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直梁狭,即两面安槫栿板,如月梁狭,即上加缴背下贴两颊,不得刻剜梁面。”《营造法式》小木作制度二有裹栿板制度:“于栿两侧各用厢壁板,栿下安底板,……其两厢底板及底板皆雕华造。”即梁栿外表上多加的一层雕花装饰性木板。《营造法原》卷六厅堂之制记录有:“扁作驼梁分独木、实叠、虚拼三制。”过汉泉先生在《古建筑木工》中记录了苏州地区扁作梁有实木叠拼和实垫虚拼两种做法[2](见图2),木枋多以二料或三料全心木材拼合[3]。浙江南部温州乡土建筑中亦有拼合扁作月梁(见图3),由最下层的整料“梁本”加上层的小料“领瓣”组合而成[4],并用通高“元宝扎”串起“领瓣”插在“梁本”背上。
江浙地区宋元时期遗存的官式大木构架有较多使用拼合梁枋的案例。除了宁波北宋保国寺大殿的单步剳牵有缴背(见图4)[5],元代浙江金华延福寺、武义天宁寺、上海真如寺、苏州轩辕宫正殿等亦多用拼合梁枋,如天宁寺
摘要 清代以来,宁波地区乡土建筑的水平梁枋普遍使用拼合
工艺,包括缴背虚拼、颊板虚拼、实木叠拼,以及混合式拼合等四种做法。除了利用小材①和板材获得较大的构件外观尺寸外,拼板的空心板榫是宁波拼合工艺的重要特色,统筹考虑结构和构造,加强了梁枋榫卯与柱身的连接,提升了大木构架的结构整体性。清代宁波梁枋拼合工艺继承自宋元时期官式木结构的拼合做法,与明清以来江南地区木材供应不足有关,亦是浙东地区功利思想的体现。关键词 梁枋;拼合工艺;空心板榫;木材供应中图分类号 TU-092文献标识码 A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传播学视野下我国南方乡土营
造的源流和变迁研究”(51878450)。DOI 10.ki.csjz.2022.10.07
Abstract Since Qing Dynasty, the stitching technique for
最简单的祝福语一句话horizontal timber components had been widely appli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ingbo vernacular dwellings. There were 4 tectonic methods such as hollow stitching on back, hollow stitching on side, solid stitching and hybrid stitching. The stitching technique of using small materials and plates was to appear larger component size, which's important tectonic feature was hollow tenon on the head of the wooden sheet and indicated the overall consideration of construction, tectonic and decoration between columne and beam. This widely-applied stitching technique in Ningbo whicn could be traced from the splicing practice of official wooden structures in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was related to the insufficient wood supply in Jiangnan area sinc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also the embodiment of utilitarian values in eastern Zhejiang.
华硕系统
Key words horizontal timber components; stitching technique; hollow tenon; wood supply
1研究背景
笔者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宁波地区清末民国时期乡土建筑大木构架的水平梁枋多由小木拼合而成,其外观狭高、尺寸较大,“增加视觉高度,拟合梁背曲线,实现梁栿的装饰效
果” [1]
。宋代的《营造法式》(见图1)和民国时期的《营
造法原》记录有拼合工艺。《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二:“凡方木小,须缴贴令大;如方木大,不得裁剪,即于广厚加之……
作者简介:蔡丽(1979-),女,博士生,讲师。研究方向:建筑历史与理论。作者单位:宁波大学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清代宁波乡土建筑梁枋拼合工艺探析
Exploration on Stitching Technique for Horizontal Timber Components in Ningbo Vernacular Dwellings of Qing Dynasty
蔡 丽
Cai Li
图1 《营造法式》拼合梁构造图(图片来源:潘谷西,何建中. 《营造法式》解读[M].2版.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7. )
33分°
33分°
25分°24分°
36分°
槫栿板
缴背
颊
孕妇肚皮舞颊图2 苏州地区扁作梁拼合构造图(图片来源:过汉泉. 古建筑木工[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
硬木搭头
逢柱斗
处实叠
(a)扁作梁实木叠拼(b)扁作梁实垫虚拼
搓板1寸
~1 寸12
的单步剳牵起拱较高,用小料斜拼而成,起着类似托脚的作用[6];苏州东山轩辕宫正殿的“拼梁方法介于实木叠拼与虚拼实垫法之间[7]”,下段主拼,上段左右小料较厚,料间缝隙用燕尾榫或铁定连接。清代北方官式建筑中亦大量采用包镶梁,“当中用一根大料,四周用数块小料包镶而成,接缝处用榫卯或扒钩联系,外加铁箍。[8]”
宁波地区的朱金漆雕木作工艺中大量使用了镶拼木雕。“木雕镶拼之术从唐代起已经大量应用于佛教造像,称为平木造”,亦称为“打镶”。“镶拼木雕克服了独木雕体量的限制……不仅小木料能做大件,且与漆艺饰金结合,外观天衣无缝……用燕尾榫、元宝榫和两头尖竹梢钉拼接,事先涂胶于拼接面,干燥后,比原板还要牢固。[9] ”
2宁波拼合梁枋的基本情况
2.1宁波乡土建筑大木构架基本特征
宁波简称甬,位于浙江省宁绍平原东端,毗邻绍兴和台州,与舟山隔海相望,是浙江省副省级市和计划单列市。宁波地区地貌呈山地—平原—海滨(海湾)的递减格局。西侧山脉是四明山,东南侧为天台山,北部为杭州湾海岸线,中间为面积最大的河网平原,即甬江水系范围,包括中心的三江(宁波)平原和杭州湾沿岸的三北平原。发源自天台山的奉化江和发源自四明山的余姚江在宁波平原中心汇合后称为甬江,甬江东流入海,汇合处称为三江口。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明州(今宁波)从越州(今绍兴)分离,并与之平级。唐长庆元年(821年),州治迁于三江口西侧,逐步成为宋元以来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因为宁波位于中国大陆南北海岸线地貌转折点,北方沿海的平底海船须在宁波港转换成尖底船才能再向南行驶,再结合余
姚江和浙东运河,可将在宁波转运的货物运送到绍兴、杭州等地,从而连接上大运河[10]。明清时期注重农业立国,海禁使宁波的发展陷入低谷。清代早期东南沿海开启展海令后,宁波逐渐恢复了河海贸易枢纽的地位,并在此设立浙海关。
宁波乡土建筑的主要代表是建于清中晚期至民国的传统住宅。住宅正房的平面原型为“一堂两室”(见
图5),明间为规制最高的堂沿,用于家庭公共活动,如祭祀祖先和红白喜事等。左右次间为长辈卧室。若纵向增加院落和正房,形成前厅后堂的布局,即前面是接待客人的厅堂,后面是堂沿。正房使用最广泛的大木构架形制是七桁(檩)五柱楼屋加前后廊[10](见图6)。横向榀架中,柱与柱之间用圆直梁和上下川连接,榀架之间用大面、串柱、栋面等进行纵向拉结。前檐廊的单步大子梁,外形起拱,与檐巡柱十字斗栱配套装饰,亦称“猫拱背”。山区和平原厢房的大木构架中常用内走廊替代外檐廊,用象鼻头形状的牛腿挑出披檐。二层正房的明间堂沿若通高,常用复顶的翻楼形式(见图 7),即二层屋顶下再增加一道双坡假顶,两侧榀架用单步猫拱背和双步直月梁及斗栱进行装饰。正房厅堂采用五架抬梁结构(见图8)。五架梁下大多隔空增加抬川,纵向上用今柱间的大面以及栋面增加拉结。三架平梁多做成对子梁,即对头猫拱背的外形。
2.2单体建筑中的拼合梁枋
宁波大木构架中横向的大子梁、上川,以及甲川(下川),纵向的栋面和大面是拼合梁枋。其中大面是宁波拼合梁枋的重要代表,是由承托楼板的格栅、二楼窗下墙、支撑檐廊木椽头的承椽,以及对合拼板整合成的超高的虚拼构件。宁波厅堂抬梁构架中的五架梁和隔空抬川能看到明显的水平拼缝,遗憾笔者未见到内部构造实例。根据宁
图5 “一堂两室”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6 七桁五柱楼屋架加前后廊及内走廊牛腿挑檐(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4 北宋保国寺大殿剳牵拼合做法图(图片来源:张十庆. 宁波保国寺大殿 勘测分析与基础研究[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
图3 温州地区扁作拼合月梁构造图(图片来源:石红超. 浙江传统建筑大木工艺研究[D]. 东南大学,2016.
)梁本
元宝扎(顶销)
(顶销要一直销到梁本)
领瓣
领瓣
顶销(元宝扎)
顶销
直销到梁本
注:图中灰色部位为拼合构件。
子梁
蝴蝶
东(栋)面
桁条
上川
格川大面(楣)
后
甲川(下川)
串柱
格栅
承椽
塞子
大子梁
子梁
双步大今(金)椽花
大步檐巡(廊)小今(金)东(栋)柱磉石
0 1 2 3 4 m
槽头
前
口面(连机)
波奉化工匠口述,宁波庆安会馆为跨度5 m 的抬梁,截面高80 cm,厚16 cm,拼板厚5~6 cm,用定桩联固(见图9)。三架对子梁亦是拼合而成。
2.3拼合梁枋的时空分布
宁波地区最早的拼合梁枋实例是北宋保国寺大殿单步剳牵,其背部用拼板拟合月梁轮廓。宁波乡土建筑中笔者所见的最早案例是位于江北区慈城古镇内明代的莫驸马宅。正房明间横向榀架中的双步梁和梁下川有明显拼缝。宁波地区遗存的明代乡土建筑数量较少,多是单栋单层的厅堂。厅堂抬梁构架中纵向的今桁和额枋之间大多用一斗三升支撑,空档处用编条夹泥墙填充并抹灰。清代中后期厅堂大多用大面替代一斗三升,如前所述,清代乡土建筑的大木构架普遍使用大面。以虚拼大面为例,其主要集中分布在三江(宁波)平原和三北平原。在宁波天台山区,如奉化南部山区及沿海半岛,除了有虚拼大面外,二楼的窗下墙由承椽与格栅之间的单层竖薄板填充而成(见图10)。
3宁波梁枋拼合的构造方式
3.1“缴背”虚拼:实木+定桩+拼板
此处的“缴背”名称借鉴自《营造法式》,实例做法见大面、栋面、大子梁、上川及甲(下)川。以大面为例(见图11),大面是纵向重要的联系构件,截面为狭高矩形,厚8 cm,在楼屋中高1~1.5 m,
在平房高50~60 cm。实拼有三部分,下部实拼木高15 cm 左右,中部为半圆形承椽,直径约20 cm,上部实拼木高约10 cm。在实拼木上背与下底之间放置水平拼板,保证拼板与实拼木两侧外皮平整。拼板上下底面用竹钉固定,拼板之间用定桩联固。定桩高度随大面,其截面中间厚2~2.5 cm,即拼板内皮的间距,
宽4.5 cm,再向两侧突出约1.2 cm 形成端头宽5 cm、根部宽4.5 cm 的扁燕尾榫头。定桩间隔约1 m 或根据大面长度均分。定桩直身微微上窄下宽,拼板内侧根据定桩的位置预先挖凿出扁燕尾榫口,方便拼板从上向下插入。拼板从定桩向下嵌入时,用斧背慢慢敲击下去。敲击时在拼板背部加上一块垫木,分散敲击力,以保护板身。拼板外侧画线标记竹钉位置,在板背或板底上预先凿出钉眼并扎入一半竹钉。实拼木两端用长短榫和羊眼销与木柱固定,榫头厚度一般为5~5.5 cm ②。单块拼板厚2~3 cm,高30 cm 左右或随来料而变化,端头切薄做成与长短榫等厚的空心板榫,插入柱身预留的深约3 cm 浅槽中。
拱背大子梁的构造与大面类似(见图12、图13),实拼单步梁背部加拼板,保证拼板外侧与实拼梁外侧平整,拼板上下用竹钉拼叠,拼板与实拼梁之间用定桩固定。因为大子梁有装饰要求,大子梁的拼板和实拼单步梁用料更厚,大子梁的实木方梁头厚7~8 cm,梁身包括拔亥厚达12~14 cm。拼板厚度大于3 cm,板背的整体轮廓为拱形。拼板里侧端头切薄做成空心板榫插入柱身,同时须与实拼梁一起做出圆角拔亥。为完成底部起拱线,实拼单步梁底部中间通常会挖掉一部分,底部端头增加梯形实垫
木。实拼单步梁的梁身不能挖断,须保证剩余梁高不小于10 cm,起到与单步直圆梁相同的连接作用。檐巡下单步直月梁(见图14)和室内支撑格删的甲川亦用相同虚拼做法(见图15),区别在于直月梁不承重,实拼部分占梁高总比小,约1/2,甲川是承重梁,实拼占梁高约2/3。
3.2“颊板”虚拼:实木+实垫+拼板
此处“颊板”的名称亦借鉴自《营造法式》(见图 16),实例见走廊甲川和对子梁等。一层内走廊中的甲
图7 翻楼复顶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8 五架抬梁图(对子梁)(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cleverer图9 五架抬梁拼合图(单位:cm)(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10 平原虚拼大面(鄞州区走马塘村)与山区竖板大面(奉化区岩头村)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自绘)
注:图中灰色部位为拼合构件。
注:图中灰色部位为拼合构件。
5~6 cm
30~40 c m
80 c m七彩鸟
16 cm
定桩拼板
实拼
空腔内有定桩板厚2.5 cm
板厚1 cm
遮缝条
川多做成单步直月梁式样(见图17)。上部用3~4块同厚垫木,放置在下部实拼木背部的两端和中间,保证柱身与梁头、格栅与梁身的连接。实拼木和垫木块两侧用胶水贴上拼板,并用铁钉加固。拼板总高随梁高,亦由厚度1.5~2 cm 的薄板用竹钉上下拼合而成。因为拼板贴在梁两颊,突出于梁身,
其外形和轮廓做出月梁拔亥的效果。对子梁亦是先将三架平梁底部挖出起拱,然后两侧外贴装饰弧形拼板,最后中间从下向上插入将军柱和悬空吊斗依次组合而成(见图18)。
3.3实木叠拼
go的过去式实木叠拼(见图19)常用于跨度较大的承重水平构件,
如五架抬梁,上下实木之间用暗销固定。亦有短实木叠拼成的卷棚装饰梁(见图20)。从正面看,卷棚梁表面布满浅雕,是尺寸较大的完整构件,背面显示出其由连系梁和长短不同的实木块上下叠拼而成。
3.4混合式拼合
前面所述的3种拼合方式在实际操作中可混合使用,如象鼻头牛腿有缴背虚拼和颊板虚拼两种方式(见图 21)。在缴背虚拼做法中下部牛腿由多层短木叠拼,实拼梁背的前端和后半部分别叠加小木块,形成中间凹陷,前后高起的象鼻上弯拱势。牛腿上部起拉结作用的小拱背梁外形模拟猫拱背,由长短实木叠拼加缴背板组合而成,
图11 大面(缴背虚拼)示意图及制作过程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自摄) 图12 猫拱背大子梁(缴背虚拼)构造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13 边榀猫拱背大子梁图(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15 虚拼甲川图(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14 虚拼直月梁图(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图16 颊板虚拼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17 承重单步直月梁(
印度小吃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2~3 cm
15~20 cm
7~8 cm
≥15 cm
定桩
定桩
定桩
定桩
>10 c m
拼板
实拼
垫块≥15 cm 1.5~2 cm
7~8 cm
缴背拼板因尺寸较小,可不用定桩。颊板虚拼做法中牛腿和小拱背梁由多层叠拼短木外贴拼板而成。牛腿中的实拼木厚度与甲川相同,甲川可穿出步柱插入牛腿内,替代部分实拼木,形成硬挑牛腿,增加结构整体性(见图22)。
4材料与工具
宁波平原地区的建筑用料是福建杉木,原木采伐自福建西部和北部山区,顺着闽江水系漂流集中到福州,再从福州海运至宁波,俗称“建杉”。杉木的特点是自重轻,不易变形,不易被虫蛀,耐腐蚀,抗弯和顺纹抗压强度大,适合做柱、梁枋和桁条等大木构件,宁波拼合梁枋的材料亦采用建杉。早期的拼板除了现场锯解原木外,圆木解方
时中间方木两侧留出的余料亦物尽其用。现在宁波修缮工地的拼板大多从专门的木材加工厂预定。竹钉用于固定上下拼板,长10~15 cm,中间粗约1 cm,由老毛竹片切成细棍两头削尖而成。暗销用于联系和固定叠拼实木,采用硬杂木,厚2 cm,宽5 cm,长8~15 cm,构造方式与竹钉类似。传统工艺中颊板拼板与实木用黄鱼胶粘接,板面再钉入竹钉,现在用乳胶和铁钉替代。宁波乡土建筑的辅材如毛竹、硬杂木和黄鱼胶取自本地沿海和山区。
传统木作工具有斧、锯、刨、凿、墨斗及竹笔等,用于伐木、解木、平木和制榫。梁枋拼合工艺中除了上述工具外,需要用到各种异形线脚刨加工出细致多样的沟槽,如拼板侧面的燕尾榫槽或拼板端头板榫榫肩沟槽等。线脚刨由工匠自制,
图21 象鼻头牛腿两种拼合方式(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颊板拼板颊板拼板叠拼实短木
叠拼实短木
叠拼实短木
叠拼实短木
缴背拼板
(a)颊板虚拼(b)缴背虚拼
煤炭运销图20 卷棚短实木叠拼(正面和背面)(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18 对子梁(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图19 实木叠拼(大跨承重梁)(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40 cm
13~20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