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02-02-15
作者简介:徐崇亮(1952 ),男,江苏南京人,教授,研究方向为美国犹太文学。
论 反叛 犹太传统的美国当代
作家菲力普 罗思
徐崇亮
(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 330047)
摘 要:罗思是一直活跃在文坛的美国犹太文学代表作家。但是,美国主流文学并不认为他是个具有强烈的犹太意识倾向的作家,原因就在于他的作品所表露出来的 反叛 精神,而这种所谓的 反叛 却是所有犹太作家面对 同化 或实现 美国梦 的困惑,也是他们从少数话语的角度对自己的特殊身份和品质的确认。 关键词: 反叛 ;犹太传统;罗思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448(2003)01-0110-04
菲力普 罗思(Philip Roth,1933-)是继马拉默德、艾 巴 辛格和索尔 贝娄之后的又一位美国犹太文学巨擘,
从1978年起就是美国文学艺术科学院院士,他 是最有才气的、最有争议的,对同化的复杂情形以及(犹太)特性最为敏感的作家 [1]。他26岁时发表 再见吧,哥伦布 (Goodbye Columbus,1959)而一举成名,翌年获得美国 国家图书奖 ,共出版20余部小说,获大奖8次,享誉世界文坛。
罗思是犹太移民的后裔,祖父母是讲意第绪语的奥地利 匈牙利移民。1933年,他出生在新泽西州的纽瓦克,出生地及其周围的犹太人环境成了他文学创作的源泉。同是纽瓦克人的著名文学批评家莱斯利 菲德勒曾说过,在罗思身上, 纽瓦克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桂冠诗人 一个粗鄙、滑稽、敏锐、悲惨而又肮脏的作家,一如这座城市本身 。从这段评语里,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犹太知识阶层对罗思的基本定性,既承认他的文学才情,又诟病他对犹太传统的反叛。当初罗思对人们称其为犹太作家也很不满意,他只承认自己 是个犹太人,但是不写犹太书 [2]。他这种讳言可能与当时犹太人追求同化即实现美国梦的时尚有关。当然事实并非如此,他写的书都关系到犹太人和他们的生活。而他的所谓反
叛恰恰是从反面来质疑社会和上帝:犹太人究竟有无存在的可能和存在的价值?答案是开放的也是肯定的,尤其是在他访问以色列之后的创作,更加明显地表达了他对犹太民族特性的承继与扬弃。由此我们亦可以确认他美国犹太文学代表人物的地位。正如其他的犹太文学大师一样,罗思的小说非常具有喜剧色彩,讽刺和挖苦的效果十分明显,而犹太人那种晦暗苦涩的灰色幽默也尽在其中,这些艺术特色都贯穿于他的文学创造始终。
罗思引起公众注意的是他发表在1958年5月14日 纽约人 杂志上的短篇小说 信仰的卫士 (Defender of the Faith)。这篇小说对犹太宗教和信仰进行了 大逆不道 的揶揄和讽刺,在他的笔下,打着信教幌子的犹太人成了道德败坏的无耻之徒,而维护宗教信仰的人却成了滑稽可笑的人物。这篇小说遭到了犹太文化人和普通百姓的猛烈抨击,他因此被认为是个 自我仇视者 ,同时也被戴上了反犹主义者的帽子。欧文 豪在他的论文 重新审视菲力普 罗思 里的尖刻攻击最有代表性,他说罗思的作品里 塞满了逃避责任的犹太士兵,通奸的犹太丈夫,挥霍无度的物质主义的女儿,以及好色的犹太儿子,总之都是往犹太人脸上抹黑的家伙。 [3] 再见吧,哥
挣脱读音
男人去痘第33卷第1期2003年1月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
JOURNAL OF NANC HANG UNIVERSITY Vol.34No.1Jan.2003
伦布 里的另一个短篇 犹太人的改宗 (The Conver-sion of the Je ws),以更为滑稽、夸张的笔调,以更为乖张、俏皮的口吻揭示了犹太教与基督教的深刻分歧:小说中的菲德曼是个在希伯莱学校念书的孩子,他想知道何谓 上帝特选的子民 ? 这个概念是不是与 独立宣言 的精神直接冲突了?既然上帝是无所不能的,那么耶稣为什么又不可以无须交合而生呢?拉比自然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小说以闹剧的形式完成了犹太人的 改宗 (Conversion) 在这里,作者暗示犹太人只得承认基督教教理的合理性,对犹太人来说,改宗就意味着放弃自己的信仰,这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由此不难看出犹太人 灰色幽默
的特点。这部小说集不仅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而且还获得了犹太图书馆协会的达洛夫奖。这表明罗思是个高明的艺术家,他从不把什么犹太主义、犹太复国主义以及反犹主义等等挂在嘴边,也不像其他的犹太作家那样开诚布公地标明自己的犹太人身份、亮出自己的旗号,他笔下的人物也很少这样做,他只是通过小说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和感受来发表见解。所以一般都认为, 菲力普 罗思就是一个犹太作家,这不是因为他自己这么说或是别人这么叫他,而因为他以一个小说家最娴熟的方式写了朱克曼、爱泼斯坦、凯佩什以及他们的母亲、他们的生活和他们生活的转变 他从不把犹太人理想化,从不把他们提高到神圣的地位 而是把他们作为有血有肉的人,讲述他们人生的成功与失败。 [4](13页)
波特诺的怨诉 (Portnoy s C omplaint,1969)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罗思小说中带有供认性质的自白倾向在这里达到了极致。他的喜剧才能,他的第一人称酣畅淋漓的自然表述,他的讽刺笔调,他对性的痴迷,他对犹太性模棱两可的态度,在这部小说里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经过十年的努力探索之后,他终于在波特诺那里找到了自己真实的声音。 [5]这部小说尝试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讲述了波特诺对犹太女人的性无能:由于他的犹太母亲令人窒息的爱、他对性所具有的犯罪意识、以及他成功的但却不能令人满意的对希可莎们(shiksa的音译,指非犹太姑娘)的性追逐,所有这些因素造成的 阉割 效果,扼杀了一个犹太儿子追寻美国化的梦想。这部小说对犹太人社会带来的震惊几乎是史无前例的,因为它不光有悖于犹太人的宗教信条,而且在性的描写方面达到了毫无节制的地步,比起 信仰
的卫士 所带来的非议, 波特诺的怨诉 简直掀起了轩然大波。由于性描写的直白,以及一个犹太母亲扼杀儿子性爱的故事,这部小说成了当时犹太人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当时,这部小说成了畅销书,正如罗思在针对犹太人的批评为自己的写作辩护时所举证的, 波特诺 卖了420000册, 是我前三本书卖出去数量总和的七倍, 而且 有半数是在出版后十个星期卖出去的 [6]。故事以一种不间断的独白形式展开,陷入苦恼之中的亚历山大 波特诺,此时已经30多岁了(一如罗思本人),他向精神分析医生倾诉自己的烦恼:父母是第一代犹太移民,以及这个家庭的压抑氛围 他极为反感那种令人窒息的爱还有母亲想要控制他的企图。这是一个反叛传统的犹太儿子与犹太母亲发生冲突的故事,在冲突的过程中显现出了难以调和的文化情结和心理意识。罗思指出了波特诺在教育养成方面具有特殊的犹太特征 犹太家庭的种种戒忌所带来的压抑 犹太母亲是犹太传统的象征(犹太人的身份认定是从母亲那儿承袭的),而反叛犹太传统的儿子已经趋向于美国化了,他是年轻一代犹太人羡慕 美国现代文明 的代表,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实际上是文化与理念的冲突。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诺 贝特尔海姆在一篇题为 波特诺的精神分析 的文章里指出,接受治疗者之所以选择了一个犹太人身份的精神心理分析者,是因为他 在内心深处不愿超越自己的文化背景, 不会让他脱离自诩仇恨的东西 。波特诺进一步表达了 一个被宠坏了犹太孩童的陈词滥调 ,认为他的父亲和母亲是 无能的 。事实上他不能够爱任何人,却认为利用淫秽可以 解放他自己 , 他表达了自己的厌恶 。就这份假定的精神分析报告来看,他的疾病在于拒绝承认父亲对他的爱(实际上是拒绝承认自己的犹太人身份),因为那会迫使他也要去爱他们,但他办不到。 所有的人际关系 ,他相信, 都是相互利用的权力游戏 。他已经陷入了对犹太性模糊不清的
下冰雹
纠缠当中:他意识到自己感觉得到 犹太人低下 ,被人瞧不起,但又怨恨反犹主义,毕竟自己是犹太人,因而 不能找到性的满足,除非勾引他的非犹太人性伙伴,让她们去干那种他认为堕落的事情 [7]。由此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到波特诺对 美国式生活 的渴盼,另一方面在他追求同化的过程当中却充满复杂的情绪,所以他经常手淫,以此来宣泄他的压抑与愤懑,并且不断地追逐希可莎们,本能地以完成对美国姑娘的征服来实现他的 美国梦 。但是,在罗思的叙事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波特诺在两种文化的冲突中陷入了精神
111
第1期徐崇亮:论 反叛 犹太传统的美国当代作家菲力普 罗思
的困境。美国化的同化是物质的是表面的是形式的,而在同化掩盖下的异化却是精神的内在的和实质的。这正是犹太民族颠沛流离数千年的痛苦根源。罗思以其犀利的笔触为我们刻画出犹太人没有家园,追求同化,最终饱尝异化之苦的心灵怨诉。为什么这部小说如此震撼人心而又招致议论纷纷呢,原因之一似乎与作者自己现身说法的自供状式的表述有关。但罗思本人的申述不无道理: 大屠杀后的十几年里 ,目睹了犹太人 在美国小说里都被认为是有正义感的和有节制的,他们的行为都是公正的而又有分寸的[6]
,于是波特诺抛弃了所有的节制,像个老手那样一头扎进了迄今为止还是的 性 禁区。当贝娄和马拉美国盐湖城
默德在他们的小说里用实例来探究犹太人与一种合乎道德准则的生活关系,以及他们如何超越饱受苦难的经验时,罗思在犹太性里找到了调节不善和心理失常的根源。 波特诺的怨诉 通过性的问题展示了一个犹太儿子要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男人的艰难。
乳房 (Breast,1972)是罗思阐释异化的极端之作,凯佩什教授是波特诺的继续与发展,他是一个比较文学教授,他在大学里讲授卡夫卡,最终变成了一个大乳房,这种极端异化的现象揭示了包括犹太人在内的所有现代人丧失自我和寻找自我本质的困境。而在 情欲教授 (The Professor of Desire,1977)里,罗思除了继续通过凯佩什对女性的追逐来展示性的异化之外,还进一步揭示出了犹太人即现代人不断寻找的悖谬, 在所有这种幸福的后面,你察觉到了死的恐惧;在死的恐惧后面是满不在乎;在不在乎的后面是爱的不安全感;在它的后面又是怜悯;在怜悯的后面是滑稽好笑,如此等等。 [4](161页) 我的男人生涯 (My Life as a Man,1974)和 情欲教授 一样,都是通过 性 的异化来解释罗思自己对文化冲突的看法,同时也对美国社会将弗洛伊德心理学庸俗化所造成的性泛滥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和讽刺。也许有人认为,罗思已经在他的文学创作中把 性 当成了 反叛 的武器,其实不然,犹太人在 性 的认识上有史以来较之于其他民族是最为科学最为开放的,像贝娄、辛格和马拉默德一样, 性 在他们的笔下成了犹太人受压抑的根源之一,他们在 性 上大做文章,也正是对犹太传统的承继和批判。寒假旅游
罗思经常把题为 自传 的东西当小说来写,而把小说写成了自传。譬如,在 真相:一位小说家的自传 (The Facts:A Novelist s Autobiography,1988)中,他让虚构的人物朱克曼登场,作为他内心的另一个
声音对自己进行审视和批判;而在 夏洛克行动计划:一份表白 (Opera tion Shylock:A Confession,1993,获福克纳奖)里,他不仅把自己写了进去,书中还出现了两个菲力普 罗思。由此可见,罗思以自己为原型,创作了一系列犹太知识分子形象,这些人物都以不同的形式反映了作者自己的成长过程和犹太文化背景。从这个意义上说话,他的许多作品都可以称作 比尔登思罗曼小说 (Bildnngsroman 德语,指描写主人公早年精神文化教养过程的小说),类似于英语的教育小说(Educational Novel)。 朱克曼三部曲 是罗思这类作品的典型,三部小说从朱克曼成名一直写到他中年以后。第一部 鬼作家 又译 捉刀人 (The Ghost Writer,1979)讲述了罗思自己即作家朱克曼少年成名,却遭到犹太人社会普遍谴责,惶惑之中去朝拜老一辈的犹太作家,反而进一步加深了他的困惑。这种精神上的幻灭,加剧了犹太人即现代人寻找精神家园的失败。第二部 解放了的朱克曼 (Zuckerman Unbound,1981),罗思借朱克曼之笔继续为 波特诺的怨诉 申辩,如果说失去了所有犹太印记的朱克曼是 解放了 的话,那么他所面临的空虚,则是又一次精神上的放逐。 解剖课 (The Anatomy Lesson,1983)似乎暗示了朱克曼作为一个犹太作家,既摆脱不了忏悔与赎罪的精神痛苦,又陷入了肉体的折磨。 我的男人生涯 以及三部曲的尾声 布拉格狂欢 (The Prague Orgy,1985)等都是揉进了作者亲身经历的 虚构 小说。 朱克曼三部曲 用巨大的篇幅描述了朱克曼历经心理和生理即精神和肉体的 病痛 ,并且由此产生了种种的思考,他从自身的际遇出发探索了整个人类所面临的痛苦的意义,他想通过艺术来表达救赎和认识真理的目的,通过 性 来证实他作为美国人作为现代人的意义,然而朱克曼的烦恼和困惑,不是通过艺术和 性 能够解决的。作为一个犹太人更是一个现代人,他的叛逆与放任
揭露了犹太人身受精神和肉体双重压迫的人格扭曲和无奈。罗思笔下的人物遭受着恶行与德行的双重折磨,而他持续不断地告诉我们他的人物都具有强烈的愿望要想有个 家 ,有家的愿望既表明了他们数千年心理疾病的症结之所在,又表明了他们真实生存的实在追寻。我们不难发现,罗思笔下的人物 越是被同化,越是在他周围环境当中急切地想在找到家,就越是感到没有家 [4](50页)。
其实,罗思对犹太人的生存处境有非常清醒的认识,即便他本人已经美国化了, 在我成长时期,最大的威胁来自国外,来自我们的敌人,德国人和日本
112 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3年
人,因为我们是美国人。 在国内,最大的威胁来自那些反对或抵制我们的美国人 要么对我们以恩人自居要么严厉地排斥我们 因为我们是犹太人。 [8]
犹太民族长期生活在异族文化的夹缝中间,犹太人的普遍困惑往往首先体现在对自我身份的困惑上,这种对身份的自觉意识在文学中常常体现为强烈的陌生感、局外感、边缘感乃至非我的异化感,于是就有了许多寻找家园与精神家园的故事。菲力普 罗思的另外两部小说 对立的生活 (The c ounter -life,1987,获国家书评奖)和 夏洛克行动计划:一份表白 将大部分的场景移到了以色列,这里面就暗含着继续寻找家园的意味。 正是以色列的诞生表明了犹太人存在的诸多事实中的一个根本改变。 而恰恰正是罗思在这两部小说里以其他美国犹太作家所不及的高瞻远瞩的智慧和严肃的艺术态度开始了
他更为执著更为广阔的探寻,同时这也是罗思对 那些长期苛责他轻率、不负责任地对待他的犹太主题的批评家们 所作的有力的回答[9]
。
美国田园牧歌 (American Pastoral,1997,获普利策文学奖)、 我嫁给了一个共产党 (I Married a Communist,1998,获英语会话联合会奖)和 人类的污点 (The Human Stain,2000,获福克纳奖)是罗思在20世纪结束时的又一个三部曲。可以看得出,作者在这三部小说里继续关注人类命运的同时,对美国社会现实和政治状况提出了质疑,他的人物与事件依然是犹太人的。 我嫁给了一个共产党 反映了美国二战后掀起的反共热潮 那个臭名昭著的麦卡锡时代充斥于世的残酷、背叛和报复,它不仅仅侵扰了
国家政治,而且极大地伤害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而作为世纪末最抢眼的 人类的污点 被评为当年的十大好书,却与它直接控诉种族主义偏见有关,一个研究古典文学的著名犹太老教授,在事业达到顶峰的时候,因一次演讲时的疏漏遭到校方的驱逐,家庭也因婚变而破裂。作者本人将它视为一个政治寓言:污点不仅仅在莱温斯基的蓝裙子上,更在我们所有人的内心。为此,菲力普 罗思被称作是 美国20世纪的编年史大师 ,可他更是一位具有反叛精神的犹太作家。参考文献:
[1]艾伦 格特曼 美国犹太作家 同化和身份危机[M ] 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71 64-65
[2]莱斯利 菲德勒 纽瓦克的形象和爱的无礼:评论菲力普 罗思[J] 中流,1959,(5):96-99
对联正确贴法[3]欧文 豪 重新审视菲力普 罗思[J] 评论,1972,(12):70
[4]阿谢尔 米尔保尔,唐纳德 沃森 解读菲力普 罗思[C] 纽约:圣 马丁出版社,1988
[5]德怀特 麦克唐纳 关于 我们这一伙 的书评[J] 纽约时报书评,1971,(11):31
[6]菲力普 罗思 想像犹太人[J] 纽约书评,1974,(10):23-24
[7]布鲁诺 贝特尔海姆 波特诺的精神分析[J] 中流,1969,15(6):5-8
[8]菲力普 罗思 真相:一位小说家的自传[M] 纽约:纽约兰堡书屋,1988 20貂蝉最强出装
[9]安德鲁 弗曼 美国犹太作家文学创作中的以色列[M ] 纽约: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1997 128
节后祝福短信On American Contemporary Jewish Writer Philip Roth
and His Revolt against Tradition
XU Chong-li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tudies,Nanchang University,Nanchang 330047,China)
Abstract:Philip Roth,who has been active in literary world,is one of the great American Je wish writers.But the main stream of American literature accepts him not as a writer with the very strong tendency of Jewishness,becau of his revolt against tradition revealing in his works.But this so called revolt is no more than Jewish writers puzzles in facing how to melt into modern society (assimilation)and how to realize American dreams,and is their realization of their own Jewish identity and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minority discour point of vie w as well.The article itlf intends to analyze his works from the aspects of Je wish religion and culture,so as to argue tha t Roth is the real reprentative figure of Amer -ican Je wish Literature.
Key words:revolt;Jewish tradition;Philip Roth
(责任编辑 吴直雄)
113 第1期徐崇亮:论 反叛 犹太传统的美国当代作家菲力普 罗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