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因果关系之探析

更新时间:2023-05-13 12:02:33 阅读: 评论:0

浅谈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因果关系之探析

摘要: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的因果关系历来为人们所关注,也为人们所争论,在不同时期、不同文本当中两者的关系似乎矛盾,甚至完全对立,这在人的思想发展当中是很常见的事情。本文主要依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一文本,对马克思在这一时期的思想进行梳理,从而得出他在这一时期关于两者关系的论断为异化劳动决定私有财产的结论。

关键词:异化劳动 私有财产 因果关系 逻辑思路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在巴黎时期所写的一系列手稿的总称,这部手稿在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过程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以特有的视角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角度对当时的国民经济学进行了批判,提出了著名的异化劳动理论,并通过“异化——异化的扬弃”的逻辑线索,论证了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这是他对社会问题的一次重大探索。

在这部手稿中,“异化劳动”是其核心概念,可以说它为理解其它概念乃至整个思想体系提供了一把钥匙,与“异化劳动”相伴随的“私有财产”这一概念也贯穿了手稿的始终,而“正如我们通过分析从异化的、外化的劳动的概念得出私有财产的概念一样,我们也可以借助这两个因素来阐明国民经济学的一切范畴。”因此对于这两个概念以及他们关系的理解会对理解整部手稿产生重大意义。

一、异化劳动问题的提出及具体规定

《手稿》的内容是建立在对国民经济学批判的基础之上的,马克思在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一章中提到:“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它把私有财产在现实中所经历的物质过程,放进一般的、抽象的公式,然后把这些公式当作规律。它不理解这些规律,就是说,它没有指明这些规律是怎样从私有财产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国民经济学没有向我们说明劳动和资本分离以及资本和土地分离的原因。”这说明马克思不满意国民经济学家对私有财产的一般意义上的、抽象公式式的解释,而他自己则要立足于现实对私有财产这一事实进行解释,并说明劳动和资本分离以及资本和土地分离的原因,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从异化劳动这一事实前提出发分析社会现象,并从四个角度对异化劳动的具体内容进行说明。

一是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的异化。“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这一事实无非是表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二是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的异化。“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这种劳动不是自愿的,而是被强迫的,它只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的一种手段,“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会像逃避瘟***那样逃避劳动。”这两种异化显然都是当时社会上存在的普遍现象,是对于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总结。从前两个规定可以推出第三个规定:劳动者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马克思认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而“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因此,“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第四个规定是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这一命题,说的是一个人同他人相异化,以及他们中的每个人都同人的本质相异化。人的异化,一般地说,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对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

从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出,前两个规定关注的是人的现实生活和应有状态,后两个规定是前两个规定的推理,关注的也是个体的人以及作为“类”的人,总之,他的视野没有离开人,他的出发点与落数学西游记脚点仍然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虽然在内涵和论证问题的思路上两者之间已经有明显的不同。

二、当前学界对两者因果关系的探讨

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的关系问题学界有很多争论,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循环论证说,即马克思在文中的不同地方对于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给出了完全相反的答案。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此时遵循的是两条逻辑主线:一条是从历史的发生学的角度,得出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原因;一条是从逻辑的人本主义的角度,得出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原因。

2、异化劳动决定私有财产说,这在《手稿》当中有明确的根据,马克思写到:“因此,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结果。“诚然,我们从国民经济学得到作为私有财产运动之结果的外化劳动。但是,对这一概念的分析表明,尽管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但确切地说,它是外化劳动的后果。”

3、私有财产决定异化劳动说,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在私有财产和劳动这一章节,马克思提出:“一切财富都成了工业的财富,成了劳动的财富,而工业是完成了的劳动,正像工厂制度是工业的即劳动的发达的本质,而工业资本是私有财产的完成了的客观形式一样。——我们看到,只有这时私有财产才能完成它对人的统治,并以最普遍的形式成为世界历史性的力量。”

4、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互为因果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马克思说:“私有财产只有发展到最后的、最高的阶段,它的这个秘密才重新暴露出来,就是说,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

以上的几种观点似乎都有文本依据,似乎都有道理,但仔细分析并非如此。比如在第三种观点当中,表面看来私有财产完成了它对人的统治,使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分离,也就是异化劳动的开始,因此私有财产决定异化劳动,但仔细分析,他前面还说了“一切财富都成了工业的财富,成了劳动的财富,而工业是完成了的劳动。&rdquqq头像可爱o;说明私有财产的最终来源还是劳动,是先有了异化劳动这种活动,之后才会有其固化结果私有财产,虽然其时间上可能同时发生,但其仍然有逻辑上的先后顺序。这也正好牵扯到第四种观点,因果关系不是单纯的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更确切的说不一定在时间上呈现先后顺序,它主要强调的是一方发生变化会引起另一方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也可能同时发生,但这不妨碍两种因素当中会有一个是主动性的因素,另外一个是被动性的。因此如上所述的互为因果说在现实生活当中可能是确实存在的,但这不能掩盖两者的主次关系,说他们互为因果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两者的关系问题。另外,既然在文本当中私有财产决定异化劳动的依据不成立,那么也就不存在循环论证说,当然还有很多学者会从之后的《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来说明马克思最终认为私有财产决定异化劳动,并且认为马克思最终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发生学的角度来处理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关系。至于在马克思的整个思想历史过程两者关系是如何确定的,这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们今天只限于《1844哲学经济学手稿》这一文本,不同时期不同文本当中马克思对同一问题的看法有出入,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这不是我们今天这个问题要探讨的重点。

三、论证两者因果关系的逻辑前提与现实起点

马克思在《手稿》时期关注的主要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的社会发展情况,而对于古代社会和东方社会,他关注的是非常少的。而且在《手稿》当中马克思对于两者关系的论述是有他自己的逻辑前提和现实起点的。

马克思一开始就表明:“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以及整个实证的批判,全靠费尔巴哈的发现给它打下真正的基础,从费尔巴哈起才开始了实证的人道主义的和自然主义的批判。”这说明在当时马克思把费尔巴哈放到了一个很高的地位,他甚至认为:“费尔巴哈的著作越不被宣扬,这些著作的影响就越扎实、深刻、广泛和持久;费尔巴哈著作是继黑格尔的《现象学》和《逻辑学》之后包含着真正理论***的唯一著作。”说明在当时马克思非常推崇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他认为费尔巴哈重视现实的、感性的、具体的事物,这正对重视抽象的、思辨的国民经济学提供了批判的基础,因此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显然是他这一时期思考问题的逻辑前提。

当然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有他重视现实的特色,马克思要求:“我们且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而在当时最大的经济事实就是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这是当时社会上存在的不挣的事实。而“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对劳动生疏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对这个劳动的关系。工人对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或者不管人们给劳动的主人起个什么别的名字——对这个劳动的关系。”正是在这样的推理情况下,马克思明确得出:“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

综上表明,从马克思论证的思路来看,一方面马克思确实是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的,他关注任何问题的角度都是从人本自身生活出发的,“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他从现实的人以及人的现实活动出发,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进而推出了私有财产的存在,“这种物质的、直接感性的私有财产,是异化了的人的生命的物质的、感性的表现。”然而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他对人的关注是建立在现实生活基础之上的,比如他认为:“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再比如,他虽然对异化劳动大加批判,认为异化劳动违背了人的本性,但他仍然认为:“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从这个角度来讲,他认为异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个必备的阶段,是历史规律的自然展现形式。另一方面,马克思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以现实生活为起点,他时刻关注着人的生活状态,这在前面我们已经做过详细的分析,在此不做过多解释。

既然马克思认为是异化劳动决定了私有财产,那么异化劳动是如何产生的呢?马克思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存在,他说:“我们已经承认劳动的异化、劳动的外化这个事实,并对这一事实进行了分析,现在要问,人怎么使他的劳动外化、异化?这种异化又怎么以人的发展的本质为根据?”他对自己提出的这个问题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只是说:“我们把私有财产的起源问题变为外化劳动对人类发展进程的中国十大宜居城市关系问题,就已经为解决这一任务得到了许多东西,因为人们谈到私有财产时,认为他们谈的是人之外的东西。而人们谈到劳动时,则认为是直接谈到人本身。问题的这种新的提法本身就已包含问题的解决。”在以后的研究工作当中也证明正是异化劳动如何产生这个问题推动了马克思进一步思考,使马克思开始从劳动、分工、生产力、生产关系等历史唯物主信用卡哪个好义的范畴去解释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因此异化劳动这一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并非是矛盾的,而是历史唯物主义形成前的重大探索和思考,他促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一文本为依据,通过分析马克思在思考这两个问题时的逻辑思路和现实基点,得出在这个时期,马克思是认为异化劳动决定私有财产的,也就是说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原因。

浅谈纸媒网媒差异化竞争的起点论文

摘要:《中国记者》现在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关系,多是强调合作,强调传统媒体向新媒体靠拢;此文则强调竞争和报网差异化,强调传统媒体要针对网络的“去中心化”花大力气“再中心化”,报纸要在服务当地与国家的发展中实现自身迅速发展,与现代化中国一起成长。这些观点值得关注与深思。

关键词: 纸媒 网媒 差异化竞争从一个事实说起:现在不少受众是先看网再看报,往往还有一种心态,看网之后再看报纸说些什么,如果他们不断发现报纸和网络趋同,还速度更慢信息量更少,不看报纸就指日可待了。

要把纸媒和网媒的差异化竞争迅速提上日程,差异化从选题开始。

一、三项认知弱点

当前不少报纸编辑随时关注微博、博客或贴吧,记者则时时盯当地论坛、天涯社区,这往往作为经验总结,谈出好处一二三,却忽略了其巨大风险。

风险根植于人的认知弱点。以色列心理学家阿莫斯特韦尔斯基和丹尼尔卡尼曼研究人类认知,于1974年提出,人们整日忙个不休,往往靠“经验法则”做判断,这有时很灵,有时又铸成大错。他们找出三项经验法则,后续研究还找出更多。①跟本文有关的,也重点分析三项。

一是易得性直觉。容易提取的信息更吸引注意力,对判断有更大影响。2009年7月11日,季羡林和任继愈两位大师同一天逝世,第二天不少报纸,都重点报道季羡林,对任继愈只转发新华社消息。为什么如此冷热不均?因为季去世当天,几位活跃学生迅速在网上贴出博客,或接受采访,还因季前段时间家庭纠纷、字画纠纷网上有大量材料,而任的学生同事没在网上活跃。于是,报纸给了两人不相称的权重。

二是锚定值调整。根据某些显着特征对事件形成第一印象,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思想固定在某处,然后以此为参照值调整对事件的判断。2009年5月7日,杭州飙车致人死亡案。交警部门首次通报失误,称肇事车速度为“70码”,不久公开道歉。但网上舆论汹汹,“70码”成了先入为主的“锚”,出现了“欺实马”的虚拟物种。然后以此为基本判断,全面质疑警方办案的公正性。媒体跟着闹,不止一家报纸重复两个网上质疑:一是肇事者当晚回了家,被认为是“钱权交易”。二是肇事者已有超速违章记录,在限速120的高速公路上,曾以210多码的速度狂飙,“超出50%就要吊销驾照,为什么不早吊销?”——报纸也这样问,恰恰暴露自己不专业(详后)。

三是小概率推断。从少量***观测中做出过度推断。2010年10月16日,河北大学校园车祸案,肇事者一句“我爸是李刚”而犯了众怒。网媒、纸媒奋起声讨“官二代”,已经是“过度推断”了,一个人怎么也推不出“一代”。再由子“推断”到父,有网帖披露,李刚在保定市有5套房产,某地某号某幢言之凿凿。众多报纸跟进报道,来源就是个“有网帖……”。后来保定市公安局纪委与保定市纪委组成联合调查组,对这五套房产进行调查,证明网络反映情况不实。其中3套房子另有房主,第4套连门牌号码都子虚乌有,第5套则为银行办公用房,从未出租出售。全国究竟有多少报纸报道过李刚的“5套房产”,统计出来将是个可怕的数字,现在都还在网上,成了报纸不断加高的“耻辱柱”了。

除开别有用心,以上三项弱点根植于人。我们太忙、我们贪***走捷径,正好有个送到面前的&l汽车牌照安装dquo;网”,我们就跟着它跑,节省脑力体力跑到不理性的地方……但长此积累,受众可能会得出结论,报纸只配用来窥私,像季羡林的家庭纠纷;泄愤,像李刚的房产;疑神疑鬼,像杭州飙车案的钱权交易。报上登的不能被信任,只能供消遣。温水里的青蛙,你就不知道头上有把刀吗?!

二、把奥德修斯绑起来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论证人是“有限理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获得信息不完全;二是人的计算和认识能力有限。但人也是唯一能扩展有限理性的动物,即通过制度化安排,减少出错概率或尽早。在希腊神话中,为了不被海妖的歌声迷惑,奥德修斯要求部下将他绑在桅杆上,逃过一劫。现在就要用制度把奥德修斯绑起来!

报纸要完善“选题管理系统”。网上线索是否有价值,不能由个人决定,先申报到部门筛选,再由后者提交采前会集体判断,除特别突发新闻外,未经采前会确认的选题不予采用。部门与采前会的双重过滤要特别警惕网络,因为认知弱点根植于每一个人,包括网民、网媒、你我他……要阻止网媒失误污染纸媒,特别需要暂停即时反应——尤其针对易得性直觉,对容易得到的、即时报料的、印象深刻的、记忆生动的……缓一缓看它是否那么重要或相关。

冷思公众情绪——尤其针对锚定值调整,由显着特征导致公众先入为主印象,形成群情激奋的“围观”会导致集体不理性。

防止过度推断——尤其针对小概率推断,一码归一码,别根据少数例子株连其他。

暂停就要冷思、就要防止,反之亦然。三者交织对“盯网”带来的好处打上防火墙,堵上一些漏洞,像杭州飙车案的两个疑问。一是肇事者当晚回家。对交通事故,交警调查与备案之后,哪怕他是肇事者,出了人命,也是可以回家的。决定拘捕等等要司法系统的启动,这是法律程序。二是肇事者已有超速违章记录没被吊销驾照。高速公路超速一般是非现场***,交警部门将罚单寄给车主,后者不去接受处罚,将在车辆年检时一并处罚,本案的肇事车还没到年检时间。这些都是“不可争议事实”,略为暂停、冷思或防止,报纸就能发出理性的声音。

尽管有以上警惕,但过滤网络的仍是活生生的人,是人都要犯错误,又要把这些人“绑起来”!仍是靠制度,靠报纸早就建立的收集选题的三种制度:地理边界化(采访有地理中心与区域边界,界外依靠通讯社或媒体联盟)、组织集中化(与区域内集中提供消息的组织建立固定联系,现常称的“跑线”或“跑口子”)、主题专门化(金融、教育、健康、就业、文体等设立专刊)。

这三者与过滤网络互相制约,像杭州飙车案的疑问,就让跑法制口的记者核实。这样,报纸完善的选题管理系统,在新闻线索方面,是传统“三化”加新“一化”:地理边界化、组织集中化、主题专门化、网络差异化,四者交织制约。

对网络差异化建章立制刻不容缓了!新浪网总编辑陈彤说,新浪的目标是做影响媒体的媒体。他骄傲地回忆:某次媒介高层聚会,突然手机短信此起彼伏,然后不断有人起身给报社布置如何报道……因为新浪发布了头条新闻。一些编辑谈到:新闻短信对自己的选择有“明显的暗示作用”,截版时刻,一条短信经常会导致整个版面的调整。

郁闷啊!报纸从选题开始就给网络打工了,赶快把自己绑起来,靠制度摆脱打工命,再收到新浪新闻就等10分钟幽幽回复: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三、田忌赛马策略

选题管理系统实施网络差异化,防失误只是底线,基本策略是田忌赛马。

以下马对上马。暂停即时反应等等会让报纸付出代价,有些新闻会“漏”,会谨慎过度错失良机,既要控制代价可承受,又要认清报纸不优美作文开头结尾摘抄可能全赢。大大方方,把有些优势让给网络。对网络新闻线索仍作报道,但报得比网络晚、少、差,明确意识那是“下关于班级的作文马”,聊备一格。这当然会让一些人失望,但得失相抵有盈余就行,基本考虑是“节约”,一举节约3种报纸稀缺资源:采编人员、生产时间、版面空间。

以中马对下马。把节约的力量集中使用,对网络线索按自己方式做大。大要有两种,一是把网络作为报道对象。网络真让人悲欣交集,既有汶川大地震爱心潮涌,戳破“周老虎&rdqu请柬邀请函o;立下首功……又有谣言、诈骗、侵权、网瘾、民意病毒……网媒宥于一隅或当局者迷,报纸正该“旁观者清”,放眼世界多侧面报道、分析、释疑解惑、引导舆论,这正是信息社会的读者所关心的。

二是对网络线索“相关”落地。2010年3月底,一些地方出现危及学生安全事件。4月19日清晨,《湖南日报》派出多组记者对长沙市部分中小学、幼儿园突击采访,调查长沙校园交通安全、治安防范、食品卫生、消防安全等。第二天整版报道《突访长沙校园安全》,引起强烈反响,教育、公安、交警、消防、食品卫生部门一一回应。再派记者跟踪采访相关职能部门和学生家长,再出整版报道:《让校园成为“安全绿洲”》,报道长沙市教育局、长沙市消防支队、长沙市交警支队、长沙市公安局内保支队、长沙市食品安全办等为校园安全所采取的积极措施。——网络办得到这些么?一次中马群出就天地为之低骨刻文昂!

以上马对中马。“中马”还是从网络获得动力,上马则要“脱网”开发自主选题,别一天到晚“网络”、“网络”像个怀春少女似的,网络之外还有广阔天地。关键是明确:网络把分殊化(小众化、分散化、去中心化)推向了极致,所谓“人人有个麦克风”;但健康社会总是永恒的双向运动:一边分殊化,一边中心化,两者永远在同时进行。愈是分殊化愈要重建或强化中心化,只说中国,一心一意谋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聚共识、舆论导向、主旋律等等,都是强化中心化的努力。

传统媒体要针对网络的“去中心化”花大力气“再中心化”。这意味着什么?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而中国发展=中国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这已成为国家目标;如果没有意外,到21世纪末,将是中国全面实现现代化。报纸要在众声喧哗中凝聚焦点,凝聚现代化发展的共识,核心是做好发展报道。

四在农家

发展报道即中国现代化报道。现代化六大领域:经济、***治、文化、社会、环境与人,横向看,发展报道一分为六,细分为:经济发展报道、***治发展报道、文化发展报道、社会发展报道、环境发展报道、人的发展报道。纵向看,不同阶段有不同发展重点。当前,重点是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的报道;本世纪第二个10年,重点是按各地的“新”时刻表“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报道;前50年,重点是各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报道;后50年,重点是全面实现现代化的报道。报纸要在服务当地与中国的发展中实现自己的迅速发展,与现代化中国一起成长!有了这个大目标,境界就从容高华起来,无需在竞争对手逼来时头发乱了……

田忌赛马的精髓是博弈论,且用后者小结差异化选题:你的选择必须考虑对手的选择;你总是存在可能选择的策略空间;当对手不改变策略时,你总能找到化不利为有利的最好策略——“重要的并不是别人是否赢,别人有时可能会赢是不争的事实,重要的是你是否赢!”

[注释]

①理查德H泰勒、卡斯R桑斯坦:《助推》,23页,中信出版社,2009;卢现祥、朱巧玲主编:《新制度经济学》,10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②盖伊塔奇曼:《做新闻》,46~51页,华夏出版社,2008

③王学峰:《今天的策划环境:报纸新闻流程的“网络冲击波”》,《中国记者》2009(10)

本文发布于:2023-05-13 12:02: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66839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探析   因果关系   浅谈   财产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