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尔巴赫亚里士多德规范格言论证的定义、型式及功能
摘要:亚里士多德在《修辞术》中提出了品格说服手段。该手段告诉我们演说者可通过展示实践智慧、德性及善意三种品格去让听众信任演说者,进而提高听众对演说者主张的认同度。人们尚不清楚演说者表达怎样的论证能展示包括实践智慧、德性及善意的优良品格。文章试图揭示一种独特的论证,以回答上述疑问。第一,通过分析亚氏对格言的论述,我们定义了格言论证;第二,通过分析优良品格的含义,我们定义了规范格言,由此给出了规范格言论证;第三,利用论证型式理论并结合规范格言,我们指出了规范格言论证有两个特殊的型式,而且具有一定的优度;第四,从听众的视角出发,我们说明了规范格言论证能作为演说者展示优良品格的工具。
关键词:格言论证; 规范格言论证; 优良品格; 亚里士多德;
Abstract:Aristotle propod "ethos"; in Rhetoric. This method tells us that speaker can make the audience trust speaker by showing three good characters which include practical wisdom, virtue, and goodwill, thereby increasing audience' s adherence toward speaker' s claim. For this topic, it is still unclear that what argumentation speaker express can display good characters which include practical wisdom, virtue and goodwill. In this article, we try to reveal a unique kind of argumentation to respond the question just mention above. First, by analyzing Aristotle' s exposition of maxims, we define maxim
汽车维修技师argumentation. Second, by analyzing the meaning of good characters, we define normative maxim, and thus give the normative maxim argumentation. Third, using argumentation schemes theory and combining normative maxim, we point out that normative maxim argumentation not only have two special schemes, but also have certain degree of goodness.Four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udiences, we explain that normal maxim argumentation can be a tool for speakers to display good characters.
在《修辞术》1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三种技术说服手段(entechnic),即理性(logos)、品格(ethos)与情感(pathos)。理性手段表明演说可建立在论证基础之上,情感手段表明演说者可改变听众情感状态进而影响他对演说的判断,而品格手段则表明演说者可展示自身的优良品格。(,第338页)在此,我们尤为关注于品格手段。演说者展示优良品格的目的在于:让听众形成演说者具有特定优良品格的印象,由此产生对演说者的信任,进而认同演说者的主张。(,第338–339页)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优良品格包括三种:一是实践智慧;二是德性;三是善意。(,第409页)当代修辞学家也纷纷开始关注到研究亚里士多德的品格展示技巧。在亚里士多德《修辞术》基础上,布雷德(A.C.Braet)提炼出了两种展示品格的方法索引法(via indices)与论证法(via argument)。二者的共同点是均涉及演说者的优良品格,而不同点是前者与演讲主题有关而后者无关。(【2】)对于品格说服来讲,福腾博(Fortenbaugh)认为,演说者可以使用论证去建立其关于智慧、德性和善意
的主张。()在加佛(E.Garver)看来,展示优良品格的首要方法是给出论证。()拉普(C.Rapp)认为,演说者可通过其演说内容来展示其优良品格。()但如何才能达到展示演说者优良品格的效果呢?本文尝试依据亚里士多德对格言的论述,给出能展示演说者优良品格的规范格言论证。可能会有多种展示优良品格的手段,但本文仅聚焦于上述论证。
承诺书格式1 、格言论证的历史溯源
所谓格言就是指描述行动指引的陈述。当然,亚里士多德并没有提出"格言论证";这一术语,但这种论证类型却深深隐含在他对格言的论述中。他认为,格言是一种陈述,但不是针对个别事物的陈述,如"伊菲克拉特斯如何";,而是一种一般性陈述;格言也不是关于任何一般性事物的陈述,如"直线与曲线相反";,而是关于行动的一般性陈述,要人们选择或避免去做某类事情。(,第461页)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区分了三类陈述:关于个别事物的陈述;关于事物的一般性陈述;关于行动的一般性陈述。第一类陈述说明了特定个体所具有的特性,其主语是专名,如"张三是学生";;第二类陈述的描述对象也是事物的特性,但其主语不是专名,而是一般性的词项,如"等边三角形的每个内角都相同";;第三类陈述描述的对象不是事物的特性而是行动的指引。这类指引有两种形式:一是人们应做行动X;二是人们不应做行动Y。这类陈述相当于我们所理解的行动准则,它们具有一般性,能应用于不同情景及主体,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格言正是属于第三类陈述。
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把格言区分为不同类型。脸出油怎么办
首先,从表达方式上来看,格言有明示与暗示两种形式。明示性格言直接表达了行动指引,暗示性格言则隐含着行动指引。让我们来看看亚里士多德给出的三个经典例子:
中肯是什么意思
(1)智者不该把自己的子女调教得过于聪明。(,第461页)
(2)人的健康最宝贵正是我们的看法。(,第462页)
(3)没有人凡事都幸福。(,第462页)
例1直接表达了一个行动指引,但例2和例3并没有直接表达行动指引。我们一般会保存宝贵的东西,所以可将例2改写为如下明示性格言:我们应保持健康。我们不会对大家都会遇上的事情感到惊奇,所以可将例3改写为如下明示性格言:当遇上不幸之时,我们应以平常心面对。
其次,从表达内容上来看,格言有伴随补充及不伴随补充的格言两种类型。所谓"补充";即是指支持格言的理由,所谓"伴随补充";是指演说者在表述格言时还提及了支持格言的理由。为此,亚里士多德区分了四种格言:已被普遍接受的格言;稍作解释听众就能接受的格言;作为某个修辞三段论2(enthymeme)一部分的格言;修辞三段论特性显着的格言。(,第165页)显然,对于第一类型格言而言,演说者不需要给出支持它的理由。对于第二类型格言来讲,演说者也不需给出理由,他只需要从字面上对格言进行解释即可。第三类型格言则作为修辞三段论的结论,此时听众尚未接受此格言,
演说者需要提供理由支持它,所以第三类型格言伴随着补充,如智者不应当炫富,因为这会招来他人的嫉恨。第四类型格言相当于一个修辞三段论,但这类型格言不是按"前提–结论";式表达的,在表明格言之余,它还包含着支持格言的理由。(,第166页)他给出的例子是,"身为有死者,不可怀有不死者那样的愤怒";。(,第463页)这个格言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格言本身即人们不应追求不死者那样的愤怒;第二部分是支持格言的理由即人人都会死。我们能把上述例子重构为如下论证:"不死者那样的愤怒会给有死者带来毁灭性的后果,所以人们不应追求不死者那样的愤怒";。第三类型格言与第四类型格言最主要的差异在于,支持格言的理由复杂程度有所不同。亚里士多德认为,第四类型格言中的理由是显而易见的(,第462页),因此,伴随格言出现的理由对听众来讲没有理解难度。但在第三类型中,支持格言的理由可能带有一定的复杂性,听众要有具体背景知识才能理解它们。
事开头的成语
格言论证是修辞三段论的一种特殊形式。亚里士多德把许多非演绎论证都归入到修辞三段论范畴之下(,第469–482页),认为修辞三段论的前提很少是必然真的,其前提数量可能会少于通常三段论(,第342页)。廷德尔(Cindale)概括了修辞三段论的三大特征:前提不一定是必然真的;论证未必是省略式的;论证与听众的认知状态密切相关。(,第9页)因此,与其他修辞三段论一样,格言论证的目的是用格言来说服听众。
在格言论证中,格言既可以是前提,也可以是结论。例如,"在己方兵力较弱情况下,战神不偏袒任何
一方"";。(,第464页)在此,演说者给出的格言是"战神不偏袒任何一方";。该格言没有明示听众应当采取何种行动,但却暗示着兵力弱的一方依旧有获胜的可能性,因此,我们可以将其转换为明示性格言:"当兵力劣势时,人们不应放弃";。演说者使用格言的主要目的在于劝说或劝阻听众做某类行动。没有明示行动建议,但却给出了格言,那是因为,要是演说者用一般方式讲出对某件事情的观点,听众就可能会大为愉悦。(,第465页)格言是一种一般性陈述,演说者能通过格言去强调其所建议的行动具有普遍性,去强调行动能在众多类似情景中起到作用,而不局限于当前情景。当然,实际效果可能是听众未必会接受演说者的建议。行动建议源自于格言,格言则作为支持行动建议的前提或理由。因此,在这个例子中,演说者际上提出了一个修辞三段论,其完整结构是:当兵力劣势时,人们不应放弃;听众当前兵力处于劣势,因此,听众不应放弃。
再如,"智者不该把自己的子女调教得过于聪明因为他们不仅会招致呆气的骂名,而且会招来民众的嫉恨";。(,第461页)在这个例子中,演说者提出的格言是"智者不该把自己的子女调教得过于聪明";,一种明示性格言。但与前一例子的不同之处在于,演说者给出了支持格言的理由,即:格言是作为论证结论出现的。亚里士多德为什么会给出这种格言
论证呢?他认为,格言令人费解或有争议时,就需要有相应的证明。(,第462页)由此,当格言处于结论的位置时,演说者隐含的意思是:听众应接受格言。格言是描述行动指引的陈述。所以,对格言进行选择时,演说者主要依据所指引行动具有的特质来作出判断,这些特质作为支持格言的理由,
它们可能是行动能避免负面结果或带来正面结果,行动易于实施或行动副作用少等。在上述例子中,演说者把不按格言指引行动所带来的负面结果作为支持格言的理由。
显然,我们认为,《修辞术》中存在一种与格言关联的论证。为了讨论方便,我们约定格言X指一个具体的格言,X′则表示该格言所指引的行动。我们把上述论证类型称为格言论证,其定义为:一个论证是格言论证,当且仅当,这个论证的其中一个前提是格言X,而结论是源自于X的行动建议,或这个论证的前提是描述X′所具有特质的陈述,而结论则是听众应接受格言X。
2 、规范格言论证的定义
演说者的品格影响着他们所表达的格言论证,格言论证体现着演说者的品格。亚里士多德认为,当演说者的慎重选择(deliberate choice)表现在演说中时,他的品格也会体现在其中,而演说者使用格言能取得这效果,因为人们讲起格言就表达了关于偏好的一般性陈述,假如格言是在道德上好(morally good)的,也就能使演说者看起来具有优良品格。(,第465–466页)上述引文有如下两个层次。
首先,关于品格与行动选择之间的关系。"慎重选择";对应于希腊单词"proairesis";,其含义指人们基于品格所做出的决定(,第318页),这些决定尤其指对行动的选择。肯尼迪认为,对亚里士多德来讲,品格主要指道德品格,一种思想习惯,通常反映在行动选择之上。(,第148页)廷德尔认为,
品格是一种能力,一种习惯,指引着人们的行动。(,第13页)人们最终做出的行动可能符合品格的指引,也可能不符合。如果不考虑实际做出的行动,而仅关注于品格,那么品格可被表达为具体的行动选择标准。这些标准内置于主体意识之中,它们描述着行动应当具有的特质,进而为行动选择设立了某些标准。如果某个行动合乎这些标准,那么品格就会驱使主体选择它。品格就像内在的声音,告诉我们应做什么,不应做什么。
其次,关于使用格言与品格之间的关系。演说者使用格言其实是在给出格言论证。而想表达格言论证,他则需选择所使用的格言。但格言数量众多,不同的格言指引人们做不同的行动,演说者需要一个标准去选择格言,那这个标准是什么?回答是与品格对应的行动选择标准。因为格言是描述行动指引的陈述,选择格言其实是在选择可能的行动,而在一般情况下人们会按照自身品格所隐含的标准去选择行动,所以他们也会按此标准去选择格言。可见,演说者品格上的特点会传递到他们所给出的格言论证之上,听众能通过格言论证洞察演说者的品格。
现在让我们把注意力放在优良品格与使用格言的关系之上。优良品格指在人们看来是好的品格,而在本文中我们尤为关注于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所提及的优良品格,这些品格有三种,它们分别是实践智慧、德性和善意。为讨论的方便,下文再提及优良品格时,它代表实践智慧、德性及善意这三种品格。现假设一个具有优良品格的演说者准备使用格言进行说服,那要问他会使用怎么样的格言呢?优良品格是特殊的,具有它的演说者有着独特的行动选择标准,他们会做出与众不同的选择格言
行为,进而采纳具有某些特点的格言,由此给出不一样的格言论证。这个过程作如下表示:
初始条件:演说者优良品格的存在
第一阶段:做出特殊的选择格言行为
自重自爱第二阶段:采纳具有某些特点的格言象棋4399
第三阶段:给出独特的格言论证
上述过程中格言的特点是:它们所指引行动具有的特质符合与优良品格对应的行动选择标准。并非任意格言均具有上述特点,我们把满足上述要求的格言称为规范格言,并把基于此种格言的论证称为规范格言论证。3需注意,"规范";一词修饰格言论证,本身并非格言。规范格言论证是指:
一个论证是规范格言论证,当且仅当,这个论证的其中一个前提是规范格言Y,而结论是源自于Y的行动建议,或这个论证的前提是描述Y′所具有特质的陈述,而结论则是听众应接受规范格言Y。这类型格言论证的特点在于,其中的格言是规范的。
并非所有格言论证都具有这个特征。优良品格与规范格言论证的关系是:优良品格的特质会表现在规范格言论证所建议人们的行动之上;规范格言论证体现着演说者的优良品格。规范格言的存在使得格言论证是规范的,而与优良品格对应的行动选择标准则是判断格言是否规范的尺度。
为澄清具有优良品格的演说者选择格言的过程以及他们的行动选择标准,我们需分析实践智慧、德性及善意各自的特点。
具有优良品格的演说者主要借助实践智慧来决定行动建议的内容。具体表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