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历史与现实 贝尼特与十个遗失部落问题

更新时间:2023-05-13 00:26:49 阅读: 评论:0

神话、历史与现实:
贝尼特与十个遗失部落问题
蒋真苗怡怡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9)
[内容摘要]公元前8世纪亚述帝国流放了以色列的十个部落,后来这批人从历史上消失了,被 称为“十个遗失的部落”。随后,以色列十个部落被放逐历史的扩大化、《圣经》解释的神秘化、被放逐位置的模糊化,最终导致十个遗失部落问题的形成,并随着对弥赛亚救赎的渴求和不同
历史阶段的时代需求,使以色列十个遗失部落与现实世界发生联系,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对该问题的研究以美国历史学家兹维.本-多•贝尼特为代表,他认为该问题的形成和发展与
世界历史的演进达到同步,从而成为研究世界历史形成与发展的独特视角。
[关键词]十个遗失的部落;《圣经》;神话;历史;现实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201(2020)04—0084 —11
纽约大学历史系教授兹维•本-多•贝尼特(Zvi Ben-Dor Benite)是十个遗失部落问题研究的重要 代表人物。在其学术生涯中,贝尼特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以宗教文化交往为中心的世界历史研究,其主要 论著包括《十个遗失的部落:一部世界历史K The Ten Lost Tribes:A World History)、《现代中东犹太 思想:身份、政治与文化的书写,1893—1958»(Modern Middle Eastern Jewish Thought:Writings on Identity,Politics,and Culture,1893—1958 )、《现代中东犹太思想的可能性》(The Possibility of Modern Middle Eastern Jewish Thought)等。其中,2009年出版的《十个遗失的部落:一部世界历史》是 十个遗失部落问题研究领域的代表之作,也是贝尼特对该问题研究的重要成果。本书围绕以色列十个 部落的遗失、寻找与争论,阐述了十个部落问题的形成和发展如何与世界历史的演进达到同步,从而成 为研究世界历史形成与发展的独特视角。目前国内对于十个遗失部落问题的系统研究非常少,对贝尼 特在该问题上的相关研究也鲜有介绍。本文试图对贝尼特在十个遗失部落问题上的观点进行解读,剖 析十个遗失部落的问题如何从神话记载发展为历史现实,世界各地对十个遗失部落的寻找又如何形成 了一部独特的世界历史。
一、十个遗失部落问题的产生及其神秘化
十个遗失的部落问题自产生以来,无数学者为之魂牵梦绕,贝尼特也不例外。《十个遗失的部落:一 部世界历史》一书的主要灵感,来源于2004年夏贝尼特与阿夫纳•本•扎肯和大卫•马尔斯的两次谈 话。阿夫纳的研究重点是东西方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包括大地中海地区,而马尔斯是犹太历史中心的
首 席专家。贝尼特与他们两位的交谈使其在研究十个遗失部落问题时注重跨文化以及跨学科的方法。在[收稿日期]2020 —07 —3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东部落社会通史研究”(编号:15ZDB062)。
山西医科大学研究生[作者简介]蒋真(1979—),女,湖北南漳人,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苗怡怡(1993,女,陕西渭南人,西北大学中东 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84 •
对十个遗失部落的研究上,许多问题都让贝尼特感到困惑:十个遗失部落的历史是如何从被放逐发展到
整个民族被流放?十个部落被放逐又是如何演变成后来完全遗失的状态?换句话说,十个遗失的部落
问题到底是如何产生的?
贝尼特认为,从亚述王萨尔贡二世时期以色列十个部落被流放发展到十个部落遗失问题的出现主
要来自三个方面:
第一,被放逐历史的扩大化。公元前722年,亚述王萨尔贡二世率军占领撒玛利亚,以色列国王及
其臣民约2.7万人被押往亚述,亚述王把他们送到帝国的边远地带,居住在亚述国新征服的土地上,后
来这批人从历史上消失,被称为“遗失的以色列十个部落”。①自被放逐以来,十个部落似乎从人类知识
中消失了,他们的神秘几乎从消失的那一天起就吸引了不同种族和信仰的学者去追寻。关于被流放到
亚述的十个部落的信息几乎没有被保存下来,从而使得十个部落成为传奇的神话和救世主救赎的主题。
由于没有任何证据来证明,很多关于十个遗失部落问题的理论很容易产生。©贝尼特也是无数追寻者
之一,他认为历史上一般的驱逐和重新安置政策是通过鼓励文化变革和相互作用来促进帝国同质化的
一种方式,以色列被放逐的部落也只是巩固帝国统治过程中的政治策略而已。事实上,以色列十个遗失
的部落在其他地方生存的想法被认为是一个没有历史根据的神话。®
在历史上,亚述帝国曾有过三场针对以色列的主要战役,其中伴随着两次重大的放逐,第一次放逐
发生在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时期,第二次是在萨尔贡二世时期。每次都有成千上万的人被放逐,但
绝不是全部的以色列人都被“掳去”。贝尼特通过讨论以色列王国被摧毁及一些臣民被放逐的背景和概 况,认为以色列被驱逐的人口只是围绕该地区人口流动的一个普遍现象,流放的总人数也远远低于该地
区的人口总数。而亚述人的资料则试图通过他们驱逐和迁入多种人口造成的全面破坏来美化他们的国 王。④事实上,在以色列被摧毁后,亚述其他三位国王——辛那赫里布、以撒哈顿、亚述巴尼拔——也放
逐了巴勒斯坦的民众,尽管规模不大,但却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无论人数多少,放逐对心理造成的影响
是长期的。⑤所以,以色列王国臣民的被放逐或者说被流放更多的是一种心理状态,在经历了多次被征
服以及流放之后,以色列臣民已经产生了一种深刻的被流放的无力感。这种被流放的感觉在犹太人后
来回归的命运中又被一再加强,增加了十个部落并未回归的事实,进一步加深了与他们相关的遗失感。
与此同时,北方王国被摧毁后,许多北方人留在了他们祖先在北方的家园。其他北方人逃到南方后,和他
们的南方同胞一起生活在犹大,而被驱逐的北方人和南方人在美索不达米亚的流放中混在一起。©这段
历史的史实并没有完整地流传下来,流传下来的只有深刻的遗失感,这种遗失感放大了放逐的影响。
第二,《圣经》解释的神秘化。贝尼特认为,这段被放逐历史的出现有两种基本形式,第一种是由具
体的战争和放逐事件构成,第二种则是他们被披上了圣经化的外衣。©《圣经》的叙述不仅描述了部落
遗失时的历史,它还描绘了遗失部落的现在和未来,解读了关于他们的各种《圣经》预言。此外,经典的
权威性在寻找部落的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几个世纪以来,《圣经》被视为十个部落故事真实性的
证据。《圣经》中将部落的流放转化为神的惩罚,成为他们神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圣经》中说道,“这
①张倩红:《以色列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9页。遗失的以色列十个部落主要指的是流便(Reuben)、西缅
浆液(Shimon)、西布伦(Zebulun)、以萨迦(Yissachar)、但(Dan)、迦得(Gad)、亚设(Asher)、拿弗他利(Naphtali)、以法莲 (Ephraim)和玛拿西(Manash)十个部落。
②Albert M.Hyamson,<4The Lost Tribes,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Search for Them on the Return of the Jews to
England,”Vol. 15,No.4,1903,p.641.
③ Dierk Lange,“Origin of the Yoruba and‘The Lost Tribes of Israel’,’’ ^\72认厂〇户〇5,Vol. 106,No.2,2011,p. 592.
④ Zvi Ben-Dor Benite,TTie Tew Lo对TVzfe.:A Wor/d,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p.35.
⑤ Zvi Ben-Dor Benite,TTie T V w L〇5/:A Hz W y,p. 34.
⑥Pamela Barmash,“At the Nexus of History and Memory:丁he Ten Lost Tribes,’’ Vol.29,No.2,2005,p.
207.
建行房贷提前还款⑦ Zvi Ben-Dor Benite,T T ze TVn:A W orZc/,p. 32.
•85 •
是因为以色列人得罪那领他们出埃及地,脱离埃及法老手的耶和华他们的神,去敬畏别神,随从耶和华 在他们面前所赶出外邦人的风俗和以色列诸王所立的条规。”①在《圣经》中,部落被放逐的罪名是亵渎 神灵。帝国的扩张和以色列人的被迫迁移变成了有关犯罪、神的惩罚以及流放的叙述。除了列王纪中 的记载,以赛亚、何西阿和阿摩司也说明了神的惩罚是如何将以色列人的驱逐转变成整个民族的流放。他们详细阐述了《列王纪下》中出现的流放的概念,并将实际历史的核心,即零散的流放叙事,转变为以 色列人虚构的关于罪恶和无所不有的神圣惩罚的历史。©
事实上,除了将他们神秘化之外,《圣经》中关于十个部落会回归的预言也加深了他们的遗失感。比起他们被放逐,《圣经》的作者们更关心的是关于回归的许诺。以色列人将从流放中返回的预言出现在 许多先知书中。例如,先知耶利米在《耶利米书》(31: 8)中宣称:“我必将他们从北方领来,从地极
物是人非近义词
召 聚。”③还有先知以赛亚的近代愿景:“当那日,必大发角声,在亚述地将要灭亡的,并在埃及地被赶散的,都要来,他们就在耶路撒冷圣山上敬拜耶和华。”®先知书中的预言证明北方部落并没有从《圣经》中消 失,他们作为更辉煌的过去的记忆和对更辉煌未来的希望而存在。他们最终的回归被希伯来先知反复 预言,是上帝与受惩罚但仍是被选中的人们和解的高潮。©而在公元前6世纪的最后几十年里,在犹大 王国沦陷后不久.被流放的人确实返回了耶路撒冷建造了圣殿。然而,回归的人都是被掳到巴比伦去的 犹大支派和便雅悯支派,十个部落并未回归。这两个支派的回归证实了《圣经》中关于他们会回归的预 言,贝尼特认为当巴比伦之囚返回而以色列人没有时,十个部落的最终遗失就产生了。
因此,公元前722年亚述帝国的征服运动之后的流放政策,在以色列的先知创作《圣经》的过程中发 展起来.十个部落被流放成为犹太人集体记忆的一部分。流放作为一种生动的历史记忆进人了人们的 意识,并成为犹太人世世代代经历和意识的中心。©
第三,被放逐位置的模糊化。《圣经》关于十个部落被放逐位置的首次描述出现在《列王纪下》中。“何细亚第九年,亚述王攻取了撒玛利亚,将以色列人掳到亚述,把他们安置在哈腊与歌散的哈博河边,并米底亚人的城邑。”⑦贝尼特发现亚述记载和《圣经》描述的放逐地点之间唯一的实质性区别是,《圣 经》提供了部落被驱逐到的实际地点。这些地点也不是凭空捏造的,几乎可以确定它们都是亚述帝国的 真实地点。歌散是靠近幼发拉底河的城邑和地区,哈博河即今叙利亚东北部之哈布尔河,
哈腊也是亚述 的一个地名。®这三个地点都是有迹可循的,那么这十个部落后来是如何从《圣经》历史中消失的呢? 与《列王纪下》中所描述的一般地点不同,后来的先知用更抽象、更神秘的术语描述了流放的地点。阿摩 司写道“掳到大马士革以外”。®何西阿提出在经历流放之后部落被融合和消失的可能性:“以色列被吞 吃”,⑩并且“以色列人必漂流在列国中”。⑪《以赛亚书》中的“遗失在亚述的土地上”(Eretz Ashur)以“另一片土地”(EretZ aheret)的形式出现在《申命记》中。从《申命记》的字面意思来理解,十个部落一旦 在亚述遗失,就意味着会出现在另一片土地上。《以斯拉续篇》中“另一片土地”又发展为“阿扎罗兹”(Arzareth)这个神秘的地方。“另一片土地”究竟是什么、在哪里,已经成了一个大范围的、可以进行持
①《圣经•列王纪下》,上海:中国基督教5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2010年,17:7—8。
②Z vi B e n-D o r B e n ite,77^L aw7V"奶:A W o r/d,p. 50.
③《耶利米书》,31:8
④《以赛亚书》,27:13
Across the Sabbath R iver:In Search o f a Lost Tribe o f Israeli B o s to n:H o u g h to n M ifflin C o m p a n y,⑤H ille l H a lk in,
2002, p. 100.
(D M a rc J. R o s e n s te in, Turning Points in ]eu.nsh History,L in c o ln:U n iv e r s ity o f N e b ra s k a P r e s s, 2018, p. 70.
⑦《列王纪》下,17:6
孜然土豆丁⑧马自毅编著:《圣经地理》•北京:学林出版社,2005年,第88、96、100页。
⑨《阿摩司书》,5:27
⑩《何西阿书》,8:8
⑪《何西阿书》,9:17
•86 •
续推测的问题。①就这样,虽然耶利米在北方王国灭亡后不到一个半世纪就预言了,但流亡居民已经被神 化了,他们不再是一个熟悉的民族、生活在一个可以辨认的地方,相反,他们位于神秘的“另一片土地”上。
作文300贝尼特认为流散的以色列人被无休止地重新定位,原因在于他们作为一个沉默的流散群体被写进 了《圣经》。就算是被放逐之后,犹大群体之间的联系是有所记载的,与此相反的是十个部落变得悄无声 息,他们不仅从被流放地消失,也从《圣经》中消失。在真实的历史事件之后,人们在《圣经》中看不到关 于流放的以色列人的任何消息。历史和神话之间的界限在亚述记载的扩大化和《圣经》解释的神秘化中 已经模糊了。事实上,文化记忆往往是历史真相和虚构的混合体,由“真实的”历史细节、民俗主题、民族 自我塑造、意识形态主张和叙事想象力组成。®记忆更多地被回忆起来而不是被保存下来.这可能会使 历史与记忆不一致。北方王国部落向“十个遗失部落”的转变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文化记忆具有选择性 和解释性。集体记忆的错位使犹太人忘记了他们混杂的北方和南方血统,塑造了一个被惩罚的北方部 落的形象。被俘虏的27 290人构成了十个部落的核心,他们最终被重新发现和救赎是上帝所承诺的。他们和他们的后代已经成为“以色列遗失的部落”。®要在历史和神话之间划一条清晰的界线往往是困 难的,有时是不可能的,以色列迷失部落的历史停止的地方,也就成为遗失部落的神话开始的地方。®
二、十个遗失部落问题的发展及其与历史的联系
关于十个遗失部落问题的进一步信息,不时地被旅行家或冒险家所补充,他们声称在世界的某个地 方看到了部落。在阐述十个遗失的部落问题是如何与历史相连时,贝尼特以埃尔达德、约翰长老和便雅 悯这三位最具代表性的中世纪旅行家为例,展示了遗失的十个部落在被神秘化后是如何与中世纪的历
史相联系的。除此之外,犹太人在中世纪风雨飘摇的命运,也使得他们愈发渴望弥赛亚的到来,而十个 部落的回归与弥赛亚到来之间的关系则始终牵动着中世纪犹太人的心弦。
第一,历史事实的“谣言”化。自十个部落遗失以来,谁都没有见过十个部落,但人们却时时能听到 关于他们的消息,对其足迹的推测就像无处不在的谣言一样。©贝尼特认为这种“谣言”或许是传播遗 失部落故事的最好方式,且成为积累有关部落知识的重要部分,将过去的传说和当今人们谈论的话题连 接起来,使人们始终保持对十个部落的兴趣。公元9世纪但部落的埃尔达德(Eldad)、十二世纪的图德拉 的便雅悯(Benjamin of Tudela)以及约翰长老(Prester John)就是传播这种“摇言”的代表,贝尼特通过分析 他们与历史上真实人物和事件的联系来论述十个部落的故事是如何在中世纪构建起知丨只框架的。
九世纪的犹太人埃尔达德出现在凯鲁万,称自己就是遗失的十个部落之一但部落的成员,在他对中 东和欧洲的描写中,他带来了对遗失部落命运夸张而离奇的描述,以及一个与《塔木德》中所写的截然不 同的拉比法典。©在埃尔达德的自述中,他称自己曾经游历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也门以及埃塞俄比亚,并在波斯湾北部山区偶遇了十个遗失部落的后裔。®贝尼特通过分析埃尔达德的故事和当时的历史背 景来确定历史上真实的埃尔达德的身份。事实上,他是一个也门犹太人,来自希木叶尔王国首都纳季兰 的犹太人社区。从早期罗马时代开始,希木叶尔就是动荡的阿拉伯、地中海和埃塞俄比亚的阿克苏姆非
①Zvi Ben-Dor Benite,TTie T V w Las' 7>咖,、,:A Wor/d Hz•伽rjy,p. 55.
②Pamela Barmash, “At the Nexus of History and Memory: The Ten Lost T ribes,” p. 236.
③Stanford M. Lyman,“The Lost Tribes of Israel as a Problem in History and Sociology,” //"ermz/zomz/ Jowrmz/ 〇/
Politics <,Vol. 12, No. 1, 1998, p. 8.
④Tudor P arfitt,TTie Lo.s/ TV必m/: 77^ 〇/ a ,London: Weidenfeld 8^ Nicolson,2002,p. 4.赞赏造句
⑤Zvi Ben-Dor Benite,TW z TVzfef: A Wor/d ,p. 85.
©David B. Goldstein, J a cob9 s Legacy :A Genetic Vieuu o f ] evuish History,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2008,p.45.
⑦Stanford M. Lyman,“The Lost Tribes oflsrael as a Problem in History and Sociology,’’p. 13.
•87 •
洲王国贸易网中活跃的一员。①在伊斯兰兴起之前,它频频陷人和阿克苏姆的埃塞俄比亚人以及波斯
帝国之间的战争中。公元550年,该丨詞被帕提亚的军队所征服,公元570年埃塞俄比亚人再次人侵,希 木叶尔王国灭亡,而后伊斯兰势力进人该地。印度洋贸易网在伊斯兰时期得到巨大的扩展,也同样在这 一时期,阿拉伯南部地区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希木叶尔继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希木叶尔王国在印度洋贸易网络中的位置可以解释为什么埃尔达德会对亚洲和印度洋的贸易路线如此熟悉。希木叶尔王 国和强大的亚洲以及非洲的邻国之间在历史上长时间的冲突和对抗,为埃尔达德带来了关于战争和荣耀 的宝贵故事和传说,这些故事和传说在他的叙述中摇身一变成为了十个部落的经历。比如希木叶尔和阿 拉伯及埃塞俄比亚之间的战争在埃尔达德的故事中变成了十个部落和“古实人”(埃塞俄比亚人)之间的战 争。而纳季兰的犹太人社区则是埃尔达德所具备的丰富的犹太传统知识的来源,这使他叙述十个部落的 经文、法律和宗教虔诚的问题时得到凯鲁万犹太人的认可。凯鲁万的拉比加翁对但部落的人生活在埃塞 俄比亚的判定,也留下了关于法拉沙人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埃塞俄比亚犹太人”起源的线索。
约翰长老是一位神秘的基督教国王,据说统治着一个从东非一直延伸到印度河,横跨非洲一直到大 西洋的王国,其臣民包括遗失的十个部落。③贝尼特指出第一个记录约翰长老的报告出现在1145年,扎巴拉(今天的黎巴嫩)的主教雨果抵达西欧,带来了关于中东十字军国家的消息。在这位主教的消息 中,约翰长老的王国和米底、波斯等国发生了战争。事实上,贝尼特认为,该故事的真实历史事件可能是 1141年塞尔柱王朝苏丹桑贾尔的军队被来自中亚的部落所败。
贝尼特认为,埃尔达德的故事和约翰长老的传奇之间并无实际关联,他们之间产生联系源于一些虚构 的信件,即约翰长老的信。在信中约翰长老和埃尔达德一样,将十个部落描述为具有军事力量的群体,这 些信在欧洲广为流行。贝尼特在书中表示,这些信件使得十个部落在欧洲基督徒中的重要性有所增强,因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基督徒需要更多的力量来和伊斯兰势力抗衡。在很多的例子中,对约翰长老的搜 寻常常暗示或触发对十个部落本身的寻找.©支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就是图德拉的拉比便雅悯。
红枣的功效与作用
便雅悯是一位世界旅行家,12世纪时,他的脚步踏遍了许多地方,从伊朗的东北部山区延伸到了阿 拉伯南部和埃塞俄比亚之间的海峡地区。他沿着西班牙海岸向上航行,穿过法国南部,一直到意大利,然后穿过亚得里亚海到达希腊和君士坦丁堡,从那里他航行到塞浦路斯和叙利亚,拜访圣地,然后向东,经过大马士革和摩苏尔,到达巴格达。®便雅悯在那里待了一段时间后,继续向东深入波斯,然后转向 埃及。1171年,他回到欧洲写了《旅行》一书,在书中他指出在波斯尼普沙尔山区居住着但部落、西布伦 部落、亚设部落和拿弗他利部落的后裔。®便雅悯在旅行中的关注点是犹太人,他的大部分记述都是关 于他所遇到的犹太社区的地理位置、规模、圣地和习俗。贝尼特认为,便雅悯的旅行是在真实世界和《圣 经》文本中旅行的结合体,他的《旅行》中有很多内容根据实际经历改编,但也有很多是传奇和神话。在 地中海盆地和中东的许多旅行路线都是真实的,但在其中的见闻却穿插了很多“谣言”。贝尼特认为,便 雅悯的旅行路线使得十个部落的所在置于真实旅行的背景下,并将这种旅
行作为一种无处不在的地理 参考点。贝尼特还分析了便雅悯旅行的细节和埃尔德达与约翰长老的故事,认为便雅悯的旅行路线和 见闻实际上是二者的结合体。比如他很多的消息都来源于埃尔达德,在便雅悯的故事中,十个部落中的 四个曾经去古实作战,这毫无疑问与埃尔达德所讲述的十个部落与古实人作战的故事有关。《旅行》中提到的一个庞大的军队洗劫波斯,然后通过旷野返回的事件也是参考了约翰长老的故事。
在这三位传奇人物所讲述的故事中,他们并不是仅仅从《圣经》出发来编造有关十个部落的最新“谣
①Zvi Ben-Dor Benite, 77?6* 7V" /w/ 7V//w :WoWd HV.Wjy,p. 92.
②Zvi Ben-Dor Benite,77^ 7V« Last 7V/^.s’:A Wor/c/ ,p. 92.
③Tudor Parfitt,T/w 〇/J.sraW :厂3;〇/ A MjyA,p. 14.
④Zvi Ben-I>)r Benite,’厂〜7^/?L o.、/ :A Wbr/d p. 102.
⑤Hillel Halkin,A r m w•S e a r r/?〇/ A 〇/h r a e/,p. 105.
⑥Stanford M. Lyman,“The Lost Tribes of Israel as a Problem in History and Sociology,’’ p. 30.
•88 •

本文发布于:2023-05-13 00:26: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60642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部落   遗失   历史   以色列   问题   流放   圣经   放逐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