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招人待见的哲学家
如何快速学会拼音打字动漫美女胸最近因为要写点东西,重读了几年前读过的《会饮》,然而这次读来感受却与上次颇为不同。 记得几年前对苏格拉底非常崇拜,并且一旦瞥见他心中那隐藏着的神,就立刻如五雷轰顶一般,从此成为哲学的疯狂追随者。觉得周围人,包括自己从前的生活根本就不值得过,觉得从他身边逃走的漂亮小僭主——阿尔喀比亚德是那么不争气,觉得处死他的雅典人是那么愚昧可恨,觉得他那些特立独行之举是那么地酷,简直媲美竹林七贤的魏晋风度。 可是......
显示全文
最近因为要写点东西,重读了几年前读过的《会饮》,然而这次读来感受却与上次颇为不同。
记得几年前对苏格拉底非常崇拜,并且一旦瞥见他心中那隐藏着的神,就立刻如五雷轰顶一般,从此成为哲学的疯狂追随者。觉得周围人,包括自己从前的生活根本就不值得过,觉得从他身边逃走的漂亮小僭主——阿尔喀比亚德是那么不争气,觉得处死他的雅典人是那么愚昧可恨,觉得他那些特立独行之举是那么地酷,简直媲美竹林七贤的魏晋风度。
可是现在换个角度看看,便开始壮着胆子怀疑他简直就是个trouble-maker:
奸利首先,他让很多人爱上哲学之后就不再管他们了。这些人在苏格拉底口吐莲花般的哲学魔咒下开始对哲学心向往之,觉得除了苏格拉底外,所有人的生活都不值得过,都是虚掷光阴的白痴,但另一方面,他们的慧根天资又不够,无力凭借自己去过上哲学的沉思生活。这就好比苏格拉底让身处洞穴的他们隐约看见了光明,但他们并没有自己走出洞穴、走向光明的能力,然而既已看见光明,就无法再退回到黑暗之中,宛如从来未见光一般。于是这些人前无出路,后无退路,只有一辈子成为苏格拉底的忠实粉丝,追随着他,就好像跟随着一个流动的光源好借些光,既然过不成哲学的生活,只好退而求其次去过追随哲学家的生活。这种“梦醒后无路可走”的痛苦谁人能知?从这点看来,阿尔喀比亚德的控诉就不无道理,苏格拉底就仿佛一个缺德的情人,千方百计让别人爱上自己,等人家爱得死去活来离不开他的时候他就掉头离去。或许不是苏格拉底残忍,而是哲学本身就残忍,要从众多爱哲学的人中筛选出凤毛麟角的接班人,问题是那些被淘汰的人怎么办?从这点看,阿尔喀比亚德的逃走简直就是聪明的自我保护,哪怕他这么做可能只是出于本能。
其次, 他被指控的最大罪名就是傲慢(hubris)和不虔敬。他到处教人知识,然后还不收
钱,看看“子贡赎人”的故事中孔子对子贡的批评吧;他处处声称自己无知,结果被大家看作虚伪和狡诈;他逮谁和谁谈,让人家觉得羞愧和沮丧,连个正常日子都没法过,有点内心的小隐秘,小自私都得给揪出来,“狠斗私字一闪念”;他不怕冷、喝酒不醉、还不怕死,有这么个人整天在你旁边晃悠,不崩溃也难。你苏格拉底是很高妙,so what?到最后他与城邦的关系只能是有你没我,有我没你。于是很多人都在帮他反思和辩护,谈论哲学家应该如何在城邦中保护自己,就有了显白与隐微的教诲之说。问题是隐微了是不是两者就真的相安无事?哲学是否就因此变得虔敬?
还有,他被指控的另外一项罪名就是“毒害青年”,说阿尔喀比亚德的那些张狂和傲慢都是从他那里学来的。很多人当然为他辩护,说阿尔喀比亚德恰恰是没有把哲学学到家就从苏格拉底这里逃出去从政,才会落此下场。问题是如果每个政治家都必须拿到哲学的毕业证书才能去从政的话,那么如果他们总是留级怎么办,是不是一辈子都做蹲班生到死?如果不是这样,那么他们学的半吊子哲学对从政来说到底是好还是坏?所以阿尔喀比亚德的悲剧既不是学哲学的结果,也不是没学好哲学的结果,而是半吊子哲学戕害政治的结果。这么看来,与其说苏格拉底-阿尔喀比亚德事件之后的哲学家通过隐微保护哲学家不受城邦迫害,不如说他们是要保护城邦不受半吊子哲学家的迫害,或者更进一步,少出炉几个半
皇上不急太监急不鸣则已吊子哲学家。在阿尔喀比亚德这里,就是先从苏格拉底的哲学视角那里获得了一个看扁众人的眼光,然后再把这一傲慢嫁接在政治权术和征服的欲望之上。从修昔底德和布鲁塔克那里我们可以看到,他自如出入于各种政体与习俗之中,毫无障碍地根据政治需要扮演各种角色。这种毫无羞耻之心操控政治的妄为和他在苏格拉底的哲学面前产生的羞耻感形成鲜明对比,谁能说完全不是后者滋养了前者?对一件事物彻底地、绝望地感到羞耻,结果治愈了他在其他方面的羞耻。而对于前者,虽然是阿尔喀比亚德心头永远的痛,但只要他不看到苏格拉底,或者想到他,还可以暂时地获得免疫。虽然政治家和哲学家都是超善恶的,但他们那是beyond shamefulness,而两者的糟糕嫁接的产物如阿尔喀比亚德却是shamelessness。如果没有受哲学的影响而是直接进入政治的话,他会凭借本能具有可能不那么高妙,却基于自然的虔敬与审慎。哲学无罪,半吊子哲学就有罪。问题是从心性上说,哲学注定是少数人的事情,对大多数哲学追随者来说,学到的只能是半吊子哲学,会毁了自己、害了城邦。真正该受到谴责的不是苏格拉底的哲学,而是到处培养了一大堆为害城邦的半吊子哲学家。可是值得追问的是:苏格拉底式的教育,是否注定会培养出众多的半吊子哲学家,虽然也偶尔会有一两个成功的例子?就好像古代官窑中烧出的一大批瓷器中只能挑出一半件完美之作,而大部分只能销毁?
名下房产查询
简短的鬼故事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真理虽然看上去很美,但是如果为真理的祭坛上必须献祭太多的东西,搭进去太多的人:城邦的政治前途、个人的幸福,它就一点都不美了。真正圣人的悲悯之心应该是两个维度的:既悲悯众生因昏聩而痛苦;又悲悯众生因追求清明不得而痛苦,因此圣人为众生所安置的爱欲阶梯应当不是第俄提玛式的天梯,一旦开始攀登就无法退回,而又有极少人能真正登顶,只能要么如阿波罗多洛斯之类绝望地卡在半路,要么如阿尔喀比亚德般在离开的路上摔死。圣人的阶梯应当是一站一站的,少数幸运儿固然可以登顶,大多数人只要努力了也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最终一站安息下来,而且,毕竟也是努力登过了的。而儒家正是给我们准备了如此舒服的爱欲阶梯。走到哪步都是家,都心安,不会凄惶。而要追寻到苏格拉底的美,必须在沿途拆毁让自己舒适的美。
哲学不是真理的包装纸,比谁包装得更巧妙。因为这就好比一个自己挖了很深的坑把东西藏进去又让人把它挖出来的人一样,如果看到别人总挖不出来,他总会忍不住自己带他去挖。这才是所谓显白与隐微的涵义,所以哲学家总是陷入又想把真理藏好,又担心人们找不着的两难之中。总有一天,索性不藏了,世界就该崩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