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卷 第3期2008年6月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Jo ur nal of H uzhou T eachers College
V o l.30 No.3
Jun.,2008 红楼梦 两英译本视角下的
汉语歇后语翻译研究*情感小说
刘雅峰
(湖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湖州313000)
摘 要:汉语歇后语是典型的国俗词语,其结构独特,又蕴含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翻译时需要处理语言和文化的双重障碍,这无疑成了歇后语翻译的一大难题。在 红楼梦 英译中,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两英译本,虽然对于歇后语的翻译有所差别,但他们皆能根据翻译目的,采取灵活变通的手法,达到各自的翻译效果。
关键词: 红楼梦 ;歇后语;国俗词语;可译性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734(2008)03-0100-04
汉语歇后语是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以独特的结构、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和妙趣横生的表达效果而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歇后语是典型的国俗词语。所谓国俗词语就是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民情风俗有关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词语,简而言之,即具有国俗语义的词语。国俗词语的重要特点是在其它语言中没有相对应的等值词语,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对之理解不易,翻译更难。[1]但 难 并不意味着不可翻译。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迄今为止歇后语在英语语言学中还没有它的语言学学名,英语单语词典与语言学专著也找不到 歇后语 这个名词,但歇后语并非只是汉语的专利,英语也有歇后语。[2](P86)
一、汉语歇后语名称的英译问题
汉语歇后语是 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一部分像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有时只说前一部分,而本意在后一部分。大部分歇后语都采用比喻这一修辞方式。 [3](P186)也就是说,前一部分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可称为喻体,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比喻的解释或说明,可称为本体。汉语歇后语名称的英译不尽相同,各有千秋。金惠康[4](P455)和郭建中[5](P13)认为歇后语这一名称,如直译成英语,是 r est endingsay ings or post-pauexpressio ns ;根据其结构,也有人译作 ex am ple-ex planation-sayings 。罗圣豪(Rohnow)教授把歇后语译作 Chine enig matic folk similes ,郭建中认为基本上
反映了汉语歇后语的特殊结构和本质特征。[5](P13)而韩庆果则提出不同的观点,认为这个译名不全面,理由是歇后语不完全是比喻;还有人用 quiz-cracks 译之,但歇后语不完全是隐语或谜语,有的从字面就能引申出它的喻义,如: 竹篮打水 一场空 ,实际运用当中注重的是歇后语后半部的意义,而不是让读者或听者猜谜。[6](P42)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汉英词典 在翻译歇后语词条时是这样翻译的: a tw o-part allego rical say ing,of w hich the first par t,alw ay s stated,is descriptiv e,w hile the co nd part,so metim es unstated,carr iesthe mes-sage 。韩庆果认为这种译法局限于解释性的说明,不适合作为命名(naming),并提出将中文歇后语英文译名定为 Chine fo lk wicracks 。[6](P42-43)笔者倾向于去掉解释说明的部分,将 tw o-part alleg orical saying 作为汉语歇后语的英译名,这样基本上体现了歇后语的结构特点和含义。
*收稿日期:2007-10-24
作者简介:刘雅峰,副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在读博士,从事翻译学、传媒英语、英语教学研究。
二、 红楼梦 中歇后语的运用及其类别
歇后语具有独具一格的修辞作用,因此在文学作品里得到广泛地运用。古典名著 红楼梦 在运用歇后语上,堪称典范。曹雪芹充分利用民间俗语形象生动、语言精练、哲理性强等特点,将这种极富表现力的言语形式自然地融化并渗透于自己的作品中,成为突出主题思想、完善情节结构、刻画人物性格
不可多得
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刻性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7](P368)何仲英在 红楼梦 的歇后语
一文中指出,歇后语必须在一定情况下才用,而且用起来都跟行动有关,跟整个故事的情节和各个人物的性格有关。同时,何仲英进一步指出, 红楼梦 的歇后语善于变化,不拘一格,可以细分为五种形式:第一,只有比方,没有说明;第二,先比方,后说明;第三,先说明,后比方;第四,下半截比方解释上半截比方;第
五,几个歇后语连用,或者跟别的俗语混合用。
[8](P337-347)邵志洪指出,就歇后语前后两部分联系方式而言,大致可分为比喻式和双关式两大类。前者数量较
多,后者既包括谐音双关又包括谐义双关,数量及使用较少,更是翻译中的难点。
[9](P298-299)笔者认为,何仲英将 红楼梦 中的歇后语归纳为五种形式,其中前四种是上文邵志洪教授笔下的比喻式歇后语在 红楼梦 中的细化,也印证了上文中提到的方梦之教授所言: 大部分歇后语都采用比喻这一修辞方式。 那么,双关式歇后语在 红楼梦 中是不是空白呢?答案是否定的(请看下文中
的例2)。至于何仲英归列的第五种形式 几个歇后语连用,或者跟别的俗语混合用,则属于在具体语境下为加强修辞效果的歇后语的特别叠用,而非属歇后语的结构类别,因篇幅有限,本文将不对此类歇后语的翻译进行举例评析。
三、对 红楼梦 两英译本中歇后语的翻译评析
中国古典名著 红楼梦 迄今已有不下十余种的英译本,其中两个完整的译本是杨宪益、戴乃迭(Glad -
y s Yang)夫妇的A Dream o f Red M ansions [10]和大卫 霍克斯(David H aw kes)、约翰 闵福德(John
Minfo rd)合译的T he Story o f theStone [11](以下简称杨译和霍译)影响最为深远。下面本文主要从歇后语的结构角度出发就两英译本对 红楼梦 中各种形式歇后语的翻译进行分析,探讨针对不同类别和形式的歇后语两译本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及影响翻译策略的主要因素,目的是为了说明汉语歇后语的可译性。上海车牌拍卖流程
(一)比喻式歇后语
1.只有比方,没有说明
例1:(凤姐)又向平儿笑道: 我如今是骑上老虎了。虽然看破些,无奈一时也难宽放; (第五十五回)压缩机维修
杨译:She (Xifeng )chang ed the subject then,continuing , I m riding o n atig er s back,and thoug h I m not clamping dow n too strictly at prent I can t letev ery thing slide.
霍译:X-i feng paud for a mom ent and smiled at Patience confiding ly: But it slike riding a tiger:I daren t relax my g rip for a sing le mom ent for fear of beingeaten.
此例是只有比方,没有说明的歇后语。 骑虎难下 本是人人皆知的成语,在此用作歇后语,省去了 下不来 ;又指凤姐当了家,不怕人怪,遇着不对的事,难于宽放。换了一层意思,仍旧读得懂。而凤姐的刚强性格也可见一斑。由于译出语与译入语之间可找到该成语的对等表达方式,因此,杨译和霍译都采用直译法,直观达意。但两译文在用词的数量上略有不同,前者更显形象生动,后者更显英语注重简洁的特点。
2.先比方,后说明
例2:鸳鸯道: 如今都是可着头做帽子了,要一点儿富余也不能的。 (第七十五回)
杨译: We have to cut our coat according to our cloth, Yuany ang put in. Now aday s ther e s no margin at all.
霍译: M eals are made to m easure now adays, said Faithful. We can t afford tobe ex tr av ag ant th
e w ay w e ud to be. 此例是先比方,后说明的歇后语。 可着头做帽子 意思是根据头的大小做帽子,等于量体裁衣,指计101
如何美化ppt第3期 刘雅峰: 红楼梦 两英译本视角下的汉语歇后语翻译研究
102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第30卷
算精细,刚刚好,不多也不少。这里暗指贾家生活的紧缩,要精打细算,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铺张。这句话从服侍贾母、深深了解贾家经济内情的鸳鸯说来极为合适,而且还有点伤感情绪。杨译 cut our coat acco rd-ing to o ur cloth 是对原文 可着头做帽子 的一种转译,用 cut our coat 和 acco rding to our cloth 分别表示 做帽子 而 可着头 。虽然喻体不同,但喻义相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霍译用被动句来翻译原文的主动句,使句子更简明扼要,同时,霍译转换原文的喻体用 meals 来代替,使真正的喻义跃然译文中,更便于译语读者理解、阅读和欣赏。
3.先说明,后比方
例3:贾母道: 你们时常叫他出去作诗作文,难道他都没作上来么。小孩子家慢慢的教导他,可是人家说的, 胖子也不是一口儿吃的 。 (第八十四回)
杨译: Yo u re alw ays nding him to w rite poems and essays outside,and doesn the do all rig ht?
H e s only a child;yo u have to teach him slow ly.As the sayingg oes, No one grow s fat on just one mouthful.
霍译: But you and your friends are alw ay s asking him to w r ite vers andthings for you-I m sure he s making prog ress,w hatever you say.H e s stilly oung,be patient w ith him. A single spoonful never made a bouncing babe, asthe say ing go es.
此例是先说明、后比方的歇后语。 慢慢 是个主要的说明语,既然提前说出,那么后面的比方就不用解释,一望而知。这是贾母偏袒宝玉的话,也可看出宝玉反对读那些试帖式的诗文。对前面的说明和后面的比喻两部分,杨译采取的是直译法,忠实地再现了原作的结构与风格。而霍译从译语读者角度出发,采取的是意译法。后者似乎更适合本歇后语出现的语境,译文更生动形象。
4.用下半截比方解释上半截比方
家常菜烧茄子的做法例4:凤姐笑道: 老祖宗不信,一定叫我去说和。我及至那里要说和,谁知两个人倒在一处对赔不是了。对笑对诉,倒像 黄鹰抓住鹞子的脚 ,两个都扣了环了,那里还要人去说和。 说的满屋里都笑起来。(第三十回)
杨译: anno unced Xifeng cheer fully. Our Old Ancestress didn t believe me,andinsisted I go a-long as
peacemaker.I found they d already asked each other sfo rgiveness,and w ere clinging together like an eagle sinking its talons into ahaw k.T hey didn t need any help.
霍译: said X-i feng to Grandmo ther Jia. You insisted on m y g oing ther e to actthe peacem aker. Well,I w ent there;and w hat did I find?I fo und the two o f them to gether apolo gizing to each other.It w as like the kite and the kestrel ho ldinghands:they w ere positively locked in a clinch!No need of a peacemaker that Icould e.
小朋友发烧此例是王熙凤用下半截比方解释上半截比方的方法来做歇后语,这里拿黄鹰抓鹞子的形象来刻画双方心理,把贾宝玉和林黛玉二人的密切关系和一时恼一时好的真实情况,描绘得入木三分,也很像凤姐的尖利口吻。此例中,两译本基本上都采用直译。霍译遵循原歇后语的结构,杨译稍作了改动。对前半部分比喻中的 鹞子 的理解,两个译本产生了分歧。鹞子此处到底是雀鹰还是风筝,霍译理解应该更为准确,因为古时候风筝也叫 纸鸢 或 鹞子 。
(二)双关式歇后语华山路线
例5:凤姐道: 我那里照管得这些事!见识又浅,口角又笨,心肠又直率,人家给个棒槌,我就认作 针 。 (第十六回)
杨译: I m incapable of running things, she(Xifeng)sighed. I m tooignor ant,blunt and tact-less,alw ay s getting ho ld of the wr ong end of the stick.
霍译: I am not much of a m anager really, said X-i feng. I haven t g ot theknow ledg e,and I m to o poor at expressing m ylf and to o simple-minded alw ay sinclined to take a ramr od of a needle ,as they say.
本例即为双关式歇后语中谐音双关式歇后语, 针 与 真 谐音,杨译舍弃形象,直接译出实际含义,但其措词 stick 可能令西方读者不知所云,而且原文那种诙谐的味道体现不足。霍译很想保留形象,但 棒槌 变成了 ramr od (推弹杆),没有很好地传达原文的谐音双关的修辞效果。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两译本都能将直译与意译、异化与归化结合,灵活处理。但杨译本更忠实于原文,多遵循汉民族心理特点和传统思维方式,更具备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功能;霍译本从西方读者的可接受性出发,多采用归化。无论直译意译还是异化归化都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孙会军认为, 直译 与 意译 的参照点是原文的语言特点,而 异化法 和 归化法 是以译者向原作者靠拢还是向译文读者靠拢来划定的; 直译 与 意译 只局限于语言层面的探讨,而 异化 和 归化 则不仅涉及到语言问题,而且还牵扯到语言的
风格、价值观念、宗教信仰、诗学传统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这两组概念各有其存在的价值。[12](P220)
张鲲认为:
翻译策略之间的差别来自于翻译目的的差别霍克斯译本的翻译目的是传达审美愉悦,重在译文的文
学、美学功能;而杨氏夫妇译本的翻译目的是传达文化价值,重在译文的文化传播功能。 [13](P105)郭建中也指
出,翻译的目的和读者的对象,往往决定了翻译标准和翻译方法的选择。[5]汉语歇后英译的目的不仅是要向
英语民族的学习者解释每条歇后语的意义,而且希望通过译文有助于学习者学习汉语和了解歇后语所反映的文化背景。虽然中英文化和语言方面的巨大差异使汉语歇后语的翻译具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双关式歇后语,但译者可以根据翻译目的,采取变通灵活的方法,取得良好的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德春.汉语国俗词典[M ].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0.
[2]李传芳,徐振忠.英汉歇后语探析与对比[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5(4).
[3]方梦之.译学辞典[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5]郭建中.汉语歇后语翻译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翻译,1996(2).
如何做油饼
[6]韩庆果. 歇后语 一词的英译名及歇后语翻译初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2).
[7]冯庆华.红译艺坛 红楼梦 翻译艺术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8]卢兴基,高鸣鸾. 红楼梦 的语言艺术[M ].北京:语文出版社,1985.
[9]邵志洪.汉英对比翻译导论[M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10]Y ang Xiany i,G ladys Y ang.A Dream of Red M ansio ns [M ].Beijing :Fo reign languages Publishing H ou,1978~1982.
[11]H awkes D,M info rd J.T he Stor y of the Sto ne [M ].L ondo n:Penguin Bo oks,1973~1986.
[12]孙会军.普遍与差异[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13]张鲲.从 红楼梦 两英译本看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的影响[A ].刘士聪.红楼梦译评
红楼梦 翻译研究论文集
[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Two -part Allegorical Sayings in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Hong Lou Meng
LIU Ya -feng
(Faculty of F oreign L ang uag es,H uzhou T eacher s Co llege,Huzho u 313000,China)
Abstract:A tw o -part allego rical saying ,of w hich the fir st par t,alw ay s stated,is descriptive,w hile the cond part,som etimes unstated,carries the messag e,is a typical idio matic Chine ex pression.H ow ev er ,tw o -part allegor ical sayings,culturally -loaded ex pressions w ith ty pical structur es are to bring about interference in translating and ev en the m isunder standing that they ar e untranslatable.On the ba -sis of the analytical and comparative study o f the tw o English v er sions o f H ong Lou M eng,one of w hich is tr anslated by 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the other by David H aw kes and John M inford,this paper testifies the translatability of tw o -part alleg orical sayings.
Key words:H ong Lou M eng;tw o -part allegor ical saying;Chine idiom atic ex pression;tr anslatabil-i ty [责任编辑 陈义报]103第3期 刘雅峰: 红楼梦 两英译本视角下的汉语歇后语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