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成考高起专高起本语文知识点汇总
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大家都没少背知识点吧?知识点在教育实践中,是指对某一个知识的泛称。还在苦恼没有知识点总结吗?下面是整理的2022成考高起专高起本语文知识点汇总,欢迎大家分享。
一、填空
1.(孔子)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2.(孟子)说:“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诗经》是我国中最早的诗歌总集。先秦时称《诗》或《诗三百》.
4.《诗经》收录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5.《史纪》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二三千年的历史。鲁迅赞之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6.《史纪》内分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7.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后人辑有《陶渊明文集》。
8.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9.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10.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11.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与崔景《黄鹤楼》诗在艺术特色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12.李贺诗中带有明显的伤感情调和浓郁的死亡气氛。故有“(诗鬼)”之称。
13.(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14.(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15.孙髯。字(髯翁),号(颐庵),自号“万树梅花一布衣”。
16.《大观楼长联》共180字,历来为人们称道,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
17.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出自朦胧派诗人(北岛)。
18.《北岛》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
19.(奥尼尔苏州站到拙政园)被称为“美国现代戏剧之父”。
20.提出“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的思想家诗(孟子)。
21.陶渊明卒后朋友私谥“(靖节)”。
22.苏轼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王维)。
23.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4.写西南联大抗日战争时期的文章《跑警报》的是(汪曾祺)。
25.《丈夫》是(沈从文)的作品。
二、名词解释
1.朅:健壮英武的样子。
2.杲杲:日光明亮的样子。
3.茕茕:孤单茕独状。
4.援:取。
5.深辙:大车的车迹。
6.俱:同来。
7.款款:徐缓的样子。
8.千寻:形容铁链之长。
9.怛:恐吓。
10.狎:亲近而不庄重。
11.阑珊:残,将尽。
124月9号是什么星座.衾:被子。
13.杳杳:深远幽暗的样子。
14.星如雨:焰火或者灯光之盛。
15.阑珊:零落,稀疏。
16.梦蝶:短暂,虚幻。
17.宁帖:安宁,安稳。
18.膏:润发的油。
19.痗:病,痛苦。
20.慊慊:不满,怨恨。
21.扶疎:繁茂状。
22.降幡:表示投降的旗帜。
23.畋:打猎。
24.离尤:遭灾。“离”通“罹”。
25.晌:一会儿。
26.刚道:硬说。
27.暗香:幽幽的香气。
28.龙蛇:指碑文上的字迹。
29.寻常:长度单位。二尺为寻,二寻为常。
三、简答
1.“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此联写景之妙。
答:“穿花”一联写曲江春景,庙宇天然。蛱蝶在花间穿梭,蝶恋花,花依蝶,相得益彰,色彩绚丽。蜻蜓轻触水面,款款而飞,自由自在,多么恬静多么自由,多么美好的自然春景啊!可这大好春光,即将消逝,惜春之情油然而生。因此诗人写出了结句“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对于愁积一胸的杜蒲而言,只有春光不会辜负他。
2,《水调歌头.落日秀帘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这首词作者通过展现庭前广阔江面突兀变化,波涛汹涌,风云开阖,动心骇目的壮观场面,表达了作者超然万物之上的潇洒胸襟,旷达豪迈的处事精神及对心性修养的人生追求。
3,在戴望舒的《雨巷》中,“悠长又寂寞的雨巷和丁香一样的姑娘”这两句反应了作者怎样的一种心情。
答: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寞的雨巷。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而诗人自己,就是这样的雨巷中行走彷徨的孤独者。他在孤寂中怀着一个美好的希望。希望有一种美好的理想出现在自己的面前。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个美好希望的象征。然而诗人知道,这样美好的希望是很难实现的。她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怅,而且又是突兀即逝,就像梦一样从身边飘过去。留下的依然是诗人自己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和那无法实现的梦一般飘然额逝的希望!这样的形象描写,逝用象征的方法暗示传达了诗人忧愁迷惘的心态。同时表达达了作者在人生道路上的苦闷,彷徨,充满理想和低回而迷茫的心态。
4,如何理解“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答:此诗出自北岛的《回答》是一首***治抒情诗。这两句字面上理解为:卑鄙者的人因卑鄙而活下来,高尚的人因高尚而死去。这两句诗是对历史的深刻的反思,将荒谬的时代总结为两行警句,使读者刻骨铭心。卑鄙者畅通无阻,无所不为,往往是社会上最的利也是最得意的人,而那些恪守道德,坚持理想的人则是处处碰壁,走投无路。作者以隐喻中用陈述的手法通过对比将社会黑福胜寺塔白不分,道德沦丧的现象表露无遗。
5,柳宗元的《三戒》是什么?它们在文学形态上有什么特点?
答:柳宗元的《三戒》是《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临江之麋》。在文学形态上有什么特点:文章通过三则故事,三种动物借此喻彼,借小喻大,以物喻人,随物赋形,寄予了深刻的道理。所谓“寓”是寄托的思想,作者善于体情察物,抓住麋,驴,鼠的动物本性,随物赋形,在此基础上加以想象和夸张,创造出生动的形象,是具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浅显易懂的故事形象中体现出来。
六,《大观楼长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历史观?
答:抨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揭示了封建王朝必然衰亡的规律,他把正统王朝看做是不长久的幻影,把帝王们的“伟烈丰功”看做是“断碣残婢”。写尽了作者对帝王将相的轻蔑,揭示了历史无情的真理,任何统治者,即使确有丰功伟绩,在世时风光无限,颂扬不绝,但在历史的长河中,确实只是一朵浪花罢了。
1.成份残缺:
考生重点要掌握由使令动词造成的缺主语现象。一般常见的使令动词有:使、叫、让、令等,如果这些词用在句子的`主语前特别要小心。
比如:看到妈妈步履蹒跚的背影,使我一阵心酸。
在这个句子中,主语是“我”,在“我”的前边出现了一个“使”字,根据语法,主语和宾语应该是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而“使我”属于动宾短语,不可以做主语,所以这个句子属于缺主语。考生遇泰山旅馆到这样的句子时,先把使令动词去掉读一下,如果去掉语句通顺,原句一般为病句。我们试一下:
看到妈妈步履蹒跚的背影,使我一阵心酸。
看到妈妈步履蹒跚的年度经营目标背影,我一阵心酸。
通过期中考试,让同学们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通过期中考试,同学们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在这两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一句去掉“使”,第二句去掉“让”,表达的意思完整、清楚,而且主语是由代词和名词来做的,故原句是病句。
2.成份赘余:
考生注意不要把修饰的句手工汤圆子都当作病句,一定要分别试着删掉两处相互印证一下,再判断是不是病句。
比如:我终于弄明白了他为什么骗我的原因了。
在这句话中,我们试着分别删掉两处:
①我终于弄明白了他为什么骗我了。
②我终于弄明白了他骗我的原因了。
这样分别删除多余的部分,发现原句的意思没有变化,说明两部分是重复赘余的,所以原句是病句。
3.搭配不当:
考生重点复习“一带二”形式。什么叫“一带二”呢?它通常的表现形式是用“和、与”等词,有时也由逗号、顿号形式构成。
比如:清晨我们冒着蒙蒙的细雨和泥泞的小路艰难地行进着。
在这句话中,“和”的前边是“蒙蒙的细雨”,后边是“泥泞的小路”,而与之搭配的只有一个“冒着”的动词,冒着细雨是搭配的,但是,冒着小路就不搭配了。
1.作家作品
本文是鲁迅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选自短篇小说集《呐喊》。短篇小说集《呐喊》的出版成为了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
2.主题思想
这篇小说主要通过辫子的故事描写1917年张勋***的丑剧在江南某水乡所引起的一个时代性的风波,以此真实地反映了辛亥***后中国农村社会的停滞与落后的面貌,表现了农民阶级的落后、愚昧、保守和精神上的麻木。
3.环境描写的作用
本文开头两自然段运用了环境描写,揭示了一幅恬静的夏日农家晚炊的田家乐园景象,为下文的风波迭起起到铺垫作用。
4.“辫子”为线索
情节线索对小说的结构有着重大作用。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线索是“辫子事件”。小说所描写的发生在江南某水乡的一场风波的起因、发展和结局,均是由“辫子事件夜黑”这一线索贯穿起来的。
5.七斤与赵七爷的性格特点
七斤:是作品着意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是辛亥***时代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形象。七斤在鲁镇可算得上是一个见过不少世面的人,与一般老实本分的农民所不同的是,由于帮人撑船经常进城,有机会了解和接触外面的世界,所以比别人见识要广。但限于他思想、眼界的狭隘性,他所知道的时事也只是些乡问奇闻怪事,如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等。即使如此,他在众乡亲面前不免有些自鸣得意,这反映了七斤无知浅薄的一面。七斤的主要性格特征是胆怯与愚昧。他辫子被剪掉了,不是出于自愿的行动,而是被人强行剪去的。***只革去了他一条辫子,但没有使他思想上得到任何教育与触动。辫子所体现的封建思想则仍在他脑子里根深蒂固。
所以当听到“皇帝坐了龙庭了”的消息后,他因没有了辫子,犯了皇法,加之受赵七爷的恫吓,内心开始胆怯,惶惶不安起来。他似乎觉察到没有辫子的严重性,但只是垂头丧气,脑子里茫然而痛苦,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就索性采取麻木健忘的态度听之任之。小说的结局是“皇帝不坐龙庭了”,因此,他又恢复了以往的神气。在小说中,七斤实际上是一个愚昧、麻木、没有民主主义觉悟的农民形象。
赵七爷:是顽固守旧派的代表,也是一个迂腐而又浅薄的封建遗老。这个人物对于辛亥*******帝制以及***后社会的动荡局面表示不满。他的口头禅是:倘若赵子龙在世,天下便不会乱到这地步了。他时刻梦想***,幻想回到“天下大一统”的封建社会。他的主要性格特征是既顽固不化又随机应变。当听到“皇帝坐了龙庭了”的消息时,他迫不及待地放下辫子、穿上竹布长衫,并跑到七斤家威吓干粉灭火器使用步骤没有辫子的七斤,表现出了他***强烈的愿望,也表现了他思想顽固不化的特点。但闻讯“皇帝不坐龙庭了”后,他又坐着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古书,把辫子盘上头顶,也不穿长衫了。这既表现了他善于见风使舵、随机应变的性格特征,又表现出这位“学问家”兼阴险人物的性格特点。而他在当地被人尊重,这充分说明了辛亥***后农村封建势力没有从根本上受到摧毁和动摇。
6.人物对话、白描手法、细节描写的作用
作者在小说里擅长运用人物的对话来塑造和刻画人物形象。如作品中有一段非常有代表性的人物对话,即赵七爷听到了“皇帝坐了龙庭了”的消息后,从邻村的茂源酒店赶来七斤家问罪。
他先是微笑着研究七斤家的饭菜,然后切人正题:“好香的干菜,——听到了风声了么?”在这段与七斤、七斤嫂对话中,赵七爷利用七斤没有辫子生活区反复恫吓七斤:“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写着的。”这番言辞把赵七爷作为封建的顽固派时刻梦想***的凶狠阴险的本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一得知“皇帝坐了龙庭了”,马上就迫不及待地跳出来,他抓住七斤和众乡亲愚昧无知的特点,一边故弄玄虚,煞有介事恫吓老实愚昧的七斤,一边还在众人面前做出手握长矛的姿态威胁说:“你能抵挡他么!”这些言行与话语表现了赵七爷***的强烈欲望。
而七斤原本就为没有辫子而惶恐不安,当再听到赵七爷一番言辞后,他满脑子已是一片模糊,无言以对。头脑中的茫然痛苦也是其精神上的盲从与愚昧的反映。而听了赵七爷一番耸人听闻的话后,七斤嫂已被吓得茫然不知所措。当她正为丈夫没有辫子懊恼不已时,听到八一嫂好心劝导,便把全部的怒气倾泻于她。七斤嫂的一番指桑骂槐的话语不仅反映了她的泼辣与伶俐的性格,也反映了她无力公然对抗赵七爷,只得欺负比她更弱小的八一嫂,表现出一个不觉悟的农村妇女性格中愚昧落后的一面。
运用白描手法。如作品一开头部分对江南水乡环境与人物言行的描写就运用了白描手法。
作品开头描写了江南水乡一临河的土场傍晚农家晚炊的场面:老人和男人坐着闲聊,儿童四处跑动,饭桌上的蒸干菜和米饭还冒着热气。这一平静的田家乐场面与后面的风波作映衬。作者对一出场的九斤老太的言行只用寥寥数语(“一代不如一代”的口头禅)的白描手法就简单勾勒出一个看不惯现实,只停留在远古盛世的守旧者形象。
作品的细节描写也十分出色。如作品对赵七爷时常坐着一个字一个字地读金圣叹批的《三国志》,故意在众乡亲面前炫耀自己有学问的细节描写,表现了这位遗老的迂腐和浅薄。此外,对赵七爷那条忽盘忽放的辫子,和他那件忽穿忽脱的竹布长衫的细节描写,刻画出他思想顽固不化,但又善于见风使舵的性格特点。
代词
可指代人、事、物等,通常充当句中的宾语。例如: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之:指代所行之事,可译作“这样做”,分别充当“欲”和“为”的宾语)
(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於国也》之:提到动词“有”之前的宾语,指代前面所说的情况。)
(3)野语有之曰。(《庄子秋水》之:指代“野语”的内容,可译为“这样的话”,充当“有”的宾语。)
(4)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之:指代冯谖,充当“见&rdq自杀的英语uo;的宾语)
(5)公赐之食,食舍肉。(《郑伯克段于鄢》之:指代颍考叔,充当“赐”的近宾语。)
用于宾语前置的结构中,复指提到动词之前的宾语。此时原有的代词词汇意义消隐,只起提宾的语法作用。例如: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我之谓:谓我。)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鄢》其是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吧。)
其李将***之谓乎?(《李将***列传》其李将***之谓乎:也许说的就是李将***这类人吧。)
惟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陈言之务去:务去陈言。)
连词(结构助词)
1、置于名词性偏正结构(定中结构)的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多种修饰关系,通常可译为“的”。例如:
(1)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代为?(《季氏将伐颛臾》)
(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可以食肉矣。(《寡人之於国也》)
(3)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谏逐客书》)
2、置于主谓短句的主语后、谓语前,取消原有的句子***性,使之变成名词性偏正结构,在更复杂的句式中充当主语、宾语、状语、定语等。此时根据上下文,通常可译作“的”、“……的时候”、“……的样子”、“……的情况(条件)下”等,也可不译出。例如:
(1)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於国也》寡人之於国也:寡人对于国家的治理。充当全句的主语。)
(2)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马伶传》李伶之为严相国:李伶扮演的严相国。充当句中主语。)
(3)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庄子秋水》尔向之自多于水:你以往因为河水满溢而自我炫耀的样子。充当“似”的宾语。)
(4)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前赤壁赋》东方之既白:东方已亮。充当“知”的宾语。)
(5)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李将***列传》广之将兵:李广带兵的时候。充当状语。)
(6)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张中丞传后叙》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南霁云向贺兰进明求救的时候。在全句中充当状语。)
(7)此吾之所为师也。(《马伶传》吾之所为:我师从的,充当“师”的定语。)
动词
表示“去”、“往”、“到……去”、“到达”等意思。如:
驱而之薛,使吏民如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卷。(《冯谖客孟尝君》之薛:到达薛地)
大***不知广所之,故弗从。(《李将***列传》所之:去的地方、去处)
本文发布于:2023-05-11 05:24: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5919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