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教学,一样的精彩——郑州市金水区文化绿城小学创新实施线上教学“云课堂”
河南省实验中学思达外国语小学
金水区文化绿城小学启动线上教学以来,迅速实施“云课堂”预案,从整体布局到细节落实,创新推动每朵“云”;从平稳开课到提质增效,完美呈现每堂“课”;从人文关爱到心理疏导,温柔守护每颗“心”,有创新、有质量、有温度地持续提升线上教学品质,使特殊时期“不一样的教学”,收获超越平凡的“精彩”。
一、创新推动每朵“云”
为确保线上教学精准高效,学校迅速行动,转“危”为“机”,在实践中不断复盘迭代,自我超越,以创新推动线上教学的九朵“云”。
(一)第一朵云:搭建“井字形”云端管理网络
学校成立“技术保障组、备课教研组、总结反馈组、提质增效组”,四个小组形成横向拓展、纵向交叉的“井”字形管理网络,各司其职,同时横纵统筹协调。每个工作组实施“一岗双责”管
理制,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既管理分包年级,又管理分包学科,确保线上教学管理的无缝对接。工作组组长全天深入课堂在线巡课,每天下午召开线上教学总结会,把当日线上教学的基本情况、亮点特色、存在问题,形成指导意见,每晚8:00前向全校教师反馈。
(二)第二朵云:启动“线段式”云端责任机制
为提高线上教学效率,减少管理层级,学校建立点对点“线段式”责任分包机制。将校长、副校长、中层干部等学校领导小组成员的职权统筹、分解、优化、整合,责任承包一个年级以及一个学科,采用“一对多”或“多对多”模式直接对接年级长和教研组长。领导小组成员每日下沉到各个年级参与线上教学的各个环节,及时了解教学秩序、存在问题等,使线上教学各项工作效率最优化、指导精准化、责任明确化。
(三)第三朵云:打造“矩阵化”云端教师团队
学校将“井字形”管理网络和“线段式”线条责任机制有机结合,整合不同年级以及同一年级的不同学科,打造“矩阵化”教师团队。各个年级长、教研组长、学科教师构成“自组织自管理”的团队,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相互交叉,通过优化环节、通连知识、整合学科,
形成一个“矩阵化”的教师团队。团队成员一方面形成合力,共享智慧,共担任务;另一方面明确分工,相互配合,形成矩阵,共同对线上教学进行管理。
(四)第四朵云:推出“周角式”云端服务模式
学校为教师推出360度全方位“周角式”云端服务模式。信息保障组分年级加强技术指导,做好网络支持,发布《线上教学技术指南》;教务部门深入各年级了解线上教学运行情况,及时召开线上教学工作会议,协调解决教师面临的问题;后勤部门形成“小爱天团”,主动靠前服务,做好保障,为教师提供摄像头、小黑板等线上教学办公用品,对于网络条件有限的教师,推出“一对一”线上教学服务模式,提供独立的教室和办公场所。
(五)第五朵云:成立“互助式”云端教研机制
教研组在责任领导、教研组长的带领下每天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互助型”云端教研。线上教学启动前,采取“教研先行,研训一体”方式,迅速吹响翻转式“云教研齐备课”的集结号,确保“云端”课堂高品质、高质量。每天授课前,在教师个人自主备课的基础上,教研团队深度交流备课情况,集体研讨,互帮互助,从而精准掌握学情,深入钻研教材,梳理学习目
标,直击教学重难点,优选教学资源,创新作业形式,让线上教学的“提质增效”落地有声。
(六)第六朵云:共享“区块链”云端教学资源
学校加强线上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为教师提供即时、共享、透明、优质的“区块链”教学资源。学校注重教学资源的梯度、广度、承载度,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积极从“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学在郑州”等平台筛选优质课程资源,学科负责领导组织技术保障组对优质资源进行剪辑整合、二次加工,然后上传至学校NAS、VPN、云终端、FTP、钉钉、微信、腾讯等平台,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区块链”教学资源,供教师参考使用,促使线上教学活动高效进行。
(七)第七朵云:实行“双岗制”云端直播模式
为确保线上教学顺利开展,学校制定《线上教学应急预案》,实行“双岗制”云端直播模式。“双岗制”即每节课由一名主播教师负责直播,同时,两名备播教师随时做好直播准备,以应对网络不稳定等突发状况。当出现网络卡顿、掉线等情况时,第一备播教师立即
开启直播,接替主播完成线上教学任务,第二备播随时待命。一名主播及两名备播教师在教学、备课、教研等方面没有主次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