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和换喻的差别与联系--束定芳

更新时间:2023-05-18 04:46:10 阅读: 评论:0

2004年第3期                        外 国 语                            总第151期    No.3, May 2004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General Serial No.151
26文章编号:1004-5139(2004)03-0026-09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隐喻和换喻的差别与联系
束定芳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  200083)
摘  要:传统的修辞理论把隐喻和换喻作为两个并列的修辞格。现代认知语言学研究中有重隐喻而轻换喻的倾向。许多隐喻理论常常把换喻作为隐喻的一个种类。本文从结构、功能和运作机制等角度对隐喻和换喻进行分析。作者指出,隐喻与换喻都是人类的认知手段,隐喻涉及两个不同领域事物之间的关系,而换喻常常涉及同一个认知领域的事物之间的关系。隐喻根据的是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而换喻着重的是事物本身的特点或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特殊关系。隐喻的理解过程实际上是源域事物特点向目标域事物映射的过程,而换喻的理解主要是根据喻体的特点来确定实际所指的对象。从功能上来说,隐喻和换喻有很多相似之处。但隐喻因为以此代彼,因此更能创造“诗意”和“意境”,也更具认知价值。而换喻主要是以事物的某一特点替代该事物,因此其主要功能为指称。 关键词:隐喻;换喻;认知功能;运作机制;差别
Metaphor and Metonymy: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SHU Ding-fang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 Shanghai  200083, China )
Abstract: Metaphor and metonymy are treated as two different figures of speech in traditional rhetoric. In modern theories of metaphor, metonymy is often regarded as a subtype of metaphor and gets a bare mention.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two important phenomena in terms of their structures, functions and working mechanisms. While recognizing their similarities in certain respects,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they are two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cognitive devices, with metaphor involving things from two different domains and metonymy involving the properties of something and its special relations with other things. Metaphor is cognitively more uful since people often create metaphors to understand a relatively less well-known domain of things in terms of things from relatively better-known domains. As metonymy basically involves using a special property of something or its special relationship with other things to refer to it, its major function is to help the hearer to locate or recognize the referent and its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metaphor; metonymy; cognitive functions; working mechanism; difference
引  言
本文讨论的“换喻”,也被称为“转喻”,包括汉语修辞格中的“借代”和“借喻”,相当于英语中的“metonymy ”,但也包括“synecdoche ”(提
喻)。但本文也把部分“会话含义”作为换喻的一个特别的种类。理由后文将另作探讨。
在传统修辞学中,隐喻和换喻是两种普通的辞格。20世纪60年代,Jakobson 提出隐喻和换喻
是语言运作的两个重要原则。隐喻属于语言的选择轴,因为它根据的是相似性。换喻属于关系轴,涉及的是事物的相邻关系(contiguity)。隐喻和换喻是语言运作的两个基本原则。抒情诗一般富于隐喻性,史诗富于换喻性。浪漫主义诗歌更具隐喻性,现实主义诗歌则更具换喻性。
本文将从结构、功能和运作机制几个方面对隐喻和换喻进行分析。本文试图说明的是,隐喻和换喻在结构、功能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着根本的差别。隐喻涉及两个概念领域,而换喻一般发生在一个相关的概念领域内。就运作机制而言,隐喻的基础是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换喻则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特殊关系。隐喻一般用于通过A事物理解或解释B事物,涉及到两个概念领域的映射,而换喻基本上是利用A事物的某一显著特征来指认该事物。基本不涉及事物特征的转移。
(一)隐喻与换喻的结构
花菜的营养价值
1.隐喻的结构
从结构上来看,隐喻由“本体”(tenor),也称“话题”(topic)、“喻体”(vehicle)和“喻底”(ground)三部分组成。如:
上课时间(1)杭州是上海的后花园。
运动会加油稿500字其中“杭州”是本体,“后花园”是喻体,而喻底没有出现。再如:
(2)有人叫她“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赤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
(钱钟书《围城》:5)在例2中,“她”(鲍小姐)是本体,“熟食铺子”、“真理”和“局部真理”是喻体,而“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赤裸的’”、“并未一丝不挂”是喻底。
(3)她纯洁得永远像春天,像蝴蝶。
其中,“她”是本体,“春天”、“蝴蝶”是喻体,而“纯洁”是喻底。关于隐喻和明喻的区别,本文作者曾有专文论及[10],这里不再赘述。
银行年利率是多少在话语层次,许多成语、谚语也是隐喻性的,如“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等,而寓言完全就是一种“扩展的隐喻”(extended metaphor),其实许多成语和谚语就来自于寓言。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成语和谚语都是通过隐喻形式构成的。只有符合“通过一事物来理解另一事物”才能被称为隐喻。
因此,就隐喻的本质来说,隐喻是通过某一事物来理解另外一事物。喻体与本体之间的关系是差异中的相似。所谓差异,指的是本体和喻体两者属于不同的领域,这是构成隐喻的基础,例如:(4)百科全书是一座金矿。
“百科全书”与“金矿”为不同的事物,分属不同的领域。但在这两者之间却存在着某方面的相似。例如在上例中,说“百科全书”是“一座金矿”因为两者都“值得挖掘”,因此这就构成了一个隐喻。因此,所谓相似,实际上指的是喻体和本体之间的部分相似。否则就不是隐喻。例如:(5)百科全书是一种词典。
其中,“百科全书”与“词典”属于同一范畴事物。“百科全书”实际上是“词典”的一个子范畴(subcategory),因此不能构成隐喻。因此,理论上讲,两个事物之间的距离越大,构成隐喻的可能就越大,但这种距离要受到相似性程度的制约。距离越大,相似性程度就越低,理解的难度就越大。
相似性程度越低的隐喻就越需要说明喻底。
一般来说,在隐喻中,喻体的特征更为具体,更为说话者和听话者熟悉。如:
(6)父母想念子女就像流水一样,一直在流;而子女想念父母就像风吹树叶,风吹一下,就动一下,风不吹,就不动。(《读者》2003年第21期)
与“思念”相比,“流水”、“风吹树叶”更为具体,更具视觉效果。但有时在特殊的语境中,为了取得特殊的效果,喻体也有可能比本体更为陌生。例如,某些“黑话”(如“票”喻“人质”等),还有诗歌中往往就会用比较抽象或不大熟悉的事物来作为
27
喻体,如:
(7)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音乐”看不见,摸不着,只能感受。“凝固的音乐”是什么样的,谁也没见过。把具体的东西喻为抽象和无形的事物创造了一种距离感,一种只可意会的意境,使话语获得一种诗意。
除了以上所举例子中的名词性隐喻外,还有喻体通过动词表达的动词性隐喻,如:
(8)他的大脑突然“短路”。
其中,“大脑”是本体,但喻体和喻底都没有出现,但“短路”与“大脑”的组合隐含着下面一个隐喻:(9)他的大脑中有个电路。
一般来说,动词性的隐喻往往都会隐含一个更基本的名词性的隐喻。
2.换喻的结构
换喻也可以看作由三个部分组成:本体、喻体和喻底。但与隐喻不同的是,在换喻中,本体从不出现,喻体就是喻底。本体和喻体是以隐含的方式在起作用的。本体和喻体之间是一种替代的关系。而这两个事物之间并不存在一种相似的关系,喻体之所以可以替代本体,因为它代表了本体的某一特征。提及这一特征,听话者就能够推断出所指的实际上是本体。例如:
(10)何况现在学的不是孔夫子,学的是新鲜的国语、历史、地理和自然常识,这些文化课学好了,到处有用。(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
在上下文中,听话者知道孔夫子不是用于指其本人,而是另有所指,与后面的几门“文化课”对比可以得知它实际上指的是“孔夫子的书或思想”,因此,“孔夫子”是喻体,而它也是这一换喻用法的“理由”,因为“孔夫子”与“孔夫子的书或思想”存在一种特殊的关系。再如:
(11)“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鲁迅,《药》)其中,“花白胡子”是个换喻,替代“有花白胡子的人”,而“花白胡子”是本体的鲜明特征之一,因此也是喻底。
民主生活会整改落实情况正因为换喻中“喻体”和“本体”之间是一种替代的关系,因此“换喻”在传统修辞学中也被称为“借代”[8]。
在英语中,还有一种相关的辞格叫提喻(synecdoche)。它与换喻的概念十分接近。实际上,换喻和提喻并不容易区分,因为两者都利用大小事物之间的关系。提喻是以部分代整体,其指称的词语是具体的。如:
(12)They are taking on hands down at the factory. (13)Mary Sue lives four doors down the street.
(12)中的hands代worker,(13)中的doors 代的是hous。都属于部分代整体,符合换喻的定义。因此,我们这里把提喻看作是换喻的一个小类。
除此以外,换喻还有其他很多的构成方式,如人名就可以转指相关的事物,如:马列(代马列思想)、鲁迅(代作品)、杜康(代发明物)、西施、星期五(代一类人)等。
语言学家雅各布逊[3]提出,隐喻和换喻机制的根本区别在于,隐喻根据的是相似性,而换喻根据的是
甘愿的意思邻近性(contiguity)。这对我们认识换喻的特征很有启发。既然是邻近,就不一定限于某种固定的关系。只要两者之间存在某种形式的联系,其中一个就可作为另一个的换喻。
符号学家Eco[1]指出,每一种换喻式联系一般指以下三种邻近性之一:1)语码中的邻近,这是最普通的类型。例如,王冠(指王位),白领(指办公室工作人员);2)上下文中的邻近,例如“从门口的汽车里传来几声手枪声;这辆车应让它哑掉”(“这辆车”实际上指“车中的人”);3)被指称事物的邻近,Eco认为这种邻近事实上不存在。
Eco的这一分类很有见地。利用符号之间的邻近性来构成换喻的情况很普遍。一般可以通过语音邻近或词性活用等。例如,有些歇后语利用语音邻近来制造幽默效果:老太婆喝稀饭——无耻(齿)下流;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汉语中有好多“忌讳语”或“吉祥语”实际上都是利用的这种语音符号上的相关,如:碗(完)、钟(终)、瓜(寡)、伞(散)、梨(离)、四(死)、八(发)、蝙蝠(福)、福倒(到)等等。
28
缩略词也是符号邻近的一种,不过不是语音相关,而是书写上的相关,因此也可以看成换喻的用法,如:EU,TMD,NMD等。
实际上,部分“的”字结构也能起到换喻的作用。如:“吃饭的”、“卖报的”、“穿红衣服的”,等等,它们都用来代指某一类人。
正常湿度范围Eco认为利用事物之间的邻近来构成换喻的情况不存在,实际上在委婉语和其他间接言语行为中,人们就是利用事物之间的这种邻近关系用某一接近的事物来指称实际要表达的事物。如:上床、同床、同房、房事、睡觉、玩、男女、交欢、云雨、发生关系、(生活)作风……等就用其与性事的联系(想)来指称这一事物。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出于某些考虑而不直接提及某一事物,而用描述相关事物的话语来表达某一意思,例如:
(14)A:How did you get to the airport?
B:I waved down a taxi.
针对A的问题,B没有选择直接的回答(I got to the airport by taxi.)而是选择对整个事件的一部分进行描写来间接回答A的提问。这一整个事件的结构就是所谓的“理想认知模型”(ICM)。例如,英美人“去某一地方”这一事件的理想认知模型是:前提条件(Precondition):You have (access to) the vehicle.(你拥有或可以使用交通工具)
喝咖啡心慌是什么原因
开始(Embarkation): You get into the vehicle and start it up.(你登上该交通工具,将其发动)中心(Center):You drive (row, fly, etc. ) to your destination.(你驾驶它赴目的地)
结束(Finish):You park and get out.(停车,下车)终点(Endpoint):You are at your destination.(到达目的地)
人们通常使用这种理想认知模型的一部分来唤起整个模型。当然也可以通过提及理想模型的其他部分来达到同样效果:
(15)I drove my car.
(16)I called my friend Bob.
(17)I hopped on a bus. (18)I stuck out my thumb.
而听话者很快会发现说话者希望他们通过所提及的部分事物来理解整个事件,因为他们共享同一个认知模型。人们储存在长期记忆中的连贯的一系列日常事件可以通过提及这些事件的某一部分而得到指称。这种推理使得我们能够推断说话者和作者没有说出的话语。因此,关于会话含义中的推理的研究和以知识为基础的理解(parsing)构成了日常思维和理解的换喻性的证据。[2: 330]
换喻式思维的另一个证据是手势的使用。许多有记号作用的手势似乎都有换喻的影子。
Eco所说的上下文关系也是形成换喻的源泉之一。其实,汉语中,由于文化传统所形成的一些事物的特殊表达也造就了一批这些事物的代名词:汗青:表示历史。出文天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秋波:表示忧愁。出李白诗:“秋波落泪水”。
泰山:喻丈人。唐代段成式用以比喻妻父。
推敲:表示思考。出贾岛“僧推(敲)月下门”典故。
弄瓦:表示“生女儿”。瓦为古代纺锤。
说项:表示游说。出杨敬之:“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
民间的一些风俗也为换喻提供了可能,如“女儿红”、“十里香”就是因为民俗而成为一种酒名。
这样看来,构成换喻的理据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换喻关系可以来源于事物的接近、符号的接近,甚至是文化传统和特殊经历的接近。
特殊经历可能造就特殊的邻近性:一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一听到什么就想到什么,一想到什么就联想到什么。举个例子:
(19)只是一想到学校就想到花罢了,正像一想起爸的坟就想起城外的月牙儿——在野外的小风里歪歪着。妈妈是很爱花的,……妈喜欢,我也喜欢,在学校里我也很喜欢。也许因为这个,我想起学校便想起花来。(老舍,《月牙儿》)
而这种经历一旦被一群人所共知和共享,就会在语言符号上表现出来,形成换喻。
29
(二)隐喻与换喻的功能对比
在讨论隐喻的功能时,我们[9: 112-151]列出了以下六种:1)修辞功能;2)语言学功能;3)诗歌功能;4)认知功能;5)社会功能;6)文字游戏功能。大体上讲,换喻也有以上六种功能。1.修辞功能
由于换喻是通过某一事物的相关特征,通常是该事物的显著特征来代称该事物的,因此往往具有强烈的修辞效果,如:
(20)我喝汤,他吃肉,圆圆吃我。
(杨绛,《我们仨》)其中,“吃我”实际上指的是“吃我的奶”,用整体代部分,一方面可以取得委婉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说话者的一种机智和幽默。
如果说上面一类例子是说话者为了取得特殊的修辞效果所作的选择的话,那么像日常生活中一些不经意间使用的换喻就更说明了换喻在语言交际中的不可或缺性。例如:
(21)我没气了。(实际意思是:我的自行车没气了。)
(22)他死了。(实际意思是:他下的棋输了。)这样的换喻用法一般都有具体的语境,所以一般不会引起误解。
“双关语”也可以看作是换喻的特殊用法。如:
(23)东边日头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另外许多绰号是通过换喻构成的,它们由于突出了有关事物的显著特征而往往引人注目,产生特殊的修辞效果,如“独眼龙”、“跷脚”、“双鞭呼延灼”、“菜园子张青”、“行者武松”、“花和尚鲁智深”、“豹子头林冲”、“大刀关胜”、“矮脚虎王英”等等。
在话语层次,利用提及事件理想认知模型的某一部分而传达一种“会话含义”,就能取得“旁敲侧击”或“王顾左右而言他”的特殊效果。如:(24)A: Would you like some coffee?
B: Coffee would keep me awake. 不直接回答“No”,只是说明这一事件的后果,而由听话者根据常识来推测说话者是否希望看到这样的后果进而推断说话者的真实意图。这是语言使用的技巧之一。
2.语言学功能
所谓语言学功能主要指的是填补词汇空缺的功能。如果说,隐喻命名利用的是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的话,换喻命名则利用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如:向日葵、映山红、穿山甲、竹叶青蛇等等。
我们从一些特殊的名词中也可看到换喻的构词功能:口吻、口齿、尺寸、江湖、笔墨、针线、炉灶、江山、河山、山水……这些名词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利用这些事物的功能或所属范畴来指代某一类的事物,弥补词汇上的空缺。
同样,词性活用也可被看做换喻的一种词义扩展、增加语言资源的特殊功能。在词库中,通过对聚焦某一整体概念结构的某一组成成分构成的换喻式意义扩展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对“母亲”这个词的完整理解需要涉及好几个不同的领域。不可能每次使用“母亲”这个词都会在同一程度上激活每一个领域。有时只有其中一个领域被激活。如果“mother”这个词被用作动词(如mother a child),只是“哺育”这一领域被聚焦,而其他语义域则被忽略。由于换喻的这一特点,也有人把一些动词的多义现象也归结为换喻作用。如leave something in the room中的leave就从leave a room的意义中而来。
同样,一个语言形式可以聚焦某一活动(路径)或者某一事件的终结(路径的终点):
(25)a. We walked in the forest.
b. We walked home.
这说明换喻的本质在于在某一概念结构内同现的个体之间建立某种联系的可能性。这些个体不一定具有空间意义上的邻近关系。换喻也不局限于指称行为。从这一角度看,换喻是意义扩展最为基本的过程,甚至比隐喻还更为重要。[7: 123] 3.诗歌功能
语言是诗歌的建筑材料。对语言各个层面的
30

本文发布于:2023-05-18 04:46: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6769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换喻   事物   隐喻   功能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