己内心不合真理的意念争。中国台湾学者林英华在《孙子兵法》中提取出六十七条原理,作为人生的座右铭。
而在阅读《孙子兵法》的过程中,笔者有了阿特伍德一般的感悟,“每读一次便会肃然起敬”,“而益发觉察自己的藐小”,于是愈发激励着自己前行。
四.与书偕老
在处事之先,《孙子兵法》告诉我,“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让我凡事先有计划。
在困境之中,《孙子兵法》告诉我,“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让我明白,在难以战胜的困境中,要自强,达到不可被战胜,以待时机。
在愤怒之中,《孙子兵法》告诉我,“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不可因为愤怒而下不理智的决定。
在顺境之中,《孙子兵法》告诉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让我不敢放下前进的脚步,步步为营……
一个人回顾自己的感情历程,最难忘的,便是自己最深爱的。
一个人回顾自己的读书历程,最难忘的,便是自己最深刻的。
对我而言,在读书的历程中,这苗条不失绰约,深入不乏浅出的《孙子兵法》,最是让我难以释卷了。
为此,如何能不执起这五千言的书卷,与书偕老呢?
古代著作《孙子兵法》读书心得篇十六
曾经,有人告诉我,一本书的好坏不是由别人评论出来的,而是由自己看出来的。而我却觉得书的好坏是“感受”出来的!
《孙子兵法》写于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军事思想对中国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全书共分十三篇,分别是: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事、九变、地形、九地、火攻、用间等。主要论述的是军事学的主要问题。但是我觉得他的思想更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借鉴。
自古以来哪一位志士,不期望自己有深谋远虑的本领;哪一位仁人,不盼望自己在复杂的角逐中扶摇直上;哪一位经济工作者不渴求自己得心应手,一本万利。孙子的思想,特别是其中的许多战略战术,许多计谋良策,不但对军事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各个方面都有相当有效的启发性和借鉴作用。看完后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何不把孙子的思想引导在教学中呢?所以我又把《孙子兵法》读了几遍,也有一点自己的想法。
一、孙武对战争的基本思想把握教学。
(一)不择手段探知敌情
进行战争,事先摸清敌人的情况,这是自有战争以来任何军事家首先必须周密,细致地考虑的问题。即使是两个人的搏斗,也要事先看对方的架式,才好动手。孙武在《谋攻篇》指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未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这就是说干一件事情特别是大事情要尽可能的了解相关的情况。
教学就如战场,要使这节课上好,也就是让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作为教师的你,就必须知道自己有什么能力,以及学生的学习现状,知识结构,对于什么事物感兴趣等。这样知己知彼才能让这节课上的生动活泼,而且效率高。如果仅仅是明于知彼而暗于知己,或者明于知己,而暗于知彼,都是没有把握战胜敌人的。如果在教学中这样,学生的思想很活跃,学生的想法和所提出的问题却让教师感到无法解答或讲解,就会让学生感到失望。
能用什么手段让你知己知彼?在战争中军事家为了知己知彼,间谍是他们常用的手段。在教育,教学中,可以主动找学生谈心,派学生做“间谍”等来了解学生。了解自己,可以通过同事的观察以及学生所期望的教师等来了解。
(二)有备无患常备不懈
战备是孙武对战争的另一种基本观点,总的来说,他是建立在“无恃而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这个最根本的考虑之上。就是说,把希望寄托在敌人不会来的想法是靠不住的,最有效的是自己对待的办法;把希望寄托在敌人不会进攻的想法也是靠不住的,最有效的办法是自己具备有敌人不敢进攻的准备。
常言道“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做好最坏的打算。”也就是说: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周密的考虑。在教学中也是一样的,在教学之前教师应准备好满满的一桶水去教学生,而不是用半桶去灌溉他们,这样可以防止学生提出一些疑难问题。而且如果学生没有想到这一点来,教师也可用其它方法来讲解问题。这样准备满肚知识,就能让孩子得到高质量的知识和能力。就不会扼杀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必须做好“有备无患,常备不懈。”
二、孙武的战略战术思想指点教学
(一)先发制人
先发制人的问题,《孙子兵法》中有一句名言,叫做“以逸待劳”。如何才能做到在战场上以我的安逸来对待敌人的疲劳呢?这就必须掌握主动权,集中力量,一切抢先一步。
先发制人的精髓在于掌握主动和集中力量。其实这在教与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在知识面前,不能让知识围绕学生,应让学生主动的迎接知识,集中精神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这样就能在问题出现之前用创新的思想去解决准备发生的问题,使学生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事倍功半。
(二)速战速决
孙武在《作战篇》提出:“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东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其用战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这是说:“发动战争,动员十万大军,财力、物力耗费大,可想而知。因此,必须采取速战速决的方针,战争如果持久,就会挫伤军队锐气,要是进攻城池,就损失更大,军力就更会衰竭;而且大军长久滞留国外,不能解决战局,经济就无法维持。
这种现状在教学中表现的尤其突出,学生的注意力是非常短暂的,要让学生能在这短暂的时间里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就必须在这短暂的时间内速战速决,不然,时间久了,学生的精神就会衰竭,而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用各种手段在有效的时间里,高效率的完成教学内容、重点以及难点,让学生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得到最好的发展。
(三)灵活机动
《孙子兵法》中关于灵活机动的论述,如《形篇》中“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这是说,采取防御,是因为自己力量不足,或是时间或是地点都不利,没有战胜敌人可能,这样呢就防御;根据条件可以战胜敌人,这样呢就进攻。总之自己力量不够就守,力量充足就攻。
古代著作《孙子兵法》读书心得篇十七
孙子在他的兵法思想中,论述了对待不同的敌人要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而在商场中面队不同的竞争对手,同样也要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要分析自己在市场中所处的地位,对于强弱不同的竞争对手,要采取不同的商业策略,以求在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比如商战中经常采用的“避实就虚”等策略就是孙子兵法思想的运用。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战术在商战中同样被广泛应用。
这种思想的核心是“奇”,也就是要在突破人们常规思维的情况下出奇制胜。当然这种“奇”既指出奇的经营思想、出奇的产品,也包括出奇的销售方式等等。总之,在商战中要根据不同的形势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以求达到最佳的商业效果。
对于企业来讲,竞争的核心问题就是时间的竞争。
时间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也是一种稀缺的资源。所以在商业活动中一定要争分夺秒,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把握稍纵即逝的商机;否则错过了商机,不仅会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还有可能使企业陷入危险的境地。
“因粮于敌”在商战中也是一种重要的战略思想。
精明的企业家最善于借助他人的力量“以战养战”、“借钱生财”,从而来实现自己的目标。特别对于实力较弱的小企业、小公司来说。若能灵活掌握“因粮于敌”的技巧,借助外界之力,实现自己的经营计划,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商业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智力的竞争、经济实力的竞争,而不是靠拼价格、拼成本取胜的恶性竞争。
因此,要想取的竞争的胜利,就要提高企业的管理智慧,增强企业的经济实力,这才是企业最高的战略目标。许多企业还常常会利用广告效应,为产品制造一种声势,赋予商品一种商业以外的意义,从而使商品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消费者认同,顺利的打入市场。
对于企业来讲,拥有了优秀的管理人才,还要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从而让他们充分地发挥作用。
他们管理的好坏与否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兴衰成败,如果管理得好,企业自然兴旺;如果管理不善,企业就会衰败。
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在企业管理中,企业的所有者一旦把企业交给了下属的管理者之后,就不能再干涉企业的具体运营,要让管理者有充分的权利指挥企业的运作,发挥自己的才能。
企业界常说:“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转”的经营秘诀,其核心思想就是要出奇制胜。
无论是新产品开发、广告宣传,或者营销手段等等,都要力求新奇,而不要步人后尘。如果只是一味地仿效别人,而不知创新求变,那么企业最终将会失去市场。
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商场也是一样,没有永远的胜利者,也没有永远的失败者;没有永远的强大,也没有永远的弱小。在现代社会,企业必须不断创新,在产品、服务、管理等各个方面都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否则,任何一个实力强大的企业,都会因停滞不前而被市场淘汰。因时而变,因势而变,“饱能饥之,安能动之”。总之只要有利于达到自己的目的,一切手段都要加以利用,这就是商鞅的成功之道。
企业的经营者是企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也是企业决策的核心力量,如果企业的领导感情用事,将会导致决策的失误,从而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兵不厌诈”在商战中,设下圈套,从而达到自己的商业目的,正是孙子所言的“登高而去其梯”。对于企业的经营者来讲,一定要弄清对手的真实意图,避免上当。
本文发布于:2023-05-18 21:46: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6864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