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义角度浅析中英文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

更新时间:2023-05-10 22:19:24 阅读: 评论:0

从语义角度浅析中英文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
作者:吕思莹
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11
        摘要:人们用语言来传播和反映文化,不同的语言也就显示出了不同的文化色彩,中西方文化内涵的不对等也就必然会导致文化空缺现象。翻译作为不同语言之间人们用以交流和沟通的途径,在传递文化内涵,加强不同语言之间的人们相互了解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基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而导致的文化空缺现象,在中英文翻译中也鲜明的存在着。在此背景下,积极应对文化空缺现象所带来的翻译困境,促进中英文翻译的顺利交流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语义是语言词汇系统中最能客观直接的反映语言特征和文化要素的部分,也是文化空缺现象在语言中的集中点,本文力图从这个角度出发,概括文化空缺现象的研究现状,对中英文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进行分析,并探讨解决文化空缺问题现有的和可能的翻译方法。笔者旨在为文化空缺现象、文化空缺词及其翻译进行汇总性研究,不寄希望于得到十全十美的文化空缺词的翻译方法,仅希望能够构建出较清晰的脉络并能对以后的相关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中英翻译;文化空缺;语义
        一、引言
        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那什么是空缺?它指各个民族之间某些语言文化现象的缺失,包括语言空缺和文化空缺。语言空缺指语音、语法、词汇和修辞等语言符号承载的语义、文化信息的空缺。文化空缺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主体的民族性格、思维模式、意念感受、心理联想等的不同特点及其各民族不同的体态语及身势语等非语言手段的差异形成的空缺。
        (一)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5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霍凯特首次提出了空缺的概念,他用偶然的缺口来描述在对比两种语言的语法模式中出现的语言现象。对于空缺的讨论唤醒了学者们的极大兴趣,并促进了20世纪70年代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美国文化人类学家赫尔在研究中提到了空缺一次,他在研究澳大利亚土著居民时发现他们的民族语言中缺少存在于大多数语言中的对颜色的基础描绘。80年代末,俄国学者索罗金在论述不同民族的文化特性时提出了文化空缺理论。自此,对文化空缺现象的研究如火如荼。

本文发布于:2023-05-10 22:19: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57705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化   语言   现象   研究   翻译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