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词语翻译中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使用研究
作者:齐亚同
来源:《祖国》2017年第07期
摘要:彼得·纽马克提出了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理论,为翻译理论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文化因素是翻译过程中最困难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本文分析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文化词语翻译中的使用,旨在为文化词语翻译提供借鉴。
关键词:语义翻译 交际翻译 文化词语
翻译活动已经存在了几千年,在全球化的今天翻译更是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已经有很多翻译学者对翻译中的文化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文化、语言和翻译已成为全球现象。彼得?纽马克是翻译研究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尤金?奈达的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理论基础上,他提出了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理论,不仅发展了奈达的翻译理论,也给其他翻译学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语义翻译力求最大限度复制“目标语的结构”,交际翻译则努力“使译文对目标语言读者产生和源语言读者一样的影响”。
文化词语具有文化特色,反应地理、环境、社会机制、宗教、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特点,因而翻译文化词语异常艰难,但在全球化的今天也尤为重要。以下对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在文化词语翻译中的应用进行讨论,例子均选自《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三)。
一、运用语义翻译策略翻译文化词语
运用语义翻译策略翻译文化词语主要采用音译法和直译法。如果仅用音译法与直译法无法将原文意思表达清楚,译者可适当在译文中加入解释或注释。
音译法即为根据字词读音进行翻译的方法,是翻译文化词语时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在翻译地名、人名和山脉、河流名称时,音译法无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音译法能够保留源语的读音特点和文化特色,有助于促进双方文化的交流。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三)》中,译者也运用音译法翻译了许多文化词语,例如,“烟台”译为“Yantai”,“东山”译为“Dongshan”,“腊八节”译为“laba Festiv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