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的情节介绍

更新时间:2023-05-12 05:29:15 阅读: 评论:0

窦高中随笔500字娥冤的情节介绍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也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下面是搜集整理的窦娥冤的情节介绍。欢迎阅读及参考!

民女窦娥,自幼死了母亲。窦娥的父亲窦天章,是个穷秀才,因要上京赶考,没有路费,借了寡妇蔡婆的二十两银子,谁知一年后竟变成了四十两,无法还债,就把窦娥半抵半送给蔡家做童核桃楸养媳。十年后,窦娥长大后嫁作蔡家媳妇,不到两年,丈夫就死了。窦娥守寡在家,与婆婆同住。两代孀居,婆媳两人相依为命,生活十分贫苦。

楚州有个流氓叫张驴儿,与父亲张老头一起欺负蔡家婆媳,有一天,蔡婆去找赛芦医索债,赛芦医谋财害命,蔡婆被张驴儿所救。从此,张驴儿仗着自、己救了蔡婆一家人,持恩逼婚,要蔡家婆媳坐堂招婚。蔡家婆媳不肯,张驴儿便想毒死蔡婆,好霸占美貌弱小的窦娥。于是他设计陷害窦娥。一天,蔡寡妇生病,窦娥做羊肚汤给婆婆喝。张驴儿在汤里放了毒,想先毒死蔡寡妇,然后逼窦娥成亲。谁知蔡寡妇忽然呕吐,不想喝汤,张老头夺过碗,喝完了,不一会儿就毒性发作,倒地身亡。蔡婆为了免除灾祸,给了张驴儿十两纹银,让他买棺葬父。张驴儿却以这十两纹银为证据,讹诈蔡婆害死了自己的父亲,他买通当地县令,对蔡婆横施酷刑。窦娥怕婆婆年老体弱,经不起折磨,只得含冤忍痛自己承担,被判死刑。在窦娥被押往刑场时,一路上满腔悲愤地咒骂着天地:「地,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刽子手过来了,明晃的大刀高高扬起来。这时候,窦娥向天发出三个愿望:一是若她是冤枉的,要刀过人头时,一腔血都不往下洒,要全飞到旗的白布上,不让鲜血沾到肮脏的地面上;第二,六月天要降三尺白雪,遮住她的尸体;第三,她死后,楚州要接连三年大旱,以证明她是冤死的。

刽子手的刀砍下来,窦娥的血真的全飞到白布上;接着,六月的楚州天降大雪,遮住她的尸体;第三,她死后,楚州果然三年大旱。窦娥的愿望得到实现,证明她真的是冤死的。六年后,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在京城应试高中,做了很大的官。窦天章奉旨去到楚州,探察民情。到楚州,他发现这里竟然三年间一滴雨水也未降,心想定有冤案。当夜,他在灯下翻窦娥的案卷,忽然见灯影一闪,窦娥出现,细说冤情,求父亲主持公道。

窦天章细审此案,为冤死的窦娥平反,宣布窦娥无罪,将张驴儿判死罪,楚州大守受罚。宣判刚完,大雨从天而降。

窦娥冤给我们的启示

1、真理(或真相)总是被权力所歪曲:

真理(或真相)常常是被隐藏在事物的外表之下,由于某一具体事物(或事件)对于不同的人而具有不同的意义,那么就会有人从掩盖真理(或真相)中获取利益。而揭示真理(或真相)也就会触犯某些既得利益者,如此,要揭示真理(或真相)就会与既得利益者发生利益冲突,特别是既得利益者掌握权力或拥有暴力能力时这种冲突可能就会很血腥,就是为了掩盖和歪曲真理(或真相),达到使既得利益合法化的目的;

2、权力总是常常被滥用:

权力是社会管理的根本要素,权力既可以歪曲大众的意志,亦可使人从中获得利益。如果当权者自私或无能,权力就有可能被私有或错用,如是皆可称为“权力被滥用”,因此为了确保社会公平就要求当权者具备智慧和正义的品质。但当权者往往最不具备的也是智慧和正义的`品质,所以权力总是常常被滥用;

3、弱者不能总是弱者:

社会大众绝大去多数都是既无权又无钱的弱势群体,一旦与权势阶层发生利益冲突往往毫无胜算可言,这一是因为弱势群体手中没有权、钱资源去影响事件的发展进程,被排挤到事件决策的范围之外;二是弱势群体从心态上缺乏争取自身合法权益的信心,与权势抗争的失败的经验导致斗争意识的丧失。

综上所述,人类社会的本质就是一个竞争性社会,人类从来就是以竞争作为生存的基本手段,当我们遭遇困难时不去斗争就只有接受他人强加的结果,而斗争虽有可能失败但也存有成功的可能,因此以斗争来捍卫自身舍己为公的意思合法权益才是人们最明智和理性的选择。

窦娥冤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相关知识。

⑵把握全剧的故事情节并分析窦娥的形象,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掌握戏剧的主题。

⑶理解剧中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

⑴实践活动,通过分角色饰演激发兴趣。

⑵品味鉴赏戏剧语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窦娥的反抗精神。

【教学重点】

1、理解戏剧冲突的主要方面,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窦娥对天地既斥骂又依赖的矛盾中透露出作者思想的复杂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菜花炒肉怎么做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课文,在熟悉戏曲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剧情,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的主题。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欣赏一副对联: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请同学谈一谈其中蕴含的道理。

明确:浮华如梦戏剧是生活的真实反映,它来源于生活,尽情地展现生活,使我们感受艺术熏陶的同时,也感悟生活的真谛。今天,让我们打开课本,学习一部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展现当时社会矛盾的现实主义作品:元代戏曲大师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

二、解题

1、元杂剧介绍:

⑴结构—楔子,一本四折。

⑵角色—末、旦、净、杂(上三类不能包括的杂角眉心有痣。

⑶剧本的构成──唱、(结合课本介绍宫调与曲牌)、科、白。

2、关汉卿介绍:元杂剧界的领袖,“躬践排场,面敷粉墨”、戏剧语言(本色派)

三、整体感知,概括剧情

请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概括楔子—第一折—第二折—第三折的剧情,教师补充第四折剧情、

四、把握窦娥形象

提问:在剧本中这位受了冤屈的窦娥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学生讨论后发言)

提示:从人物语言入手把握人物性格

明确:坚贞刚烈,善良孝顺,反抗。(言之有据即可)

五、主题

谁之过也?

学生结合剧情思考并讨论;窦娥是一位善良,孝顺、坚强的女性形象,但这么美好的人为何最终落得个身首异处的悲惨结局,是谁之过呢?

明确:人人有责──社会环境(暗无天日,是非颠倒的社会)

本剧的主要矛盾属于人与社会环境的冲突。

六、作业

思考研讨与练习一,完成练习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重点赏析第三折,进一步理解窦娥的反抗性,理解其对天地既斥骂又依赖的矛盾中透露出作者思想的复彩泥手工简单大全图片杂性。

xxx22、赏析本文的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3、探究阅读:解读祥林嫂、窦娥两位女性形象。

〖教学步骤〗

一、理清本折戏剧情节

三个场景:

赴法场

情节结构──见蔡婆

在刑场

(分角色饰演本折)

二、具体分十二章服析每一场景

1、第一场景──赴法场:

⑴朗读[端正好][滚绣球]并思考,写了什么内容──控诉天地

置疑1:天地在古代人的意识里,是被看作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的最神圣的东西,是不容侵犯的,现在怎么却成了斥骂的对象呢?

明确:既抒发了自己的痛苦和悲伤,又表达了对不公正的封建法制和封建秩序的抗议和否定,集中地体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

⑵这两首曲子感情如此激昂,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去营造这种效果?

2、第二个场景──见蔡婆:

问题1:这一场景着力表现窦娥的什么性格特点?──善良孝顺

问题2:作者有意通过这一场景刻画窦娥的善良,这对表达主题有什么帮助?

(结合第一场景)通过善良被毁灭来揭露社会的黑暗,窦娥越是善良孝顺,揭露的意义就越深刻、越是善良的人被逼反抗,越能体现对整个社会制度的揭露与否定。

3、第三个场景──誓愿:

⑴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这三桩誓愿明确: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

⑵三桩誓愿向谁发下?—天地

置疑2:岂不是与第一场景中骂天地的情形自相矛盾?

明确: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

三、理解戏剧中浪漫手法的运用

1、课文写窦娥临刑前发出三桩誓愿,她的冤屈和抗争感天动地;《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和焦仲卿双双殉情,化为双飞鸟。这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可能的。这是什么表现手法,(浪漫主义手法)试就这种写法谈谈你的看法。

2、同学们还能想到哪些作品也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呢?

四、组织学生探究式阅读

解读祥林嫂、窦娥两位女性形象。

明确:两位女性都不同程度地受着宗教思想的影响,但从她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各异。在窦娥的身上,表现出百折不回、生死不渝的抗争精神,向命运,向不公平的世道宣战。这是祥林嫂无法企及的。

五、课堂小结

六、水笋烧肉作业

解读祥林嫂,窦娥两位形象,并表述为文字。

本文发布于:2023-05-12 05:29: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62545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情节   窦娥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