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同“into”的意象图式及其语义扩展

更新时间:2023-05-18 04:44:55 阅读: 评论:0

介同“into”的意象图式及其语义扩展
[摘要]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运用意象图式理论探讨英语介词“into”的多义现象。研究表明,在基于空间语义的基础上,“into”扩展出四种非空间关系的隐喻语义。分析“into”的空间语义和非空间语义之间的联系可以帮助加深对该词的理解。
[关键词]意象图式;语义扩展;into;隐喻
介词在英语中表达方式极其丰富,它既能表示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也能表达非空间关系。正因为多样的表达方式和意义,介词用法的熟练掌握也是很多英语学习者感到头疼的问题。传统的语言学在解释介词多义性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新兴的认知语言学能较好地阐释这一语言现象。作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代表,LakoffJohnson 小学英语说课稿1980)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中提出了分公司经理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理论,强调隐喻不仅仅是一种文学修辞手段,更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思维模式,一种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他们将概念隐喻细分为三种: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s)、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s)和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s)。[1]概括来说,隐喻是从一个概念域(conceptual domain 或称认知域:cognitive domain)向另一个概念域或
认知域的结构映射(mapping of the structure),即从始发域source domain)向目的域target domain)的映射。[2]简而言之,一个范畴得以解释的概念域是用另一个概念域来解释的。从结构上来看,隐喻由本体tenor),也称话题topic)、喻体vehicle)和肉圆子的做法喻底ground)三个部分组成。然而,从一个概念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的投射不是随意的,它遵循Lakoff 1993)提出的“Invariance Principle”,即所投射的结构应该与目标域的原有的内部结构相一致。[3]本文运用概念隐喻和意象图式理论对英语介词“into”进行分析,试图弄清其如何从始源域投射到目标域并就其投射后的语义扩展进行探讨。
一、意象图式理论 
认知语言学普遍认为,在不同类型的隐喻中空间隐喻对人类认知周围的事物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人类在认知抽象概念时,通常通过空间隐喻来表达和理解。LakoffTurner将空间隐喻看成一种意象图式隐喻(image schema metaphor),始源域的空间概念被投射到抽象、模糊的目标域上,进而形成一定的意义。而在这一投射过程中空间概念的最基本意义和逻辑被保留下来。
Lakoff 1987)对意象图式(image schema)的定义是相对简单的、在我们的日常身体体验中不断重复出现的结构,如容器、途径、联系、外力、平衡,或如某种空间方位或关系:上下、前后、部分整体、中心边缘。[4]这些重复出现的结构对人类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它们都是来源于人类的亲身经验和体验。根据Langacker1987)认知语法理论,意象图式主要由动体(trajector TR)、路标(landmark LM)和路径(PATH)三个部分组成,表现的是TRLM之间某种不对称的关系。[5]其中,TR是这种不对称关系中的主体,它的空间方位是待定的,LM是一种参照物,为主体的空间方位提供参照坐标。PATH则是TR所经过的路径。值得注意的是,意象图式既可以表示TRLM之间的动态关系,也能表现二者之间的静态关系。当它们的关系为静态时,PATH为零。在对意象图式进行了高度概括后,李福印(2007)指出,意象图式是一种抽象的结构,它来源于人体在外部空间世界中的活动,具有体验性;它是许多具有一些共同特点的活动的公考真题骨架;它是头脑中抽象的、看不见的摸不着的表征;它在人类的活动中是不断再现的;它被用来组织人类的经验,把看似无关的经验联系起来;它产生于人类的具体经验,但由于人类可以把它映射到抽象概念中去,因此它可以被用来组织人类的抽象概念。[6
二、介词“into”的原型意象图式
根据韦伯斯特英语词典,介词“into”的初始意义为“to the inside or middle of a place containerLiFePO4 area etc.”,即进入到某个地方、容器、地区等的内部或中间位置。它所表示的是事物间的动态空间关系。下面我们根据例句画出其原型意象图式并进行分析。
She walks into that garden. 她走进那个花园。
实际上,我们绘制意象图式的图标是将原本大脑中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意象模式通过直观的方式表示出来,是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和视觉化。因而,这种图式表征是将复杂的意象简化为易于理解的视觉图形。以上图式中,根据Langaker的理论,动体(TR)是she;路标(LM)是garden,以长方形代表;TR所经过的路径是PATH,以直线表示;三个椭圆形代表TR幼儿运动garden外走到garden中的不同阶段,分别以st1st2st3来表示。其中,st2手机怎么解压文件TR的起点,st2TR的终点,这两个阶段是TR整个运动过程中最关键的部分,而st2只是整个运动过程或路径中的任意一种状态。st2可以离st1近,也可以离st2近,甚至不与st1st2形成直线,而形成弧线。另外,TRst1st2理论上要经过无数的阶段或者称之为点,因而图标上的st2只是为了简化起见而设计的一个阶段符号。将整个过程动态地联系起来考察,即shest1开始出发,经过st2,最后达到st3,也就是到达garden。这样一来,它体现了into“到某某里面或中间去的语义特征。
三、观察与思考“Into”的认知域投射与语义扩展
人类大脑在形成了某种意象图式之后就会无意识地运用这种图式如认知周围新的、抽象的、复杂的、模糊的事物或者现象。这样,原有的认知向新的认知域投射,形成多样的隐喻含义。隐喻的认知基础是意象图式,它们来源于生活,基于人类的生活经验,在概念域的映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7]束定芳(2000)指出,隐喻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空间方位概念是人类最基本、最熟悉的概念之一,人类常常通过空间方位的概念来认知其他概念,如时间、能力、兴趣等。[8]空间概念投射到其他认知域的过程非常复杂,因而单靠“into”的原型意象图式难以解释介词“into”映射过程和语义扩展过程,需要将其与概念隐喻结合起来。“into”从空间方位意义投射到其他认知域时,“into”的多义现象就形成了。简言之,“into”多义形成实际是由一个认知域向其他认知域,即空间认知域向时间、能力和抽象关系认知域映射的过程。

本文发布于:2023-05-18 04:44: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6769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认知   意象   空间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