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象》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称象》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要求】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
3、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4、通过读读比比,初步领会在句子中恰当地加上一些词语,可以把话说得更加具体、明确、有力。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读、思、述、议、演示、观察等学习活动,感悟曹冲称象办法的巧妙。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
教具准备
1、教学课件。
2、模拟称象的演示道具,如装水的玻璃缸、塑料肥皂盒盖、玩具象(要有一定的重量)、小石块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质疑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1、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都用什么称呀?(课件出示1)(出示秤称实物画面)那,大家见过有人称大象吗?(课件出示2)(出示大象画面)是呀,大象又高又大,怎样称出它的重量呢?今天我们学习一个古代故事《曹冲称象》(板书课题),看看人们是怎样称大象的。
2、围绕课题质疑
看到这个课题,大家想知道什么呢?(学生可能会提出“曹冲为什么要称象”“曹冲想用什么方法称象”“大象到底有多重”等问题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在肯定之后,要告诉学生“曹冲想用什么方法称象”是我们要读懂的重要问题)
二、自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3遍提醒学生(课件出示3自学要求)把句子读通顺,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指名不同层次的学生朗读,检查自读效果如果有的学生还没有读顺,再提醒他们自读相应的句子、段落,力求大部分学生能把课文读通读顺。
3、(课件出示4)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然后按“谁做了什么事”的思路口头填空:课文讲了的故事。
(学生填“曹冲称象”正确,填“曹冲想出好办法称象”更好,应给予充分肯定)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1、认真读课题,注意轻声,读准字音,自学生字,想想可以找哪些朋友。
2、朗读课文:(课件出示5)
(1)给课文标好自然段;
(2)圈出文中的生字,并给生字找几个朋友;
(3)把课文读正确、读连贯。
三.检查预习
出示生字(课件出示6)
zhùzuòchènɡɡǎnzhànrándǐsuìchuán
柱做秤杆站然底岁船
cáochēnɡyuányìlùnzhònɡliànɡkǎnɡēxiànzhǐ
曹称员议论重量砍割线止
1、指名领读,正音。注意平舌音与翘舌音,前鼻音与后鼻音的区别。
“柱、秤、称、站、船、重、止、然”是翘舌音,“做、岁、曹”是平舌音。“然、站、杆、论、砍、线”是前鼻音。“称、秤、重、量”是后鼻音,“论”是边音。
2、自由练读。开火车读。
3、去掉拼音谁能读好它们,试试看。指名读。齐读。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曹操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官员们都想出什么办法?(课件出示7)
(有的说造一杆大秤称)
2.曹冲想出了什么办法?(课件出示8)
(曹冲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先把大象赶到船上,记下船吃水的位置,再把大象赶下船,装上石头,到原来的位置,然后称石头就行了。)
3.结果怎样?
按照曹冲的办法,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指导读好曹冲称象办法的句子。
五.识记生字,写字指导
1、(课件出示9)出示生字:“柱、杆、做、站、然、底、秤、岁、船”。
2、仔细观察,分析字形,说说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怎样才能把这个字写好?
(1)加一加:“木+主”是“柱”。“木”加“干”是“杆”。“立”加“占”是“站”,“亻”加“故”是“做”。
(2)换一换:“低”换掉“亻”加“广”是“底”,“沿”换掉“氵”加“舟”是“船”。
(3)(课件出示10)猜谜语:“山下有夕阳”就是“岁”。“平衡的禾木”是“秤”。
3、师重点指导“然、底”。(板书:然底)
(课件出示11)出示“然、底”田字格课件。
“然”上部左右两个长方形,紧紧靠在一起,“犬”改捺为点,整个字呈上收下放状。
“底”字,横不要写得过长,撇都要写成长斜撇,广字旁的上点在横画中间的上方。
4、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反馈检查。
1、师生合作,老师抽读生字卡片,学生比赛读,看谁读的又对又快。
2、小组合作,给生字找朋友,看哪个组找的多。
3、同位合作,一人读课文,另一人听,指出读的好的地方或是不太好的地方。
课外作业新设计
1、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字。
禾()()()
灬()()()
2、抄写本课会写的字。
3、文中有几种称象的方法,哪种最好?
答案:
1、禾(种)(秧)(稼)
灬(然)(黑)(燕)
2、略。
3、文中有两种称象的方法。一种是造一杆大秤称。曹冲的方法是把象赶到船上称。
曹冲的方法最好,最管用。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2、通过读读比比,初步领会在句子中恰当地加上一些词语,可以把话说得更加具体、明确、有力。
3、通过读、思、述、议、演示、观察等学习活动,感悟曹度量值冲称象办法的巧妙。
教具准备
1、教学课件
2、模拟称象的演示道具,如装水的玻璃缸、塑料肥皂盒盖、玩具象(要有一定的重量)、小石块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当小老师,抽读生字卡片。
2、复习词语:柱子做秤杆站出来果然七岁上船曹冲议论
砍倒重量官员为止一条线
(1)指名学生认读生词。
(2)开火车认读词语。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谁能把这个故事简单地给大家讲一讲?请学生讲一讲故事大概,其他同学补充。
4、继续学习《4曹冲称象》。(板书:4曹冲称象)
二、分步细读,重点感悟
读懂各段意思,重点感悟曹冲称象办法的巧妙。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感悟大象“又高又大”
(课件出示12大象***片)感悟大象“又高又大”。
(1)指名朗读
(2)学生画出写大象又高又大的语句,互相交流再出示
(课件出示13大象又高又大的语句)“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这个句子,指导朗读,体会大象“又高又大”。
(3)激发想象,发展思维和语言:(课件出示14)
大象的身子像(—堵墙)
大象的身子还像()。
腿像(四根柱子)
腿还像()。
(4)指导朗读,提示学生读出惊奇、疑问的语气
3、学习第3自然段,了解官员们的称象办法
(1)四个同学一组,分角色练习朗读,再互换角色朗读
(2)思考、讨论:官员们提出了什么称象办法?他们的办法好吗?为什么?
(板书:官员们造大秤)
4、学习第4自然段,感悟曹冲称象办法的巧妙。
(1)自由朗读,要求读熟
(2)教师出示“……再……然后……”等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让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再指名学生说,师生共同评价,看是否把曹冲称象的办法说清楚了。
(3)实验演示指名学生上讲台,一边说一边通过道具实验演示曹冲的称象办法教师提醒全班学生认真观察。
(课件出示15***文)演示曹冲称象的过程***。曹冲赶象上船,画一条线——赶象上岸,装上石头——称石头
(板书:曹冲赶象上船画一条线赶象上岸装上石头称石头)
(4)思考、讨论:曹冲的称象办法好吗?为什么?
(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用船代替秤,解决了提不动的难题,从而认识到曹冲称象办法的巧妙)
5、指导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注意“微笑着”“果然”这两个词的语气。
三、升华认识,拓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1、一头大象,官员们想不出好办法称它的重量,小曹冲怎么会想出这么个好办法呢?
(绝大多数学生会说曹冲善于观察、肯动脑筋,这也正确深层次探究曹冲怎么会想出这么个好办法,则缘于他善于联想秤提不动大象,曹冲想到船载得起;又联想到石头,石头可以代替大象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曹冲善于联想的特点。)
2、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司马光砸缸救小朋友的故事,今天又学了曹冲想出好办法称象的故事,有的同学还知道比利时的小英雄撒尿浇灭导火索的故事,那么在生活中,你们遇到过什么难题,想了什么办法解决呢?还有什么难题,现在没有想到解决的办法,说出来吧,大家帮你想办法,好吗?
学生提问题,其他同学解决问题。
四、完成课后第3题(课件出示16课后第3题)
1、自由朗读句子,再指名朗读,教师指导学生读出正确的语气
2、说说每组的后一个句子好在哪里?
(后一个比前一个句子更具体、生动。)
五、拓展延伸,总结提高。
1、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称象呢?
(可以启发他们从当时的情况和现代社会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2、组织学生讨论,发表各自见解,进行互相评价。
课外作业新设计
1、把《曹冲称象》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用下列词语写句子。
(1)…才…(2)…到底…
3、练习说一说曹冲称象的`方法。
答案:
1、略。
2、(1)…才…我的弟弟今年才两岁。
(2)…到底…你到底去还是不去呢?
3、略。
【板书设计】
4曹冲称象
官员们造大秤
曹冲:曹冲赶象上船画一条线赶象上岸装上石头称石头
【教学反思】
《曹冲称象》一课是一篇记叙文,主要写曹冲小时候运用巧妙的方法称出一头大象重量的故事。我以小学生耳熟能详的小故事《曹冲称象》为学习材料,创设了一个个生动的学习情境。全文共五个自然段,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介绍的,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自读,多种形式朗读,解决不认识的字,弄清文章的主要意思。通过理解文字语言去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
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抓住文中内容进行对比,即官员们称象的办法和曹冲称象的办法的对比。课文第4自然段是本课的重难点,我重点指导学生读好这段。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用实物道具和课件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曹冲当时是如何称象的。注意指导学生抓住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再……然后……”,描述称象的过程,为复述课文作准备。在总结板书时指出曹冲不是神童,他的办法是想出来的。他认真听别人的议论,从中受到启发。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结尾处我安排了拓展课文这一环节,我想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我说:“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还有什么好办法,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学生的情绪又高涨起来,有的读课文,有的看插***,有的热烈地讨论。一名学生兴奋地站起来,提出了他的新方法:一块石头一般有几百斤重,甚至上千斤。曹冲用石头称象,结果的误差是比较大的。而且石头需要士兵们一块一块地抬到船上,再一块一块地称,真辛苦!我用士兵来代替石头称象。一名士兵的体重只有一百多斤,用士兵代替石头称,误差要小得多。士兵们跑到船上去,不费吹灰之力。最后,只要每个士兵称出自己的体重,全部加起来,就可以知道大象有多重了。这样称不是更快更容易吗?
我们每一位教育者也要多给予学生掌声与喝彩,少责难与批评,使学生成为勇于尝试,敢于探索,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不气馁,并且有积极健康心理的开拓型人才。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懂得在句子中恰当地加上一些词语,可以把话说得更加具体、形象。
2.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教育学生学习曹冲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具准备】装上水的玻璃器皿、小木船、玩具泥象、小卵石、秤,或相应的替代物品。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一)同学们,你们知道怎么称东西吗?
ch5ng
板书“称”,学生齐读“称”。
(二)你们见过大象有多大?这么重的大象古时候怎么称呢?板书“象”,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个古时候称象的故事。学生齐读课题。
[评:解题着眼于对课文整体内容的了解,相机引导学生理解生字“称”的字义。]
二、初读课文
(一)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轻声读课文。
再指名读课文。注意给生字正音,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齐读。
(二)学生再自由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人物,想一想,课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学生回答时,教师相机板书:曹操官员曹冲。
[评:初读课文要求明确:
①识字教学注意字的音、形、义的结合,初读眼见字形,口读字音,感知字义,但把重点放在掌握字音上;
②初读时了解课文主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这样,既让学生有较多读的机会,又突出了读的层次性。]
三、讲读课文
(一)指读第一自然段,教师简介曹操,理解“官员”一词。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
这头象长得怎么样?为了称出这头大象的重量,官员们想出了哪些办法?
学生回答大象长得样子时,结合理解“一堵墙”的意思。
学生回答官员们的称象方法时,相机板书:“议论”“宰”,并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查字典,说一说“宰”有几种解释,结合句子说说在课文里的意思。
比较句子:“大象有多重呢?”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按以下步骤教学:
第一步:引导学生弄清这两句话的异同点,从而使学生初步了解“到底”一词的意思。
第二步:从说话语气角度体会“到底”一词的含义。先引导标出句子重音和声调变化:“大象到底有多重呢?再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象重量大,急于知道大象有多重。
[评:词句训练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宰”的教学突出了培养学生借助字典,联系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能力。句子的训练,体现了在比较中理解,在朗读中理解,渗透了理解方法,重视理解能力的培养。]
2.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议论态度怎么样?
比较句子:“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按下列步骤教学:
第一步:找出句子异同点,初步了解“直”的意思。
第二步: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示“直摇头”,进一步体会曹操不同意官员们称象的笨拙办法这层意思。
[用比较和动作直观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词语“直摇头”的.意思。对于不同的词句,采取了不同的理解方法。]
3.讨论:
曹操听了官员们称象的方法,为什么直摇头?
4.朗读指导
(三)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曹冲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称象?结果怎样?
2.学生一句句地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这个办法每一步都是什么。
师生逐句共同理解。
第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总的写曹冲有称象的办法。)
比较句子:“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运用前面比较句子的方法,体会“才”强调了曹冲年纪小,但很聪明这层意思。
第二至四句写的是什么?(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这个方法的第一步怎么做?第二、三步怎么做?
第五句:怎么知道大象的重量?议答:“石头总重量=大象重量”
学生先一步一步地说,再完整地说一说曹冲称象的方法。
[评:第四自然段是重点段。先让学生整体了解本段写的是曹冲想出的称象办法,再到部分,逐句理解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然后回到整体,真正理解了曹冲称象的科学方法。在逐句理解每句话时,渗透了句与句间的联系。]
3.实验演示。两名学生到讲桌前,一人讲方法,一人操作。然后再找其余数名同学演示。
[评:通过直观实验,使学生明白装上石头船下沉的深浅和大象上船时一样,大象和石头的总重量相同。这样,以船代秤解决了提不动的难题,用石头代替象,解决了宰象的笨想法。]
4.为什么曹操听了点头微笑?从哪个词看出曹冲的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理解“果然”的意思。)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5.朗读指导。
四、课堂作业:
课后第三题,抄写句子。
[评:通过抄写,加深了对曹冲称象办法的印象。课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课后作业,既体现了强化教学重点,又减轻了学生课外作业负担。]
第二课时
一、比较曹冲与官员们的称象方法。
然后再引导思考:年仅七岁的曹冲为什么会想出称象的好办法?(称象的方法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受官员们的启发:以船代秤,以石代象,化整为零,聚零为整。这是曹冲善于观察事物,善于动脑思考问题的结果。平时多观察,多思考,人就会变得聪明起来。)
[评:通过曹冲与官员们称象方法的比较,概括了全文,深化了认识,又回到了整体。同时,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
二、朗读课文
三、练习复述。
以前后桌四人为一组把这个故事互相讲给同学听。
四、写字指导。
(一)启发学生想办法记生字的字形。
1.部首相同。秤议
称论
2.分析结构。
左右结构:砍石—欠
块土—夬
沉氵—冗
线纟—戋
上中下结构:量曰—一—里
3.指导笔顺。曹止然
(二)抄写生字词
[评:字形识记是生字教学的难点。在掌握了生字的音、义基础上,针对本课生字特点运用归类识字中学到的方法进行识记,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效果,使生字的音、形、义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五、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乖张什么意思生字,会写“再、象、像”等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喜欢曹冲这位爱动脑筋,想办法的小朋友,感受曹冲的聪慧。
4、能用“一边一边”说话。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揭题。
1、板书课题,读课题,学习生字“称、象”
2、读课题后质疑,师梳疑:谁称象?这是头怎样的象?
为什么要称象?怎么称象的?结果如何?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标一标自然段、圈出生字,读准字音。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说说。
2、小组合作学习(各组选两个自然段尝试自学)
(1)读读生字,记记字形,并给它们找找朋友。
(2)划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读正确。
(3)再把这段话连起来读得正确、流利。
3、小组汇报交流,教师点拨指导:*读准字音“柱、秤、艘、沉、止”
*帮助学生把每一段都读正确
*指导学生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其他三段
4、组内交流读懂的问题。
5、你还想知道什么?
三、再读感悟。
1、学习1~3段,感悟官员称象办法的不可行。
(1)看***说说你看到的这头大象。找一找文中写大象的句子。
(2}看到这么一头大象,大家心里会想什么?
(3)语句训练:一边一边
(4)官员们想出了几种方法?这些方法行吗?(讨论)
随机理解“直摇头”
(5)、朗读指导。
2、学习4、5段,感受曹冲的'聪慧。
(1)学生自读4、5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2)小组合作研究曹冲称象的方法。边讨论边做实验。
(3)交流研究结果。(教师演示或推选学生上台演示)
(4)结果如何?理解“果然”
四、课本剧表演。
惟妙惟肖造句五、指导书写。
六、拓展练习
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七、板书设计
21、称象
直摇头 微笑点头
官员们 曹冲
砍树造秤 赶象上船
宰象 画线装石
称石头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15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写8个字。
2、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初步懂得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
3、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教学建议:
教学开始,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问题情境:如果现在有一头大象在你面前,咱们比一比,哪位小朋友最聪明,能称出这头大象的重量?问题一出,相信每一个小朋友都会在脑海中积极想办法。无论是哪种办法,老师都应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相应的肯定和鼓励。
曹冲的办法是哪里来的?他是吸收了前面意见中合理的部分,摒除了其中不合理的部分。因此,教学时,不要简单地宣讲曹冲如何聪明,而应抓住他如何动脑筋,特别是如何吸收别人的意见来认识问题。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曹冲的喜爱之情引导他们像曹冲一样,想办法解决课文中的生字,并在读中认真体会曹冲称象的过程,并指导学生用上先然后再最后等连词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在进行这一环节时,可结合金钥匙进行,教给学生复述课文的方法,在反复练习中,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复述课文的水平。
拓展习题:
一、比一比,再组词。
员()称()官()沿()
圆()秤()管()沉()
二、照样子填空。
(称)象()线()车()故事
()报()树()瓜()字典
相关资料:
曹操(155--220):三国时***治家、***事家、文学家。字孟得,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步积蓄***事力量。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消灭了世族***阀袁绍。又陆续削平了其他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公园208年任丞相,率***南下,被孙权、刘备联***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死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曹操为武帝。
曹冲:曹操的儿子,名仓舒。生于公元196年,死于公元208年,只活了12岁。曹冲聪明过人,曹操很喜爱他,建安13年(208年)曹冲生了病,曹操亲自请医生诊治,可惜不治而死。曹操极为悲伤,追封曹冲为邓哀王。
精品教案:
(一)教学准备:
盛水的玻璃器皿、木船模型、玩具象、小石子、秤。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有人送给曹操一头大象,这头象又高又大,到底有多重呢?怎么称呢?今天学习古时候一个称象的故事。
板书课题:称象
二、初读感知,自主识字。
1、自由读文,不认识的字用熟悉的方式解决。
2、检查识字效果。
(1)多种方式认读词语。
(2)认读字卡,交流识字方法。
三、熟读感悟。
1、再读课文,讨论:如果现在你的面前有一头大象,你有什么办法能称出大象的重量?
2、学生讨论后汇报。(无论哪种方法,教师都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3、师:官员们有哪些方法?
学生汇报:(1)造一杆大秤。
(2)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
师:曹操对这两种办法什么态度?(直摇头)
师:曹冲听了官员的话后怎么说?
4、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1)讨论:曹冲的办法共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2)汇报。指生到黑板上画。
5、师生共同做实验演示称象的过程。
6、师:为什么曹冲这么小的年纪就想出了这么好的办法?
(注意观察事物、爱动脑筋、认真听别人议论,从中受到启发。)
7、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什么?
四、辨析字型,指导书写。
1、出示要求写的字,认读。
2、区别形近字。
3、学生练习写字。
4、全班评议。
五、复述课文。
教师提示:先想想课文内容,复述时尽量用自己的话说。
称象(二)
一、直接导入新课,理解课题。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称象,读题质疑:谁说说你对课题的理解。
2、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
谁称象?为什么称象?怎么称象?
3、想解决问题怎么办?(读书、讨论)
二、初读感知,愉快识字。
1、要想通过读书解决问题,首先解决读通课文的问题。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运用自己掌握的识字方法认真读课文,努力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
2、把课文读给同桌听听,注意纠正字音。
3、用标出生词。多读读,然后读给同桌听。
4、利用生字条,小组合作识字。
5、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6、通过刚才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有人送给草操一头大象。
大臣们想的办法行不通。
曹操的儿子曹冲想出了称象的办法。
同学们很会读书,初读课文就解决了这么多问题,真了不起。曹冲称象的办法是什么?请读读有关自然段。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自读自悟。
请读读有关自然段落,思考:曹冲的'办法是什么?他的办法好在阿尔及利亚签证哪里?可以用简单的***来表示。
2、合作释疑。
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冲是怎样称象的?讨论交流后修改自己的简***。
3、小组汇报。
请23个小组代表汇报读书所得。可以说说、可以边演边说曹冲称象的经过。其他小组补充。
4、曹冲才7岁,为什么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
(1)因为他肯动脑筋。
(2)因为他聪明
5、其他官员的办法为什么不好?引导学生读第三自然段,同桌交流。
5、质疑: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可能有的学生会问:汽车的重量都能称出,为什么大象的重量不能?
(引导部分学生明白古时候科技不发达。)
四、拓展延伸。
1、小小的曹冲善于动脑筋,既保全了大象,又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假如你生活在那个年代,你会用什么办法称象?
2、你曾经动脑筋解决过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的?说给小伙伴听听。
五、指导书写,巩固生字。
1、本课生字比较简单,鼓励学生自主书写。
2、小组评价。
3、反馈。
教学目标
1、能用学过的方法,认真读课文3------5段,联系上下文理解“直、果然”的意思,称象(第二课时)。会用“先……再……然后……”练习说话。
2、理解曹冲称象的操作程序,能有条理地口述称象的过程。
3、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懂得只有多动脑筋思考,才能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4、学习曹冲遇事善于开动脑筋,能独创性地解决问题 。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理解曹冲称象的操作程序,能口述称象过程,知道称象的简单科学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二、研读解疑
(一)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第3段,思考:官员们想出了哪些称象的办法?
2、讨论、交流。根据学生讨论
3、朗读课文,理解“直摇头”。
(二)学习第四段
1、朗读第四段,初步感知曹冲说的称象办法。
2、自读、自悟。这个办法曹冲是分几步来说的?每一步要人们做些什么?用“○”圈出主要的表示动作的词语。(借助课件,交流学习体会)
3、找到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再……然后……”,学着曹冲的样子,说一说称象的'过程,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称象(第二课时)》。
4、组织小组学习,进一步研读曹冲说的称象办法。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法,读第四段,提出学习中的疑问,开展小组讨论,大组交流。(2)指名学当曹冲,借助课件介绍称象过程,相机解答疑问。
(三)学习第五段
1、指名读第5段,边读边划,联系上下文理解“果然”一词。
2、用曹冲说的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在场的官员们会说些什么呢?
三、练习深化
1、曹冲称象的办法到底好在哪儿呢?请小朋友边听、边看、边想。(课件演示:配乐朗读课文3、4、5段)
2、***完成课后练习第5题,集体交流。
3、小结曹冲能想出这个办法的原因,完成板书。(板书:船 石)
4、今天,曹冲就来到了我们的中间,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四、延伸创新
1、小朋友,我们生活在21世纪的今天,你们能想出更好的称象办法吗?
2、老师碰到了一个难题,你们愿意学着曹冲那样给老师出个点子吗?出示难题。(自由组合学习对象,研究方法,并用上“先……再……然后……”练习说话。)
3、选择性星级作业。
一、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知道曹冲称象的方法及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曹冲称象的具体步骤。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3、4自然段
三、课前准备:
制作一套操作简便的纸片教具。教具的正面贴上透明胶带。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1)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还想了解些什么?学生质疑。
2、深入研究课文
(1)这象到底有多重呢?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议论,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谁有办法称出这头大象的体重?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3、4自然段,思考:谁提出了称象的方法?
(3)听了官员们和曹冲的.建议后,曹操有什么表现?划出有关的句子。
出示句子:
①曹操听了直摇头。
②曹操边听边点头微笑。
(4)认真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
①官员们和曹冲称象的办法各是什么?
②为什么曹操听后会有完全不同的态度?
(5)演示称象的过程。
在教学时,教师让学生一边说称象的步骤,一边演示.将教具逐一贴在黑板上:a、先贴大船和水面的纸片并让学生注意船身下沉处。b、再将大象“赶”到船上,将船身下移至适当位置,并在这一次船身的下沉处画线。c、把大象“赶”上岸,将船身上移;再往船上“装”石头,将船身下移至画线处。然后让学生提问。
对学生提出的不懂问题展开讨论.
(可能有下列问题,请学生回答,师点拨)
①大象上船后,船为什么下沉?
②象上船后,为什么沿着水面在,船舷耻面一条线.
③象上岸后,往船上装石头,为什么要装到画线的地方.
④再读这一段,说说曹冲想出的办法比官员们提办法好在哪儿?(通过比较,体会曹冲正是从官员人的办法中得到启发).
学生动手演示。请学生各自准备后让一名学生演示。大家读一句,该生演示这一句的内容〔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耳、动眼、动脑,既可检验学生是否读懂课文,又可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还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学们,课文里说“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刚才我们的演示没有称给你们看。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在课外活动或者在家里,把刚才的演示再做一做,然后把石头称一称,把“大象”称一称,看石头和“大象”是不是同样重。或者用其他方法做实验,好吗?
(6)朗读体验。
(7)你能画画实验的经过吗?(要求能简单画出称象的经过)
看着自己的画尝试复述:抓住关联词语“先、再、然后”
(8)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想说些什么?
3、思维拓展
曹冲称象的道理这些官员懂吗?你能改变一下他的办法吗?
小结:曹冲只是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了,看来我们学到的
知识要灵活应用,才能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在这里7岁的曹冲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4、课堂练习
完成课堂作业第4题——想想填入词语的用法,再读好这两句话。
课堂作业第6题——曹冲确实是聪慧过人,那年他才7岁。
5、作业
(1)完成课堂作业中的其他题目。
(2)给小朋友讲曹冲称象的故事。
五、板书设计:
6、称象
先 再 然 后
↓
赶象上船——船身画线——赶象上岸——装石上船——搬石称重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了解课文的内容,知道称象的原因。
2、会用“又……又……”和“谁带着什么人去干什么”的句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的内容,知道称象的原因。
难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三、课前准备:
课件或***片
四、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
(1)出示课件:象的***片,让学生说说对大象的印象。
(2)揭题:称象
(3)学生质疑:为什么称象?怎么称象?称的结果怎样?
2、初读课文
(1)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读后反馈:你从课文中了解到什么?
(3)师简介曹冲:曹冲,三国时代魏武帝曹操的儿子,生于公元196年,死于208年,只活了13岁。
3、再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读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2)把生字表中自己认为难写的生字,在桌子上写一遍。
(3)指名当小老师,给大家听写认为最难的'几个生字,并指名板演,校对后,全对的可以给自己加上五角星,错的及时订正。
师着重指导:官、搬、微
(4)指导辨析:秤——称
①比较这组词有什么不同。(读音不同:前后鼻音的区别;意思不同:称东西要用秤。)
②学习生字“秤”。
③完成课堂作业第2题。
(5)词语质疑,说说能用什么方法来理解?(选择个别词语)
四人小组交流——集体交流。
4、学习前两个自然段,解决为什么称象的问题
(1)师:有人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曹操得到这头大象后怎么做?
指名读句:“曹操很高兴,带着他的儿子曹冲和官员们一同去看象。”
让学生知道这句话的句式是:谁带着什么人去干什么。
(2)师:他们看到了一头怎样的大象?自由读课文,划出有关的句子。
(3)比较句子:①这头象又高又大。
②这头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A、读第1句话:这句话完整吗?
B、既然完整了,课文中的句子后面为什么还加上“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C、指导朗读:读出象的高且大。
D、完成课堂作业第3题。
(4)官员们看到这头象有什么反应?(想像官员们七嘴八舌说话的情景)
(5)官员们会议论些什么呢?
四人小组交流——集体交流
5、师:是谁称出了大象的体重,他又是用什么方法称的呢?我们下节可继续研究。
6、课堂练习
(1)看拼音写词语.
guān yuán yì lùn chuán xián
( ) ( ) ( )
chèng gǎn zǎi gē yì dǔ qiáng
( ) ( ) ( )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
一( )象 一( )秤 一( )船
四( )柱子 两( )树 一( )线
五、板书设计:
6、称象
一年级下册《曹冲称象》原文
中国古时候有个大官,叫曹操。有人送给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象这么大,到底有多重呢?
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汤圆的意义秤杆。”有的说:“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能提得起这杆大秤呢?”也有的说:“把大象杀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曹操听了直摇头。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他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把大象赶到一条大船上,看船身下沉了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里装石头,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船里的石头,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了吗?”
曹操微笑着点点头。他叫人按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一年级语文下册《曹冲称象》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的13个生字,学写8个生字。
2、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培养学生做事有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
4、遇事动脑筋想办法的良好习惯,做事时注意采纳合理的意见,借鉴合理的部分。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复述称象的过程。
教学难点:了解曹冲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称象的。
教具: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觉得怎样才能成功地做好一件事?
师:只要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可以成功的。我们的口号是:“我自信,我能行!”
有信心和老师一起完成这节课的学习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称象”。(板书)
3、齐读课题;
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新授:
1、相信你们一定会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的。
赶快打开书P35,自己读一读课文,想办法解决生字;并把自然段标出来。
2、学得那么认真,愿意接受老师的挑战吗?我们一起挑战第一关。
出示课件,自己读一读词语,红色的生字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桌听听。(指名读词语)
考考你们记住没有?如果你认识就站起来大声读。
那么快就认识这些生字了,相信你们也一定能写好。看田字格里的`字,你认为哪个最难写,描一描体会字的结构。你认为哪个字你能写好;直接写在田格里,写完后让同桌检查检查是否正确。
愿意向大家展示你的朗读吗?愿意怎么读?(学生自己选读法)
3、第一关我们顺利通过,想到第二关看一看吗?(激发学生的兴趣)
好,下面我们挑战第二关。
用你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怎样把这几句话读好?(出示问句)指名读,评读。
4、刚才一上课时,有的同学就想了解是怎样称象的,现在就默读课文,哪一段是写称象的?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5、和同桌说说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6、出示课件,看一看曹冲是怎样称的。
7、用上这些词语,在小组内说说曹冲是怎样称的,推荐一名的给大家说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同伴交流的能力)
8、到了第三关就更难了,还闯吗?为自己鼓劲,我们的口号是:“我自信,我能行!”
9、再读课文,读后小组讨论:曹冲的好办法是怎样想出来的?(指名说)引导学生说出曹冲受到了哪些启发。
老师小结:我们动脑筋想办法的同时,也要注意听取别人的意见,借鉴其中合理的部分。
10、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有哪些好办法称这头大象?
11、通过今天学习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12、试着自己设计一张称象流程***,设计好后和同学交流。
一年级语文下册《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曹冲称象》是一篇老课文了,学过文章的学生都会身深深记住这位聪明机智的孩子,会被他的聪明所折服。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力***让“趣”贯穿始终,让学生乐在其中,思在其中,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下面是我教后的几点反思:
优点:
一、我能把《新课程》的新理念在课堂上得以充分的体现,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开发齐眉举案学习资源,营造了兴趣盎然的语文学习生活,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自主学习。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
二、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让他们从感兴趣的话题中产生浓厚的阅读,把课文学习作为自主探究的需要。例如:课文伊始,从曹操的良种截然不同的表情入手,让同学们到课文里找一找。当同学们对曹操的表情产生兴趣后,我有效的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让他们满怀兴致的朗读课文,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三、课堂上我尽可能把时间归还给学生,把我提出达到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究,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
四、我在教学中是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让学生自由的说,进而有条理地说,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五、借助FLAS让学生边操作边说明,帮助学生弄懂大象的重量是怎样称出来的,有效的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
不足之处:
“奇思妙想”“有计可施”环节的设计,没有更好的发散学生的形象思维。充分让学生勤于动脑、富于联想,用智慧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我相信只要我们引导及时,相信孩子们智慧的火花会及时闪现,个个都会成为“智慧星”。
改进措施:
以小学生耳熟能详的小故事,为学习材料,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全文共五个自然段,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介绍的,教学中主要让学生自读,多种形式朗读,解决不认识的字,弄清文章的主要意思。通过理解文字语言去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
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八种智能模式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感受到曹操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
对学习者的预期成果:
读懂课文,能以语文、逻辑-数学、音乐、身体-运动等方式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室资源:
①聪明故事系列。
②《聪明的一休》歌曲。
③《称象》纸片教具:用硬纸片剪一头大象,画上眼睛、耳朵等;剪一条大船,涂上黄色;剪一截水面,画上蓝色的水纹;剪一块梯形,画上灰色的石头。教具的大小要易于操作,便于观察。
④投影仪。
学生课前必要的准备:
①集中识字。
a用硬纸板制作字盘,上面分画13格,分别写上本课的13个字,转盘中间钻个孔,削一根又短又细的竹签做中间的轴,让纸版能转动,在黑板某一处作个记号,把转字盘放置在指定位置,转动后停下,学生快速说出停在记号处的是什么字。
b生活中,你在那些地方看到过这些字,记录下来,小组内交流。
②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技能。
其他建议:班级人数在40以内为宜。
语文活动:阅读、理解课文,说说读后的体会;
逻辑-数学:提供数据,模拟测算大象的重量;
身体-空间:创造性地配乐表演曹操称象的过程;
音乐:让学生依据课文重新编写《聪明的一休》歌词,表达学习课文(第五组学习专题)后的感受。
自省:想一想,自己应该向司马光、曹操等人学习什么?
多元智能学案
一、导入
1、导语(幻灯出示“称象”***):同学们,这篇课文讲得是一个7岁的小朋友称象的`故事,这个故事大家想不想听。(板书课题)
2、导读:
(1)学生质疑: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或者有什么疑问?
(2)教师归纳问题并鼓励学生带着疑问听教师朗读课文(也可自己阅读)。
二、建议学习方式,分类解决问题。
第一类问题:是何what:一些表示事实内容的问题。
基本概念:说明是什么,有关本质、实质、要素,在答案中含有事实性要素。
学习的基本方式:信息搜集、记忆
导例:“称”是什么?“称”是什么样的?
本题建议学习方式:教师联系***片直接讲解;学生自己查阅资料。
第二类问题:为何why:一些表示目的与理由的问题。
基本概念:说明为什么,有关目的、价值、意义、理由的问题。
学习的基本方式:信息搜集,也可以通过探究获得。
导例:为什么曹操不采用官员建议的办法?
本题建议学习方式:小组讨论
第三类问题:如何how:一些表示方法、途径与状态的问题。
基本概念:说明怎么样,用什么方法、手段、途径:处于怎么样的状态或情况等问题。如果是表示一种方式,通常需要了解其过程。如果是表示一种状态,通常需要了解其具体的程度。
学习的基本方式:方式——做中学,也就是只有通过经历才能获得经验;状态——体验中学习
导例: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本题建议学习方式:利用教具,小组讨论练习曹冲称象的过程(第一步:赶大象上船,在船身下沉处画条线;第二步:赶象上岸,装石头,装到画线处为止;第三步:称船上的石头的重量;第四步:把石头的重量加起来,就指导大象有多重了。)
第四类问题:若何if:一些表示情境条件变化的问题。
基本概念:当条件发生变化时,如果,要是,是否,即使的情况下的问题。
学习的基本方式:猜想,情境中学习,发散与创造性地学习。
导例:假如你在场,你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搬石头费力,不如改成装猪、羊等动物;让人上船,比赶动物更方便……)
本题建议学习方式:小组讨论或请教他人;教师提供思考方向。
三、交流自读收获。
1、谁愿意将课文的故事讲给其他同学听?
2、你从这个故事中了解了什么,受到什么教育请结合本单元学过的课文说说。
3、你对课文还有什么疑问,请在小组里讨论、解决,有必要可与其它小组交流或请老师帮助。
4、再次朗读课文,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
四、小组合作,选择适合于自组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表达对课文的理解或读后的感受。
教师用生动的形式出示提供的展示方式:
演讲: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
表演:角色可以是官员、曹冲、曹操等。
测算:教师提供石头的重量和石头的树木,算出大象的重量,此题可不断变换条件作为课外延伸。
歌唱:采用自己熟悉的曲调的节奏和旋律,填写适合于课文内容的歌词,如“聪明的一休”并歌唱。
1、小组合作、准备、排练。
2、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在全班进行交流。
注意:认真倾听、观看他人的展示,并作评价,评出“小一休”、“小画家”、“小演员”。
五、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作业:
阅读教师提供或自己收集的聪明故事,与家长或同学交流。并摘录上面的生字
想一想自己在生活中做过什么聪明的事,并试着用文字和拼音把它记录下来(选做题)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词语:木柱曹冲官员几根议论重量,一杆秤砍下画线为止
2、想一想,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精读课文
第一自然段
自读,讲了一件什么事?(曹操带领儿子和官员去看人家送给他的一头大象)
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大象又高又大,官员们在议论大象的重量)
2、文是怎样描写这头大象的,用“~~~”画出文中的句子。
3、这大象怎么样?你是从哪些话中看出它又高又大?这两个比喻句把大象的高大写得既生动又形象。
4、拓展:
(1)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耳朵像(两把大扇子),鼻子像(一个长长的钩子),尾巴像(一根小小的辫子)、
(2)弯弯的月亮像()。
红红的太阳像()。
()像()
(3)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
我们一边唱歌,一边跳舞
()一边(),()一边()。
5、比一比:
大象有多重呢?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第三自然段
1、官员们想出哪些称象的方法?(用有的…有的…也有的&hel眼型lip;句式回答)
2、曹操听后态度怎么样?为什么直摇头?(“直摇头”说明曹操的态度是坚决反对的)
3、比较:曹操听了直摇头。曹操听了摇头。
第四自然段
1、想想,这段讲什么?
2、默读自然段,把曹冲说的话画下来,并用“△”画出称像时的动词。
3、交流:4些动词准确,具体写出了称像的步骤和方法。
3、用“先…再…然后…最后…”叙述称象的过程。为什么往船上装石头时候,为什么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想一想,和官员们的办法比,谁的办法更好?为什么?
4、通过这一自然段的学习,你觉得曹冲是一个怎样的人?
5、我们应该学习曹冲什么样的`品质?(认真观察事物,善于动脑筋思考问题的品质)
6、比一比: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第五自然段
曹操认为曹冲的办法好不好?从课文中哪句话看出来?
总结延伸
如果现在让你们称这头象的重量,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知识链接:
大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现存的大象仅两种,非洲象和亚洲象。非洲象体型较大,最大的雄象约7吨重,雌雄象都长有发达的象牙;亚洲象略小,最大的体重越5吨,仅雄象才长有发达的象牙。象的鼻子粗大,但能拾取针等细小物件。象的听力很强,能听出森林中的各种声响。但是它的视力极差,是著名的“近视眼”,对静止不动的东西只能看到10米远,即使活动的东西也只能看到30米远。
板书设计:
赶象上船
船沉画线
装石画线
称石累加
教学目标:
1、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和其中蕴含的道理,知道要灵活运用知识,才会想出好办法。
2、学会15个生字,会写候、柱、底等9个字。
3、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能复述曹冲称象的具体步骤。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曹冲称象的办法以及他和官员称象的办法之间的联系。
难点:曹冲想出称象办法的原因。课前准备:玻璃器皿装上水、木船、玩具象、天平、投影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1、放《三国演义》主题歌,你们看过(听说过)《三国演义》吗?2、请学生自由回答。3、你知道其中的哪些人物的名字?你怎么知道的?(随机表扬阅读面广的学生,告诉学生搜集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
一、导入
1、启发谈话:曹操是三国时魏国的丞相,一次,有人送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就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象。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那你们见过称大象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象的故事。(板书:称象)适时认识生字“称”
2、板题质疑:板书课题,读课题,认识生字“称、象”围绕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谁称象?为什么称象?怎么称的?)(设计意***:由课题的出示,引发学生思考质疑,。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初读(自由读文,画出生字,了解内容。)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设计意***:明确读的要求,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十分必要,这样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指名读课文。强调重点字的读音:如“曹、称、秤、重”等字的读音。(课件出示反馈时,学生会读哪个就读哪个,读对了的,其他学生跟着将这个字读3遍。)(设计意***: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3、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识字办法学习生字、掌握读音。(生自主识字,师巡视指导)(设计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持之以恒对学生进行方法渗透指导,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开放学习方式,尊重学生自我选择。)
4、去掉拼音读生字:
(1)同桌比赛读(2)男女比赛读(3)全班齐读。
5、开火车认读生字。(设计意***:通过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练读,落实字音教学,又激发了兴趣,防止了重复和枯燥。)
6、指名读文把生字放到课文中,读一读。(提示读书姿势)读书时身体要站直或坐直,双手捧书,眼睛与书本保持一段距离,吸气定神再开口这是会读书的表现。其他同学仔细听,评价。(设计意***:由字到词,由词到句,循序渐进,符合低年级认知规律。)
三、讨论(交流读书体会,整体感知课文。)
1、这篇课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让学生用手势表示。)思考:通过自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设计意***: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师生、生生交流互动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应善于在这种交流中捕捉信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
四、朗读(在理解中感悟读文,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1、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段指读课文,组织学生评价朗读,相互促进,教师适时范读指导。
2、抓住“一边……一边……”的句子,认真体会,练习说话。
3、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组内的同学听。(设计意***:打破传统的“串讲”形式,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就不再去讲,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五、拓展练习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称象办法?
板书设计:
曹冲称象
官员们曹冲
造大称
1、象上船,沿水面画线。
2、象上岸,船装石头。
3、船下沉至画线处,称石头。
4、计算石头总重量。
宰大象
曹操
直摇头曹操点头微笑
《称象》第二课时
课文特点:
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七岁的曹冲想出称象的好办法,称出大象重量的事,从中可以看出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
教学目标:
1、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使学生了解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2、继续学习预习课文,边读边电教,并练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曹冲想出的称象办法及官员们想出的称象办法和曹冲的办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要称一头活着的大象的重量是不成问题的,可在古时候,这却是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称象,让我们看看曹冲想出一个什么好办法称得大象的重量的。
二、范读课文
思考:围绕着称象,课文却写了什么?
你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试着提出来。
三、出示目标
通过学生的质疑导入目标。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
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A:称象这件事的时间:
古时候。
B:大象的来历:
人家送给曹操的。
C:人物:
曹操,曹冲,官员们。
2、当时曹操什么心情?谁能试着读出这种语气?
过渡:曹操看到的那头象是什么样子呢?
五、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思考:这头大象是什么样子的?(用画出来)
默读画句,这句话是个什么句?
把什么比作什么?说明什么?
2、课文写的'是称象的事,可为什么介绍这头大象的样子呢?
3、谁能试着读出大象的高大?
4、官员们看着这头象,发出了议论,议论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5、官员们议论什么问题?
6、谁能把议论的语气读出来?
过渡:大家都在认真地看,都在不停地议论,曹操却提出了问题,官员们是怎样回答的呢?
六、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默读第三自然段
思考:官员们想出哪
几种称象方法?用()画出来。
2、曹操听了他们的话怎么样子,为什么会这样?
3、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体会直的意思)
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4、谁能试着读读这段,看谁体会得最好?
指名读评议分角色读
过渡: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话都不满意,这时七岁的曹冲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曹冲的称象的办法是怎样的呢?
七、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说一说:曹冲所说的办法,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还干什么?
2、做实验突破难点
让学生一边说称象的步骤,老师一边演示。
然后对学生提出的不懂问题展开讨论。
(1)、大象上船后,船为什么下沉?
(2)、象上船后,为什么沿着水面在,船舷耻面一条线。
(3)、象上岸后,往船上装石头,为什么要装到画线的地方。
(4)、再读这一段,说说曹冲想出的办法比官员们提办法好在哪儿?(通过比较,体会曹冲正是从官员人的办法中得到启发)。
3、指名朗读课文,其他民学看插***。
过渡:曹冲这样做对吗?他到底称出大象的重量没有?
八、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齐读第五自然段
思考:从这一自然段中,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
你还从哪个词当中得知他的办法好?谁能读出来?
2、称象这件事发生在曹冲几岁时?试比较下列句子的意思
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九、总结全文
1、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什么?
2、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曹操的儿子曹冲小时候称象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遇事动脑筋,想办法,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第一段写的是曹操带着儿子和官员去看人家送给他的一头大象。
第二段写的是这头大象又高又大,官员们议论大象的重量。
第三段写的是官员们想出了几种称象的办法,曹操听了直摇头。
第四段写的是曹冲想出了称象的办法。
第五段写的是人们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在三、四自然段中,通过官员们与曹冲不同的称象方法的对比,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把一个聪颖、质朴的儿童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第四自然段讲曹冲叙述的称象方法和步骤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曹冲的称象方法是用5句话说明的。第一句是总写。第二至第四句具体地写出了称象的方法,一句话就是一个步骤。文中通过“赶、沉、画、赶、装、沉、称”这几个动词的连用、准确、清楚地写出了称象过程,使学生理解曹冲以船代秤、以石代象的科学的称象方法。
用水的浮力来称象的知识,是本课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使文章中抽象的语言文字具体化,以帮助学生理解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懂得在句子中恰当地加上一些词语,可以把话说得更加具体、形象。
2.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教育学生学习曹冲,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法设计:
为突破本课教学难点,教学时应采用实验法。
课前准备
玻璃器皿装上水、木船、玩具象、小石子秤或天平、幻灯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简单介绍曹操和曹冲,学习生字词,理清文章脉络。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懂得在句子中加上一些词语,可以把话说得具体、形象。
第三课时:.总结全文,处理课后作业,练习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出示课题。8.称象
(二)讲读课文。
1.范读全文
思考: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2.讲读课文
①指名朗读一段
提问:第一段写的是什么时候曹操带着谁去干什么?
板书:官员、曹冲
提问:什么人称官员?
②指名朗读二段
提问:这头大象怎么样?(又高又大)
提问:课文中怎么具体描写大象的?(像……像……)
指名读句子:“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议论、理解这句话,想象大象的样子)
师:“像……像……”这两个比喻句把大象的高大写得既生动又形象。
提问:官员们议论什么?“到底”什么意思?
师:这样的一头大象,要想称出它的重量可不容易。
指导朗读,读出重音“又……又……到底”
师:大家都想知道大象的重量,于是曹操问大家谁有办法称这头大象。
③指名读三段
提问:官员们想出了哪些称象方法?(用“有的……有的……也有的……句式说)
板书:造秤称象
秤称象肉
提问:曹操听了态度怎么样?“直摇头”什么意思?(做个动作看看)
讨论:为什么直摇头呢?
板书:称不出伤害象
指导朗读
④指名读四段
提问:这段写什么?(曹冲想出称象办法)
做实验演示称象过程
(象上船——船下沉——画线;象下船——船浮起——装石子——船沉到画线处——称石子)
提问:往船上装石头时,为什么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船下沉的深浅和大象上船时一样,说明这时石头重量和大象相同)
默读四段:
读、画:用把曹冲说的话画出来。
提问:共有几句话?1句和后4句是什么关系?(1句是总写,后4句是具体叙述)
指名逐句朗读
画批:按称象步骤用…画出有关动词
板书:赶、沉、画、赶、装、沉、称
提问:这些动词可以颠倒顺序吗?为什么?
师:作者用这些动词准确、具体地写出称象步骤和方法。
练习:用“先……再……然后……最后……”叙述称象过程。
板书:船称石头石头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出示幻灯:(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先把大象( )到船上,看船身下( )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 )一条线。再把大象( )上岸,往船上( )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 )减去( )船上的石头。最后把几次称得的石头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
⑤指名读五段
提问:曹操认为曹冲的办法好不好?从课文中哪句话看出来?这种方法好在哪儿?
(用船代秤,解决“提不动”的问题,用石代象解决宰象的问题,既称出大象的重量,又不伤害大象,是一种科学的`称象方法,与官员们笨拙的称象方法形成鲜明对比)
提问:结果怎样?“果然”一词什么意思?曹冲当时几岁?“才”什么意思?
师:现在称象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可是在古时候要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就困难了。曹冲7岁就想出了科学的称象方法,是很了不起的。
3.观察插***
思考:***上画了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与课文哪段内容相符合?(重点观察曹冲的动作、神态)
口述画面内容
(三)朗读全文。
讨论: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什么?
板书:动脑筋、想办法
提问:曹冲为什么能想出科学的称象方法?(其一,认真观察事物,善于动脑思考。其二,从官员们的议论中得到启发)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总结全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讨论: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什么教育?
(二)练习。
1.读一读,说说每组中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再用带点的词造句
①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第二句加了“直”字,“直摇头”就是不住地摇头,说明曹操认为官员的称象方法太笨拙,很不赞成他们的意见)
②曹操的儿子曹冲7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7岁。
(第二句加了一个“才”字,“才七岁”是只有七岁或仅仅七岁的意思,强调曹冲年龄小,但遇事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③大象有多重呢?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第二句加了“到底”二字,“到底”有多重就是究竟有多重,“到底”用在问句里表示深究)
师:第二句在“摇头、七岁、多重”前边分别加了“直”、“才”、“到底”使句子更加具体、形象。
指导用“直”、“才”、“到底”三个词造句
2.把下面句子意思写具体
①大象又高又大。( )
②教室真整洁。( )
3.练习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段话。
练习用“先……再……然后……最后……”说一段话。
4.练习把曹冲称象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材简析】
本文讲的是一个七岁的小朋友,想出称象的方法比官员强,比官员妙,这实在难能可贵。曹冲称象的故事,因此广为流传;曹冲爱动脑子,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值得我们认真借鉴。本课重点介绍了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公开课教案思路】
学习本课无需分析课文。要通过朗读,让同学感悟曹冲是个遇事爱动脑子,能找出解决问题方法的聪明小朋友。利用课文的问题,给同学创设拓展思路的氛围,可以让同学留下时间和空间,进行讨论。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并会写六个生字。
2、能用“一边……一边……”说句子。
3、学习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能从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愿意把本文的故事讲给他人听。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的内容,从中受到启发,鼓励同学做个爱动脑筋,善于观察的人。
2、学习生字、新词,能用“一边……一边……”说句子。
【教学方法】
游戏法 自主探究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录像表示天气的成语,激趣导入
1、观看动画片《曹冲称象》,考虑:这是一个什么故事?
2、板书课题,简介曹冲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身轻声朗读课文,标画出自然段的序号。
2、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用简单的话概括出课文的大意。
3、认读生字:
⑴ 出示“我会认”生字卡片。
⑵ 出示“我会写”生字卡片。
三、再读课文很字怎么写,了解课文中称象的方法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中介绍了称象的几种方法?哪种方法是最好的?
2、同学汇报。
3、前两种方法为什么行不通呢?请读课文,画出有关的语句。
4、用“因为……所以”的句式,练习说话。
5、观看录相(两种方法)的录相,增强同学的理解。
四、巧用实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1、请同学朗读第4自然段,考虑:曹冲答象的具体方法是什么呢?把有关的语句画在书上。
2、反复朗读找到的句子。设问: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简易的器材,谁愿意为大家演示称象的过程呢?
3、播放录相《称象》中的片断,了解称象的过程。
4、再读书中文字,考虑:要称出大象的重量应该分几个步骤呢?同学讨论。
5、汇报。
6、与官员提出的方法作比较,曹冲的方法好在哪里?
7、按上述步骤,作这个实验。考虑:从这个方法中,你有什么体会?
8、此时此刻,你能用称誉的口气,对曹冲说句话吗?
9、教师小结:曹冲称象的方法很有发明性,造不出称象的大秤,可以用船;不能把大象杀了,就用石头替代。他想出了一个他人想不出的方法。其实,他是利用了水的浮力。
10、用称誉的口气再读课文,练习背诵。
11、指导背诵。
投影出示背诵提示语:
首先……然后……接着……最后……
五、鼓励同学创新思维
1、曹冲的方法在当时来讲是很好的,符合当时的情况。请你动脑筋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2、同学发言,评议。
3、请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
六、课堂练习
1、我会组词:
称( ) 住( ) 像( ) 再( )
秤( ) 柱( ) 象( ) 在( )
止( ) 照( ) 点( ) 办( )
正( ) 找( ) 热( ) 力( )
2、选词填空:
再 在
⑴ 小明把作业放( )李老师的办事桌上。
⑵ 这个话题,没有( )说的必要了。
⑶ 李玲( )次见到了音乐大师。
⑷ 我( )路上摔倒了。
七、总结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内容
1、练习朗读,考虑:你能用自身的话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吗?
2、练习背诵课文。
二、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掌握识字规律
1、学习本课中“我会认”的生字,找到识字规律,引导同学自主识字。
⑴ 出示写有“我会认”的生字卡片,引导同学认读。纠正读音。
⑵ 请你仔细观察本课会认的生字,小组讨论识字方法。
⑶ 同学汇报扮演:
① 加偏旁方法记忆。
② 重点指导:艘 微
⑷ 反复认读,开展识字游戏:
① “抓错游戏”教师故意读错字,请同学们指出,并加以改正。
② “转字盘游戏“用硬纸制作字盘,分成十三格,分别写上本课的十三个生字,中间安个轴,让纸板转动,在黑板一处做个记号,把转字盘放在指定位置,转动后停下,说出汉字的字音。
3、学习本课中“我会写”的生字,引导同学书写:
⑴ 出示写有“我会写”的生字卡片,找准结构规律,指导同学书写。
⑵ 这些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独体字:再、象
左右结构:像、做
上下结构:点、照
⑶ 分别指导同学书写。
⑷ 在指导中和时点评。
三、课堂作业
1、我会填:
一( )大官 一( )大秤 一( )线
一( )大船 一( )大树 一( )大象
四、安排作业
1、完成本课的生字、新词。
2、练习讲故事《称象》。
教学目标:
⑴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⑵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随文认识12个生字。
重点难点: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随文认识12个生字。
教学用具:多媒体生字卡片
一、导入:
出示一杆秤。问:同学们,这是什么?(板书:秤)它是做什么的?(称东西的)噢,它是用来称东西重量的。秤是由秤盘、秤砣和秤杆组成的。怎么称才行呢?咱们来试一试称一称苹果。现在我知道了苹果的重量了,怎么样?秤杆平了。提起秤,指着秤杆问:这叫什么来着?板书杆仔细看看老师手中的秤,在认真观察一下杆字,你发现了什么?读秤杆。
它能称大象吗?(贴象的***片)古时候,就有人提出来要称大象的重量,到底是怎么称的呢?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文章称象(板书:称)
二、初读课文,注意生字。
1、自由读课文。
(同学们读一读课文,注意带拼音的字,读准字音,看准字形。如果还有不认识的字,可以问一问同学和老师。)
2、用最快的速度数一数文章有几个自然段。
3、指名分段读课文。
三、讲读课文,随文识字。
1、刚才同学们说不能称大象,为什么?
象很大,看看书,这头象有多大?它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读。
过渡:这么大的象,你说有多重呀?(指着一名同学问。)你问一问;另一位官员。官员们在做什么?(议论)
2、出示:议论。什么叫议论?(讨论)刚才我们就是在议论。议论离不开语言,所以这两个字都有言字旁。
3、齐读议论
官员们又接着议论了。
4、指名读第三自然段。看看官员们在议论什么?
5、官员们首先想出了什么方法?(指名说)
拿着板书指名读:砍一棵树造一杆秤
老师在这里提醒一下,很早以前,人们用来砍树的斧头是用石头做的,所以砍字是石字旁。
这种方法行吗?
6、官员们又想出了什么办法?出示:宰割
啊?他们竟然要把人家辛辛苦苦,不远万里送来的`大象宰了?还要用这么锋利的刀个割了。读
读完后你心里有什么感觉呀?
这种方法行吗?
7、谁想出办法来了?(曹冲)板书:曹冲
8、谁愿意把曹冲的方法读一下?(指名读)
9、看课件(咱们把曹冲称象的过程来看一看好不好?注意在看时,一定要用心去听,一会儿,老师让你来说)边看教师边叙述。(注意用:首先然后接着直到为止最后)
10、指名到前面叙述曹冲称象的过程。(教师适当给予指点)
11、曹冲真聪明,造不出大秤,可以用一艘大船来代替,船舷就相当于秤杆;不能宰大象,就用石头代替,他们想出了连大人都想不出来的方法,真了不起。我想咱们班的同学更聪明,观察一下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12、你们观察得真仔细,看一看,咱们黑板上还有哪两个字长得象?
注意秤和称这两个字的读音不同。读。
13、记住这个聪明的孩子,(曹冲)他想出了称象的好办法。咱们班有姓曹的吗?((预设:如果有就说:你一定也和曹冲一样聪明,同学们一定早认识这个曹字了是不是?如果没有就说,那今天咱们就来学一学这个曹字。跟老师读)
14、说到曹冲,希望你也要记住另一个名字曹操,以后咱们会学到关于他的许多故事。
操字,咱们经常用,就是我们每天伸伸手,弯弯腰做的早操的操。
四、巩固识字,借助板书讲故事。
今天我们收获真不少,认识了爱动脑筋,善于观察的曹冲。下面,谁能借助老师的板书,把《称象》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指名复述课文。
五、文章升华、拓展。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小礼物了,想不想要?咦,怎么锁上了?怎么办?哎呀,还有拦路虎呢!我们开火车大声喊一喊它们。
出示儿歌。自由读。一齐拍手读。
儿歌内容:
曹操一日好心情,众人观象真高兴。
一个问题提出来,大象到底有多重?
砍树造杆大秤用,秤大没人提得动。
先宰再割分成块,活活大象要送命。
曹操有子叫曹冲,小小年纪很聪明。
议论声中站出来,我有注意大家听。
一艘大船停水中,大向稳稳站船中。
船舷上面刻记号,再换石头容易称。
石头多重象多重,智慧解题传美名。
我们立志学文化,中华少年出英雄。
一个七岁的孩子,想出称象的办法比官员强,比官员妙,这实在难能可贵。曹冲称象的故事,因此而广为流传;曹充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值得我们认真借鉴。本课重点介绍了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我在设计这一课时,抓住第四自然段让同学充分朗读,让同学在读中感悟;并借助课件或教具进行直观演示、充分利用课文插***辅助学习,分散教学难点。
学习本课,无需分析课文。要通过朗读,让学生感悟曹冲是个遇事爱动脑筋,能找出解决问题办法的聪明孩子。文末的问题,给学生创设了拓展思路的'氛围,可以给学生留下时间和空间,进行讨论交流。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语: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要称一头活着的大象的重量是不成问题的,可在古时候,这却是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1课称象,让我们看看曹冲想出一个什么好办法称得大象的重量的。
2、学习生字“称”和“象”。
二、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要求:
1、借助汉拼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指名学生读课文,检查是否读的正确。
四、朗读感悟
1、看多媒体动画(事先自制课件),听教师范读,初步了解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2、学生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里介绍称象有几个办法?
3、小组交流:说说自己对这些办法的看法。
4、指导朗读重点词句,练习说句子。
5、用实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1)曹冲称象具体的办法是什么?听第4自然段录音课文,边听边看课件演示。
(2)让学生自己再读读这段课文。
搞清楚要称出大象的重量:
6、对学生提出的不懂问题展开讨论.
(1)大象上船后,船为什么下沉?
(2)象上船后,为什么沿着水面在,船舷耻面一条线.
(3)象上岸后,往船上装石头,为什么要装到画线的地方.
(4)再读这一段,说说曹冲想出的办法比官员们提办法好在哪儿?
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什么?
五、鼓励学生创新,启发学生动脑筋想一想:
曹冲的办法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好的。你还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办法?
六、课堂小结:
曹冲称象的办法很有创告白气球周二珂造性。造不出称象的大秤可以用船;不能把大象宰了,就用石头,想出了一个别人想不出的办法。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的,富裕联想的品质,值得我们每个同学学习。
本文发布于:2023-05-13 07:26: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6620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