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角度看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
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下面是整理的从哲学角度看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
角度 中西方价值观 差异
摘要:
价值观是帮助人们辨别好与坏、美与丑、正确与错误、真实与虚假等的标准。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规范价值观念,这种差异是导致中西方思想沟通困难,从而产生误解和冲突的主要因素。 认识和掌握跨文化差异过年放假对世界文化交流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哲学角度先介绍了中西方价值观差异的根源,然后论述了这种差异在诸多方面的表现,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中西方在文化方面的不同,能够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不同的文化有着各自规范的价值观念,这种差异是导致跨文化交流中产生误解和冲突的根源,是导致中西思想沟通困难的主要因素。因此说,价值观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不理解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就不能真正理解跨文化交际。同时研究中西方价值观念差异也是主义物质文明、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优良传统、提高中国人文化修养和塑造中国人良好形象的需要。
一、价值观的内涵
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一套系统。价值观念是任何社会或文化中的人们所回避不了的指令,是人们的行为规则、思维的方式、认知的准绳、处世的哲学、演绎推理的模式、评价事物的规范、的标准,等等。在中国,虽然传统的价值观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然而一种严密的、不可抗拒的价值取向牢牢扎根于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人们在不知不觉中通过交际习得价值系统,它变成他们的集体无意识,变成他们的信仰、心态、行为、生活等诸方面可评价系统,变成他们民族性格的基石。价值观是决定人们所持看法和所采取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它与文化一样是一种抽象和概括,用肉眼无法看见,但是通过观察人们的言行举止,我们可以发现人们持有什么价值观。
二、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产生的根源
随着不同国家或民族的产生和发展,价值观的形成主要有两大原因:哲学基础和发展。受这两种因素的影响,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牢牢扎根于人们的心中,支配人们的行为。
(一)哲学基础
对中国思维方式影响最大的有三种哲学:、和中国的佛教。这三种都很重视悟性,这些哲学思想对中国人重“领悟”“言外之意”,乃至对重“含蓄”、追求“韵致”的思想方式都有很大影响。因此,中国人的所作所为都不想让人马上知道,而要让人想一想后领悟出来。中国人的思维更具有模糊性。
欧美国家的哲学背景是亚里士多德严密的形式,以及从后来的16世纪到18世纪的弥漫欧洲的理性主义。理性主义强调科学的试验,注重形式论证,表现在上就是形态的外露以及形式上的完整,因而英美国家的人更重视表达的确切性,很难理解中国人的含蓄。
(二)历史发展
中国历史悠久,包括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这种意识直接影响着现代人价值观的形成。现代中国人依然较顺从权威,尊重长辈,重视个人的身份,强调安分守己。相比之下,早在17世纪,英国的资产阶级就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社会。***大幅度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并彻底***了人们的思想,资本主义的思想也逐渐遍及整个西方社会。西方人崇尚个体,向往自由平等,这种历史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个体意识产生了很大的差异。
三、中西方价值观差异的表现
(一)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
中国传统哲学观是“天人合一”,指的是人对大自然的顺从和崇拜,并与大自然和谐统一。中国自古就有“以类合之,天人合一也”,而观自古就倾向于把人与大自然对立起来,即“天人相分”,强调人与大自然抗争的力量。所以西方重个人主义、个性发展与自我表现。他们认为一个人有时达不到自己的睡前哄女朋友的故事目的,那不是天命,而是自己懒惰,缺乏斗争的精神。中国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必然导致集体主义取向、他人利益取向。人们宁可牺三寸金莲牲个人利益,也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做事情常常克己守道,先人后己。同时做事情不愿得罪人,觉得“人言可畏”,为了“面子”和“脸面”,为了人际关系的和谐,有时甚至说假话,言行不一,表里不一。西方人从古至今倾向于把宇宙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天人相分,二者对立。西方人对“原罪”的自我意识使他们为赎罪而不屈不挠地征服自然,改造自我,从而得到神力,达到神人合一。西方人的“天人相分”必然导致个人主义取向。所以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极端崇拜个人主义、个性展现和自我发展。“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这两种不同的宇宙观和价值观在构造中西方的思维方式、民族性格方面几乎起着决定性作用,对交际行为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 个体与群体
在跨交际中,的个体主义或个人主义和中华文化的群体主义或集体主义形成鲜明的对比。个人主义意味着对自由、对差异的追求。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潜力的发挥、个人目标的实现及个人利益的追求。个体本位的意识是西方文化最深层的内核,具昆虫记的好词有最高的价值。西方文化把“个体主义”比作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个人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维护自己的权益,才能在上立足。个性在西方文化中是极其重要的价值观念,个人潜能的发展、个人的志趣爱好及个人权利等常常是至高无上的。这也可能就是为什么美国人强调外在的、个人的、权利的、功利的东西,而且好斗、崇尚竞争的缘故。
天人和一必然导致群体取向,就如同天人相分势必导致个人主义取向一样。中华文化注重群体关系的和谐、群体目标的统一和群体利益的维护。特别是忠孝一体的泛家族主义决定了中国传统的社会和价值取向,如:“在家者孝于亲”、“在朝者忠于君”。虽然中国古代是私有制,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依然强调集体主义,以维护整体利益为宗旨。中华文化强调个体包含在整体之中,整体利益是每个个体所围绕的核心及追求的共同目标。古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手段,目的是为了实现“家”、“国”、“天下”的和谐,追求整体的利益,可以看出古人以家、国、天下利益为重的群体价值取向。
无论是中国的群体价值观,还是西方的个体主义价值观,都在其各自文化中的交际行为方面充分表现出来,都为其不同的性格的塑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交际行为和其他社会行为一样是本民族价值观的真实写照,而价值观又是自己民族性格的基石。
(三)权威和平等
中国是崇尚权威的国家,在中国下级服从上级、下属要按领导指示或意***办事、尊敬长辈、孩子首先是要听话等,这些都是服从权威的表现。崇尚权威是与中国的内陆文化和思想直接相关的。文化是以家庭为基础,靠血缘来维系,在儒家思想影响下,形成的人际关系呈等级性,人际交往中重关系的价值取向。
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仁”和“礼”,就是人一方面要自立,另一方面要助人。“礼”是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主张克制自己,从而达到仁,也就使社会达到和合。的“礼”就是“”,强调的是辈份等级差别。“仁”主张的人际关系的准则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五伦”思想。孔子提出“克己复礼”,“礼仪”是指交际准则,即“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即做事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中国人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谦卑,人们称自己的房子为“寒舍”,就连皇帝也以“寡人”自谦。因此中国人忠顺、容忍、重义、守信、谦恭、敬老尊师,人际和谐,社会有序。但是中国人也因此抑制个人欲望,限制人的发展,思想保守,人们缺少开拓进取精神。
平等思想在美国深入人心,美国的家庭提倡平等,而不是等级,把孩子看作成年人来对待,尊重其人格,孩子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孩子可以自己作出抉择。美国人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平等地对待别人,也希望自己受到平等的对待,在生活中人们不看重家世背景,更注重本人的能力。
平等的价值观是以海洋文化的契约关系为基础,在西方古代和宗教的影响下形成的。海洋文化使人们在从事商业活动中,交易双方按自己的意愿进行交易,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也只在有平等的基础上才能达成交易,才最终达成契约。基督教主张众人平等,甚至要爱自己的敌人,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强调个性***、个性自由,这些都为人人平等奠定了基础。
(四)从人际关系看中西方价值观念
人际关系是通过交际实现和完成的,但实现某种关系的交际方式会因文化不同而有所区别。用中国文化的交友方式来与美国人交朋友显然是行不通的。中西方在人际关系方面的主要差异: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偏向于“感情型”,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是差序格局,与其对应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五伦”不仅构成人们普遍遵守的道德标准,而且成为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这种在家庭成员、亲朋好友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使人们相互依存、相互满足,包括情感在内的各种需求;在公务处理上,公私不分、个人情感关系和关系混淆,是典型的情感型人际关系模式。西方社会的人际关系则偏向于“工具型”。在人际关系中,人人平等,父母和子女都是平等的,可以直呼其名,可以相互竞争。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很少顾及人情、面子,人们常常是公事公办,不讲情面。人们的交往原则:利己、对抗、竞争、平等、***、求异、求新、自由、自助、直截爽快、注重隐私等。在资源或物质分配方面人们也不会“人情为一线,日后好相见”,这种关系惯常以“公平交易”为准则。人们按法则办事,即是亲朋好友也是“人”和“事”两清,公私分明。但这并不是说西方人一点不讲人情,他们也广交朋友,对人热情周到,但他们不像中国人那样感情用事,常常把人情当作交易的手段。西方文化中这种理智、超过感情的人际交往形式是典型的工具型人际关系模式。
(五)价值观与家庭观念
在西方国家,个人利益至上的观念一直渗透在家庭成员的关系中。在家庭观念很淡薄的美国家庭,各人的卧室是各自的castle(堡垒),其他人不得擅入;连父玉兔儿母想进入子女的房间,都得敲门获准。作为对个人“利己”观的认同,西方国家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造访他人必须预约,否则就侵犯了别人享受独处的自由;作客时不可在主人房内擅自走动,四处张望;未经允许连桌上的书籍、报纸都不能动,否则便是对个人权利的侵犯……也就是说,每个人自我“利己”的权利在这些规范中得到了确认。
美国的家庭行为在中国人看来,大多是难以理解的。中国人特别珍视家庭的亲情,“家”是避风港。和爱国一样,爱家有重要的伦理价值。夫妻之间互敬互爱,“没有隔夜的仇”;兄弟之间情同手足,有矛盾也是“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长幼之间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一家人“尊长爱幼”便“家和万事兴”,就受到公众舆论的尊敬和羡慕。在中国的传统意识中,“家”的神圣性很淡薄,而“亲情”氛围尤为浓郁:既相互“利他”和睦相处,“远亲不如近邻”,又乐于以“自家”的优势帮助他人。也有保障发扬“利他”精神,“见义勇为”者的利益的专门条文。
(六)稳定与变化
在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人的生活是“万物不变”,或“万变不离其宗”的。稳定是中国人的一种价值观,人们希望社会稳定,国泰民安;希望家庭稳定,生活平静,实现“安居乐业”。中国社会就是在稳定中求发展,使得几千年的文化得以延续和保存完整。这种价值观与儒家、及佛教思想有关。儒家提出“内求”,主张“明心见性”,求内省及人格完善;道家倡导“无为”;佛教主张通过冥想和反省来获得自我认识、拯救和内心的平静。因此中国提倡社会和谐、家庭和睦,人的内心平静,生活恬淡。
美国的真谛是“变化”,核心思想是“无物不变”,而且变化永无停顿。美国人喜欢独辟蹊径,标新立异,并且不断创新,小到个人服装各异、家居和各具风格,大到科技创新,无不体现变化的真谛。这种变化还表现在不同形态的流动方面,如地域、职业及地位等方面的流动,这种变化过程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机遇、财富,更多的闲暇。变化这种价值观与海洋文化和基督教有直接的关系。海洋文化就是征服自然,从而获得个性***,这个过程本身是运动变化的过程。
(七)从时间观看中西方价值观念
在时间观念上,中华文化是环式的、向后的,而是线式的、向前的。西方文化着眼于未来,强调向前看,认为时间去而不返。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一切着眼于未来,因此未来取向是他们的重要的价值观念,对他们来说回归过去如同走向“原罪”,因此后退是没有出路的,而且他们对目前也不是十分在意,尽管眼下生活很幸福,但他们相信未来会更幸福。由于这种取向,西方人很少循规蹈矩,很少崇拜祖宗,也不像中国人那样尊老敬师。
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华文化更注重过去,过去意味着习俗、和文化传统。中国人仿佛是面对着过去看问题,对未来没有像对过去那样感兴趣,过去的经验教训往往是今天事情成败的重要参考,过去的所作所为往往成为衡量今天人们所作所为的网站推广策划方案标准。循规蹈矩已成为集体的无意识行为,因而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以及“前所未有”、“后继有人”之说。中国人虽然也叹息“岁月不待人”,然而昼夜更迭、季节交替的环式时间观使中国人在总体上有时间充裕感,做事慢慢来是一种主要倾向。人们对“时过境迁”有准备,并慢慢地期待着“时来运转”。
总之,中国的价值观更注重群体意识,追求“利他”的精神;西方人更注重个体意识,偏向“利己”的思想。价值观是蕴涵在悠久的历史文化中的,因此不同国家和都有其特有的价值取向,且这种取向一旦形成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改变的。但是,价值观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人们总习惯于用本文化的价值观念进行思考判断,排他文化的价值观念往往会导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隔离及跨文化交际的失败。随着现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和中国在世界的崛起, 认识和掌握中西方的跨文化价值观差异,对避免和解决交际中的冲突,以及促进民族间的融合,有着相当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Larry A.Samovar&Richard E.Po汇率怎么计算rter.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Canifomia: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95:89.
[2]Myron W.Lustig.Value Difference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larry A.Samovar& Richard E.Potter,E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Reader.Wadsworth.Inc.1988.
[3]陈桂峰.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2).
[4]程立,程建华.英汉文化比较词典[M].长沙:湖南出版社,2000.
[5]顾嘉祖.与文化[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6]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7]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8]李听辉.中西方价值观差异的形成及其在语言中的体现[J].青岛远洋员学院学报,2004,(4).
[9]深圳大学中国所.中国文化与[M].上海:东方出版社,1986:1-15.
[10]宋莉.跨文化交际学导论[M].哈尔滨:哈尔滨大学出版社,2004.
[11]王娟.中西文化群己观的差异对交际模式的影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1):33-34.
[12]许果,梅林.中西方价值观差异及表现[J].渔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双月刊),2002,(12).
[13]于桂敏,王鲍秋.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因素——中西方价值观念差异[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4,(3).
拓展相关:浅议个人价值观与教师职业价值观问题
关键词:
个人价值观 教师职业价值观 教师资格 师德建设
摘要:
教师的“个人价值观”及“教师职业价值观”正确与否,直接支配着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言行,影响着学生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也影响着教育教学工作质量。本文针对“5.12”大地震出现的“范跑跑”反例,所折射出的人性及教师角色进行反思:当代教育中,教师到底应具有怎样的“个人价值观”及“教师职业价值观”等问题
“5.12”大地震折射出了许多人性的真、善、美,同时也暴露了个别人性的丑陋。“范跑跑”之言行就是其中最典型的反例,作为一名教师,他不但不以自己的言行为耻,反而大肆喧嚷。更有甚者是,还有媒体竟然给予他这个机会。这不得不让我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们,再次反思:当代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到底应具有怎样的“个人价值观”及“教师职业价值观”等问题了
1.思考一:关于教师的个人价值观问题?
人的价值观是人们永远值得探讨研究的话题。理论上,人的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等总的评价和总的看法。它位居整个人性之首,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察、信念和理解等,支配着人们认识世界、明白事物对自己的意义和自我了解、自我定向、自我设计等;也为人自认为正当的行为提供了充足的理由。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当代社会系统步调一致,和谐融合;错误的价值观则导致当代社会系统各行其是,分崩离析。不同的社会背景,人们的价值观取向有所不同,但是绝大多数人的价值观都能和主流社会的价值目标趋于一致,或者说,都有正确的价值观,这主要归功于各个时期、各个社会背景下的社会教育使然。众所周知,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从小在特定的环境影响和不断的教育中逐步培养出来的,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步确立起来的。也就是说,人的价值观形成主要依靠于环境教育和自我生活的`体验。当一个人还没有成长为具有***分析、判断是非能力时,他的价值观形成很大程度地受环境教育因素影响着。这里的“环境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就社会教育而言,对于从事社会各类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教育管理者来说,就必然肩负着社会赋予的重要历史使命:引导并使其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否则,教育教学就失去了其根本意义。
当前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发展变化迅猛,各种信息、思潮、观念激烈碰撞着,难免造成一些人的思想情绪浮藻、难变是非,甚至造成有些人的价值观念迷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作为一名合格教师,自身首先需要确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明辨是非,不断完善自我。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教师个人的价值观念都存在问题,有如“范跑跑”之类,当遭遇突发事故或灾难时,弃学生于不顾,或者完全丧失了教师的本性与美德,那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他又怎样来完成“教书育人”工作呢?“教书育人”是一项严肃而神圣的工作,社会寄予了教师很大的期望值。这也给教师提出了超于一般普通人更高的价值观念要求。教师的言行,不仅反映出其个体的人性修养与价值观念,还体现出其作为“教师”角色的基本素质水平,也是学生言行的一种“参照物”。因此,教师要做到不误人子弟的首要标准就是要具有与当代社会同步的正确价值观,并且随着时代发展变化而不断修正、完善 "
2.思考二:关于教师的职业价值观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从事的职业也纷繁复杂,每个人对需要或已从事职业的认识态度也不同,这就产生了不同的职业价值观。这里所说的职业价值观,也就是一个人的人生目标和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或者,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由于每个人的身心条件、年龄、阅历、受教育状况、家庭影响、兴趣爱好等不同,并且每种职业也有各自的独殊性,因此,不同的人对职业特性的评价和取向也不同,这就形成了个人职业价值观的差异。反过来,不同职业岗位对从事本岗位工作的人员也有特定的具体要求。以教师岗位为例《故乡》读后感,由于其特殊的社会角色定位,对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员也有特定的职业要求。据资料所摘,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医学与牙科学院的墙上,就明显挂着教师应奉行的职业价值观:
学问——我们发现、解释和传播促进和复兴健康的新知识;
尊重、同情和关怀——我们应用这些理想来指导我们教导自己的学生、关怀自己的患者,与我们的同事一道工作;
正直——我们履行自己对于患者、学生和同事的责任,保持最高的道德标准;
卓越——我们遵循最高的国际标准从事自己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以及对于患者的关怀;
合作——我们在教育、研究和健康保健方面与合作伙伴一道为了更大程度上的社会利益而工作;
管家——我们明智地使用自己的资源
我国《教师法》明确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因此,教师还必须明确自己肩负的使命与社会责任,从社会角度,确立自己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并以此严格自律,以身作则,不断进取。否则,将失职于教师岗位,发生如“范跑跑”之类行为
而外,在创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机制下,教师还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和考验,教师必将成为学生未来成长的参谋与顾问、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等等。对教师这一角色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教师理当顺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接受挑战,明确自己的职责和角色定位,全方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思钱三强的简介考三:严格教师资格准入证,强化教师岗位聘任考核制度,剔除各类“范跑跑”之非合格者执教,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近年来,教育界发生了诸多如“范跑跑”类的教师失职、甚至暴力等事件,给我国教育事业的社会形象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及严重后果。这些现象的发生,除了教师个人缺乏上述所言的价值观等问题外,各学校在师德建设管理上,还存在值得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首先,个别学校执行教师岗位聘任与考核制度不严格。当前各类学校都推行了教师岗位聘任考核制度,对这一制度本身的积极作用无可厚非。关键在于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个别学校,特别是那些在市场上缺乏竞争优势的学校,在教师聘用审查、考核过程中,存在着重文凭轻能力、重品牌轻素质的现象,审查流于形式,考核执行不力等。
其次,教师岗位聘任条件中,关于师德方面要求无量化考核内容。各学校的公开招聘教师条件,基本上都是依据《教师法》、《教育法》等有关规定而拟定的。原则基础无误,但是对受聘者的师德或***治思想素质条件,没有做出量化规定,不具有可操作性,这给实际审查、考核工作带来难度 "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抓好师德建设管理工作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将师德教育岗前培训工作社会化。建议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化性质地组织师德教育岗前培训工作,严格考核,并将考核成绩纳入个人档案,作为参加教师岗位聘任的必备条件。
第二,严格教师资格准入证制度,把好“入口关”。学校公开聘用教师时,即要进行教师资格证、学历文凭、过去工作或学习表现等履历审查初选,进入复选后,可增设与师德素养相关的综合答辩测试关,组织相关专家对其进行答辩测试与评审。这样可以综合了解到应聘者的知识、道德修养,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效果远比目前的课堂试讲佳。
第三,强化教师岗位聘任与考核制度。一方面,在教师岗位聘任时,切实做到因事设岗、因岗择人、广纳良才,而非因人设岗或走关系路线;另一方面,在执行监督考核工作时,科学量化师德考核指标,非流于形式。
以上是笔者对近年来教育界发生的“范跑跑”之类教师行为的初浅认识。总之,现代教育即要求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传授如何获取、运隶书入门用信息的能力,还具有塑造学生世界观与价值观的职能。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是完成现代教育任务的核心。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关于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各类观点早已见诸报端。正本清源,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自身要端正认识,提高修养。
本文发布于:2023-05-12 03:56: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62347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