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课文
导语:《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记叙文,是以无私奉献为单元主题的第二篇课文。下面和一起来看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课文,希望有所帮助!
【课文原文】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高尔基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很爱自己的儿子。
有一年,高尔基在意大利的一个小岛上休养,他的妻子带着儿子前来探望他。
高尔基的儿子只有10岁,还没有镢头那么高。来到爸爸身边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假期很快过去了,他告别爸爸,跟妈妈一起回家去了。
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春风吹来,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散发出阵阵芳香,引来了一只只蜜蜂。
傍晚,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
不久,儿子收到了高尔基从远方寄来的信,信里说:
“你回去了,可是你栽的花留了下来。我望着它们,心里想: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
“要是你无论在什沈岩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呀!
“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教材解读】
文章讲述了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间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一读即懂。儿子看望高尔基,给父亲留下了鲜花;父亲写信感谢儿子的同时教育儿子该时时处处给人留下美好的东西,因为给永远比拿愉快。
高尔基写给儿子的那封信,是全文理解的重点也是难点。
信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叙述的是高尔基对儿子上次来岛种花的回顾和表扬。字里行间透露出父亲对儿子的喜爱。“美好的东西”在这里第一次出现,指的是“鲜花”。给我(高尔基)留下美好的东西——鲜花,我(高尔基)是愉快的,你(高尔基的儿子)也是愉快的。在第二个部分“美好的东西”第二次出现,但是意义扩大了。由原来的儿子给父亲的鲜花,演变成一个人给所有人留下的“美好的东西”——幸福和快乐了。第三部分揭示哲理:因为给别人留下了美好的东西,所以别人都会需要你,喜欢你。“给”永远比“拿”愉快。
这个道理并不难理解。给不就是付出吗?拿不就是索取吗?无祥符调论何时何地,付出要比索取感到愉快。
任何一个道理,无论深奥也好,浅显也罢,要有深刻体验,都离不开事情。且看课文是如何叙事的:
第一小节,交代高尔基爱自己的儿子。这个爱是全文的情感基调,无论是高尔基赏花还是写信,都能看出父亲对儿子的爱。这爱,也是儿子给父亲种花的原因。以往,高尔基如何为儿子付出爱的,此处省略了。但从儿子接下来的表现中,我们可以想象得到,高尔基给儿子付出了多少的爱,才使得儿子小小年纪便会如此替亲爱的父亲着想。
第二小节,突显人物仍然是高尔基。个人认为,从整篇文章来看,后半句话的表述是不是可以改成:“他的儿子跟着妈妈前来探望他。”将“儿子”逐渐推向屏幕之前。
第三小节,简单叙述了10岁的儿子在岛上给父亲栽花的情节。这是一个“给”的过程,作者为什么没有作详细描绘呢?不得而知。这里的“给”是不容易做到的。你看,儿子还没有镢头高呢!这里的“给”是全心全意的。你看,儿子“顾不上休息”。要真正体会这里的“给”全心全意和极不容易,光靠文字的简单叙述肯定是不够的。文章没有描绘,却给我们留下了极丰富的想象空间。
小小的个子,如何吃力地举起翻土的镢头的?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他每抡一下镢头就站在那儿喘一会儿气的模样;小小的手,怎么经得起镢头柄的磨擦?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他每抡一下就朝手上轻轻地哈一口气。有点栽种经验的人都知道,翻土,播种,盖土,浇水……一系列的活儿需要花费多少力气?虽说是春天,小家伙仍然忙得是汗淋淋的。
此时此刻的他,只想着把花快点儿种好。因为自己在岛上的时间非常有限。在岛最有趣的一件事上的那段时间里,他是忙碌的,是充实的,是快乐的。看着自己种好的花儿,小家伙心里又是得意的,满足的。
但是这些,作者都没有描绘出来。或许是无法确定故事的原背景,不敢枉自揣测;也或许是并不想强调儿子付出的苦,只想突出接下来的付出带给人的“愉快”;或者作者的本意就是想表现高尔基对儿子特殊的“爱”的表达方式。彼轻彼重,我觉得可以根据教学需求作适当取舍。
第四小节,“姹紫嫣红”“阵阵芳香”,花开得多美!美好的东西总是能带给人愉悦的感觉,无论是视觉还是听觉或者嗅觉。凡见到这鲜花的人,都会感到愉快。仅仅两个词语,但能引发我们无数的想象与联想。花儿盛开的姿态、色彩,花儿的芬芳引来了蜜蜂蝴蝶,引来了经过的路人……也唯有展开想象,才能将花儿的“美好”体会出来。花儿美,不仅美在外表,还美在
第五小节,高尔基赏花的情景花的笔墨相对比较多些。“欣赏着”“说不出的高兴”“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可以感受得水洞沟到,高尔基此时此刻心里是多么愉快呀!高尔基的愉快,衬托了儿子所种的花的“价值”。正是对应了信中所提到的“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
这些花像儿子一样陪伴着高尔基,给高尔基带来轻松愉悦。而当儿子接到父亲的信,受到父亲的肯定赞扬,知道自己的.花儿的“价值”时,就会感到“父亲需要我,岛上人的需要我,父亲喜欢我,岛上的人喜欢我”,内心也就充满了快乐与自豪。这一点,需要展开想象,揣摩儿子受到父亲肯定与表扬之后的内心活动才能体会得到。
理清事情来龙去脉,潜心品词,尽情想象,把课文叙述的事情读懂,读透,事情中包含的哲理也就自然有更深刻体会了,父亲与儿子之间的爱也从字里行间流淌到我们的心里。
高尔基简介
马克西姆·高尔基(Maxim Gorky,1868年3月28日—1936年6月18日),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姆维奇·彼什科夫,是苏联无产阶级作家、诗人、评论家、***论家、学者。
高尔基诞生在伏尔加河畔下诺夫哥罗德镇的一个木工家庭。4岁时父亲去世,他跟母亲一起在外祖父家度过童年。10岁时,开始***谋生,先后当过学徒、搬运工、看门人、面包工人等。1884年,参加民粹***小组,阅读民粹***人著作和马克思的著作,投身于***活动。1905年,高尔基加入了俄国社会民主工***。1906年,高尔基受列宁的委托,由芬兰去美国进行***活动,在美国出版长篇小说《母亲》。后定居意大利卡普里岛。1913年,高尔基从意大利回国,从事无产阶级文化组织工作,主持《真理报》的文艺专栏。1921年10月,高尔基出国疗养。1928年,高尔基回到苏联,在斯大林的安排下,他在俄罗斯作了两次长途旅行观光后决定回国定居。1934年当选为苏联作潍坊艺校家协会***。回国后的高尔基作为苏联文化界的一面旗帜,为苏维埃的文化建设做了大量工作。但20世纪30年代苏联出现的种种问题又使他与斯大林及现实***治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1936植树造林的意义年6月18日,高尔基因病逝世,享年68岁。
作品主题
高尔基早期创作的现实主义作品多取材于他的底层生活的见闻和感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流浪汉题材的小说《切尔卡什》,描写了老流浪汉切尔卡什勇敢、***不羁、不屈从于金钱和保持人的尊严的高贵品质,说明尽管这些人的精神包袱还很沉重,但比起自私、庸俗的小私有者却高尚得多。在艺术上,《切尔卡什》充分显示了高尔基早期现实主义作品刻画复杂性格的卓越技巧。这些作品除强烈地控诉了资美腿与丑腿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外,民族国家的特征还力***揭示流浪汉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新旧意识的斗争,捕捉劳动群众生活的时代特征,其目的仍然是要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高尔基的文学创作起步于浪漫主义。高尔基一生都在探索个人和历史的关系,寻找合理的社会生活,其作品中的主人公也往往充满激烈的内心冲突,并积极投身***活动,探求改造现实的途径。高尔基曾不止一次地遭到沙皇***府的逮捕、监督和放逐,但他依旧始终如一地进行自己的***和文学活动。
高尔基的创作中处处洋溢着对积极人生态度的赞美,向往唤醒人民群众创造新生活的激情,唤起人对自己作为人的自豪感,鄙视怜悯与恩赐。在高尔基看来,人有权力,也有力量创造与人相称的生活,怜悯与恩赐是贬低人,有辱人的尊严。作家深信,人民的愚昧落后是历史造成的,并非是天生的,人民一旦掉脱黑暗的过去套在自己身上的精神镣铐,他就能站起来为自己的权力而战,成为历史的主人和创造者,成为大写的人。高尔基从事创作始终都抱着一个鲜明的文化目的:通过文学艺术促进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提高人的自信心和道德文化水彩,推动俄罗斯民族摆脱历史的和精神的重负,走向现代。为着这一基本文化目的,高尔基认为,文学作品不能只限于发掘生活琐事,而应当“讲到激动不安的精神和精神复兴的可能性”,要有“对创造生活的号召”,要善于“以思想和言词之美来丰富生活”。要美化人,美化生活。这一文化目的使得高尔基在直面惨淡的人生、直书全部的真实的同时总想通过美化、“虚构”来显示人生的亮色,使人们不至于因攀登高峰现实的可怕而沉沦和绝望。因此他才强调;作为艺术家,既要从现实出发,敢于揭露生活中的黑暗现实,又要“善于站在现实之上”,把肯定性的现象加以“浪漫主义化”鸡腿菇怎么做好吃。
高尔基有互相冲突的两种人格;一是对现实社会造成人异化的现实的悲剧性体验和失望的痛苦;一是对人、对社会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理想主义的认识。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前的高尔基对俄国伟大的无产阶级***事业——社会主义是充满了热爱和信念的,他是怀着极大的热诚去迎接美好的未来的。作家此间的创作描写了***前劳苦大众的悲惨生活,表达了他一种急切地改变现实的渴望,对未来新生活主人的召唤。
本文发布于:2023-05-12 07:19: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6279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