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常会话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发面饼的家常做法
玩手机检讨书
从日常会话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人类语言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促进人际间交流。正确地运用语言可以增进人们之间感情、发展友谊、相互尊重和促进人际关系。语言行为随着文化的不同而不同。拿日常生活来讲, 如果我们认真地分析一下日常英语和汉语,就会发现其中的差异,并且可以对中西方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
一、中西方呼唤语之间的差异
西瓜汁变更证明
呼唤语主要是用来向他人打招呼以引起他人的注意。它们是日常对话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包括普通名词(主要是姓名)、有关职业、称号等专业术语。英语发展并使用于与中国地理、历史及其它文化特征相异的英语国家中。中国由于数千年的封建制度,每个家庭亲属的观念特别强烈,汉语中的称谓分得特别详细。如: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父、伯母、叔父、、姑妈、姑父、舅父、舅母、姨父、姨母等等。而西方人在家庭亲属之远远没有中国人的规范讲究,在英语里,家庭成员的称呼比汉语简化得多。例如:不管是爷爷还是姥爷,都称为“grandpa”,奶奶和姥姥都称为“grandma”。而与父母同辈的男性一律称作“uncle”,与父母同辈的女性一律称作“aunt”,姐姐都称作“sister”,哥哥统一称之为“brother”,第二代中无论男女都互称“cousin”,侄子、外甥称作“nephew”,侄女、外甥女称作“niece”。另外,对于亲属之外的长辈,中国人也一般是用尊称的。在称呼方面,英语名字前可以带一个称呼。常用的有Mr(成年男性)、Mrs(已婚女性)、Miss(未婚女性)、Ms(未知婚姻状况的女性)。而且,这多出现在一些正式场合。在一般的非正式场合下,西方人多直呼其名,以显示称呼人与被称呼人之间的熟悉程度。他们认为,尽管使用称呼显得尊敬人,但同时也会使称呼人与被称呼人之间显得疏远。在中国,用来称呼对方的词有很多,如:部长、局长、处长、校长、主任、老师、教授、工程师、经理等,同
志、师傅用来称呼陌生人或与名字一起使用称呼熟识的人。Comrade,Master在英语中的使方法与其在汉语中大大不同。西方人很少使用职位和职业来称呼人。中国人的许多称呼都可与名字或姓名一起使用,如:张、小王、李强,而且,叫法不同表达的感情也不一样。汉语中用来称呼陌生人的词还有先生、小姐、老爷爷、伯父、伯母、阿姨、大哥、大嫂、大兄弟、大姐、小朋友及其它许多词。英语中用来称呼陌生人的词极少。
二、中西方夸奖和恭维人之间的差异广场文化活动
英美人的思维模式多为直线型,喜欢直接表达;而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大多为螺旋型,喜欢委婉含蓄的表达。因此,在与中国人进行交际时,外国人常常吃惊地发现,当他们赞扬或恭维中国人的时候,中国人总是过于谦卑或贬低自己,甚至反复地予以否认,而不会像外国人那样很坦然地用语言表示感谢。例如,当有人称赞你说:“That’s a beautiful shirt you have on!”(“你穿的衣服真漂亮!”)谦虚的中国人很可能会说:“No, no, it’s just a very ordinary shirt.”(“不,不,它只是一件很普通的衣服。”)。再如,当别人赞扬、恭维你的能力或技巧时,如“Oh, your English is really good.”(“你的英语真棒。”)、“Your h
andwriting is very beautiful.”(“你的书法真漂亮。”)。对于这两句恭维话,不管是否与事实相符,中国人通常也会否定对方的恭维而可能说:“Well, it’s just so so.”(“一般而已。”)、“No, you flatter me.”(“不,你过奖了。”);甚至有的还会用这样的话来贬低自己:“Oh,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 I must study hard.”(“哦,不,我的英语不好。我还必须努力。”)、“No, no, not at all. You are joking.”(“不,不,一点儿也不漂亮,你是开玩笑吧。”)。相反,西方人却通常公开地表示接受这种赞扬和恭维,会大大方方的说一句:“Thank you!”表明自己认为对方的赞扬是诚心诚意的,所赞扬的事是值得赞扬的。这种差别是由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之间的差别造成的。个人主义文化背景是鼓励思想自由和自由表达个人见解的。一个人是以其文化背景塑造的标准对人、事物、思想和事件作出评判的。保持谦虚、从不吹嘘自己的成就是国人行为的准则。
三、中西方问候之间的差异
见面打招呼是人类社会最平凡,又极具感情色彩的语言。它可以打破坚冰,沟通心灵和建立信任。大多数的寒暄语言都很短促,但所携带的文化内涵却很深厚。西方人因为崇尚个人主义和个人隐私,他们的问候是较为简单笼统的。而相比之下,中国人更注重人际之间
的体贴。见到朋友或熟人打声招呼,是一种常见的礼貌行为。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不同,他们在见面时打招呼的用语和习惯也大不相同。中国人见面时经常用“你吃了吗?”来和对方打招呼,这句问候语实际上不是用来询问信息,而只是打招呼的一种方式。因此,回答“吃了”或“还没有吃”均无关紧要。然而,若按字面直译成英语“Have you had your dinner?”来问候西方人,按照其文化习俗就意味着邀请对方去吃饭;男性若问女性则表示要与对方交朋友或约会的愿望。可是,中国人说这句话时,通常是没有“邀请”和“约会”这层意思。汉语中另一种常用的打招呼语是“你去哪里啊?”、“到哪儿去啦?”这两句话在汉语中是打招呼的方法,而不是真想了解问人到哪里去。所以,对方可以任意给一个回答,也毫不觉得难堪。然而,如果用同样的方式与西方人打招呼”Where are you going?”,“Where have you been?”西方人往往会理解为是一个询问信息的问句,会使他们感到难堪,甚至会感到生气,因为他们会觉得说话人在干涉他们的私事。也许英美人比直白简单的缘故,人与人之间没有中国人那样热情,在以上同样情况下,常用的打招呼语一般比较简单,如“Hi”“Hello” “How are you?”或 “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等。有时也以谈论天气的方式如“It’s a nice day, isn’t it?”来和对方打招呼。然而这些问候语中国人听起来觉得与对方太过生疏,一般较少使用。
四、结语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表象,其表现形式受到文化的制约与影响。所以我们在学习语言时,一定要熟悉其背景文化的特殊性。了解其国家的历史风情、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民族心理等,拓宽视野,才能真正的掌握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从而提高语言应用能力,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
手编围巾
梦见自己上厕所
-全文完-如何收纳整理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