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复习重点

更新时间:2023-05-14 11:54:50 阅读:14 评论:0

1. 生态因子(ecology factor):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2. 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某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
3. 趋同适应(convergent adaptation):不同种类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形态、生理、发育以及适应方式和途径等方面表现出相似性的现象。
4. 趋异适应(cladogenic adaptation):同种生物的不同种群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同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适应方式和途径等。
5. 适合度(fitness):生物个体生产能存活的后代,并能对未来世代有贡献能力的指标。
海鲜店6. 内禀增长率(intrinsic rate of  natural increa):在环境理想的条件下,稳定年龄结构所达到的最大增长率。
7. 最大产量恒定法则(law of constant final yield):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植物的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
8. 种群增长(Population growth):种群大小随时间而变动的过程。
9. -3/2自疏法则(lf-thinning):随着播种密度的提高,种内竞争不仅影响到生长发育速度,也影响到存活率。
10. 种间竞争(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指两种物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而产生的相互竞争作用。
11. 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辽阔对什么):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它包括群落每层中在数量、体积上最大、对生境影响最大的种类
12. 关键种(keystone species):是它们的消失或削弱能引起整个群落和生态系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的物种。关键种的个体数量可能稀少,但也可能多,其功能或是专一的也可能是多样的。
13. 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在从未有过生物生长或虽有过生物生长但已被彻底消灭了的原生裸地上发生的生物演替,称为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又称为初生演替。
14. 小说古代次生演替(condary succession: 在原生植被已被破坏的次生裸地上发生的植物演替过程。
15. 生物入侵(biological invasion):当生物有机体有意或无意引入一个不曾分布的地区,并能存活,繁殖,形成野化种群,其分布区不断扩张到将对入侵区域造成明显的环境和经济后果,称生物入侵。
16. 土著种(autochthonous species):出现在自然分布区及自然传播范围内的物种,亚种或更低的分类单元。
17. 外来种(exotic species):由于人类直接或间接的活动,使其重新分布,而出现在本来不存在的地区或生态系统内的分类单元。
18. 生物积累(bioaccumulation):生态系统中,生物不断进行新陈代谢的过程时,体内来自环境的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的浓度系数增加的过程。
19. 生物浓缩(biological concentrations):生态系统中,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或生物个体,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
过环境浓度的现象。
20. 生物放大(biological magnification):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上,高营养级的生物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体中浓度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增大的现象。
21. 演替(succession):植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着另一个阶段,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变现象。
22. 盖度:是指植物体地上部分的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又称投影
23. 盖度。盖度是群落结构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它不仅反映了植物所占有的水平空间的大小,而且还反映了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通常以百分比来表示盖度,而林业上常用郁闭度表示林木层的盖度。
24. 呼吸道感染咳嗽密度(density):是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上的一个实测数据。
25. 频度(黄庭坚行书frequency):是指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整个样方数的百分比。
26. 年龄结构(age structure):各个年龄级的个体数目用户种群的个体总体的比例。
十二生肖的由来故事
27. 出生率(birth rate):泛指任何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能力。
28. 死亡率(death rate):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死亡的个体的数量除以改时间段内种群的平均大小。
29. 什么是种群?有哪些重要的群体特征?
答: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种群特征:1)空间特征,即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2)数量特征,每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量是变动的。3)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即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他物种,但基因组成同样是处于变动之中的。
30. 什么是最小因子定律?什么是耐受性定律?
答: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及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31. 土壤的化学性质对生物有哪些作用?
答:土壤酸度是土壤很多化学性质特别是岩基状况的中和反应,对土壤的一系列肥力性质有深刻的影响;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成分,与土壤的许多属性有关系,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土壤矿质元素除CHO以外,植物所需的全部元素均来自土壤矿物质和有机质的矿物分解;
土壤的无机元素对动物的生长和对动物的数量也有影响;
土壤的盐度、酸碱性对植物的影响——酸性土植物、盐生植物、碱性土植物。
32. 什么是生活史对策?K-对策和 r-对策各有哪些特点?
答: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称为生态对策,或生活史对策。
k-对策种群竞争性强,数量较稳定,一般稳定在 K 附近,大量死亡或导致生境退化的可能性较小。但一旦受危害造成种群数量下降,由于其低 r 值,种群恢复会比较困难。大熊猫、大象、虎等都属此类,在动物保护中应特别注意。
r-对策者死亡率甚高,但高 r 值使其种群能迅速恢复,而且高扩散能力还可使
其迅速离开恶化生境,在其他地方建立新的种群。r 一对策者的高死亡率、高
运动性和连续地面临新局面,更有利于形成新物种。
33. 生物对极端的高温和低温会产生哪些适应?
答:生物对极端高低温的适应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等各方面。低温的形态适应:植物的芽和叶片常有油脂类物质保护,树干粗短,树度坚厚状;内温动物出现贝格曼规律和阿伦规律的变化。 在生理方面.植物通常减少细胞中水分,增加糖类、脂肪和色素等物质以降低植物的冰点,增加抗寒防冻能力。小型内温动物主要增加体内产热量来增强御寒能力和
保持恒定的体温,通常是靠增加非颤抖性产热和基础代谢产热,前者作用更为重要。除此之外,内温动物还采用逆流热交换、局部异温性和适应性低体温菩适应寒冷环境。行为上的适应主要表现在迁徙和集群方面。生物对高温的适应也表现在上述三方面。生理上,植物主要降低细胞分水量,增加糖或盐的浓度,以及增加蒸腾作用避免植物体过热;动物则适当放松恒温性,将热量储存于体内,使体温升高,等夜间再通过对流、传导和辐射等方式将体内的热量释放出去。一些小内温动物常采用“夜出加穴居式的适应方式” ,避开沙漠炎热干燥的气候。夏眠或夏季滞育、迁移,也是动物渡过干热季节的一种适应。
34. 什么是他感作用,有何生态学意义?
答:他感作用(allelopathy)也称作异株克生,通常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他感作用具有如下几方面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1)对农林业生产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2)他感作用对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有重要影响,是造成种类成分对群落的选择性以及某种植物的出现引起另一类消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3) 是引起植物群落演替的重要内在因素之一。
35. 如何建立保护区及建立保护区的原则
壁纸海绵宝宝答:1)保护区地点的选择:为了保护生态多样性,应首先考虑具有最丰富物种的地方作为保护区,另外,特有种、受保护种和濒临灭绝物种也该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关键互惠种的保护也具有重要性。
    2)保护区面积:保护区面积的确定必须在充分了解物种的行为、传播方式、与其他物种的相互关系和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等基础上才能进行。此外,保护区周围生态系统与保护区的相似性也是保护区确定面积时需要考虑的。赶鸭子上架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3)保护区形状:保护区的最佳形状是圆形,应避免狭长形的保护区,主要考虑到边缘效应,狭长型保护区造价高,易受人为影响,若包含较多的生境和植被类型,此时狭长型会更好。
4)一个保护区还是几个保护区好?a)一个好,因为大的岛屿含更多的物种,有保护区隔离作用,保护区物种数可能超出保护区的承载能力,从而使有些物种灭绝。b)栖息地异形假说认为,物种数随面积增加主要由于栖息地异质性增大,其异质性是有限的,故建议从较大地理尺度选择个小型保护区。
5)保护区之间的链接和廊道:几个保护区相互连接起来,要比几个相隔离的保护好。物种
可以从廊道作为踏脚石岛,不断地进入保护区,从而补充局部的灭绝。
36. 什么叫做生态位?它在实际生产中有何意义?
答: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37. 外来入侵种应具有的四个基本特征: 地理属性、入侵的地位、种群的趋势、对入侵地的影响
38. 易被入侵的生物的特征:食物网单一、易受干扰、缺乏捕食者、本地物种多样性低、演替早
39. 试述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答:1)综合作用。生态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子都是在其他因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发挥作用,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都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中,必有一个或两个是对生物起决定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导致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环境中的一些生态因子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如地形因子;另有一些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起直接作用。
4)阶段性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造成的。
5)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具有重要性,不可缺少;但某一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靠另外一个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

本文发布于:2023-05-14 11:54: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62687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生物   保护区   因子   物种   种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