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持 人:张安妮
专家支持: 龙迪(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嘉宾:关亚军(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广东省深 圳市公安局民警心理服务中心原负责人)
郝艳红(云南省昆明市公安局政治部教育
训练处副处长、民警心理服务中心负
责人)
栏目编辑/张安妮
哀伤处理
主持人:清明,是踏青的好时节,更是重要的祭奠日。面对至亲或战友的离世,谁能不悲伤?有些人甚至终生也不能从巨大的痛苦中走出。警察,和平时期的高危职业,“时时有流血,天天有牺牲”成为公安民警这个职业的真实写照。
本期,我们邀请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龙迪教授、警营心理专家关亚军老师,和昆明市公安局民警
心理服务中心负责人郝艳红副处长,希望通过与她们的对话,为有过战友牺牲或丧亲之痛经历的民警和读者,提供穿越伤痛重建生命的全面的经验和建议。
“哀伤,让我们有机会深刻地反思自己当下
和过往的生命状态,更有智慧区分什么是真、什么是实。
安住当下,而不被不重要、不真实的事情带走”
主持人:龙迪教授于2008年6月至2011年11月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川中学心理援助工作站站长,带领安心团队在北川中学提供长期的心理援助,探索了灾后校园集体创伤疗愈的模式。首先,请龙教授简单介绍一下与哀伤处理相关的概念,以及哀伤处理的意义。
龙迪:有三个概念与亲友离世有关。丧亲(Bereave-ment),是指正在经历亲友离世的事件;哀伤(Grief)是指个人对丧亲事件的自然反应过程,包括想法、感受、生理反应和行为表现等;哀悼(Mourning)是指表达哀伤的社会规范和文化仪式过程。
也就是说,哀伤,是指人对丧亲事件的心理、生理反应。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丧失亲友的人都要处理哀伤。而在哀伤过程中接受由专业人员提供的支援服务,可被称为哀伤辅导。哀伤处理,是一个自然的生命过程,是个人重新整理生命,重建连结、秩序和意义的自我疗愈过程。
主持人:我们为什么会哀伤?哀伤,可能引发哪些情绪问题(创伤)?
龙迪:之所以会哀伤,是因为我们对失去的亲友有感情,对天地有感情。失去亲友,意味着我们熟悉的与亲友情感连结的方式被切断,我们原先以为世界是安全的、稳定的假设被打破了,难免感到自己被孤零零地抛在世上,感到人生无常多变,感到自己的生命和未来极不确定。
哀伤的情绪,可能会表现为强烈的孤独、恐惧、愤怒、焦虑、抑郁。如果我们当下生活处境艰难,或者过去有心理创伤,哀伤情绪会变得更强烈和复杂。
哀伤,是一种独特的、复杂多样的生命历程,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
主持人:祭奠之日,告诉没有哀伤经历的人,对方无法理解,反而会增加哀伤的自己的痛苦,而告诉有着相同经历的人,双方的哀伤情绪会加倍涌出。在这样的日子里,我们该去如何倾诉、表达哀伤呢?
龙迪:孤独,是哀伤的核心情绪。因此,与家人、朋友、同事一起举行哀悼仪式,可能会感到有支持,有助于稳固生者之间的连结,减轻丧亲的孤独感。
应该允许每个人表达悲伤情绪。不过,也可以加入一些指向美和善、连结当下和未来的元素,使大家不沉溺于过去,带着未来感活在当下。比如,大家可以坐在一起,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回顾逝者留下的
嘉言懿行,分享逝者那些影响着今天的自己的美好品质,分享逝者可能的期望等。
主持人: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在战友牺牲、亲人离世后,来自其他人的劝慰和开导往往是没什么用的,那些“大道理”反而让人更加焦躁、痛苦。当我们允许哀伤情绪存在后,该如何去消化哀伤呢?
龙迪:是的,失去亲友的哀伤,伤在心碎。平复哀伤,释放心乱如麻的复杂情绪,放下或转化曾经有过的一段关系,是疗愈心碎的过程。别人的大道理很难入心。有人说,人生来不一定不平等,但每个人面对死亡时都是平等的。因此,消化哀伤需要自己耐心地经历心灵转化。在这方面,佛家无惧生老病死的正念修行值得学习。当然,如果有适宜的人际支持,可以避免自然哀伤变成病症——复杂哀伤。
主持人:您在为哀伤处理经典之作《安慰之光》的序言中写道:“人,经受了丧亲之痛,人生轨迹从此不同,已
现代世界警察2017·4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