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引发体系合成两性离子聚合物P( AM-DMAPS)

更新时间:2023-05-12 22:50:28 阅读: 评论:0

复合引发体系合成两性离子聚合物P( AM-DMAPS)
李长海
【摘 要】以氧化还原引发剂和偶氮类引发剂组成复合引发体系,引发两性离子单体(DMAPS)与丙烯酰胺(AM)在盐溶液中进行自由基共聚合反应,获得了甜菜碱型两性离子共聚物P( AM-DMAPS),采用红外光谱对共聚物进行表征.考察了总单体的质量分数、引发剂用量、引发剂各组分物质的量之比、反应温度等因素对聚合物特性黏数的影响;获得最适宜反应条件:总单体的质量分数30%,引发剂用量0.025%,反应温度20℃,氧化还原引发剂组分与偶氮引发剂组分的物质的量之比1∶3.在该反应条件下,可获得特性黏数高达20.2 mL/g的目标产物.%Zwitterionic copolymers (P( AM-DMAPS) )were synthesized by copolymerization of acrylamide (AM) and DMAPS in aqueous solutions, and the copolymerization was initiated with complex initiation system compod of redox initiator and azo initiator. The structure of the copolymers were characterized by FTIR spectroscopy. The effects of total monomer concentration, the amount of initiator, reaction temperature, and mole ratio of various components to initiator on intrinsic viscosity of copolymers were investigated. The optimal r
施耐庵是哪个朝代的eaction condition are obtained; the total monomer concentration is 30% , the amount of initiator is 0. 025% , reaction temperature is 20℃, mole ratio of redox initiator to azo initiator is 1:3.  Under the conditions, the intrinsic viscosity of copolymer is 20. 2 mL/g.培训文案
【期刊名称】《化学工业与工程》
【年(卷),期】2011(028)006
【总页数】4页(P13-16)
【关键词】两性离子聚合物;复合引发体系;共聚
BICES【作 者】李长海
课间游戏【作者单位】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新疆独山子8336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TQ314.24+1
两性离子聚合物的高分子链上含有正负2种电荷基团,具有“反聚电解质效应溶液行为”[1-2]。引发体系是影响聚合反应的主要因素之一,自由基聚合的常用引发剂多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和偶氮类引发剂。氧化还原类引发剂的分解活化能较低,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引发聚合反应,但是这类引发剂的链转移作用较强,单一使用时很难合成超高分子量的聚合物[3];而偶氮类引发剂的链转移作用较小,能合成较高分子量的聚合物,但是其引发温度较高[4],所以可以复合使用这两种引发剂以提高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5]。
相对分子质量较高的两性聚合物在钻井液中及油田堵水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6]。但是,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自由基聚合而成的两性共聚物相对分子质量较低[7]。为了获得较高相对分子质量的两性聚合物,本研究复合使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和偶氮类引发剂引发AM与两性功能单体进行自由基共聚合反应,考察各反应因素对聚合物特性黏数的影响。
1 试验部分
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二甲基胺(DM);1,3-丙基磺内酯;丙酮;乙醚;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偶氮二异丁腈(AIBN);对羟基苯甲醚;所有试剂皆为分析纯。
Bruker-Tensor 27型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溴化钾压片);DZG-6020型真空干燥箱;ES180J-4电子天平(北京赛多利斯仪器系统有限公司);DK-S24型恒温水浴(上海森信实验仪器有限公司);SHB-ⅢS循环水式多用真空泵(郑州长城科工贸有限公司);乌式黏度计等。
1.2 两性离子共聚物P(AM-DMAPS)的合成
DMAPS的合成参照文献[5]。
按比例,AM和 DMAPS单体于盛有0.5 mol/L的NaCl溶液的聚合瓶中,振荡使之完全溶解。氮气保护下,每隔一定时间加入各种引发剂,一定温度下反应一定时间,反应结束后用丙酮提纯,真空干燥,经粉碎后得到白色粉末。
1.3 两性共聚物的表征
用Bruker-Tensor 27型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溴化钾压片)对聚合物进行红外表征。
6班班徽
按GB 12005.1-89标准用乌氏黏度计测定其特性黏数。
2 结果与讨论
固定反应时间为8 h,两性离子功能单体摩尔分数为5%,复合引发体系中m(氧化剂)∶m(还原剂)为2∶1,本研究主要考虑温度、单体总浓度、引发剂总浓度以及引发剂各组分用量对共聚合反应的影响。若反应条件不做说明,则引发剂用量为0.03%(与单体的质量比),单体总质量分数为25%,反应温度30℃。
2.1 聚合单体总浓度对特性黏数的影响
图1为单体总浓度对聚合物特性黏数的影响。
由图1中可以看出,随着单体总浓度的增大,聚合物特性黏数逐渐增大,这是因为单体浓度增加会提高单体与活性链的碰撞次数,利于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当总单体质量分数达到30%时,聚合物的特性黏数达到最大,随后聚合物特性黏数开始降低,这可能是因为反应产生的聚合热使反应体系黏度增大,单体与活性链几率减小,从而使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降低。因而合适的聚合单体质量分数为30%左右。
图1 单体质量分数对聚合物特性黏数的影响Fig.1 Effect of total monomer concentration on
intrinsic viscosity
2.2 引发剂总浓度
图2为引发剂总浓度对聚合物特性黏数的影响。
图2 引发剂用量对聚合物特性黏数的影响Fig.2 Effect of amount of initiator on intrinsic viscosity
由图2中可以看出,随引发剂浓度的增大,聚合物的特性黏数先增大后减小。反应体系中的引发剂浓度很低时,链引发反应很难进行,使得反应不完全;而引发剂用量过高时,反应速度过快,会产生过多的自由基。故m(引发剂)/m(单体)为0.025%时是较适宜的引发剂用量。
2.3 引发剂各组分用量
表1为引发剂各组分用量对聚合物特性黏数的影响。
表1 引发剂各组分用量对聚合物特性黏数的影响Table 1 Effect of mole ratio of components hope的意思
in the initiator on intrinsic viscosity注:A为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氧化还原引发体系,B为AIBN与一种促溶剂的混合物。序列 n(A)∶n(B) 特性黏数/(mL·g-1)1 1∶0 7.1 2 2∶1 13.9 3 1∶2 17.2 4 1∶3 18.5 5 1∶4 17.9 6 1∶5 16.0 7 2∶5 14.3 0∶1 11.3 8
由表1中可以看出,随着偶氮类引发剂含量的增大,聚合物特性黏数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AIBN偏少时,氧化还原引发剂的链转移作用较强,相对分子质量偏低;当 AIBN过多时,氧化还原引发剂过少,其分解所产生的热量不能引起偶氮引发剂的分解,从而使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降低。最适宜 n(氧化还原引发剂)∶n(偶氮引发剂)为1∶3。
2.4 温度
图3为反应温度对聚合物特性黏数的影响。
图3 反应温度对聚合物特性黏数的影响Fig.3 Effect of reaction temperature on intrinsic viscosity
由图3中可以看出,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聚合物的特性黏数先增大后减小。这是由于当反应温度过低时,偶氮类引发剂不容易分解,只有氧化还原引发剂参与了反应;而当反应温度
过高时,聚合反应速率加快,反应产生的聚合热增加,而且升高温度也可以引发链转移,这也使得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降低。适宜温度为20℃左右。
2.5 共聚物的红外光谱表征
对共聚物进行了红外光谱表征,结果见图4。
梦见裤子破了是什么意思图4 P(AM-DMAPS)的红外谱图Fig.4 FTIR spectra of P(AM-DMAPS)
手机通讯录怎么恢复
由图 4可见,1 630.06和3 446.04 cm-1分别为AM链上—CONH2基团中C O键的伸缩振动和—NH2的伸缩振动吸收峰;1 190.90 cm-1为中S O的伸缩振动吸收峰;1 045.03 cm-1为—中S—O伸缩振动吸收峰;1 322.00 cm-1为季铵盐中—N—CH3键的伸缩振动吸收峰;1 455.28 cm-1为—N(CH3)3—结构中—CH3键的不对称弯曲振动[8]。故可以确定产物是目标两性离子共聚物。

本文发布于:2023-05-12 22:50: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6054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引发   反应   特性   单体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