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心得体会
我们有一些启发后,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整理的教学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激发写作兴趣。让孩子乘兴而上
兴趣是学写作文最好的老师。三年级是小学非常重要的过渡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必须在这个阶段唤起学生对写作文的兴趣,激发起写作文的潜能。我认为首先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信心。我非常注重三年级
第一节作文课的指导,一定要让孩子们在起点上感到写作文不是难事。这就对我们三年级语文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必须充分备好课,做好学生的写前指导。为了写好一次作文,有时需要一周的时间去铺垫,目的是让学生在写前有充分的情感体验,等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时候,老师再进行写法指导,自然就“水道渠成”了。但注意第一次作文课千万别和学生谈字数,只需把方法教给他们,接下来就是鼓励他们大胆下笔,而且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老师还要不失时机地去表扬,让他们从内心深处不畏惧作文。更值得重视的是第一次作文的评改,一定要注意放大学生的优点。我们平时的作文满分是30分,第一次的作文评分我是28分起步,而且告诉孩子们达到28分的给小组加分,这样第一次写作文全班基本上都能加分,很好地保护了他们的写作积极性,让他们从此乐于动笔。
二。注叠语言积累。让孩子拾级而上
从报刊书籍中精心筛选出一些短小精悍、启迪智慧的文章在课堂上朗读。空闲时间我会走入学生中间,告诉他们我近期读了什么好书,情节何等曲折,内容何等感人,以激起他们读书的欲望,然后推荐学生买书品读,并布置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读完。读完书后,及时召开读书报告会,以便让学生有读书交流的阵地。这样,学生就产生了读书兴趣,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
另外“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与课外阅读相配套的就是优美句段的摘抄。三年级伊始,我就号召孩子准备“积累本”,将读书过程中遇到的好词佳句都写到这个小本上。然后也会找时间让学生们在一起交流。在摘抄的过程中,学生对词句
的理解便会得到升华。我不但让学生读、记,我还要求背。学生必须会背课文中指定的优美片段,甚至整篇课文,背名言警旬,背自己的读书摘抄,背唐诗宋词。背得特别好的同学奖励课外书。在我的坚持下,学生从被迫到习惯再到超额完成任务,逐渐爱上了“背书”。经过这样的逐级训练,学生头脑中自然会储存丰富的语言材料,用的时候信手拈来。
三。坚持砌于练笔,让孩子盘旋而上
俗话说:“勤写笔下生花。”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多练多写,不要仅限于每册课本要求的八次写作文训练,要加大训练量,增加练笔的机会,学生的写作水平才会逐渐提高。为了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增加学生的生活和语言上的积累,我在课堂上创设就文取材、一箭双雕的“小练笔”,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和谐运行。比如我经常这样傲:精彩段落,仿一仿;动情之处,抒一抒;课文插***,写一写;悬念结尾,续一续。在这样巧妙的练笔训练中,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能得到提高。
我还会抓住孩子生活中的各种写作契机,比如学校召开金秋体育节、留下美丽的秋天、课间操评比等孩子们喜欢关注的活动,马上让学生动笔,写下自己的活动经历,这样的写作孩子们有话可说。
四,发挥评价作用。让孩子随评而上
面对三年级的孩子,他们刚刚接触作文,我就着重教给他们自己评改的方法,督促学生养成自改习惯。首先,大声朗读,读中悟错。每次作文后,我都安排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作文,边读边寻找不对、不妥、不通之处,用铅笔修改错字、错标点和病句,做到作文没有错别字,语句也通顺。其次,轻声慢读,读中选“美”。自评后还要互评。我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由优、中、差三类学生组成,相互间用蓝色圆珠笔进行评改。这样,在修改过程中,后进生学到了批改的方法,中等生、优等生在示范过程中,也提高了自己修改文章的能力。在学生互改的过程中,教师要强调学生做到两点:第一,要认真“寻宝”,要多从别人的作文中寻找值得自己学习的优点。第二,要细心“挑刺”,挑出被批改作文中值得修改的地方,努力提出自己的修改方案,以利于作者修改。
最后一个环节才是教师批改。教师批改时,主要看学生文章的整篇布局以及本次写作文的要求,并进行纵向比较,学生是否比上次的作文有进步。评改时注重两个方面:第一,批语激励。不仅评文,也要评人,对作文慢的就求“快”,对性格急的就求“稳”,对懒于观察的就求“勤”,对敢于创新的就求“准”,等等。第二,放大亮点。小学生初学作文,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我的做法是用“放大镜”发现学生写作文中的亮点,大力表扬,让学生从中领悟作文的写法。
问题是课堂的生命,没有问题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体育教学与其它学科一样,在课上的各环节都离不开教师的提问,提问不仅可以唤起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还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和引导学生的思路,出色的课堂提问可引起学习动机,诱发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欲,启发学生思维和实现教学目标等功能,也往往会成为一节体育课是否出彩的点睛之笔,换言之即提高课堂效益。
一、当前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提问随意性,没有针对性
一些教师课前没有精心钻研教材,没有根据学生实际创设课堂提问,上起课来,经常信口开河,想到什么提问什么。大直升机这些随意提出的问题,有些过于简单,学生不用思考就可随口回答,教师往往采取用“单一”的方式,“是不是”、“对不对”的判断和“是什么”的叙述型,结果只能发展学生的判断和记忆思维,却不能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在原地侧向推铅球教学新授时,为了让学生对原地侧向推铅球的技术动作有一个清晰认识,教师依次向学生问道“同学们看过推铅球吗?(显得非常幼稚)”“在哪看过的?”“推铅球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有哪几种推铅球方法?”“推铅球时身体是如何发力?”,这种提问,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思维吗?
2.提问语言不足,学生难以理解
教师的提问在语言上拖泥带水,啰嗦重复含糊不清,缺乏条理,学生听了不知所问,常常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如在实心球投掷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明白掷远与出手速度、角度有关,教师这样问道:“实心球是一种以一定的初速度与水平方向成一角度抛出后,仅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它的轨迹是一条抛物线,哪出手后实心球的抛物线与什么有关?”试想这样冗长的提问,涉及一些力学知识,让学生如何去思考;又如在跨越式跳高教学中,教师问:“跳高最为关键的是什么?”,这个明显就是提问存在漏洞,要指出那方面的关键,否则学生就无法来回答。因为可以为技术动作,可以为身体形态,也可以为身体素质。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量少质高,措辞精炼,具体明了。
3.问题过难,超越学生认知水平
问题的设置既要考虑一定的难度和广度,有难度就有挑战性,有广度则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同时,还要注意到学生的认识水平,所设置的问题应该能让多数学生经过分析思考后可以回答。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却又过于深奥,学生无从答起,课堂出现冷场,教师或责备学生,或自问自答,这样的提问既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又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原地掷实心球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明白实心球是一种斜抛运动,就问道:“实心球出手后飞行轨迹是抛物线,那它属于什么运动?”,而斜抛运动是高中物理的教材,这样的提问就远远地超出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如何来回答,学生根本是无法回答。
4.提问重统一性,轻个体差异性
体育教学设置的问题一般是面向全体学生,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又要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全体学生对问题的兴趣。胡怎么组词我们有些教师为了自己课堂教学的顺畅,提问常常局限于能力较强的学生,而对能力较弱的学生就忽略不问,这是我们的课堂教学所不能允许的。对不同的学生应设计不同的问题,因为学生个体差异是存在的,不同学生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的方法也不同。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出难度不同的问题,分别由好、中、差的学生来回答,以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个生得以充分张扬,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提问时可说“现在请某某同学来回答,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的解答是否正确和完整,然后谈谈自己的看法”,使人人都有回答的机会和责任。
二、课堂提问的时机
1.新课导入时提问
新课导入是一体育课的开端部分,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这堂课的成功与否,不同的课题有不同的导入,恰当的导入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恰当的导入事倍功半。而在每次学新动作前,教师一般会抽出一定时间,提问已前学过的或与新学动作技术有联系的问题。这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有针对性进行讲解示范,既复习了旧课,又引出了新课的动作概念,再进一步阐明,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掌握新的动作技术打下了基础。因此,在导入新课时,必须讲求提问的艺术性,要根据教材内容,多渠道、多角度地设计,通过提问来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前滚翻动作,教师可以用圆和方的滚动作比喻进行启发,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得出圆的滚动快又容易而方的不易滚动的原理,使学生从形象的比喻中得到启发,加深对前滚翻低头、收腹、团身动作要领的理解。又如在弯道跑技术教学时,我问在雨天撑伞,若将伞柄转动,就会看到伞面上的雨水沿着伞的四周飞溅出去。转动愈快,雨点就甩得愈远。学生们很快就会回答出“进入弯道跑人体必须克服离心力的作用”这一物理学原理,既而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问题。
2.课堂教学中的提问
在体育课中,教师提问主要是了解、纠正、提高学生掌握动作要领的程度,全面地检测自己的教学效果。所提的问题,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就应很好地考虑,应突出学生掌握技术动作时的薄弱环节,并且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把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重点内容上,使提出的问题真正能起到复习和巩固重点内容的作用。如在急行跳远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问:提高跳远成绩的关键在哪里?因为急行跳远的重点技术环节是助跑与踏跳的结合,它主要取决于最快的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的结合,这是决定跳远成绩的关键。又在学习短跑时,腿的后蹬动作是推动身体前进的主要动力,是短跑训练的重点,课中可以提问:如何加强腿的后蹬力量?应注意哪几点?
3.课堂小结时的提问
通过课堂小结提问,学生可以复习和巩固教学的重点,对动作的春节三倍工资是哪几天技术水平看得更明确,加深对动作要领的记忆,能使自己进一步提高。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创新等能力。如排球双手下手垫球可概括为“一插、二夹、三抬臂”;又如篮球双手胸前传球动作难点是:蹬(地)、伸(臂)、翻(腕)、抖(腕)、拨(指)、动作协调连贯,双手用力均匀。
三、增强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1.课堂提问要有目的性
每节课都有自己的教学目标,提问一般要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侧重于学生的思维障碍之处,这样你所设计的问题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尽量避免大而广的问题,使学生无从回答。为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设计好自己提什么问题,而且应预计学生会如何回答,最好多预备几个问题及答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以变应变,这也是课堂提问的最基本的原则。教师不能随心所欲,信口开河地乱问,这样的提问既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又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课堂提问要时代性
体育源于生活。为此,其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问题的联系十分的紧密,使提问具有时代性的特征,以增强学生的时代感。所以在提问的过程当中,要经常地与生活中的实际联系起来,与热点问题联系起来,与实际相联系,学生才会感到有兴趣,才会积极地去思考,这样的堂课才有气氛。例如,笔者在篮球单元教学时,先提问学生所熟悉的篮球明星,学生马上就给出了姚明、易建联、科比等篮球明星;如在一次耐久跑教学时,笔者采用了奥运圣火传递接力的情景,用红布和接力棒制作了“火炬”,课前提问了2008年奥运会在哪举行,“北京!”学生异口同声,笔者说“在奥运会前都要进行圣火传递,那今天我们就来亲身体验一下,相聚首都——北京”。接下来将学生分成香港、澳门、台湾和玉环四个队,途经杭州、上海、天津,每站进行短暂的休息,最后直奔北京。这样学生一下子有了兴趣,而且产生了极强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学生们认真地投入圣火的传递,每人轮流庄严地手持“火炬”进行领跑,将课堂推向了高潮。又如在上救护搬运课中,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笔者就引出四川汶川的大地震事件,我们如何来救护伤者。
3.提问要启发性
教师提问后,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有呼应,学生回答对的应加以肯定,给予鼓励;错的应予以指导,不完整的予以补充,有独到见解的应加以赞扬。对学生的回答要耐心听取,加以引导,要善于把学生回答中的精华部分加以汇总,然后有条理地、准确地、完整地告诉学生,对学生回答的错误部分,可以通过讨论耐心引导,但不能含糊其词、模棱两可,使学生的认识发生混乱。如在教跨越式跳高时,教师问学生:“我们跳远助跑是正向还是侧向呢?”学生回答“正向”,教师又问“为什么跳高助跑要侧向呢?”学生于是对此问题产生探究的兴趣,这种在学生看似无疑之处设问,不仅使学生产生期待心理,也为教师讲解跨越式跳高的踏跳与过竿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4.提问的语言要亲和、简练
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解答问题,教师的语言要清晰准确、口齿清楚、自然和谐、语调抑扬顿挫、感情丰富,要用商讨、征求意见和研究的口气,能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而不能用指令性与强制性的语言,那样有时会使学生感到压抑,产生叛逆的情绪。另外,教师提问的语言要力求明白简练、干净利落、恰到好处,不易拖泥带水、冗长繁乱,要让学生能迅速领悟教师提问内容。当学生思路受阻或回答不全面、不正确时,教师要给予温馨提示,诱导学生作答。提示既可以是语言,也可以是动作、表情等。当学生回答后,要及时给予适宜的、积极的评价。
5.善于抓住良好的提问时机
课堂教学是瞬息万变的,不可能与课前的预想相一致。为此,教师惟有随时准备一双慧眼,敏锐地捕捉并牢牢把握每一个适当的教学契机,及时给予恰如其分的提问,课堂上才会百花齐放,绚丽多彩,春意盎然;课堂教学才会波澜起伏,高潮迭起,精彩纷呈。如在后滚翻教学时,部分学生难以做到启动初速度和收腹团身的主动性,而无法完成后滚翻。为此,教师因势引导学生在助跳板上做后滚翻,当学生们由高处从低处顺利完成后滚翻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之时,教师适时提问“为什么同学们由高处向低处做后滚翻容易完成呢?”,经过同学们的认真思考和讨论,加之教师的点拔,学生对后滚翻的技术要领的掌握也就水到渠成。又如在学习了一些垫上练习动作之后,教师适时地提问“看谁组合的垫上练习与众不同?”,在学习了一些基本舞步后,教师也可提问“在××音乐的伴奏下,看哪个小组创编的舞蹈最优美。”等等。
6.提问的方法要有多样性
教师要活跃课堂气氛,驾驭学生思维,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就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法。我们最常用提问方法是口头直接提问,也可侧面提问,列出问题让学生边实践边思考;可显式提问,要求学生共同思考某个问题并解答;也可隐式提问,在讲授过程中设疑立障,引起学生积极思维而不要他们正式回答;可单向性的师问生答,也可多向性的师问生答、生问师答、生问生答;还可以课前提问,指导提问,也可课后提问。回答提问的方式有单个回答(由个别学生单独回答某个问题)、小组讨论(由小组成员集体讨论,最后由小组代表回答,其他成员补充)、全班讨论(由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同一问题,各抒己见,相互补充)。
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效果行之有效的手段,是开启学生的心智、优化学生思维流程的关键,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提高提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
有效教学并非是让说有的学生多能出类拔萃,而是让我们的学生能在自身现有的水平基础上有所发展,发挥出他们的潜能,做到了他们说能做到的。在次基础上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使教学效果发挥到最大水平。
有效学习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大量的研究表明,探索性的、 自主的、研究性的学习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很有效果。有效学习主要是指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这也是我们要着重发展的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效教学的理念,关注学生需求是重要核心,而关注的心理基础则是尊重,尊重是人文、平等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交往中的素质要求,是诚信,关爱,协作等品质的形成基础。教师尊重学生,是实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没有尊重学生,课改无从进行。古人常说的“师道尊严”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解释,即有尊严的是知识,而不仅仅是早一点掌握知识的人,教师不应该仅仅停留在“阳光下最灿烂的事业”这一光环下沾沾自喜,而是要平和心态,平等尊重,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切实地关注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关注学生的情商,才能真正的接近学生,使每一个教学环节能够在学生身上发生作用,才能根除诸如为片面提高成绩而占用学生休息时间、满堂灌、拖堂、体罚羞辱等课堂教学顽疾,才能使用权有效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具体的贯彻落实。
在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的情感上、认知上来备课、授课,达到既可以让学生学到知识,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快乐,是学生对学习始终保持一种发自内心的“我想学习”的欲望。想要瘦到这种效果,就要在备课的时候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对要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造性的进行处理;研究课标,在学生已有经验、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思维的基础上发掘他们的发展潜力,明确教学阶段标准,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目标有所升降,细化;在吃透教材,清楚知识系统内在关联的前提下,可以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有选择的利用部分课外教材内容。让不同的学生在同一节课中有各自的不同的收获,让学生在进步中体验成就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内在的求知欲。只有这样我们才会适应新时代小学生对教师教学技能的需求,教师才会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教学过程中受学生的欢迎。
经张希龙校长的推荐,在反复拜读叶澜先生的《不能把基础教育改革的希望,全部寄托到高考改革上》一文后,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我切切实实地体会到,教书育人既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职责,更是一个关乎社会,家庭,人生的命题。这是值得我们每一名教师用一生去探索的领域,只有不断探索,思考,前行,才会有我们教育生命的成长。叶澜先生在文中提出一些关于教师成长和认知的观点,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唐建新老师曾说:“不要只是不停地奔跑,还应该适当地停下来沉思,通过写作、整理和反思,总结自己的教育实践。”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只满足于陀螺似地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一刻不停地工作,机械般的“奉献”,而不进行思考,那他的工作就是盲目的,他的教育教学水平就不会得到提升,他的数育就是苍白的。对教师来说,“教而不思则滞”,因此教师要学会教学反思。
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一些发达国家,就己开始把教学反思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理念,通过对一节课进行总结,分析,不断纠正饼误,对自身的故学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清醒的认识,形成有己的教学风格。
思后方知教之法。教师从事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有着鲜活生机与思想的学生,教师的工作不是把知识从个人或书本中复制给学生,而是让学生主动的消化与吸收,因此,教师不但要“思考教材如何教”,还要思考“学生如何学”,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个性差异,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方法,用不同的钥匙开不同的锁。
思后方知教不足。俗话说“全无足赤”。尽管我们对每一节课都做了精心的设计,但教学不是演戏,我们的学生也不是演员,教师不可能预设到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因此,我们只有对自身的教学实践不断思考,才能从中发现教学设计中的不足,扬长避短,不断进步。
思后方知教之本。教师只有善于思考,才能在纷繁复杂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探触教育的真谛,才不至于在实践中似盲人摸象。
思后方知教之变。教师只有善于思考,才会发现实践中的不合理、不科学之处,才会不满足于现状,激起教育的诗情,不断开拓创新。
思后方有教之魂。只有不断思考,才会厘清教学的灵魂,形成独有的教育思想,才会把呆板的知识变成点燃思维的火炬,而不是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他人思想的跑马场,才不会照本宣科,人云亦云,鹦鹉学舌,跪着数书。
只有会思考的教师,才会教出会思考的学生。一个教师的思考不应只是简单地分析过去,总结得失,更重要的是用理性的态度探求教育的规律,思索教育的真谛,然后在实践中改变自我、指导未来,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无意注意也就是不随意注意,这主要是由事物本身的特点所引起的、没有既定意***的、不需特别努力的一种注意状态。在我们的教学中,对于课文中的重点部分或文中的精彩绝妙,教师绞尽脑汁,绘声绘色地向学生讲解,教师口干舌燥又疲惫不堪,可学生往往如蜻蜓点水一样一掠而过,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上,如能设计一种新颖的教学环节,唤醒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往往会出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学效果呢!
《花之咏》是新课程北师大版第八册教材第三单元一篇借花喻人的文章,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花的欣赏和赞美,作者和花融为一体,包含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它的课题“花之咏”实际上就是“咏花”。那么课题是不是也可以改为“咏花”呢?乍一看好像是可以的,但结合课文细细一想,就不可以了。因为课文木兰词全文是用第一人称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花的心声:“我是一句话”“我是一颗星星”……这是花儿自我歌唱,表达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这是“花之咏”的本意。而“咏花”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赞美花,这与课文内容是不相符的。如何帮助学生领会课题的精妙呢?这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处理得好了,能起到“牵一而发动全身”的作用。
在教学本课时,我先是不动声色地在黑板上板书课题“咏花”。这下有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同学们在下面窃窃私语,就连艺东同学(是后进生,平时对学习产生了厌倦)也积极参与讨论。一会儿,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指出老师把课题写错了。于是我就顺水推舟,问学生那怎么写。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花之咏”。这时,我又在旁边写上“花之咏”。并故意装作难为情地说:“我觉得也可以换题啊!你们认为呢?”学生听后,立刻对改题非常感兴趣。看到这一情景,我开始趁热打铁,引导学生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探究、交流、汇报。
课堂上,学生对换文章的题目问题进行了各抒已见。
乖巧的艳萍同学一本正经地说:“老师,《咏花》这题目跟我们读过的诗歌《咏梅》《咏柳》是一样的,其中“咏”的意思都是诵读的意思。”这时我为艳萍同学学习“新知”能联系“旧知”感到高兴。
“机灵鬼”宗辉同学说:“可《咏梅》《咏柳》这些诗都是写别人在赞美它们啊!”对他那有着广阔的思维我投去了赞许的目光。
这时我微笑着说:“那《花之咏》这篇课文是写谁呢?”
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说:“花!”
“是谁在写花的呢?”我迫不急待地追问。
学生若有所思地说:“好像是花在对自己说话。”
“你们怎么知道是花在写自己的?从课文哪里看出来的?”我喜笑颜开地说。
这时学生们纷纷举手了。“从‘我是一句话’、‘我是一颗星星’、‘我是大地的女儿’、‘我是……’……”此时我为学生们现在能把预习准备得如此充分我打心眼里高兴,要知道为了让同学们能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我花费了多少功夫啊、磨了多少嘴皮呀!
“老师,这是用第一人称写,所以这篇课文当然不能用《咏花》作题目。”雅蓉理由充分地说。
“小小演讲家”明达同学接着说:“这本来题目才是花在写自己,表达自己的心声,所以我也觉得不能换。”
“调皮鬼”剑锋同学补充道:“‘咏花’是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地歌咏花,与课文内容不相符合;而‘花之咏’与‘花的歌唱’是与课文内容吻合的,所以还是原来的题目好不能改。”对他的完整表达,教室里响起了热热的掌声。
“那把文中的‘我’改为‘他’就可以用‘咏花’了。”明达手舞足蹈地说着。我被他那敏捷思维深深地感动了。
……
显而易见,这“顺藤摸瓜”比老师“苦苦摘瓜”更胜一筹。在教学中运用无意注意,正是为引导学生“于不疑处有疑”,使无意注意沿着必要的方向前进,借以提高教学质量。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在钢琴教学方面还是有着很大的特长的,钢琴教学是我最擅长的,在不断的教学中,我对钢琴教学有了自己比较客观的认识,我在总结自己的钢琴教学后,有如下心得与体会:
一、讲解作品背景及作者的生平使学生对乐曲的把握更具表现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尽可能多的介绍一些作者的生平,比如作者出生的年代,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了该作品,其音乐表现的动机是什么,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感情,通过这样生动的描述使学生对该曲目产生一定的兴趣,另外,对把握乐曲的性质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乐感培养是基础和关键
钢琴的演奏是听觉的专注、敏感,十个手指各自***前提下的积极活动;这种双手不同动作及全身多种器官的配合运用,必须遵循有规律的、科学的、恒久性的训练,努力地去理解音乐、表现音乐,才能掌握钢琴的演奏技艺。
首先,乐感对于学习钢琴的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那么,怎样培养和发展孩子的乐感?
在练习乐曲、音阶和练习曲的时候可以加入适当的表情。如音阶,用有力的断奏来表达一种威严、愤怒;用较慢的连奏来表示一种忧伤;用快速轻巧的指头弹奏来表示欢快随心所欲的情绪等等。这些都是训练孩子带着表情进行弹奏,展示自己表现才能的好办法;对练习曲和乐曲中的表情记号或力度记号做夸张性的弹奏和练习。正如李昕老师所讲的,比如说教授汤谱森《火车》一课,可以很形象的先告知孩子火车跑的声音,引起他的兴趣后,告诉他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的长短,然后火车是怎样由慢到快跑起来的,加入形象的说明孩子会对这一课很感兴趣,接下来就是如何弹奏了。
一般来说,再简单的乐曲或者练习曲,都有可能进行对比,至于对比是力度上,还是在音色或者情绪上,可以请教老师来进行要求;多听、多看、不放过任何表演的机会。要鼓励孩子在适当的场合进行表演,这样可以使孩子得到更好的锻炼,自信心会得到一定的提高。如教师示范、观摩音乐会、听音响资料等方式。通过音乐拨动学生的心弦,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得到美的享受,丰富自身情感。通过各种音响和“通感”作用引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全身心地融于音乐作品中,直接强化学生的钢琴学习行为,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科学的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
1、正误比较法。
教师在正确示范的同时,还可以适时地选择典型的错误弹奏进行演示,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眼看、耳听、心想、脑记,对正确的弹奏与错误的弹奏进行比较,以提高学生的鉴别力和感知力。
2、衔接法。
是遵循节奏的韵律,将几个局部的弹奏技巧连接起来,形成一条整体的、有机的、连贯的最佳弹奏状态。衔接法主要解决音与音、寿命最长的生肖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相互连接。把前一小节最后一个音与后一小节第一个音按拍子连续弹奏、反复练习,是提高整条曲子弹奏质量的有效方法。不少学生弹奏由各自反复的两段组成的乐曲时,都处理的太随意,不是衔接过紧,显得仓促,就是停顿过大,失去整体感。所以衔接法的正确运用可以避免弹奏中一些不该出现的错误发生。
3、音乐练习法。
在第二阶段,切不可忽视音乐练习的方法。通过听所学曲子的旋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音乐感,还能激发学生内在情感的发现。教学过程首先要求学生听几编所学乐曲,使学生心中有歌,然后采用相应的触键方法,结合弹奏练习,也就是把如歌的旋律从心中转移到手指上。
4、兴趣法。故乡的主题
钢琴弹奏即是以钢琴的音乐美为核心,以全身多种器官和肢体的协调配合、手指的***运用为基础。由于钢琴音域宽广,和声效果丰富,共鸣体大,所以又是最理想的多声乐器;因此在学生弹奏钢琴之前,应向学生讲述钢琴弹奏的价值、作用极其特殊魅力。
5、示范、讲解法。
是钢琴教学中被普遍采用的有效方法之一。特别是在初学阶段更显重要,准确的示范弹奏,使学生对新乐曲或练习曲的性质、风格、技术类型和特点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优美的旋律、娴熟的技术,技巧还能提高学生兴趣。所以在此阶段中,教师应先作详细的准确的弹奏,然后再讲解弹奏要领,指出重点的技术困难之处,教给学生怎样克服技术困难的具体方法,最后根据旋律调式调性的转换和所表现的不同风格特点进行讲解,并选用适当的力度、速度做出示范,进行讲解。其顺序按左右手分别进行。使学生对所学乐曲、练习曲弹奏的技术、技巧有一个非常清楚的概念。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遇到了和许多其他青造型的拼音年老师一样的问题,一是教学方面,二就是师生关系的和谐处理。经过几年多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进步。
一.教学工作方面
1.认真作好课前的准备工作,首先第一步要写好详案,我觉得这里面要应该注意的是要对教学对象定位,是给什么样的人讲课,不同的授课对象要有不同的层次和深度。其次,在写好教案的同时,每堂课之前还要做好上课的准备,比如对第二天要讲的内容,要预先对内容进行安排,列出提纲。对于我来说,因为教学经验不够导致对教学的控制能力不强,重难点把握不到位等,虽然我的课程很多,但是一般来说在上课之前我都要在心里先给自己讲一遍,以便在上课的时候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再次,我觉得辅导和答疑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在时间上,我把中午的时间利用了起来,中午一个小时的时间我会先叫同学们练习几个当天课堂上所讲的知识内容,检查同学们所做的情况,以达到自己心中要有数,然后在统一评讲,对于差生更是要耐心。在教学过程中,请教借鉴其他老师的教法经验是非常有好处,有必要的,这会使我们成长得更快。
2.讲课时注意的一些事项。首先,作为教师要有良好的教风,仪态仪容和穿着我觉得应端庄大方。其次,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表演艺术。许多老教师的课之所以吸引人,不仅在于功底深,知识扎实,更在于他们具有突出的口头表达能力,具有很高的说话艺术。对于我们青年教师来说还各方面都达不到老教师的高度,这激励我应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以更加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要认真塌实走好每一步。
3.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作为“教学中的主导”,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最终同学们体会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我在教学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我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我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二.师生关系方面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除了曾经当一年班主任时与学生有过亲密的接触,在严重缺乏经验的情况下,在处理师生关系时总免不了有些不妥的地方。有时我遇事急躁、武断、缺乏宽容心。
我班有一个同学,特别的皮,不仅不遵守课堂纪律,还不完成作业,因为这,我好几次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他,而他的脾气也特别的倔,你越是训他骂他,他越是和你唱反调,甚至于在课堂上还要和你顶撞,结果我们的关系越来越僵,这时候我有些彷徨了,也开始怀疑自己的教育手段是否真正对学生有效。在一些有经验的老师的帮助下,我开始用另一种眼光去看待我的学生,尽量去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经过一段时间的细心观察,我发觉这位同学的本质并不坏,例如,学校组织的大扫除,他会主动要求干这干那,学校募捐时,他也总是尽量多的捐出自己的零花钱,同时我发觉他也是个很要面子的学生。针对这些情况,我开始试着对他多表扬少批评,即使他有做的不对的地方,我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他了,而是私底下以谈心的方式来指出他的错误,帮他分析利害关系,渐渐地,我觉得他有所好转了,听课认真了,和同学也团结起来了,不再是一位令老师头痛的学生了。通过实践我觉得千万不可把师生关系当作是旧社会的师徒关系,教师必须尊重、关心、爱护、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
“学高人之师,身正人之范”这是我走上教师岗位时的座右铭,也将是我为了我热爱的教师职业而奋斗一生的追求!
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也就几十年的时间吧,经验说不上,只是有几点心得体会,在那里与大家分享。
教学理念方面:我一向认为教育就应是一种潜移默化式行为,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成长。语文教学同样如此,如果总是强调学生务必背过、务必默写过,务必理解等等,看似在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实际上却会在无形中增加学生的压力,让他们感到学习是任务,是不得不去做的事情。这样就容易扼杀学生那份对语文的发自内心的喜爱与迷恋,因而就抹杀了语文教学的初衷――语文素养的培养。
我认为真正好的教育就应是润物细无声的。尤其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容易起到感染、熏陶作用。每篇文章都有它的精彩所在,我们就应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精彩之处护肤品的选择,用心去体会、揣摩,发现其中的美,发现那种美的表达方法。从而使学生爱上读文章,爱上欣赏,甚至期望并学会去表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能够了解文章的含义,吸取其中的精华,感悟文章的写法,到达从知识到精神的成长。
教学方法方面: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有了良好的教学理念,具体的方法则是千姿百态的。对于不同群体的学生、不同的教学资料,不同的环境采取的方法自然不同。我们语文课本上,对于不同的年级自然所配备的教材资料都是贴合相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他们来说,理解文章的资料就应不是什么难事,所以教授课文时能够让学生透过自主的学习,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以及领悟到的东西,老师所要指导的就是学生难以理解的,或遇到的问题。当然对于重点的把握,教师就应视状况加以引导。在学生自主理解体悟的同时,教师就应有意的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写法、特点,领悟到如此表达的优势,从而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学习和写作及表达的方法。这样我们就不是单纯的教课本、教课文资料,而是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教学生自我表达的方法。不但让学生学会了输入,同时还学会了输出,也就是运用。
当然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设计的教学导语、创设的教学气氛了等等,都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这些都离不开老师的激情在里面,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和摸索。
总之,我们还是就应本着学生本位思想,必须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想尽办法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用心性,引导他们学会读书,学会学习,学会运用。
《道德经》,《老子道德经》等,它的作者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老子,他是河南鹿邑县人,大约生活于战国春秋时期。
《老子》一书中有太多太多的智慧,仅凭我一个人的理解和阅读是完全不够的。于是我在这个学期选修了老子道德经的课程在老师的帮助下我对老子的理解又进了一步,不过即使是如此,我的所学依然是不够的,这里就只谈谈我感受最深的两点。
一、有所为有所不为,其实我的理解也很简单。
有所为,就是叫人有点事干。有事干,人才能活的充实。无事的人就容易“生非&ldquo练腹肌的动作;。有所不为(无为)也不是无所事事,无所事事的人是成了废物的人。有所为的最高境界就是有所作为。有所不为是放弃,可望而不可及的事固然可以去想,但是一定不要去做,它还是淘汰,想做而又力不从心的事最好还是不做,它也是退让,鸡蛋碰石头的事就应该悄悄绕开,是拒绝诱惑,看出美丽面纱下的危险,糖衣炮弹的实质,不为表象所迷惑??为与不为,不仅是对某些具体目标的选择而且是对整个人生方向的把握。有所为,是人生的希望所在。有了这种希望再难的.路我们会奋勇向前,有所不为,不是为自己啥也不做找借口,也不是为自己没做出什么成绩而找托词,更不是为自己没有本事做辩护。
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有所不为;要想达到做人的最高境界,就得抛弃低级趣味。为所不为是只有上帝才有资格产生的想法,俗人还是别有那样愚蠢的念头。有哲人忠告:人一生只能做好一件事。我们只有一双手,每只手只有五个手指头。有时候我们两只手不能都伸出去,一只手的五个手指头因为不能什么都抓住。所以我们应该去抓该抓的,值得抓的东西,这就是要切实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二、清静无为。
它是一种心态上面讲了“有所为有所不为”,有写消极的意味。有人回提出疑问;要是都这样,这个社会还会进步吗?其实不然。清静无为是一种心态,一种思想的境界。它要求人们不追求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平静的心态来看待世界,看人生,看自己,努力完善自己的人生。清静无为的人新中无过都的名利,虚荣。因此他不回利欲熏心,不回因为虚荣而蒙蔽了自己的双眼。
清静无为要求我们不将责任看成负担,就像我们学生,首要的任务是学习,因此我们不能把学习看作痛苦的事不能因为某科内容无趣而拒绝学习。只有清静无为才会有所作为。
基于对于以上两点的理解,我在看待生活的态度上有很大改变。生于世界上,存在与宇宙间,人——作为地球上的万物之灵,我深切的感受到自己的渺小。也许是为了掩饰心理上的这种自卑感,大家都争先恐后地为自己攫取更多的东西;房子,票子,车子。似乎只有从别人仰视自己的目光中才能得到些许的安慰与满足。随之而来的是人性的虚伪,自私,贪婪??于是乎,“人不为己,天诛地前紧后松灭”成了一些人巧取豪夺的借口;“人性本恶”成了某些哲学家对现实不满而有无可奈何的解释;而那些正直善良的人也只能抱着“人之信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信条无奈地注视着整个世界。
使我正确对待只一切的是老子所讲的道。我想;到首先是指的一种宇宙的和谐有序,人类心中的基本道德规律。他所讲的是人性,它让我们正视人性的缺点和优点,而人性是千古不变的。所以老子讲的道不会存在过时的问题。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对于一个想取得进步的人来说,外界的压力越大,心中就越需要一种强大的信念来支持。而这个信念就是道。
当然我说的只是我的观点,究竟《老子道德经》有没有什么好处,道是否适合你,这些都需要你自己去体会。所以为什么不试着读读《老子道德经》?经过了真正的学习和体会我相信你一定回得到不小的收获!
前几天,我们里固小学的几位语文老师在电脑上学习了“小学语文名师特色教学”研讨会。听了杨昱婷老师和几位老师的公开课,领略了他们的课堂教学风采,欣赏了他们的课堂教学艺术。虽然时间不长但我们的收获不少,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杨昱婷老师执教的阅读课《玲玲的画》,现将我听完这节课的感受记录下来,如下:
杨昱婷老师上的一节是《玲玲的画》,他的课最大的特点是设计精心,环环相扣,丝丝入扣,滴水不漏。在教学《玲玲的画》时,杨老师的识字教学这个环节,除了我们传统的识字方法以外,还让学生随文识字、利用形声字识字、游戏识字、自主识字、结合生活经验识字等多种识字方法,增加了识字的趣味性,巩固了识字效果,方法多样、实用。杨老师特别注意学生书写习惯的培养,在写字时要求学生“身挺直、头摆正、肩放松、手握紧”,学生在老师的口令中开始写字,并且制定了评价标准,要求学生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要做到实事求是。这节课上,每当学生有精彩发言,杨老师就表现得异常兴奋,或者给学生一个轻轻的拥抱,或者及时的夸赞;如果学生回答不上来,他就鼓励学生“别急,再好好想想”。 总之在这节课上,老师教得很轻松,学生学得很自在。
这次听课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认真地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使自己的教学有所进步。
20xx年12月2日,我有幸参加在武夷山市举办的“生物学教师片段教学评比活动”,是在努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是在研究新方法、呼唤新模式的学习和探索中,是在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要效益,促进学生终身持续发展,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召开的。本次研讨会旨在进一步推动和促进广大教师更深层次地感悟新课标、聚焦课堂、理解有效、提升质量。通过开展有效教学系列评比活动,研讨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进一步明确有效教学的标准及特征,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高效,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
评比活动期间,我与许多生物的同行认真听取了南平市剑津中学方丽金老师的《预防传染病》、建阳二中的叶智锋老师的《细胞衰老和凋亡》、浦城二中施淑***老师的《细胞***》及浦城三中戴巨浪老师的《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等课,这些位老师所进行的有效课堂的教学的探讨,值得我们大家的学习。
我们教师经常会谈到、听到的一个词汇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既然要提高,肯定是我们以前的课堂效率低下,效率低下也就说明我们课堂中有很多无效行为的发生。那么,究竟什么是教学的有效性?我觉得杨文普老师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高效的核心应该定位在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应该定位在当堂解决问题上,应该定位在没有课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上;真正的有效课堂是学生学会基础上的学会,见到课堂内容就像见到陌生客人,就像见到刚发的考卷,在短短的45分钟内,由开始上课时的好奇到下课时的熟悉,由开始上课时的一纸空白到下课时的圆满交卷。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有效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深入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那要怎样推进高效课堂呢?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创设不同的教学情景。具有丰富学习资源的情景是生物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跟生物有关的自然、社会和生活现象以及问题、故事,史实、新闻报道、实物、***片和影像资料等,都可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用来创设课堂教学情景,用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生物知识的天地。例如: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高中生物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实际需要选择创设和利用相应的教学情景,可采用探究式教学的
教学方式,以问题为指导,开展课堂教学,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高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也提高了思维能力。
另外,给我启发比较大的一点是:把教学目标、教学心理、教学组织和教学手段四个元素合为一个素质教育的目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自主学习,那么教师引领学生走上学会学习的道路就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学生的天职是学习,学生一踏入学校门槛就被告知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可为什么有很多学生没有真正学会学习而充其量不过是知识的容器呢?看来学会学习是需要费一番脑筋的,是需要引导的,是需要技术的。在我看来,“学习反刍”应是一种优秀的学习方式。即学生学习一段时间后,然后找个清静的时间,清静的地点,坐下来集中时间进行内化梳理,总结反思,从而更好的消化,促进下一步的学习。学到的东西不加以消化吸收,我们便不能灵活运用,不灵活就没有能力的形成,也就没有积极兴趣的养成,也就无从谈起学生的自觉学习行为。我们有必要在学生当中大力倡导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上的善于反思者,勇于思考者,乐于思考者!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等已走进课堂,这些手段使得宏观与微观、静态与动态、抽象与直观等能够方便地实现相互的转化,通过声音、***画、色彩形状等多种刺激,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从而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落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的高效,合理的使用才能促进有效课堂教学的落实。
总之,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单向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而是教师和学生一同提高与发展。只有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潜能的开发、智慧的生成、人格的完善,同时又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与发展,让老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体验到教育的幸福、实现自身的价值,这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
在新课程背景下,新课程要求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以科学研究的态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广泛的积累,对教学内容进行刻苦的钻研,对教学对象进行全面的了解,对教学步骤进行周密的安排,对教法和学法进行认真的探讨。只有这样把课备好了,才能把每节课上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首先要抓好备课这一环。教学实践表明,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在备课上所花工夫的多少直接影响授课的质量。
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了解学情、钻研教材、搜集信息、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
教学的总目标在于使学生得到健康、充分而和谐的发展。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随之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教师通过备学生,加强备课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优化教学过程,发展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一。备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应尽可能多地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虑在内,学生不仅应该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也应该是我们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属点。备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做到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实际水平以及具体需要等,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搜集相应的教学资源或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进行教学。只有事先“备好了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备学生,教师要做到:
1。了解学生的思想、情感以及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
根据这些考虑如何将学生的思想、兴趣等配合到教学中。比如学生喜欢玩游戏,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此为契机,把“玩游戏”作为一种奖励手段,制作一些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或开发智力的小游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了解学生掌握信息技术上的实际水平。
这对于采取教学方法、补充教学内容等都是至关重要的。在了解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实际水平的同时,要对班上每个学生情况有一具体了解。如:谁家里有电脑?谁已经掌握了很多关于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谁有条件在课下搜集关于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等。有了这些了解,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就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轻松、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二。备教材
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了。隐性备课最重要,这是“内功”,有时是看不到的,也无法形之于文字的。内功好的人,既文化修养高的,悟性好的,教学经验丰富的,花的时间会短得多,效率就会高,反之就会低。
一篇课文摆在案头,先做什么?第一步钻研教材。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充分利用教材,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新课程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教师在备教材时,首先要全面了解教材,清楚每册书、每个单元的学习内容,能具体说出某一知识都需要哪些知识的铺垫,具体到某一课时,教师要钻研教材,作到彻底理解;其次是分析教材,找出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再次是掌握教材,作到灵活运用。总之,凡是教材中要求学生掌握的,教师自己必先掌握,而且要远远超过学生所能达到的水平。
通过备教材,教师要做到:
1。能分析出教学重点、并能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确定教学难点;
2。对于教材中设计到的某个教学内容,教师要知道都需要哪些知识的铺垫,知道此知识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奠定什么基础;
3。能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练习,保证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技能得到提升;
4。能准确熟练操作教材中设计到的教学内容及课后练习;
5。除去教材中设计到的操作方法外,还有哪些操作方法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教师要做到心知肚明。
三。备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有目的的教学,是采用符合教学规律的活动,也是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的手段。教学方法本身既包括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包括学生学习的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讲授、任务驱动、参观、演示、实习、练习、课堂讨论、欣赏、复习等方法。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单向地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对外部信息主动地选择和加工。教师应把程序式课堂教学变为建构式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在尊重、理解、相信学生的基础上建构的。教师是指导者、组织者、策略者,教师对每个教学环节应有个合理的分析,研究教材的特点,研究学生的心理。“教无定法,教必得法”,这就需要教师理解多种教学策略,灵活运用。一般来讲,教师要预测的教学程序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应该符合学生的发展的。关键是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如何艺术性地引导,教学过程的构建,要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念,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学生的“自我尝试在先,教师的引导在后”为原则。
四。备教学组织形式
这里的教学组织是指如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和如何组织学生上机。信息技术课程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把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操作实践中去,并在操作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在组织教学形式时,要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和学校硬件设施情况分配教师教学时间和学生练习时间,把教师教学和让学生进行分组自主讨论学习、学生巩固练习相结合。
所谓隐形备课实际上并不隐形,它指的是在写教案之前的准备工作。其中包括无形的思考。所谓显性备课指的是写教案。教案一定要写,但不要拘泥于形式。记下的东西都是重要的东西,以防忘记。这相当于“作战计划”。教学目标要记,过程要记,难点重点的处理及体会要记,老师要讲的重要的话要记;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要求学生讨论的、操作的要记;重要的参考资料也写下来。
五、教学反思
为了能获取更多的经验教训有时候还要进行二次备课,对于教师来说,在教学实践中,课堂很难完完全全地按备课计划去进行,学生的一个提问,一个“发难”,一个突发事件,都很可能打破原来你精心设计的教学思路,教师可在课后通过反思札记、课后教案等多种形式把这些突发事件记录下来并进行综合、理性的分析,总结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宝贵经验教训,作为下次备课的借鉴。有老师说:写教学反思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备课及实施的总结。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优秀教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专家来。
总之,课前备好课,对任何一个信息技术教师,上好任何一堂课都极为重要,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达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境界,真正达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好基础。
时间飞逝,我的网络教育学习课程要毕业了,自从加入网络教育的学习中后,我的思想也随着知识的更新而变化着。
通过近几年的江大网络学习,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里我不光学到了知识还懂得了如何的去进行学习,我改变了以往那种依赖教师授课,讲解的传统学习观念和模式学会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在数字信号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
为我继续学习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必要的学习技能,为今后不断获取知识和提高教育层次带来了帮助。
在开放教育的学习中,我懂得了如何去学习,怎样学习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下面就是我的一些心得。
一、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
开放教育的学习方式与其他高校的学习形式有着根本的区别。
因为我们的学习主要网上学习为主、结合自学为辅,所以需要自己安排时间学习是至关紧要的,只有按照自己本身的客观条件制定好适合于自己的计划,按部就班地学习,这样才能不至于太大的压力以便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二、充分利用网上的学习资源
除了学校安排的必要的面授课程外,其他的学习时间也是我们应该利用、重视的、以前的我们,都是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学生比较被动,这样的学习比较死板,而网上学习去也此有着本质不同。
我们可以随意安排时间,认为怎么学习好就怎么来学习,而且网上的资源众多。
比如:网络教室、交流园地、语音答疑等,利用得好,都会有助于我们本身的学习成绩的提高。
三、积极参加**群小组学习
作为开放学员,与老师、同学接触的机会本身就不多,所以积极地开办了同学**群小组学习,不但交流了学习方法,技巧,还可以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难题,互相帮助、增强了我对学习的乐趣,同时也增强了我与同学的友谊,消除了学习中的孤独感,对我的学习大有帮助。
四、一边学习一边工作的好处
在网络教育的学习中,我不但学会了怎样进行自学,而且怎样利用网上的知识也是我的一大收获。
在经济危机下的企业是非常现实经济实体的,需要的人就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的人,所以象我们这样作为网络学习的学生,机会大于高校学生,因为我们有更多的实践经验和学***历,现在很多企业都停止了招聘新员工,尤其是大学生,即便招聘也是招有实力的有经验的老员工,这样能快速地进入工作核心。
由此可见,高校大学生不能受到企业青睐,其根本原因是大学生毕业后,不具备相关工作的胜任力。
而网络教育的学生因为一边学习一边工作,会更好地融入到工作中。
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的语文教师,相比去年来说,课堂教学显得更井然有序了,自我在教学过程当中也摸索出了一些经验,本学期我班学生提高不少。以下是本学期我的一点教学体会。
一、利用学生的眼睛,供给观察的机会。
眼睛是思维的窗户,“看”是获得知识的必要首环。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课文中有许多插***,它和课题系统、作业系统相互配合,构成教材的整体。我在课堂教学中,就引导学生观察题目,观察课文的插***的画面,体会文章中心思想,揣摩***中描述事件的主题,刻画人物的性格或描绘景物的特点。这不仅仅能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理解、表达本事,并且能够提高学生想象本事和艺术的审美、鉴赏本事。
二、利用学生的嘴巴,供给表达的机会。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头脑中思维的外化。堵住学生的嘴巴,无疑就是桎梏学生的思考。所以,教学中应让每个同学都有口头表达的机会。如:请同座的两个同学相互说说看,请同学们先自我讲一遍,再看谁说得好等等。这些是说的形式,说的资料就更丰富了,能够让学生说说“为什么”、“怎样样”……等等。学生的口头表达本事提高了,能够让他们质疑、辩论,这不仅仅有利于知识的巩固,更有利于思维的激活和发展。
三、利用学生的头脑,供给思考的机会。
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让学有思考的机会,不要搞“满堂灌”和“题海战术”,尤其要让学生有“静思”的机会,不要以“热热闹闹”作为衡量学生思维进取性的标志,真正有效的思维活动往往是“无声”的内化过程。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让学生“伏下来想想”,“眼睛闭起来想想”,就是千方百计使学生养成“静思”、“独思”的良好习惯。
四、利用学生的双手,供给操作的机会。
动手操作不仅仅贴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并且贴合他们的思维发展特点。小学生天生好动,经过动手操作,可使学生的手、眼、脑等协同发展。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也离不开动作思维的重要支柱与过渡。许多问题,经过学生动手操作,不仅仅容易理解、记忆牢固,并且运用自如。当然,让学生动手要注意启发性,不能一味追求动手操作而把学生的思维停留在最低层次。
五、利用学生的时间,供给交流的机会。
1、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左右前后四人组成一个讨论组,一般应让后进生先发表意见,讨论时每个同学都进取发言,教师可随时参加某一小组的讨论。
2、鼓励质疑问难。每节课都要让学生提问,让学生回答,教师再补充。爱因斯坦以往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质疑”能培养学生不信师、不信书、不信权威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学会***思考、自主学习,交给他们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经过训练,学生养成了质疑习惯,他们学习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了。
3、交换批改作业。家庭作业,平时练习等可组织同座学生对换批改,教师再作检查。这样不仅仅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并且使学生对不一样解法作了交流。
六、利用学生的空间,供给表现的机会。
人都有自我表现的要求,小学生更有这愿望,尤其是由于这种表现的成功而受到教师的夸奖。甭提有多欢乐了。所以,课堂上要让学生暴露自我,适时让他们上黑板板演、上讲台当教师。当他们板演和演讲后,急需教师或同学们的评析,教师应恰如其分的肯定、表扬、矫正等。
所以,仅有改革小学课堂教学,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的进取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想学到学会,运用到发展,不断走向“质”的飞跃,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面对大量的识字教学任务,我们就必须要研究识字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下面我就字词教学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结合生活实际识字
我们知道,一年级的孩子刚入学,对什么都感兴趣,汉字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如:让学生先认识同桌的名字,再让学生轮流发作业本。在无形中给学生创设识字环境,提高了学生的识字速度。
二、结合***画或实物生动识字
低年级的孩子们对形象的东西特别感兴趣,利用这一特点进行识字教学。例如:第一册归类识字(二)出示各种实物来帮助学生识记这些生字。教师摆放“西瓜”、“苹果”、“大米”、等实物。给学生分发词语卡片让他们把卡片贴在相对应的实物上,学生们兴趣十足,让学生能随时学习表示该物品的字。
三、体验趣味识字
,在教学中,我们就要设计各种与生字联系起来的游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如:“摘果子”游戏,把你认识的“果子”摘下来读一读,放在篮子里,看谁摘得多。”还有“找朋友”、“开火车”等都是孩子们喜欢的识字活动,教师应巧妙利用游戏,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主动识字,快乐识字。
本文发布于:2023-05-13 02:12: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65430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