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亚特》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精心整理的《伊利亚特》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转眼间,一部享誉世界的名著终于读完了经常做梦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回头望,是品不完的历史,向前看,则是飘不完的书香,真不知该如何是好!由于海伦而引起的战争,是激烈的,是残酷的,是不可逆转的。在长达十年的战争中,为了争得荣誉,英雄们只有一种选择,就是——去拼搏,去投入战争的怀抱中。这是唯一的选择,一种无奈而光荣的举动。这些英雄们,用自己那善战的光辉,照亮着属于自己的国度,温暖着民众那洁白的、无暇的、善良的心灵。那些英雄的躯体,虽然已经不复存在,但是依然在众多灵魂中闪耀!
那些高高在上的天神们,一点也不善良。他们有时像一头凶猛的野兽,有时像一位温柔的淑女,可不要被他们的骗术所迷惑,在正常情况下,他们都是笑里藏刀的。战争进行到第十年,阿基琉斯与阿伽门农发生了争执,我们的英雄阿基琉斯便回到自己的船边,不。他的母亲——银足女神塞提丝,便恳求宙斯让特洛伊人重获战场上的优势,让阿基琉斯获得应有的荣誉,沉雷远播的宙斯满足了塞提斯的请求。
特洛伊人屡战屡胜,但是阿基琉斯并没有重返战场。只到有一天,阿基琉斯的密友帕特罗克洛斯因为出战,被赫克托耳刺死在沙场,才让伤心欲绝的阿基琉斯满怀复仇的火焰,回到战场上,将赫克托耳这个伟大的英雄杀死,然后开始了对特洛伊人的屠杀,为自己赢得了巨大的荣耀。赫克托耳的死让我十分悲痛,在我心目中,他是一个伟大的英雄,他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有一种非凡的勇气,有一种狂热的向上的拼搏力。
安息吧!我心中的英雄。对于阿基琉斯,我没什么好说的,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杀人魔王,我恨他,是他杀死了赫克托耳,是他差点造成了特洛伊城的毁灭。我对这场战争的看法,也许是非同一般,也许是十分平常,但都掩盖不住我对英雄们的思念。我想,如果可以让他们重头再来,也许会是另一种不同的结局。《伊利亚特》是感动世界的一本名著,它的影响力是超群的,我对它有着绝对深厚的感情,它与我可以产生心灵的共鸣,《伊利亚特》就是这么一本好书!
日前,重读《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引出一些感想:
特洛亚战争,导火索只为斯巴达王墨涅拉俄斯的美丽妻子海伦被特洛亚王子帕里斯诱走,墨涅拉俄斯组合希腊联***而发动的战争。这场战争,日神阿波罗、智慧女神雅典娜、海上女神忒提斯、爱神阿佛洛狄忒、战神阿瑞斯、主神宙斯悉数到场,却各为自己的利益而明争暗斗:在众神操纵下,希腊***队同特洛亚***队展开持续10年之久的争战,许多无辜的年轻战士因此而命丧沙场,令人扼腕叹息!
为一个女人发动这么长久的战争实属不该!倾一国之力,让许多生命消亡,让千千万万的家庭妻离子散,让广大的人民受穷,这一切的一切为了什么?只为追回一个不忠的女人!更可恨、可恶的是隐藏在战争双方背后那些众神,因他们的教唆与推动,让战争变得长远而凶残!其实后期战争已让敌我双方疲倦,初达共识,准备缔结和约,却触犯某些神的利益,被搅局,造成人类历史的劫难!
纵观当今世界,《伊利亚特》的故事和如今的某些大国的嘴脸是多么的相似!有他们的后台操纵,在前台的小国纷纷变色、变脸,苦难的却是广大的人民!利比亚、叙利亚就是极好的例子,据说近期乌克兰的疯闹就有大国背后怂恿的影子,本来好好的一个国家被揉成一盘散什么是胎梦沙,克里米亚的议会大楼也飘起俄罗斯的国旗,不知内战又何时将开起?
唉,那些灾难深重的人民!
一部流传万年的珍贵史诗,一本诸神与战争的唯美著作,一首唱不尽的英雄赞歌。翻开扉页,仿佛在那圣洁的云端之上,天使吟唱着圣歌,洒落黎明的曙光之中太阳之神驾着马车飞驰而过,云层雾霭下诞生的英雄,卷着滚滚黄沙对峙在宽阔的平原之上。神与神之间的妒忌,人与人之间的仇恨,神对人的主宰,人对神的挑战——在古希腊思想的无限想象拓宽之中,一场乱世的讴歌拉开帷幕。
可战斗而死去,不要走上不光荣的结局,让显赫的功勋传到来世。”在《伊利亚特》中,这便是我们所看到的英雄。英雄不畏于战争的残酷,却鄙恨战争的杀戮;他们的背后是一个家庭,一片城池,一个国家。纵然他们不拥有完美甚至是悲惨的结局,但仍然可以在那一片缄默的废墟中找到那还屹立着的为自己的国家而生的无悔之心。神的愤怒与威胁不会使他们畏惧;纵使妻离子散,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着那些高举着长矛的勇士,但哪怕最后一秒,死神近在眼前,他们的武器仍然朝着厮杀的方向,后背顶着的是生养自己的土地。那些圣灵们凌驾于云端之上,也会为那些将鲜血染红土地的英雄默默祝祷吧。这是人性的尊严与骄傲。
乱世的'爱情是可贵的,情感是人类超越于神的优势。因为情感,人类有了战胜诸神的勇气;因为情感,人类突破了诸神设置的重重障碍;因为情感,人类在这无垠的宇宙中有了更胜于云端上那华丽诸神所带有的光辉。正是因为人不可能如神一般的生活,每个凡人有跌宕起伏的生活节奏与重重阻碍,人们才不会甘于神灵对他们命运的操控。在人生的史诗中尽情表现着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另一方面,从这部著作中就可以看到人类对于自己命运的倔强以及对于和平的渴望。我们可以读到生命的可贵,我们不可能永远如诸神一般长久的存活于一个恒定不变的世界,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珍惜身边的美好。如果不尽心的去保护,最终也会如司马达王墨逞拉奥斯一般失去自己的挚爱,同时也在瞬息之间,一个王国便由于这种仇恨而灰飞烟灭。一场倾城之恋也渐渐消谧在被战火碾压的废墟之中。
《伊利亚特》从特洛伊战争到最后史诗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数百年的民间口头创作、流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多重复杂的情节,曲折生动的论诉使得史诗变为一个复杂的混合体。一个仅仅发生在约五十天里的事情,始终围绕一个人与一件事为圆心向四周无限的展开讨论与延伸:叙述了愤怒的起因,后果和愤怒的消解,《伊利亚特》精心的题材裁剪和结构安排带给了我们以当时古希腊社会文化文明的精华与绝妙。
《伊利亚特》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将人物多面的、立体的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伊利亚特》歌颂英雄,但他们并非完美无缺,诗人不仅赋予他笔下人物高大正面的特点,同时也指出他们的弱点,这些弱点又成为了整个悲剧的根源。《伊利亚特》叙事风格明快,语言朴实流畅。仿佛一个个鲜活的神话人物形象与事件立即跃然于读者眼前,令人细细咀嚼品味,挖掘出事件背后存在于古希腊人思想中的精髓及对于未知世界的独特想像。
用有限的生命抗拒无限的困苦和磨难,在短促的一生中使生命最大限度地获取和展现自身的价值,使它在抗争的最炽烈的热点上闪烁出勇力、智慧和进取的光华。这便是这部史诗留给我们的人生意义。
转眼间,一部享誉世界的名著终于读完了。回头望,是品不完的历史,向前看,则是飘不完的书香……
战争的起因源自于特洛亚的王子在希腊做客的时期拐走了斯巴达王后海伦,并带走了大批的珠宝和财物。战争的烽火由此点燃。希腊的部落为了夺回海伦,各部落联合起来有阿迦门农为统帅带兵攻打特洛亚。这场战争持续了整整十年。最后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设定木马计攻破了特洛亚。
在这场战争的描述中,作者用旁观者的身份亲眼目睹般的述说了战争中的两位英雄-郝克托尔和阿基琉斯在这场战争中的语言和行为。同时用了很多形象的比喻描写和夸张手法突出了两位英雄的精神面貌。作者虽然偏向于希腊,但是对两位英雄都采取了肯定的态度,赞美了两位英雄为部落而战不畏牺牲的英勇精神。通过本文的阅读我们还可以了解到,在古希腊时代,战争不仅是英雄们为部落而战,大显身手建功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因为战争的残酷,由此给人们带来的种种灾难和忧虑。甚至变成了各部落贵族间以争夺财富和奴隶的掠夺行为。
郝克托尔性格内向,稳重,且遇事比较冷静,富有人情味。当他在战场上面对阿基琉斯的时候,他曾经于阿基琉斯相约:无论成败,对方都应该将战败者的尸体交给死者的家属,决不残忍的侮辱,给家属一个安慰。但是相比之下阿基琉斯则显得过于自尊,任性而固执。面对郝可托尔的约定,他凶狠的说道:狮子和人之间是没有条约而言的;狼和绵羊永远不可能有信誓。通过这些语言明确的宣告:战争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结局,即使战斗结束,也必将不会是郝可托尔所期待的那样有善果。当郝可托尔被阿基琉斯一***穿过咽喉死亡后,残忍的阿基琉斯竟然剔穿了他的脚筋,用皮带将他系上战车,然后扬鞭驱策战马在郝克托尔的家人面前奔驰,任由郝可托尔的尸体在地上拖曳,翻滚。面对众人的哭泣阿基琉斯在胜利中洋洋得意。
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中国的一句成语:得饶人处且饶人。现实生活中,竞争日趋激烈。成者为王败者寇。如果我们都以阿基琉斯这种仇恨的态度去面对曾经战胜过我们又被我们击夸的人,泯灭了人性中的善良,那么这个世界还有什么宽容可言呢?给别人一次机会就是给自己一次机会。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没有敌人,有的只是对手。而我们,需要对手。在竞争的状态下,与对手较量,用智慧和能力来征服对方,达到一种双赢的效果,这才是真正的人生之战。
两千年来,荷马史诗一直被西方人认为是古代最伟大的史诗。《伊利亚特》选材别有用心,着眼如何制作豆腐于十年征战的一个点扩展开来,在构思上极具艺术性。这部史诗长盛不衰的原因在于,作品中引发的许多问题仍然存在着极大的现实意义,诸如上司与下级的矛盾,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冲突,宿命与抗争等等,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像雨果说的那样“一部杰作已经成立,便会永存不朽”。一部好的作品,经过了岁月的冲刷,依旧常读常新。这即是名著之所以为名著的魅力。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主要围绕英雄阿基琉斯的两次疯怒展开,全篇一开始交待残暴、贪婪的阿伽门农王在一次议会中引发了卓越的阿基琉斯的愤怒,接踵而来的一系列事件又催发了特洛伊人最勇敢的赫克托尔杀死了阿基琉斯的同伴,如此激发了阿基琉斯的第二次愤怒,最后以阿基琉斯为同伴报仇,愤怒平息而收尾。
如此看来统领全篇的是阿基琉斯的两次愤怒,但是从荷马所叙述的一系列事件来看,左右了阿基琉斯愤怒的却是至高无上的神明——宙斯和赫拉的的内斗引发了神与神,神与人,甚至人与人之间的残酷战争。这是受那个时代神化传说的局限,并非出自荷马的意愿。
从目前的观点来看,特洛伊战争的导火索是海伦,一个貌美如天神的女人引发的。但从《伊利亚特》的情节来看,荷马似乎否定了特洛伊战争的导火索是海伦引发的,相反,他认为引发这场战争的罪魁祸首是至高无上的神明蒙惑了阿伽门农王的头脑,从而触发了阿基琉斯的愤怒,使得特洛伊人有机可趁。其实,那根本就不是神明的意旨,而是残暴的统治阶级,是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而纷争不断,这点我们可以从史诗中找到。当然,那个时代的人通常把统治阶级视若神明,以至于到了今天都有很多学者认为特洛伊战争是为了一个女人而爆发的,其实大错特错,也是荒唐可笑的,甚至一些学派,如精神分析法也为此奠定了理论基础,说来更是让大家啼笑皆非了。
事实上,特洛伊战争之所以会爆发,无非就是当时的统治阶级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为了统治更辽阔的疆土百度广告管家,联合各方的首领,而他们又各怀鬼胎,且都想从战争中捞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好处,或者说是得到战利品。攻城略地,洗劫一空,占为己有,同样,那个时代的英雄也是如此,抢夺肥沃的土地,俘虏他国的人民,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奴隶。往往把战争美化的是那个时代的文人。然而,荷马却没有,他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战争的惨烈和残酷,英雄战死沙场,妻离子散,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他以悲天悯人的叙述力,感动了无数的读者,这就是荷马史诗最吸引人的地方,也是对后世的一种警告,他恸哭着一次次告诉后人,战争的血腥和残酷。
荷马史诗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是复杂的,这是几经转手、改编造成的,《伊利亚特》并非出自荷马一人,所以根据书中的某些内容,很难断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但我们不难发现荷马在歌颂英雄无畏的同时,也提出了鲜明的反战立场。
荷马史诗最精彩的地方就是包罗万象的比喻了。其中,用真实的生活作形象的比喻,让人耳目一新。比喻中,诗人为读者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文化、生活、习俗等各式历史***景,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尤其第十八卷写匠神赫菲斯托斯为阿喀琉斯制造铠甲的经过,诗人用了长达150行的诗句来描写阿喀琉斯盾牌上的***画,那上面反映了那个时代日常生产劳动的情景及诸多细节,其中包括大自然的景色,农村和城市的风光,战争、婚礼和宴会的情景,竞技场上的表演,等等。
荷马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是栩栩如生的,常常把战场上英雄之间的搏斗比作狮子、野猪同猎人、猎犬之间的搏斗。诗人善于描写战争,场景宏大,尤其是特洛伊人放火烧阿开亚人的战船,两位埃阿斯力战赫克托尔及众特洛伊将士登船那一幕,让人惊心动魄,如临其境。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这在以后的史诗中都能感受到,如《埃涅阿斯纪》、《失乐园》等。
虽然从小就知道荷马,却从未看过《伊利亚特》或《奥德赛》,这次选修西方文学史才让我有了这个机会。
我非常震惊于这本书。传说中荷马是位盲诗人,他记录了许多民间行吟歌手的集体口头创作。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希腊本来就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时代,荷马描绘了10年战争中最精彩绝伦的一部分,让我对神秘的希腊文化无限地向往。
《伊利亚特》中,两位主角的形象都十分饱满,阿伽门农是典型的统治阶级,很霸道很专制,但是让我惊讶的是他很勇于承认错误,肯为了整个希腊联***而牺牲自己的一些尊严,低头向阿喀琉斯认错,并将自己的宝贵财富相送,我觉得这是整个希腊联***十年不倒很关键的一个因素。而阿喀琉斯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勇士,他英勇善战,为人正直,对阿伽门农的无理、嚣张直言不讳,他也很讲义气,因为自己好兄弟帕特洛克罗斯的死,他气愤填膺,杀了赫克托耳以复仇。这真的是大快人心。
另外,书中富有特色的是有许多希腊神话中的人物,比如众神之首宙斯、宙斯之女——智慧和艺术的女神雅典娜、海洋女神忒提斯、火神赫淮斯托斯等。阿喀琉斯的英勇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众神的相助,实在是天之骄子啊。
看完《伊利亚特》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希腊人真的很神奇。首先这本书只描绘了10年战争中的第十年中的几十天,这个描写方法实在比很多大学生喜欢的报流水账高明许多。而且希腊人富有想象力,将这么多的神话人物创造出来并参与了这场战争。另外,作为一个理工科学生来看,那些创作这本书的行吟歌手的逻辑似乎相当好,基本没什么情节的纰漏,这个比国内很多电视连续剧甚至美剧都要厉害,他们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的描绘也很出色,虽然简单易懂,但又很生动。在这场持久战中,希腊人与特洛亚人的智慧得到了完美的展现。作为一个为自己祖国悠扬文化自豪的人,我也深深地钦佩着希腊文化,这次阅读《伊利亚特》让我真正地“放眼看世界”。
识字以来,断断续续看了一些希腊神话故事,零零散散地知道一些故事的梗概。终于在前几天动了要看书的念头的时候,找出伊利武汉到张家界亚特来,从头到尾看了一遍。
小时候曾看过、听过不少神话故事,一直认为神是慈悲的化身,即使神总是在妖魔鬼怪祸害够了人间之后才出手降魔。后来看旧约全书,对上帝给予人的惩罚很不以为然,也不过以为上帝是自私的特例。等到看完了伊利亚特,终于明白,神,绝不是想象的那么善良。
血肉横飞十年的特洛伊和希腊之间的战争,造成无数特洛伊人在亲人面前惨死,无数希腊人倒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使其亲人与其出征前的告别成了永别,源于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在希腊做客时,拐走了希腊斯巴达国王的妻子海伦并带走大批财宝。而帕里斯拐走海伦的背后,是不死神之一,爱神阿佛洛狄忒给予帕里斯的回报。对于帕里斯的可耻行为,不死神们不是给予他惩罚,甚至没给他任何压力,而是让众多无辜的人,成为牺牲品。
爱神阿佛洛狄忒何以要帮帕里斯做这等可耻之事?只是因为帕里斯认可她是3位女神中最漂亮的那位。至于另外2位女神,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也并不比爱神阿佛洛狄忒高尚。因帕里斯不认可自己是最漂亮的女神而恨帕里斯可以理解,可她们不去惩罚帕里斯,却把怒火烧向其他无辜的特洛伊人,描写山水的古诗名句同时也让自己所庇护的民族死伤无数。此等行径,令人瞠目结舌。
如果说女神毕竟也是女的,心眼小一些可以理解,那男神又如何呢?
众神之王宙斯,将他的父亲,克洛诺斯,打入永不见阳光不得超生的地狱,仅以此观之,可知其天性凉薄。
在宙斯眼里,特洛伊人和希腊人甚至不如蝼蚁,他嗜好坐在高山之颠,观看特洛伊人和希腊人互相惨杀,一时让希腊人屠杀特洛伊人,一时又帮助特洛伊人残杀希腊人。可怜的特洛伊人和希腊人,都以为众神之王在帮助自己,总在祈祷众神之王帮助自己。
赫克托耳是英雄吗?阿喀琉斯是英雄吗?我想不是。就如他们自己常说的那句话一样:神给予的光荣,他们不过不死神们的提线木偶,之所以能纵横无敌,只是神出于屠杀人的需要。若不是神的救护,赫克托耳在第一次和埃阿斯的决斗中,就会被埃阿斯轻松杀掉。
不死神们能够肆无忌惮,是因为力量凌驾于人类之上,且不受制约和约束。人类期待不死神的庇护,只是妄想,不死神可能给你一点甜头,可随时会让你万劫不复。
古人云:求人不如求己。而求神,更是远不如求己。
《伊利亚52我不卡特》第一大魅力在于纯熟的艺术手法——其手法之精妙,流转之自如完全不下于近代的作品。三千年前即能在技巧上达到如此高度实在令人感慨古人的文学创造力。
《伊利亚特》的第二大魅力在于其磅礴的气势——完全是挟着原始搏杀的莽莽之气扑面而来——这种气势来源于极富豪气的语言风格和对宏大战争场面收放自如的刻画:作品的语言极富张力,充满着光荣之感。一种语言经过翻译之后还能有这样的特质,其真神之言也!
史诗的开头极其有力,如同豹头一样给人一种精简的力度感:通过阿基琉斯的愤怒直接切入特洛伊战争的白热化阶段。《伊利亚特》的主题是描写特洛伊战争,诗人直接刻画战争白热化阶段,略去战争起源,略去战争的胜利可圆柱的特征谓大构思,而借助阿基琉斯的两次发怒实现战事白热化状态的切入与收束真可谓大手笔。
在史诗第二卷诗人用超过三分一之的篇幅絮絮叨叨的介绍了阿开亚人和特洛伊人的首领,我认为是个败笔。因为战斗情节尚未展开,我对各位首领几乎没有认识,这时却乏味的大说特说那么多的首领来自哪里,带着几条船,实在令人厌烦。
人物
宙斯是最强有力的神,他多次声称就算俄林波斯的众神加起来也不及他强大。这种压倒性的力量导致了宙斯暴虐的心性,他为所欲为,随心所欲的支配人间,并且命令其他神祇按他的意愿行事。当其他神祇违背他的意愿时他采取了极其残暴的手段惩罚。比如因为赫拉使出奸计害赫拉克勒斯,宙斯得知后就将赫拉吊起来毒打。但宙斯对女儿雅典娜还是有一定畏惧的,所以雅典娜行事宙斯基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雅典娜即使不以暴力对抗父亲也经常对宙斯怒目相向。同时宙斯是个极其好色的神祇,他到处招蜂引蝶,导致赫拉吃醋不已,赫拉甚至利用这点打扮得花枝招展勾引宙斯引开了宙斯对战场注意力。宙斯为了达到目的也是不择手段的,比如为了让阿伽门农在没有阿基琉斯的情况下发起战斗,他骗阿伽门农说希腊联***马上可以取胜,实际上却安排了希腊联***惨重的伤亡。
雅典娜是极其眷顾俄底修斯的神祇,在奥德赛中有充分的记述。而在伊利亚特中,雅典娜多次为俄底修斯挡开死亡;雅典娜也是个强有力的神祇,她唆使狄俄墨得斯刺伤阿弗洛狄忒,甚至亲自动手打得战神阿瑞斯落荒而逃;她的报复心很重,因为帕里斯说她的美貌不及阿弗洛狄忒,便与母亲赫拉一道坚定的帮助希腊联***推平特洛伊;雅典娜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为了让赫克托耳与阿基琉斯交战,她变成阿基琉斯兄弟的模样,骗赫克托耳停止逃跑。
阿弗洛狄忒(库普里丝)。尽管没有战斗力,只有被其他神祇欺负的份儿,阿弗洛狄忒在凡人面前却依旧骄横跋扈。当年为了让帕里斯承认自己是最漂亮的女神,她竟然迷惑海伦的心智使其跟随帕里斯出走。而当战场上帕里斯与墨奈劳斯决斗时,她先是折断了墨奈劳斯的剑,后来干脆把帕里斯带离战场,并且以强力威逼海伦去与帕里斯欢爱。
伊莉丝。在奥德赛中神祇的信使为赫尔墨斯,而在伊利亚特中信使的角色全部由伊莉丝扮演。伊莉丝比起赫尔墨斯,在传达口信时几乎一字不改,可见其主观意识很淡薄。而赫尔墨斯则有较强的个性。
阿伽门农。由于史诗最后把阿伽门农抢夺阿基琉斯的女服解释为受神的蛊惑,所以不作为性格一部分分析。但在发起总攻之前,阿伽门农竟然导演了一出闹剧,向士兵们宣称要放弃战争,返回家乡,然后再让首领们把士兵赶回来,我认为战前不鼓舞士气,反而让兵勇泄气,实乃兵家之大忌,可见阿伽门农缺乏***事头脑。从战场的描写中可以发现阿伽门农几乎在每次战斗中都蜷缩在队伍最后面(史诗中只有一次例外),实在是个懦夫。而分战利品时阿伽门农的分子远高出众人既透露出他本人的贪欲,又反映出他不知拉拢人心,平息众怒。
赫克托耳。对赫克托耳第一次个性化的描述出现在他回城堡请母亲主持祭祀以及看望妻子与刚出生的儿子时。刚进城门,大群战士的妻侣向他询问丈夫的情况,赫克托耳善意的让他们祈祷,尽管知道战士们凶多吉少;面对母亲请他喝酒休息的建议,赫克托耳断然拒绝,体现了高度的责任感;而赫克托耳去看望妻子和刚刚出生的孩子是因为他知道可能再也没机会回来了,赫克托耳深爱着妻儿(他说他难以忍受妻子的悲惨结局胜过父母兄弟的丧命),但为了战斗的荣誉,为了保卫特洛伊的责任,赫克托耳还是毅然回到战场;赫克托耳两次出言教训帕里斯,措辞严厉,让人觉得无兄弟之情,但在赫克托耳返回城堡又即将出发时,两兄弟的对话揭示出赫克托耳对帕里斯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情感,实际上他还是很爱弟弟的;赫克托耳两次让战斗中的特洛伊人后退,坐下,然后提出跟阿开亚人决斗,他说话时的威严令阿开亚人都觉得折服,而且赫克托耳懂得尊重死者,他多次提出死者的遗体应当被交还,并举行体面的葬礼,这种浩然正气令人动容;在赫克托耳死后,普利阿莫斯失声痛哭,说宁愿让其他所有的儿子都死了也不愿赫克托耳离去,可见赫克托耳在乃父心中的地位(普利阿莫斯在极度痛苦的情况下,抓起地上的秽物,甚至粪便洒在头脸上;阿基琉斯在帕特洛克罗斯死后也曾这样做,可见这是古希腊人表达痛苦的一种方式)。
本文发布于:2023-05-11 04:45: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5909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